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2024-05-13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共8篇)

篇1: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 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乐趣,体验生活,体验自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大限度促进自身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我们知道现在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我们小学数学,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生活中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就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假如妈妈给你10元钱,让你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你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价格:

这样一来,小朋友兴趣很高,都积极地寻找自己喜欢的物品。说:我买1元的橡皮,找我9元;我买4元的自动铅笔,找我6元;我没有水彩笔了,要买8元的水彩笔,找我2元;还有小朋友说要买2元的小刀和8元的水彩笔,不找钱给我了;甚至有人说我要买2元的小刀、5元的圆规,找我3元;更有小朋友说要买1枝铅笔和1本笔记本,正好用完;„„这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课本上的画面营造了一个个很好的生活场景,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场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

篇2: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撬动学生学习的支点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答: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操作、落实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兴趣入手、方法引领、多种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深入贯彻课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的。在识字教学中,老师放手把识字任务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生字读音、笔画的写法,特别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记生字方法的传授更使枯燥的生字识记环节充满了生气,学生都成了一个个造字专家,课堂参与意识越来越高: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一声声大声的争论,一张微笑的笑脸,这一切不正是“主体”的最好诠释吗?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四人一组,自主探索朗读方式,如齐读、分角色读、男女分读,形式多样的诵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课文的阅读学习更达到高潮——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阅读,使学生表演中喜欢上了阅读,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老师深入贯彻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理念,在教学中也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尝试,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不断的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找准撬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支点,能让学生感受学习是有用的。

篇3: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感受数学有趣

1. 摄取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素材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 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看得见, 摸得着, 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 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 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 然后通过电脑画面, 抽去实物, 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周围,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 强化直接生活经验, 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 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 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 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胡同”, 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 人为地复杂化, 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深不可测, 产生厌学情绪。例如, 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 有这样一道例题:

饲养场养白兔12只, 黑兔7只, 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学生回答:12-7=5 (只)

有些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说出算式中的12、7、5表示的意思, 并且非要这样叙述不可:12表示12只白兔, 7表示与黑兔同样多的白兔7只;白兔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7只, 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的部分, 从12只白兔里去掉与黑兔同样多的7只, 就是比黑兔多的5只……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 失去的是解题能力, 留下的是无效的、无味的空洞文字复述, 这样教下去, 学生会越学越糊涂。

二、利用生活经验检测数学学习———感受数学合理

数学来源于实践, 在获得对现实的数学认识并总结到数学原理或规律后, 还必须回复到现实生活中去, 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检验。这既是检验原理、规律可靠性的过程。也是数学应用的过程, 并且是保持数学生气勃勃和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例如, 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 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 比儿子大10岁, 儿子今年几岁?

有位学生说:33+10=43岁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

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 所以就是43岁。

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

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有用

1. 开设数学实践课, 创造应用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 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 是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的地面面积, 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 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处, 同时又使学生感到身边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从而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开展数学交流活动, 营造应用氛围

要把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精心组织的数学交流活动, 融进实际中, 应用于生活中。例如, 在教学“认识图形”后, 可开展“看谁拼图形最巧妙”活动;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与统计”后, 可开展“学生优秀统计员”活动;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 可开展“学做售货员”活动;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土地面积单位”知识后, 可开展“农田计算员”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 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行业, 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设计开放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

练习设计上, 注重开放题的设计, 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 让学生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 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创性。例如, 一个长方形木板, 锯掉一个角, 还剩几个角?

学生跃跃欲试, 想出无数种答案 (1个、2个、3个、4个、5个、6个……)

篇4: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学生 学习 生活 地理

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掌握“为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基本理念。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身心特点,把生活感受和地理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学会用地理知识为生活服务,形成生活和学习的辩证统一,使学生养成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学习意识。

一、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打开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页,最引学生注意的就是一幅幅富有生活特色的画面。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丝绸服装”、“鱼文化”、“壮观梯田”、“水上城市”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扩开,使学生感到地理需要学习的就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怎样体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衣食住行为例谈谈。

