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24-05-15

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精选6篇)

篇1: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2014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知识问答

1、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有力保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深远的大事。

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原则是什么?

答: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省、市、县(市、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2014年,我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第二,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第三,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第四,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第五,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4、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质集中体现在哪里?

答: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分担、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

5、“经费省级统筹”的涵义是什么?

答: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经费统筹以省为主。省级政府负责统筹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资金分担比例;统筹安排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统筹制定辖区内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

6、“管理以县为主”的涵义是什么?

答:县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管理者和使用者,要按照改革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将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额纳入预算,科学合理分配资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健全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7、“两免一补”的涵义是什么?

答:就目前我省而言,“两免”指的是: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一补”指的是: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含城市低保家庭学生)生活费。

8、我省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改革政策的对象包括哪些?

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初中的在校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各地要本着“强化政府义务、减轻群众负担”的原则,完善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相关手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县区方案报市备案。

9、我省实施新机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是如何规定的?

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就读的,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电子教育券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教基〔2011〕19号)规定,由输入地教育主管部门每学年每学期对转学电子记录情况整理汇总后,于每年4月底和10月底前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审核,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据此向输入地核补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并等额核减输出地下一公用经费补助资金,切实做到“钱随人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公办中小学就读,其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要求捐资助学或摊派其他费用。进入经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民办学校就学,民办学校在获取政府部门核拨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后,等额减收学费。

10、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标准是多少?

答:2014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补助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为: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

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市、区)财政共同承担,地方财政分担比例具体为: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政策范围内的县(市、县改区)为8:2,其他县(市、县改区)为6:4。各地在安排使用资金时,首先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以及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必要开支,其次要根据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分配中小学公用经费,并适当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保证较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基本需求,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对在校生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安排公用经费。县区地方预算应按“一费制标准”继续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10元/生•年,初中15元/生•年。

11、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4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4元/天、中学生5元/天,学生每年在校天数均按250天计算。所需经费,中央按50%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承担50%部分仍由县、区承担。各县区可在以上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调高标准,调高标准所需资金,由县区财政负责解决。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由县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做到逐年增长。

12.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14年,我省继续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向农村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13、我省如何实施免费提供国家课程费教科书工作?

答:我省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由省实行政府采购,配发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并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同时,全面取消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教材,地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纳入学校图书资料范畴,省财政将逐步加大对学校图书资料的支持力度。同时,将《新华字典》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从2013年起每年向农村一年级新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

14、如何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新机制?

答:从2007年起,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测算单价标准,由原来的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再提高到今年的600元。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仍由中央和省级按照5∶5比例共同承担。各县(市、区)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超过中央和省级安排部分由各地自行承担。

15、特殊教育学校及其学生如何享受义务教育保障改革政策?

答: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包括独立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不含普通班吸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基本标准。2014年农村、城市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基本标准分别按现行农村、城市初中标准5倍执行。所需资金中提高前的部分仍执行原资金分担渠道和比例,提标部分由省与市、县(市、区)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省与市、县(市、区)分担政策执行。

16、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收取哪些费用?

答:2014年,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允许向学生收取作业本费、经省价格、财政部门批准的教育招生考试费、向自愿入伙的学生收取伙食费(由学生自愿选择饭菜品种并及时付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教材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经省价格、财政部门批准的教育招生考试费、向寄宿在校的学生收取住宿费,其余费用一律不准收取。取消借读费。

17、如何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答:2002年5月,原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计价格〔2002〕792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教育收费公示制度。

《通知》中规定,学校要在校内通过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方式,向学生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批准机关及文号)、收费范围、计费单位、投诉电话等内容;各级价格、财政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收费政策与规定,以及调整情况,并督促学校做好教育收费公示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标准及范围等。禁止越权收费、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乱收费行为通过公示“合法化”。

18、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地方各级政府如何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答:各地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原来已经安排的资金不能撤出,要继续用于义务教育,确保总体经费的稳定增长,防止出现“挤出效应”。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继续按国家规定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19、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答: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中小学预算管理制度,是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是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的关键环节。

20、什么是中小学预算?

