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2024-04-12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共8篇)

篇1: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万明义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从应对媒体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和如何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领导干部〒应对媒体

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公开,使人们更容易地获得各种政务信息。如何应对媒体、如何引导舆论,已经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也是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人曾有一句话,一言可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大众传媒未必能做到这一点,但实际它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共力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理性的、艺术地对待媒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也能树立起亲民、透明、开明的政府形象。

1.应对媒体的基本原则

1.1〒尊重媒体,要用坦诚的态度去应对媒体。其一是对媒体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无论国内国外、高层低层,都免不了要碰到媒体的场合,回避和抵触解决不了问题,关注负面事件是人的本性,追逐负面新闻是媒体的本性,无论哪里都一样,连国家领导人都会经常碰到和媒体较量的场合。对于媒体的采访要求和询问问题时,要作出快速响应,一方面,给予积极回应,安排采访,了解核实情况,予以答复。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接受采访或没有明确口径予以答复,也要及时告知媒体,这样也是一种回应。其二是要诚信、负责,不要耍弄、迎合媒体。领导干部的诚信代表和展示政府或组织的形象和信誉,其言行代表政府,不要以打发记者“纠缠”的态度来对待媒体、耍弄媒体。应对媒体要诚信公开,不说谎,不猜测,不推测,不发表个人观点。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和来采访负面影响的记者。面对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同时如何通过舆论来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重要,它可以检验政府的应急能力。处理的好,就可以在公众中树立高效、勤政的政府形象,更能够寻找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活力。

1.2〒前后一致,信息清晰。回答媒体采访,要认真准备回复口径,不要轻易和草率表态。口径要前后一致,简练清晰,表明立场、态度,重点要突出,条理要清楚。有些口径则要简要介绍事情的经过、处理的情况及政府的态度,内容要具体,并有一定的信息量。

1.3〒谈吐、着装要注意形象。在谈吐上,尽量用白话,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术语和更多的抽象数据,尽量把一些数据变成一些形象的话语;不要用长的句子,尽量直奔主题;一定要言之有物,讲真话,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要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不要兜圈子打瓜皮,不讲官话,套话;语速要适中,口齿清晰,语调富于变化;接收广播电视采访时,尤其是电视采访时,应该视同在聊天,和记者在同一屋子谈话时,不要大喊大叫;在举止上,首先坐姿要端正,自然,放松,再放松,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过于低调。眼神对着镜头,不要故作姿态过于放松。站立时要自然站立,并恰当地使用手势,要生动活泼,不要呆若木鸡。面部表情要因题而议,恰如其分,不要千篇一律。要恰当地注视,要诚恳,切忌扑簌迷离,要自然亲切,切忌摇曳不定。也可适当与采访者的适当交谈;在着装上,接受采访或出席重要活动时切忌浅色、黑色和褐色西服,比较适合的是蓝色和灰色西服;切忌正装白袜子;切忌西服正装套羊毛衫;切忌皮带上有东西,如钥匙、手机等;尽量不要佩戴水晶眼镜,特别是有色眼镜和变色眼镜;衬衣尽量是浅色的或宽纹的,不要穿深于领带的衬衣,领口要恰到好处,领带要系到腰带下面一点正好。女士切忌穿面料过于花哨的服装,而且首饰挂件不要佩戴太多。

2.应对媒体的方法与技巧

应对媒体,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你怎么说。永远不要对记者说“无可奉告”。说“无可奉告”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关键在于如何抓住一切机会将你手头的信息巧妙地告诉记者。

1、如何回答敏感问题。可使用以下方法:

利用搭桥法:

我们不赞成……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不是……”,“请允许我来解释一下……”(搭桥)

“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是……”

“我不会对此妄加猜测……您应当关注的是……”(搭桥)

使用“桥接法”重申重点:

“真正的问题是……”

“着重强调的是……”

“更重要的是……”

“最重要的一点是……”

“这是较重大问题的一个方面……”

“诚如所言,除此之外还有……”

“在弄明真相之前谈论为时过早,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

“我对此没有把握,但我所知道的是……”

“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视角来看……”

“这让我想起……”

“让我强调一下……”

“人们对此可能有某种误解,但真相是……”

有效强调法:

“要切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

“我今天谈了许多问题,我想,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请允许我再明确一点……”

“如果说我们要重视一点的话……”

重复法:

不断重复你的要点;选择恰当的内容,不断重复它们;在采访中,集中宣扬你最想表达的信息;当主持人把问题引向其他问题时,你要把采访拉到你想说明的核心信息,回到开头重申的主旨信息。

2、如何应对负面新闻。一要争取主动,为我所用。面对负面新闻,做到不回避、不掩饰,应对不应付,主动不被动。要学会与媒体沟通,做到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切忌封锁消息、隐瞒事实,应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局面,摆脱被动。二要诚信公开,敢于面对。要尽快公开事实真相,客观分析其中的原因,争取公众的谅解和支持。对一些符合事实,以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勇于承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三要把握时机,化危机为机遇。要通过媒体告诉公众政府努力和所为,告诉公众政府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

3.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首先,对媒体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我们表面上应对的是媒体,而媒体背后是公众。媒体好比一把双刃剑,运用好,就能引领媒体,引导舆论,从而树立政府勤政、高效、亲民的政府形象;如果运用不好,媒体也有可能推波助澜,使小危机演化为大灾难。

其次,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在媒体眼中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对媒体的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政治理论,说话才有底气,讲话才有分量,媒体和公众才能信服,才能推动实际工作。

第三、要注意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

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领导干部的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又是领导干部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恰当地

应对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这样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能审时度势,对事件性质迅速做出深刻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

第四、要掌握必要的媒体应对原则和技巧。一是要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拒绝,不回避,不隐瞒。二是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三是要遵循主动的原则,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绝不能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同时要及时主动地发布正确的信息。四是要把握分寸,遵循适度的原则。五是要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塑造领导干部的良好的媒体形象。

