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024-05-15

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P96一P97,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 预学

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找出那些数学信息? 【设计理念】通过主题图复习元、角的知识,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二、共学 研学

1、出示教材96页例3(1)主题图,仔细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吗?怎样列算式?小组合作讨论并汇报。

2、小组汇报。板书:0.8+0.6=

0.8-0.6=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吗?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计算知道: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各位加、减起,小数加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测学(发购物单)

师: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两种学习用品填入购物单,并计算出一共多少钱?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作业。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的过程,体验生活数学。

4、引导学生小结: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需的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5、出示例3(2)主题图。

(1)师引导: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如何列式呢?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2)小组汇报。板书:1.2-0.6 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掌握小数减法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再次品尝成功的喜悦。(3)测学:练习二十一第1、2题

(4)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6、出示教材第97页例4主题图。

(1)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会解决吗?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2)汇报,说说所提的问题及解题方法。(3)师: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3.1(元)3.1<3.2,所以买铅笔够。方法二:10-6.8=3.2(元)3.2-2.5=0.7(元)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2.5+1.2=3.7(元)3.7>3.2,所以钱不够。

【设计理念】从多方面多角度加深小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三、测学

1、第97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第3、4、5题。

2、、直接写出得数。

0.8-0.5=

0.7+0.4=

1.6+2.3=

1.9-1.3= 2.3-.3=

5.3+1.6=

0.5+3.1=

0.8+1.5=

四、总结提升:

小数加、减法与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设计理念】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充分展示了学生客观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课后延伸

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魔方

小布熊

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元。)元。)元)

篇2: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5、96页例

3、例4及“做一做”。【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把数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购物素材,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交流中充分感知、体验一位小数加、减法,主动建构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探求数学知识的能力。【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情境)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之衔接的有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学生在没有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小数的性质就开始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决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只能限定在学会“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也就是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教材呈现的范例也只能仅限于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文具商店一角)。【学情分析】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感到容易,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的方法。但对算理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对于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后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需求出发,找准教学的起点,从生活入手,把学生的思维由潜在状态变为活跃状态,进而围绕数学的本质展开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三)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充满了对新知识的渴望。新课程倡 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处理,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相关的故事,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通过讨论活动,使学生小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究,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我会填:

3.65元=()元()角()分 6.78米=()米()分米()厘米 7元6分=()元 9角2分=()元 2米18厘米=()米 8厘米=()元

2、列竖式计算。

326+58 862-26 师:你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既涉及到“元,角,分”的知识,也和整数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课前复习这两个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很快就是同学们的节日了,“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看着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

生:(回答)师:你会选择两样商品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简单小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设置常见的购物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获得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学习内容——简单小数加减法。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感觉到研究小数加减法的必要性,再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允许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可以把“元”转化为“角”来算,可以列竖式,也可以口算等等。

生讨论后汇报结果。小结算法。

三、练习巩固

1、课本习题。

2、拓展延仲。

四、课后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概括。“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换一个角度提问,给学生一种使命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欲望。】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如:

相同数位对齐 元 角

小数点对齐 1.2 1 2角 + 方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 0.6 6角 + 1.8 1 8角

篇3: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一家文具店要招聘几位营业员, 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完成五个任务才行, 有信心吗?

生:有。

评析:学生听说完成五个任务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 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 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驱动, 逐个击破

1.完成任务一。

师 (出示第一个任务) :在图1中寻找数学信息, 并解释它的意思。

生1:书包25.8元。表示一个书包的价格是25元8角。

师:说得真棒!此时应该有…… (学生掌声响起)

师:谁接着汇报?

生2: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6.8元, 表示6元8角。

生3: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0.6元, 表示6角。

生4:一个卷笔刀的价格是0.8元, 表示8角。

生5:一支带橡皮的铅笔的价格是1.2元, 表示1元2角。

师:你们真厉害, 任务一已经顺利完成了, 我们再来解决任务二。

评析:清楚的任务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智慧完成,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完成任务二。

师 (出示) :一本练习本0.9元, 一块橡皮0.5元, 一共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巡视)

师:完成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生1:9角+5角=1元4角

答:一共要1元4角。

生2:0.9+0.5=1.4 (元)

答:一共要1.4元。

师:生1,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0.9元就是9角, 0.5元就是5角, 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9角加5角, 等于1元4角。

师:你先把元转化成角, 很有道理!生2, 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把0.9元和0.5元加起来。9加5等于14, 就是1.4元。

师:1.4中间的小数点不写行吗?