答:中小学预算是指中小学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中小学预算反映了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的规模和需求,是中小学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预算的组成部分。

21、中小学预算编制的范围有哪些?

答:政府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中小学预算以独立设置的学校为基本预算编制单位,教学点纳入其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编制。

22、如何编制中小学预算?

答:所有中小学校都要按照规范的“两上两下”程序编报预算。完善和细化预算内容,将教师工资和当地政府规定教师应享受的津补贴、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各项资金全部纳入预算,不得在预算外保留收支项目。

23、中小学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中小学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预算的内容要全,要把学校维持基本运转的日常经费和保证事业发展的经费全部纳入预算。

(2)预算的数据要实,收支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各项收入的来源要可靠、稳定,支出要有政策依据。收支平衡,不留缺口。

(3)预算的安排要细,每项收入、支出要预算到具体项目,落实到具体部门、人员。

(4)预算的执行要严,要保证学校的每项经费支出都严格按批准的用途使用,发挥资金使用的效益。

24、实施新机制后中央和省对资金管理有何要求?

答:各地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双审核”和“双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支出的审核把关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和审计,推行中小学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的及时、规范、安全和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教育经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建立经费支出内控稽核管理制度,实行经费支出校长负责制,明确审批权限,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同时,要加强学校货币资金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公款私存;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做到账实、账账相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管理;推进财务公开,实行民主理财,接受师生和群众监督。

25、中小学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哪些?

答: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开支的费用。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篇2: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2014年12月11日)

自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以来,在市教育局有力指导下,在试验区工委、管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公平、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领导,强化举措,加大督查,狠抓落实,建立完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业务管理情况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我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财政局副局长任副主任,教育局、财政局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定期联络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出台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中小学综合预算编制方案》、《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施办法》、《教育民生工程宣传方案》,制定了《中小学校收费管理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支出票据审核办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办法》,修订了《中小学公务接待制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报告制度》,下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公

(二)严格贫困寄宿生资助管理。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施办法》,严格落实困难家庭寄宿生申报及公示制度,规范贫困生的界定和核实。区财政足额安排本级应负担的资金,实行兜底垫付、资金专户存储、拨付方式统一,通过银行卡及时足额发放国家资助资金,无挪用现象,无实物或服务形式抵顶或扣减行为,无强制消费或抵减学费等行为;发放对象符合政策规定,无冒领错发现象,确保了资金拨付的高效及时到位,切实解决了特困学生的经济负担。春秋两期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74万元,资助学生1200人次,资助资金已于4月、9月提前打卡发放。

(三)加强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和监管。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免费教科书按时、按量、按质发放到学生手中。全年价值215.3万元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已全部发放,做到学生生均一套。

(四)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下发收费公示样表,制定了统一的永久性收费公示牌,在学校醒目位置公布张贴,设立举报电话,层层签订收费承诺书,明确责任人的责任,从源头上堵塞学校“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加大学校收费工作明查暗访力度,及时通报检查结果。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出现乱收费现象。

(五)扎实开展校舍维修改造工程。2014年我区校舍维修改造项目4个,投入资金240万元,建设面积9263平方米。截

后的用款计划,将教职工工资直接拨付工资统发专户,实行统一打卡发放,公用经费从专户直接拨付到校;学校按照批准的用途和额度规范使用,确保学校基本运转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切实改变了预算编制、执行走过场的现象,增强了教育预算的约束力。

篇3: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1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文献分析

2006年以来,专家学者们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以2006-2015年为时间段,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和“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绩效”四个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得到106 727、6 434、3 927、1 100种结果。

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知道2006年以来,尽管学者们仍然对义务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研究则不是很多,约占总比的5%。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绩效进行研究的则更少,约占总比的0.78%,不足总研究量的1%。

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成果综述

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全面推广,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学术研究。研究内容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即实施的效果、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本文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2.1 实施效果的研究

王蓉认为,在“以学生为本”的政策理论的指导下,把握好“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的财政机制这一关键,保障全面加强农村教育财政管理基础建设,显示出新机制兼顾了现实条件和长远改革的约束性与必要性。

