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

2024-04-28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共6篇)

篇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

第三课

【例题赏析】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诗文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例1】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 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⑴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这是一首题画,共诗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⑵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

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③皇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④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①(1)请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中的“若教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运用对比和用典的手法,表明他种橘树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示例一: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无论是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颔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这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被贬柳州,无论是写现实的还是写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橘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被贬谪的时日已久,也许难以再被重用,要在这柳州终老一生了。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越山见梅

吴文英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注:①吴文英:南宋词人。一生未第。②横笛:笛曲中有《梅花落》,此处暗指梅花凋落。(1)这首词借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

.3.20

第一讲总说

1,考大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2,2004年全国15套试题诗歌鉴赏题分析统计:

⑴来源:唐代7首,五代1首,宋代7首。

⑵体裁:诗10首,词5首。

⑶内容:写景4首,思乡怀人5首,怀古2首,咏物1首,叙事2首,边塞1首。

可以看出,集中在唐宋诗词,涉及各种内容的诗歌。

3,诗歌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⑴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⑵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⑶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⑷知人论诗。

4,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

⑴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⑶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⑷意象、意境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

意境指的是:由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⑸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⑹通常指的“作用”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⑺常见的内容:

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堂之志……

⑻常见的创作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5,完成古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⑴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而诗又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所以,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的事中。

如:全国卷(山西…)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此诗属第一种,用“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⑵审题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就诗的整体要求呢,还是就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要求的呢。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此题虽然涉及到艺术技巧--“细节描写”,但并未要求对此进行鉴赏评价,而只是要求判断,其难度较低。其次要求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设置答案了。

⑶组织答案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罗里罗嗦。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鉴赏示例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篇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

关键词: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查,应对策略

一、考纲阐释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2008年语文科《考试大纲》, 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括两点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设题中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 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中,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 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本文就表达技巧的考查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希望对考生能有点帮助。

二、术语解读

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 考生明明读得懂, 却得不到分数,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 其实只要我们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可: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 我们一般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来谈。

(一)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 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 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 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 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9.对比让事物、形象突出, 情感表现更鲜明。

(二)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

作用简析: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尤见出豪爽与飘逸之风。

借景抒情———宕开一笔, 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

托物言志———似在咏物, 实为表志。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等。

作用简析:

动静结合———诗中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 画面更和谐。

虚实结合———虚与实互相联系,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歌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有时能产生渲染烘托的作用, 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色彩丰富———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往往一体。

白描与工笔———白描手法, 只用线条勾画, 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乍一见平淡无奇, 细嚼之如饮醉酒, 回味无穷。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 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三) 除此以外的其它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具体手法作用简析:

1.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 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 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2.渲染———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烘托, 以突出形象, 加强艺术效果。

3.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 为了使人信服, 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 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 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 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4.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使诗歌更含蓄。

5.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语言更具有音乐美, 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在反复咏唱中, 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 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 全是用事。“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 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 是虚写;“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7.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 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 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8.比兴———以物起兴或以物为喻, 更显形象具体。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将妻子比作沧海和巫山, 极见深情。

三、提问方式及应对策略

(一) 问题陈述

1.常规问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

2.提问变体: (1)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 分析情和景的关系。

(3) 从虚实相生 (或某一个角度) 的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4) 诗歌是怎样表达主题的?

(二) 答题格式

主要是手法+表达作用。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 (描写) +叙 (描写) 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

(三) 答题步骤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 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 (1)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2) 。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 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1) 周德清 (1277—1365) , 号挺斋, 高安 (今属江西) 人。 (2) 淀:即蓝靛, 蓝色染料。

问题: (1)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 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 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 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 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 (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 、顺序和空间 (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 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 从多角度开拓意境, 使景物互为映衬, 从而构成一种情趣, 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 (1) 比喻, 如将长江比作白练, 将江帆比作疾箭, 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 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2) 对偶, 如一、二两句对偶, 三、四两句对偶, 五、六两句对偶等。 (3) 比拟, 如说新月“学”扇。

(2)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 远山重重, 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 山泉飞流, 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 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 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 是动态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使得诗歌成为高考中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之一, 在诗歌的学习中, 我们要注意在平时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多去品读咀嚼名篇名句, 使自己的古典文化底蕴深厚起来;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轻松应对, 做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青于蓝考试研究室.高考语文核按钮.中学语文杂志社, 2009.

[3]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试大纲.2008.

