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人生教案

2024-04-16

陈杰人生教案(精选4篇)

篇1:陈杰人生教案

人生

宋家中学

陈杰

【教学目的】

1、抓住要点,理解文章对人生作的比喻,树立对生命的正确认识。2、发挥联想和想像,理解文章所说的理。

3、培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达深刻道理的写法。2、难点:

结合文中一些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女作家冰心把人生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比作是一棵小树。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人生》。

二、课前热身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

瞭望(liào)瞻望(zhān)攫取(jué)

鲑鱼(guī)停滞(zhì)

馈赠(kuì)

2、结合文章解释下列词语。瞻望:往远处看或往将来看。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臆测:主观的推测。攫取:掠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几个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把人生比作什么?你认为哪个比喻最形象,为什么? 人生如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高塔这个比喻最形象。

(明确:人生犹如攀登,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成长奋斗的进程,每前进一步,就如上了一个台阶。起初轻松快乐,越往上,难度越大。所以把人生比作高塔很形象。人类的命运有着这样的相似,但具体来说,生命的表现形式却千变万化。挖掘地洞、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中劳作则是三种不同的人生活动景像。)

四、结合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1、“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大多数正常人的一生”是如何过去的?为什么“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一个地方? 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说出自己的理解,如“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每一件事物都是的”“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每一

级上似乎也难以再在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的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明确:人一出生就开始攀登人生这座中空的高塔。起初的攀登不需太多体力、智力,又有父母的扶助,所以很容易,而且大部分时光是快乐的;越往上登,困难越大,要靠体力、智力,到一定时期还会失去父母的扶助,失去一切帮助,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由于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所以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不再值得留恋。所以攀登高塔时,不再有什么新的追求,平平庸庸而过。大多数人每增长一岁,就会受到人们的一次祝贺,年岁越大,人们希望其生存下去的愿望也欲强,但继续“登下去”的可能欲小,困难欲多。等到他爬到他生命注定的某一级,他便死亡了。大多数人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乐天知命,平平庸庸,虽然年事在增高,但其思想、志趣、品质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说他们的精神是停留在一个地方。)3、还在少数的人,他们的一生则是在探索、挑战和开拓中度过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是怎样的人?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下下面三种人。

⑴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种人。

“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从这句话你感悟到“挖掘坑道”的人是哪一类人?“矿物”指什么? 实际生活中的这种人你知道哪些?

找出写这种人的工作状态的句子,说说作者赞颂了这类人的什么精

神?

⑵ 学生自读7~9段,讨论分析第二种人、第三种人。

抓住关键句子,说说“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与“在工场的劳动者”分别是哪两类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如科学家、思想家──甘于寂寞,勇于探索。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勇于挑战,热爱生活。在工场劳动的人──艺术工作者、发明家──珍惜时间,勤于劳作。)

五、写作训练

由于篇幅有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其实还可用更多的画面,更多的人的形象来概括丰富的人生。

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续写第四种人的生活景像吗?(学生习作摘录略)

六、小结

不论是哪一种人,哪一种生活场景,归结起来就是两个词──奋斗、进取。用冰心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地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是的,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不进取的便永远停顿在同一个地方。【板书设计】

攀登高塔

挖掘坑道

奋斗

征服广阔领域

进取

在工场劳动

2014年3月7日

篇2:陈杰人生教案

陈杰

中国在1978年由邓小平直接发起的住房制度改革,历经20年的曲折探索,终于在1998年完成了从福利分房制度到商品住房制度的根本性转变。住房不再由政府无偿分配后,因为有利可图,投资热情被空前激发,住房供应不再成为中国城市的老大难题,如1978年之前我国城镇年均住宅竣工面积仅有0.18亿平方米,1978-1987年间年均为1.3亿平方米,1988-1998年间年均为2.9亿平方米,1999年-2009年中则达到6.13亿平方米(含非商品住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10年间光由开发商提供的商品住宅就累计达到3900万套,解决了1亿多人的居住问题。住房总体上不再短缺,2009年底城镇住宅存量面积达到131亿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28平方米,是1978年的4.2倍。

然而住房成为商品化后,也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住宅价格难以抑制的持续高涨,远远高于同期收入增幅。自1998年之后,中国城市房价收入比居高不下,始终在10以上(90平方米商品住宅总价与城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中低收入家庭对商品住宅的承受能力更加脆弱。事实上,中国政府在90年代的房改当中就意识到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不能完全用市场来解决,也采取了多种办法去力图缓解这部分人群的住房困难。然而由于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需求非常强烈,把住宅房地产看作一个产业和经济增长来源的考量往往压过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民生政策诉求,住房保障在大多数时间是被忽视或远排在经济发展政策之后。

