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总结经验

2024-05-09

民事调解总结经验(共6篇)

篇1:民事调解总结经验

调解是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和特色,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对调解工作非常重视。本人从事民事审判工作12年,深深体会到调解对于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性。充分运用调解方式能更好地解决矛盾,平息双方当事人的纷争,使双方当事人都满意,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我在审理民事案件中,非常注意运用调解方式,调解结案率较高。今年上半年,我成功调解了

两批共89件劳动争议系列案,较好的平息了劳资双方尖锐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现将我个人的调解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首先,要认真阅卷,明确争议焦点,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要心中有数。庭询时注意观察双方当事人的态度,通过询问和观察,判断双方有无调解的意向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解。例如,我在今年2月份审理的64件梁莲好等与广州市森科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珠江甘蔗化工总厂劳动争议案,公司对一审判决非常不满,认为一审判决的补偿数额明显高于仲裁裁决的数额,故上诉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我经过阅卷,发现一审判决确有不当之处,仲裁裁决后,公司不服起诉到法院,劳动者对仲裁裁决的经济补偿金数额没有提出异议,而一审判决的数额远高于仲裁裁决的数额,即加重了起诉方的责任。询问时劳资双方情绪激动,争辩非常激烈。在询问过程中,我注意到上诉人的代理人在辩论时提到愿意支付部分经济补偿金,而劳动者则急于拿到经济补偿金,且上诉人提到珠江管理区的区长对本案非常重视,曾组织双方调解。掌握了这些情况,我首先向劳动者的代表讲明有关法律规定,强调调解能马上领到经济补偿金,免除执行问题的好处,劳动者代表表示可回去与其他劳动者商量,初步同意按仲裁裁决的数额协商。庭询后,我马上与管理区的区长电话联系,向其解释了本案适用的法律法规,指出调解结案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希望区长利用行政主管的优势,做通用人单位的工作。该区长对法院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表示感谢,愿意与用人单位的领导沟通,协助法院的审理。我又与用人单位领导直接电话联系,告知其法院和区领导都很重视本案的处理,讲明调解结案对用人单位的好处,希望单位考虑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困难,考虑劳动者为单位作出的贡献,退让一步协商处理。在此同时,我多次做劳动者代表的工作,希望劳动者考虑企业的难处,在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前提下,退让一步。经过耐心的解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在签订调解书的同时,劳动者领到了经济补偿金,双方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再三向经办人表示谢意。

其次,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作用,在处理群体诉讼案件中,可适当与上级部门联系,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由上级部门庭外主持协商,这样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今年3月份曾处理了25件第四针织厂的劳动争议纠纷,在审理过程中,市外经委曾来函法院,提出该批案件涉及面非常广,判决结果会影响整个针织系统,希望法院慎重处理。经办人向外经委领导指出了针织厂在转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讲明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外经委领导在了解案情后,同意做单位的工作,尽量协商解决。经办人针对劳动者均为四、五十岁将到退休年龄的女工这一特点,耐心向她们解释法律,也告知她们法院所作的调解工作,不厌其烦地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转达双方的调解方案,劳动者对经办人的耐心工作很感激,相信法官在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而用人单位在上级部门的指引下,同意协商,双方各自作出让步,终于调解结案,化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在调解过程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法官的审判作风。我认为,在进行调解时,法官必须树立公正、亲切的形象,在调解时耐心、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解释有关法律法规及判例,又讲明人情、道德、伦理观念。民事案件涉及家庭伦理,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民事案件光靠证据和法条是很难处理的,判决结果往往导致一方不满,有的案件判决结果不一定就是案件的客观真实,有的当事人在人情、伦理观念影响下,往往会作出让步。我在3月份曾审理了一件兄妹间的借贷纠纷,妹妹起诉哥哥,要求哥哥清还17万元借款,哥哥则坚决否认借款。一审判决妹妹败诉。兄妹间为金钱纠纷反目成仇,多年没有来往,一见面就互相大骂,第一次庭询时双方矛盾激烈,甚至大打出手,经办人多次进行制止,并通知保安到场。他们的母亲到庭了,被兄妹的行为气得老泪纵横。我凭着多年的民事审判经验,判断出兄妹间肯定有隐情。第二次庭询时,我分开做两兄妹的工作,首先让双方平息怒火,不断灌输孝敬父母、骨肉之情等伦理道德,同时对双方不顾亲情互相谩骂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让其感到法官既威严也有人情味,使当事人对法官的公正性感到信任。通过细致的工作,兄妹俩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在签订调解协议后,兄妹俩百感交集,姑嫂抱头痛哭,非常感谢经办人让他们一家和好,当时的场面很感人,连代理律师也很感慨地说:“法官,真不敢相信你能将这样的案件调解成功,如我不是律师,也会感动得流泪了”。这一案件的调解成功,使我感到作为人民法官的价值和自豪,感到了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而言之,调解工作是对法官的考验,不但需要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还要具备耐心、不厌其烦的态度,同时必须通过积累总结,掌握一定的技巧,给当事人以公正、亲切的形象,取得当事人的充分信任,才能做好调解工作。