生2:如果不写, 就变成14元, 相差太大了, 不行。

师:所以, 1.4中的小数点千万别掉了。

师:请看下面这个竖式, 0和0, 9和5为什么要对齐?请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作业纸的表格内 (如图2) 。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1:两个0都表示0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9和5都表示角, 角和角应该对齐。

师:此时应该有…… (掌声响起。师在竖式个位的顶部写上“元”, 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写上“角”。)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0和0都在个位上, 个位应该和个位对齐;9和5都在第一位小数上, 应该对齐。

师:谁听懂他的话?

生3:个位和个位对齐;第一位小数应该和第一位小数对齐。

师:对, 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除了相同数位对齐, 还有什么要对齐?

生4: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为什么?

生4:如果小数点不对齐的话, 相同数位就对不齐了。

师:对,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解法, 哪一种更加简便?

生5:第一种要先转化, 感觉比较麻烦, 因此第二种简便。

师:有道理!

评析:任务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事先教师没有任何暗示, 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通过解读、讨论、交流、说理, 学生渐渐意识到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再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的简洁。

3.完成任务三。

师出示:一支圆珠笔1.4元, 一块橡皮0.5元, 圆珠笔比橡皮贵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谁来把解决过程写在黑板上?

生1:1.4-0.5=0.9 (元)

答:圆珠笔比橡皮贵0.9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先把数位对齐, 4减5不够减, 退1做10, 14减5等于9, 个位上0减0等于0, 再添上小数点。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1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1:这表示退1做10。

师:观察黑板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一个是加法, 一个是减法。

生3: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第一个算式的和正好是第二个算式的被减数。

师:对, 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因此, 数学上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有了任务二的思考过程, 任务三的解决比较顺利, 学生对不够减退1做10能够理解并运用。最后, 让学生寻找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细节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4.完成任务四。

师继续出示图1:请同学们根据图1中的信息, 先提出一个问题, 再把它解决掉。 (学生开始提问并解决)

师:谁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没有橡皮的铅笔,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5元。

生2: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3元。

生3: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0.3元。

师:刚才, 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有成果!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 请你们帮我算一算好吗?

生:好!

师出示任务:老师今天买了两样商品共花了2.3元, 老师给了售货员3元钱, 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老师算一算吗? (生开始解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1:3-2.3=0.7 (元)

答:要找0.7元。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3表示3元, 2表示2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

师:3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表示退1做1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答:要找0.7元。

师:在3后面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和0?

生:这样, 数位就对得很整齐, 计算起来不容易错!

师:你说得真棒!同学们, 这两种做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妥当?为什么?

生:第二种妥当, 因为第二种数位对得非常齐, 不容易错。

师:我也认为第二种妥当, 不容易错。

评析:任务四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图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出示的这个问题, 通过展示、比较,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比较妥当, 因为3.0和2.7数位对得很齐, 不容易错, 从而使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完成任务五。

(1) 我会算。

(2) 我会治。

(3) 我会解。

(4) 我会填。

评析:第 (1) 题重在技能的落实;第 (2) 题重在方法的巩固;第 (3) 题重在能力的提升;第 (4) 题重在思维的培养。

三、适时总结, 完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计算时, 小数点要对齐。

生2:计算时,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3:数位不够的, 用0补齐。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的五个任务都能自己完成的同学, 请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恭喜你们成为老师文具店里的营业员!掌声鼓励! (宣布下课)

评析: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一简要汇报,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本节课的效果较高。最后的评价, 重在与开始呼应, 以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本质追求。

1.任务驱动。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有任务, 才有压力。本节课以五个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学生完成了这五个任务,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 这五个任务并非平均用力, 任务二和任务四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用时间较长, 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2.整体建构。整体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应有意识。本课教学首先构建了一个整体情境, 即文具店要在学生中“招聘”营业员, 学生只要完成五个任务, 就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最后对顺利完成的同学表示祝贺, “聘任”他们为营业员。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任务二中的算式和任务三中的算式互为逆运算, 使得整个新知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得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明白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

篇4: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能熟练地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显示几种东西的价格。问:“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超市或商店买东西,那么,你会算钱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这几种商品价格,任意提一些加法和减法问题。”学生在相互问答中交流,了解不同物品的价格差别,并且由一个同学提问题,另一个同学解答,这样交换进行,巩固对小数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同时掌握住哪些学生已能熟练计算,还有多少学生有待加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