尽管这样,中国还是初步建立起一套覆盖一定城镇居民范围公共住房政策体系。中国公共住房政策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一、经济适用房;

二、廉租房;

三、公共租赁房。

一、经济适用房

1991年国务院在《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实用的商品房,优先解决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是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出现跟经济适用房相似的字眼,也确立下了日后经济适用房的基本内涵。到了1994年,由建设部、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提出,要“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该《办法》要求,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按建设成本确定,以微利价出售,只售不租。其成本价由7项因素(征地拆迁费、勘察设计费、配套费、建安费、管理费、贷款利息、5%以内的利润)构成。出售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指导价,其售价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以上几项因素综合确定,并定期公布。这些要求成了日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基本原则。但当时开发商还没兴起,经济适用房基本都由政府行政部门出资和组织建设[1]。

1998年7月标志性房改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但这个“供应主体”除了个别地区热情很高,绝大多数地方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2003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文)中,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改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而“住房供应主体”被商品房所替代。这个改变被认为是中国住房制度最终迈入市场化阶段的标志。此文出台后,各地经济适用房供应量开始止步不前,甚至连年递减。即使有限的经济适用房,由于把政策性住房和商品住房混淆在一起,[2]界限模糊,实践中各地方各行其是,实际很难有保障作用。

多年混乱后,2007年5月,在中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文)再度强调经济适用房的作用,并明确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提出经济适用房购买者只拥有有限产权,这相对划清了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之间的界限。[3]

纵观1999-2008年,中国累计销售经济适用房3.5亿平方米,占同期商品化住宅比例为7.82%,但总体上无论自身销售面积还是占商品住宅的比重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经济适用房目前在中国还存在很多争论。焦点之一在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重心到底是放在“保障性”——定向供应困难对象的福利品,还是“经济性”——低价微利的商品,仍然没有得到很明确的解决。住房保障需要经济廉价的住房,但廉价住房不代表就是保障性住房,尤其是因限价而“人为廉价”的住房很容易成为寻租腐败和投机暴利的温床,有关经济适用房分配中的丑闻近年来屡见报端。可惜政策实施者往往只关注经济性,因为容易测度和表象化,却忽视了是否真正达到住房保障的本来目标——是否把住房给了最需要的人。此外,经济适用房很多时候也不“经济”。对经济适用房的定价没有统一标准,交给各个城市负责,不少地方的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不比商品住宅低多少,甚至一些地方在本世纪早期还略高。笔者的研究发现,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对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仍是沉重负担。

2008年后,不少省市如河北、辽宁、山东、云南昆明等地已经先后宣布停建经济适用房,把住房保障的重点转向廉租房、公共租赁房或货币化补贴形式。

二、廉租房

廉租房是是专门面对城市特困家庭的住房保障措施。与经济适用房相比,廉租房只租不售,房源来源多样化,往往是老公房为主,在实际运作中还分为实物配租和租金补贴两种形式,很多时候只收象征性租金。以廉租房实行情况较好的上海为例,截至2009年底,上海廉租房的受益家庭累计达6.6万户,其中2009年新增1.9万户,政策覆盖面从“低保”住房困难家庭逐步扩展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目前准入线是人均月收入960元和财产低于12万元。实物配租情况下,所资助承租家庭支付市场租金的5-10%,其余由政府补贴给出租人。但目前上海实物配租仅占12%,政府宣称在两三年内提高至25%。

从全国层面来说,1999年4月建设部就颁布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70号),2003年12月再次出台《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20号)来取代前者,2006年5月国务院37号文中更要求各个城市都要在2006年年底前建立廉租房制度,并确定廉租住房建设规模,落实廉租住房资金筹措渠道,特别提出各城市政府要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各级财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写入了“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007年5月国务院24号文更把廉租房制度上升为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核心地位。

但廉租房的福利性特点,决定了其开发与运作面临诸多困难,尤其资金和土地一直没有落实机制,发展十分缓慢。1999年至2006年全国廉租住房新开工量累计仅为7.8万套左右,累计投入资金仅为70.8亿。这个局面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观。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总和。根据住建部等2009年颁布的《2009年-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三年内全国应新建廉租住房518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91万户。而截止至2009年11月,通过新建、购置廉租住房等多种方式,共筹集廉租住房273万套左右。租赁住房补贴户数达到292万户,其中2009年新开工廉租房158万套,新增租赁补贴80万户。实物配租比例由2006年的14.1%提高至48.3%。

