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024-04-10

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精选5篇)

篇1: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风华小学校孙伟健

分析教材:《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

把握学情:对于学生而言,“元、角、分”等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计量单位,学生通过这些计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沟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联系的思维基础。通过以前的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为新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能力基础。

理清方法:通过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尝试着以问题式课例的方式来开展这一内容的教学。课前,我给自己这堂课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鉴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教学。

2、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学习算理应当以数位知识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本源。

3、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避免教学中相同知识反复讲,计算内容反复练。

解决策略:

1、有针对性地设置准备题,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已有知识。

2、通过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说理、分析,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本质的理解。

3、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竖式计算方法的依据以及其中蕴含的原理。

4、适当增加小数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而不仅仅依赖计算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算理。

基本技能:

1、在自主计算的过程中,通过体验,感悟,能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

2、能熟练、正确的笔算小数加减法。

基本思想: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尝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并和整数加减法进行比较,渗透迁移类推思想和比较归纳的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积累思考的经验和探究的经验。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读懂情境,让学生从问题入手,经历计算过程,理解算理,并尝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同时注意正确的书写格式;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生活中发现,初步解决问题

教师:孙老师刚刚在淘宝相中了两本书,我把它们加入了我的购物车,从订单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学生: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列式:6.45+4.29 学生:第一本书比第二本书贵多少钱?

教师:同学们善于观察、思考,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列算式解决了问题。这两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题目结果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2、大问题教学,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齐读课题,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可能会学哪些知识?

学生:小数加法减法如何计算,计算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会学习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要学习的内容,你们的求知欲可真强。但无论是计算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还是小数加法计算的原理,以及小数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必须得先学会如何计算,才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其他内容。

3、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独立思考要求:

1、尝试计算;

2、思考计算的依据。

4、小组合作,交流计算方法 合作交流内容:

1、计算过程

2、计算的依据

5、群体构建,归纳计算原理 找不同方法的小组汇报板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方法正确吗?你们的方法跟哪一种方法一样? 学生观察每一种方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时说清理由。预设学生几种回答情况:

(1)根据计算一位小数加法的经验,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要把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分和十分位上的数对齐,因此根据前面的经验推想计算两位小数的加法,百分位上的数也要对齐,(2)先把两个数据换算成以分做单位的整数,也就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了整数加法,根据整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算出得数,然后再把得数换算成两位小数。

教师:根据你们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有的可能会说,如果小数点没有对齐个位就不是和个位相加了;有的可能会说,要把小数的末尾对齐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做到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表示元的数,表示角的数,表示分的数分别对齐。

教师:如果我们擦掉元、角、分,这些单位你还能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会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上的数对齐。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说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有的时候要把小数的末尾对齐,你更赞同哪种说法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尝试举出1到2个反例来说明把小数的末尾对齐是不对的。讲清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道理,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那第二种方法对不对呢?还有谁用了这种方法?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学生交流是引导学生说清是怎样进行转化的,讲清算理。教师:比较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能说清楚算理。你们有什么经验吗?

学生:我把整数加减法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经验应用到今天的学习当中。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有数学家的潜质啊,因为你们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一种数学思想------转化迁移。

6、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教师:下面我们来熟练计算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做一做”挑选一道加法题,一道减法题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对答案,提出用验算的方法检验,明确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重点引导学生讨论12.53+4.67是怎么计算的?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格式的末尾是零,这个0怎么办?

引导比较6.07+4.89这道算式,整数部分相加后是10,整数部分个位上也是“0”,这个0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教师:15-7.46怎么计算?引导学生把整数转化成与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教师:大家计算准确,那我们来当小医生,给这些算式治治病。引导学生说出错误原因。

教师:通过计算,给竖式治病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除了小数点要对齐以外,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教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我可有写数学日记的习惯,大家刚才说的在小数的加减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内容,孙老师就把它写成了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歌诀日记,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当“翻译”和大家说一说歌诀的意思。

教师:这种歌诀日记把知识的重难点表述清晰,容易记忆。除了歌诀日记,图表日记便于我们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

