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024-05-14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关键:结合现实情境,自主探索,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文具店有很多的文具用品,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文具柜里标出了一些文具的价格,谁来说说?(1支钢笔8元、1本笔记本3.4元、1个讲义夹4.75元、1枝水彩笔2.8元)(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选其中的几个问题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解决。自己轻声的把问题读一读。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小数加法

1、一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1)先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本笔记本和一枝水彩笔一共需要多少元?谁会列式?

这是个什么算式?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板书课题:小数加法)(2)会口算吗?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3)这道题如果用竖式来计算,你们会吗?想试试吗?

(4)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师同时板书)2写在哪?8写在哪?有不同的写法吗?为什么要把2写在3的下面,8写在4的下面,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样写就可以把整数部分的数和整数部分的数对齐,小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边说边板演计算过程)最后还要写上答句,我们一起口答。

刚才同学们计算这道小数加法时都能正确地列出竖式,真棒。

2、教学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1)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一个讲义夹和一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元?这题该怎样列式?

(2)这道题也是一道小数加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请大家试试看。(3)分析评价(出示一道末尾对齐的算法)

问:

1、请同学们看这题,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学生交流)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竖式的?(指名说同时师板书)(4)接下来该怎么计算?(从低位算起,也就是百分位上的数和百分位上的数相加,十分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百分位上的5和几相加呢?为什么?(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3.4.改写成和4.75一样的两位小数3.40,这个0只是没写出来。)(5)得数是815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6)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还有补充的吗?想一想从还能从其他方面说明第一种算法是正确的吗?在小组里交流(相同数位要对齐,从元角分的角度去分析。)最后写上答句。

(7)小结: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都是用小数加法计算的。请你们比较这两道算式,在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3、即时练习:

(1)明白了这个道理,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几题吗? 用竖式计算:9.3+6.98;24+9.9;3.63+0.87。

(2)校对:(视频展台)24+9.9像他这样写对吗?整数部分的9为什么要和4对齐?小数点在哪?3.63+0.87是根据什么化简的?

4、小结:计算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二)小数减法

1、独立尝试:

(1)(指黑板)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小数加法的问题,下面再来解决第3个问题,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师板书:4.75-3.4)

(2)这道算式跟前面的一样吗?(师板书:减法)小数减法用竖式怎样计算呢?老师还是想请同学们自己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写在作业本上。

(3)交流:竖式该怎么写?-3.4写在哪?也就是说要把小数点对齐。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巩固练习:

都学会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看(1)完成下面两题,用竖式计算。(13.8-8.3;7.26-4.56)(2)校对:(视频展台,选一生作业)注意:7.26-4.56要进行化简,都对了吗?

3、比一比:

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板书:和),谁来说说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最后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分层训练,形成技能。

1、改一改:

(1)看来同学们学得都不错,老师这还有一些题,有信心继续接受挑战吗?(用竖式计算:53.3+2.47;9.86-4.26;1.76-0.85)(2)校对:(视频展台)这题对吗?这一题呢?还有最后一题?挑战成功的举手。

(3)你们知道小马虎是怎么做的吗?错在哪?(课件校对)第一题错在小数点没对齐,第二题错在得数部分的小数点没点,小数部分得数末尾有0没有化简,第三题整数部分个位上的0不能去掉。(3)从他的身上你吸取到了什么教训?真是太棒了!

2、沟通联系: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呆会儿派代表起来汇报。

刚才同学们都交流得很认真,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说一说?其他组有补充的吗?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去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3、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第3题

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同学的解题能力很强,请看这一题。(1)出示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冬家和小华家相距多少千米?(3)解决第二个问题:各自从家到学校,小华要比小冬多走多少千米?

