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诵读主持词

2024-04-09

诵读诵读主持词(精选8篇)

篇1:诵读诵读主持词

王洼明德小学经典诵读比赛主持词

开幕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诵中华经典,展示同学们激情澎湃的风采。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恩察镇王洼明德小学小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现-在-开-始。

结束语

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愿中华经典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串词

太阳是大家的 三年级一班

太阳不仅带给了我们光明,还带给了我们温暖和快乐。不论你身处何处,我们都拥有一个太阳,让我们分享地球上属于大家的一切,分享和平、安宁的生活。请大家欣赏由三年级一班带来的诵读《太阳是大家的》。表演者:闫佳瑶、王灵悦。

我和我的祖国 六年级一班

有一种花,叫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生长;我的名字也叫向日葵,我心中的太阳就是祖国,我爱我的祖国。有请欣赏由六年级一班同学为家带来的诵读节目《我和我的祖国》。表演者:冯新茹等。

荷塘里 一年级一班

诗一样的文字述说出了美丽的荷塘月色,在这个炎炎夏日给我们带来了淡淡的清凉,泉水叮咚响起,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让我们共同凝神欣赏这如梦的景象。有请大家欣赏由一年级一班同学们为大家带来的诵读节目《荷塘里》。表演者:杨红昆等。

三字经 四年级三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教我们智仁忠信,廉耻礼仪。有请欣赏由四年级三班的同学们为大家带来诵读节目《三字经》。表演者:尤兴天等。

毛泽东诗词 六年级二班

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个军事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个哲学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毛泽东。有请六年级二班同学为大家带来诵读节目《毛泽东诗词》。表演者:李真、徐琳琳等。

春之韵 二年级一班 春天就像出生的婴儿,娇小可爱;春天就像活泼的儿童,憧憬渴望;春天就像健壮的青年,充满朝气。有请欣赏二一班同学带来的诵读节目《春之韵》。

我的祖国 五年级三班

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在这美好日子里,我们最真诚地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有请欣赏由五年级三班同学为大家带来的诵读节目《我的祖国》。表演者:李福至等。

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一年级二班

花是大地的女儿,是动人的少女,鲜艳的花美得让人入迷,香得让人陶醉。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春天最早开吗?下面就由一年二班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请大家欣赏尤佳诺小朋友为大家带来的诵读节目《什么花春天最早开》。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三年级二班

我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个小秘密,那是一个不可令人触摸的地方,里面藏着自己的酸甜苦辣。谁也别问是为什么。请大家有三年级二班王庆阳为大家带来的朗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想 五年级二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伟大的、幸福的、遥远的。梦想带我们去想想要去的每一个地方。有请欣赏由五年级二班同学们带来的诵读表演《我想》。表演者:马文文等。

我们去看海 二年级二班

我看见过静清绿的漓江,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大海的壮阔。下面有请二年级二班同学为大家表演诵读节目《我们去看海》。表演者:王雅真、赵文哲。

诵读古诗文,铸我中华魂 四年级一班

纵观古今历史,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才思泉涌,挥毫泼墨,最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诵的名诗。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诗文经典,犹如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请欣赏四年级一班的诵读表演《诵读古诗文,铸我中华魂》。

纸船寄母亲 五年级一班

儿童的心灵最单纯,儿童的期冀最单一,这单纯的心灵、单一的希冀中包容着孩子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有请欣赏由五年级一班常心怡为大家带来的诵读节目《纸船寄母亲》。

孩子们的衷心话 四年级二班

我们喜欢小蜜蜂,喜欢小燕子,喜欢爬山、喜欢划船,我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就只怕会失去我们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这是我们小学生的心里话。请大家欣赏四年级二班同学徐文悦为大家带来诵读节目《孩子们的衷心话》。

篇2:诵读诵读主持词

男:古诗文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她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

女;经典古诗文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男:经典古诗文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女;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han,词句优美。

男;它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女;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继承古代文化。

男;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齐:

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读书,让我们与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相遇相知。读书,让我们那荒芜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与好书为友,打好人生底色。让我们与经典作伴,润泽精彩童年。

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女:现在,我宣布:章曲小学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女:第一项:请学校领导讲话。男:第二项;比赛正式开始。节目主持词 1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懂得该如何刻苦学习。“昔孟母,择邻处,融四岁,能让梨”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着,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接下来,有请一年级同学进行《三字经》的诵读比赛

2、女:辽阔的草原,肥壮的牛羊 帐篷里传来豪放的牧歌 这是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这是天人合一的美妙图画 请听二年级《敕勒歌》!

男:渊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它如同灿烂的明珠,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神奇的古琴,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给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

4、女: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请听四年级学生带来的诵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男;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成都人叶浪创作了一首诗。“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这一刻,我们都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请听五年级学生带来了诵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6、男: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男:祖国,这个字眼包含着多少魅力啊!