出示图表日记,引导学生填空。7.引导比较,深化算理

教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原理。

教师: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甚至包括我们已经认识的分数,它们都是“数”,它们计算时无论是整数的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还是小数的小数点对齐,以及分数的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实际上它们都要遵循------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并且遵循满十进一,借一当十。

教师:看,这种图表式的日记,是不是能让我们所学的知识的脉络更清晰? 8.总结反思,重视方法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师:在总结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时,我喜欢用思维导图来表示,这样学习的内容更清晰。

教师: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得知识的方法更重要,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用了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方法、练习应用、日记整理的方法,希望大家能把这些数学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会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同学更智慧。

篇2: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理清思路

1.西师版教材中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其目的是从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 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生机盎然, 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心理特征、贴近学生认知经验。教材编排思路有提前性和渐进性。教师在教学“5的分解与组成”时, 已经提前渗透了加减法的意义。而对于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是经过生活场景到表象情景到抽象思维建立模型的。

2.符号意识贯穿其中, 在一年级教学中, 是不会直接出现集合的概念和名称的, 而是结合数学基础知识内容, 采用直观手段, 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合符号图画来渗透。如用圆圈图、分成符号、大括号的出现都是我们看图列式的依据。

教师让学生在动手分东西与分成的对比联系中发现“尖”上的数为总数, “边”上的数为部分, 总结为儿歌“尖总数, 边部分”, 让学生深入“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分成符号倒放、侧放不同方向的理解, 还有圆圈图, 方框图、虚线框、画斜线、大括号、“?”。更直观形象地展示了题意, 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讲解。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和有效的发展, 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思维基础。

二、看清内容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不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条件和问题, 所以他们观察画面时会出现对图意错误解读、关注图中有趣的卡通形象, 不会捕捉图中的数学信息的现象。

例1在“5以内数的加减法”一课中, 生动有趣的“行驶小汽车”情境, 学生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老师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可学生的回答却与教师的期望大相径庭:我看到了桑塔纳、我看到跟我们家的车一样……老师好不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数学问题上, 让学生数车的辆数和情景表达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做加法。

如何提高学生观察图画的能力呢?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图的习惯。不仅要观察图中有什么, 还要数出数量。养成正确、有序地观察图, 如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 或从前到后, 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表达。如例4让学生说三句话:原来有3个小朋友, 走了1个, 还剩几个小朋友?重点强调“还剩”的含义。学生通过读这样的语句来渗透减法问题意识。

三、明确算理

理解图意是看图列式的基础。当学生通过观察图获得丰富的数学信息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图意, 并帮助学生理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 我通常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图意、理清关系。

1. 在说一说中明算理。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借助语言可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意, 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富有逻辑性地把一幅图的意思说出来, 也就真正看懂了图意。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 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开始时, 孩子们可能还停留在仿说和跟说的层面, 随着说话练习的加强, 他们对于问题情境的结构就会清晰起来。例2加法的教学时, 引导学生说三句话:左边有3朵花, 右边有2朵花, 它一共有几朵花?用手做圆圈动作, 重点强调“一共”的含义是合起来的意思。学生通过读这样的语句来渗透加法问题意识。

在例5减法的教学时, 用动画的形式先出现5根小棒, 再用动画虚线框圈掉2根, 引导学生说三句话:一共有5根小棒, 圈掉了2根, 还剩几根?重点强调“还剩”的含义。学生通过读这样的语句来渗透减法问题意识。在教学中, 让学生运用“左边……右边……一共”“原来 (一共) 有……走了 (飞走了, 其中, 拿走了) ……还剩 (还有) ”这样的句式来描绘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当学生能够很顺畅很完整地用三句话说出题意时, 他们就能相对准确地写出算式了。说明学生理清了图中数量关系,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特别是减法中隐藏的总数这个条件是教学难点。给学生提醒和强调一句话“减法减法总数减”。这时孩子出错的几率就小了很多。