二、指导做题,加强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1题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其中,加法3道,减法3道。可以让学生口算,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列竖式计算。计算前,老师要帮助学生回顾计算要领:小数加减法与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但小数加减法要特别注意小数点对齐,只有那样,相同数位才能对齐。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两道整数加减法竖式复习,再让学生做第1题。做完后,如果觉得6道题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几道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点,让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要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这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有直接的帮助。)

第2题是比较两本书的价格,让学生准确算出《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因为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了小数,所以算第(1)小题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算什么东西比什么东西便宜多少元或者贵多少元都是用减法,用价格高的减去价格低的;二是注意钱的读法以及弄清楚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小数表示“几角”,第二位小数表示“几分”。计算第(2)小题可以估算,或者口算,如果估算有困难,就让学生列竖式计算,算出得数再做比较,得出10元钱不够的结论。

第3题是操作题,即让学生测量自己和邻座同学的身高。做这题时,仪器上显示的读数可能是厘米,需要把“厘米”化成“米”,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比如100厘米是1米,以及如何把小单位化成较大的单位。例如,如果测得学生的身高145厘米,可以问学生等于几米?并启发学生思考换算过程:100厘米=1米,40厘米=4分米=■米=0?郾4米,5厘米=■分米=■米=0?郾05米,所以,145厘米就是1米+0?郾4米+0?郾05米等于1?郾45米。然后再计算出自己的身高和同桌的相差数。

第4题是由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给出数据,让学生根据3个城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数提出一些问题并解答。做题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你们还记得哪些面积单位?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呢?(平方米)你会提出一些加法或减法问题吗?然后要求学生提出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并解答出来。另外,应提醒学生,在提问题时,要注意与“面积”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大小”,比如:“天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比上海小多少?”还要注意比较数的大小和“大多少”与“小多少”的关键。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可提的问题较多,因此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某几个问题上。

第5题是算坐车时车票要多少钱。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两站相距约1千米,10千米以内要1元,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郾5元。然后请同学们仔细数数她坐了几个站。粗心的同学可能看到“光明街”在第13站,一下子就说出小姑娘坐了13个站。引导学生想想说对了没有,也可以实际数数站数,找出规律并提醒学生“起始站”不应该算在里面。

第6题是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结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列式计算。第(1)小题主要弄清求哪两个数的差;第(2)小题可采用目测,让学生看着统计图,目测哪两段的差距最大,就可以算出哪一年龄段的体重增加得最多。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不能看到“增加”就用加法。

(设计意图:本练习的第2~6题针对性都很强,题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满了生活气息。教学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或经历,如买东西、坐车、比身高、比体重等,把抽象的小数及小数加减法具体化、形象化,达到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培养他们从小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练习中的“思考题”是要学生用指定的数字按要求写数。第(1)小题的小数要“小于1”,那么小数点前面只能是“0”;第(2)小题的小数要“大于7”,那么小数点前面就是“7”。小数点后面的三位数可让学生按要求自由组合,写出多少都可以。

作者单位

宣威市务德镇茨嘎完小

篇5:《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小数,在初步认识小数之后开始学习简单的计算。教科书里安排的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是简单的,无非就是一位小数或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而且整数部分的位数也是相同的,这种题型学生模仿容易,如果单从这样教学,一节课下来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可实际考试时,常常不出这么简单的计算,而是喜欢出诸如1.39+22.5、7.8-4.96、1.43-1.36、10-0.95……此类的题型。故我在上完新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通过对比,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

①列竖式时都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都是从低位加、减起;

③哪位相加满十就得向前一位进1或哪位不够减就得从前一位退1再减。学生也看出不同的地方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注意点上小数点。最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出小数加、减法对齐方式,实际上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教学的两个算式0.8+0.6、6.8-1.2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对此似乎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接着我出示上面写的这四道题作为学生的课堂练习(其实这种类型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才学的,我把它安排在这,有易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有易于对付考试时喜欢出难题的那些人),通过巡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不懂对齐,不是相同数位对齐,而是从右住左让每个数字对齐(就像是整数加减法了);有的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不懂得第二位小数该如何处理,而是把它当成加法,直接把数字抄写下来;有的遇到除了最低一位,其余各位上的数相减都得0时,只写最低位的那个数字,没有了整数部分,没有了小数点……

篇6: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课件

想一想:

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加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注意些什么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当十”只是小数加减法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

看谁算得对又快

3.7+4.2= 4.5+2.3=

2.7-1.5= 8.4-7.5=

2.5-0.8= 6.2+3.9=

1.1-0.3= 1.4+0.8=

算一算

0.6+0.9= 0.5+0.3=

1.9-1.4= 7.8-1.1=

1.1+2.8= 2.6-0.8=

3.9+2.5= 6.2-3.9=

我要到光明街站下车,车票多少钱?

