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2024-04-09

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通用8篇)

篇1: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XX县有机双孢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内容提要

1、项目名称:XX县有机双孢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实施地点: 实施单位:XX乡人民政府 实施地点:XX村。

3、项目技术支承单位及技术咨询单位:XX县科技局、南京环球有机食品咨询中心。

4、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双孢菇大棚500棚,10万米。建设内容主要有:建棚、制种、技术服务、购买药品及辅助材料,自筹麦秸、牛粪等。

5、项目投资概算:总投资100万元。

6、项目资金筹措: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自筹资金50万元。

7、项目实施时间:2003年。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XX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临汾地区东山,介于北纬36。02,~36。34’,东径lll。48’~112。ll’之间,全县辖7个乡镇,1l1个行政村,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7万人。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其中旱地3l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境内山多川少,地形地貌以丘陵、旱垣地带为主,属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0℃的积温为4001.4℃,无霜期187天。境内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雨适中。全县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核桃为主,兼种棉花、豆类、薯类、瓜菜、油料等作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

县。2002年全县粮食总产42111吨,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ll5万元,财政总收入60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元。

三、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投资的必要性

XX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县33万亩耕地中,有31万亩是旱地农业,多数是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处于较低水平,常年平均亩产粮食仅在l50—200公斤之间,丰欠年粮食产量波动更大,特别是在灾年旱地减产在80%以上,农民收入微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虽然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大力推广各种旱作农业新技术,农业生产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农民人均收入逐渐增加,截止2002年底,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尽管达到2128元,但这仅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48%和54%。全县仍有2.72万余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国加入WTO之后,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冲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迫在眉睫。1998年,由县、乡政府、县科委组成考察组,赴山东济南等地进行了全方位综合考察和论证,于当年8月,引进技术,在原下冶乡建造了11个塑料大棚温室,试栽双孢菇2000平方米,获得成功,每平方米产量达6公斤以上,所产鲜菇品质优于南方各省及北方产地山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99年,县政府把双孢菇列为重点科技项目,并与山东莘县食用菌技术开发中心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同时与福建客商取得联系,达成长期供货协议。双孢菇原料主要为秸杆和畜禽粪便,通过生产双孢菇既可使作物副产品增值,同时又可通过实施有机旱作提高作物产量和带动养牛业的发展,为此县委、政府决定把发展双孢菇作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中的一个主要项目来抓。目前,已建成双孢菇5000棚,年产菇8000吨,年产值3000万元,其产品已取得绿

色食品标志,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双孢菇基地县。

在发展双孢菇产业上,为了解决好菇农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山西天力生物有限公司于2000年新建双孢菇加工厂,统一收购、加工、销售,解决了菇农销菇难的问题,加快了双孢菇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新格局,为我县大力发展双孢菇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目前形势看,我县的双孢菇生产发展势头良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要面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产品质量将面对严重挑战,如不居安思危,超前发展,双孢菇市场前景将不容乐观。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追求安全、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双孢菇的质量,发展有机双孢菇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这对进一步提高双孢菇经济效益,增加菇农收入,稳定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也十分必要。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自然条件优越

XX县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立地条件较好,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昼夜温差大,无环境污染,为生产有机双孢菇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2、原辅材料充盈

双孢菇栽培的原材料主要为牛粪与麦秸,XX县属山区农业县,黄牛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小麦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可以满足双孢菇生产需求。双孢菇栽培的辅料石膏粉、过磷酸钙等当地市场均有销售,能够满足需求。

3、技术力量雄厚

我县经过近几年双孢菇生产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县上成立了专门的食用菌科研所,并先后聘请了山大生命科学系杜复教授和福建省食用菌协会会长林杰等专家教授来我县传授双孢菇栽培和科学管理技术,采用传、帮、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了懂栽培、会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3l2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中级23人,初级287人,他们已成为双孢菇生产管理的主力军,为发展双孢菇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为了搞好我县的有机双孢菇生产,我县已于去年同南京环球有机食品咨询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该中心为有机双孢菇生产提供技术咨询。

4、市场前号看好

双孢菇是一种可食、可补、可药的著名食用菌。,在国际上被誉为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我国目前双孢菇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部诸省,我省仅有零星栽培,不成规模,仅我省大中城市日消费量在l万公斤以上,加之周边省份需求,年消费量在3000万公斤以上,市场供不应求。双孢菇加工产品在市场上更是紧俏,1999年,我县通过福建客商与日本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产品的销售将以出口为主,发展双孢菇潜力很大,市场前景看好。尤其是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销售好,而且价格比普通产品高50--150%。