注1:2007年1-11月数据。

注2:2009年1-11月数据。

注3: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投入计划是330亿元,实际尚完成数目不得知。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题调研组报告,2009年上半年廉租房完成投资310亿元,新增住房租赁补贴53万户。截至2009年8月,全国开工廉租住房建设项目126万套,完成投资400亿元,全国新增租赁补贴户数154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开工10万户,林区棚户区改造已开工15.7万户,农垦危旧房改造已开工16.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49.4万户,游牧民定居工程已开工7.5万户。

三、公共租赁房

公共租赁房相说来还是新生事物,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深圳率先在2007年就开始为外来人口尝试公共租赁房,此后北京、天津、常州、青岛、厦门、广州等都出台了公共租赁房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重庆更是在近期大张旗鼓地声称要打造以公共租赁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关部门宣布,未来若干年,重庆市将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从今年起的三年内每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今后视社会需求再建1000万平方米或更多面积的公租房。上海迟至今年6月上旬才开始对公共租赁房方案进行公开征求意见,9月才公布正式的实施意见。但上海之前已经通过人才公寓、职工宿舍等形式积累了相关经验。

国家层面来说,对公共租赁房给以积极支持。2010年国务院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于2010年6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根据《指导意见》,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指导意见》强调,新建公共租赁住房主要满足基本居住需求,成套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要控制在60平方米以下,原则上只租不售。

然而各地对公共租赁房的具体操作模式还是有诸多不同的理解。如上海的公共租赁房并不强调收入准入线和只面对中低收入家庭,提出引入社会资本和社会化运营的思路;重庆的公共租赁房则强调保障性和政府主导,同时考虑先租后售。

四、落实与最新发展:

2009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石秀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提到:“2009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占29.4%;地方配套1183亿元占70.6%。” “(该年)截至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一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国家下达给中部地区的廉租房补贴资金为每平方米300元,而东北建房实际造价为1500元/平方米,国家补贴只占1/5,加上省财政补贴200元/平方米,能达到500元/平方米,其余均需各地政府自筹。[7]

根据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决算表,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补助资金达550.56亿元,为上年的302.7%。根据2009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表,2009年全国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支出为725.97亿元,为上年的313.3%。这意味着,地方财政投入仅175.41元,地方政府投入积极性不高,是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总体上不能到达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

2009年,林区棚户区改造已开工15.7万套,占计划的100%。垦区危旧房改造已开工20.9万套,占计划的81%。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完成投资220.8亿元,占计划的60.5%。农村危房改造试点项目已开工76.9万户,占计划的93%。游牧民定居工程开工9.1万户,占计划的99%。

2010年1月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10]4号)提到: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2010年3月,温家宝做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提到:“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

2010年3月25日,财政部发布《2010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住房保障支出预算数为616亿元,比2009年执行数增加91.87亿元,增长17.5%。

2010年6月1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的通知》(建保[2010]91号)中提出,“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 随即,住建部向媒体通报,2009年全国建成廉租住房以及经济适用住房、改造棚户区住房和农村危房共400余万套,2010年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700万套(包含农村危房改造120万套),其中包括公共租赁住房37万套。

2010年7月19日,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2010年中国市长论坛表示,今年这580万套的任务一定要完成。

2010年9月21日,国土部、住建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用地和建设管理调控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1号)提出,再次提出要确保保障性、政策性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并探索以划拨和出让方式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地建房,同时还引人注目地提出,“(公租房)逐步与廉租住房并轨、简化并实施租赁住房分类保障的途径”。

五、小结

从以上介绍来看,中国的公共住房政策体系虽然初步有一个框架,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覆盖范围较低,层次不够丰富,对目标群体的认识和保障水平的确定也都还存在问题。而且方式较为单一,且主要都是从供给角度的解决思路,虽然在廉租房制度中也有针对需求方的租赁补贴,但比重较小,这与国际上公共住房政策从供给转向需求的潮流不尽吻合。另外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公共住房金融体系,长期的融资来源没有确定,这将严重抑制公共住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住房公积金有这方面潜力,但还需加以大规模的改造。中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兼具持续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住房保障面临的情况十分复杂,再考虑到中国地区差别大,中国公共住房政策仍然任重道远。

作者为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1]1995年兴起但到1998年中止的安居工程与日后的经济适用房很类似。

[2]建设部2004年5月《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定义为“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3]在国发[2007]24号文影响下,2007年11月建设部等7部委重新颁布《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把经济适用住房重新定义为,“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6]据国土资源部公报,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为1.27万亿元,当年支出1.23万亿元。其中,用于廉租住房支出为187.1亿元,仅占全年土地出让总支出的1.5%。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住房建设的总资金投入宣传达到330亿元。

