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2024-05-12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通用9篇)

篇1: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网络信息和舆论内容的丰富性。每个网民所关注的事件和现象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的内容十分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主题进行讨论。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因此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络的年龄、知识、行业、经历不同,网络舆情的内容往往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及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踪迹。

4、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5,网民的水平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网络舆论望望出现偏差。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基层领导干部在面对网络媒体时存在的主要误区

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

针对一些地方出现政府相关部门前后说法不

一、官方消息频频“翻案”等网络公共事件,复旦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阳认为,这暴露了“网络恐惧症”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的巨大损害。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的传输和发布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只手遮天,用堵、封、瞒、蒙的手段掩盖真相,往往会适得其反,让政府部门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有研究网络舆情的学者指出:“与网络„过敏‟相对的是,一些部门和官员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态势,一些意想不到的部门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全国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缺少积极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

一些干部的网络意识和操作存在严重不足

自从微博从网络上出现以来,数量急速增加,目前用户达3亿多,已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领域,但不少官员对微博要么完全不懂,要么一知半解。”一些基层干部完全落后于网络时代,对网络知识往往是一脸茫然。

尽管这些年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基层干部大多处在初级甚至没有水平,弥补网络运用能力的不足需要干部与“网”俱进。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一些基层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对于时时更新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能及时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

在信息化时代,形成了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很多基层干部习惯了相对封闭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人力信息直观性等各方面都不能与现在的新兴媒体相比,因此舆论监督在时间和范围上相对有限往往让一些基层干部感觉媒体第一不会来,第二好对付的心理。不少基层干部依然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上败下阵来。

观念和机制上的障碍也使基层干部在面对网络舆情时„眼高手低‟,平时宣称重视网络舆情,谈起来也头头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无措、反应过度、处臵失当。

随意应对,一甩了之

一个地方性负面新闻在网上能“坏事传千里”,往往连最先刊发的人也无法预见、无法控制。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常常忽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而网络舆论的酝酿及形成非常迅速,由于外界刺激信息的出现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热点;如果网络舆论持续高涨,而网络舆论得不到缓解或舆论对象处理不当,就会使舆论出现“一边倒”而形成“一致性”的负面舆论,最终由一个普通的网络舆论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而当进入危机大爆发阶段时,网络舆论由隐性的舆 论压力转变成为真实生活中行为抗争的显性行为,甚至造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震荡,阻碍社会发展。

三、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网络媒体和舆论的几点建议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平时做足功课,关键时刻才能做到沉着镇静。网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基层领导干部要学会在平时的工作中善待、善用和善管网络媒体。

1、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网络媒体

提高认识是基础。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舆情应对工作的复杂性。目前,人们的舆情表达不仅仅通过新闻媒体和信访等传统渠道,更多的借助网络。互联网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由于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舆情表达更直接、涉及的内容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捷。当前,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强势的大众传媒文化,大量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民声反映在互联网上。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不仅要掌握网络媒体传播规律,而且要抢占网络媒体话语制高点。

要重视网络媒体就要求他们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切实掌握好网络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巧和与网民沟通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快、最广、最强的交流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推动工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强化工作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办公现代化、民主化。这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新时期的新型领导干部的需要,也是执政为民的需要。

2、要把握好网络舆论正确导向,加强网络媒体舆情研判

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技术、内容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即使芝麻绿豆大的一点小事,只要具备了吸引眼球的因素,也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每一个角落。但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准确性不高,各类虚假信息通过博客、跟贴等不断考验人们的判断力,这些网络新闻和信息的正式性和可信度总体较低,会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建立更多更好的主流网站,在技术方面,主流网站应加强网络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技术的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加强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水平的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主流网站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主流网站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技术应用水平。要加快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促研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攻关体系,保证网络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互联网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主流网站应当时刻跟踪新技术、新业务,组织技术力量制定技术发展路线图和中长期技术规划,做到始终处于技术发展最前沿。

在内容方面,主流网站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三贴近”,尊重网民、服务网民,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也逐渐走向意识形态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主流网站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把握时点,反应快捷。面对重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主流网站应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抢占先机,力争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举措最早、最快、最准地告诉广大网民,压缩负面消息的传播时空,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二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敢讲真话是前提。主流网站应勇于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开诚布公地用真实的信息、真诚的态度给群众释疑解惑,消除误解和隔阂,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三是超前策划,主动引领。目前,我国有的主流新闻网站在重大事件的超前关注和整体策划上还落后于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在一些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面前,事后宣传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只能让主流新闻网站陷于被动。这就要求主流新闻网站必须围绕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主题进行超前策划,适时主动设臵网络议题,掀起网络舆论高潮,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

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加强舆情研判、引导,一是要第一时间摸清舆情动态,善于把握好网络舆论的正确导向,掌握舆论主动权。二是要善于利用舆情动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舆情就是社情民意,通过舆情分析,了解群众需求,改进我们工作。三是要改变“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方式,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不要寄希望于通过竭尽全力地封锁消息来化解矛盾,而是应当本着信息公开、依法公正的原则,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使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为及时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网评员队伍建设