5、交通条件便利

我县地理位置优越,309国道横穿全县,全县7个乡镇,乡乡镇镇通油路,ll1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西邻霍候一级公路,产品调运方便,信息灵通。

6、政策倾斜,资金扶持

近年来,XX县县委、政府把发展双孢菇作为农民脱贫致富 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县、乡、村分别成立了双孢菇生产领导组,明确一把手为组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双孢菇产业健康发展。县上近几年来,累计拿出500万元作为双孢菇发展专项资金给予补助,大力扶持双孢菇产业的发展。

7、群众基础较好

由于近几年我县大力推广双孢菇生产,当地农民看到双孢菇是一项投资小、收益高、风险小的好项自,发展早的菇农年人均纯增收入1200元,他们尝到了甜头,对发展双孢菇积极性越来越高,建设双孢菇基地县是XX县人民的共同心愿。

五、项目实施地点

XX乡6个村:陈香村、店上村、何家岭村、燕河村、东池村、佐村.

六、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和目标

新建双孢菇大棚500棚,10万米。建设内容主要有:建棚、制菌种、技术服务、购买药品及生产辅料,自筹麦秸、牛粪等。

七、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l、投资概算

经测算,项目总投资l00万元。其中:建棚:500棚×500元/棚=25万元菌种:500棚×200米/棚×2元/米=20万元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费:500棚×50元/棚=2.5万元药品及辅助材料费500棚×50元/棚2.5万元原材料(麦秸、牛粪等)费:500棚×5000斤/棚×0.2元/斤=50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农民

自筹50万元。

八、效益分析 l、经济效益:

建设双孢菇大棚500棚,1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产鲜菇8公斤,总产达160万公斤,按普通产品每公斤2.5元计算,每平方米收入20元,l0万平方米年收入200万元,纯收入可达100万元,受益菇农人均增收500元,大硼可使用三年,第二、三年收入会更高。如按有机产品计算,年纯收入将达到l50—250万元。

2、社会及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1)可以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500大棚占地250亩,亩纯收益4000元,是种植粮食收入的l0倍以上,变废为宝,解决了焚烧秸杆及乱堆麦秸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麦秸、牛粪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旱区发展大棚带动集雨节灌,一棚一井,河谷区“人字闸”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500棚双孢菇残渣可增5万担有机肥,培肥500亩耕地。(2)可为市场提供双孢菇产品,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3)可以安置500个劳动力就业。(4)可带动运输、商业、饮食服务、购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九、项目实施措施

1、组织措施

为了把此项工作切实抓出成效,县上成立双孢菇基地县领导组,由县上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科技局和相关乡镇一把手组成。项目区内的乡镇、贫困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强

有力的领导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2、技术措施

由县科技局会同有关乡镇技术骨干组建技术服务组,编印技术资料,对菇农进行集中培训,培养1000名农民技术人员,技术组要派专人包村蹲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负责双孢菇生产技术指导工作,真正做到技术指导到村、到户、到人。委托南京环球有机食品咨询中心制定有机双孢菇生产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

3、资金管理措施

该项目资金到位后,实行报帐制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并加强资金的检查监督,严格核算制度,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4、经营管理措施

双孢菇生产严格按照“四统一”经营管理,即统一制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确保菌种质量,科学栽培,保障菇农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双孢菇产业的健康发展。

十、结论

本项目实施后,不仅为项目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可以加快XX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项目切实可行。

篇2: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20日 目 录

项目基本概况…………………………………项目背景及可行性……………………………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效益分析………………………………………建设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一章 1 第二章 2 第三章 3 第四章 3 第五章 4 第六章 5 第七章 5

第一章 项目基本概况

项目名称:建立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

实施单位: 法人代表: 实施单位: 法人代表:

地 址: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

双孢菇又叫白蘑菇或洋蘑菇,口感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据科学测定每100克干品中含蛋白36-40克、脂肪3。6克、炭水化合物31。2克、磷718克、铁188克、钙131mg、粗纤维6克、灰份14。2mg,还有维生素B、Vc、尼克酸等,营养价值比蔬菜高,有“植物肉”之称。同时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含的蘑菇多糖和异蛋白有一定抗癌活性,可抑制肿瘤的发生,所含的酪氨酸酶能溶解一定的胆固醇,对降压有一定作用,所含的胰蛋白酶、麦牙糖酶等有助于消化等。

