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2024-05-23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精选11篇)

篇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免除学杂费,惠及千万家

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关怀

农民种田不缴税,学生上学免杂费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资助贫困寄宿生,好好学习快成长 贫困家庭读书郎,没钱也能上学堂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扎实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建立新机制,从制度上和源头上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

把握政策、明确责任、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实施“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建立新机制,从制度上和源头上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

篇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免除学杂费,受惠千万家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关怀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三农政策”

政府资助贫困生,好好学习快成才

贫困家庭读书郎,没钱也能上学堂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一、两免一补的含义是什么:

1、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3、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1、2011年小学每生每年525元,2、2011年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包集镇中心小学

篇3: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一、基本做法

镇巴县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措施为:在坚持“村财村用乡代管”的前提下, 上下联动, 健全机制, 封闭运行, 纵向到底, 联社代发, 共同监督。其具体做法概括为:“两个办法、三种机制、四个规范”。

(一) 两个“办法”

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是制度的建设。县财政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向县人民政府提交了《镇巴县村级组织财政补助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试行) 》和《镇巴县离任村干部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 》草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后, 以县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予以印发。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民政局三部门又据此联合制定了《镇巴县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实施方案》。

对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助金, 《办法》一是规定了享受条件。即享受补助的对象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属组织任命或选举产生的村支书和村主任、连续任职15年或累计任职满20年、正常离任且满60周岁、乡镇逐级审查并在乡镇范围内公示无异议的。二是规定了报批程序。即每年3月对新增的、符合补助条件的离任村干部, 由其本人提出申请, 经乡镇研究审核、张榜公示, 县民政局审定批复后, 由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采取“一折通”形式发放给个人。三是规定了补助标准。即按连续任职时间为基数, 划分为任职15-20年、21-29年、30年 (包括30) 以上3个层次予以补助。

对村级组织财政补助资金, 《办法》一是明确了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支出范围:村组干部、“两委”委员及配套组织人员工资报酬、村“两委”办公经费、离任村干部补助、村公益事业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二是明确了人员补贴标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同一职务工资档次。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以及专职村文书同一职务工资档次, 且不低于村党支部支书、村委会主任职务工资的80%。对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两委”干部, 在每年新增加的村集体经济净利润中, 可提取20%左右给予奖励。三是明确了支出比例。县财政下达的村级补助资金, 乡镇除按30%安排村级办公经费外, 其余资金应全额用于村组干部、“两委”委员、村级配套组织负责人、村计生干部和计生中心户长报酬, 不准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或超范围使用。四是明确了工资结构。村干部工资报酬实行月薪制。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基本工资占工资总额的70%, 绩效工资占30%。基本工资由职务工资、人口基数工资和工龄工资组成。人口基数工资按村人口多少确定, 工龄工资按一年1元确定。组干部报酬根据小组人口数量确定。村计生干部、“两委”委员和配套组织负责人实行年报酬。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或兼任其它配套组织负责人的村干部, 适当增加报酬。绩效工资根据乡镇年初与村签订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考核后, 及时兑现。成绩突出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的村干部, 适当进行奖励。五是明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补助标准。对农村的中、省、市劳模, 给予一次性奖励。中、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任期内, 每月可发放一定额度的补助。

改革后, 离任村干部年生活补助由过去的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年人均500-700元。在职村干部工资平均水平由改革前的2 100元提高到了4 000元, 最高的能达到6 000元。

(二) 三种机制

一是县乡预算保障机制。县财政局根据各乡镇村级组织及其人员状况, 编制全县村级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经批准后, 同年度总预算一并下达。县财政局2008年初一次性下拨447.5万元到各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村级补助资金专户”, 专项用于村组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村均达到2万元。各乡镇在县财政局指导下, 对照“两个办法”并结合乡镇自身实际, 制定村级补助资金支出方案及支出预算。工资预算到人, 办公经费预算到村, 经县综改办统一审定后, 方可执行。