对于网络媒体,基层领导干部不能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和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首先,要关注网络信息。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和网民言论两大方面,通过浏览新闻网页和关注网络论坛、新闻评论、博客言论等,及时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基层心声,充分听取民意,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动向,为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高执政的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利用网络优势,做好党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特性,通过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生动形象地表现严肃的宣传主题,增强内容的知识性,从而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宣传效果;通过开设专栏、建立博客、在线访谈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宣传效果。

要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发现和培养一批直接可以用的“网络意见领袖”,驾起网上信息舆论引导的桥梁,以网上评论来引导舆论,针对一些负面舆情信息,还可以依托网站、论坛、贴吧等载体,借助网上对话、聊天等形式和手段,及时开 展有效的引导工作,用正面声音引导舆论导向,用事实真相回应群众关注,用权威信息稳定群众情绪。

总之,基层领导干部应坚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深刻影响,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正视挑战,把网络媒体作为洞察和引导社情民意的窗口来对待,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提高网络舆论的应变能力。

篇2: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实际上,即便是没有这份榜单的出炉,联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影响力大、危害性强的企业危机事件,从康师傅的“水源门”、章光101的“致癌门”到王老吉的“添加门”,再到中石化的“天价吊灯”事件、温州“移动门”等,我们的企业家们也应该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测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急需补上的重要一课。只不过,这一记由权威媒体敲响的警钟,听起来要更加振聋发聩。

在安全工作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即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如果能够尽早地发现这些征兆,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要增强网络舆情应对的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这个问题,只有在掌握了应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舆论的主动权之后,才能够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 。

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企业在面对互联网上浩瀚如海的信息时,如何才能随时掌握舆论风向,做到未雨绸缪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必须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而不是应对突发性危机的临时举措,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在由网络发端、或是在平面媒体报道后经由网络大量而爆发的企业危机越来越多的Web2.0时代,危机的出现已经成为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劫难。有效的常规网络舆情监测,将成为企业抵御危机侵害、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的企业危机管理重要工作之一。

就现状来看,拥有长期公关合作伙伴的大企业,可以把日常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交给专业的公关公司负责执行,

但是众多没有聘请公关代理公司,危机抵御能力又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具体执行方面难度很大。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企业可以指派一名专人进行此项工作,这样既可节约财力,又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企业内部负责进行网络舆论监测的人员,必须拥有传媒业或公关业的从业背景,掌握百度、Google等主流搜索引擎的运用技巧,并且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对所监测信息的倾向性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判断,这是确保网络舆论监控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第二,锁定网络舆论监控的主要渠道,力求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迅速获得与企业相关的舆论信息。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目前的网站数量已经接近300万个,如何从这浩瀚如海洋般的网络世界中,快速获取与企业自身密切相关的舆论信息呢?

在这里我们并不推荐企业购买由非专业的公关公司所提供的舆情监测报告,原因在于这些所谓的舆情报告通常情况下仅仅是对信息的堆砌,缺乏基于公关顾问专业知识与实战经验之上的、对相关网络信息的分析与趋势预测。

笔者的建议是,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借助百度、Google、奇虎等搜索引擎,以及行业网站、专业网站等渠道完成舆论信息的搜集工作。

对于大部分的非专业人士而言,对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仅限于网页搜索,得到的信息纷繁芜杂,对于危机管理工作中的舆情监测而言,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太实用。实际上,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功能非常强大,在舆论监测上,可以通过使用新闻搜索、博客搜索、视频搜索等细项,对特定时间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搜集,而奇虎则主要适用于论坛信息的搜索。在众多搜索功能的充分使用下,通过有效关键词的设定,与企业相关的网络舆论信息基本上能够一览无余。

篇3: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舆论多元化与尖锐化的现象开始出现。不同利益群体表达欲求不断增强, 但现实利益表达渠道又不通畅, 将大量的表达渠道压缩至网络空间, 这是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特别活跃, 而且对公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正确应对网络舆论, 就必须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 直接性。

在互联网完全开放的公共舆论空间里,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意见的表达者、舆论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绝大多数网民都具有隐匿性, 缺少一定的规范。网络使人们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和束缚, 个人意见得到自由表达和传播。

(二) 突发性。

网络舆情发生往往事先没有征兆, 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能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各地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 发展过程中都会暗含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三) 关联性。

网络是信息串联的最佳场所, 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热点后, 各大网站会在一段时间内极度关注事件的进展, 网民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和传播手段, 能够自发查找事件真相、跟踪事态发展、深究事件缘由, 激发公众对事件的联想, 不断形成新热点、新话题。