双孢菇的生长发育的条件:

营养: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来源于粪草,化肥饼肥,石灰石膏等。温度湿度: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5°C,空气相对湿度75-80%。实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5-18°C,空气相对湿度85-95%。还有水分,空气,光照,酸碱度等。经过专家多次考察,认为本地区很适合种植双孢菇。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可行性

内蒙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发展农户种植双孢菇具有一定优势。

1.原辅料资源丰富。内蒙古赤峰市以农牧业为主,玉米秸豆秸和高粱秸相当丰富,同时畜牧业也很发达,奶牛黄牛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牛粪方便易取。其他辅料当地也有销售。所有这些为双孢菇种植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辅料来源,因此在本地种植双孢菇是大有潜力的。

2.自然气候优势:内蒙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无霜期为 天左右,年降雨量 毫米,年平均最高气温 °C,最低气温 °C,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适宜食用菌生长,双孢菇适宜早秋栽培,提前上市。

3.地理位置优势。赤峰市元宝山区五家镇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风光秀丽。距北京 公里,距天津 公里,距大连 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为产品加工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4.政府扶持:近年来,市政府、区政府、镇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户脱贫致富,并给予资金上的相应扶持。比如 等。这些政策增添了创业者的信心。

5.技术力量雄厚:有专业的食用菌栽培和生产加工的技术队伍,有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农艺师等技术人才。

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

双孢菇以其口感和营养及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被誉为健康食品,国内外需求量不断增长,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浙江庆元县信洲有机食用菌产品有限公司与国外客户有长年的出口脱水双孢菇片的订单,在销售上有稳定的渠道,反季也可鲜销,前景非常看好。

营销策略:

1、鲜销:反季节出菇,一部份可在本地和周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 沈阳等地市场鲜销,加工保鲜小包装进入超市等;

2、加工脱水干片出口;

3、加工盐渍品内销或出口。

第四章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下面以麦秸或玉米秸(玉米芯)为主料生产100m面积的双孢菇做效益分析:

麦秸或玉米秸(玉米芯)3500-4000斤×0.1=400元 牛粪 8立方-10立方×40=400元 尿素 40斤×1.00=40元 轻质碳酸钙 100斤×0.25=25元 石膏 150×0.25=37元 饼肥 200斤×0.9=180元 过磷酸钙 1 00斤×0.3=30元 石灰 100-150斤×0.1=10元 杀菌剂 100元 菌种 500元

2以上总成本1722元,若按严格技术规程操作预计可产菇2000-3000斤,按最低保护价2元/市斤计算,产值4000-6000元,扣除成本每100㎡面积可得纯利润2278-4278元,一个大棚按可利用的面积400 m 可得纯利9112-17112元,效益非常可观。以上主料是按收购价格核算的,若当地有丰富的资源又可省去400元左右的原料费用,只需出部分劳动力收集原料即可,效益更加显著。结合整个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趋势是“南菇北移”,按当地气候特点又属于反季节生产规划,可以提前上市,效益非常可观。

2.社会及生态效益:即可把农副产品下脚料,家畜粪便转化成高蛋白食品,又能减少秸秆焚烧各种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种菇后的菌糠可做有机肥、营养钵,用于园艺花卉、蔬菜种植等行业中,促进相关产业有机绿色无公害化生产,有利于环保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第五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在 院内建立 个大棚,作为示范基地,面积共600㎡,并建一个发酵车间300㎡和实验室200㎡。

购买原辅材料、药品、菌种等。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建棚600㎡ 每棚5万元×2=100000元

2、发酵车间300㎡ 40000元 2

3、实验室(仪器和设备)200㎡ 40000元

4、原辅材料和药品 10000元

5、菌种 3000元

6、技术服务费 3000元

7、其他 4000元 合计200000元

资金筹措:60%自筹,40%申请扶贫资金。

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1、2008年通过镇政府协助在 村进行示范。生产安排:5—6月备料 6—7月发酵 7—8月养菌覆土 9—12月出菇

2、示范成功后,2009年大面积推广、回收、加工。由我们作为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由政府扶持协调,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确保菌种的质量,科学栽培,保证农户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双孢菇产业的健康发展。

篇3: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担负着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训练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训练环节是通过实训基地来完成的,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高低、师资队伍的配备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培养水平的高低。