(4)解决第三个问题:小华从家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5)解决第四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运用非常的广泛,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五、布置作业: 用竖式计算:

0.63+1.5 8+3.02

17.5-4.5

5.46-0.6

篇2: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笔算

220+286=125-25=0.28+1.21=4.6-3.2=

问:前两道题是整数加、减法,谁能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实施

1、例题讲解

(1)引入

开学初,小明、小丽和小芳一起去购买文具,小明买1个讲义夹用了4.75元,小丽买1本笔记本用3.4元,小芳买1枝彩笔用2.65元。

(2)提问并列式

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板书:4.75+3.4=(元)

复习整数加法的意义,迁移到小数加法的意义

(3)讨论并板演

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4)师生订正且完善解题步骤

2、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然后总结计算方法)

8.35+24.6=10.84+2.6=29.79+37.21=56.74+75.238=

3、知识迁移

小明比小丽多用了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列竖式计算结果

(2)师生订正并概括小结(小数加减法都要把小数点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

4、巩固提高(教材第48页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三)、课堂作业

1、口算

0.6+0.40.1+0.87.5+0.53.4+3.6

0.5-0.41.2-0.73.0-3.00.92-0.52

2、用列竖式计算一下各题

18.35+4.6558.3+10.17216.74+85.238

3.43-0.5636.42-4.2211.37-108.37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篇3: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一家文具店要招聘几位营业员, 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完成五个任务才行, 有信心吗?

生:有。

评析:学生听说完成五个任务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 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 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驱动, 逐个击破

1.完成任务一。

师 (出示第一个任务) :在图1中寻找数学信息, 并解释它的意思。

生1:书包25.8元。表示一个书包的价格是25元8角。

师:说得真棒!此时应该有…… (学生掌声响起)

师:谁接着汇报?

生2: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6.8元, 表示6元8角。

生3: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0.6元, 表示6角。

生4:一个卷笔刀的价格是0.8元, 表示8角。

生5:一支带橡皮的铅笔的价格是1.2元, 表示1元2角。

师:你们真厉害, 任务一已经顺利完成了, 我们再来解决任务二。

评析:清楚的任务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智慧完成,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完成任务二。

师 (出示) :一本练习本0.9元, 一块橡皮0.5元, 一共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巡视)

师:完成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生1:9角+5角=1元4角

答:一共要1元4角。

生2:0.9+0.5=1.4 (元)

答:一共要1.4元。

师:生1,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0.9元就是9角, 0.5元就是5角, 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9角加5角, 等于1元4角。

师:你先把元转化成角, 很有道理!生2, 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把0.9元和0.5元加起来。9加5等于14, 就是1.4元。

师:1.4中间的小数点不写行吗?

生2:如果不写, 就变成14元, 相差太大了, 不行。

师:所以, 1.4中的小数点千万别掉了。

师:请看下面这个竖式, 0和0, 9和5为什么要对齐?请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作业纸的表格内 (如图2) 。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1:两个0都表示0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9和5都表示角, 角和角应该对齐。

师:此时应该有…… (掌声响起。师在竖式个位的顶部写上“元”, 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写上“角”。)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0和0都在个位上, 个位应该和个位对齐;9和5都在第一位小数上, 应该对齐。

师:谁听懂他的话?

生3:个位和个位对齐;第一位小数应该和第一位小数对齐。

师:对, 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除了相同数位对齐, 还有什么要对齐?

生4: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为什么?

生4:如果小数点不对齐的话, 相同数位就对不齐了。

师:对,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解法, 哪一种更加简便?

生5:第一种要先转化, 感觉比较麻烦, 因此第二种简便。

师:有道理!

评析:任务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事先教师没有任何暗示, 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通过解读、讨论、交流、说理, 学生渐渐意识到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再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的简洁。

3.完成任务三。

师出示:一支圆珠笔1.4元, 一块橡皮0.5元, 圆珠笔比橡皮贵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谁来把解决过程写在黑板上?