篇2: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信息传播极为迅速的新媒体时代,面对新闻媒体,敢不敢说话,会不会说话和能不能说话,成为领导干部时下遇到的新的挑战。当下,领导干部不善待媒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瞒,即隐瞒不报、不说,不公开,或说假话,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因为有关部门拖而不决、隐瞒掩盖导致的。二是躲,即采取回避、逃避的办法免于和媒体接触。三是顶,即和媒体采取针锋相对、顶牛的硬招,比如有的官员居然对媒体说出“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这样的雷语。四是拖,有的官员缺乏责任心,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第一声音,从而失去舆论先机。五是推,在媒体面前把责任推给上级或者推给下级,同样得不到媒体和公众的谅解和宽容。如何提升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时事评论观点:

充分认识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时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地正面效应,也有消极的反面效应。由于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凝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很容易使分散问题变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为全局问题,一般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其的重视和认识。

提升善待媒体的能力。一方面理解和尊重媒体,主动了解新兴媒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尽力满足媒体的信息资源需求,主动把信息“喂”给媒体。关心和支持新闻界举办的有益活动,做好媒体服务。

提高应对媒体的技能。第一时间主动发布信息。事实证明,突发事件报道,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谁就能掌握主动。重视表达关注民意的情感。对于受到损害的群众表示足够的关切和同情,不要先表扬领导,要先表扬群众。不要激怒媒体或被媒体激怒。不要对媒体恶语相向,失去与媒体沟通的时机,同时也要显示出领导干部的素养,有礼有节,不要失态。在公开信息中表达准确。不使用据说、好像、大概之类的词语,同时对不明确的事态留有余地。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领导干部平常要改变文风、发短文、开短会、说短话,特别是在媒体上要会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篇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一、坚持与时俱进, 切实转变观念

新媒体迅速发展、影响力日趋扩大, 传播规律和舆情反映更加复杂, 这就对领导干部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有新的更高要求。

(一) 要提高认识。现代媒体覆盖面越来越广, 从过去仅仅是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 到现在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播文化的主要渠道, 传播性、便捷互动性、开放性大大增强, 媒体不仅是信息生产、加工与传播载体, 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社会转型期凸显媒体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它已经成为我党重要执政资源、工具和手段。

(二) 要转变观念。“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领导干部必须与时俱进, 切实转变观念, 清醒地认识到, 新闻舆情不是敌情, 相反, 而是社会预警器, 是公众参政议政平台, 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透明、开放的新环境, 努力提高应对新媒体能力。

二、牢记党性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

社会情绪的起伏、秩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与新闻舆论相关,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注意两个方面。

(一) 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根本原则, 应对新闻舆情必须要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 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 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政策为原则, 绝不信口开河随便发表议论, 要增强看齐意识,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 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二) 要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正确的舆论, 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激发中华儿女一起热情“追梦”;消极错误的舆论, 混淆黑白、颠倒是非, 轻则造成思想迷障, 重则酿成信仰危机。如今, 社会舆论更加多样、复杂, 越需要引导主流舆论, 让人民看到真实社会图景, 明晰正确行进方向。“政善治, 事善能”, 应对媒体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让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推动实际工作成为主基调、主旋律。

三、尊重新闻规律, 提高应对能力

作为领导干部, 要充分尊重新闻规律, 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 不断提高新型媒体的应对能力。

(一) 要坚持及时谨慎。一是及时。及时就是不拖拉, 不逃避, 千万不要认为“拖一拖”“遮一遮”就没事了, 不但要主动在第一时间公开、准确发布权威信息, 还要注意过程反馈, 才能有效避免猜忌、传言和谣言占领舆情高地。二是谨慎。一分事实说一分话, 没有弄清楚事件性质和真相, 绝不可以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 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 要谨慎说明情况, 不应轻易发表看法, 和新闻媒体相处要保持恰当的距离, 既不能走得太近, 也不能过于疏远。

(二) 要坚持真实坦诚。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正面报道可有可无, 有的“忽悠”媒体, 有的急于“捂盖子”;有的不习惯不适应批评和监督。新时期, 必须充分尊重新闻规律, 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知情权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坦诚相待, 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一要实事求是, 不说假话。应对媒体决不能搞歪门邪道, 如果对情况不甚了解, 或者没有把握, 就宁可少说或者不说, 绝不可以说假话, 不可以胡编乱造。二要坦诚。怎样做到坦诚呢?这就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要在语气、表情、用词方面仔细斟酌, 注意语言表达和态度, 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坦诚对待, 不回避, 不隐瞒。对媒体的任何隐瞒和欺骗, 一旦被媒体识破, 经媒体放大, 都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三) 要坚持提升素养。一些领导干部对媒体专业认识还不能及时补充更新, 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效果不够了解, 缺乏应对和传播技巧, 领导干部必须想法设法提高自身媒体素养。笔者认为, 一要多参加培训班、听取报告会、加强业余学习等不断汲取新闻媒体专业知识, 并通过案例学习、情景模拟、实际参与等多种方式, 在不断尝试中学会应对媒体的方法。二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增强心理素质。新闻媒体所关注和报道的事件, 要么是社会上的好事、大事, 要么是生活中的坏事、奇事, 要么是政治上的敏感事, 决不能患“媒体恐惧症”, 出现回避媒体、轻视媒体的现象, 作为领导干部, 要有宽广心胸、阳光心态、淡泊名利, 不管面对何种新闻媒体, 都能够从容面对, 处变不惊。二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领导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关乎个人形象, 也代表政府形象, 面对媒体时, 首先要主题突出, 表达清晰, 能够有条理、分层次地把意见和观点表达出来;其次要学会使用生动鲜活、精炼准确的语言, 让大家喜欢听, 记得住, 有收获。

参考文献

[1]蒋颖.领导干部要提高新媒体素养和能力[N].四川日报, 2014-3-11 (6)

[2]光明日报评论员.切实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N].光明日报, 2016-2-26 (2) .