篇3:陈杰出纳员自查报告

自进入荆门市邮政储蓄银行工作以来,我能自觉地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勤勤恳恳,认真完成本职工作。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一线职工,我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岗位职责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保持自律,能认真遵守各项安全保卫制度和内控制度。

通过学习《分行自查工作报告会》的会议精神和通知要求,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和岗位职责,对本人入行工作以来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针对岗位职责和安全保卫及各项内控制度,我也意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思想觉悟不够高。以为自己工作这么多年了,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对平常工作细节不够重视,有时对工作和上级交给的任务存在应付了事和懒散的想法。理论学习不够,认为出纳工作也用不着学什么大理论,反正就数钞票,人人都会,没什么可以学习和创新的,也就懒得去学了。

2、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明优质服务水平还可以增强。工作效率不够高,对一些零破残币的挑捡整理工作不够认真,新旧或完整与破残币挑捡速度不够快,对点钞和鉴别货币技术还有待提高。对一些换零整币的网点有时态度不是很好。

3、由于客观上的原因,我行现金的流量比较大,有时怕麻烦,没有及时上缴超限额的现金,造成库存现金超限额。调入时也是多调一些现金做库存,造成了资金占用。

4、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强,警惕性不够高。有时库房门因为还要进出,怕麻烦没有及时上锁和旋转密码盘;有时没有及时做到各项登记簿和及时办理移交手续,以为都是同事,应该相互信任;特别是我行的下乡任务比较平凡,在网点收款时只求速度,对现金盘点不够仔细而导致账目不符,缺乏耐心、细心。

以上是我在这次学习文件和精神后,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查找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严格执行我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完善自我,踏踏实实工作,热忱服务,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篇4:两新党建调研报告(陈杰)

中共思茅区委组织部 陈杰

(2009年11月)

“两新”组织是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区民营经济党委、龙生公司党委、个体协会党支部、天都建材公司党支部、万和医院党支部、天生祥超市党支部、圣安迪公司党支部、江西商会党支部进行了调查。

一、总体情况

截止今年10月底,在我区登记注册的新经济组织共731个,从业人员14290人;新社会组织共49个(其中,社会团体3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2个)。新经济组织有23个已建立党组织,共有1个党委、2个总支、36个支部(443名党员);新社会组织有3个已建立党组织,共有3个支部(28名党员)。

二、突出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来,至少有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活动场所无保障。新经济组织一般都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会议室,但很少有专门供党组织活动的场所,基本上都是临时借用。有的是没有条件,有的则是认识不到位,比如圣安迪公司有很多空房间,可就是没有党员活动室。借用的活动场所基本上都没有“党员活动室”的标识,一方面是没有意识,一方面是业主不让挂。新社会组织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活动场所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江西商会租了一个套间作为办公地点,同时也是党支部的活动场所,挂有商会和党支部的牌子,每年租金是5000元。个体协会党支部开展活动都是到酒店租房,费用由大家分担。

(二)是组织生活不正常。所到的6个党支部,只有1个支部的“三会一课”记录本是有记录的,其余没有任何痕迹材料。党员大会、支委会、小组会实际上都是一个会,没有严格区分的。基本上都是在“五一”、“七一”、“十一”的时候所有党员集中一下,学习《党章》或者是相关文件。6个党支部只有1个上过一次党课,其余均未上过党课。“三会一课”都难于坚持,其余组织生活就更难了。6个支部均没有开过组织生活会和支委民主生活会,只有2个开展过党员民主评议。

(三)是发展党员工作滞后。党员多半是国有企业转出来的,真正在“两新”组织中成长起来的党员很少。天都公司党支部5年未发展过1名党员,天生祥超市党支部自成立以来就没有发展过党员。党员与员工总数的比例普遍较低,天生祥超市是1/100,万和医院是1/16,江西商会是1/13,天都公司是1/11。现有党员多半属于管理层,生产一线党员较少。造成发展党员工作滞后的问题,支部书记们的解释 是职工流动性较大,很多是干几个月就走了,故没有发展之可能。还有就是对流动党员的底数不清楚,员工中到底有没有党员?到底有多少党员?支部书记都不知道。

“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仍有做得好的党支部,万和医院党支部今年共开展活动9次,上党课1次,出黑板报4期,发展党员2名、培养积极分子5名。他们的支部书记很热心,员工非很积极、业主也很支持党组织工作。