女:她是我们的母亲,养育了十三亿的中华儿女。

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男:这是一副享有声名的对联。我们青少年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女: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六年级学生为我们带来的《叶挺的囚歌》。

结束语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男: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男: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男:让我们在背诵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女: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男: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篇3:诵读的价值与诵读的实施

注重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 在具体理解什么是诵读、为什么诵读、如何有效实施诵读教学等等问题上, 又存在着模糊认识, 或者说理解不得要领的情况。笔者以为, 这恰恰是诵读教学研究和实践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诵读概念内涵辨析

何谓诵读?从词义学的角度解释, 有认为是“念 (诗文) ”的 (《现代汉语词典》) , 有认为是“念、默读”的 (《辞源》) , 有认为是“念;熟读;背诵”的 (《汉语大词典》) 。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 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仅此解释, 对理解诵读的真正内涵, 乃至指导诵读教学是不够的。

“诵”和“读”在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许慎《说文》说:“诵, 讽也”, “讽, 诵也”, 讽诵互训, 但二者实则有别。《周礼·春官·大司乐》言:“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对“诵”和“读”又作了独到的辨析, 他说:“倍同背, 谓不开读也;诵非直背文, 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因此, “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节奏的读法, 是一种有情态而又寓情于声、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读”, 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诵书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诵”为“籀”, 认为“读”与“籀”能互训, “籀书”即抽绎理解书的意义, 进而又说“讽诵亦为读”。可见, “读”既是感知言语的声音形态, 又是抽绎意蕴。从词源上看, 诵读应该能在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

以上是从词义、词源这一静态层面对诵读的阐释, 在现实动态实践中人们对诵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宋人张横渠言:“读书要成诵。吾人读书的目的, 是在借书中的内容以解释自己的疑难, 开通自己的心思, 但非潜心玩索, 不能达到这一步。但潜心玩索时, 又需离开书本, 或于半夜中, 或于静坐时才能办到。但所读之书不能记忆, 如何能离开书本潜心玩索呢?所以凡关于有益身心的书, 须读得成诵。”[1]《朱子大全·读书之要》云:“诵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编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诵数。但百编时自是强五十编时, 二百编时自是强一百编时, 今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之患。”这里的诵读就是指背诵。王守仁《传习录》中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 清朗其声音, 均审其节调, 毋躁而急, 毋荡而嚣, 毋馁而慑, 久则精神宣畅, 心气和平矣。这里的“读”指的是吟咏。“吟咏”是对诗赋歌词的吟唱, 尤其在先秦至隋唐时期, 汉语文学强烈的音乐性, 使吟咏成为一种以口语为准、重韵味的表达方式。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强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编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王守仁《传习录》中又说:讽诵之际, 务令专心一志, 口诵心惟, 字字句句, 抽绎反复, 抑扬其音节, 宽虚其心意, 久则义礼浃洽, 聪明日开矣。这里的诵读就是指朗读, 讲究口诵心惟, 也是最接近诵读本义的读法。由此可见诵读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包括了背诵、吟咏、朗读三个要素。

“五四”之后, 诵读渐废, 这跟文言地位的变化有联系。到了上个世纪30、40年代, “诵读教学”受到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和学者们的关注。夏丏尊、叶圣陶就主张朗读、念诵, [2]朱自清主张加强朗读、诵读教学, [3]黎锦熙、魏建功也积极主张诵读教学。到20世纪80年代, 与诵读有关的教学活动, 由相应的“朗读”、“背诵”、“熟读背诵”等词语来表述。诵读的复苏在20世纪90年代后。如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提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4]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对诵读提出了要求, 在实施建议里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5]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6]

熟读能诵是诵读的自然结果, 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吟咏在实践中事实上的缺失, 已不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了。我们现今所谓的“诵读”, 其声音表现技巧与“朗读”基本一致, 但也有一些区别, 正如《语文课标》研制者的意见:“诵读是反复朗读, 自然成诵, 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调气韵入手,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又不像朗读那样具有表演性, 这一方法, 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 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7]“诵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朗读”。当用于指诗歌 (尤其是古典诗歌) 和文言文等特殊文体的阅读时, 我们根据习惯更多地采用“诵读”的名称。之所以称“诵读”而不是“朗读”, 还有一层原因, 是因为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诵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而感知话语声音, 读声可大可小, 对一个不熟练的阅读者来说, 揣摩体味之时, 尚未完全浸润其中, 若一味“朗声”、“响亮”地读, 并不是适宜的读法。

概言之, 对诵读的理解, 要在秉承诵读本义的基础上, 明确其要义, 诸如:它是一种以适切的言语声音形态, 走进文本, 读者与文本实现融合的过程;它重在“味”、重在“玩”, “须是沉潜讽咏, 玩味义理, 咀嚼滋味, 方有所益”[8];它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不仅得其声音, 又得其滋味的一种“声读法”。简言之,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闻其间, 心通其情, 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段到篇, 从文字到语音、语义, 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二、诵读在文本阅读中的价值