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把两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展示出来, 让学生重点关注问号的位置, 重点看清大括号所指的是数字还是问号。学生明白两种题型的不同含义后, 再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左边……右边……一共”、“原来有……左边 (飞走了, 开走了, 拿走了) ……还剩”的语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的:“大括号指着问号表示求一共有多少, 用加法计算”、“大括号指着数字用减法计算, 用总数减没有问号的地方”。通过这样的语句强调, 学生看图写算式的正确率就提高了不少。

2.在编一编中明算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挖掘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事实。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空间, 进而帮助理解数学知识。低年级学生编故事的能力很强, 让学生“看图编故事”, 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在讲故事或表演故事的过程中, 不仅理解了图意, 而且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在摆一摆中明算理。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它变成创造、聪明的工具, 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 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过程中, 实际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它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对技能知识内化起了很大作用。因此, 可以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方式来理解图意。借助直观的实物或图形, 学生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图意, 理清了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些加减法的数学模型。

看图列式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伊始, 是一个十分重要内容, 而学生看图列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从低年级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我们的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为后续学习更深层次的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罗明亮.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J].小学数学教师, 2015, (10) :37-40.

篇3: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下面仅以一节计算练习课为例, 谈谈我是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 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会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课例】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 (二) 练习课

特级教师徐斌认为:“计算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载体, 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可见, 计算并不是“死的”知识, 它承载的任务也不仅是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 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自主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相互交流想法、概括法则, 形成技能技巧、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在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同时体验计算的作用、享受学习的乐趣.

片断一:细心看题, 快速口算

师:同学们先自己回忆一下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再用最快的速度完成8道口算题. (学生练习口算)

师:下面, 每道题请一个同学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和结果, 其他同学注意听, 如果他的方法和结果和你一样, 我们就通过, 如果不一样, 你就举手.

生1:0.85×4先算85乘4等于340, 再看因数里有两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结果等于3.4.

生2:20×0.5先算20乘5等于100, 再将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于10.

(生2话音刚落, 立即有几名学生举手, 老师指名一人回答.)

生3:老师, 这道题我是用20除以2等于10来计算的.

(有的学生点头赞同, 少数学生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老师趁热打铁.)

师:这明明是一道小数乘法题, 怎么算成除法了?

生3:0.5表示十分之五, 20×0.5也就是求20的一半, 所以可以用20除以2等于10, 这样更快.

生4补充:这里20正好是2的倍数, 所以用除法计算比乘法快.

师:同样是小数乘法, 同学们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使计算更简便, 很好.看第三题.

师:这是一道小数除法题, 我们还没有学过, 你是怎么算的?

生5:我是想的乘法, 0.25乘4等于1, 所以1÷0.25=4.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同学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没有学习过的问题, 我们用掌声表示向他学习. (学生热烈鼓掌) 看第四题.

生6:0.24×5=1 (这名学生是教师在巡视中发现此题错误的, 说完后立即有学生举手.)

生7:老师, 他错了, 结果应该是1.2.

师:大家同意谁的意见? (指生6) 说说你是怎么得到1的?

生6:我是把它当成0.25×4来计算了.

师:还有哪些同学有同样的错误?你们想通过自己的错误提醒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吗?

生6:我想提醒大家在计算时不能把数字看错.

师:他虽然犯错了, 但他能反省错误的原因, 并提醒了大家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家是不是要谢谢他? (同学们鼓掌) 下面两题谁一起来说?

(同学们都表示同意, 指名口答第7题.)

生9:0.8×0.6÷0.8×0.6结果是0.36, 我是按顺序先算0.8乘0.6等于0.48, 再算0.48除以0.8等于0.6, 最后算0.6乘0.6等于0.36.

生10:这一题可以先用0.8÷0.8等于1, 再算0.6×0.6等于0.36.

师:大家觉得谁的方法更简便?

生 (齐) :第二种.

师:我们就用第二种方法来算一算第8题.结果是多少?

生 (齐) :0.64.

师 (指7、8两题) :这两题的结果有没有等于1或者都等于0.36的?

生11:我第7题等于1, 第8题还没做好呢.