篇2:民事调解总结经验

2009-05-27来源:网络收集浏览次数:883文字大小:【大】【中】【小】

如果您在本站有所收获,我们希望您能够告诉您的朋友!网站的发展需要大家的支持~!法院关于民事调解工作经验做法总结材料由 蚂蚁范文网收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法院地处**省**平原,是一个人口、农业大县.受理的绝大部分案件的当事人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低、观念落后,缺乏谁主张、谁举证,举证不能即败诉的证据意识,对诉讼风险认识不足,认为只要一纸诉状递交人民法院,其就可以什么也不过问了,一切事情应由人民法院负责办,将败诉和无法执行的责任都归咎于法院,因此如何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诉讼调解,对维护人民法院司法权威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简况

伴随着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着重调解到现在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根据自愿和合法原则进行调解的法律原则的演变。我院的民事调解工作也经历了一个起伏的阶段。90年代以前强调以调解为主,绝大部分民事案件在法官不厌其烦的说服劝导下均以调解方式得以结案。90年代以后,随着以司法规范化和技术化为代表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一些法官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法官不再重视调解,认为调解是法律水平不高和庭审驾驭能力久缺的表现,而强调裁决权的行使和判决的说理,追求快审快结,使一部分可能调解的案件“一判了之”。案件调解率逐年下降,大量判决的案件进行执行程序,增加了法院工作的难度和诉讼成本。2005年以后,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推进,以及大量判决的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无法得到圆满结案,有些判决成为一纸空文,造成当事人信访增多,蚂!蚁范文网成为不安定的一个因素。强调以调解方式结案和案结事了的民事审判方式再次受到重视。我院也制定了鼓励和倡导调解的规章制度。在院领导亲自参与和指导下,我院民事案件调解率逐年提高,2006年调解率为56%,2007年为66.4%,2008年达到75%,走在了全省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前列,涌现出众多民事调解能手,其中民一庭助审员李先芳、润河法庭负责人蒋晓被评为全省民事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民事调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

二、**法院民事调解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国多年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其承载着诸多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在当前的调解机制下,调解的公正与效果需要法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素养、敬业精神和对调解规律、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我院的具体做法是:

1、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调解案件的范围、调解程序、审限计算、调解方式、方法、调解原则、调解协议的制作及效力确认,调解书形式的使用及制作都认真规范、防止调解乱、乱调解。

2、把调解工作贯穿于案件的全过程,除法律规定不能调解的案件外,对有可能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都进行调解。并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调解方式,立

案时,开庭前,庭审中,庭审后,甚至在宣判时都不遗余力地做当事人工作,努力促成调解,最大限度地追求案结事了,化解双方矛盾。

3、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培训,熟练掌握调解艺术。首先我院要求所有法官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做到真正执行法律、真诚对待当事人,使当事人理解法官为他们解决纠纷的良苦用心,从“法官乐于调解,善于调解”向当事人乐于调解发展,以促使他们相互宽容谅解,息诉罢讼,握手言和。其次吃透案件,找准焦点,抓住关键,把握心理,认真梳理并分析纠纷的本篇文章来源于 蚂蚁范文网|成因,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当事人诉讼的目的,蚂$蚁,范文网案件所涉及的法律,以寻求调解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因势利导地做当事人思想工作,努力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第三,在调解时间上,我们采取全天候方式,只要当事人有调解意愿,可以随时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采取面对面、背靠背调解。在调解方法上,我们推行根据案件和当事人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地进行调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失、辩法析理,胜败皆服。

从我院民事调解工作的经验来看,调解作为社会治理中的一个环节,在现有司法体制和司法环境中,虽不可能如理论设计的那样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但作为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调解仍具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下面截取几起调解成功的案例,可对我院调解工作的开展情况略见一斑

心系群众息纷争

2006年以来,在和谐司法工作的要求下,我院将调解工作放在民事审判工作的首位,但是我们并不简单地将调解作为一种结案方式,更多的是能让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感受到法官的真诚,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真正使当事人在结案后做到相互谅解而和平共处。倍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靳亚章”案件是一起靳亚章于1997年起诉其所在村民委员会为渔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因当时立案手续不完善等种种原因,该案一直未能开庭审理。2007年5月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以“十年未开庭的官司”予以报道。给我院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靳亚章在案件被报道后,精神压力也极大,经常提出一些超出诉讼范围甚至近似无理的要求。民一庭同志接手此案后,在分管副院长李盛泉同志亲自指导协调下,多次到靳亚章家中认真听取意见,充分体谅其难处,并及时为其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将案件一直未开庭的原因向其进行了解释。同时数十次前往靳亚章所在村民委员会说明情况,进行法律释明,两次前往合肥市进行渔业专业知识方面的咨询,为公平、公正审理此案打下基础,真正把“为民、利民、便民”的工作方针贯彻到工作中去,最终双方当事人被我院领导和具办人的真诚耐心和无私所感动,通过调解圆满解决了纠纷。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在其后期的节目中也对我院的调解工作予以肯定报道。重塑了我院高效、公正、文明执法的新形象。

耐心调解促平安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变革的不断发展,人民法院民事受案范围也不断扩大,诸如各类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征地拆迁补偿、土地调整等大量矛盾突出的纠纷涌入人民法院诉讼程序,相对于这些法律问题复杂的案件来说,婚姻家庭关系案件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