1.穿着与地理的关系

人们的穿着习惯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比如,在我国的江浙一带,人们多穿丝绸衣服,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有栽桑养蚕的历史,那里生产的漂亮的丝绸服装享誉世界。又比如,在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因为那里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人们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可以对太阳辐射形成反射作用,少吸热,宽松通气凉快,适宜人体健康。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2.饮食与地理的关系

“与同学们谈地理”是初中第一节课的内容,其中谈到“日本鱼文化”。为什么日本有那么丰富的鱼呢?原来,日本是岛国,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日本人的饮食有浓烈的“海的味道”,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又如,学习“农业”这课。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复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因此,餐桌上是面食为主。南方地少水多,雨热同期,以水田为主,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因此,餐桌上是大米饭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如果再将地理知识进行联系迁移。可以谈到世界地理中“东南亚”的农业。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那里盛产大米,所以东南亚人们的餐桌上也是和我国南方一样的,是以大米饭为主食。将地理知识进行迁移,把生活感受和地理知识融为一体,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乐于学习地理。学生经过自己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因此,教学时及时联系生活,迁移知识可使所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遥远,并不神秘。

3.民居与地理的关系

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人们的居住条件必须与地理环境相适应。比如,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生活,民居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这样可以通风透气,避免潮湿,防蛇防虫。而在西亚,那里是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房屋墙厚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这些传统民居的设计模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课堂中需要学生结合该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思想。只有善于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引人入胜。

4.出行与地理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出行越来越多。出发前必须根据季节、天气、环境等因素选择地点和交通方式。例如,教学“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一课,先让学生观赏视频: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柬埔寨的吴哥窟,越南的下龙湾,新加坡——花园城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观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拟一份旅游方案。学生很感兴趣。认真讨论,纷纷写出组团旅游的时间、路线、地点、携带的物品等。有的选择冬天旅游,因为夏天太热。有的选择从云南出发,有的从东兴出发,先游中南半岛的国家、再游岛国。有的更详细写出带雨衣、雨伞、防晒霜、钱等等。由此可见学生们所拟定的旅游方案,是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写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真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让学生感知地理知识的价值

地理课进行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国际地理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其知识具有科学的、文化的、军事的诸多价值。例如,教学《天气与气候》时,我这样导人新知识:“同学们,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再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战,未料到寒冬早到,士兵冻伤,连汽油也冻固了,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发动全线反击,使德军损失了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息息相关。例如,教学“自然灾害”这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赏“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视频。2012年6月淮河江苏段干枯,2012年4月底至5月初江西因暴雨引发洪涝灾害,2012年8月台风“海葵”登陆浙江,2012年1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寒潮入侵,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2010年4月台湾交通要道“北高”基隆段的山体大滑坡,2010年8月甘肃舟曲遭受泥石流。然后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视频观察,同学们发现不同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深重的灾难?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回答:“旱灾河道干枯,地面裂开了,长满杂草。洪涝大水把道路淹没,出行不便。庄稼大棚淹没了,里面的瓜果一定坏了。台风的破坏力很大把广告牌都给吹翻掉。大树连根拔起。地震非常的恐怖,房屋倒塌,在里面的人一定受伤或死,泥石流从山谷冲下,把街道、楼房冲垮。”归纳总结:自然灾害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失稳。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应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为了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对这节课的教学作出了这样的安排处理。“同学们面对凶如猛兽的灾害来袭,我们如何避灾?请同学们交流讨论,现在如果突然地震了,我们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归纳避震的一般方法。并在教室进行一次避震演练。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对人类的价值。