篇4: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新媒体

一、提高自身素质

(一)提高自身政治修养

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使它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只有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素质,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善用新媒体,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交锋中,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遵守包括家庭伦理道德在内的私人生活领域里的行为准则和公共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公仆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抵制各种诱惑,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新媒体知识学习,充分用好新媒体

第一、加强新媒体专业技能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应对能力。有针对性地学习电脑、手机操作技能、熟练登陆网络论坛、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把互联网和新媒体知识学深、学透、学懂,真正把握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工作。第二、充分利用新媒体,践行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把新媒体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重视网民合理诉求的解决。通过新媒体与群众零距离对话,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比如我市通过阳光对话栏目搭起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二、掌握话语主动权,化解舆情危机,积极回应新媒体

(一)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消息、迅速及时公布真相

经验表明,一旦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最好的平息办法是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让公众了解真相。什么叫第一时间?就是事件刚发生、没被局外人知晓,人们对突发事件的认识处于空白的时刻。此时,向社会公众及媒体澄清事实真相,报告政府对于问题的处理意见、结果等,就能先入为主,占居舆情有利地位,有效避免猜忌、传言和谣言占领舆情高地。

(二)及时跟进、不断更新,有效挤压负面信息传播空间

在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不能抱着传统媒体时代的观念,认为一个通知、一个电话就能轻易化解危机信息传播。更不要以为“事情已经说过、说清了”就可以高枕无忧。必须认识到,只有用真实的信息去占领网络空间,虚假信息和谣言才会没有市场,谣言止于真相。要及时合理引导新媒体持给予正面关注与报道。新媒体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在社会公众好奇心的驱使下,为了吸引公众眼球,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可以做到“无孔不入”,更恶劣的甚至不惜捕风捉影、捏造事端。

(三)突出重点、解决问题,树立领导干部务实高效形象

危机事件的发生,媒体和社会公众不仅会关注事件本身的情况,更会深挖事件“背后隐藏的故事”,以及政府部门在事件面前的态度、事后如何解决问题等。如果媒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已然提出疑问,则必须及时回应、客观分析,并着重引导媒体将报道重点向事件处置和问题的解决方向转变。

(四)讲话留有余地、谨慎作出事件结论

应对舆情危机,专家和实践人士都一致认同要“快讲事实,慎讲原因”。慎讲原因,就是对事件的结论要慎重。一方面,是因为事件结论至关重要,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舆情事件往往比较复杂,短时间内未必能查找到真实的原因。突发性事件原因的调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面对公众关于原因的质疑,信息发布者若以“原因我们正在调查,一有结果将会及时向媒体通报向社会公布”来回应公众,一般来讲,能够得到谅解与认可。一旦查实后应当及时公布,以此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在第一时间把事实传出去,可把已经、正在、准备做的事情都讲出来,但不要贸然下结论。相关问题正在深入调查。遇到有迷惑的问题,应以“个人观点”来转移矛盾。

三、顺应传媒发展形势,建立与新媒体的互动机制

领导干部明确与媒体的角色定位关系,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合作,把政府关心的事情变成公众关注的问题。建立与新媒体的互动机制,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好如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尊重新媒体,摆正位置。既当传播者又当接受者,从过去硬控制管理转向软性合作,与新媒体平等交往、交流,真正建立起合作关系。二是要善于接触利用新媒体。主动提供信息、主动引导新媒体,抓准舆论引导时机,因势利导传播政府声音,用主流思想引导大众,化解流言绯闻,引导网络舆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要通过媒体建立常态化的政民互动协商机制。提供民意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的正常途径,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经常对话、交流与沟通,凝聚社会共识、共同推进工作。

四、大力扶持本地官方新媒体,占领网络舆论主阵地

本地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兴媒体。是领导干部掌握话语权的官方阵地、也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化解危机事件的主渠道。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宣传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工作成绩,体现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增强群众满意度与幸福感。用积极正面的舆论、健康良性的信息,占领新媒体的主阵地。

五、要以法治网,制定新媒体监管法规

篇5: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1班魏旗200802111002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也因此走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现代媒体无论是在传播的手段和效率方面,还是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有几个方法:正确认识媒体,全面、准确地认识媒体的社会作用;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注意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掌握必要的媒体应对原则和技巧;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字:领导干部 应对媒体 应对方法 应对技巧

在0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现代社会媒体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征:传播管道多元化,传播内容数字化、传播主体广泛化、大众结构复杂化、媒体经营市场化。这些都给政府对媒体的管理和应对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及时的监控和合适的转化,势必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产生大的破坏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时代课题。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媒体,全面、准确地认识媒体的社会作用 针对媒体的定义和角色,有学者提出: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工具,是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是公众民意的舆论反映,是知识、文化、价值观的大学校,是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资源和工具,是社会监督的哨兵,是老百姓娱乐的场所,是文化产业的支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并将媒体的角色定位为“信息的传播者”“社会的预警者”“公共管理的主体”“政府的监督者”“市场的竞争者”。该学者从新闻学和政府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对新形势下的现代媒体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值得广大领导干部学习和思考。

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也要充分估计到现代媒体对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这样有助于正确地引导和管理媒体,有助于处理政府与媒体间的关系,有助于广大领导干部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二、要努力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如前所述,媒体首先是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工具,广大领导干部无论是管理媒体,运用媒体还是应对媒体,都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懂全局,讲政治,要熟悉政策,把握原则,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在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必须以政策为原则,绝不能信口开河,不能随便发表议论。领导干部掌握了扎实的政治理论,媒体和公众才能信服,实际工作才能推动。

三、要注意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公众越来越多地要求领导干部的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媒体的采访和监督,既是领导干部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又是领导干部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恰当地应对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

提高新闻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认识,不断学习掌握新闻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程序,积极与媒体沟通,主动进行新闻发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掌握必要的媒体应对原则和技巧

有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应对技巧和经验,在面对媒体时不知所措,处理失当,结果导致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于公、于己都十分不利,造成十分被动的工作局面。朱镕基在接受西班牙埃菲社社长贡萨洛采访时说,“我们应该把政治和经济分开,社会主义不排斥市场,社会主义并没有说只能实行苏联那种计划经济,没有这种规定。社会主义也没有说一定要实行企业的国有制,它只讲公有制,实行公有制有很多形式。”敏感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这些问题时无法下手,因而在面对敏感问题时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回答时尽量保持语言简洁精练,越是敏感的问题,越是要思考周全。因此,领导干部很有必要掌握一些应对媒体的基本技巧和原则:

第一,要遵循真实、坦诚的原则。

人民的知情权是应该受到充分尊重的,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一定要坦诚相待,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这是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媒体形象的公信基础。面对问题的实质,在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一定要坦诚对待,不回避,不隐瞒。

在坦诚面对媒体这方面,温家宝总理堪称典范。5.12震后不久,温家宝总理邀请了一些外国记者前往灾区采访,他在现场向记者们介绍:“过去,这是一处非常美丽的山谷,是熊猫生活的地方。现在,背后的映秀中学成了一堆废墟,教室严重倾斜,一层

压着一层。”英国《泰晤士报》就此发表评论说:这样的开放程度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中国总理的坦诚程度让世人吃惊。尊重事实,坦诚面对媒体,是温家宝总理获得海内外媒体一致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要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发表言论,必须前后一致。发表对特定事件的看法时,首先要对该事件有完整的了解,经过成熟的思考,做出准确的定性,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切不可自相矛盾,否则将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领导干部个人的媒体形象。

第三,要遵循主动的原则。

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好事先有所准备,要占据与媒体交往的主动权。接受采访之前,最好能提前了解来访媒体和记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来访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兴奋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问题和个别记者可能提到的尖锐问题,也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想好应对的办法。

另外,在新闻事件的信息发布方面,也必须遵循主动的原则。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社会在进步,隐瞒消息已不可能,你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有不正确的信息占领。”只有及时主动地发布正确的信息,才能有利于事态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就及时、主动地发布了相关信息,使得灾区人民迅速得到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救援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及时有效地消除了各种谣言和恐慌。我国政府的这种主动、开放的做法赢得了全世界媒体的高度肯定。

五、要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综合素质是提高他们应对媒体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作为领导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尤其需要注意提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第一,要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深厚的人文素养往往能够展现领导干部良好的媒体形象和出色的个人魅。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前,一名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他:“您在晚上睡觉之前最喜欢读什么书?掩卷之后,有哪些问题使您难以入睡?”总理说:“你实际上是在问我,经常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引用下面的六段诗章,来回答你的问题。我引用的第一例是左宗棠23岁时在新房门口贴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第二例是屈原《离骚》中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第三例是郑板桥的《竹》:“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第四例是宋朝张载的座右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五例是艾青1938年写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六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论批判》里说的话,后来作为他的座右铭,死后刻在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后来,《泰晤士报》对此进行了专版报道,给予很高的评价。温总理这六段文字的即兴引用,既巧妙地回答了英国记者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又充分地展现出渊博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让西方媒体深切感受到一个大国总理政治家的风度。

第二,要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一位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面对媒体和公众讲话的时候,首先要主题突出,表达清晰,使人们能听清楚、听明白,这是对领导干部语言表达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学会使用生动鲜活、精炼准确的语言,让大家喜欢听,记得住,有收获。

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新闻媒体所关注和报道的事件,往往是社会上的大事、要事,或是生活中的坏事、怪事,或是政治上的敏感事,有正面的内容,更有负面的东西。这些都给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萨莉·斯图尔特.怎样和媒体打交道.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徐颂陶.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教程沟通协调能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日]石川庆子.如何应对媒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张志海.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党政论坛》2006年第05S期

篇6:谈如何应对媒体

网络舆情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也是问题凸显期和矛盾多发期,多发的社会矛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从而引发各类媒体的争相追逐。科学应对自媒体、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我们辖区的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和自媒体时代的应对已经是我们基层干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我们基层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网络舆情自媒体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首先要正确的认识网络舆情:近几年发展态势:一是网络舆情数量越来越多。二是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以往舆情大多只涉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问题。而现在的舆情已突破了过去那种简单的利益诉求,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的心理诉求。三是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过去的舆情反映仅在直接参与者和当事人之间流

传,表现形式单一,传播范围窄,影响小。而现在,一旦出现热点舆情,便是各种诉求渠道多管其下,来信来访、纸质媒体、电子网络等铺天盖地,稍有疏忽,一夜之间便可全国闻名。舆情的主要分类:一是民生类。由于重点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件增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操作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极易引起群众的关注与讨论,一旦操作不当或不公,阻工、群体集访、越级上访、网络发帖等蜂拥而至。二是涉公类。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对公权力运行、公益性事业和公职人员的言行,特别关注并喜欢炒作。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批判。三是公共安全类。由于公共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自然备受人们关注。

二、当前基层干部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四种错误思想:一是“封堵”思想。出现比较大的舆情特别是负面舆情的时候,我们有的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坚守“家丑不可外扬”的古训,对人民群众和各类媒体进行封堵,实行“一概不许公开,一律不准采访”的蛮横办法,拒群众与媒体于事外。或者是对媒体摆起“鸿门宴”,拿出“封口费”,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无论何种方式,许多事情不仅没有湮灭于“封口费”和“封口酒”里,相反事情越

封越散,越堵越大,最终见诸于网络,刊发于报端。二是“躲逃”思想。有的领导干部在出现大的舆情时候,特别是媒体进行采访报道的时候,信奉“少说为佳,不说为妙”。对群众和媒体采取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的办法。虽然躲避了一时责任,但把事情拖大了,也拖坏了党委、政府的形象。三是“敷衍”思想。不管是正面宣传,还是负面的报道,对于舆情,有的领导干部采用敷衍塞责的办法,态度上漫不经心,话语上模棱两可,偶有回应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即使采取了一些调查和应对措施,但也失之于慢。四是“欺瞒”思想。对于辖区内和单位上发生的负面事件或责任事故,有的领导干部抱着侥幸心理,对媒体不敢讲真话、实话,心想蒙骗过关,求得所谓的“稳定”,殊不知,一旦事实真相曝光,反而给工作造成更大的被动,成为舆情关注的焦点。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自然很多,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干部工作上的不扎实导致舆情应对的被动。一方面,有的干部实心服务不多。对于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所愿、所急所求,重视关注不够,作风飘浮,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甚少。另一方面,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基本素养,语言行为不检点。有的经常酒馆进、舞厅出,出口成“脏”。有的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政策不平低,应对媒体时在言语上缺少沟通技巧,笨嘴拙舌,甚至被人抓住话柄。