杜育红、孙志军等人在新机制实施后,对广西、湖北和浙江三个省的县域进行了调研,发现义务教育经费中来源于财政拨款的经费的水平和分配的公平程度得到了提高,改革之前获得政府财政拨款相对较少的学校,在此次改革后获得的财政拨款有了显著的增加。周镭、杜育红通过对比2000年与2012年的平均公用经费数据得出,初中和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升了8.1倍和11.1倍,保障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使1.3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缴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使符合条件的学生免缴寄宿费、享受“一补”政策,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对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的建立,保障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稳定性,校舍面积稳步增加,生均校舍面积大幅增加。

2.2 运行问题的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是在改革中摸索前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剖析。

表1 2006-2015年相关主体文献数量统计表

张丽华等人在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中“地方政府为主、多级政府承担”进行分析后提出,“以县为主”仍然凸显了重心过低这一缺陷。从全国财政资源分配的比例来看,县级财政无疑是属于弱势群体的,其可以承担区域内义务教育管理的重担,但是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则很是困难。

范先佐、朱苏飞从公用经费标准角度分析指出,农村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偏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的运行成本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使用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否则将有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因为经费紧张而难以正常运转。胡咏梅、卢珂在对西部地区五个省区的县级农村中小学入学率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的相关性的实地调研后指出,“新机制”实施后,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提升,表明“新机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文章还指出,尽管西部地区五省实施了“新机制”,但是农村中小学的危房比率仍是处于较高水平。

周镭、杜育红分析认为按照当前的三大地区划分方式来确定中央与地方承担比例的设计不甚合理,未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加之省级及以下政府的承担责任与方式不完善,使得“新机制”各项经费的全面落实难以得到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投入的水平仍然处于不足的状态,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长期差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难以达到国家标准。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对湖南等四省份“新机制”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后指出,与实施改革之前相比较,教师的工资水平有所降低,津贴、补贴得不到确切的落实,致使相关教师的工资福利难以得到保障。

2.3 问题的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2.3.1 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张丽华等人建议借鉴国外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经验,开征教育税,并与一般的财政预算安排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国全面推开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设计出合理的增值税、营业税的改革方案之际,巧妙的将教育费附加转型成为教育税。石利芳等人则主张支持社会其他主体参与义务教育事业。例如,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和政策手段鼓励支持社会非市场主体参与义务教育,鼓励社会捐助义务教育事业;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设立教育基金会,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仿效福利彩票,发行教育彩票,吸收社会资金。

2.3.2 建立健全相关运行机制

邬志辉等人认为应当建立并完善五个机制,分别是以项目分担为核心的责任机制、以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资金流通机制、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增加动力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和以强化落实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张丽华从中央转移支付制度的角度分析提出,有两大缺陷导致了转移支付手段低效,一是利益约束型制度,一是制度安排的盲从性。要提高效率,可尝试新的办学体制——“委托地方政府办学,中央政府承担经费”,统一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在教育投入运作过程中的事权与财权。薛海平、丁延庆认为,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偏低,政府应当适时提高财政拨款标准。根据中东部地区贫困县的现实状况,提高中央财政在其免学杂费资金中的分担比例,以期促进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地区内校际间的均衡发展。

张红伟、郝晓明等人关注资金投入的同时,认为必须加快法制进程,把建设校舍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校舍建设的监管力度也必须加强,加大违规的打击力度,建立农村校舍安全维护长效机制,并按照规定严格运行。“两免一补”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的重要政策,是学生和家长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其实施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家长对新机制的评价。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运用法律法规手段加强“两免一补”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严格界定受资助对象,成立专门的检查督导团,强化监督保障机制。同时,应当构建相应的心理疏导体系,为贫困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2.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孟航鸿提出,应当尽早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法律制度,同时建立相适应的执法监督机制,勿使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真正的贯彻到义务教育财政领域。