师:做对的同学想一想, 他怎样算才会使得结果等于1的?

生12:他是将除号前后的两个0.8×0.6同时乘起来, 再相除的.

师: (指生11) 可以这样算吗?

生11: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11:这样运算顺序就改变了.

师:通过刚才的口算, 同学们觉得要想使计算又快又正确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有的说不能看错数字, 有的说要注意运算顺序, 有的说要用简便方法, 有的……

【评析】自主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发展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从自己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主动探究知识,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中主动获得发展.本片断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先用自己的方法口算, 再交流.在交流中不仅关注结果, 更加关注计算策略和方法的选择.这样, 既给了每一个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 尊重了每个学生的想法, 又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计算并不只是“死算”, 从而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想法, 并学会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在交流中, 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的闪现、碰撞, 他们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体验着创新的快乐;在交流中, 学生不断地审视别人、反思自己, 不仅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 对计算的兴趣增强了;在交流中, 教师及时地鼓励和引导又让学生的探究、反思、交流等活动不断深入.教学, 固然要获得正确的结果, 但这不应是唯一目的.在以上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会计算了, 而且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成为一群有思想, 有感情, 想学习, 会创造、生动活泼的人.

片断二:根据经验, 准确判断

出示题目:不计算, 你能说说“2.05×0.31=6.353”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师: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 再和同桌交流一下想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先说是否正确, 再说理由.

生1:不正确, 因为两个因数里一共有四位小数, 而积里只有三位小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齐) :同意.

师: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 是不是因数里一共有四位小数, 积就一定是四位小数?

生1:不一定, 有时候两个因数的末位相乘结果有零, 积就不是四位小数, 但这道题不属于这种情况.

师:你想得很周到, 谢谢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 我认为2.05×0.31的积不可能是6.353, 因为两个因数的末位相乘应该是5, 而积的末位是3.

(许多学生频频点头, 同样的结论, 不同的思维角度, 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师:这是一个判断的好办法, 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3:老师, 我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知道结果是错的.

师 (故作吃惊地) :哦, 还有什么好办法?

生3:2.05×0.31的积不可能大于2.05, 所以等于6.353是错的.

师点头:有点道理, 谁愿意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积不可能大于2.05.

生4:因为0.31小于1, 所以2.05×0.31的积一定小于2.05.

师 (感叹) :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下次计算时记得用这样的方法检查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评析】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计算经常出错这个问题, 往往采用简单粗暴地批评和让学生再算一遍的方式解决, 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找出错误在哪里并反思原因, 所以学生总是一错再错, 这似乎成了一个让老师头疼, 学生麻木的固疾.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不需要计算就能看出来, 经常的批评不仅使学生失去兴趣, “再算”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教学片断, 以一道判断说理题为例, 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判断、交流, 既从不同角度去估算结果, 也渗透了计算结果的检验方法.而教师则好似一个“旁观者”, 在学生发言正确时肯定, 在回答不够全面时追问, 在学生考虑周到时感谢, 在学生有新的发现时惊讶, 在学生深入解释时感叹.而学生探究的热情、思维的火花在不经意之中被激发、被点燃, 此时的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自尊, 有自信的人, 是一个可以发现、可以创造的, 能给老师和同学们惊喜的学习的主人.

篇4: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算理:1/8+3/8,1个1/8加3个1/8是4个1/8,写作4/8。算理,可以解决计算的“对”的问题;算法:1/8+3/8=1+3/8=4/8,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算法,可以解决计算的“快”的问题。所以,算法是对算理的熟能生巧。

计算,总离不开“又对又快”这两个要求。当算理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算理会解决“对”的问题,“算法”会实现“快”的需要。当算律与算法放在一起时,算法会解决“对”的问题,算律会实现“快”的需要。

回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课例中,因为算法是算理的熟能生巧,所以在此一课例中,算法可以顺势而为之,算理却须精耕细做。

讨论一:教材上算理呈现的问题

在教材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还是套用生活原型,即画图法,为:1/8+3/8=4/8。

在成人看来,这个过程显然是正确无误的,但在学生看来,问题可就大了。

在学生看来,两个圆放在一起时,一定会填4/16。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可以延续至六年级,更何况学生在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还没学过假分数。

讨论二:从意义到算理

现在,我们换个思考角度:不从原型, 从意义来分析,算理的理解是否会更流畅?