儿童乐园到光明街的距离:

2 × 8 = 16 (公里)

16-10 =6 (公里)

多3个2公里,就要多出多少钱?

0.2 + 0.2 + 0.2 = 0.6 (元)

篇7:苏教版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1.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一 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 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提高合作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精神,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资源: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画面中的人是做什么工作的?

录音:欢迎各位小顾客光临本店。本店为大家提供免费各色早点,(课件出示点心价目表)如果任选两种食品?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1)谈话: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我们先从比较简单的问题研究起,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一共要付多少元?算式怎么列?

指名回答。板书:0.5+0.7

每人尝试计算。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小组内小伙伴一起解决。

(2)分小组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将点心的价格看成以角为单位,将小数加法转化成整数加法。即0.5元是5角,0.7元是7角,5角加7角是1元2角,即1.2元。

(4)教学竖式计算。

谈话:刚才同学们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转化成一角为单位的整数计算出了得数,下面我们研究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元,小数部分是角,想想竖式可以怎么列?

教师板书“元,角”后让学生在下面尝试列式,计算,并指定二人板演。

提问:谁来说一说这样计算的道理?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能想像着小数的意义进行计算吗?

(5)分组讨论:加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加数中的小数点对齐?为什么得数中也要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应该点在什么位置?计算小数加法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

(1)尝试用竖式计算。

谈话:下面我们来研究“买一碗面比买一碗馄饨要多付多少元?”想一想怎样列算式?(板书:2.4-1.8)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做完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2)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呢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3.教学“试一试”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选择的早点外,你还喜欢哪两种食品做早点,先求出它们价格的和,再求出它们价格的差,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三.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有困难,教师提示,想一想竹竿直立在水中,水面把竹竿分成了哪两部分?做完后与同桌交流自己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第(1)(2)小题,第(1)小题有学生可能列出乘法算式,可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用加法计算出结果。第(3)小题小组合作完成,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比一比哪一 组提出解决的问题多。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白题目的要求。

(2)学生独立解答。

(3)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先计算出得数,再与1比大小,另一种是估算,如0.9-0.3得数比1小,1.1+0.3,2.5-0.9得数比1大。如果没有人采用估算方法,教师提问:上面三题你能不列式计算做出判断吗?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您能告诉大家要注意些什么吗?

(2)谈话:星期天,看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到超市买菜或到超市买东西,并记录,计算家庭支出情况,下周向老是和同学汇报。

篇8:“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3、例4。

教学过程:

一、激活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32+18 32-18

提出问题:这是整数加减法的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从哪位算起?

指名回答后,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算起, 加法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2.回顾元和角的换算规律。

认识这些价格吗?请把下面的价格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后引入新知:今天, 我们还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其他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生活中小数知识,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为后续的学习铺设坚实有效的基础。

二、探究

1.观察、分析, 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后,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根据已有信息,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教师选择加法计算的问题板书:一个铅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2+0.8=。

2.独立思考, 探索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此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留足思考和探索的时间, 因此, 探究活动分三个层次来进行。

(1) 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学生的不同算法:方法1:0.8元=8角, 1.2元=12角, 8角+12角=20角=2元;方法2:0.8元=8角, 1.2元=1元2角, 8角+1元2角=2元;方法3:列竖式计算

(2) 展示交流, 感知算理和算法。指名板书并交流计算方法, 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1.2元+0.8元”的计算方法, 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观察、对比, 明确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方法1和方法3, 分层提出问题。问题1:为什么要把1.2元转化成12角, 0.8元转化成8角来计算?这是把小数转化成什么数来计算?问题2:用元做单位来计算时, 1.2元中的整数部分“1”表示多少钱?小数部分“2”表示多少钱?0.8元中的“0”表示多少钱?“8”表示多少钱?8角能与1元相加吗?为什么?