人类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生活,都与地理知识紧密联系。《人口问题》一节中图4-7显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图文清楚地告诉学生:交通拥挤、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这使学生思维开阔的同时,更让他们望而生畏。教师及时提问:你们还了解到类似的事情吗?“我家门前那片地建工厂了。”“我常去摘果的那片树林变成庄稼了。”学生举了很多有关例子。由此可见人口剧增,人们居住条件差,必须占用大量土地修建房屋,因此引起毁林开荒,水土流失,资源消耗过多,对能源需求剧增等问题,造成世界资源短缺,甚至为了争夺能源发生战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必须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创设有效的探究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加强教育的实践性,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学《黄土高原》时,首先了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把学生带到学校实验园进行“风成”和“水成”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风”和“水”的威力,形成堆积土层的模样。让学生真正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吸过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或许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掌握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发现离奇古怪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解答,因此就可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课外探索、整理相关资料信息来解决。例如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让学生实地观察思考,主动探索。正如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非常重要。通过教学我发现巧妙地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带出课外考察与实践。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到海边、田间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从中体验、探究学习。这样学生有兴趣,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如,在探索“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时,把学生带到港口码头、海边去,了解台风对轮船进港、渔民捕鱼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思索:如果将来我是从事这个行业的,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观察分析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在教学《水资源》时,利用地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家乡的河流。观察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水量、水位、流速、含沙量、汛期与枯水期、结冰期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探究解决。其中,河水的颜色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为什么河水是墨蓝色的呢?如果河水清澈我们的家乡就不愁没有水用了。让学生思考河水的污染源,从而设计如何保护家乡河流的方案,最后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珍惜水源”的心得体会。

四、增强学生生存生活能力

地理教学不但要注意把生活问题地理化,同时还要善于把書本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选择课程内容进行技能演练、操作、运用等等能力技巧的训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求存适应能力。如,学习《地图》的作业设计:“暑假东东同学到天津外婆家度假,有天独自上街却忘了回家的路。他向同学们发出求救。”很快有同学回答:“找天津城市交通地图。”“确定外婆家在市中心的东或西、南或北。”还有的说:“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找家。”这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困难的一种技能。又如学完《多变的天气》设计作业:“2011年冬云南发生火灾,北风呼啸,浓烟滚滚;火势凶猛,救火人员应该注意什么?”讨论之后,有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易图,用简笔画标出救火人员站的方位。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七年级学生能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我把自制的模拟灯片进行全面讲解,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人类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有生活的困难,也有自然灾难,如何面对呢?必须从小学会求生技能。适应生存环境。比如学习《日本》后,知道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除了学习防震知识,还要进行防震的演练、防火的演练。类似这类训练有很多,例如学了《自然灾害》后,知道我国的西南山地、东南丘陵、华北地区是易发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地区。如果在我们周围发生此类灾害,怎样避险逃生呢?为此可以把学生带到课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求生技能。

篇5: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充分的尊重受教育者,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儿童年龄幼小,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活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研究新的问题和新的规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比如在“口算,笔算”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棒、图形当作学生学习的学具和算具,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也算是玩具,在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深深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小棒、图形进行自由摆放,集体摆放或者小组比赛摆放,这样即像游戏,又像比赛,学生在快乐而又紧张的氛围中,行动迅速,兴趣高涨,并且对于这样用游戏教学的在小学教学阶段中,可以普遍的使用,通过手脑结合的学习,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和感官协调发展,克服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征,通过游戏和比赛,让学习的气氛高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充分利用教学工具,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对可以亲眼看到的事物接受的比较快,兴趣也比较大,思维更偏重于形象思维,实物的东西更直观,孩子更容易记住,所以,在新课改下,对原用的教材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增加了大量的直观图,通过直观图或者直观的图形更清楚的解释数学知识里的公式、概念,这样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公式、概念,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同样多”这样的概念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根据两边的输赢可以让学生感受,多和少,让学生感觉“同样多”的意思,同时这也可以和比多少结合在一起讲,人多的那一边比较容易赢,人少的那边相对输的多,赢的那边的人比输的那边多了多少人,输的那边比赢的那边少几个人,学习完这些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自己喜欢的事物,自行进行比较多少,也可以和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这样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和解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 把握练习的层次,突出趣味性

课堂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但是要想知识掌握的熟练,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但是呆板的练习和练习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倦的地方,这样也会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淹没,因此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题目的内容也要设计的形式多样,精彩有趣。

1、练习内容的设计要注意层次分明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练习时,要根据知识的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模仿性的习题、提示的变式联系、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题,设计的时候都要涉及到,这样才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 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篇6:让学生学习亲切的数学论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生活化,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我们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即:“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亲切”。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学习和学生原有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即:“生活实际数学化,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关系和规律的提炼与升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当成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我们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的亲切