生1:1.4-0.5=0.9 (元)

答:圆珠笔比橡皮贵0.9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先把数位对齐, 4减5不够减, 退1做10, 14减5等于9, 个位上0减0等于0, 再添上小数点。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1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1:这表示退1做10。

师:观察黑板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一个是加法, 一个是减法。

生3: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第一个算式的和正好是第二个算式的被减数。

师:对, 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因此, 数学上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有了任务二的思考过程, 任务三的解决比较顺利, 学生对不够减退1做10能够理解并运用。最后, 让学生寻找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细节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4.完成任务四。

师继续出示图1:请同学们根据图1中的信息, 先提出一个问题, 再把它解决掉。 (学生开始提问并解决)

师:谁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没有橡皮的铅笔,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5元。

生2: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3元。

生3: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0.3元。

师:刚才, 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有成果!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 请你们帮我算一算好吗?

生:好!

师出示任务:老师今天买了两样商品共花了2.3元, 老师给了售货员3元钱, 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老师算一算吗? (生开始解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1:3-2.3=0.7 (元)

答:要找0.7元。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3表示3元, 2表示2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

师:3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表示退1做1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答:要找0.7元。

师:在3后面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和0?

生:这样, 数位就对得很整齐, 计算起来不容易错!

师:你说得真棒!同学们, 这两种做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妥当?为什么?

生:第二种妥当, 因为第二种数位对得非常齐, 不容易错。

师:我也认为第二种妥当, 不容易错。

评析:任务四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图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出示的这个问题, 通过展示、比较,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比较妥当, 因为3.0和2.7数位对得很齐, 不容易错, 从而使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完成任务五。

(1) 我会算。

(2) 我会治。

(3) 我会解。

(4) 我会填。

评析:第 (1) 题重在技能的落实;第 (2) 题重在方法的巩固;第 (3) 题重在能力的提升;第 (4) 题重在思维的培养。

三、适时总结, 完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计算时, 小数点要对齐。

生2:计算时,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3:数位不够的, 用0补齐。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的五个任务都能自己完成的同学, 请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恭喜你们成为老师文具店里的营业员!掌声鼓励! (宣布下课)

评析: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一简要汇报,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本节课的效果较高。最后的评价, 重在与开始呼应, 以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本质追求。

1.任务驱动。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有任务, 才有压力。本节课以五个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学生完成了这五个任务,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 这五个任务并非平均用力, 任务二和任务四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用时间较长, 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2.整体建构。整体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应有意识。本课教学首先构建了一个整体情境, 即文具店要在学生中“招聘”营业员, 学生只要完成五个任务, 就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最后对顺利完成的同学表示祝贺, “聘任”他们为营业员。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任务二中的算式和任务三中的算式互为逆运算, 使得整个新知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得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明白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

篇4: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能熟练地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显示几种东西的价格。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或商店买东西,那么,你会算钱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这几种商品价格,任意提一些加法和减法问题。”学生在相互问答中交流,了解不同物品的价格差别,并且由一个同学提问题,另一个同学解答,这样交换进行,巩固对小数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同时掌握住哪些学生已能熟练计算,还有多少学生有待加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指导做题,加强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1题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其中,加法3道,减法3道。可以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计算前,老师要帮助学生回顾计算要领:小数加减法与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但小数加减法要特别注意小数点对齐,只有那样,相同数位才能对齐。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两道整数加减法竖式复习,再让学生做第1题。做完后,如果觉得6道题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几道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让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要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直接的帮助。)

第2题是比较两本书的价格,让学生准确算出《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因为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了小数,所以算第(1)小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算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便宜多少元或者贵多少元都是用减法,用价格高的减去价格低的;二是注意钱的读法以及弄清楚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计算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如果估算有困难,就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算出得数再做比较,得出10元钱不够的结论。

第3题是操作题,即让学生测量自己和邻座同学的身高。做这题时,仪器上显示的读数可能是厘米,需要把“厘米”化成“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比如100厘米是1米,以及如何把小单位化成较大的单位。例如,如果测得学生的身高145厘米,可以问学生等于几米?并启发学生思考换算过程:100厘米=1米,40厘米=4分米=■米=0?郾4米,5厘米=■分米=■米=0?郾05米,所以,145厘米就是1米+0?郾4米+0?郾05米等于1?郾45米。然后再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和同桌的相差数。