第二、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形成舆情的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要求参与民主政治、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日渐增强,加上诉求渠道的日益增多,特别是新兴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因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互动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并积极参与其中,诉求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是对社会的关注,从而增加了各类舆情的涌现.第三、社会矛盾复杂容易激发舆情事件的放大。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沉淀了许多社会矛盾,公众对公权力出现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一些公众热衷于炒作社会阴暗面,对伦理道德丧失、官员行为失当等个案分外在意,不依不饶。这些负面情绪日益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心态的放大效应,很小的一个事件都容易引发民众的情感共振。人们拿着放大镜的心态剖析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当他们发现事情似乎按照他们所担忧的方向发展时,便以极端的方式爆发,从而制造一个又一个吸引眼球的热点舆情事件。

第四、个别媒体的炒作报道推动舆情的随意性。当前,媒体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都想挖得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抢第一时间发稿,以获得高收视率,高发行量,高点击率,以求得大量的广告投放。此时,新闻核实只是走过场,并且

往往没有时间进行核实,结果不严肃的消息、不准确的新闻增多。有的媒体甚至不惜捕风捉影、不计社会后果,制造所谓的“新闻”。另外,个别媒体记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以挖掘“负面新闻”为主营,抓住单位领导求稳怕乱思想,大肆收取“封口费”。

三、全面提高基层干部舆情应对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同时由于它的隐匿性,使得各种新闻鱼龙混杂,真假莫辨。这些都使得舆情应对工作显得特别复杂。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舆情应对不当的危害性。我们在应对各种舆情中,如消极被动,反应迟缓,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民众不满情绪,扩大社会矛盾,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2、制度建设是关键。一是抓好舆情应对的队伍建设。要建立舆情应对的骨干队伍。选拔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文字功底强、熟悉新闻媒体工作的干部,负责各种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控,并在各种网络热点事件出现时,负责网上发帖、跟帖、回复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等,及时开展正面引

导。二是加强舆论平台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好主流舆论平台,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站、论坛等渠道,及时发布正面信息,使政府在舆论场中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三是建立新闻发布机制。明确发言人,针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阶段性成果和显著成就,涉及民生等重大问题和广大群众普遍关心并需要正面回答的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等方面内容,适时发布,加强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四是制定舆情应对应急预案。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重大舆情事件,制定详细的舆情应急预案,从媒体应对、事件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并组织专门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演练。

3、把握原则是保证。正确应对各类舆情,关键还是要提高领导干部舆情应对的能力,要在应对舆情时遵循五大原则。一是第一时间原则。就是在重大舆情出现后,要迅速核清事实,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抢占舆论先机,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二是公开透明原则。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能达到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矛盾的效果。遮遮掩掩,隐瞒欺骗,可能带来难以控制舆情审判。三是坦诚原则。在说明情况时要有诚意,必要时致以歉意,不回避问题和错误,敢于负责任,特别是能正确面对和回应负面的报道和谣言,不说谎。四是口径一致原则。在面对媒

体和公众时,应由指定的发言人统一对外表态,做到“用一个声音说话”,表态要做到事先准备充足,力求科学严谨,避免互相矛盾,确保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其他人员应该回避擅自对媒体和公众乱表态。五是留有余地原则。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话不要说得绝对,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承诺。尽量不要首先就让一把手出来面对媒体,否则会有陷入舆论被动的危险。

篇7:消防部队如何应对新闻媒体

一、学习如何应对新闻媒体的意义

(一)消防部队执行灭火救援任务的舆论环境逐渐复杂

目前在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越发的重视社会消防安全工作,对公安消防部队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及时性、独立性和客观性都大大提高,媒体对于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会最大程度的进行跟踪报道。当消防部队接到较大事故的任务后,媒体的镜头几乎都会跟随而至,消防部队官兵的执行任务情况随时都在被新闻媒体的镜头记录。

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不少问题。消防部队执行任务时都有大量的围观群众,消防官兵在现场的一举一动随时都有可能被群众拍照、摄像并上传网络。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一些敏感信息可能会被人为的歪曲、丑化、断章取义,并通过QQ、微博等网络平台快速传播,来博取网民的点击率和关注度。可以说,目前消防部队执行任务面对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

(二)基层消防官兵普遍缺乏应对新闻媒体的意识和经验

面对当前十分复杂的舆论环境,基层消防部队在应对新闻媒体方面的机制建立和教育工作显得较为滞后。不少基层官兵缺乏正确应对新闻媒体的常识和经验,往往在镜头面前表现得惊慌失措、张口结舌,或者不顾忌自身形象,在镜头前仪态不端,语言粗鲁。这样不仅严重地损害了消防部队的形象,还容易滋生谣言,引起群众的质疑,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基层部队讨论学习如何应对新闻媒体,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消防部队应对新闻媒体的原则

消防部队应对新闻媒体应当遵循“发布及时,言简意赅,整体策划,实事求是”的原则。

(一)发布及时

消防部队执行灾害严重、有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大的灭火战斗和抢险救援任务后,要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此类事件,常常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公众对自身的知情权十分重视,关心消防部队是否有能力在灾害事故中保障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公众对于一些火灾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存在恐惧心理,害怕威胁到自身安全。因此,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让公众了解事件情况,既可以平复公众的恐慌心理,又能防止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二)言简意赅

在事故发生后,公众和媒体需要第一时间了解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因此新闻信息的发布要言简意赅。要注意既准确地表述了核心内容,没有歧义,又要语言简练,易于传播。长篇大论的报道不但耗时费力,不能及时发布,还容易产生歧义,引起公众猜测。

(三)整体策划

新闻发布要有整体策划。整体策划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整体上确保能够组织部署足够的力量进行新闻发布、舆情监测和对外联系,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沟通联系,保证发出的新闻信息能够准确恰当的反映事实真相、破除谣言。二是确保进行新闻发布的机构有较强的承担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由上级机关进行整体策划,能够对新闻发布的口径进行整体把握,并及时处理产生的法律风险。