篇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关键词】诗歌鉴赏 鉴赏技巧 解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分值为6分,自2002年至2007年,一直是以主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考试命题选点十分灵活,要想把握住出题人的赋分点,必须花大力气吃透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考试大纲》针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个要求:(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出题的。以2006年江西高考题为例,命题者让考生阅读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其二是问作者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第一个问题是在要求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问题则是在要求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试就是指挥棒,考什么则讲什么。要想把“诗歌鉴赏”这个单元复习好,主要应该分三步走,深挖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

高考复习切不可抛开教材,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中挖掘资源。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共有诗歌42首(不包括附录)。其中唐宋以前为8首,唐宋时期为23首,现当代为8首,外国诗有3首,唐宋诗歌占了半壁江山。

教师以阅读材料的形式把这42首诗歌统一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早读的时候多读多背,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一旦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这42首诗歌,那么,在接下来将要复习到的名篇、名句默写中也占据了先机。

通过归纳,我们可以整合出许多与《考试大纲》相联系的知识点。

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景,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所展示的故国萧索之景;可以是诗人自己,如陆游《书愤》中老当益壮的作者;可以是诗人心目中的别人,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刻画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当然,不管是写景、写物还是写别人,诗中刻画的形象多为诗人的感情寄托。

诗歌的语言注重修辞,姜夔《扬州慢》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反映了人们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辛弃疾《永遇乐》中一句“金戈铁马”则用借代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当年”那场战争的惊心动魄;李白《将进酒》中一句“朝如青丝暮成雪”运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人生短促之叹。

诗歌的语言也注重“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以一“自”字和一“空”字道出了诸葛武候身后的寂寞;而《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则以一“坼”字和一“浮”字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宏伟壮丽。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山居秋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竹喧”来写“林静”;《琵琶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东船西舫悄无言”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李煜的《虞美人》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虚景,以实衬虚,把读者带进作者的亡国哀思之中;杜甫的《登高》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惨淡的画面不正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旅夜书怀》则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句否定,一句肯定,道出了作者不受重视的苦闷。

另外,《秦风·无衣》运用赋的手法写了秦国军民的同仇敌忾,《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道出了弃妇由伤心到坚定的性格变化轨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背后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观点态度。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之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结束全篇,表达了作者不向权贵低头的决心;杜甫的《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是作者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通过温习高中三年所学的诗歌,可以起到强化“考纲”意识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鉴赏诗歌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借鉴名家的鉴赏方法,积累鉴赏术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鉴赏辞典”,涵盖非常广,选摘了自先秦一直到现代的诗词,请名家写出鉴赏评论文章。这套丛书很有价值,老师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鉴赏文章,组织学生学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多采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而现实主义诗人则多采用形象和具体的手法来反映民生疾苦。《唐诗鉴赏辞典》中有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倦夜》,分别由何国治与何庆善写出了鉴赏评价文章。

白居易的诗清新通俗,李商隐的诗华丽、含蓄。可以选白居易的《观刈表》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孟浩然为山水田园诗人,岑参为边塞诗人。可以选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柳永为婉约派词人,辛弃疾为豪放派词人。可以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为北宋词人、一为南宋词人,从他们的词中可以体会到时代的特征与两种流派的不同风格。

苏轼的《题西林壁》道出了一个平凡的哲理,《宋诗鉴赏辞典》有何满子对此诗的评论;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闲适》作为一首元曲小令,明快清新,可以印发给学生。

一共选择十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阅读量约为一万五千字。通过阅读可以从中学到鉴赏术语。如在形象方面有生动、雄伟、萧瑟、清幽、凄清、浩渺等;在语言方面有清新、庄重、含蓄、明快等;在思想感情方面有喜悦、愉快、悲苦、孤苦、乐观、悲观等。从而在答题的时候做到语言规范。

第三步,归纳解题方法

有了前两步的铺垫,学生解题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做起题目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第一,细读诗歌。所谓“细”,意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先看作者,属于何朝何代,诗歌多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以李清照为例,前期的诗词多明丽、雅致,后期的诗词多凄清、洗练。再看题目,通过题目,多可“猜”出诗歌的体裁,像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送别诗(如《赠汪伦》)、思乡诗(如《旅夜书怀》),诗歌体裁不同,主题有差别。三看诗句,诗歌讲究“起”、“承”、“转”、“合”。首句多点题,次句则承接第一句而写,第三句多是为第四句作铺垫,因此,“诗眼”一般是在第三句。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重要的是,读者要能够解释诗句的含意。

第二,弄清楚命题者究竟问的是什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的时候,多会要求考生从某一个角度来答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卷要求考生结合诗歌,对“一片伤心画不成”和“谁谓伤心画不成”作简要分析,高蟾说“画不成”,韦庄说谁谓“画不成”,原因在哪里?