南通市现有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近20所以及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若干,各个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具有公共性。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各个学校都在建设专业的实验实训室,但由于各学校都是独立的单位,各学校的实验室相互之间不可共享资源,这就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金的严重浪费,有比较多的教学设备需要投入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然而它的使用率却很低,一学期只用了十来天时间,如数控车床、财经类贸易类实训软件等。各学校实验实训师资力量不足,不同学校老师缺乏交流,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技能难以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来解决前面所述问题呢? 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二、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基本情况

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免费开放给辖区内各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使用。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内拟建设财会手工实训室、税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审计实训室、中小企业ERP实训室、ERP沙盘演练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训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物流设备实训室、现代物流技术实训室等12个实训室,建筑面积约6 000平方米,需投入资金约7 000万元,其中建筑及其相关费用约5 000万元,实训室软硬件设施费用约2 000万元。

三、南通市公共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公共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培训和培养技能人才水平的重要平台,主要面向区域内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放,具备服务性、公益性和公共性等特点。南通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辖区内高等职业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和社会培训人员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南通市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市之一,依据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在大力推进南通市职教集团建设,南通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是南通市职教集团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共同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一个平台。南通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他们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共同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就业。

四、南通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实训基地具有开放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特点。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由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依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而设置,被行业所共享,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更新,这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生和社会培训人员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它的公益性体现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联合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免费开放给辖区内各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使用。它的服务性体现在公共实训基地是公共资源,它的服务对象是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有需求的各类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在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如深圳、青岛、上海、广州、无锡等城市,每年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将各个学校的实训老师集中起来,又可吸纳行业或企业高技能的技术人才来实训基地任教或指导,有利于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实训教学团队。

当然,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也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不便之处,如学生须往返于学校与公共实训基地之间,交通方面有所不便,同时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总体来说,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利大于弊。

五、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行性

( 一) 经济可行性

公共实训基地是为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而设立的政府公益性服务平台,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实训条件,集技能培训与鉴定和职业指导服务于一体,并对产业升级、技术开发起到引领作用,通过配备高端技术和设备,成为社会的高技能实践场所。鉴于公共实训基地的上述特征和要求,只有政府投资建设,才能确保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条件能够真正符合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也才能保障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并没有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而是将原本政府拨给各高职院校的相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集中起来,由政府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建设,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资金分散后的投资效益低下,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学校自身条件不足无法建设一定规模的实训基地的缺陷问题。因此,从经济上来说是可行的。

( 二) 技术可行性

众所周知,经贸类专业实训室是由计算机 + 专业软件构成的,只有少数的实训需要专业设备。也就是说,建设经贸类实训室需要的设备有服务器、PC机、专业软件、网络连接设备和一些专业设备,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三层交换式网络结构。服务器、PC机、专业软件、网络连接设备及一些专业设备都可以直接购买到,三层交换式网络结构也是成熟的网络技术,因此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三) 管理可行性

1.基地的开放模式。为体现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基地免费开放给辖区内所有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使用,基地与各使用单位签订使用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协议的具体内容这里不便详细叙述) ,不收取任何单位任何费用。实训使用的材料和实训指导教师由社会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提供和派出。基地负担管理成本、设备维护与更新费用,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或企业需成担因实训课程开出需要的实验材料成本、教师上课费用、交通费等。

2.基地的日常管理模式。基地组织机构 ,基地可设有基地管理办公室和实训室管理办公室两个部门,基地管理办公室设主任一名、办事员两名,主任负责基地全面工作,一名办事员负责基地与各职业院校方面的事务,另一名办事员负责基地与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方面的事务,实训室管理办公室设3名工作人员 ,他们负责管理和维护实训室设备 ,这三人实行轮休制度( 每天两人上班,每人上4天休息2天,每天工作时间10小时( 即从8:00至21:00点,剔除中间休息时间,与基地开放时间相吻合) 。基地实行全年无休( 重大节假日除外) ,每天10小时开放制度,从周一到周五白天通常安排给各职业院校使用,晚上、周末以及寒暑假通常安排给各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使用。实训指导老师有使用单位派出或聘请,基地协助考核。

3.基地的实训项目的开发模式。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可在劳动局组织牵头下,由各职业院校的实训指导老师、社会培训机构老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开发的,依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而设置,被行业所共享,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更新,这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生和社会培训人员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地的软硬件实验设备就是根据实训项目的需求而配备的,并且随着实训项目的更新、项目需求的变化而更新。