(四) 扩张性。

网络也是谣言滋生的最理想的温床。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 大多数人不愿意, 也来不及认真思考, 网民个人局限性的经历甚至臆想与尚未经证实的信息联系起来, 产生了大量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言论, 这些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 容易得到响应。网民之间情绪互相感染, 舆论中控拆和宣泄成份迅速膨胀, 即便是公布调查结论以后, 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依然存在, 经网络传播平台上积累集聚、扩散拓展, 被社会公众心理二次放大, 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提升领导干部有效应对网络舆情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微博的大规模使用, 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及掀起的空前舆论影响力, 让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力量。毫无疑问, 在这个目前被形容为光怪陆离的“微时代”, 既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新契机, 也考验着执政者的社会管理水平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一) 善于倾听“网络民声”, 提升争夺网络话语权的能力。

领导干部需充分认识, 网络已成为表达民意的重要渠道, 并学会顺应这种变化, 提高适应力。网络话语权必须建立在参与者的认可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转变认识, 将网络视为调研第一线, 视为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场, 善于换位思考, 了解网民的真正需求, 以平等尊重和坦诚的态度主动与网民进行交流与沟通, 而不是官话十足, 这样就完全可以扬长避短, 利用网络优势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出去, 引导网络舆论, 推进对话深入, 增进彼此理解。要做好网络监测与预警工作, 了解公众情绪和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从官方立场及时回应, 提高反映速度, 让政府的声音在第一时间进入公众信息体系,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让谣言止于真相, 澄清网上不实传言, 以权威说法疏通公众过激情绪, 引导公众甄别真伪, 明辨良莠, 对现实问题做出客观判断并采取理性行为, 变不利为有利, 变被动为主动, 促进问题解决。在网络时代和网络世界中, 领导干部既不能失聪, 更不能失语和妄语, 只有主动说话才能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事件处置主动权。 保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网络舆情引导的关键。在一些突发事件中, 地方政府并非不想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予以应对, 但因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比较复杂, 要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的确需要时间, 短时间内对事件做出定性更是困难。事实上, 许多突发性事件爆发后, 民众关注的并不是政府马上做出对事件的定性或解决方案。而是政府对民众热议的理解和尊重。只要政府在公正的立场上, 及时出面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服工作并表达重视和尽快做出处理的意思, 民众期望被理解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 一般的舆情事件都会逐步平息。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 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放在与民众对立的立场上, 以为自己要么不说话, 一旦说话就要“一言九鼎”, 其结果往往造成一些本来可以控制的舆情事件不断升级。

(二) 着力解决“现实民生”难题, 提高沟通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网络毕竟是虚拟的, 要有效引导网络民意, 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还得从现实入手。领导干部应经常到网上走走看看, 正确对待网络民意, 建立网络信息分类处理、反馈解答的长效机制, 将网上沟通作为了解民情、采集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平台, 作为与群众联系的直通车, 真正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只有借助网络将社会的期待、信心和鞭策化作执政的营养和力量, 提高决策水平, 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才能够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戴, 筑牢引导网上舆情的社会基础。 信息公开透明不仅有利于开展工作, 也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我们要改变封闭的观念, 树立开放的意识, 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 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 做到政务公开, 真正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当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已经内化为地方政府的意识自觉, 出现网络热点事件时, 其自会积极对事件展开调查、快速及时地对事件作出处理, 并通过吸纳网民与人大代表参与等方式确保调查与处理的公正性, 政府形象与公信力自然也就能得到维护。

(三) 净化规范“网络环境”, 提高网络管理能力。

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引导和管理, 努力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公众在行使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同时, 也必须受到法制约束, 不能超越法律许可范围和违背基本的道德准则来行事。当个人言论在网上超越法律和基本道德界限给他人和社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时, 就不是网民的私人问题和个人行为了, 此时公共权力就有介入的必要。当然, 介入的方式并非一味封堵, 封堵只会抑制公权部门与公众的沟通,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健全和完善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 净化网络环境, 推进公众网上参与公共生活的规范化。然而, 目前我国这项工作远远没有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文明社会需要有文明的公民和制度作保障, 网络环境的净化和规范需要不断健全法制和培养理性公民, 在完善网络管理和网络监督法律法规基础上, 既要保护网民关心国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 也要引导网民依法、规范、有序和理性发表言论, 理性采取行动, 不轻易损害他人合法利益, 不危害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

(四) 以网络热点事件为突破口, 提高制度创新能力。

篇4: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涉检网络舆情 应急处置 检查机关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

涉检网络舆情就是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涉检网络舆情有良性的(正面宣扬检察机关形象、体现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反应民众参与促进检察机关各项工作发展的),也有恶性的(民众受某一特殊事件刺激,并通过信息网络将事件扩大到一个社区或者更大范围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应,并最终产生与检察机关相对立,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形象与公信力的),即所谓的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本文主要讨论的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应急处置主要是指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引导与应急处置。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主要类型