第4题是由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数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做题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你们还记得哪些面积单位?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呢?(平方米)你会提出一些加法或减法问题吗?然后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出来。另外,应提醒学生,在提问题时,要注意与“面积”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大小”,比如:“天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比上海小多少?”还要注意比较数的大小和“大多少”与“小多少”的关键。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可提的问题较多,因此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几个问题上。

第5题是算坐车时车票要多少钱。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两站相距约1千米,10千米以内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郾5元。然后请同学们仔细数数她坐了几个站。粗心的同学可能看到“光明街”在第13站,一下子就说出小姑娘坐了13个站。引导学生想想说对了没有,也可以实际数数站数,找出规律并提醒学生“起始站”不应该算在里面。

第6题是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结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第(1)小题主要弄清求哪两个数的差;第(2)小题可采用目测,让学生看着统计图,目测哪两段的差距最大,就可以算出哪一年龄段的体重增加得最多。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不能看到“增加”就用加法。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第2~6题针对性都很强,题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或经历,如买东西、坐车、比身高、比体重等,把抽象的小数及小数加减法具体化、形象化,达到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培养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练习中的“思考题”是要学生用指定的数字按要求写数。第(1)小题的小数要“小于1”,那么小数点前面只能是“0”;第(2)小题的小数要“大于7”,那么小数点前面就是“7”。小数点后面的三位数可让学生按要求自由组合,写出多少都可以。

作者单位

宣威市务德镇茨嘎完小

篇5: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商店情境图,视频展示台、购物单,复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整数加减法,你能列竖式计算几道吗?

17+22= 89-47= 45+34= 56-34= 74-41= 48-12= 问:你是怎样算的?(指名回答)

2.师:同学们算得真快,这和我们每天的练习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竞赛吧,竖式计算,男生做第一题,女生做第二题,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对!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用尺子,对位)

57+19= 32-17=

3.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汇报结果,学生反馈,判断正误。

师:你们都是好样的,让我们在新课的学习中再一争高下吧,你们有信心吗?

2.谈话导入:

随便问几位学生桌上学习用品的价格。

学生说一种,教师写一种。如:

铅笔:0.6元 转笔刀:1.2元 有橡皮的铅笔:0.8元 橡皮:0.50元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会给每个人一次机会,看看你能不能把握了?

全班交流,师有选择地板书两个问题:

⑴一个转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⑵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别着急,其他问题我们一会再来交流。

2.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师:同学们,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0.8元等于8角,0.6元等于6角,8角+6角等于14角,也就是1元4角,是1.4元。

师评价:太好了,你能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数学头脑!

生:我是直接用小数计算的,师:你能把竖式写在黑板上吗?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学生板演:0.8+0.6=1.4(元)1.2-0.6=0.6(元)元 角 元 角

0.8 1.2 + 0.6 - 0.6 1.4 0.6

师在竖式上写上“元”“角”借此机会再出示问题:一个书包和一格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此题,指名到黑板上板演,同时老师在黑板的一角板演:

25.8 2 5.8 + 6.8 + 6.8 32.6 9 3.8

师:看到我们两个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

生:老师,你的算式相同数位没有对齐。

师:你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

3.归纳总结 师引导:像这种加减法,我们就叫做它小数加减法。(板书)

那么在小数加减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为什么?既然小数计算对齐数位这么重要,那么你有什么对齐小数数位的好窍门吗

生:只要小数点对齐就行了。师及时给予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我给算式治治病

师:这里是三1班两个同学的作业,你们能帮忙判一判吗?