二是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县委组织部和县民政局在指导村级“两委”换届中, 严把了村级班子人数关, 保证不超员。县民政局和乡镇共同严把了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审核关。在村干部人数、离任村干部审批、报酬发放等工作中, 组织、民政、财政和信用社四部门密切配合, 建起了良好的联动工作机制。

三是补贴人员进退机制。对村级享受补助人员实行动态管理, 是提高村级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效率, 保障公正的重要措施。《办法》规定, 享受生活补助的离任村干部受到开除党籍处分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由乡镇调整核实后上报县民政局备案, 并从处分决定生效当月起停发生活补助。对符合条件新增的, 每年初由乡镇报县民政局审批后及时纳入补助范围。离任村干部死亡后, 乡镇应在15日内上报县民政局备案。按享受补贴标准, 一次发给一年生活补助额的抚恤金。

(三) 四个规范

一是规范了村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我县在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后, 设在乡镇的村级财务服务中心为各村统一建账, 统一核算。各村确定了财务审批及报账人员。既保证了村级补助资金支出的预算执行, 不至于寅吃卯粮, 出现赤字, 又使村级财务在票据的有效性、支出的合规性等方面得到了规范。同时也从根本上减少了村级财务人员的支出, 节约了村级资金。

二是规范了人员补助发放方式。县财政局、县信用联社联合下发了《镇巴县村干部报酬发放管理办法》, 规定财政所将审核无误的离任和现任村组干部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送当地信用社。信用社按照“实名制”的要求, 为村组干部开设个人账户。信用社根据财政所提供的工资报酬发放清册, 将资金由“村级补助资金专户”记入村组干部个人账户。基本工资按月发放, 绩效工资同工作挂钩, 阶段考核后才予以兑现。

三是规范了村级办公经费支出。县财政下达的村级补助资金, 乡镇必须按30%安排村级办公经费。村级订阅报刊经费小村不超过该村办公经费的10%, 大村不超过本村办公经费的20%。公用经费实行报账制管理。

四是规范了补贴人数。即1 000人以下的村一般不超过2人, 1 000人以上的村一般不超过3人。实行村组干部交叉任职, 精简村组干部, 有效压缩村级支出。

二、取得的成效

(一) 调动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

村级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 明显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活力。村干部对工作岗位越来越珍惜, 投入的精力也越来越多, 工作效率提高了。村干部实行月薪制, 每年都能拿到4 000元左右的工资报酬。同时兼职 (兼任村计生干部、护林员等) 的村主要干部, 一年可拿到5 000-6 000元, 基本达到了同期农村生活水平标准。同时对离任村干部待遇的落实, 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使村级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巩固了基层政权。

(二) 密切了基层干群关系

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建立以后, 在任村干部工作有劲头, 离任后也有想头。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以及乱集资、乱摊派现象得以遏制,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以落实, 吃、拿、卡、要的歪风邪气没有了。村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得到转变, 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责任心进一步增强, 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三) 村级财务管理更公开

村级补助资金由县国库直接拨付到各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村级补助资金专户”, 再由各乡镇服务中心核算到村。工资报酬由金融机构代理兑现到人。村级办公经费实行报账制管理, 支出权在村上, 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签字审批, 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报账核销。县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了对村级补助资金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县审计局对村级补助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村级补助资金的支出更加公开透明。

三、几点启示

启示一:体现党的政策是根本。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必须体现党的政策要求。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就是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关心爱护基层干部, 激发村干部队伍活力, 从而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启示二:顺应农村发展是关键。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需要结合当地实际, 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这些年,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村干部已由“管事型”向“服务型”转变, 村干部工作任务普遍增加。与此同时, 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偏低、生活上缺乏保障成了困扰广大基层干部的普遍性问题。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健康协调发展。