目前,常见的涉检网络舆情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包括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侦查监督、刑事诉讼监督、监所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职能)相关的网络舆情。比如药家鑫案引起的全民关注,反映了民众对检察机关发挥职能履行刑事诉讼监督职能的需求;刘志军贪腐案反映了民众对检察机关履行反贪污贿赂职能、刑事诉讼职能的需求。

第二类是检察机关在履行检察权和检察职能不当引发的网络舆情。比如,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过程中,屡屡发生的犯罪嫌疑人非正常死亡案件,暴露出了部分检察机关办案人员语言粗暴、办案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甚至刑讯逼供的不当执法行为。

第三类是涉及检察机关及检察人员本身的执法守纪、工作作风情况的網络舆情。比如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开豪车事件,就涉及其本身遵章守纪、廉洁从政的问题。

三、基层检察机关提升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领导机构、形成团队规模。一是要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处置机构,由检察长任组长、分管检察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以设置网络舆情监控、研判、协调、反馈四个工作小组,成员可以在各相关部门抽调,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二是专人负责,成立涉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突击队。可以在本院内部选拔网上工作意识、组织性和业务水平较强的干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确保涉检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引导。三是多点监控,可以在反贪部门、反渎部门、公诉部门、办公室等部门设置涉检网络舆情分控点,保证每天至少四次的网上巡检。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对人民、新华、新浪、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以及本地主要新闻站点、重点论坛和报刊进行全面搜索,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发展动态。

(二)健全处置机制,形成引导“合力”。一是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建立涉检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发现涉及检察机关尤其是关系到本检察院的网络舆情出现后,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供其参阅,由领导小组进行正确甄别筛选,决定是否需要通报其他司法部门或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上下左右相互通气形成党政机关和司法系统应对涉检舆情的合力,沉着有力地应对涉检舆情。二是要认真研判、妥善处置。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的应急预案,当涉及自身的网络舆情出现后,检察机关的反贪、反渎、公诉、监所、批捕等相应部门要按预案的要求及时到位,有针对性处理,要第一时间进行回应,抢占话语主动权,并对舆情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避免网民的负面炒作。三是要建立涉检舆情处理问责制。对于因网络突发事件涉及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职务犯罪的,检察机关在处置过程中,要在迅速查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严肃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通过适时问责,积极挽回社会影响。

(三)抓好教育管理、树立执法形象。一是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以深入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由政工部门牵头,通过集中学习、警示教育、宣传引导等方式,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六观”、“六个统一”、“四个必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让干警能够主动摒弃一切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相违背的思想、行为和作风,努力避免因执法不当而形成的涉检舆情。二是要做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由纪检部门牵头,严抓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利用执法业绩档案管理系统等系列执法监督软件,实现内部监督工作全面覆盖、全程管理、动态监督,科学民主评价干警办案质量、办案效果、办案纪律的遵守情况,全力打造检察机关“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执法形象,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涉检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考核机制、提升工作实效。一是要确立责任追究机制,要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个阶段的责任人及相关责任,将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季度或者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二是可以由宣传部门负责汇总评估工作,分别对正面信息宣传、跟帖和对负面信息的发现、处置、引导、转移等予以评分考评,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干警对涉检网络舆情应对与应急处置的积极性。

(五)加强宣传引导、创造有利环境。一是坚持检务公开。利用街头法治宣传、送法下乡、校园法治讲座等形式,主动、客观、依法公开日常检察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公布检察人员违纪违法举报电话等形式,把检察人员执法办案行为尽可能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二是加强与政府、政法委等单位的息联动通报制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舆情,掌握负面舆情的实际情况,快速做出相关的决策判断。三是健全写稿、审稿、投稿、网评、与媒体记者联系机制,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网络、影视等多种传播媒体,积极向社会各新闻单位提供涉黑、群体性案件和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案件新闻素材,通过媒体正面报道和评价检察工作,占领舆论高地,营造有利于检察事业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六)抓好培训学习、扎实提升能力。一是通过培训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干警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传播特点,社会影响,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原则、思路、措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中的发帖、回帖、沉贴、删帖等操作技能进行系统学习。二是可以定期通报本院涉检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情况的有关情况,分析总结本院在处置涉检网络舆情过程中好的做法。三是关注社会上出现的有较大影响的网络舆情的事件,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应急处置的能力。

篇5: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随着互联网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4.2亿人,人们已习惯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风云变幻、传递对国计民生的关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条信息、一个帖子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话题。网络舆论引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公安机关与群众接触最广泛,一言一行都会被社会放在“显微镜”、“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络炒作。如何对网络舆情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公安网络舆情容易失控的原因

(一)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是失控原因之一

1、网络的开放和自由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的方式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主要舆论渠道。网络的开放和自由扩大了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容易导致网络舆情失控。