2.3 1 5.5 + 4.5-4.6 2.7 6 1.9(1)学生观察竖式

(2)指名汇报,说清哪里错了,应怎样改正。

师:在对位时,什么对齐了,相同数位就肯定对齐了?(小数点,补充在副板书上)

3、点亮红星 ☆☆☆☆☆

① 16.5+7.3= ② 26.5+13.5=

③ 9.37-6.2= ④ 31.2-0.9= ⑤24.1-3.4=(1)每 组一道题,独立计算

(2)派 代表汇报答案,全组举手反馈,全对才可点亮红星。

(3)教师:同学们,当你在超市选好东西到付款处付款后,收银员阿姨会给你一张小票,对不对?这里有一张老师在超市购物的小票,(出示课件超市小票图)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品名 单价 数量 金额 毛笔 2.5元 1 2.5元

书包 25.8元 1 25.8元

橡皮 0.5元 1 0.5元

墨水 3.5元 1 3.5元

总额:32.3元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那同学们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

(展示学生作业,并自己说说所提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3、生活实践

1.老师肩高 1.59米,手臂长 0.6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 2.4米高处的国旗吗?(出示课件教师摸国旗的情境)

2.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划船,有一大一小两种船,大船限载100千克,小船限载80千克,4人租用一大一小两只船行吗?该怎样乘船?(出示课件老师带学生去划船的情境)

小明:37.2千克 小林:33.6千克

小红:32.7千克 老师:57.2千克

小组讨论:有几种不同的乘船方案。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板书设计 :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把小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2有橡皮的铅笔比没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

元 角 元 角

篇6: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P72,73例1例2 学习目标:

掌握两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进行验算。重点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1.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2.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我们来齐读一下;

好,明确了学习目标,要想完成它,需要请出自学指导来帮忙。)

二、自主探索 1.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72页、73页的例

1、例2,看图、看文字,重点看蓝色方框里的内容,思考:

(1)小数加法和减法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必须把什么对齐?(2)想一想怎么验算?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2.自学

3.自学效果检测一

计算下面各题。A组:2.98+0.52= 27-0.8= B组:5.64-1.78= 12+0.5=(1)找生板演

(2)生独立完成,师搜集生中错误。(3)找生批改。(4)师生评议。(5)统计正确率。

三、合作提升 自学效果检测二:

一个笔袋的价格是14.7元,我带了50元钱买这个笔袋,还剩多少钱?

四、当堂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A组:12.53+4.67= 7-0.8= B组:12.56+5.8= 0.3-0.18=

五、小结

同学们,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开始计算。

3、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4、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可以去掉。

5、记得点上小数点。

六、抽查清:(4号完成)

篇7: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保定市徐水区东釜山乡釜山小学 倪红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

2、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釜山超市薯片3元5角,汉堡2元8角。(1)买一袋薯片和一个汉堡共需多少钱?(2)一袋薯片比一个汉堡贵多少钱?

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如果用小数来列算式该如何计算呢?我们这节课一起去探究。

二、自学小数加减法 1.自学数学书72页 例1 通过自学,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2.完成同步练59页探究交流 小组交流

3.总结: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小数点要(),也就是()对齐。(2)从()位算起。

(3)得数的小数点要和上面的小数点()。(4)注意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末尾的0()

4、我能行

完成72页做一做1题,每组成员任选加、减各一道,做完互查。

三、总结反思

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计算中需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检测: 1.直接写得数(6分)

0.7+0.9= 4.7—0.5= 7.8+1.6= 4.8—3= 0.39+0.15= 2.2—0.4= 2.列竖式计算,并选择其中一道进行验算.(12分)10.52+3.48= 15.22—3.83=

1.46-0.27=

3、小明买笔记本用1.25元,买白纸用2.16元,一共用了多少元?(2分)

篇8:“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探究的挑战性, 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思想

1.重组教材情境, 精心设计探究过程,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 让知识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 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 情境:开学前, 同学们都要去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品, (出示情境图) 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 信息:一枝钢笔16元, 一个计算器138元, 一个笔记本3.4元, 一个讲义夹4.75元。

3. 问题: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用一步计算加减法来解决?