第三,条理清楚地答题。命题者有时连提几问,考生一定要清楚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按照次序来,切不可打乱步骤,胡乱回答,让阅卷者无从给分。

第四,答案必须落实到诗句,切忌扣“大帽子”。

考生积累了很多的鉴赏术语,这是一件好事,但乱用便成了坏事。如“深化了主题”,深化了什么主题,没有写;“表现作者的感情”,什么感情,也没有写。或者是写了深化什么主题,表现什么情感,但不作任何分析,脱离原诗句作抽象的回答,自以为答案很精练,实则空洞无物。

篇5: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讲义

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及人生态度,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

例1,2012年辽宁卷第8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作者初见嵩山的心情体现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句“数峰清瘦出云来”。“清瘦”即为嵩山在作者眼中的形象,是一种亮丽的形象。此前三句,无论写鞍马劳顿,还是风吹雨去,均为铺垫。好像剥笋,一层一层,终于露出嫩白的笋心,惊喜而亲切之情自见。参考答案为: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铺面而来。

例2,2012年福建卷第(2)题: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下阕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钓翁的生活场景描述。这一生活场景是由一系列鲜活的意象构成的。那么,诗人的情感就应该是对这种生活场景的态度。把作者放在这一系列的环境中,逐句推测其心境即可。参考答案为:下阙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例3,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读懂此诗做好此题需要首先理清全词的写作对象,上阕写白天的凄冷,下阕写夜晚的孤独。所选的时段为秋天的傍晚和夜深人静又酒醒,雁影不见,人去屋空,孤灯照壁,真乃何其凄凉!如何消夜永!参考答案为: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例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结合诗题,借助于意象的分析来探测作者的感情是最好的途径。诗题为“春日秦国怀古”,三个词各有所指,分别为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是怀古。此诗出现的意象大致为:荒郊、远村、古碑、苍山、残阳、黄沙。末句“不堪回首思秦原”,一语道破全诗主旨。参考答案为: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例5,2011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引领,伸颈远望。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第一问比较容易,只要理清诗中出现的动作即可。第二问实际上是问这些动作蕴含的情感的,那么,再加上表达感情的相邻的诗句,细细推敲便可得到满意的答案。参考答案为:“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例6,2011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作答此题仍然离不开意象的分析。上片的“黄莺”“微雨”“嫩草”,为下片的劝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考答案为:(1)早春,黄鹂刚刚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2)对早春的喜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

例7,2011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这道题问得再简单不过,诗意也简单不过。所用的意象疏疏落落,所描绘的意境清淡自然。捕捉作者的情感除了分析意象,还可以依据一些词语的选用,如“人意静”“安得”等。题干中既然说“情感丰富”,答案自然不能单一化。参考答案为: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例8,2010年安徽卷第8题也较典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题干中要求结合全诗,但我们又不能简单地翻译或者复述一下诗句,而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这就是整体把握。参考答案为: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此题所要抒发的感情还是比较直接的,2010年四川卷第(2)所要表述的感情就比较隐秘了(原词见“语言赏析”)。题目是“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所幸的是题干中已经提示是“伤感之情”,而且是“隐含”的,这就需要首先看出表面的感情是什么。全词均写百花、香花,没有写到人,我们只能由此联想到像花一样的人——君子,就是“花”的隐含对象。表里统一,则本题参考答案为: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2009年安徽卷《小重山·端午》第8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第(3)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辽宁卷《晚泊岳阳》第9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四川卷《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第(2)题,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含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等,也属于此类题目。

例9,2008年湖北卷: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这是分析全词感情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写作背景,以便做到知人论世个性化答题,另外要分析作者人生态度,答题时要注意归纳概括,还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对人生态度的概括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至于每一点,都可分为二个步骤:第一步总结人生态度,第二步用诗句加以例证。如本题参考答案为:①侯蒙幽默诙谐。(第一步)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第二步)②侯蒙乐观自信。(第一步)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第二步)③侯蒙志向高远。(第一步)结句写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第二步)

篇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总结

古代诗歌意象集锦

一、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等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梅、菊: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怅惆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二、人或事意象

人造物象类:

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欧阳修:“古屋醉吟灯艳艳,画廊愁听雨萧萧。”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有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1)登楼、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2)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 1

“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3)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5)捣衣:捣衣有时是为了给远行之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风送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宛转,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i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人微 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饰,不加修饰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5、文章结构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

下的线索。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7、其他

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

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做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二、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生,绘行绘声绘色,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练字,用典,含蓄,对仗,衬托,比喻,比拟„„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 忧国伤时(边塞诗)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边塞诗、写景抒情诗)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思乡怀人(送别诗、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写景抒情诗、怀古诗)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送别诗)

1、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4、山高水长的担忧

5、前途渺茫的怅惘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四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举例《梦游天姥吟留别》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举例:杜甫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举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王维《山居秋暝》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举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举例: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

6、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举例: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举例: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

上一篇:跟春天的词语燕子下一篇:对监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