材料1:填空,表示成算式。

3个10加2个10是( )个( ), 表示成算式:______。

3个1加2个1是( )个( ),表示成算式:_____。

3个1/5加2个1/5是()个(),表示成算式:______。

3个1/8加2个1/8是()个(),表示成算式:______。

讨论:5个10: 30+20=50

5个1: 3+2=5

5个1/5:3/5+2/5=5/5

5个1/8:3/8+2/8=5/8

材料2:你能算吗?理由呢?

讨论:4个1/9加2个1/9是6个1/9,写作6/9。

4个1/9减2个1/9是2个1/9,写作2/9。

材料3: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讨论:不用去想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照抄,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

进一步讨论: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讨论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在于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而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这个“理”,学生已经感悟了三年,只是他们的感悟尚不能表达为计数单位相加减。

篇5:算理版《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一家文具店要招聘几位营业员, 你们有兴趣吗?

生:有。

师:要想成为营业员必须完成五个任务才行, 有信心吗?

生:有。

评析:学生听说完成五个任务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 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 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任务驱动, 逐个击破

1.完成任务一。

师 (出示第一个任务) :在图1中寻找数学信息, 并解释它的意思。

生1:书包25.8元。表示一个书包的价格是25元8角。

师:说得真棒!此时应该有…… (学生掌声响起)

师:谁接着汇报?

生2:一个文具盒的价格是6.8元, 表示6元8角。

生3:一本笔记本的价格是0.6元, 表示6角。

生4:一个卷笔刀的价格是0.8元, 表示8角。

生5:一支带橡皮的铅笔的价格是1.2元, 表示1元2角。

师:你们真厉害, 任务一已经顺利完成了, 我们再来解决任务二。

评析:清楚的任务能让学生迅速集中智慧完成,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完成任务二。

师 (出示) :一本练习本0.9元, 一块橡皮0.5元, 一共要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巡视)

师:完成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做。

生1:9角+5角=1元4角

答:一共要1元4角。

生2:0.9+0.5=1.4 (元)

答:一共要1.4元。

师:生1, 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0.9元就是9角, 0.5元就是5角, 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9角加5角, 等于1元4角。

师:你先把元转化成角, 很有道理!生2, 你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求一共要多少钱, 就是把0.9元和0.5元加起来。9加5等于14, 就是1.4元。

师:1.4中间的小数点不写行吗?

生2:如果不写, 就变成14元, 相差太大了, 不行。

师:所以, 1.4中的小数点千万别掉了。

师:请看下面这个竖式, 0和0, 9和5为什么要对齐?请4人一小组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作业纸的表格内 (如图2) 。

师:哪一组来汇报?

生1:两个0都表示0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9和5都表示角, 角和角应该对齐。

师:此时应该有…… (掌声响起。师在竖式个位的顶部写上“元”, 在小数点后第一位写上“角”。)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0和0都在个位上, 个位应该和个位对齐;9和5都在第一位小数上, 应该对齐。

师:谁听懂他的话?

生3:个位和个位对齐;第一位小数应该和第一位小数对齐。

师:对, 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师:除了相同数位对齐, 还有什么要对齐?

生4:小数点也应该对齐。

师:为什么?

生4:如果小数点不对齐的话, 相同数位就对不齐了。

师:对,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也就对齐了。 (板书:小数点对齐)

师:比较上面的两种解法, 哪一种更加简便?

生5:第一种要先转化, 感觉比较麻烦, 因此第二种简便。

师:有道理!

评析:任务二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事先教师没有任何暗示, 因此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展示, 通过解读、讨论、交流、说理, 学生渐渐意识到相同的数位必须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再通过比较, 让学生意识到小数加法的简洁。

3.完成任务三。

师出示:一支圆珠笔1.4元, 一块橡皮0.5元, 圆珠笔比橡皮贵多少钱?