2、网民身份的隐匿性

网络上,网民一般都以昵称或是匿名方式出现。在不体现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没有传统的职业道德的束缚,不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审查,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网民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很多网民素质较低,在昵称或匿名的掩护下,经常使用一些粗俗低级的语言,甚至对他人进行谩骂和攻击。

(二)网络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目前,各地效仿公安部由政工、网管、督察、110指挥中心、治安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但尚未建议完善的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一是工作缺乏预见性,部分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涉及公安舆情被网络炒作后,公安机关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三)公安机关及民警缺乏处臵网络舆情的技巧

公安机关的工作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工作往往是秘密进行,而一条涉警信息迅速在网络被炒作的危机,警察的应对心理、方法、策略和手段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对于媒体的询问和公众的质疑,公安机关往往保持缄默或封锁消息,很少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二、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控制方法

(一)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引领舆论主流的能力。

各级公安机关都要成立相应的舆情处臵部门,并针对应对敏感事件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一是事前要建立实时把握、正面引导网络舆论的机制。要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延伸工作触角,加强分析判研,实时把握网络舆论发展的趋势,紧紧抓住舆论折射的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防止有关问题逐步发展为敏感案事件。二是事中要建立现场应对媒体采访的机制。在敏感案事件处臵工作中,要指定一名对相关政策、原则、形势比较了解、有较强应对媒体采访的发言人。三是事后要建立新闻及时发布机制。要明确一名负责人协调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承担突发敏感案事件的新闻发布职责,对已发生的敏感案事件,确定“统一口径,及时发布”的原则,借助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说明事实真相,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部分被网络炒作的公安事件,地方部门除了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外,并没有专门针对网络舆情或是报纸评论在内的整个舆论做出及时反应,更没有什么应急机制,也谈不上对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引导。所以,建立一种能够提前评估舆情态势,及时跟跟踪舆情发展,合理顺应舆情导向的应急机制,就显得极为迫切。

(二)网络评论员的组建与舆论引导

网上凡是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消息,网民的反应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吐口水”,但很多时候事实真相并非如报道的那样。在种情况下,公安机关要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网评队伍,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公安网评员要运用网络语言,客观的评述和劝解的手段,化解网上的极端信息。公安网络评论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尤其对网络舆情的发生脉络、演变规律、影响因素等,要加强研究,总结出引导舆情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性经验。

(三)发挥各级公安网站的舆论引导作用

公安机关互联网不仅是公安机关展示工作成果的一个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的一块重要阵地。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都要谋划好公安互联网站的建设和发展,把公安网站的建设作为公安机关占领舆论阵地、维护信息安全、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公安网站要认真组织好正面宣传工作,通过加强重大主题策划、开通领导博客、网上举报等方法,来努力营造有利公安机关的网上舆论氛围。

(四)建立发言人制度

公安机关还要在公安网站上设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及时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安网站应因势利导,主动开通相关主题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背景及危机处理的实时跟踪报道,防止网民主观猜测和谣言产生,引导网民的意见向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

(五)规范执勤执法,不留炒作的素材。

公安机关是重要的新闻资源地,众多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为提高自己的卖点,部分媒体和记者热衷于负面报道,有的媒体和网络抓住民警的不规范执法,以行使新闻监督权为名,想法设法把小问题变为大问题,把片面性问题变为普遍性问题,严重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例如:2008年12月5日,阜阳市发生了起交通协管员违规上路检查车辆引发交通事故,导致当事人死亡的案件,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其实这只是个案,但这个案也折射出公安机关执勤执法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给媒体和网络提供了炒作的素材。所以公安机关各个部门要规范执法,从细节入手,注意执勤执法的一言一行,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

(六)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教育培训,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

篇6: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复杂,工作的领域在拓展、难度在增加,各种矛盾逐渐凸显,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思想舆论交锋的主战场。作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重点就是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控制,防患与未然。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在农村很多网民都是接触网络时间不是很长,对网络舆情大加渲染,跟风就是雨,去年311日本大地震后的辐射抢盐**。都是通过网络传播并让一些不法商人利欲熏心炒作,我们基层文化宣传工作都迅速通过网上辟谣,并积极调集食盐保证供应,就是网络舆情监控堵不如疏、积极引导。

准确把握工作定位、明确工作职能、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要把好政治关,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政治上考虑问题,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好阵地关,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把好队伍关,切实提高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履行好统筹、指导、协调职能。

我们基层宣传工作也要对网络舆情实行跟踪监控,应该建立了与公安网监的信息互通机制,对网上信息限期调查核实,限期整改,限期处理,限期做出回复,增强了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一些敏感性、突发性,有可能引发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主要领导汇报研究处置。

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

篇7: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1) 自由性。互联网的开放性, 扩展了人们的公共空间,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 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等介质, 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反映出自己的真实观点。

(2) 偏差性。由于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 甚至有人情绪化地把互联网当做情绪发泄的场所, 这些言论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害的言论。

(3) 突发性。网路舆论的形成往往十分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二、公安消防部队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突出问题