中的“重头戏”。婚姻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如处理不当,往往容易引发恶性案件。民一庭助审员李先芳同志就是处理这类案件的能手,她不但注意调解,而且善于做调解工作,她总是用情去听,用理去劝,用心去感受,去化解。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使其对调解得以应手。多少对剑拔弩张,感情破裂的夫妻,在她的耐心劝解下平和分手,多少对尚有感情的夫妻在她的劝导下破境重圆。

2007年她处理一起原告王某与其丈夫赵某离婚案件,王某已是第三

次到法院起诉与其夫赵某离婚。案件一到法院,王某就哭着说:“李法官,请给我作主,这一次就是死我也要离婚了”。第二天,赵某就气势汹汹地跑进法院说:“我坚决不同意离婚,谁判决离婚,我就同王某同归于尽。”并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面对情绪激动的两个当事人,李先芳经过多次接待,发现他们确实感情不合,多年不在一齐共同生活,夫妻关系名存实亡。丈夫认为妻子看不起他,有外心,严重伤害了其自尊心,就是拖死对方,也不离婚。案子的重点就是做好丈夫

本篇文章来源于 蚂蚁范文网|思想工作,慢慢劝其同意离婚。李先芳耐心听取赵某的倾诉,多次到其家中长谈,劝其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只要自己振作起来,将来一定还能找到更合适的意中人,再建幸福家庭,并数次和其子女对话,说明父母长期不和,维持这种名存实亡的关系对双方均是痛苦,劝其父亲振作起来。在李先芳同志的耐心劝导下,双方最终平静地协议离婚了。一枚不稳定的“定时弹”被拆除了。

诚心调解换和谐

作为基层人民法庭的法官,接触的是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处理的是一些简单琐碎的纠纷。润河法庭负责人蒋晓就经常面对很多“不起眼”的小案件和法律知识欠缺,又请不起律师的当事人。但他从不轻视这些小案件和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因为小案件往往涉及到百姓生活和社会安定和谐。对此他总是以宽容的态度诚心对待,充分尊重他们的尊严和利益。针对不同的案件,认真进行矛盾分析,做好调解工作,化解矛盾。他所处理的案件,调解、撤诉率均在70%以上。相邻关系这类案件就是看似一些琐碎小事,但往往隐藏着巨大危险的案子,如不能准确及时处理,有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2008年蒋晓同志处理一起双方当事人均是同一村民小组成员的房屋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原告建房时,其房顶上的花墙比被告房顶上的花墙高出一砖。被告认为按当地风俗习惯,这是原告故意压制其,双方为此多次发生争吵,相互诋毁,结怨很深。而被告在建院墙时,原告认为被告故意不给其留出路,影响其通风采光,多次阻止被告建院墙,并召集亲朋数十人准备械斗,双方冲突一触即发。蒋晓同志在处理此案时,多次到现场实地勘查,在分析双方过错的基础上,数次组织调解,并通知双方亲朋和基层组织的领导到场,共同做双方思想工作。指出邻里之间本应团结互助,尊重善良风俗,共同搞好生产生活,双方再闹下去,不仅要承受巨大精神压力,而且经济上也会受到严重损失,破坏亲朋和邻里之间的安定生活。在蒋晓同志多次真心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人民法院确实是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被告主动给原告留出走道,原告也无偿拆除了高于被告房屋的花墙,双方握手言和,并保证今后和睦相处,永作好邻居。

如今,调解在我院蔚然成风,走进各业务庭办公室,只见当事人在和平的氛围中真情诉说,真心交流,法官始终保持着说理释法不说情,公平公正不交易的调解原则。这里处处洋

溢着尊重与温暖,共同谱写着和谐新篇章。

本篇文章来源于 蚂蚁范文网|http:// 原文链接:http:///GZZD/2009/0527/article_427_3.htm近年来,为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县法院始终把民事调解工作作为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涉诉信访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调解意识,讲究调解艺术,丰富调解手段,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调解工作经验,有力地指导了民事诉讼。2005年,该院共受理民事案件2279件,调解、撤诉1858件,调撤率达到了81.5,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1至8月份,该院民事案件调解率又创新高,达到了84.8,涉诉信访案件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8.4。

一、更新理念,提高调解意识

——县法院党组熟悉到,民事调解作为一种民事审判结案方式,在国内素有“优良传统”的美誉,在国外则被誉为“东方经验”,从目前看,调解已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司法手段,已从一种优良的司法传统升华为一种现代审判理念。基于此,该院把更新干警的司法理念,提高全员调解意识作为重点抓在手上。一是强化调解优先意识。近年来,该院一直把全程调解、优先调解贯穿在民事审判工作的各个五一节,坚持立案时、开庭前、开庭中、判决前均进行调解工作,达到了不放过任何一个调解机会的目的。二是强化以人为本意识。要求全院干警都要坚定司法立场,把群众观点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司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做到了廉洁勤政、主动服务,减少了诉讼的冷漠和生硬,为审判工作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三是强化维护稳定意识。在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该院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案件调解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把调解作为结案的主要方式,从而充分发挥了案件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强化有机结合意识。该院不断加强民事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联系,积极推进人民调解、诉讼调解和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机制的建立。同时,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未发生久调不决的问题。对于当事人不愿意调解、虽愿调解但双方要求差距过大的案件,全部及时做出了判决,未发生超审限案件。