数学总是给人以神秘难懂的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然,数学语言本身也比较抽象,对于知识经验尚欠缺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的确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那些经过抽象概括的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有一位教师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实物入手,新课伊始,先出示牙膏盒、魔方、易拉罐和足球等实物,由学生分类、触摸,再推一推、滚一滚、搭一搭,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想办法将长方体的一个面“取”下来放到纸上。这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描述立刻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倍感亲切。有的学生用铅笔沿着边儿画;有的学生将纸包在长方体的一个面上,顺着棱压出印儿;也有的学生将一张纸铺在桌上,下面垫上一本书,拿长方体像盖章一样印在纸上,再把印出的印儿描出来……

这样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从长方体上“取”下了平面图形,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触摸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改变了教材中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把教材例题中 “2.6元”和“3.4元”分别改成了“2元6角”“3元4角”,并出示了主题情景图(课本中的挂图):“小明去文具商店准备买一枝圆珠笔和一本笔记本,一枝圆珠笔2元6角,一本笔记本3元4角。小红至少应该带多少元钱?”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2元6角+3元4角,26+34,2.6+3.4。科技论文。学生解答后教师引导他们讨论这几种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2.6+3.4=6.0”的计算竖式应当怎样理解,能否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解释——

生1:竖式中的2表示2元,6表示6角,3表示3元,4表示4角,2元应当与3元相加,6角应当与4角相加。

生2:竖式中的2表示2个1,6表示6个0.1,3表示3个1,4表示4个0.1,2个1与3个1相加得5个1,6个0.1与4个0.1相加得10个0.1也就是1。

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能直接相加。

生4:我们在计算整数加法是要求数位对齐,我想小数加法中是不是也要数位对齐?

教师将“2.6元”与“3.4元”变成了“2元6角” “3元4角”,这一改动虽小,但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用生活化的方式感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试图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抽象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描述计算法则,显然这一尝试是成功的,并且这一成功的意义远不只在于这一个知识点、这一节课,也许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生活实际数学化,增进对数学的理解

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经验被激活、利用、调整、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学习和学生原有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组成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红家有3口人,今天爷爷和奶奶也来了,大家一起吃苹果。爸爸让小红去拿,小红应当怎样拿?

生1:应当拿5个,因为3口人再加上爷爷奶奶一共5口人。

生2:小红的手不够大,一次拿不来,可以第一次拿2个给爷爷和奶奶,第二次再拿3个。

生3:也可以第一次拿4个(每只手拿2个)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再拿1个给自己。科技论文。

生4:也可以先取2个给爷爷奶奶,再取2个给爸爸妈妈,最后取1个给自己。

……

一个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学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老师上周末在超市买了一些东西,这是购物发票(屏幕显示)。同学们能够从这张购物发票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老师买了4瓶可乐,每瓶3.30元,共13.20元。

生2:老师还买了一箱牛奶54.60元。

生3:老师一共花费了108.74元

……

师:这些数是什么数?听说过吗?

生:小数。

师: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哪些?

生1:我会读这些小数。

生2:我还会写这些小数。

生3:我知道小数都是有小数点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这些小数。每瓶可乐3.30元,这里面有两个“3”,它们一样吗?

……

购物发票是常见的,发票上的小数也是亲切的。这些信息成了课堂教学的资源,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拉近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小数”这一知识点在生活实际中的存在,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关于小数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3.30元这个数中的两个3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新内容的探究,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篇7: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7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与课后反思

《7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之后,再次学习乘法口诀,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自编口诀成功的乐趣和自主探索数学的快乐,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下面结合教学片断谈谈我的课后反思。

[教学片断]1

播放欢快的音乐《雪姑七友》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白雪公主为了报答七个小矮人对她的帮助,决定在圣诞节到来之际送一份礼物给每个小矮人,你们想知道白雪公主送什么给七个小矮人吗?

生:(异口同声)想。

(屏幕出示五光十色的花环)

师:现在你能告诉老师白雪公主送什么给七个小矮人吗?

生1:(迫不及待地)花圈。

生2:金光闪闪的花环。

师:(微笑)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做一做漂亮的花环好吗?