3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成果述评及展望

统计2006-2015年的文献,从数量上来看,尽管以义务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相当多,达到106 727篇,但是有关于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研究的文献数量只有1 100篇,约占义务教育方面总文献量的0.78%,所以针对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绩效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研究视角上看,研究融合了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从研究方法上看,当前仍然主要以定性的思辨研究为主,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

篇4: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一、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展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出台政策措施

1.确定总体原则,下发实施意见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中部地区从2007年起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认真研究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意见,确定了“全省同步实施、标准相对统一、经费分级分担、逐步实施到位”的总体原则,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2.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推进改革

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各地成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发改委、教育、财政、监察、人事、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出台了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暂行办法等,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学校收费问题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实施管理办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从政策上对城乡义务教育机制改革实施进行了规范。

(二)实行“两免一补”,实现“四个同步”

1.实行“两免一补”

2007年以来,根据国务院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省委、省政府决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在确保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我省还结合实际,进一步把城市义务教育纳入改革范围,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同步实行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了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13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春季教科书,为569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秋季教科书;并补助3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维修改造中小学危房约80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约60万平方米;巩固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等。

2.实现“四个同步”

我省深化改革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覆盖范围,实现了“四个同步”,即:

“城市与农村同步”——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城市职工子女与农民工子女同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免交学杂费,免收借读费;

“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2008年,我省在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学杂费的基础上,又扩大到为全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公办与民办同步”——比照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费标准,对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个人补助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

这“四个同步”使国家这项惠民政策惠及到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义务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健全配套机制,规范收费行为

1.提高补助标准

在扩大“两免一补”覆盖范围的同时,2008年,我省调整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有关政策,提高了“三个标准”:

一是提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将年人均补助标准由300元提高到小学生均500元、初中生均750元;

二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即小学生均300元、初中生均500元;

三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单价标准,由每平方米300元提高到400元。

总体来看,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人民群众、广大师生等反响较好,成为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2.提高教师待遇

各地在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体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依法办事、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为稳定教师队伍,促进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如南昌市政府2007年在市财政原负担教职工人均6600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对未达到公务员平均水平的学校最高增加3600元,而在2008年就实现了教师各种政策性津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目标。武宁县在做好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水平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1年9月以来,该县已实行教职工工资上卡发放。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该县着力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等方面下了功夫。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统筹和推进力度,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统筹城市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在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城市义务教育质量。

3.规范收费行为

按省政府的要求全面清理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政策,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各种行业性收费,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增强学校收费的透明度。同时,在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后,对学校收费工作进行了明察暗访式的督查检查,对发现的乱收费行为进行了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

1.部分县区经费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杂费后,财政补助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事关中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从2007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改革开始,财政的经费便按季度开始拨付。各地每个季度末或者是第二个季度初经费才能到位。2008年上半年,由于年初雪灾,有些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4月份才到位,所以学校开学初的经费非常紧张。财政补助资金到位的时间,最好是在每个季度之初,因为学校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主要依靠该项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如每月的水电、通讯、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费用都是必须按时缴纳的。

2.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正常运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08年我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提高到了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同时取消了各项收费。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有少数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由于学生数少,按学生数计算所得到公用经费总额较少,难于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3.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生均公用经费尽管有所提高,但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存在很大压力,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如实验室、微机室、信息技术设备更新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如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2007年学校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水电费30万元,编外教师代课费40万元,其他费用(维护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培训费、交通费、印刷费等) 156.4万元,学校硬件配置等占的比例很低。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一些教育教学必需的经费开支,如教研活动、观摩教学、教师培训等费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事业需要,一些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客观上影响了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4.学校预算编制问题

由于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县(市、区)的学校试编了预算,但由于县(市、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学校编制部门预算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财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学校预算编制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预算收支项目比较粗,编制依据不科学、程序不规范等;其二是经费实际支出没有按照预算执行,导致学校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公用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据调研,各校在公用经费预算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随意性较大。如九江市第十一中学2007年度学校开支情况如下:办公费9%,水费3%,电费7%,邮电费5%,取暖费2%,差旅费3%,房屋维修(护)10%,培训费6%,专用材料费9%,劳务费(招待费)5%,福利费3%,其他支出38%。九江双峰小学2007年公用经费开支情况是:水电、通讯费18.7%,教师培训费11.1%,校园文化建设费用18.7%,物业管理(含临时工)15.6%,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7.5%,自筹教师工资28.4%。