二、合法规范,把握调解原则

近年来该院的调解工作严格贯彻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方针,产结合工作实际确立了“合法、公开、效率、规范”的“调解四原则”,对指导调解工作规范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正确把合法原则。该院坚持在事诉讼调解的过程以及在法官主持下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内容,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做到了不违反社会公德,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集体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未出现强迫当事人调解的问题。二是正确把握公开原则。即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都做到公开调解;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调解的,可以不公开调解。三是正确把握效率原则。该院坚持以及时、便捷的方法开展调解工作,明确规定以调解为名而拖拉办案的法官,按照有关纪委规定予以处理,有效地防止了调解效率低下的问题。2005年以来,该院调解的案件,80以上均在两个月内结案,有效地提高了办案效率。同时,对于当事人不愿意调解、不适合调解的案件以及经调解不成的案件,都能够及时做裁判,防止了因久调不决而造成案件审限过长甚至超审限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当事人诉累,节省了审判资源。四是正确把握规范原则。在调解过程中,办案法官坚持仪态庄重,着装规范,使用“法言法语”,没有出现行为和语言失范问题,树立了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在制作调解书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规范来进行制作,防止了调解书失范。近年来,该院正确把握“调解四

原则”,调解工作做到了合法规范,没有发生违法调解、强迫调解问题,没有出现超审限案件,也没有出现调解书不规范的问题,更没有发生因调解工作而出现的信访上访案件。

三、建立机制,拓宽调解渠道

为抓好民事案件调解工作,——县法院建立健全了调解治理机制,努力营造“大调解”的工作氛围,并通过运用社会资源,不断拓宽渠道。一是领导重视,成立了调解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以主管民事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民事审判庭庭长为成员的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院的民事案件调解工作。落实了分级负责制,层层抓落实。非凡是明确要求各法庭的庭长,在亲自办案

l的同时,还要具体指导本庭的调解工作,从而逐步营造了“全员调解”的良好氛围。二是奖优罚劣,把调解工作作为考核内容。把案件调解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目标,列入规范化治理考核缺席,明确规定达不到既定标准的庭和人员予以扣分处理同时,还对年终调解率高的庭予以表彰并给予物质奖励,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大大提高了干警调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5年,访院12个民事业务庭中,有五个业务庭的调解率超过了85。三是交流经,组织从事民事审判的同志谈自己调解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并以在院工作情况上刊登调解经验、介绍个案的调解方法等方式,宣传调解典型,开拓调解思路,从而开辟了一条总结交流调解经验的有效途径,使全院干警的调解水平普遍提高。今年已涌现了17名调解率在80以上的调解能手。四是构建网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强化调解效果,该院通过培训人民调解员、召开调解工作会议、选任调解助理员等方式,逐步构建起一套协助调解网络。近三年来,该院九个基层人民法庭先后为全县12个镇钓200余名人民调解员进行了21场次的培训,有力地增强了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意识,提高了调解水平。直辖市各镇召开民事调解联席会议12次,化解群体性纠纷17件。三年来,通过人民调解员的努力,先后解决诉前矛盾纠纷200余起,有力地减轻了法律工作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于今年开展了选任调解助理员工作,从12个镇分别选取2个村作为试点,聘任村中有威望、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协调能力强的村民为调解助理员,协助各人民法庭进行调解工作。今年以来,24名调解助理员已协助调解案件69件。

四、创新方法,丰富调解手段

在近年来的审判实践中,——县法院逐步完善并推行了抢抓要害法、利益平衡法、辩法析理法、案例诱导法、借力使力法、组织助力法、冷却处理法和温情感化法共八种调解方法。在具体调解工作中,该院坚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将这些方法巧妙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一是抓住要害找准点。对于一些争议标的不大而案情却相对复杂的案件,并不固守查清事实这一教条,而是本着利益平衡的原则,在尽量查清案情的同时,寻找双方当事人的实体利益平衡点,围绕这个平衡点进行调解,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辩法析理善诱导。在民事调解过程中,根据双方当事人争议焦点,理出头绪,讲明法律,说清道理,通过及时耐心的启发疏导和说服教育以及相关案例,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如该案审理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情绪激动,矛盾随时可能激化。对此,该院办案人员分头到原被告家中,在指出双方均有过错并做其思想工作的同时,向双方讲述了一起因琐事互殴,打人者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五年而被害人致残的案例,教育双方摒弃前嫌。最终通过引导和说服教育,双方当事人互相道歉,握手言和。三是借力使力巧开锁。一件案件到了法院,双方当事人都托人的为数不少。对此,该院借助双方“说情人”,利用他们来开当事人的“思想锁”,为案件调解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积极请基层组织、人民调解员或调解助理员来协助调解,并针对当事人比较相信代理人、律师的特点,通过代理人和律师协助法院做当事人的工作,促成调解等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四是冷热有别重感化。针对不同案件的特点,准确把握

调解时机,分别适用“冷处理”、“热处理”、“温处理”等不同方法。所谓“冷处理”,主要是对于打架导致的人身伤害等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或矛盾较为激化的案件,不急于调解,而是先放一段时间,使当事人的情绪“凉”下来,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冷静下来,正确分析形势,从而愿意接受调解。所谓“热处理”,就是在当事人已有调解意愿,但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热调解”。“温处理”,主要是指在与当事人接触进行调解的时候,要出以真心、付出真情,让当事人相信办案人员是他的贴心人,会为他主持公道,从而愿意讲出真实的想法,愿意接受法官提出的调解意见。