启示三:领导重视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我县实施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县委书记、县长、县委组织部长都多次听取汇报, 专题研究, 具体指导, 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县委组织部、财政局、民政局等三部门领导多次讨论, 出台了《镇巴县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实施方案》, 为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县财政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8个乡镇调研, 召开座谈会, 总结经验, 探索路子, 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县财政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建立村级组织经费保障机制领导小组。这些都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

启示四:部门联动是搞好工作的基础。县民政局确定了一名副局长专门负责该项工作, 及时下发了《关于重新申报审批离任村干部享受生活补助的通知》。并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 对24个乡镇的828名离任村干部重新进行了审批认定, 为工作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县财政局建立科室包抓联系点制度, 实行领导联系片, 科室及局属单位联系一至二个乡镇。乡镇确定一名干部负责具体工作,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部门配合, 上下联动为改革的稳步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在职村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尚待完善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不断下移, 村上的任务越来越重, 村干部专职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让村级干部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村级管理和村级事业中去,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势在必行。但是, 在这方面, 各乡镇都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 村干部养老保险长效机制有待探索

篇4: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篇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一、宣传内容:

全面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经费分担和有关保障措施等,组织编写宣传提纲。

二、宣传方式:

1、开展新机制宣传月(2010年2月)活动。

一是重点依托娄底日报、娄底都市频道、娄星在线等本地主流报刊、电视、广播、网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撰写专题文章的方式,宣讲政策,解答问题,向全社会进行深入集中宣传。娄星区教育局网站(http://lxq.12edu.cn)和娄星区教育新闻信息工作网(http://XX年.gkzw.com)开设专题栏目,发布相关信息不少于15条次。《娄星教育》出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专刊”。

二是发放“宣传卡”。将省保障办统一印制的“宣传卡”、“宣传单”简单、清晰地标明国家免补的项目,在春节前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三是发布公开信。区保障办给每位家长写一封公开信,介绍新机制的具体内容,2010年春季开学后不再收费的项目和仍然收费的项目、依据和标准。

四是悬挂或张贴标语、口号。发挥中小学校分布广、布点多的优势,在繁华路段和人口密集地区利用标语、横幅、板报、专栏、简报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宣传。

2、开展新机制专题教育活动。

一是开好“两会”。各义务教育学校以校为单位,专门召开班会和家长会,校长和教师分片包干,检查落实情况,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与家长,教师要采取家访、电话等形式补告。

二是开学时搞好公示。各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要将新机制基本内容、国家补助情况、按规定仍可收费的项目和经费使用情况张榜公布,主动接受当地群众监督。

三是开学后广泛再宣传。新学期开学后,各学校利用第一次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或在学校设立政策咨询站等形式,对新机制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

3、公布保障办咨询电话:0738-8514820,热情解答有关新机制的政策,协助解决有关新机制方面的问题。

三、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教育局成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童喜阳彭建良

副组长:江双发唐春云

成员:各乡镇中学、区直学校校长

办公室设教育局办公室。专干:刘德斌。

各校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并确定专人分管、部署、协调、推动本校的宣传工作,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做到宣传渠道多、宣传范围广、宣传形式丰、稿件数量多、稿件质量高。

2、建立工作机制。

各校要认真组织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xxx省、市、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刻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会议精神上来,振奋精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学校应及时收集整理新机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并及时向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或提供新闻素材或线索(通过娄星区教育新闻信息工作网),每月上报相关宣传信息不少于2条。

3、及时总结推广

教育局办公室将组织相关新闻媒体的记者,深入农村、学校,进行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报道,积极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进展。

对各学校上报录用信息给予通报,并对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附: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指定标语

免除学杂费,受惠千万家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人民负担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关怀

政府资助贫困生,好好学习快成才

篇6: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副组长:江双发唐春云

成员:各乡镇中学、区直学校校长

办公室设教育局办公室。专干:刘德斌。

各校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并确定专人分管、部署、协调、推动本校的宣传工作,为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建立奖励机制。做到宣传渠道多、宣传范围广、宣传形式丰、稿件数量多、稿件质量高。