(四)实事求是

新闻内容要依据事实,实事求是。有意的隐瞒、捏造新闻将使新闻发布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澄清事实将说明自己曾向公众撒谎,继续隐瞒和捏造将使得自己不得不去撒更大的谎来掩饰,在谎言被戳穿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更加巨大。同时,有意的模糊敏感信息会加速谣言的传播,根据新闻理论,谣言的传播速度=信息的暧昧程度*信息的敏感程度,因此,刻意的避开或者模糊敏感信息不但会加速谣言的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将新闻话语权白白送给了造谣者。

三、应对新闻媒体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应对新闻媒体的技巧

在应对新闻媒体时坚持“发布及时,言简意赅,整体策划,实事求是”原则的前提下,在语言和行为上不失时机地运用一些技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发布信息的技巧

发布信息应做到及时、准确,包含的信息充分清晰,让媒体通过消防部门的宣传部门一次性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从而避免记者漫无目的地去挖新闻时接触到不实信息进行错误报道。

在信息的内容中,既要注意准确恰当,又要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要兼顾留有回旋余地。一般内容发布包含”五个W”:即“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什么人)”、“why(什么原因)”、“what(发生了什么)。做到“五个W”,基本就满足了信息发布的要求。

2.组织新闻发布会的技巧

在组织新闻发布会时,运用一些简单的技巧,可以使官方的正面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支持。

首先,专门向当地权威媒体发出邀请参加新闻发布会,及时沟通,告知事情经过,请求正面报道。同时,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布置检查,防止假记者混入。在新闻发布会过程中,进行全程录像记录信息发布情况,防止部分媒体出于拉拢读者的目的有意进行不实报道。

3.统一口径,前后一致

发布新闻时既要做到及时准确,又要兼顾到事态的发展和政府宣传的政治导向,因此在发布新闻的内容上要保有余地,不将话说满说死。同时,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沟通,统一新闻口径,保证发布新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信息的前后不能自相矛盾,要确保公众对信息的内容不会产生误解和猜疑。

4.灵活选择接受采访者

消防部队在现场执行任务时,常常需要面对媒体的镜头,这时,灵活的选择被采访者可以很好的起到正面宣传的作用。比如说满脸尘灰的内攻组战士陈述的火场情况往往比衣着整齐的新闻发言人的介绍更容易使公众和媒体信服。因此,在平时的政治教育中,让中队战士学习一些面对镜头组织语言的方式和技巧,将对消防部队应对新闻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应对新闻媒体的注意事项

1.切忌沉默逃避

在迫切寻找新闻信息的记者面前,“沉默”不是“金”,而是最失

败的一种应对方法。媒体从消防部队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就会转而向在场的围观群众和路人搜寻新闻源,使得宣传部门失去对新闻源的控制和把握,极容易产生谣言和负面新闻。

2.切忌信口开河

在发布信息时,只应发布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不能妄加揣测,更不能随意捏造,不能为了宣传部队良好形象而想当然的添入一些不真实的情节,这样一旦被知情人拆穿,对部队的形象不但没有提升,还会有很大的削弱作用。

3.切忌仪态不端

不论是新闻发布人还是接受采访者,代表的都是部队的形象。镜头前的一举一动,公众都会将其与整个部队联系起来。因此,在采访现场,要有一定的镜头意识,不能因为对灾害事故的处理胸有成竹而表现得仪态不端,显得过于随意和放松,这样会在镜头前给公众造成轻视生命、冷血淡漠的印象。

4.切忌急躁动怒

篇8: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关键词:突发事件,领导干部,媒体,全媒体时代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在进入全媒体时代后, 公众开始逐步实现自身在纷繁的社会事务中对于监督权、知情权与话语权的行使, 与此同时, 伴随而来的亦是对于政府官员及其行政作为期望与要求的日渐提高。然而, 受社会整体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以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各种复杂、多层次的突发事件开始在中国频发、高发, 有些甚至演变为危机事件, 在这样的环境中, 一旦突发事件爆发, 政府及其官员采取了何种措施, 有哪些作为往往是媒体与公众除了事件本身之外最先关注的焦点, 而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其在危机事件中的协调与化解作用至关重要。有鉴于此, 各级各地领导干部如何更好的直面媒体, 做好媒体运用工作便成为影响突发事件态势发展和舆情走向的关键所在。

二、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媒体运用易出现的问题

(一) 隐瞒躲避

突发事件爆发后, 媒体出于自身的职业敏感迅速进行报道, 同时利用当下媒介传播多元化的特性, 将信息在国内外范围进行传播, 加之在政治参与愈加广泛的今天, 公众对于政务信息公开的意识觉醒日渐增强,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以更加公开、透明和包容的姿态来面对媒体和公众。但事实往往是当事件发生时, 许多当事的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惟恐遇到媒体, 抱着“掩耳盗铃”的心态缺席在公众面前, 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舆情恶化、谣言肆虐, 政府形象受损, 并且失去抢占舆论高地和澄清事实的最佳时机, 导致事件局面更难控制。

(二) 以权压人

面对突发事件, 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思想上的偏差和误区, 认为记者是“敌人”, 要“防火防盗防记者”, 因此对于其缺乏足够的尊重和平等交流的心态。而当记者前来采访, 有些领导对于记者爱理不理, 有些人则动辄怒斥甚至对记者动粗[1], 因而往往会遭到媒体曝光, 造成社会舆论“一边倒”的后果。例如2010年8月伊春空难事件发生后, 在伊春市殡仪馆附近, 接连发生四起采访记者遭警察强制扣留事件。虽然被扣记者最终重获自由, 伊春市宣传部门和警方也就此事公开道歉, 但是, 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却遭到了社会与公众的质疑, 同时, 对于伊春空难事故的处理和解决也造成了非常不利的舆论影响。