(二)教师待遇问题

1.政策性开支如何解决

根据要求,学校应承担的政策性开支有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由学校负担教师基本工资的3%)、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住房公积金(学校负担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5%)、工会经费(根据《工会法》规定,按教师年基本工资和津贴的2%上交),加上教师大病医疗保险每人每年42元,养老保险、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障基金每人每年120元。这些政策性开支总计为教师年基本工资的13%左右。以教师年工资12000元计,13%为1560元。新机制实行以前,大多数学校是从收取的学杂费和财政拨给的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新机制实行后,按规定公用经费不得用于这部分开支,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这部分经费没有开支来源。

2.教师津补贴问题

义务教育学校的公用经费明确规定不得用于教师的津贴补贴发放。当前,我省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要落实“教师的津贴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的政策,单靠本级财政在短时间内解决还有一定困难。根据调研,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标准都会按时足额发放,但教师的地方性津贴、补贴发放出现了不少问题。我省现行的地方性津贴补贴,每人每月平均348元。由于有些地方县级财力不足,原来这些地方津贴补贴,都转由学校自行解决。新机制实行前,我省许多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用公用经费开支教师津贴补贴的现象。新机制实行后,按照规定公用经费不能用于教师津补贴发放,导致部分地方教师津补贴没有经费来源。另外许多学校为激励教师设立的岗位津贴,如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考核奖励等,原来都在公用经费中开支。实行新机制后,这些都不能开支;即使从中支付,学校也难以承担这笔费用。

(三)规范收费问题

1.体检防疫费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疾病的易感人群,而且是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定期体检可以了解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早防治疾病。所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体检防疫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保险费

购买学生团体平安险,既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对学校也是一个有力的保护。此项费用虽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但总有个别家长不理解,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以至于造成了现在媒体及网络上所说的“看管”学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

3.关于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

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辅助资料,学生也必须阅读丰富的课外读物。当前,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广大学生,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学生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辅助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渠道也随之受限,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资金管理,确保经费需求

加强资金的统筹,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强对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职责和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督导评估,提高经费保障的评估分值,将乡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估分值适当提高;同时,确保补助资金应在春、秋季开学前拨付到校。如省补资金未能及时下拨,各级财政予以垫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的和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的实行“一票否决”。

合理编制预算,依法强化管理。学校预算编制工作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省各地编制了中小学预算,但由于这项工作业务性强,预算编制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各级财政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切实加强指导,帮助各地做好学校预算编制工作。同时,科学、合理使用生均公用经费,要对教育教学必需的费用进行倾斜,既要考虑当前的日常教学支出,也要着眼长远,规划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以及校园建设等费用,保障各项经费有合理的比例。建议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确保学校的持续发展。

调整网点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由于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造成城镇热点学校资源紧张,而农村学校空置浪费。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布局调整,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办好乡镇中心小学,有计划地撤并村小;以创办优质学校、缓解入学压力为重点,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均衡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统筹整个教育资源,在考虑教育网点布局的过程中,将民办学校纳入其中。否则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重复建设,不光是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临近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均因生源不饱和而变成薄弱校。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听任民办学校自生自灭,将会留下许多后遗症,给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影响。

(二)提高教师收入,确保教师待遇

制定统一的分配制度。按照新机制的总体要求,将教师合理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省、市、县(区)的分摊机制,将教职工应享受的津补贴项目纳入绩效工资核定范围,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协调各级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工资改革方案,做好教职员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确保各地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系统解决教师津补贴发放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合理的、有利于奖勤罚懒的收入分配制度,使教师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规范收费行为,满足群众需求

在现有基础上,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将目前未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且原来为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配套的音像课程教材、地方课程、图册教材、文字作业本等教学用书尽早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目前不能办到的,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在上级主管部门监管协调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由学校或有关部门对上述教学用书集中代为定购,以利于教育教学正常开展。