师:请同学们将解题过程完整地写在练习纸上。要求先列出算式, 再列竖式计算。

师:谁来把解决过程写在黑板上?

生1:1.4-0.5=0.9 (元)

答:圆珠笔比橡皮贵0.9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1:先把数位对齐, 4减5不够减, 退1做10, 14减5等于9, 个位上0减0等于0, 再添上小数点。 (生纷纷表示同意)

师:1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1:这表示退1做10。

师:观察黑板上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你有什么发现?

生2:一个是加法, 一个是减法。

生3: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第一个算式的和正好是第二个算式的被减数。

师:对, 这两个算式正好相反, 因此, 数学上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评析:有了任务二的思考过程, 任务三的解决比较顺利, 学生对不够减退1做10能够理解并运用。最后, 让学生寻找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可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之间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细节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4.完成任务四。

师继续出示图1:请同学们根据图1中的信息, 先提出一个问题, 再把它解决掉。 (学生开始提问并解决)

师:谁来汇报学习成果?

生1:买一本练习本和一支没有橡皮的铅笔,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5元。

生2: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 需要多少钱?

答:需要1.3元。

生3: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多少钱?

答:一个卷笔刀比一块橡皮贵0.3元。

师:刚才, 同学们的学习都很有成果!今天老师也去超市购物了, 请你们帮我算一算好吗?

生:好!

师出示任务:老师今天买了两样商品共花了2.3元, 老师给了售货员3元钱, 请问售货员要找给老师多少钱?你能用竖式帮老师算一算吗? (生开始解决)

师:谁来展示一下?

生1:3-2.3=0.7 (元)

答:要找0.7元。

师:3为什么要和2对齐?

生:3表示3元, 2表示2元, 元和元应该对齐。

师:3上面为什么加小圆点?

生:表示退1做10。

师:还有不同的吗?

答:要找0.7元。

师:在3后面为什么要添上小数点和0?

生:这样, 数位就对得很整齐, 计算起来不容易错!

师:你说得真棒!同学们, 这两种做法, 你们认为哪一种妥当?为什么?

生:第二种妥当, 因为第二种数位对得非常齐, 不容易错。

师:我也认为第二种妥当, 不容易错。

评析:任务四既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也是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主题图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出示的这个问题, 通过展示、比较, 学生一致认为第二种比较妥当, 因为3.0和2.7数位对得很齐, 不容易错, 从而使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5.完成任务五。

(1) 我会算。

(2) 我会治。

(3) 我会解。

(4) 我会填。

评析:第 (1) 题重在技能的落实;第 (2) 题重在方法的巩固;第 (3) 题重在能力的提升;第 (4) 题重在思维的培养。

三、适时总结, 完成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生:小数加减法。 (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计算时, 小数点要对齐。

生2:计算时,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3:数位不够的, 用0补齐。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节课的五个任务都能自己完成的同学, 请站起来! (大部分学生站起来)

师:恭喜你们成为老师文具店里的营业员!掌声鼓励! (宣布下课)

评析: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做一简要汇报,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本节课的效果较高。最后的评价, 重在与开始呼应, 以激起学生成功的体验。

【总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及方法是本节课教学的本质追求。

1.任务驱动。如何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有任务, 才有压力。本节课以五个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学生完成了这五个任务, 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当然, 这五个任务并非平均用力, 任务二和任务四是本课的重点, 因此, 在完成这两个任务时所用时间较长, 使得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2.整体建构。整体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应有意识。本课教学首先构建了一个整体情境, 即文具店要在学生中“招聘”营业员, 学生只要完成五个任务, 就能成为文具店的营业员。最后对顺利完成的同学表示祝贺, “聘任”他们为营业员。通过这样一个整体情境,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任务二中的算式和任务三中的算式互为逆运算, 使得整个新知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得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同时, 明白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让学生建构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

上一篇:贪睡的小猫四年级作文下一篇:《透平机械原理》课程学习辅导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