为什么诵读?当前诵读教学的根本性缺憾还在于对其价值认识不足。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必备环节”。有的教师被动地安插诵读是为着填补空白的初衷借以搪塞, 缺乏对其深层价值的悟解, 或只是把诵读作为展示特长的领地, 没有情感的真正渗透, 没有对学生心理的关照。这种诵读不可避免地成了“走过场”、“讲形式”。

诵读在文本阅读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汉语言自身特点来看, 诵读是最切合汉语文本的一种阅读法。

汉语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 除却儿化音节等特殊情况, 音节与文字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经历史的积淀, 特定的声、韵、调与相应的情感色彩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对应性这已是语文常识。如声母舌音和齿音发音时受阻较多, 显得较为低沉、细腻;韵母, 按韵腹的开口度的大小分为洪亮级、柔和级、细腻级, 分别与豪迈、欢快、热烈的感情, 平静、安详、舒适的心境, 以及低沉、忧伤、缠绵的思绪对应;声调中的入声常表局促压抑之感等等。音节是处于特定语流之中的, 是文本作者的独特的声音, 只有通过诵读才可能将其中的情感意蕴传达出来。李清照的《声声慢》, 历代论者均认为其“用字之功, 炼音之奇”。词中绝大多数是舌音齿音字:这类字常带有较低沉、纤细的感情色彩, 宜于表现凄凉悲哀之情;韵脚全是入声字:给人压抑迫蹙之感;九对叠音词:细腻哀婉, 将人引进了一种凄切的气氛中。特别就汉字的声调来说, “世界上的声调语言虽然很多, 但像汉语这样每个音节都有固定声调, 不但有高低之分, 还有升降曲折之别, 却是不多的。可以说, 这是我们特有的语言材料。”[9]在汉语音节结构中, 如果我们把声调不同的音节有机的配置、组合起来, 那就能生成波澜起伏, 跌宕有致, 韵律和谐的语音流。由于汉字语素间组合成词的能力强, 通过语音修辞, 如“响字”、“叠字”、“叠音”、“同韵呼应”、“同声或同韵字复叠”等, 产生了对偶、互文、顶真等修辞形式, 使汉语充满了音乐的律动和节奏的灵性。这些特点使得汉语文本更适合诵读, 学生在诵读中既可以获得音乐的快感, 又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汉语的规则。

另外, 由于现代汉语大量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的存在, 只有结合语境, 经过反复的诵读, 才易于把握这些多音多义字。

(二) 就古诗文而言, 诵读将古文和人的感官重新联结起来。

《语文课标》 (2001年版) 和《高中语文课标》 (2003年版) 中, “诵读”的对象基本上限定于特殊的文本类型。例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诵读优秀诗文”,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等。这里的古诗词、文言文等, 均涉及到学习“文言”, 即古人的语言。所谓文言, “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 指的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 从上古一直沿用到‘五四’以前。”[10]“文言起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 后来它越来越同口语脱节”。[11]如王力先生所说的, “咱们现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 恰像罗贯中模仿汉末或三国时代的古文一样的困难”。[12]这表明, 古人 (秦汉以后) 学习文言, 与今人学习文言相比, 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都在口语、书面语言距离很大的条件下学习。就学习的方法而言, 郭绍虞先生有一段论述:“学习这种超方言的文学语言 (指‘文言’, 引者) , 等于学习另一种语言, 所以要求能够应用于写作, 只有像鹦鹉学舌般的从诵读入手。……离口语愈远, 那么学习的方法也就愈需要诵读。所以重视诵读的倾向, 越到后来就越显著。”[13]“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 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解欣赏, 用不着看。吟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 将那些不自然的语言的口气慢慢显示出来, 让人们好琢磨着。”[14]出声诵读就是把已经脱离的这种联系建立起来的重要途径。“作用于眼睛的文字, 经过大脑和口变成声音, 再作用于耳, 只有这样自己建立起来的古代语言环境, 反过来全方位地作用于人的感官, 才能加速语言和感官的相互作用和联系。”[15]

(三) 依“因声求气”之说, 诵读是走向文本内容的必要路径。

中国语言文学向来重视“文气”。“如果要从文章体裁上找一个贯通今古的特征, 其实就是历代古文家都提到的‘气’或‘文气’”。[16]这种“气”使得作品艺术风格灵通变幻, 又无不蕴含创作主体流动丰沛的内在情愫。那么“气”究竟是什么呢?徐梵澄先生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生命力之充沛, 在语言易见, 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可格调, 而发言时更有种种姿态或手势随之, 皆所谓生命力的表现, 所以传情达意。在文章较难见, 因为要使无声之文字化为有声之语言, 在心思上增加一番工事, 比较间接, 如前已说。然熟于文字的人, 依然是一看即知;不能, 则一诵读即知:某文有气或无气, 或文气通顺不通顺。———以写作的技巧而言, 这包括意思之连贯与变化与起伏与曲折等, 其所用之文词之采择, 句之长短及其配合, 字之声与调, 因而成就之抑扬顿挫, 以及分段, 成章……一言以蔽之, 主旨是使‘气’或‘生命力’贯彻, 弥漫其间。其办法不一, 故曰无定法。”[17]