建立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的推荐选用制度。为了更好落实素质教育,学生在完成课业后,丰富课外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允许学校推荐经省教育厅教辅材料目录中认定的优质教辅资料和课外读物,由新华书店或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服务机构向自愿订阅的学生收费。

篇5: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标体系》指标解释说明

定远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3-05-20 11:24:31 来源:财审股

作者: 编审:djzx 【浏览次数:281次】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一、工作基础情况

1、组织制度情况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中要落实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制作标牌上墙)。

2、材料报送情况

2013年报送的有关义教经费的所有报表和报告,其中:经费使用管理情况月报表和报告按月整理,不得缺少。

二、政策落实情况

1、学籍管理情况(1)、学籍汇总表;

(2)、抽取部分填写完整的个人学籍表复印件;(3)、国统报表学生数页。

此项材料中,学籍汇总表的学生数要与国统报表学生数一致,如果有差异,要写出差异原因,并附相关证明佐证。

2、学校收费情况

(1)、收费公示牌要长期摆放,不得仅用一张A4纸打印张贴在墙上;(2)、用收费公示照片存入材料中;(3)、抽取部分自愿征订手续。

3、中心校资金拨付情况

2013年中心学校公用经费拨付村小或教学点的分解表。(分解表中要包含:学校名称、拨款时限、拨款人数、拨款金额、村小校长签字确认等相关内容)此项材料,仅中心学校要有。

4、贫困寄宿生补助情况

(1)、学校贫困寄宿生补助遴选办法和流程;(2)、遴选评议材料(包含班级评议、学校评议);(3)、签字发放花名册(含发放现场照片);(4)、公示材料(含公示照片);(5)、申请表;

(6)、其他贫困证明(低保户等材料)。

5、免费循环教科书情况

(1)、实物专柜存放,必须入柜;(2)、专柜存放照片;(3)、发放回收管理手续。

6、财务人员管理情况

(1)、财会专业学历证书复印件;(2)、会计从业资格证复印件。

7、资产管理情况

(1)、有关“小金库”管理的文件;(2)、固定资产台账。

三、预算管理情况

1、预算编制情况

(1)、2013年预算上报表;(2)、2013年预算批复;

(3)、中心校对村小的预算批复(仅指中心学校,参照局机关的预算批复给予村小下达批复);

(4)、2013年公用经费预算表。

2、预算执行情况

(1)、2013年春季、秋季学期公用经费支出计划表;

(2)、学校财务审批制度(含校长负责制、明确校级领导分管财务、划定审批权限)。

3、经费使用情况

(1)、学校经费使用月报表;(2)、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3)、学校公务招待用餐制度(包含招待标准、陪同人员);(4)、支出规范的辅助账帐页复印件。

四、监督管理情况

1、自查情况

(1)、开展自查的现场图片、新闻报道等佐证材料(每学期不少于一次);(2)、自查报告。

2、民主理财情况

(1)、学校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制度上墙、纸质归档);(2)、建立经费内控稽核制度;(3)、学区委员会材料;

(4)、2013年每个季度的财务公示材料(注意:2013年以来学校财务公示至少每季度一次)。

3、责任追究制执行情况

(1)、学校建立并实施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责任追究制;(2)、违法违纪行为及查处情况(仅指有此行为的学校)。

五、效益管理情况

1、学生受益情况

降低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率的相关材料。

2、学校运转情况

复印账册中关于改善办学条件的发票等相关内容。(如:购买空调、电脑等相关发票)

3、教师培训情况

2013年以来本校教师参加的所有培训的的文件及相关培训材料。

4、群众满意情况

篇6:2011年九月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免除学杂费,惠及千万家

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免除学杂费,体现党的关怀

农民种田不缴税,学生上学免杂费

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政府资助贫困寄宿生,好好学习快成长 贫困家庭读书郎,没钱也能上学堂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扎实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

建立新机制,从制度上和源头上规范农村中小学收费行为

把握政策、明确责任、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实施“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上一篇:寻找春天初中优秀作文650字下一篇:高二作文心灵的选择优秀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