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借助板书, 沟通联系, 建立小数加法笔算的竖式模型。

问题3:如果不带单位“元”和“角”, 能列竖式计算“1.2+0.8”吗?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从哪位加起?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 引导学生把带单位的竖式模型中“几元加几元得几元”“几角加几角得几角”的算理迁移到纯粹的小数加法的竖式模型, 类推出“几个十分之一加几个十分之一得几个十分之一”“几个一加几个一得几个一”的算理。进而得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 也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低位加起。

3.迁移类推, 探索小数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课件呈现:一个铅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0.8, 接着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并交流算理与算法。组织学生交流后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 把相同计数单位对齐相加, 从最低位算起, 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问题逐层追问, 引导学生发现用“元”做单位的计算和用“角”做单位的计算, 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以此为基础, 帮助学生从带单位的竖式模型过渡到小数加法的竖式模型, 同时把学生的认识由现实情境转向数学的本质。有了小数加法计算的基础, 再放手让学生类推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进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合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统一性。

4.对比分析, 建构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吗?哪里相同?哪里不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 怎样才能保证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意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突出小数与整数的加减法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相减, 进而明确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要对齐, 只要把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应用, 深化算法

1.根据笔算的过程与方法填空。

2.列竖式计算。

3.6+4.8 7.4-0.9

3.解决问题。

(1) 买一个文具盒和一块橡皮, 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2) 一块橡皮比一个文具盒便宜多少元钱?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不仅巩固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而且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巩固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有什么收获?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篇9: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合理、营养的饭菜搭配就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又可以避免自己的挑食、偏食的现象。今天就请你们当一次营养搭配师,帮妈妈想想买什么菜,即营养又实惠,老师希望你们亲自到超市或者菜市场调查一下,帮妈妈出个主意,准备消费20元钱的晚饭,买什么既营养又实惠?每一类的价钱是多少?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说说你的想法。(完成下面表格)。

名称价钱

一共需要多少钱?:

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评价:

一、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及设计意图:

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乐趣,首先我们教师自己就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本次拓展性作业,意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改善学生只面对教科书做习题的局面。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超市、市场调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购物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和提倡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需要的算法,减少机械的计算,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2、學生操作方法:

学生在学了小数的加减后,去超市、市场亲自调查、挑选后,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完成本次作业。

3、评价标准:

(1)关注学生调查数据的能力。

(2)关注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的估算能力。

(4)关注学生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掌握的情况。

(5)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考虑情况。

二、学生作业样本呈现:

三、作业样本评析:

1、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作业的要求,到超市、市场购买所需物品的价钱,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本次作业。部分优秀的学生不仅考虑到了知识的应用,还考虑到了现实生活问题,如饭菜营养的搭配、提前计划物品的多少以及价钱、家中人员的多少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不知怎么选择应用,没有正确合理的计算,完成的不好;还有部分学生所填写的数据没有亲身去体验而是随意填写数据,不符合要求,在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的结果中还出现错误。

2、学生实际作业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开放的作业空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从本次作业中能够看出,“出色完成本次作业”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综合素质比较高;“基本完成本次作业”的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综合应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须进一步提高;“完成本次作业较困难”的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数学计算能力、估算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3、肯定的优缺点或提出改进意见

本次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示自己、发展个性。当他们向我汇报作业成果时,调查方式的多样、各种不同的搭配、同一价钱的不同付钱方式等,实在让我欣喜。学生普遍反应,这样的数学作业,太新奇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

要让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作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除了形式要多样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设计的目标要有针对性和合理性,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获得成功的喜悦。(2)数学课作业要能促进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设计要难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作业的评价要有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作业采取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弹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4、 教师评价的效果: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因此,在评价中,根据学生的差异,以“成功体验”为依据,以各层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标准,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进行分层评价,要求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一个班的学生。分层评价表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题目上,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使学困生达到较低标准时也有得优的机会,使优等生在较高要求的标准下,追求更高质量的作业。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成功”。

篇10:《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并购买文具这一情境,共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促使其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不仅要对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依据,还要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想方法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都买过什么?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文具店逛一逛,让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根据看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呈现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提问的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96页例3。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根据课件中这两个文具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卷笔刀和普通铅笔)

预设

1个卷笔刀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多少钱?

1个卷笔刀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1支普通铅笔比1个卷笔刀便宜多少钱?