这就是说人们在讲话时, 可以借许多动作、手势、面部的表情等帮助完成表达情意的效果, 在语言本身就是抑扬顿挫, 轻重急徐的语气。把语气体现到文章里, 就要借章法、句法、修辞等去安顿它, 总括起来说, 便是“文气”, “气”是文章的音节, 表情达意是离不了它的。从文章角度说, 气势是文章凝聚剂, 气即作者的风骨;从读者角度说, 气势是文章赏读的向导。这种“因声求气”与诵读教育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文论家刘大櫆在其《论文偶记》中说得透辟:“凡行文字句短长, 抑扬高下, 无一定之律, 而有一步之妙;可以意会, 而不可以言传。学着求神气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 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 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 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 古人之音节, 却在我喉物间;合我喉物者, 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之处, 自然铿锵发金石。”文章作为语言的艺术, 这种语言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将高低、平仄、急缓、抗坠的音乐表现出来, 才能使文章的神气流转无穷。

(四) 从阅读实践看, 感悟理解和诵读吟咏是共生的。

在阅读实践中, 感悟理解和诵读吟咏是共生的。共生之物, 若被分离, 往往会大大削弱甚至丧失生存能力。话语形式实现话语内容, 话语内容实现于话语形式, 这两者是一体的, 是不可分割的。诵读的对象是话语的声音形态, 理解感悟的对象是话语主体生命之情气, 后者实现于前者, 理解感悟也就只能与诵读吟咏共生了。诵读是以感知话语声音形态的方式,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那么这种感悟理解是如何实现的呢?文本是无声的, 但文本的文字结构与意义结构提供了转化为有声话语的坚实基础与巨大空间。而文本话语的声音形态, 不是字音的简单拼凑, 也不单是词句意义的载体, 其中必然充溢着作者在特定语境中某种独特的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情气和意味。话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这里的语音不仅指事物的概念, 而且重现了事物所引起的感觉, 充满着说话者的生气。洪堡特曾说:“为什么母语能够用一种突如其来的魅力愉悦回归家园者的耳朵, 而当他身处远离家园的异邦时, 会撩动他的恋乡之情?在这种场合,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并不是语言的精神方面或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而恰恰是语言最不可解释、最具有个性的方面, 即语音。每当我们听到母语的声音时, 就好像感觉到了我们自身的部分存在。”[18]话语的文字形态与声音形态都能表现主体生命之情气, 但对一个阅读学习者来说, 其感知的直接性是不如声音来的彻底、深刻与细腻的。

(五)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看, 诵读是书面语阅读理解必要的听觉通道。

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书面语的阅读理解有两条通道———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视觉通道, 以文字的视觉表征为中介达到词义, 即文字———词义;听觉通道, 通过语音转录到达词义, 即文字———语音——词义, 选择哪条道路, 往往与阅读材料、阅读水平和任务要求有关。较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水平较低 (不熟练者) 、需要记忆的材料等因素都会使读者选择语音通路, 即听觉通道。对于困难的阅读材料, 即使要求用默读, 也往往包含一个无声话语阶段, 阅读者的下唇、喉部都会有肌肉活动, 若阻止这些活动, 理解就会受妨碍。[19]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儿童的朗读训练要先于默读的原因。建国前有人在小学二年级进行默读与朗读的比较心理学研究, 有些结论对我们今天思考为什么要朗读 (诵读) 是值得参考的:[20]

·课本中的诗歌、童谣、对话及散文中夹着韵文的, 此种材料非用朗读不可。

·表演时说白的声调宜先用朗读熟练。

·儿童听了故事, 内容早已明白, 虽然朗读太多, 也不至于减低了解。

·全用默读, 字音不易正确。

·全用默读, 注意力不易集中。

·应用时所用的词, 要把原句背诵出来, 才易想到。

·温熟课文, 朗读易熟, 默读较难。

·儿童语词不自然, 尤须朗读练习。

·默读组的人易为朗读组的人所干扰。

·儿童在教室勉强用默读, 自修时或在家时, 仍旧是喜欢用朗读。

·朗读优良的儿童, 讲演也较为优良。

·全文已琅琅上口, 这时用默读温习, 无大困难。

·不常见字及难字, 希望儿童牢固认识, 非用朗读不可。

三、对诵读教学实施的两点思考

怎样诵读?关于诵读教学的实施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面对具体的文本如何读, 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诵读。