三、原因分析

从本质上讲,新经济组织中的业主与员工的关系就是雇佣关系。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劳资矛盾。在革命战争年代,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且是对抗性的矛盾,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国家政权。但是现在,阶级矛盾已非主要矛盾,而且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的主要敌人不是资产阶级,而是落后的生产力。为了打到这一敌人,我们必须统一战线。所以我们不是要消灭资本金,而是要与他们合作,既要维护员工的利益又要让业主有利可图。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就是要建立统一战线,协调劳资利益,促进生产发展。统一战线是有条件的统一,是以斗争求团结,而不是妥协。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劳资矛盾仍然存在,斗争仍然是必须的,没有斗争就不可能达到团结,就不可能建立 真正的统一战线。

现在的问题是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缺乏斗争性,不能够代表员工的利益。党员大多来自管理层,很少来自生产一线。不能够代表工人的利益,党组织就将失去吸引力,没有员工想加入它,发展党员就必然滞后;不能够代表员工的利益,党组织就将失去员工的支持,就会变得没有力量,业主当然就不会买你的帐,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等就必然得不到保障;不能够代表员工的利益,党组织就将失去作用,于是员工不把它当回事,业主不把它当回事,最后连党员也不它当回事,组织生活自然不可能正常开展。当然,对业主而言,这也不见得是好事。一个软弱的党组织固然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也不会带来有效的监督,没有了监督就容易腐化,必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新社会组织没有雇佣关系,不存在劳资矛盾。从业人员基本同属一个阶级,他们的利益相对统一,这也是为什么它比新经济组织更容易建立党组织的原因。但是,新社会组织的利益与党的利益仍然存在矛盾,建立党组织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保证新社会组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违反党的利益。

四、对策建议

(一)自下而上地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责成党组织实行党员挂钩制,重点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让更多的先进分子充实 到党员队伍中来。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由区委派出党建指导员深入到生产一线指导党建工作。党建指导员要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宣传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启蒙员工的阶级觉悟,提高员工的组织意识,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党员,并指导而不是代替员工党员建立党组织。此项工作应着眼长远,有计划地、分批次地进行,稳扎稳打,切忌急于求成。

(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积极维护员工利益和促进企业发展。“两新”组织党组织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团结业主,通过宣传教育,使业主认识到他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是有共同点的,党组织的存在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从而激发业主支持党组织建设的动力,使业主和员工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与业主斗争,业主一旦侵犯了员工的合法利益,党组织一定要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积极维护员工的利益。与业主的斗争要遵循有利、有理、有节的原则,以斗争的手段达到团结的目的。

(三)把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立足于组织优势的发挥,使企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育,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使员工在内心上认同企业文化精神,达到团结凝聚的目的;同时将党建活动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培育相结合,变生硬式党建为活泼型党建,创新党建工作的方式,拓宽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增加企业党建工作的人本化管理,从而创造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里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需要人力和财力(这不容质疑的)

但,不管是短期来说,还是长期来说,这部分费用企业主是完全的支出方

而国家又不可能“补贴”,如果“补贴”,拿这个基层组织是不是会像国有、公有制经济里的党组织了

到了这个地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可能会丧失

到最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又恢复到公有制了

但,现在的现实是,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贡献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经济效益也好于国有经济体

最好的经济体系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经济

但,现在走的路子有点反了——个人认为 ★Sightyang 2009-11-18 23:27:40 我换个位臵思维

假如,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事实上也是),我们公司的党组织建设号召我们斗争,我可能没有太多的兴趣 我宁愿用这些精力去做些对自己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事情(当然,斗争也是和自己的利益很直接的联系,但是不现实的东西)

因为,现在的现实是,我只要努力工作,认真学习

我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好,工资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提升而提升

现在公司里面,年薪几十W的人很多,我单纯的以他们为努力的方向,坚持不懈,我也会达到这样的收入水平!就这样的现实,党组织说,让我去斗争,我觉得,不光是我对这没有兴趣的

★Sightyang 2009-11-18 23:28:48 这场斗争的意义又何在?

★Sightyang 2009-11-18 23:30:43 斗争是谋求利益的

要斗争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

但,现在的这种不均衡现象,于每个个体来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Sightyang 2009-11-18 23:31:26 资本家并不是天生的

★Sightyang 2009-11-18 23:33:44 还有

这种斗争,理想化的结果是什么? ★Sightyang 2009-11-18 23:34:04 最终消除个体资本家?

★Sightyang 2009-11-18 23:34:58 如果

这个世界的物产真的达到了按需分配,我想 不用斗争,资本家也不会有了 ★Sightyang 2009-11-18 23:36:19 可现阶段

上一篇:4关于建立汽车租赁公司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下一篇:猴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