(2)引入主题。

师: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一个用加法、后两个用减法计算)

师:0.8和0.6是什么数?(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列出算式,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

(4)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方法是把钱数改写成用“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数直接相加、减)

(5)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一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即8角+6角和8角-6角。

二是用“元”作单位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即0.8+0.6和0.8-0.6。

(6)学生尝试笔算0.8+0.6和0.8-0.6。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并示范。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0.8+0.6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可以了?(小数点对齐)

(7)提问:0.8+0.6我们会计算了,那0.8-0.6你们会计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8)反馈练习:2.8+2.1 6.4-0.9 4.7+5.3 5.6-5.3

集体订正时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算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3.根据上面的方法解决1支带橡皮的铅笔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的问题。[生自主解决,1.2-0.6=0.6(元)]

4.体会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结合板书讨论:相同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要求从低位算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不同点: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以及用0占位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5.教学教材97页例4。

(1)请同学们帮老师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她的钱够吗?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后还剩10-6.8=3.2(元)。

然后计算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需要2.5+0.6=3.1(元)。

因为3.23.1,所以钱够。

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买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需要2.5+1.2=3.7(元),因为3.73.2,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之后还剩10-6.8=3.2(元)。

再计算买1个笔记本之后还剩3.2-2.5=0.7(元)。0.70.6,买1支普通铅笔够;0.71.2,买1支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方法三 把要买的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比10元少。

6.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篇11: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会算。(完成P97页第3题)

(1)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2)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写下来。

(3)独立完成第3小题。

(4)指名汇报交流。余生帮助评价订正。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97页第4题。

(1)看图读题,明确题意。

(2)指名提出问题,师板书。

(3)生独立完成板书出来的问题。

(4)全班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2、完成P98页第5题。

(1)生读题后指名复述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3)全班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P98页第6题。

(1)指名看条形统计图说数学信息。

(2)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反馈、汇报交流。

2、学有余力学生完成P98页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篇12: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6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⑵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设计理念:自主建构,互动生成,以学定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1元4角=()元 1.5元=()元()角 2. 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计算)239+41 746-18 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列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很快就是同学们的节日了,“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看着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指名回答,师板书问题。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加法一个减法的问题在本子上解决。指名2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并讲解计算过程。(4)你有什么问题需要问这两个同学吗?(重点解决0.6+0.8=1.4的竖式中“4”为什么写在“8”和“6”的下面,“1”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1.2-0.6=0.6,“2”减“6”不够减怎么办?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整数部分的0能省略吗?为什么?

(5)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还能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吗? 师: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数位才会对齐。

师:同学们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复习内容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加减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6)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加减法竖式是怎样计算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7)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要注意什么呢?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

1、列竖式计算4+2.7= 5-2.4= 生算完之后,问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看竖式问:“2”为什么和“4”对齐?“5-2.4=2.6”,“6”是怎样得到的?

2、游戏:课件出示(1)

吃西瓜比赛

(2)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这节课老师看到每个同学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满载着收获走向生活。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学习的名言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来来计算,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

元 角 1.2

6角 0.6 元 1.2

+8角 +0.8 元

14角 1.4 元 0.6

篇13: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师以往会将《小数加、减法》教学中第39至41页的教学内容分成2课时上,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而在采用“协同学习”之后,我将这两个教学内容仅在1课时里分三个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片段一:自学小数加法]

我让学生先自学书本第39页和40页小数加法的相关内容,重点思考:为什么小胖估算自己的成绩在11米到13米之间?同时,我要求学生完成书本第41页上的C级练习。该设计的目的在于:①正确的估算为学生正确判断计算结果提供了依据;②书本上并没有揭示估算的过程,如果不设计这个思考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是不会自行思考的,那么这个教学内容就流于形式了;③通过3题计算检测学生自学后的成果。自学5分钟后,我便请4个学生“协同学习”小组围绕思考题进行交流,核对C级练习,重点找找组内同伴的计算过程是否存在不同。

[反思]通过小组讨论、核对等一系列步骤,全班42个学生中仅2人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计算错误(不是方法错误),正确率达到95.2%,我们以往所担心的小数点不对齐的问题并没有出现。因此,在反馈时我重点抓住以下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全班反馈。

①怎么估算?学生都会说11和13是怎么来的,却不会用数学的语言进行归纳。因此,我便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去尾法”得出5+6=11,以及利用“进一法”得出6+7=13。

②C级题目在做的过程中存在不同:有的学生列算时写9.4+3.16,而有的学生写9.40+3.16。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改写;为什么不改写”。两派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表达各自观点。学生们发现改写的目的在于方便计算,不改写的原因在于0加任何数都等于原数。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我在此时并不对是否要改写下结论。