2、建立工作机制。

各校要认真组织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xxx省、市、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刻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历史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会议精神上来,振奋精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各学校应及时收集整理新机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并及时向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或提供新闻素材或线索(通过娄星区教育新闻信息工作网),每月上报相关宣传信息不少于2条。

3、及时总结推广

教育局办公室将组织相关新闻媒体的记者,深入农村、学校,进行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报道,积极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进展。

对各学校上报录用信息给予通报,并对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篇7: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检查自查报告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它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学校违反政策,就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深入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使我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让社会及人民群众对我校各项工作满意,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掌握各项收费依据标准,并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自查。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格按照“一费制”标准,只收取作业本费,没有收取服务性收费和变相收费。

二、收费管理做到规范

通过公开栏宣传和会议传达,讲明各年级学生收费项目和标准,然后由各班及时收取本费,及时开出收费收据。

三、经费到位与使用情况。

公用经费支出能够严格遵守规定。根据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精神,学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每生每年740元。本学期,我校是有人数795人,学校经费预算共计58万余元。

四、预算管理情况。

学校在接受培训后,按要求编制了2013年预算,并执行了预算,执行进度没有超出预算。

五、校务公开情况。

学校按区局文件要求,建立了校务公开制度,对2013年新机制改革后的收费项目和金额进行了公示。

通过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自查,我校没有发现各种问题,各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执行,符合上级文件的要求

xx市xx中学

篇8: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关键词: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美国,温州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 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呼唤社区教育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温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下简称《纲要》) 指出要着力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 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 到2020年, 所辖县均达到省级示范县的标准, 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截止到2014年末, 温州市乡镇 (街道) 社区学校覆盖面已达到100%。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实验区3个, 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学校3所。温州市社区教育在全市初步实现市、县 (市、区) 、街道 (乡镇) 、社区 (村) 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但是, 这与《纲要》的要求仍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有必要对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经费机制进行研究。本文从美国社区教育经费保障入手, 提出温州市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几点意见。

一、美国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经验

20世纪初, 美国开始创办公立社区教育学院。美国社区学院承担的是高中阶段之后的职业教育任务, 其最初是靠当地居民筹款创办, 经费也基本上由当地社区承担, 但随着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发展, 其经费来源渠道也向多元化发展, 社区学生学费、地方税收和政府拨款, 社会捐赠, 辅助收入等都是美国社区教育的经费来源。具体经费保障实施经验如下。

(一) 联邦政府的拨款

自1942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参与社区学院的办学工作, 并在经费上予以资助。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由于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 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长期没有增长, 因此对社区教育的拨款有限且增长缓慢。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拨款站社区学院办学经费的比例基本上稳定在6%左右。联邦政府通过联邦教育部直接拨款来完成对社区学院的资助, 这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经费的保障。

(二) 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资助

长期以来,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是社区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各州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来确保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社区学院经费来源中地方政府的投入比例稳步增长, 而且地方政府投入的比重会比其他公立高等学校比重要高;另外, 社区学院虽纳入州政府的高等教育系统, 并在经费上予以资助, 但是它们由地方管理, 办学经费主要虽从社区学院所在地筹措, 这充分体现了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费的保障机制“取于社区, 用于社区”的特点。在美国, 各州对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规定各有不同, 有的指定某一种或几种税收用于社区教育, 有的从总的税收收入中按比例提取部分经费用于社区教育经费, 从而解决教育经费问题。