4. 复习:你们会计算哪些题目?你是怎样计算的?

在学生板演过程中, 教师结合竖式强调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即“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

5. 揭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设计说明: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 才能直接相加减”, 全课紧紧围绕这一算理主线。课前谈话中“1 () +1 () =11 () ”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一致性, 我们大胆改编课本中的素材, 去掉了水彩笔2.65元, 添加了计算器138元。用意在于: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 提出的一步加减法计算问题中, 出现了整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小数加减小数三种类型。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抽取了四个作为今天研讨的话题, 即138+164, 75+3.4, 4.75-3.4, 138-4.75。学生列竖式板演138+16后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 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

二、感知体验

1.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会列竖式计算吗?算之前, 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

比较分析: (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 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道题, 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是算错, 学生复查计算过程。

互动交流:

⑴辩一辩:各抒己见, 亮明自己的算法及算理。

(预设方案:可能从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方面解释)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 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方法正确, 为什么?

⑶想一想: (2) (3) 两种列式方法, 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列竖式计算有矛盾吗? (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 突出“相同数位对齐, 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小数点需要对齐”的算理。)

算法强化:请 (2) 或 (3) 做法的同学再次强化板演, 教师提醒学生用直尺打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1~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体验:如果把3.4改成3.45, 你会算吗?算之前还是先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展示两种做法, 提醒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对结果进行化简。

2. 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能像计算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算4.75-3.4吗?先估计一下, 差大约是多少?再算一算。 (尝试练习、板演, 小组内交流算法)

归纳算理:小数减法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1~3名同学说说)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更要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会验算吗?怎样验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算4.75-3.4。

设计说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是我们教学后续教学内容经常采用的策略。过往的经验对新内容的学习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本课中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尝试列竖式计算4.75+3.4, 正如课前调查,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师从引导学生检查计算过程, 激发学生从估算、转化成元角分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去发现算理,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分析、判断、理解, 从而内化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的算理, 建构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建构生成

1. 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它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 算一算。让学生在呈现的竖式中直接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巩固算理、强化算法。

3. 改一改。找出下面计算的错误, 并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 用一用。

(1) 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 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 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 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2)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 在距地面约341千米的高空绕地飞行, 它的飞行高度比“神舟六号”约少3.73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高度约离地面多少千米?

(3)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 赛一赛。

比赛要求:小组接力, 自己要确保计算正确, 后面的同学要先检查前面同学计算是否正确再做。

设计说明:层次分明的练习, 由浅入深、动静结合、螺旋上升,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发展学生的数感, 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算得又对、又快的要求”既落实了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 又促进学生正确计算态度的形成, 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还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 剩下138-4.75=这道题, 同学们课后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 如果遇到困难, 可以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篇9:“小数加减法”教学纪实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在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将“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求知

1.以旧带新。

师:很高兴今天跟大家一起上数学课。老师从小就很喜欢打篮球,我有一个很崇拜的偶像,是谁呢?

生:姚明。

师:我的身高只有171cm,那姚明呢?

生:226cm。

师:可比我高多了。那姚明比我高多少呢?怎样列式?

生:226-171=55厘米。(师板书算式。)

师:这是咱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整数。)

师:如果把我们两个身高用米作单位来列式,该怎么列呢?

生:2.26-1.71。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这样就把整数减法变成了小数加减法中的一种。(板贴:小数。)

师:这可是个新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

2.尝试计算。

师:这道小数减法咱们还没学呢,你会算吗?

生:会算。

师:真会吗?有会的是不是?咱们就试着算算。拿出一张题卡,列出竖式做一做。

师:谁想上黑板来试试?(学生板演。)

3.判断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如果你旁边的同学也写完了,可以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是否一样。

师:都写完了,停笔往前看,这个同学的结果和你算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这样的算法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什么地方用过呀?

