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1考0年宁夏历史高考部分试题的分析与反思 试

2024-04-27

对201考0年宁夏历史高考部分试题的分析与反思 试(共2篇)

篇1:对201考0年宁夏历史高考部分试题的分析与反思 试

,.s , , ,从近两年高考试题特点谈高中历史教学

2010年高考已尘埃落定,新课改结果终于有了两年的高考检验。回顾近两年文综历史试题,特点明显。总结其特点,既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有利于备考。

一.近两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

(一)、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高考试题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凸显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从材料的选择到问题的提出,从以历史的主干知识到基础知识的考查,无不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加大考查力度。

(二)、试题灵活性强,跨度大。回顾近两年的高考题,无不以小切口,大跨度地将必修、选修、课外知识特别是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试题更具灵活性和挑战性。尤其是今年试题灵活性强,跨度大,更加体现了历史学科考查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10年高考题为例:

29题,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有独立战争开始(1775年)、《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约克镇大捷(1781年)、英国最后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这些知识点以及独立战争的背景都是现在教材需要教师拓宽但又一带而过的内容。

30题是一道比较性的选择题。其特点是知识的切点广,跨度大,思维角度宽,知识运用灵活,除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外,还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即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涉及的历史知识有西学、甲午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知识,要答好这道题,必需调动必修模块(一、三)和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知识点,综合思考,便可选出正确答案来。

(三)、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联系加强,能力考查加大成为亮点。这告诫历史教师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最后的复习中,不仅要注意历史本学科各模块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2010年文综:

24题,就是一道以史为载体,落脚在地理知识上,体现了史地结合的选择题。

28题为新材料、创设的新情景的综合性选择题。其特点:以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为切点,知识的考查以历史为引子,更多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具体的说:既要求学生有阅读理解能力、有哲学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也要求学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的考查上看,不仅涉及到历史知识,也涉及到政治课中的逻辑推理知识等等。从内容的考查看上,是对两个观点的分析,并在对观点的评述中进行选择。此题只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动用多种能力,才能得出“比值平等”这一正确答案,尤为突出地了跨学科能力的考查。

有如:33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再现历史知识(本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能力的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经验丰富”“分散于广阔地区的多数小部队”和所学知识,经过分析、判断,选出百团大战正确答案。

二.高二历史教学做法

(一)加大课堂训练力度。

近两年高考试题的灵活性,不只要求我们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更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变通。如何能把死记硬背的知识加以变通应用?这是我校历史教师一直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多讲不如多练。目前我们的做法就是加大课堂限时训练力度,除高一年级外,我们要求高二高三的每堂历史课都保证有10~15分钟课前训练。训练习题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专题的形式交互进行。试题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地高考题或高考模拟题。选择题专题训练我们一般设计15~20个题,非选择题我们设计一个题,都要求学生在10~15分钟内完成。当堂收卷并及时批改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办法,学生既巩固的基础知识,也提升了解题能力。

(二)将大量史料引入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给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是目前高考试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尽快的适应这一变化。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大量的材料引入课堂。材料分背景材料和概念材料,我们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时要引入背景材料。通过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教材加以认证,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必将会形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思维定势。另外,对课标中涉及到的而我们的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历史概念,我们必须通过材料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三)坚持主题教学,重点凸显三大史观。(文明史/近现代化史/全球史)

将文明史观、近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做为命题学科思想的理论依据,考查历史学科相关能力,这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把三大史观作为我们历史教学的主题。坚定不移地以三大史观统领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强化三大主题,同时又在具体的讲授中将三大主题分解于每个模块和每个单元以至于每节课中。如:文明史,其主题就是人类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而农耕文明的代表在中国古代,从政治文明上看中国古代就是专制和人治,因此,必修一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物质文明上看中国古代主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必修二主要讲述的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从精神文明上看中国古代虽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愚昧和迷信。工业文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随后在炮舰的武装下,对古老的农耕文明形成巨大的冲击,导致人类文明政治上走向民主法制,经济上走向工业化和城镇化,精神上走向科学和理性。

文明史是核心,只有使学生把握文明史的脉络,近现代史和全球史才能迎刃而解。

(四)关注学科内联系和跨学科联系。

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知识涉及的广度、宽度越来越大,综合联系性越来越强的特点,我们历史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既要体现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又要我们教师依据考纲把必修与选修,老教材与新教材的内容揉合起来,按历史编年的体系系统的过一遍,这虽然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但应对漫无边际又无章可循的历史高考题,提高成绩还是有效的。同时还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无奈的选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学生高考能多得几分,(五)规范学生答题。

为了让学生高考能多得几分,我们必须规范学生答题。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我们从高一就开始注重学生答题的规范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一“审”二“读”三“列”四“答”。“审”即审题,要求学生审出题干的要求(是依据材料还是结合所学,还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是指出/概括还是分析/论证等具体要求。)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指向。“读”即要求学生先读问题再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列”即要求学生在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时,对有效信息在草纸上简明扼要地逐一列出。2

“答”要求学生做到“五化”。即序号化/提示化/段落化/素语化/整洁化,切忌杂乱无章,字迹潦草。实践证明,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答题基本规范,多得几分也是必然的。

篇2:对201考0年宁夏历史高考部分试题的分析与反思 试

一、保持稳定

从卷面形式上整套试卷结构模式、题型、题量和各部分所占分值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化, 甚至第一个选择题依然考查的是文史常识, 大题还是五小问等。和近几年一样, 以全球历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为命题范式, 试题依然突出能力立意。

二、巧设求新

1. 选择题道道设陷阱。

今年的选择题难度略低于去年, 但学生一不小心就会选错, 主要原因是试题设计得都很巧妙, 更突出阅读、审题和思辩能力的考查, 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试题的区分度。下面仅举两例说明: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 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 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

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

本题属常规文史常识题, 考查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此题在整套试题中算最容易的一个了, 平时也练过“相克”的题, 而命题者只设计了一个关键词“禅让”, 就锁定了考查方向是“相克”, 而不是“相生”, 应该选“A.金德”, 但好多学生因没注意审题选了“B.木德”。

19世纪上半叶, 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 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 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有一定的难度。C项是干扰项, 看似农村家庭在进行加工, 似乎农业经济在转型, 实则不然, 因为题中并未涉及当时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反而通过题中信息, 可以看出当时法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 是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将企业生产化整为零, 在为各个家庭提供生计的同时, 逐渐推动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19世纪上半叶, 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 故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农村小农经济盛行,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题中也并没体现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故D亦不正确。

2. 问题角度设计。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 题目突出时代感, 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5周年 (第22题) 、试题中第37题 (3) 小题“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查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世界意识、国际合作意识等情感意识的培养;第39题 (1) (4) 没有直接考上海世博会, 但却从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考查近代城市变迁, 问题角度设计得很巧妙, 本题选取经典史料和区域地图, 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理解问题以及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 (1) 问要求较高, 要求学生从政治沿革, 战略地位等方面分析;第 (4) 问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难度不大, 但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3. 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非常自然。

2009年37题第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 既不用“根据材料” (材料中没有答案线索) , 也不用“结合所学知识” (根本没学过) , 学生组织答案时基本上是无源之水, 全凭自己的感觉或是道听途说。而今年所有答题均是“根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的非常自然, 学生组织答案时都以材料和课本为依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归纳;结合平时所学知识, 就能组织答案。

三、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启示

上一篇:为你而歌初中生作文下一篇:闲情賦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