(三) 社区学院自筹经费

社区学院自筹经费包括学员的学费收入、辅助收入、接收捐赠等。虽说美国社区学院学生的学杂费远低于其他公立学院的费用,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中学员的学费收入比例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拨款比例, 且逐年增加递增。辅助服务收入是学院自身为当地社区开展各种有偿服务来创造的收入。辅助收入包括向学员、教工、社会人员提供学习资源、考试服务、技术支持和提供便利服务。美国社区学院会根据当地社区委员会的要求, 在充分了解当地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有偿的培训服务和业务咨询等来获取额外的收入。社区学院会有一个由专人负责的慈善机构,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捐赠收入约占社区学院总收入的1%。虽然比例不高, 但该项工作意义深远, 不仅能缓解了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而且能提升学院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资金来源渠道较多, 形式多样, “取于社区, 用于社区”的特点突出,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助所占比重高;同时积极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 创造收入, 从而为社区学院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温州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及管理现状

(一)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政策

从2003年开始, 国家及省市政府、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及保障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温州市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浙江省《关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 (浙教职成〔2003〕220号) 指出要将在社区建设资金一定比例投入到社区教育中。拓展社区教育经费渠道:形成“政府投入、部门分担、社会捐助、受教育者承担一部分”的经费保障机制, 妥善解决好社区教育办学经费。

《温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温委办发〔2005〕128号规定, 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县 (市、区) 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 每年至少不低于人均1元。

《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决定》温委发〔2008〕24号中规定:“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经费要实行财政单列。”2010年8月25日教育部出台《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 (试行) 》, 规定区 (县、市) 财政对社区教育的培训经费每年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经济发达地区,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

(二) 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情况

1.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与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协调

2014年温州市各县 (区) 人均社区教育经费投入3.11元, 最高的文成县人均经费投入6.57元, 最低的平阳县人均投入1.17元, 所有县 (区) 经费均已超过人均1元的标准, 其中7个县区人均投入超过2元, 4个县 (区) 的人均投入不足2元 (包括个别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 , 具体见表1。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温州市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浙江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4年末温州市城镇人口比重为67.2%,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 居全省第3位, 列杭州 (75.1%) 、宁波 (70.3%) 之后。但是社区教育经费投入在全省的排名却未在前三位。由此可见, 温州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与经费社会发展不匹配。

2. 市级奖补专项资金政策的变化, 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

2013年市社区教育工作考核对象为各社区学校 (学院、分校) , 奖补资金落实在单位专款专用, 激励效果良好。2014年市社区教育工作考核对象为各县 (市、区) 教育局, 奖补资金由经由各县 (市、区) 财政部门统筹适用。由于奖补资金分配办法的改变, 影响了部分社区学校 (学院、分校) 工作积极性, 奖励机制受到限制。根据有关规定, 2015年市级层面取消了社区教育奖补专项资金, 这一政策的改变对社区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

3.财政经费保障力度有限, 经费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温州市社区教育经费来源以财政保障为主, 渠道比较单一。自2008年开始投入至2014年, 累计投入2728.50万元 (见表2) 。社区教育经费在2011年得以较大增加, 以后各年经费保障相对比较稳定, 但是从2014年开始经费投入有所减少, 社区教育经费多元化筹集呼之欲出。

4.经费总量有限, 不能满足办学需求

社区教育经费投入过程中, 由于经费总量有限, 社区教育工作经费主要用于社区教育扩面提质、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发动、日常管理、队伍培训、内涵建设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社区专项资金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的购置上非常有限, 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办学需求。

三、加强社区教育经费保障的建议

(一) 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的范围

社区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和支持社区教育工作, 将社区教育列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通过评估、考核来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优化社区教育奖补资金分配方案

继续做好社区教育的考核工作, 发挥奖补资金的激励作用, 提高创建单位积极性。对在终身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三) 稳定或加大财政投入,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根据各地财政经费投入参差不齐的情况, 经济发达地区人均投入不足2元的地区应加大经费投入;在其他地区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稳定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同时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应做好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工作, 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优化。

(四) 多渠道筹集社区教育经费

社区教育资金除了财政投入之外, 还应积极拓展其他的经费渠道。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如可参考《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 规定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专门用于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专款专用, 并可以依法在税前扣除, 其中用于一线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高于60%。监督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 各类企业要定期开展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 并由企业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教育经费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 效益好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2.5%提取。学习美国社区教育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方式, 开展各类有偿的社区培训, 争取捐赠, 扩展社区教育经费筹集渠道。