五、加强协调,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在办案中,坚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确保调解工作取得最佳成效。一是处理好审判各个环节的2 3

关系。在立案、送达、审理、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要建立起密切的衔接关系,使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局等各部门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相互鉴定,共同做好调解工作,并努力提高调解案件的即时履行。今年以来,该院由立案庭在正式审理前进行调解而结案的案件占全部调解案件的21,并通过立案庭工作息诉12起。而在调解协调达成后,即时履行率达到了80以上,有效地减轻了执行工作的压力。二是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调解和判决都是法定的结案方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该院坚持不走极端主义路线,做到既不无限夸大调解的作用,在办案过程中片面追求调解率,甚至导致办案效率低下案件久拖不决,又做到不将诉讼调解制度视为可有可无,不在庭审中走过场,坚持用最有利于维护当事人权益,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来结案。三是正确处理法律规定与调解实际的关系。在审判实践中,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基础上,正确处理法律规定与当地的风谷习惯之间的关系。只有双方当事人自愿,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尊重当地风谷习惯以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确认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合法有效,进一步提高了调解率。

六、政策倾斜,支持调解工作

针对调解相对判决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实际,该院实行了政策倾斜,大力支持调解工作。一是人员全理配置。选调了一批年富力强,有经验、素质高、善调解的审判人员充实到人民法庭,并通过合理调动,实现了人民法庭正副庭长全部异地任职,减少了“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使人民群众更加相信法庭从而愿意调解。二是加强后勤保障。去年以来,新建了两个人民法庭,并对其他人民法庭进行了修缮,为所有法庭配齐了警车、电话、微机等办公设备,并于今年上调了人民法庭的办案经费,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县法院的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法院的各项工作副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出现了“三降四升”的良好局面。该院的案件发改率、信访案件发生率、当事人申诉率都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而案件质量、办案效率、案件执结案、社会满足度都有所上升,从而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严厉性,树立了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

《法院加强民事案件调解工作情况汇报》来源于文秘站,欢迎阅读法院加强民事案件调解工作情况汇报。

篇3:论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

1.1 调解与裁判都是审判功能发挥的重要手段

调解与裁判都是审判功能发挥的重要手段, 也是审理民商事案件的重要方式, 缺一不可。调解充分体现了法律柔性的一面, 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裁判则充分体现了法律刚性的一面, 其有很强的威慑力, 以维护公正, 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并在解决纠纷过程中, 维护着法律秩序。裁判与调解刚柔相济, 为调处社会各类矛盾, 尤其是调解在处理民事纠纷中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1.2 调解与裁判在审判效能上是一种互补和监督

调解与裁判都是人民法院处理社会矛盾, 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 其功能与效果各有长处和短处。由于民商事案件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绝大部分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 都属“应当调解”和“可以调解”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时先行调解, 调解不成才及时予以判决是必要的, 可行的。

1.3 民事调解对于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民事调解制度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吻合, 有利于把讲理与讲法结合起来, 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彻底解决纠纷具有裁判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审判实践中, 法官们在处理纠纷时, 结合法理、道理、情理, 以调解方式处理纠纷,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 人民法院调解的过程, 也是向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故司法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利于和谐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巩固。

2 当前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弊端

2.1 “自愿原则”常被曲解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该原则所蕴含的当事人合意作为调解制度的本质属性及正当化基础, 使该原则成为调解制度的核心原则。那么什么是自愿原则?其内涵是什么?民事诉讼法及以往的司法解释均未做出规定, 故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过分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只要当事人未明确提出调解申请, 就视为当事人不愿意调解, 也就不进入调解程序。二是职权主义色彩太浓, 不管当事人是否提出申请或是否同意调解, 均依职权启动调解程序, 甚至有“强制调解”、“诱导调解”、“以劝压调”或“以拖压调”, 违背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愿原则。

2.2 “查明事实, 分清是非”影响调解效率

“查明事实, 分清事非”是法院判决的前提, 而并非法院调解的前提。判决是法院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的基础上适用法律的强制性结果, 而调解是当事人在解纷过程中对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的结果。判决必须在查清事实, 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作出, 而调解只要是基于当事人依法作出的合意即可。因此, 将作为判决前提的这一原则适用于法院调解是不甚妥当的。体现在司法实务中如果法官不顾当事人对权利的处分, 一味严格按照审判程序进行质证、认证, 待查明案件全部事实, 明确责任后才进行调解的话, 必然会影响办案效率。不但增加了诉讼成本, 为当事人带来了更多的讼累, 更不能有效发挥调解制度高效快捷的功能。

2.3 调解程序和诉讼审判程序合一, 限制了调解功能的发挥

我国法院庭前调解采取是调审结合方式, 没有设定独立的调解程序, 调解是附设在诉讼审判程序之中。一般情况下, 法官在案件庭审开始前和庭审辩论后会主动询问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首先在庭审开始前的调解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当事人都有调解的思想准备, 可能达成同意调解协议;二是若有一方当事人事先没有准备, 在庭审即将开始的很短时间内作出调解决定, 成功率较低。因为开庭前当事人都在积极准备证据材料、答辩状等, 争取在庭审中占优势。所以, 此时调解成功率较低。其次在庭审辩论后判决之前的调解, 是经过法庭调查、庭审辩论的, 如果事实清楚, 审判长应按着原告、被告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顺序, 询问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需要承担义务的也应当询问。此时调解与调解之目的存在着矛盾:一是调解本该免伤和气, 但是庭审完毕之后双方经过质证、辩论、唇枪舌剑一番, 很难达成调解协议, 即便是调解成功, 也需要法官作更多的沟通和解释工作;二是既然调解是为了更快、更简便、更节省地解决纠纷, 何必等到庭审结束才进行调解, 这有违调解之目的, 也是司法资源之浪费。