生:好!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动手编制花环。(师说明:用七朵小花编成一个花环,共编七个,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在课的开始播放《雪姑七友》这首音乐,并在熟悉愉悦的音乐中引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画面,由白雪公主送花环给小矮人这一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通过动手编花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课上的乐趣,并在实践中感知用七朵小花编织一个花环,编织七个花环就要49朵小花,这为学生自编口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材料。)

[教学片断]2

师:你能根据这七个花环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四人小组合作)

生汇报。

组1:我们写出了7道乘法算式,分别是:1×7=7 2×7=14 3×7=21 4×7=28

5×7=35 6×7=42 7×7=49 组2:我们写出了13道乘法算式,分别是:1×7=7 7×1=7 2×7=14 7×2=14

3×7=21 7×3=21 4×7=28 7×4=28 5×7=35 7×5=35 6×7=42 7×6=42

7×7=49

组3:我们编出了七句乘法口诀,分别是: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六七四十二 七七四十九

师:编2个花环用几朵花,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生:编2个花环用14朵花,是2个7,乘法口诀是二七十四。

师:哪个算式可以表示编4个花环所用花朵的朵数?。

生1:4×7=28

生2:7×4=28

……

(编写口诀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编制2―6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并且在前已积累了编制口诀的材料,因此,在此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编的花环图,小组合作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教学片断]3

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是怎样记的?

生1:我认为四七二十八这句最难记。

生2:我是这样记的:四个七加起来就是二十八。

生3:我是这样记的:三七二十一,再加七就是二十八。

生4:我是这样记的:五七三十五,再减七就是二十八。

生5:我是按顺序读下去这样记的。

……

师:如果我不知道六七得多少?该怎么办?谁能想个办法?

生1:可以想它的前一句:五七三十五,再用35加7得42。

生2:可以想它的后一句:七七四十九,再用49减7得42。

生3:也可以想四七二十八,再加2个7。

生4:还可以一句一句地往下推。

……

师:还有难记的口诀吗?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

熟记7的乘法口诀

同桌拍手背――四人小组抽背――开火车背――师生对口令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熟记7的乘法口诀,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读口诀,例如开火车,拍手读,集体读等等,然后让学生找出乘法口诀的特点,共同探究记忆的方法,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教学片断]4

师:七个小矮人收到了白雪公主的花环,非常高兴,决定到数学王国玩一玩。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好吗?(巩固练习)

师:七个小矮人觉得数学王国太好玩了,决定在那里住2个星期,他们一共要住几天呢?

生:他们一共要住14天。

师:3个星期呢?

生:21天。

……

师:七个小矮人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7的乘法口决来解决,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决来计算呢?

生1:一桶罐装水可以喝7天,3桶可以喝几天?

生2:一排有6个座位,7排有几个座位?

生3:一行树有7棵,5行有几棵树?

……

师:我们在计算乘法时,都用到了乘法口诀,看来乘法口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定要认真熟记口诀。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在这里,我创设了七个小矮人收到白雪公主送给他们的礼物,非常高兴,决定到数学王国玩一玩这一情境。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数学王国,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7的乘法口诀》就教材而言,显得很枯燥,为了避免简单地处理成找规律,写口诀,背口诀的机械记忆的模式,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整节课中,我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主线,用轻松欢快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童话情境串,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原来也可以玩得那么开心,并在玩乐中轻松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 “做中学、玩中学”的教学理念。数学课堂成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园,使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了情境串的创设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节课,我创设了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新课开始时,创设了白雪公主为了报答七个小矮人对她的帮助,决定在圣诞节到来之际,给每个小矮人送一份礼物这样的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由此引发学生动手操作编制花环,为自编乘法口诀积累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又如,在巩固练习时,我又以小矮人到数学王国游玩为情境,让学生在游玩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欢乐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在这节课中,我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让他们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指导学生编写口诀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编写出第一句,剩下的都是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地探究编写。又如,在指导学生背口诀时,我不是简单机械地让学生去记去背口诀,而是利用知识的迁移、学法的迁移,留有一定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索,老师的一句“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最难记,你是怎样记的?” “你喜欢哪一句就背哪一句?”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

3、注重了学生的交流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前后都安排了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例如,在指导学生记忆口诀的时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忘记了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时,老师该怎么办呢?”话音刚落,就有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可以记前面的一句五七三十五,再加7等于四十二。” 这样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跟着记住了。然后再请同学说说那句口诀好记,哪句口诀不好记,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