(五)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可以让分散的经费投入产生集聚效应, 减少了重复和浪费, 实现社区教育效益最大化。如整合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宫、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文化礼堂等社会公共资源, 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场所,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 满足市民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另外, 也可对社区的各类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把社区中可共享的人力资源、硬件设施设备等进行统计, 成立面向社区的讲师团、演出团等。

四、结语

社区教育办学实体需摒弃原有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为主的思想, 坚持以政府投入、部门分担、学员承担、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的经费筹集方式和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类硬件设施、人力资源来解决社区教育经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艳娥.构建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研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J], 2012, (4) .

[2]李艳娥.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建设探究[J].教育导刊, 2013, (10) .

[3]宋亦芳.社区教育政府经费的使用效益研究——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 .

篇9: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宣传标语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经费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15-01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长期发展的战略国策,经费保障又是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文拟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尽管政府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已连续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国家统计局有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 , 2008为3.5%,2009年达到3.59%,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际相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6.2% ,发展中国家约为4.0%。[1]因此,我国目前的水平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亦有差距。

(二)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模式存在不足。

各级政府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划分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核心内容,也是决定机制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而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中央与各省以及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制定的责任划分模式基本相同,正是这种整齐划一的经费投入责任划分方式,没有考虑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属性和各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反而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2]

(三)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一,校务公开推行不力。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不透明,学校教师对于上级拨给学校的义务教育经费有多少,用了多少,用在哪些方面都不清楚。

第二,各职能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一方面,校长在任期内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及时;另一方面,纪检、财政、审计、物价、税收等部门监督检查也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二、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进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强化政府功能, 保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趋势。由于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样能迅速见效, 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力的增强, 又都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我国义务教育水平较高,国家为更好地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增加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教育投入仍不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从经费总量上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另一方面,改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人口基数又大,教育经费跟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偏低。可鼓励和提倡社会捐赠,对参与社会捐赠单位与个人进行税收优惠,推动厂矿企业、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界友好人士对教育事业提供资助和捐赠。[3]

(二)加强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1.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组织,对政府、学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管理等进行多方位监督。目前我国教育管理部门虽然设立了教育督导机构,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但教育督导机构大多设置在教育部门内部,没有政府机构编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独立性,难以执行对财政和教育部门的监督。因而,保持监督组织的独立性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构的关键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可能存在的公正缺失问题。

2.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化制度。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媒体平台,公布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等信息,吸引广泛的社会监督。同时,家长、捐赠单位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的监督也可以成为义务教育经费运行的重要监督方式,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有效运行。[4]

(三)建立科学的义务教育经费经费分配制度。

在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上要逐步体现均衡和公平。

一方面,统筹管理部分公用经费。县教育主管部门按一定比例统筹管理中央、省(市) 补助的公用经费,将统筹的这部分资金,用于全县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和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

另一方面,制定科学使用方法。一要科学分配统筹后的公用经费,经费的分配应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一定权重作为测算依据,实行学生人数和班级数的双向控制。二要科学制定补助方案,对薄弱学校的补助,不能只凭学生的多少简单划定补助标准,应结合学校实际理财情况实行奖励补助、奖励扶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三要科学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制定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计划,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解决中小学急需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在仪器品目的安排上,要结合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需求汇总选择,按需配置,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效益。[5]

三、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涉及到千家万户。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高效、规范运转,才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农村义务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立,赵洪浩,朱锦龙.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现状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焦树国,张勇,王闯.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 教育研究,2011(9)。

[4]薛海平,丁延庆.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学,

2009(4) 。

篇10: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工 作 简 报

第3期(总第53期)