2.4 《民事诉讼法》关于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不尽合理

《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 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91条规定:“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的,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判决”。 据此规定, 在法律上将“当事人签收”设定为调解协议生效之要件, 这明显违反了《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第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对方同意, 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而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为妥善解决纠纷, 在意思表示真实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一种协议, 当事人之间达成调解协议的过程完全符合《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此外, 无限制的反悔权容易助长当事人在诉讼调解过程中的草率行为, 违背了诉讼效益原则, 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 造成法院人力物力的浪费。

2.5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费用收费办法不尽合理

当前, 我国民事诉讼的收费标准并不低, 尤其经济纠纷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 收费绝对数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调解中, 诉讼费用的负担必然成为当事人协商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定意义上说, 也是当事人对诉讼成本的一种博弈。他们在调解中讨价还价的成本即让与对方的利益, 总要选定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或者因此让利使自己承担的费用支出可能小于判决和执行后自己承担的费用支出, 那么, 该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可能性就由小变大, 从而讨价还价的对策成本就由大变小。所以往往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过程, 就显示了当事人诉讼成本博弈的过程。

3 完善我国民事调解制度

3.1 保障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

首先, 在立法上细化和规范当事人民事程序的选择权。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或完善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当事人选择权的内容、效力, 尤其对法官等调解人的约束力。如当事人有启动调解程序的选择权, 也有撤回或终止调解程序的选择权。其次, 在司法实践中要规范法官和其他调解人的行为, 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对法官依职权的行为, 应充分征询当事人的意见, 并记录在案。允许当事人有异议权和申告权, 防止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淡化, 甚至扭曲。特别是“庭前调解”案件, 必须充分保护当事人的答辩权, 一方申请调解的选择权和另一方的答辩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不能顾此失彼, 既要抓住时机, 及时进行调解, 又要保护当事人的答辩权。再次, 完善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救济措施。如果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其程序选择权受到损害, 并造成一定后果的, 应允许当事人提起异议, 必要时可依法申请再审。如果承办法官和调解人有违规行为的, 就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3.2 科学合理规范法官的释明权, 正确处理释明权和处分权的关系

诉讼调解在本质上是当事人双方的自愿的基础上由法官介入帮助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 其核心是当事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从诉讼调解的启动, 到协议的达成或达不成, 均是双方当事人处分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过程。在整个调解程序中, 法官的释明只是程序上的权利告之和保障, 并对当事人处分权行使的启发和引导, 同时这种释明权又受当事人处分权的约束, 不能超越界限, 否则就成了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干预。

3.3 逐步推行“调审分离”法院调解模式

所谓法院民事诉讼调审分离, 其核心内容是把调解从审判程序中彻底地分离出来, 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案程序。具体而言, 指一审法院对民商事案件依应适用调解程序、可选择适用审判程序与只能适用审判程序三种进行分类, 对一些应适用调解程序的民商事案件成立立案先行调解程序, 在法院受理该案件后, 由调解法官对其适用调解程序进行诉讼调解的活动;对该民商事案件调解不成的, 马上转入民事审判程序, 由审判法官对该案件进行开庭审理并作出判决而在庭审中不再进行调解的审判活动;对一些可选择适用审判程序的民商事案件, 在立案时可以征求当事人是否同意适用调解程序, 只要有一方不同意的, 就在受理案件后转入审判程序进行审理而不再调解的审判活动;对只能适用审判程序的民商事案件, 受理后直接转到审判程序进行审理的审判活动。这种程序设置可以有效的克服以往出现的强制调解等弊端和对法官素质的戒备, 减少法官在调解中的利益动机, 同时也减少了人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和法官的责任, 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与提高案件质量。

3.4 对当事人的反悔权严格加以限制

赋予当事人无限制的反悔权损害了法院的权威、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增加了诉讼成本、损害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笔者认为法律应明确规定, 在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一经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 双方应当按协议规定来履行, 除非一方人有证据证明存在以下情形时: (1) 有充分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有欺诈、胁迫行为, 直接影响另一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 调解协议的履行对被欺诈、胁迫方明显不公; (2) 调解程序违法或法官违反审判纪律直接影响调解内容实体不公; (3) 当事人恶意串通, 非法行使处分权, 直接损害第三人合法利益;且无法补救第三人损失的; (4) 调解协议违反法律原则或禁止性规定的。有上述情形之一的, 才允许当事人要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协议。否则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 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5 改革现行诉讼费用的收取办法