生: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对,整数加减法也是这样算的。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小数加减法多了个小数点。

师:大家看,如果把小数点盖住的话,这回呢?

师:真的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整数加减法了,是226厘米减171厘米,等于55厘米,也就是0.55米。还真有这样的联系!

二、创编题目,探究算理

1.明确编题要求。

师:看来呀,小数加减法也不难呢,那么我们就做一道题,只会做这一种类型,就能保证小数加减法都会了吗?

生:不能。

师:那还得怎么办?

生:再多练习几道题。

师:好。按照以往呢,是老师出题大家做,咱们今天改改,你们自己出题自己做,行吗?

生:行。

师:真行啊?

生:真行。

师:当老师可没那么简单,出题就更不容易了。

师:大家认真思考下,除了黑板上这种类型的小数加减法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类型须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呢?把这样的新类型写出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再拿一张纸,写一道小数加法或减法,先写横式,再写竖式。(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师巡视选典型。

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写完了,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把你写的新类型和大家介绍介绍,说说新在哪里。(交流时,教师选择一些新类型收上来。)

3.汇报交流,第二个例题。(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

师:大家都交流完了,老师也选了一些大家发现的新类型,先看这一张,这是谁发现的?(实物展台出示:1.25+0.3。生举手。)

师:到前面来。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生:孙××。

师:孙老师是吧?大家看,孙老师写的这道题是不是新类型?

生:是新类型。

师:新在哪了?

生:这是一道两位小数加(减)一位小数的算式。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看来你们俩还真是心有灵犀,那咱们就把这个新类型写下来。

师:孙老师出的这个新类型你们会算吗?

生:会算。

师:孙老师,你选一个同学来黑板演示。

师:其他同学再拿出一张纸来试着算算这道题。

师:孙老师你也别闲着,咱俩一起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同学需要帮助的。(学生板演,师巡视。)

师:孙老师,你的学生们写得怎么样?

生:都挺好的,都算对了。

4.层层递进,揭示算理。

师:大家看,你算的结果和这位同学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大家都没有问题了吗?(生摇头。)

师:我记得在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是把末位对齐。(再次盖上第一个算式的小数点。)怎么这道小数减法没有把末位对齐呢?

生: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好,小数点对齐。(板贴。)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板贴:相同数位对齐。)

师:这样做一定有这样做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相同的数位对齐就能相加减了呢?有没有什么更本质的原因呢?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交流,师倾听。)

生:可以加上单位元来理解,就是1.25元加0.3元,也就是1元2角5分加上3角。2角必须跟3角相加才可以。

师:那么5分和3角如果加上了,得数8表示什么呢?是8角吗?

生:不是。

师:还是8分呢?

生:也不是。

师:哦,我明白了,那么也就是得相同的货币单位才能相加减,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是用举例子的办法,结合生活实际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抛开单位,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们还可以看数的组成。1表示1个1,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3表示3个0.1。2个0.1就要和3个0.I相加。

师:同样,5和3相加得8又表示什么呢?是8个0.i吗?

生:不是。

师:还是8个0.01呢?

生1:也不是。

生2: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师: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板贴: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师:这位同学是结合数的组成,用讲道理的办法来理解,也非常好。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看,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保证相同数位对齐,其实目的就是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最本质的道理。大家早就知道这个方法,但背后的道理却不简单。

5.反向观察,夯实内在联系。

师:我们再反过来看,要想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其实我们只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更简单一点的方法就是把小数点对齐。大家看,孙老师的这个新类型好不好?

生:太好了。

师:是啊,不但让我们知道了计算方法,还明白了它背后的道理,快把掌声送给他。

6.继续研究新类型,第三个例题。(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师:还有新类型呢?我们再来看一道,这是谁发现的新类型?(实物展台出示:1.2-0.48。)

生:是我。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

师:王老师的这种新类型新在哪儿?

生:是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算式。

师:王老师,他说的和你的出题意图一样吗?