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3月19日

目 录

 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王明方副书记作重要讲话

 我省开展2008年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工作,义保改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 省财政厅、教育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 我省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四项制度”,2008年取得阶段性成效

 黄山市全面部署2009年教育民生工程

篇11: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工 作 简 报

第20期(总第44期)

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年9月16日

目 录

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听取义务教育法执法情况汇报会并做重要讲话

 省教育厅: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 省编办: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并启动新一轮中小学核编工作

 省人事厅: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 省发改委: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建设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 省建设厅:加强校舍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为中小学生打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职工工资的逐步增长。这是一条刚性要求,各级财政在编制预算和财政决算中应按照规定的口径,依法落实。二是要保障义务教育的各项开支,把财政拨款与项目编制紧密结合起来,如期拨付、规范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三是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摊派经费,不得向学生乱收费。四是县级以上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 省教育厅: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以来,省教育厅狠抓义务教育投入、师资建设、均衡发展和学校安全等关键环节,立足依法办学,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和完善“四项机制”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实行义务教育经费单列,依法保障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的安排和执行。2008年,全年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需资金46.3亿元,其中中央承担31.4亿元,省级承担11亿元,市县承担3.9亿元。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900多万名(农村785万人、城市116.9万人)在校学生从中受益,生均受益额达500多元。目前这项改革推进顺利,成效明显,社会各方面反响良好,受到财政部、教育部和全国义

督促和激励各地切实开展工作,我省将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对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省教育厅对各市教育局重点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2007年,启动了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先进县(市、区)评选,指导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工作。

四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全省教育系统坚持“生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则,做好校舍安全、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事故防范工作。我省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安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安全工作督查制度、安全事故通报制度、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科学应对突发安全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

 省财政厅: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基础,以提升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和改善办学条件为重点,以加强经费管理和提高办学效益为抓手,积极支持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做好原有经费保障工作的同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工作;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统筹各级

一是执行国家编制标准并实行合理浮动。我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按照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区域,根据师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同时结合省情,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国家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下浮2个点。

二是对山区农村中小学实行政策倾斜。在制定具体核编政策时,对山区农村中小学采取了增加3%附加编制、分精简人员和各地在总编内重点照顾农村山区中小学等三项倾斜政策。同时要求各地要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在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扩大校均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

三是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随着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区段发生的变化,原核定的编制已不太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省委、省政府已将新一轮中小学核编工作列为2008年重点工作任务。新一轮核编将重点解决当前中小学学段结构、区域分布、山区农村教学点、特教学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是推进中小学配套改革。把核编与配套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在核编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省中小学初步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教师补充和退出机制,完善了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和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

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 省发改委: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建设工程,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近年来,省发改委按照义务教育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的要求,与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科学合理安排投资,加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义务教育加快发展提供支撑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基础教育建设工程:

一是开展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自2001年到2005年,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实施了一、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投入危改资金36亿元,改造危房840万平方米(其中改造D级危房62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23万平方米。从2006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争取中央补助和省级财政配套共18亿元,再改造校舍357万平方米(其中改造D级危房304万平方米)。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282.2万元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任务,完成目标任务的92.8%。

二是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从2OO3年到2007年,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由中央、省、县三级配套,计划共投入资金64322万元,为我省105个县(市、区)的中小学配备了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先后共建设了8382个光盘

一是统筹规划,科学选址,保障校舍工程场地安全。省建设厅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统筹考虑学校设施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凡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做到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在学校的规划选址方面,注意避开地震断裂带、低洼地、滑坡地段、泥石流地区、洪水沟口或泄洪区等自然灾害频发地段,并且远离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生产贮藏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库房、物理化学污染源地段以及高压架空输电线路附近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和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

二是严格标准,精心设计,保障校舍工程建设水平。同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在校舍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贯彻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承担校舍建设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设计单位在学校建筑设计中,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标准规范要求,确保校舍质量。

上一篇:食品长期供货的简单版合同下一篇:申请书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通常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