关于调解诉讼费的收取办法, 西方很多国家的成熟经验可供借鉴, 结合我国实际可以作如下规定:一是在当事人起诉时应明确是否申请调解, 如果已在起诉状明确申请调解, 受理案件时就应减半收取诉讼费, 如调解不成需转入审判程序之前, 由原告人补交另一半诉讼费。二是如果当事人在起诉状未曾明确是否申请调解, 受理立案法官应该询问原告, 如原告表示要求调解的, 可按上述办法收取, 如不愿意调解的按全额收取;三是如当事人在起诉时未明确, 法院按规定先行调解, 调解成立的, 应退还一半诉讼费, 另一半由双方当事人协商如何分担。四是如果当事人通过自行协商, 进行和解的, 无论是否制作调解书, 都应按一半收取诉讼费。

3.6 建立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我们应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仲裁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同时, 通过司法审查权赋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仲裁等强制力, 实现程序上的衔接, 从而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减少诉讼上的压力, 为调解的质量提供时空保证。

参考文献

[1]齐树洁.民事诉讼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江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3]沈伟.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篇4: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研究

课程名称:询问(诘问)证人、鉴定人课程

课程类型:双向互动式

课程种类:检察实务课程

主讲人:叶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北京市十佳公诉人。曾成功办理“长安街英菲尼迪肇事案件”、“青年导演鄢颇被砍案件”、“巨鑫联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等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课程特点:本课程属于公诉业务技能实训课程,采用实战演练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模式,系首批纳入北京市公诉实训基地系列课程之一。本课程旨在提升公诉人当庭询问(诘问)证人、鉴定人的能力。针对新刑诉法修改后证人、鉴定人出庭变化情况,结合真实案例设计课程,综合了控方证人、辩方证人,专家证人、警察证人等特殊证人类型,充分模拟庭审中询问(诘问)证人、鉴定人各环节的问题,使课程设计达到最佳效果,进而达到实战演练的效果。本课程的作用体现在:一是培训内容高度贴近司法实践,新刑诉法实施后,证人、鉴定人出庭的情形将相应增多,而公诉人出庭询问(诘问)证人、鉴定人的经验明显欠缺,该项技能亟待加强。故本课程以此需求作为培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契合司法实践;二是培训形式激发学员参与兴趣和热情,通过不断的情景模拟、小组互评、现场教学等方式,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切合司法培训的基本规律,采用“检察官教检察官”的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有效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和检察人才培训,通过这种培训模式大幅度提升学员的公诉技能,进而优化整个公诉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目的:锻炼提升公诉人对关键证人、鉴定人的询问(诘问)能力。

培训对象:面向具有一定公诉工作经验的公诉部门干警,具有助理检察员以上职务,独立办理一定数量的公诉案件,能够独立出庭支持公诉。

教学方法:采取模拟庭审询问(诘问)角色扮演方式。1.情景设定。模拟询问证人程序按照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一审案件普通程序的规定进行,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活动由审判长主持进行。2.角色分配。模拟二场询问(诘问)。本案所涉的相关证人有:死者赵莉莉的父亲赵坚强;死者赵莉莉的同学马小红;光明大厦邮局营业部的职员岳文华;侦查人员张立功;鉴定人员贺江宁、洪玉秀、高明等。公诉方要求安排出庭的是赵坚强,辩护方要求出庭的高明。由于本次培训有四个小组,第一组、第二组任务询问赵坚强;第三组、第四组任务询问高明。3.各组准备。各组在课前共同完成研读案情、确定角色人选并制定具体询问(诘问)策略和方案。各组组织本组成员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具体人数可以根据本组学员数量和模拟需要确定,另一组选派代表扮演证人。在准备过程中,公诉人、辩护人可以有限接触本方证人。4.着装。原则上辩护人着普通西服或正装(如无,可以摘除领带和检徽),证人原则上着便装,公诉人着标准检察制服。5.时间设定。每组模拟控制在35分钟左右。

教学步骤:1.模拟询问(诘问):每场35分钟。2.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对模拟情况进行讨论,找出汇报中的优点和缺点,形成小组意见。5分钟。3.小组评议:模拟的小组介绍公诉方、辩护方介绍询问(诘问)策略和对双方的得失体会,证人点评控辩双方的得失及体会;评论员组每组负责提出3个优点,3个缺点及改进措施;每组发言限定5分钟以内。4.第二场模拟结束后休息10分钟。5.教师总评:四组模拟及评议结束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模拟情况,进行总讲评,并提出具有一定高度的、规律性改进意见。50分钟。

教学要求:1.各小组收到案情材料后,确定人员进行出庭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可以有限接触本方证人,询问内容一般应当限定在提供的案件事实范围内,与案情相关的事实不应虚构或增加其他事实。在程序上,请做好证人出庭作证的相关准备,包括向本方证人和对方证人的发问准备。2.在讨论评议时,要求评议的每组(包括观摩人员)提出优点意见不超过3条,但提出缺点意见或者改进意见不少于3条。3.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主体”的实训理念,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学员团队学习作用,进行集体研究讨论。