(一) 文本诵读:语体的把握。

面对具体的文本怎么读,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读什么”, 诵读的恰当与否和诵读对象特定文本的文体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曾国藩所言《四书》等诸经、《昭明文选》、李杜汉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 非“高声诵读”、“密咏恬吟”不可, 表达的就是这两者的关系。我们在实践中所要探讨的也就是哪一首 (类) 适合“高声朗诵”、还是宜于“密咏恬吟”这样具体的问题。

对此, 前人的研讨对我们今天思考这样的问题很有启发。黄仲苏在其《朗诵法》中“审辨文体”, 并依据《说文》字义及个人经验确立了四大类“朗诵腔调”:

一曰诵读。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 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 等等。

二曰吟读。吟, 呻也, 哦也。宜用于读绝句、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 如诔、歌之类。

三曰咏读。咏者, 歌也, 与詠通, 宜作永。宜用于读长篇韵文, 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四曰讲读。讲者, 说也, 谈也;说乃说话之“说”, 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

目前, 从体裁来论诵读基调的较多, 但这似乎并没有抓住关键。而话语体式是一个较为适宜的视点。我们可以这样说, 作者自由创造的语体主要决定着特定文本的“怎么读”。文体包括体裁、语体、风格三个层面。对于特定的文本来说, 与“怎么读”最为关切的是语体。语体, 即话语的体式。一般地说, 一个文本的语体是一个复合体, 一种是体裁所要求的规范语体, 如与章表奏议匹配的是典雅语体, 而赋颂歌诗则必须选择清丽的语体;另一种是作者按照自己独特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所选择的自由语体, 这完全是作者的创造。这种属于作者个人的自由语体品格稳定地发挥到一种极致, 并与作品的其他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风格。

(二) 教学活动中的诵读:范读、仿读及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诵读教学活动中适时地范读是需要的。范读的作用不是使范读成为学生简单仿读的范本, 而主要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富有意味感的声音形态, 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所表现的意义情调, 为自己的感知表现找到准确的路径, 从而以他自己的方式读出来。仿读, 也是需要的, 但应慎用。诵读过程的探究性, 决定了阅读学习应以学生自己的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性吟咏诵读是引领学生开启文本意蕴世界之门的钥匙, 它既不能替代学习者自己的探究, 也不应是学生的范本, 让学生简单地仿读是违背阅读与诵读基本规律的。正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贾宝玉, 每个学生所理解的文本意义, 所体悟的情感态度, 总是存在差异的, 至少是在分寸上, 而情感态度是声音形态的源头, 源头不同, 怎可求声音之同呢?即便学得好, 所学又是什么呢?脱离情感态度的纯技巧的声音又有何意义呢?

一般地说, 在以下情景中采用范读、仿读的方式比较合适:学生已经理解了意义, 体悟到了情感, 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 但找不到恰当的声音形态读出来。教师如果认同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这时就可以范读。听完后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他所听到的:形象意境如何, 情感态度如何, 声音形态如何。然后, 学生仿读。

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是倾听范读还是自己诵读, 它仅仅只是阅读基本方法之一,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各种方法的合力作用。体悟文意是读, 揣摩语调是读, 交流感受是读, 琅琅书声也是读, 完整的诵读教学体系内, 应该涉及这些方面, 而且最重要的是看所有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助于学生“心悟”而后“口诵”。在这里, 我们强调的是, 即使是以诵读为基本方法的阅读, 也需要与讲析、提示等其他方法结合运用。如此, 诵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 对于表现情感相对比较单纯的文本, 教师的朗读指导主要在于逻辑重音和情感重音的直接指点上, 若是情感比较细腻微妙的文本, 教师采用引导提示的方式比较合适。提示采用的不是诸如“语气语调是快乐的”、“用比较惊恐的方式阅读”, 或者“这几个词是重音”之类的方式, 而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情感态度的路标———想象形象与意境, 设身处地的行为与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之后, 所谓的轻重、高低、快慢等声音表现技巧才能与语气融合, 内化为诵读者的能力。

篇4:经典诵读诵读经典

很hěn高ɡāo兴xìnɡ能nénɡ有yǒu这zhè样yànɡ一yí个ɡè机jī会huì,将jiānɡ我wǒ们men学xué校xiào多duō年nián来lái读dú书shū的de剪jiǎn影yǐnɡ浓nónɡ缩suō在zài这zhè方fānɡ平pínɡ台tái上shɑnɡ。我wǒ们men生shēnɡ活huó在zài校xiào园yuán中zhōnɡ如rú同tónɡ在zài书shū海hǎi漫màn步bù一yì般bān,同tónɡ学xué们men平pínɡ均jūn每měi人rén每měi年nián读dú书shū七qī八bā本běn,低dī年nián级jí主zhǔ要yào以yǐ背bèi诵sònɡ古ɡǔ诗shī、《三sān字zì经jīnɡ》《弟dì子zǐ规ɡuī》的de方fānɡ式shì进jìn行xínɡ。我wǒ们men春chūn读dú书shū,秋qiū读dú书shū,四sì季jì的de轮lún回huí中zhōnɡ,我wǒ们men将jiānɡ缕lǚ缕lǚ书shū香xiānɡ弥mí漫màn了le校xiào园yuán的de每měi一yí个ɡè角jiǎo落luò。在zài日rì月yuè的de更ɡènɡ迭dié里lǐ,我wǒ们men将jiānɡ心xīn随suí书shū动dònɡ,快kuài乐lè成chénɡ长zhǎnɡ!