(1) 缺乏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专业人员, 缺少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 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尤其是, 对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不能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 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预防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机制。

(2) 网络舆情收集、整理、研判的工作滞后, 缺乏应对措施和预案, 对于舆情危机事件的处置被动, 不及时。尤其是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 缺乏对舆情的引导和规范, 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

三、加强公安消防部队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建议

(1) 建立三项机制, 把握舆情导向

一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成立组织, 专人负责。我们应该提高全市的网络舆情监控队伍整体素质, 明确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监督员能力, 要求舆情监督员在日常工作中, 一方面要监测各热门网站、微博、论坛的敏感话题, 甄别、筛选有可能产生大范围影响的网络舆情信息;另一方面对舆情动态进行跟踪, 对负面舆情进行引导化解和控制工作。

二是建立网络舆情预案机制, 防患未然, 从容应对。建立网络舆情预案机制的意义在于在发现危机时, 按照事先设计的应对方案, 在最短的事件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预案可以针对在灭火救援和执法监督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总结归纳各个类型的危机事件, 预先制定详细周密的判断标准, 包括舆情发生后的回应流程、处置措施、调动力量、善后处理等内容, 一旦负面舆情出现, 做到有章可循, 对症下药。

三是建立舆情工作考评机制, 加强督导, 常态发展。首先, 要建立和完善舆情工作考核管理机制。就是建立具体的量化指标, 将网络舆情监测情况纳入各支、大队每月量化考评工作成绩, 规范网络舆情工作, 促使舆情工作常态化发展。其次, 要建立舆情工作督导机制。通过量化考核、定期通报、评先评优等方式, 加大对各支、大队的网络舆情工作的督导, 逐步将督导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 促进规范运行。

(2) 提升三项能力, 做好舆情监控

一是提高政治敏感度, 增强鉴别力。公安消防部队全体官兵要从维护党和国家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应对涉消舆情的重要性, 提高官兵对涉消舆情的政治敏感度。要高度重视涉消舆情, 勤学习、勤观察、勤思考, 自觉培养关注涉消舆情的习惯, 当出现热点事件时, 快速反应, 及时应对, 及早处理。

二是提升应对舆情能力, 增强战斗力。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教育。通过开展多方面的系列培训, 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员的工作技能, 从而提高舆情工作队伍的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战演练。精选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案例, 组织模拟实战演练, 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员的工作能力水平。

三是提升网络宣传能力, 增强公信力。在日常工作中, 要开辟网络阵地, 应当依托微博、博客、论坛、政府网站、通讯网络等网络宣传平台, 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正面宣传消防工作, 弘扬消防部队工作主旋律, 用积极、客观、正面的信息占领高地, 树立公安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负面的涉消舆情, 针对性的开展交流、沟通和引导, 积极发言, 确保在重大涉消事件上不失声、不缺位。

(3) 加强三个协作, 注重沟通交流

一是与部门联勤, 加强协调, 整合资源。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 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 对明确提到涉及警种和部门的问题, 舆情监督员要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

二是与媒体联动, 积极引导, 为我所用。公安消防部队要主动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接触, 借媒体之“口”为消防部队“说话”, 借媒体“权威”引导舆情走向, 抢占话语制高点。

篇8: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 基层领导干部 网络应对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被引入我国以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新媒体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的形成模式和运行规律,对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作为接触群众最广泛、最直接的基层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地承受着来自“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发展”的双重考验,在应对新媒体过程中也暴露出“短板”现象,影响着基层政府的执政形象。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摆在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时代性课题。

一、网络公共事件挑战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和能力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公共事件,挑战着基层政府的执政形象和能力。“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成为近期微博上流行的“官场新十大警示”。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前后说法不一、官方消息“翻案”等事件频频上演。

目前,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与畏难心理,已是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较为突出的问题。新媒体引发的公共事件给基层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心理挑战

随着网络民主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众已经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传递自己对国计民生的态度、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目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游离在网络的边缘,并未真正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民意。领导干部在面对网民有时偏激、尖刻的语言,会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遇到突发性事件,需要快速反应、紧急应对时,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领导者往往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虑。

2、能力挑战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现代型的领导。因此,在党的执政能力中,理所当然地包含利用和主导新媒体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新媒体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能力和引导社会舆情的能力。但是,不少干部并不具备驾驭新媒体的本领,面对网络“不会说话”,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束手无策。

3、作风挑战

新媒体发展的趋势是开放、互动,其信息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一些领导干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西方腐朽没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精神文化产品的挑战;同时,少数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中以权谋私、作风官僚等行为也易被网络曝光,严重损害了地方党和政府的形象。

4、观念挑战

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互联网等新媒体是各种思潮较量的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经济和语言方面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发展的一切便利条件,到处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推行新的“信息殖民”“茉莉花革命”等扩张政策,肆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和诋毁党和政府的形象,鼓吹“三权分立”制和多党制,严重影响了党的群众思想基础,也使一些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挑战。