[片段二:突破教学难点]

对于书本上的试一试5.38+6.62这道题目,我采用的是根据提示“你能把结果化简吗”,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生1的方法,极个别学生采用生2的方法。

[反思]很显然,没有一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因此我没有选择“协同学习”小组讨论、自行纠错的形式,因为如何在竖式中化简对于学生是完全陌生的知识,他们无法通过自我学习、纠错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采用直接讲解、纠错的方法。

[片段三:自学小数减法]

我让学生自学书本第41页小数减法相关内容,并尝试完成11一4.9的计算,同样采用协同小组自行纠错的形式。在学生反馈中,我发现42个学生,39人采用生1的做法,2人采用生2的做法,1人采用生3的做法。计算结果1人算错(采用生2的做法),其余41人算对,正确率达到97.6%。

篇14:简单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P71-73。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3.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老师做动作你们猜猜是哪个数字。如果猜到了就请大声说出来,好吗?

生:好。(老师做动作,学生猜数字。1、9、4。)

师:大家真是聪明的孩子,能够快速地猜到答案,而且声音很洪亮。我相信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一定很优秀,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将9和4这两个数字请到了课堂,如果在9的后面填上1个9就变成了99。这两个9表示的含义相同吗?(出示图片。)

生:不相同。

师:红色的9表示什么含义?

生:红色的9表示9个十。

师:蓝色的9表示什么含义?

生:蓝色的9表示9个一。

师:现在让我们计算一下99+4的结果是多少,同学们看这个竖式列得对吗?(出示算式。)

生:不对。

师:哪里错了?

生:4应该和蓝色的9对齐。

师:4为什么要和蓝色的9对齐呢?

生:因为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啊,在计算整数加减法的时候,我们要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字对齐,也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板书:整数加减法相同数位对齐。)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计算过程吗?

生:9加4等于13,进1写3,9加1等于10,99加4等于103。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整数加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小数加减法,看看它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板书:小数加减法。)

三、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1.初步探索,理解算理。

师:相信同学们对于小数加减法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我们就已经开始接触了,例如0.9+0.4,你能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生:能,0.9加0.4等于1.3。

师: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你能说说是怎么算的吗?

生1:0.9元等于9角,0.4元等于4角,9角加4角等于13角,13角等于1.3元,所以0.9加0.4等于1.3。

师:这位同学是把小数带人具体情境进行计算的,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2:0.9表示9个十分之一,0.4表示4个十分之一,9个十分之一加上4个十分之一等于13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3。

师:这位同学是利用计数单位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的。看来大家已经能够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了,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多位小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和算理上是否一样。

师:多位小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前几天我到书店买书时就见到了。大家看,这本《爱的教育》的单价是多少?(出示图片。)

生1:6.45元。

师:对,它的单价是6元4角5分。这本《小王子》的单价又是多少呢?

生2:4.29元。

师:对,《小王子》的单价是4元2角9分。《夏洛的网》的单价是多少?

生3:8元3角。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获得的信息,你们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生1:《爱的教育》和《夏洛的网》一共多少钱?列式是6.45+8.3。(师板书。)

师: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2:《夏洛的网》比《爱的教育》贵多少钱?列式是8.3-6.45。(师板书。)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课件出示问题。)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3:《爱的教育》比《小王子》贵多少钱?列式是6.45-4.29。(师板书。)

生4:买《爱的教育》《小王子》和《夏洛的网》这3本书一共多少钱?

师:你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我们下节课解决好吗?

生:好。

师: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生5:《小王子》和《夏洛的网》一共多少钱?列式是4.29+8.3。(师板书。)

师: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课件出示问题。)谁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你来说一说。

生6:《夏洛的网》比《小王子》贵多少钱?列式是8.3-4.29。(师板书。)

生7:《爱的教育》和《小王子》一共多少钱?列式是6.45+4.29。(师板书。)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以前后桌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出4.29+8.3的和是多少。(生讨论,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选个代表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选学生到前面讲一讲是如何计算的。)

生1:4.29元是4元2角9分,8.3元是8元3角。4元加8元等于12元,2角加3角等于5角,9分加0分等于9分,4.9.9元加8.3元等于12,.59元。

师:他是利用我们之前学过的元角分的知识计算出了这道算式的正确结果。

师:这位同学是利用列竖式的方法,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吗?(边说边用手指竖式。)

生2:我这样列式的理由是数位对齐。

师:既然是数位对齐,那3和9能对齐吗?