nlc202309031227

篇5:诵读比赛主持词

一、开场白

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男: 今天,是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七周年的纪念日。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品千古美文,感悟经典人生。男:金色年华里,我们亲近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女:灿烂时光中,我们诵读诗文,营造书香校园。

男:“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循循善诱的孔子如在眼前。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谆谆教诲犹在耳旁。男:让我们在诵读中与先贤对话,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

女: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在中华五千年文化滋润下茁壮成长。合:新墩镇中心学校“纪念孔子诞辰,弘扬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比赛正式开始!

二、报幕词

男:今天的活动分学生演讲、学生经典诵读和教师经典诵读三部分进行。

女:首先进行的是学生演讲比赛。第一个为我们演讲的是XX同学,他演讲的题目是XXX,请XX同学做好准备。

男: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XX同学,„„

第二部分进行的是学生经典诵读比赛

少年梦,一梦千里策马玉门关;少年志,拿云揽月契阔饮冰蟾。少年胆,乳犊纠纠奋威景阳巅;少年气,吞吐九洲四海兴鲸澜。少年路,路长漫漫我辈正少年!请欣赏八年级全体同学经典诵读《少年中国梦》。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诵读国学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请听小学组学生带给大家的《颂中华经典,做博学少年》。

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出流传千古的锦句华章,宋代的古笔酽墨写着一朝盛世的婉约风骨。泱泱中华,滚滚逝水。滔滔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年来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古以来,长江就成为文人墨客纵情歌唱与赞美的对象。请欣赏七年组学生朗诵的《长江赞歌》。

第三部分是教师经典诵读比赛

三尺讲台,是文化香火的传播圣地;为人师表,我们是当代文化派出的使节。请欣赏小学组教师集体朗诵《长歌浩叹唱古今》。

历史的车轮驶向东方,东方的一个高大身影,在中国人的心中矗立,那就是毛泽东。一个时代的脚步迈向东方,融汇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撞击着华夏子孙的心房,那就是毛泽东。请欣赏七年级组老师的经典诵读《走进毛泽东》。

世间万物,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负载了一片片真情,寄托了无限的梦想!所以古人常说: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请欣赏八年级组教师诗朗诵《梅兰竹菊》!

三、结束语

男: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女: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男:经典美文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

女:没有任何大船能像一篇经典,载着我们远航;没有任何骏马能 像奔腾的美文,滋润我们成长。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感受到了芬芳的书香,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感受到了一次不一样的呼吸。

篇6:诵读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亲爱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为了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新教育实验的进程。

洪山一中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在新教育实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关键时候特举办“悠悠中华魂缕缕书香韵”诗歌诵读活动,作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90周岁生日的献礼。

1前: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90年的扬弃和继承,正阔步走在新征程的每一个黎明。

2前:祖国,我爱你,我爱你的草青木秀,我爱你的鸟鸣蛙唱。我爱你的山山水水,我爱你的城城乡乡,请欣赏

3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我们的幸福来自祖国,只有国家富裕强大,才能使我们幸福的生活之花永放光华。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就要挨打。我们最亲的是父母,最爱的是中华。

4前: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音韵在我们心头荡漾。请欣赏

5前:我的祖国,高山巍峨;我的祖国,地大物博;我的祖国,人民勤劳;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6前: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你们一定看见过祖国的锦绣河山吧。那滔滔江水,滚滚黄河,连绵不断的山峰,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山川雄奇,祖国的河水秀逸,祖国的胸怀无比广阔。

7前:矫健的苍鹰扇动着双翅,无畏的目光点亮前行的道路

8前:祖国是东方的明珠,是亚细亚腾飞的巨龙,是远方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祖国在你心中,在我心中,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9前: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90年的风雨,90载的岁月,东方瑰丽的大地上,耸立起一个不朽的国度——中国

10前:我的祖国,我们满怀豪情,请祖国放心,我们将在您的带领下,携手奋进

11前:祖国的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祖国的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遥望祖国万里河山,犹如身在诗画间。

12前:思想的野马在奔驰,我用我的心描绘着祖国妈妈,她飘散的长发是千百条悠然流贯的河川,她硬朗而峭拔的脊背是连绵不断的山峰,而她明亮的眼睛则是那洞庭的水,西湖的波吧!