篇5:民事调解总结经验

一、准确把握藁城市民事矛盾纠纷的特点,把调解作为加强和改进民事审判工作的着力点

藁城市是一个人口大县,频临省会石家庄,人口多,交通便利,经济活跃,人们维权意识强,大量矛盾纠纷以案件的形式涌入司法领域,而且逐年递增趋势明显。据统计,近年来每年诉讼到法院的各类民事案件都在2300件以上,占法院受理全部一审案件的80%左右。辛勤工作在民事审判一线的干警在人员少,审限严格的情况下也始终保持着年绝对结案数的逐年递增。但是,判决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实现。判决多,调解少使新问题接踵而至:申请执行的案件大量增加,执行压力增大。生效的判决大量涌入执行程序,执行人员由过去的十几人增加了近一倍,但仍然不能形成执行的良性循环。执行人员有压力,申请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而情绪急躁;执行难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不服判决而引发上诉率高、发还率高又使本来就不足的审判资源更加紧张;因案件的不公和干警作风纪律等引发的上访问题层出不穷等等,司法的权威受到了质疑,甚至把矛头指向了法院,干警叫苦,群众不满。来自上级的督导和上访人的指责使法院苦不堪言;执行积案近千件,20多人的执行队伍都感到力不从心;8个基层法庭6个不足4人,不到全院干警25%的民事审判力量承担着全院80%的民事审判任务,基层法庭任务重、条件差、责任大,工作量不平衡,干警苦乐不均,法庭人员都想到机关工作;04年到06年三年内受到党政纪处分的干警有9人之多。

面对这样的一种状况,院党组分析认为:案结事未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没有运用好调解结案这个手段又是导致不能案结事了、重复劳动、审判资源浪费、执行任务重、上诉上访量多的一个因素。对调解率低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基层法庭人员少、任务重、审限要求严,没有时间和精力多做调解工作。二是受上世纪90年代“一步到庭”审判模式的影响,部分法官不重视调解工作,认为调解是法律水平不高和庭审驾驭能力欠缺的表现,片面强调裁决权的行使,追求快审快结一判了之。三是办案干警“案结事了”意识不强,审判不考虑执行,把问题集中在执行环节,胜诉判决难执行使判决成为一纸空文,形成信访和不安定因素,达不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四是干警司法为民理念树得不牢,不愿下功夫去做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更没有考虑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案件总量多是藁城民事审判的一个特点,但导致信访量大,上诉率高、执行压力大则与干警的执法理念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有很大关系。要想减轻来自信访、诉讼和执行的三重压力,必须要在转变执法理念、增强“案结事了”意识上下功夫,而提高案件的调解率则是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

二、以提升干警“案结事了”意识为突破口,多措并举推进民事调解工作

判决或调解是两种不同的结案方式,应共同和谐发挥其各自功能。什么案件宜调,什么案件当判,什么时候调,什么时候判,要视案件的性质而定,而不是法官的主观臆断,调要调出社会和谐,判要判出法律权威,根本的目的是化解矛盾,做到“事了”。院党组针对干警中存在的重判轻调,只突出办案数量,不注重办案效果问题进行教育整顿,利用周五学习日时间进行业务研讨。为提高调解技能,开拓调解思路,藁城市人民法院曾派员学习廊坊经验,为牢固树立“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意识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了调动民事审判人员的调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全院形成重视调解的良好氛围,该院党组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奖惩措施:

篇6:法庭调解工作经验之总结

付风海法官,河北省内丘县人民法院冯村法庭庭长,人到中年,知识广博,业务精深,睿智善言,期间他带领的法庭荣获市“基层先进法庭”、省“集体二等功”、“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他主管的民事案件调解率常在80%以上。且无一上诉发还、改判,无一设法上访,从根本上化解了民事纠纷,不留矛盾隐患,多次得到上级和周边百姓的好评。

观察付法官的实际工作和研读他的工作报告,可以大致归结他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第一,重视调解工作,注重庭前调解和庭中调解相结合。付法官在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就,缘于他对调解工作的重视。他认为诉讼审判制度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存有一定的缺陷,而调解工作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人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不易留下隐患,这样才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他在处理民事案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调解。无论是在庭审之前,还是已经进入了庭审阶段,能有调解的机会,他都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积极认真地进行调解工作,争取使诉讼双方握手言和。

第二,注重法庭调解工作与诉前人民调解工作紧密合作,化矛盾纠纷于萌芽中。付法官除了在法庭受理案件后进行调解外,还积极地下乡去发现萌芽中的矛盾,通过乡镇干部、村委干部以及基层人民调解员的配合,在小矛盾演变成大矛盾、非得诉讼解决之前,化解矛盾于萌芽中。这样虽然付出了额外的辛苦,但却极大程度的减少了复杂纠纷甚至刑事案件的发生,总体上减轻了司法工作的负担,有利于一方治安的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第三,注重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效率。光调解没有成效也不行。付法官说:“调解是一门艺术。”他在调解时,及其注重调解的方法和手段。他在工作报告中曾总结自己的调解工作经验,任务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解。针对不同性格的人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可以进行思想沟通,说服其牺牲让步,而对于另一些人则可直陈利害;对于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可以进行科学的理论沟通,对于一些迷信较重或信奉宗教的人,则不宜直接进行科学方面谈话,而应委婉另行方法解决。等等。

第四,调解人员应有广博的知识,例如心理学、管理学乃至宗教的一些知识。付法官曾开玩笑说:“要做好基层法官,一要会相面,二要会算卦。”虽是玩笑的话,却道出与个人沟通时,应要用相宜的方法——很多地区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迷信心理。广博的知识和经验,是调解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才能和不同的当事人做更好的沟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自愿为原则。这是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矛盾的彻底解决,也才是调解工作的宗旨所在。

上一篇:桃花源散文欣赏下一篇:党支部成立选举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