4、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

篇8: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一、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打开七年级地理上册第3页, 最引学生注意的就是一幅幅富有生活特色的画面。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丝绸服装”、“鱼文化”、“壮观梯田”、“水上城市”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 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扩开, 使学生感到地理需要学习的就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怎样体现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衣食住行为例谈谈。

1.穿着与地理的关系

人们的穿着习惯与所处地理位置有关。比如, 在我国的江浙一带, 人们多穿丝绸衣服, 为什么呢?因为我国江浙一带气候温暖湿润, 有栽桑养蚕的历史, 那里生产的漂亮的丝绸服装享誉世界。又比如, 在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 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因为那里是热带沙漠气候, 炎热干旱, 人们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可以对太阳辐射形成反射作用, 少吸热, 宽松通气凉快, 适宜人体健康。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 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 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

2.饮食与地理的关系

“与同学们谈地理”是初中第一节课的内容, 其中谈到“日本鱼文化”。为什么日本有那么丰富的鱼呢?原来, 日本是岛国, 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因此, 日本人的饮食有浓烈的“海的味道”, 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又如, 学习“农业”这课。我国国土辽阔, 气候复杂, 北方地多水少, 以旱地为主, 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 因此, 餐桌上是面食为主。南方地少水多, 雨热同期, 以水田为主, 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 因此, 餐桌上是大米饭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如果再将地理知识进行联系迁移。可以谈到世界地理中“东南亚”的农业。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那里盛产大米, 所以东南亚人们的餐桌上也是和我国南方一样的, 是以大米饭为主食。将地理知识进行迁移, 把生活感受和地理知识融为一体, 学生更容易接受, 从而乐于学习地理。学生经过自己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 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 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因此, 教学时及时联系生活, 迁移知识可使所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 使难点易化,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并不遥远, 并不神秘。

3.民居与地理的关系

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人们的居住条件必须与地理环境相适应。比如, 东南亚是热带季风气候, 炎热多雨潮湿。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生活, 民居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 这样可以通风透气, 避免潮湿, 防蛇防虫。而在西亚, 那里是热带沙漠地区, 房屋具有墙厚, 窗小的特点。房屋墙厚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这些传统民居的设计模式, 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在课堂中需要学生结合该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思想。只有善于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 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引人入胜。

4.出行与地理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出行越来越多。出发前必须根据季节、天气、环境等因素选择地点和交通方式。例如, 教学“东南亚———热带旅游胜地”一课, 先让学生观赏视频: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柬埔寨的吴哥窟, 越南的下龙湾, 新加坡———花园城市,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观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拟一份旅游方案。学生很感兴趣。认真讨论, 纷纷写出组团旅游的时间、路线、地点、携带的物品等。有的选择冬天旅游, 因为夏天太热。有的选择从云南出发, 有的从东兴出发, 先游中南半岛的国家、再游岛国。有的更详细写出带雨衣、雨伞、防晒霜、钱等等。由此可见学生们所拟定的旅游方案, 是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写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真实,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让学生感知地理知识的价值

地理课进行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 其中包括国际地理教育、公民教育、生活教育, 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其知识具有科学的、文化的、军事的诸多价值。例如, 教学《天气与气候》时, 我这样导入新知识:“同学们, 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 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句。我们再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德国法西斯突然向当时的苏联发动闪电战, 未料到寒冬早到, 士兵冻伤, 连汽油也冻固了, 使坦克装甲部队失去了威力。而苏联红军利用冬季的有利条件, 发动全线反击, 使德军损失了兵力。这说明了在战争中了解天气的变化是多么重要。”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生活, 无一不与天气和气候息息相关。例如, 教学“自然灾害”这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观赏“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视频。2012年6月淮河江苏段干枯, 2012年4月底至5月初江西因暴雨引发洪涝灾害, 2012 年8 月台风“海葵”登陆浙江, 2012 年1 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寒潮入侵, 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 2010年4月台湾交通要道“北高”基隆段的山体大滑坡, 2010年8月甘肃舟曲遭受泥石流。然后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视频观察, 同学们发现不同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深重的灾难?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回答:“旱灾河道干枯, 地面裂开了, 长满杂草。洪涝大水把道路淹没, 出行不便。庄稼大棚淹没了, 里面的瓜果一定坏了。台风的破坏力很大把广告牌都给吹翻掉。大树连根拔起。地震非常的恐怖, 房屋倒塌, 在里面的人一定受伤或死, 泥石流从山谷冲下, 把街道、楼房冲垮。”归纳总结:自然灾害造成资源破坏,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失稳。自然灾害人类无法改变, 但是我们应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为了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对这节课的教学作出了这样的安排处理。“同学们面对凶如猛兽的灾害来袭, 我们如何避灾?请同学们交流讨论, 现在如果突然地震了, 我们怎么办?”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归纳避震的一般方法。并在教室进行一次避震演练。这样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对人类的价值。