(三) 形象失范

叶利钦的形象设计师曾指出:在政治包装中, “一些不起眼的纰漏”会影响公众对领导者的信任[2]。的确如此, 尤其在突发事件中, 领导干部无论从行为、语言、表情甚至到业余生活、个人嗜好等都被密集置于媒体的视野中[3], 受到大众的监督。换言之, 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代表了自身的媒体形象。因此, 作为领导干部, 如若不能在公开场合管理好自己的穿着与仪态, 以及约束言行, 后果不仅对于领导者自身是灾难性的, 而且也会将突发事件态势的发展“引入歧途”。2012年8月26日, 陕西延安包茂高速公路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 一张来自事故现场官员“微笑”的照片激起了网友的愤怒, 随后该官员被卷入社会争议的漩涡, 而网友关注的焦点也从“微笑”一路转移到这名官员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昂贵名表上, 经过进一步调查后, 这名陷入“微笑门”事件的官员最终被撤销公职。

(四) 孤军奋战

1994年,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Robbins) 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随后的十年, “团队合作”理念风靡全球。其核心要义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成员之间合作出于自觉自愿时, 必将产生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 并且能够做到配合默契、共同奋斗。诚是, 无数案例证明了以上的观点。但反言之, 如果忽视了团队因素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 即使个人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也无法使组织的目标更进一步。在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 经过事后调查了解, 由于没有良好的团队协调与合作, 现场组织安排失当、秩序混乱, 仅由新闻发言人一人力撑局面, 最后不但没有达到向各方传达信息、缓解舆情的目的, 反而将事件更加复杂化, 而最终新闻发言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五) 重“做”轻“说”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 一方面, 有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媒体宣传意识不足, 在非常时机反应迟缓、被动应对, 使政府部门切实为维护社会安定, 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乃至流血牺牲不为公众所了解, 造成政府形象传播资源的损失;另一方面, 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低估媒体制造舆论的能力, 而高估群众理解的能力, 对于已经形成的热点焦点问题和事件, 应当解释的不予解释, 对于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的小道消息和谣言, 也不能及时通报事件真相、消除不利影响。

三、原因分析

(一) 全媒体时代下的部分领导干部观念落后

新形势下, 媒体的结构与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 以互联网为首的微博、视频、博客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以其自主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的特性刷新了公众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与渠道[4], 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亦得到大幅度提升。然而, 有些领导干部却未能与时俱进, 依然用旧有的思维方式看待新问题和新事物, 这就容易造成非常态下媒体关系处理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导致形成对事件态势发展解决不利的舆论环境, 甚至可能将突发事件直接演变为危机事件, 造成更大的损失与伤害。

(二) 社会转型影响执政环境发生变化

当前,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 社会发展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提升了社会管理的风险和难度;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贫富差距加大, 社会矛盾积聚, 由此导致的腐败蔓延、公信力缺失、责任意识淡漠等负面效应, 往往促使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选择“一边倒”的非理性态度。例如上文提到的“微笑局长”案例, 经计算, 从事件发生到该名官员落马, 仅仅过去27天, 从普通意义上讲, 这无疑彰显了公众舆论监督、网络反腐的强大力量,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 这也着实反映出我国政府的执政环境面临紧张的官民、干群关系。

(三) 领导干部传媒素养有待提升

突发事件中, 我国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时的应对、反应与辨析能力还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 相比之下, 这与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极为不对称。首先, 有些领导干部缺乏直面媒体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不懂得积极配合媒体, 及时掌握舆情的走向和舆论的话语权, 致使一些突发事件引发的社会危害不但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反而使其由小变大;其次, 面对新兴媒体的崛起, 一些领导干部的媒体意识不足, 不但不能放低姿态主动学习、接触怎样使用新兴媒体, 与其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少之又少, 由此极大地影响了领导干部的媒体执政水平;再次, 突发事件中, 领导干部在与媒体、公众进行交流和反馈时未能良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发表观点, 换句话说, 即在众说纷纭中, “主流声音”还不够响亮。

(四) 部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为了生存与利益需求, 部分媒体把眼球效应作为第一追求, 大肆传播炒作能够刺激感官的新闻, 让负面信息大行其道, 却不问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与后果, 而这也是导致领导干部出现防备媒体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2011年9月初, 一篇名为《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 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的新闻被深圳当地媒体报道, 一经发出, 随即被全国多家媒体刊登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导致医患信任危机, 而舆论几乎也一边倒地谴责当事医院。10月20日, 患儿在另一家医院被确诊患先天性巨结肠, 已做手术, 证实了当事院方的诊断。至此, 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八毛门”事件划上句点。但值得反思的是, 作为新闻媒体, 除了具有客观报道新闻的作用外, 还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以查明事实真相和把握社会舆论的正义航向为己任, 而非不负责任的发出误导公众的声音, 导致非良性的事件发生。

四、有效提升领导干部突发事件中媒体运用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 善待媒体, 积极引导服务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大卫·格根曾说过:“新闻界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它只是一种力量,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5]诚是, 作为领导干部, 面对突发事件发生时, 既不能与媒体过于亲近, 也不能刻意抗拒媒体, 而是要树立一个理念:如果我们能够为媒体提供最好的服务, 同样, 媒体也会为我们提供最好的新闻报道服务。因此,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早期, 对于媒体我们应当注意做好以下两点。

1. 要做到尊重媒体、有礼有节。

第一, 要以平等、冷静、合作的心态面对记者的到来, 并积极与之进行交流;第二, 依法行事, 礼貌请记者出示相关证件, 查明身份后方可请其进入媒体接待服务区。

2. 要做到主动引导, 优质服务。

一要设置媒体采访区, 安排专人全程陪同记者;二要加强与记者的交流和沟通, 以及时回应记者在现场的新闻诉求。

(二) 善用媒体, 做到正面得分

1. 重视新闻发布工作。

作为领导者, 首先应立即启用新闻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程度、阶段来确定信息发布的方式以及进行信息发布。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必须真实一致, 不能互相矛盾冲突;遵循第一时间原则, 及时、快捷、高效, 否则信息将毫无价值;另外, 要保持滚动发布的形式, 定期向社会公布事件处置的最新进展情况。这样才能在满足公众知情需求的同时, 有效引导其正确理性地对待突发事件。