二、基层领导干部的网络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的舆论环境和条件,而基层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舆论的本领、观念、体制、方法等方面的差距导致了网络应对能力的“短板”现象。

1、对于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认识普遍滞后

为应对新媒体挑战,领导干部不断学习,新媒体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与广大网民相比,基层领导干部大多处在初级水平。特别是,BBS、新闻跟帖、博客、QQ群、微博等逐渐被网民广泛运用,网络已进入Web2.0时代并逐渐开启Web3.0时代。但许多领导干部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而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方面的认识普遍滞后,基层领导的网络观念如何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2、“媒体可控”的惯性依赖心理

在信息化时代,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一个是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当前基层干部中很多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场中成长起来的,相对平和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也让一些领导干部产生“网络可控”的侥幸心理。进而长期沿袭堵、盖、封等手段应对负面消息,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虚妄的舆论安全感,并一成不变地用这种“老眼光”来对待互联网这个“新事物”。

3、缺少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压力和需求

在当前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很少需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也不需要直接在媒体和大众面前展示自己。舆论监督不属于干部选拔机制内的重要因素,使干部缺少提高对网络等新媒体运用能力的压力和需求。

4、部分传统观念成为能力提高的障碍

“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令一些领导干部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妨碍进步、影响升迁”的思想顾虑,让有的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往往把正面报道看作是对其工作的肯定或褒奖。“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使一些领导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而“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使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三、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网络应对能力建设的建议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媒体成为了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成为了民意表达的有效渠道。分析近年影响较大的舆情事件,可以发现:凡本地区曾发生过有一定影响的舆情事件,这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干部对新媒体舆情就更重视,对网络事件的处置也更及时得体。因此,基层党委政府可将新媒体作为提升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练兵场,从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提高政府的网络应对能力。

1、有计划的开展新媒体知识培训

基层党委和政府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与学习,把新媒体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把领导干部网络素养纳入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体系,让领导干部能够正确认识新媒体,关注网络、包容网络、接受网络、使用网络,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质和能力,打破干部对网络的畏惧、畏难心理。

2、鼓励、培养领导干部利用新媒体手段引导舆论

近年来一些重视执“网”能力提升的政府机构和官员,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引导舆论、获取反馈,与公众交流,在网络上发出理性、客观、正面的声音。各级领导干部可充分利用新华网在线高端访谈、微博、手机等主流新媒体渠道,与网民平等交流,勇于、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党政部门共同起到引导网络舆论的作用,打破体制外声音独大的局面。

3、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领导干部主动接触新媒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由于媒体,特别是权威主流媒体的专业性、独立性与公信力是官员不可替代的。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关键时刻若“被失语”,将导致党委政府和媒体公信力下降,网络传言的公信力反而增强。因此,基层领导干部在重视新媒体阵地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防止出现“官员都开微博就能替代媒体功能”的错误倾向。

4、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

信息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当前应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切实保障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采访报道权,以权威、准确、客观的声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减少网络谣言、偏激言论的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问题研究”(批准号: 2011D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伯高,《新媒体时代政府面临的舆论挑战及应对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②王友洛、马欣、陈东辉,《网络问政时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学习论坛》,2010(3)

③吕品,《新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J].《党建研究》,2011(11)

(作者: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智库与再编辑部分析师,研究方向为网络舆情与竞争战略)

责编:周蕾

篇9: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关键词】检察舆情危机应对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正以其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显著特点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重大事件公众知情的“第四媒体”。由网络引发舆情危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人民对正义的表达,对真相的渴求,往往极易点燃民众的探讨激情,迅速将一个普通事件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危机。近年来,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涉检事件越来越多,从“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豪车案”、“北京康达律师李庄涉嫌伪造证据和妨害作证案”,无不展示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对检察工作的巨大影响。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问题处置措施不当,常常被网络关注,由此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投入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来”,“使网络舆情成为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强大动力。”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检察机关的负面影响,是新时期摆在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新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概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大,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涉检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即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具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涉检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通过网络对涉检问题和检察工作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因此而表达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起因及其特点

(一)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起因。

1、自身办案质量不高引起案件瑕疵。在检察工作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办案质量标准认识不统一,对办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工作疏漏等现象,致使发生案件质量问题,损害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形象。部分案件当事人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案件的瑕疵之处,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由此引发网民对检察机关的声讨, 进而造成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质疑或者直接与检察机关对抗,导致检察陷入被动,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少数干警滥用检察权,以权谋私,破坏司法公正。不可否认,在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内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极少部分干警执法不严、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使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机制和检察队伍形象产生不满。该类事件曝光后经各路媒体传播放大,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舆情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3、部分群众对法律、制度的误解以及个别网民曲解、捏造事实。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很容易成为网民们发泄情绪的空间,很多舆情表达伴随着一些非理性化的情绪。部分群众对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本身不够了解,对官方不信任,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加上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掩盖事实真相,利用部分网民对官方的不信任,发动网民通过舆情来宣泄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并企图产生共鸣,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4、媒体与司法的永恒冲突,不可调和。媒体与司法的冲突是司法界和新闻界永恒的话题。司法要求的权威性、封闭性与传媒固有的开放性、透明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司法权威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媒体监督对司法权威具有天然的侵犯性。新闻评论讲有感而发,司法裁判重理性分析,新闻报道追求轰动效应,司法裁判追求平息纷争。如上所述,媒体与司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为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必需要面临网络舆论的挑战。