13前:祖国有广阔的疆土,有辉煌的历史,有漫山遍野丰富的宝藏,有三川五岳秀丽的风光。

14前: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15前:党啊,我亲爱的妈妈。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她建设得更强大。

16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无论军事、科技、政治、体育,我们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五星红旗一次次高高飘扬在异国的上空,雄浑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让无数的华夏儿女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17前: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山河的时候,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暗杀者的手枪,吉鸿昌高挂写有“我是中国人”标语的木牌,走在一片蓝眼睛、黄头发的洋人之中。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发动了西安事变……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赤子,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

18前: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篇7:经典诵读主持词

“庆六一诵经典”主持词

1.雷:今天,我们欢聚在优美的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韩: 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李: 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王: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冯村镇中心小学“庆六

一、诵经典”文艺汇演现在开始。雷:首先上场的是二年级同学表演的经典诵《爱我中华》表演者:梁曼玉、董晓悦、刘昭涵等。掌声有请!!2.王: 接下来请听快板《劝学》,表演者杨耀华、赵安杰。掌声欢迎!!3.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让我们一起欣赏四年级同学朗诵的这首《中国少年》。掌声有请!!4.李: 现在的孩子们多么幸福和快乐,家长们不仅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更要关注孩子们的教育。

韩: 现在网络QQ流行一首歌《别偷我的菜》,你听过吗?(没有)那好一起来欣赏由一年级一班的同学表演的舞蹈《别偷我的菜》。表演者:凌克澜、韩欣媛、李雨芯等。掌声有请!!5.韩: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李: 是的,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接下来请欣赏五年级全体同学朗诵的《弟子规》,掌声有请。掌声有请!!6.韩: 哑剧,我想同学们都看过吧。对,就是在舞台上不说话,但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几份幽默与诙谐。接下来有请六

年级一班王义雄、柴栋为大家表演哑剧《理发》。掌声有请。

7.雷:今天我们相聚,一朵摇曳的小诗也能让我们心醉。

王:今天我们欢聚,让那些尘烟往事伴着诗情画意穿越记忆的长廊,唱出诗的风韵,词的美丽。

雷:请听三年级柴扬洋、康芸菁、党乐晨等同学表演的《江南美》。掌声有请!!

8.韩:上几次联欢会,有两个人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次呢,他们又来了。

王:同学们是不是很期待呢?

雷:看着同学们的热情度很高,那就让我们请出他们和他们的搭档 李:下面有请欣赏六二班李英杰、柴一榕为同学们表演相声《吹牛》。掌声欢迎!!

9.李: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经典诗词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一年级二班呼懿勋、史韵婵、李致远等同学歌诵《春晓》,掌声有请!!10.雷:你明亮的眼神,是深夜温暖的烛光;你宁静的眼神,是清晨竹露的脆响。

李:我爱老师的目光似岁月潺潺的流淌,不能忘怀的始终是老师的目光。它洞穿千年的风霜伴随着竹露的清响,带来朝露中第一缕阳光。

韩:人世间最美丽的是老师的目光。以其无私和博大,在润物细无声的柔情中洗涤我狭隘而粗俗的性情。

王:在金色的阳光下,我听到你的目光在说话,我用高飞的背影去接近你目光中的灿烂,生命在与风的升腾中获得了岁月的光环。

(合)老师的目光是最美最美的诗,最真最真的梦。啊!我爱老师的

目光!请欣赏四年级黄梦璇、王慧慧等同学表演的舞蹈《我爱老师的目光》掌声有请!!11.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李: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王:从您的诗句中,我们感受您豪迈的激情,深邃的思想。李:从您的诗句中,我们领略你博大的胸襟,伟人的情怀。接下来有请六年级一班全体同学朗诵的《四季之歌》掌声有请!!12.雷:收获的季节是忙碌的;

王:收获的季节也是快乐的。

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的一群小姑娘也来忙活了!请欣赏二年级李思雨、付婉晨等同学带来的舞蹈《拾稻穗的小姑娘》掌声有请!!13.雷:悠悠五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王:滔滔黄河水,润育者华夏儿女的生息。

李:在这悠悠的岁月中,《三字经》给人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明。韩:在这悠悠的岁月中,《三字经》向我们讲述一个伟大民族的进程。雷:我们今天重读《三字经》,让我们来感悟这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与内涵吧!掌声有请一年级一班的小同学们表演的经典诵《三字经》掌声有请!!14.韩:伴着轻快美妙的歌曲,走来了一群活泼时尚的小朋友们,有请三年康芸菁、赵小盼、柴扬洋等同学表演的《时装秀》。掌声欢迎!!15.王:三年级的小朋友表演的真棒,校园里,有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有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

李:校园里,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跳动着青春的脉搏 王:校园里,有我们对生活的激情,更有我们对未来的渴望