人类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生活, 都与地理知识紧密联系。《人口问题》一节中图4-7显示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图文清楚地告诉学生:交通拥挤、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这使学生思维开阔的同时, 更让他们望而生畏。教师及时提问:你们还了解到类似的事情吗?“我家门前那片地建工厂了。”“我常去摘果的那片树林变成庄稼了。”学生举了很多有关例子。由此可见人口剧增, 人们居住条件差, 必须占用大量土地修建房屋, 因此引起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 资源消耗过多, 对能源需求剧增等问题, 造成世界资源短缺, 甚至为了争夺能源发生战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人类必须控制人口,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创设有效的探究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加强教育的实践性, 创设条件,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学 《黄土高原》时, 首先了解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把学生带到学校实验园进行“风成”和“水成”的实验, 让学生亲手操作, 感受“风”和“水”的威力, 形成堆积土层的模样。让学生真正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 蒙古等地吸过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或许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掌握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发现离奇古怪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课堂解答, 因此就可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让他们在课外探索、整理相关资料信息来解决。例如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让学生实地观察思考, 主动探索。正如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 传达地理思想非常重要。通过教学我发现巧妙地应用乡土地理知识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教学的需要, 把学生带出课外考察与实践。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到海边、田间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从中体验、探究学习。这样学生有兴趣, 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如, 在探索“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时, 把学生带到港口码头、海边去, 了解台风对轮船进港、渔民捕鱼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思索:如果将来我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由此,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观察分析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的环节。在教学《水资源》时, 利用地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家乡的河流。观察河流的水文特征。如:水量、水位、流速、含沙量、汛期与枯水期、结冰期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探究解决。其中, 河水的颜色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为什么河水是墨蓝色的呢?如果河水清澈我们的家乡就不愁没有水用了。让学生思考河水的污染源, 从而设计如何保护家乡河流的方案, 最后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 珍惜水源”的心得体会。

四、增强学生生存生活能力

地理教学不但要注意把生活问题地理化, 同时还要善于把书本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选择课程内容进行技能演练、操作、运用等等能力技巧的训练, 提高对未来生活的求存适应能力。如, 学习《地图》的作业设计:“暑假东东同学到天津外婆家度假, 有天独自上街却忘了回家的路。他向同学们发出求救。”很快有同学回答:“找天津城市交通地图。”“确定外婆家在市中心的东或西、南或北。”还有的说:“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找家。”这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困难的一种技能。又如学完《多变的天气》设计作业:“2011年冬云南发生火灾, 北风呼啸, 浓烟滚滚;火势凶猛, 救火人员应该注意什么?”讨论之后, 有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易图, 用简笔画标出救火人员站的方位。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七年级学生能表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 我把自制的模拟灯片进行全面讲解, 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人类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 有生活的困难, 也有自然灾难, 如何面对呢?必须从小学会求生技能。适应生存环境。比如学习《日本》后, 知道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此, 除了学习防震知识, 还要进行防震的演练、防火的演练。类似这类训练有很多, 例如学了《自然灾害》后, 知道我国的西南山地、东南丘陵、华北地区是易发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地区。如果在我们周围发生此类灾害, 怎样避险逃生呢?为此可以把学生带到课外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使他们学会求生技能。

上一篇: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下一篇:“八一”建军节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