(二)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舆情有很多共同性,如突发性、广泛性、难以控制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对象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是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和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他是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检察权以及与检察人员自身的有关情况加以关注。

2、敏感度更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所办理的案件如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案件当事人的名誉、地位、人身自由,影响大、敏感度高,比其他事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3、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因案件本身的复杂而持续扩大,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持续时间会更长。

三、基层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的做法,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对涉检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从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情况来看,各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工作缺乏预见性,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较早就发现尚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内容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捕风捉影,故意制造是非的论坛帖子或博客,却任由其存在,不积极与网站负责人联系沟通,向其阐述事实真相,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处置,最终导致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严重破坏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形象;有的对预警中所含深层次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没有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造成被动。如内蒙古阿荣旗检察长豪车事件,在舆情预警期,事发单位不重视,错失有效时间;有的经新闻媒体曝光后,以拒绝采访的面孔出现,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有的指挥缺乏统一性,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二)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危机机制相对空白。

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也不例外。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监督, 从2008年开始专门组织力量收集并编辑每日《涉检网络舆情》和《政法网络舆情》周刊,但其侧重点放在收集涉及政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更未形成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导致在处理涉检舆情危机工作中缺乏预见性。对预警深层次的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或者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造成工作被动,决策迟缓,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缺乏专业队伍及应对方法技巧,化解危机乏力。

一些检察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草率作出结论。在没有对事件深入调查之前, 就草率作出结论,引起媒体和网络的不满。二是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涉检网络信息评论出现在网络上的24小时内,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公布有关信息,而当网上出现种种猜测后,又没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三是应对网络舆情时对待广大网民态度不诚恳,导致事态逐步升级。如湖南省某基层检察院干警谢某为维护其单位形象,与记者在论坛上展开激烈辩论,最后发展到对其人格攻击。因此,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众声喧哗”等做法,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要求。很多事件老百姓都认为是官官相护,如果采用“封锁隐瞒”的做法,形同欲盖弥彰,会加重民间的猜疑和想象,使问题无限放大,从而加剧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直至群情激愤,酿成恶性事件。

三、基层检察机关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构想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极大地破坏检察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树立。而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不重视,应对机制空白,应对失策,直接导致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危机中。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功效也有负面功效,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避其害而用其利?笔者根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特点规律,从构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积极应对、引导机制和预防长效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对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机制作如下初探。

1、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明确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二是由专职人员负责对涉及本院的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预警与信息上报。三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总结和甄别筛选,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热点和焦点,并提出处置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按照涉检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特别严重、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形成舆情危机,立即启动处置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引导机制。一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黄金时间内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开始出现苗头的24小时内是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时间,72小时是有效时间,在此时间段里快速反应,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确、权威的检务信息和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这样处置网络舆情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继续扩大化,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因此,通过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持续地发布信息,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时让媒体了解事件真相,杜绝小道消息和杜撰新闻占据舆论空间,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三是建立应对网络舆情诚信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后,要以尊重客观事实为第一原则,以客观诚恳的态度对待网民披露的检察信息,虚心接受网络监督,对于网络发现的工作问题和人员问题,不护短、不避讳。以理性、平和、冷静、开放的姿态与网络、媒体对话,维护和打造检察机关尊重群众、对人民负责的良好公众形象。

3、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分类处置、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分类处置机制。即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处置。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处置原则,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二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坚持与各路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做好常态化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各种联系,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能形成应对舆情危机的合力,利用各大媒体强大的舆论优势,形成网络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先机,掌握发言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4、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预防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检务公开”机制。除了涉及办案秘密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外,都对外公开,增强检察机关办案的透明度,消除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认识误区,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增强检察机关对容易引起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免疫力,减少舆论演变成网络舆论危机的可能性,把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主动权。二是建立队伍廉洁机制。基层检察机关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监督,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形成一套“不愿为”的教育防范机制、“不能为”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不敢为”的惩戒处理机制,树立检察机关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所谓正己才能正言,这样才能降低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彻底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参考资料:

[1]、李卫华、赵延安:《浅析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当代学术论坛

[2]、匡乃安、何正华:《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法治论坛17辑

[3]、赵志刚: “检察机关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载《中华新闻报》2009年8月13日。

上一篇:公司负债原因说明下一篇:交通执法安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