生2: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2:9表示9个百分之一,3表示3个十分之一,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

师:那么3和2又为什么能对齐呢?

生2:2表示2个十分之一,3表示3个十分之一,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能直接进行计算。

师:由于它们的计数单位都是十分之一,在列竖式时要把它们写在相同的数位上,也就是写在十分位上,然后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了。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之前说的数位对齐这个说法可以吗?

生2:不行。

师:那么怎样说更严密一些呢?

生2:相同数位对齐。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个列竖式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列竖式的方法我们找到了,既然是相同数位对齐,那么4.29中的9应该和8.3中的哪一位对齐呢?

生2:百分位。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字怎么办?

生2:可以填O占位。

师:现在你能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2:9个百分之一加0个百分之一等于9个百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加3个十分之一等于5个十分之一,4个一加8个一等于12个一,4.29加8.3等于12.59。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请回。这位同学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来了4.29+8.3的结果。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竖式,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地让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我们列的竖式,小数点对齐之后,其他相同数位是否也依次对齐了?

生:对齐了。

师:那就是说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老师将这个方法记录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计算小数加法的。(播放微课。)

2.迁移到小数减法,深化算理。

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么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呢?下面让我们根据计算小数加法的经验,自己独立尝试计算8.3-6.45的差是多少。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生计算。)

师:你是如何快速列出竖式的?

生:把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就是确保了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8.3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字怎么减?

生: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在8.3的后面填0占位。

师: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O减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10减5等于5。

师:向十分位借一个十分之一,到百分位就变成了——

生:10个百分之一。

师:这时就变成了10个百分之一减去5个百分之一等于——

生:5个百分之一。

师:你能像刚才这样继续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吗?

生:3个十分之一借走一个还剩2个十分之一,2个十分之一减4个十分之一不够减,到个位借1个一,12个十分之一减4个十分之一等于8个十分之一,7个一减6个一等于1个一,然后点上小数点。

师:结果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呢?不点小数点结果就变成了——

生:整数。

师:也就是说点上小数点是为了区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

师小结:通过之前的学习,你认为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1:列竖式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生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生3:得数的小数点与横线上方的小数点对齐。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师:下面请大家利用我们掌握的知识任选4道题中的一道来完成。

6.45-4.29= 8.3-4.29= 6.45+4.29= 6.45+8.3=

(让计算8.3-4.29和6.45+8-3的2名同学分别说一说是如何列竖式计算的。)

师:看来大家已经能够准确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再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4道题计算是否正确。(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竖式是否正确,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将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很高兴能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我们知道了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确保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在数学的很多知识里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有联系的知识融会贯通。

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生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能够猜测出小数加减法可能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但是学生对小数点对齐就能够保证相同数位对齐不是很明白,因此我对例题进行了重组,直接进行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引发认知冲突。

在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结合具体数量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展开学习,然后从小数的意义分析。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让学生知道列竖式时,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最便于计算。最后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会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我设计的练习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首先让学生将4道算式计算出结果,使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之后出示4道判断题,通过对小数加减法几种特殊类型题的改错,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最后出示的填空题既考验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掌握情况,又提醒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从低位算起,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学生竖式写得不够整齐、端正,没用直尺打横线,今后应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格式,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二道题的判断对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导致讲授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

评析:

一、找准学习的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及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之前,在我校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表明:学生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猜测出小数加减法也应相同数位对齐,从形象上感知到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时把相同数位对齐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小数点对齐就能够保证相同数位对齐不是很明白,所以我们对例题进行了重组,直接进行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引发认知冲突。利用生活情境引出3本书的名字及单价,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并计算,使学生明确算理,通过生活经验抽象到数学算式,一步步明确计算时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全课始终围绕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算理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模型,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

二、处理好算法与算理的关系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师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算法算理并重,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素养,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设计的练习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让学生将4道算式计算出结果,既解决了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又能够让学生计算例题中的其他算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之后出示的4道判断题是以后学习计算小数加减法容易出现错误的几种特殊类型题(连续退位、小数点不对齐、结果忘记书写小数点、写横式时小数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省略不写、整数减小数相同数位如何对齐);最后出示的填空题既考验了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掌握情况,又提醒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从低位算起,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上一篇:管理提升通讯稿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需要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