生:一样。

师:这种新类型你能解决吗?

生:能解决。

师:再拿出一张题卡试试看,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写?(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师:大家都写完了,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算的,和你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为了方便计算,在被减数末尾添了一个0,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最后在结果上点上小数点。

师: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黄色粉笔标记。)

生:补0是依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不补0,小数点对齐了吗?

生:对齐了。

师:相同数位对齐了吗?

生:也对齐了。

师:那为什么还要添一个O呢?

生:为了更清楚地看出来用0减下面的8。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刚刚又发现一位同学是这样算的,大家看看。(实物投影出示错题。)王老师能否给我们讲一讲是怎么回事呢?

生:屏幕上的算法是把十分位的8直接落下来了。

师:是直接抄下来的,那他算减法了吗?

生:没有把它减去。黑板上的同学在被减数末尾添上一个0,就可以减8了。

师:明白了,我们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0”,把它添上了,这种新类型是不是一下就转化成了大家熟悉的旧知识了?

生:是的。

师:这种题型是小数加减法很容易出错的一种题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有错的,把它改过来。

三、巩固练习,扩展类型

师:其实呀,同学们的新类型还有很多呢,咱们一起看看。

师:这4种新类型,你都会做吗?

生:会做。

师:从书桌里拿出白纸试一试。对照检验下答案是否一样。

生:一样的。

师:你觉得哪种最重要?和你的同桌交流下。(同桌交流并汇报。)

生1:第一种是整数减小数的,可以补0再减。

生2:第二种是竖式结果末尾是0,可以去0化简的。

师:这是根据什么呢?

生2: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生3:第三种是不但去掉末尾的0,还要去掉小数点的。

生4:第四种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师:还有很多新类型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同桌两个同学互相查一查,刚才你们做的那些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把它改正过来。(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四、拓展提升,大数学观

师:大家掌握得真不错,回想一下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不也是要让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吗?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怎么对齐呢?也就是末位对齐。(板贴:末位对齐。).

师:其实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数的加减法都是这样的,就是让相同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小数加减法,同学们不但发现了很多新类型,并且自己找到了计算方法,明白了背后的道理,真是太棒了!宋老师为你们点赞。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

教者通过情境引入达到了以旧带新的目的。简明又巧妙的情境将学生从整数加减法自然过渡到了要学习的新内容——小数加减法。而设计的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比较更是将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自然地建立起了联系。

教者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出题的活动将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法的思考引向深入,巧妙地揭示出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类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当然这里面更具挑战性的是教师在学生个体思考、集中反馈中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教师要适时捕捉、发现学生典型的情况来组织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

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显然是学生最需要突破的难点。学生已有的对于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往往只是明白如何算,也就是知道算法。但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里教者通过适时讨论,通过学生做小老师引导学生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1.2-0.48这种类型的呈现,既有强化算理算法的目的,更是看出了教者对于学生易错点的敏锐把握。通过“是否添0”“为什么添0”这样的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将理法结合,进而提升认识。这4种类型题的出现是对小数加减法不同情况的有效补充呈现。学生在计算中感悟,在交流中提升,在订正中再认识,这样的计算课才更扎实。数的加减法的本质即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之间的加减。从整数到小数,甚至是今后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法道理是相同的。最后环节的提升,彰显了教者大数学观的思想。

总之,这是一节几乎没有使用课件的素课,一节公开课中不常见到的计算课教学。但又是一节更贴近平时教学,可以给老师们更多借鉴学习的常态课。教者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做小老师自已出题、大家做,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者更能牢牢把握数学本质,计算课教学的本质,在充分放手的同时敏锐捕捉学生学习的难点与关键点。适时组织讨论,加以引导。当然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也不是一课之功,如何使关键类型得到适当重复与强化,如何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加以练习与应用,也是教者需要不断思考与深入研究的。

上一篇:家乡玉林的变化小学作文下一篇:语文学科教学计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