2. 加强议程设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 作为领导干部, 不能以无作为的行动来坐等“媒体审判”, 而是应当积极进行议程设置, 用议程计划来主动引导媒体。如是, 突发事件中有效的政府新闻议程应当是这两种内容的有机结合:既能够呈现出政府对于公众和社会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心, 又可以将公众和媒体此时渴望了解的例如事件进展情况、伤亡人数、采取的措施、善后结果等信息传达到位。利用媒体公开发布后即成为有效的政府新闻议程, 其意义在于能够使社会对于政府的作为有理解和赞扬, 及时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以此实现突发事件的良性应对。

3. 加强与媒体的专业知识沟通。

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领域,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因此, 作为支持政府工作的基础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定期召开座谈会, 积极与媒体进行各自专业领域的知识沟通, 利用其向公众进行工作范围内能够告知的知识普及和传播, 使社会和公众对于政府的工作能够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误解, 借此提升政府方面公信力和形象传播资源的汇集。

4. 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 领导干部的媒体形象是仪表、言谈、作风、人格、情感等多种形象的有机统一[6]。特别是突发事件状态下, 领导干部应注重从以下三方面来塑造良好的媒体形象:一是领导干部要在特殊时期根据媒体场合以及对话对象来选择合适的着装, 但都要以朴素、低调的形象为主;二是领导干部应熟知公共礼仪, 自觉约束、规范言行举止, 保持谨慎、得体的形象;三是领导干部要懂得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 以此向公众传达坚定、自信与必胜的情感力量。这样不仅是向公众传达党和国家在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的施政方针、政策和理念, 同时也对外界传达了政府战胜困难的信念与决心, 对于灾后重建和社会心理复原也具有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三) 善管媒体, 探求科学方法

1. 把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

如今, 以互联网为主的媒体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 形成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一体化的新平台。言外之意, 全媒体时代, “人人面前都有一架麦克风”。在此形势下, 空前丰富的信息发声源带来“未经筛选”的信息, 更加多角度和多元化, 同时, 多维度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相应改革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传播规律。正因如此, 作为领导干部要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学习, 占领和使用好新兴媒体。唯有这样才能够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特殊状态中做到有条不紊、从容应对。

2. 完善信息管理的联动机制。

突发事件中, 无论是灾情汇集、灾情判定、请求援助, 还是个人亲友安危, 信息往往是此时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作为应急管理者, 不仅要畅通内部组织沟通渠道, 同时要注意建立一个对媒体质询、进行信息反馈的可行性战略。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方法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 而是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与媒体形成沟通与合作的习惯, 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以实现突发事件中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 确保信息比例合理化。

3. 有效进行舆情监控和引导。

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 舆论传播渠道被相应更新, 我国的舆论形成机制也发生很大改变, 舆论检测工作亦被提上重要日程。因此,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工作应当贯穿突发事件的每一阶段。首先, 在突发事件早期, 要及时关注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体, 广泛收集舆情信息, 动态了解有关突发事件舆情的最新进展;其次, 对于收集的新闻信息进行检查与甄别, 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 及时提供给决策层;再次, 发现舆情出现不良倾向后, 及时发挥媒体舆论缓释作用, 疏导和排解公众的不良情绪, 使社会舆论依法、顺畅、有序表达的同时, 避免诱发潜在危机。

(四) 与时俱进, 加强能力运用

1. 创新观念, 跳出思维定势的束缚。

时代不断变革, 现实形势要求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创造性思考, 而当现实形势发生变化, 治理的模式同样要有相应的调整, 否则就不会有任何实践性的认知以及与现实的互动。同理, 在全媒体时代来临的今天, 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明确这一点:跳出旧有思维定势的束缚, 不断更新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诚是, 当我们看到新闻发布制度逐步完善, 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 越来越多的政务微博开设呈增长趋势时[7], 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2. 学会借力, 提升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在充满挑战的全媒体时代, 我们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战的漩涡中, 但是, 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是个人可以独享所有的资源以及独立完成任何事情, 而个体、组织之间灵活、默契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例如突发事件中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从来都是系统工程、团队作业, 如果仅靠个人而非团队的力量, 很容易导致非良性的事件发生。因此, 作为领导干部, 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向自己的部下传递团队合作、全局意识的理念, 不仅如此, 还要在组织内部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 如是, 才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共同面对媒体和公众, 而不是孤立无助、无人支援, 形成一人孤军奋战的局面。

3. 转变作风, 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不可否认, 全媒体时代, 部分领导干部仍存在执政理念和作风错位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从中作祟的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等, 这些不良的干部作风已经严重侵蚀和淡化了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 导致突发事件媒体关系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各种不良的舆情导向。基于此, 作为领导者, 应当身先士卒, 在工作中突出服务理念, 无论在常态还是非常态下, 都要做好群众和媒体的服务工作, 实现面对媒体与公众的双赢导向。

4. 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传媒素养能力。

领导干部加强学习, 既要注重拓宽知识面, 又要突出重点, 在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基础上, 深入学习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各种知识[8]。尤其在全媒体时代, 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综合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 我国传媒素养教育起步较晚, 而领导干部关于这方面的培训也是在近年来刚开展不久。因此, 笔者以为, 提升领导干部的传媒素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 领导干部要注重在平时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夯实系统理论知识, 以增强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传媒素养能力, 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媒体运用能力方面, 要及时查找差距、总结经验, 以熟悉和掌握媒体关系处理的规律和技巧;最后, 从外部环境来看,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教育专家作为外力的优势, 把传媒素养教育培训作为危机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形成经验共享、沟通学习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欧阳旭曦.与媒体打交道须走出的误区[N].湖南日报, 2011-12-19.

[2]苏洁, 周春华.如何塑造领导者的“媒体形象”[J].资治文摘 (综合版) , 2011, (5) :36-37.

[3]陆璐, 颜彦.应对新闻媒体方法与技巧[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72-74.

上一篇:【精品】职工安全承诺书下一篇:水东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团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