李:下面请欣赏一年级小朋友带来的三句半《我爱我校》,掌声欢迎 16.韩:三句半的形式很新颖,敲锣打鼓表真情,大家再一次为他们精彩的表演喝彩,掌声!下面请欣赏五年级朱梦瑶、谷润依同学表演的双人舞《吹泡泡》。掌声有请!!17.张:老师们同学们,看到台上这些孩子精彩的表演,真是让人为之振奋,老师们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唐老师、郭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葫芦丝、电子琴合奏,祝同学们节日快乐。请听《瑶族舞曲》和《婚誓》。掌声

18.雷: 有一位古代巾帼英雄,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

王: 这位被传诵了一千多年的女英雄就是——花木兰。

最后上场的是六年级二班全体同学为大家朗诵的《木兰诗》《明日歌》掌声有请。

(结尾)

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孔子的名言让我们知道了时间的珍贵。雷:“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名言让我们知道了亲情的美好。王: 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李: 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合: 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张)冯村镇中心小学“庆六

篇8:诵读诵读主持词

一、诵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诵读传统, 在古代私塾中,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许多名家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出口成诵, 这也是他们日后能够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的重要原因。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我们在吟诵的时候, 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仅有了理论的理解, 更有了亲切的体会, 在不知不觉之间, 将理论理解与自身感悟融于一体, 达到了情理合一的境界, 将诵读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学生通过诵读对文本有了深透的解读, 就可以自觉地将诵读所学用于写作。

通过诵读可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 可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有效的阅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 可把读者带到精妙绝伦的仙境。诵读带来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所不可企及的, 是语文学习前提, 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所以, 仔细、深透地诵读作品, 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 感知作品的风采, 还能让学生驰骋想象, 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诵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一) 目标明确, 读有所指

如果不知道自己将要驶向何方, 那么什么风都将不是顺风。诵读也是一样,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 诵读只能流于形式, 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必须向学生明确诵读的目标, 让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段的诵读都是有目的的, 让每一个人、每一次或长或短的诵读都带有明确的目标。读一篇长的文章, 要列好诵读的提纲。如我们在诵读沈从文的名篇《边城》的时候, 就列出了这样的诵读提纲:1.请你从景物和人文两个方面描绘一幅湘西风俗画。2.谈谈你对翠翠或爷爷的看法。3.翠翠的心事是什么?小说是如何表达的?4.本章中人物语言写得很生动, 选择两处试作赏析。这样目标明确, 学生读完后, 对于作品的人、事、景就有了相对深透的认识, 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把握, 使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极大提高。

(二) 形式多样, 百读不厌

诵读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 单调的诵读会使学生很快进入疲劳状态, 诵读的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 作为教师既要为学生明确指出诵读的目标, 还要设计多样化的诵读方法, 如“分角色朗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精细阅读品出意蕴”“默读体会精髓”“齐读感受气势”“展示名家诵读”等等。这样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诵读方法, 可使学生有兴趣去读, 真正做到百读不厌。

例如, 我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 开始部分, 对美国黑人的生活现状, 让学生默读体会, 切身感受美国黑人悲惨的生活现状;中间部分, 对于作者倡导的斗争方式, 让一名男同学揣摩作者的感情, 单独朗诵;最后一部分, 作者深情呼喊出内心的梦想和发出震撼世界的自由之声, 引导学生集体诵读。学生通过前面的诵读, 对文章的背景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最后一部分体会到了美国黑人对于自由的深切渴望, 读懂了作者代表美国黑人发自心底的呐喊, 所以读出了气势, 也读出了感情, 读出了高低起伏的音节, 非常精彩, 成了点亮那堂课的一个闪光点, 也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印象, 全面把握了课文内容。

(三) 成果交流, 注重实效

为了让学生爱上诵读, 爱上语文, 我们还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特长, 展现自己的诵读成果。我们举办了“飞扬的青春”诗歌朗诵会, 学生都踊跃参加, 积极准备, 将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 以单独或双人或多人的形式配乐进行朗诵。如《春江花月夜》《青春中国》《四月的纪念》等等, 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都被学生搬上了讲台, 进行了深情演绎。他们的诵读面, 朗诵的精彩度, 不但让同学折服, 也让老师大感意外。自此, 在学校里掀起了积累诗歌、朗诵诗歌的热潮, 每个早晨都有学生在教室里深情朗诵各种名作。

此外, 我们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诵读成果形成书面的材料, 哪怕只是一个片段、一篇文章, 不论长短, 写出自己诵读的感受就好。我们还创办了报纸《三人行》, 每期都选择学生的精彩文章予以编辑刊登。每一期《三人行》都是在学生的热切期待中诞生的。学生通过这张小报纸, 展示了自己的诵读成果, 学习了他人的心得体会, 相互间进行不自觉的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关于史上最强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幼儿园防拥挤踩踏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