因此,在实训基地管理上来说是可行的。

六、南通市经贸类公共实训基地实训设备配置方案

南通市经贸类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内拟建立如下实训室:财会手工实训室、税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审计实训室、中小企业ERP实训室、ERP沙盘演练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训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物流设备实训室、现代物流技术实训室等12个实训室。关于实训室数量、软硬件设备配置、可开设的实训项目等情况具体如下:

财会手工实训室:配备财会手工模拟实训设备3套,可开设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报表分析实训。

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置PC机180台,安装会计电算化软件,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

审计实训室:配置60台PC机,服务器1台,安装审计实训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训

ERP沙盘演练实训室 :配置用友ERP沙盘3套 ,开设企业沙盘模拟应用实训。

中小企业ERP实训室: 配置PC机180台,服务器1台,安装ERP软件,开设财务软件实训、ERP软件应用实训等。

国际贸易实训室:配置PC机120台,服务器1台,安装国际贸易实训教学软件、外贸跟单实训教学软件,开设进出口业务实训、单证实训、外贸跟单实训等。

市场营销实训室:配置60台PC机,服务器1台,安装市场营销模拟教学软件,开设市场营销实训等。

电子商务 综合实训 室 : 配置PC机100台 , 服务器1台 ,安装电子 商务模拟 教学软件 、劳动部电 子商务师 认证考核系统、网页制作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开设电子商务实训、电子商务师考证实训、网页制作实训、网店经营与管理实训等。

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训室:配置30台PC机,服务器1台,安装酒店管理模拟教学软件 + 客房一间及相关设施 + 中餐厅及相关设施 + 西餐厅及相关设施等, 开设酒店管理实训、餐厅摆台与管理实训、客房布置实操等。

现代物流技术实训室:配置50台PC机,服务器1台,安装物流模拟教学软件、劳动部物流师认证考核系统等,开设企业物流运作实训、物流师考证实训等。

物流设备实训室:配备货架、叉车、升降机、包装机械、仓库、输送机、工作台、起重设备等,开设物流设备操作实训等。

按照上述方案建设,南通市经贸类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将拥有八百多台计算机,基地内计算机网络结构采用三层交换式网络结构,以H3C S5500- 28C- PWR- EI企业级三 层交换机作为主控设备,以H3C S1526二层交换机作为连接设备来连接实训室计算机,将所有交换机、服务器、机柜等设备集中放置在设备控制间,三层交换机通过光纤与基地内路由器相连,二层交换机通过网线与计算机等设备连接,将每一个实训室设置成一个单独的VLAN,既可独立管理,又可各实训室之间相互连通,路由器连接防火墙,再连接到Internet。

七、结论

篇4: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摘要:双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风沙干旱是本地区主要气候特点,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截至目前,双辽市出现了大面积“低质林”和“小老树”,残次林面积达到2.4万公顷,给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来损失。为此,亟需对残次林进行改造,而改造使用的大苗要由人工进行栽植,成本很高。为节本增效,本项目进行了杨树大苗机械造林的探索与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杨树;大苗;机械造林;基地

中图分类号: S7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47

1 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内容、目标

1.1 建设原则

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节本增效、分类实施、重点突出”的原则。

1.2 建设内容

本项目区位于双辽市林业局下属8个林场(那木林场、实验林场、卧虎林杨、玻璃山林场、天兴林场、兴隆林场、向阳林场、双山林场)境内。对8个林场共667公顷的残次林进行改造,全部采用大苗机械造林。

1.3 建设目标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在生态建设中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市幅员面积3121.2平方公里,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双辽市就实施了大面积的防风固沙林建设,截至目前,总建设面积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5.1%。由于以往过分强调防风固沙,尤其是早期忽视立地条件、苗木品种等因素,形成了大面积的“低质林”和“小老树”,受近年来干旱影响,全市共有残次林面积2.4万公顷之多,造成森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流失。为此,亟需对残次林进行改造,而改造使用的大苗要由人工进行栽植,成本很高。为节本增效,本项目进行了杨树大苗机械造林的探索与试验,初步取得了成效。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0年,拟在全市的8个国营林场建立大苗机械造林基地面积667公顷。按照工程的要求,改造后必须使用大苗造林,如使用人工挖坑植苗,公顷费用为2500元,仅此一项总费用为166.7万元。由于近年来林场退休职工工资没保障、职工未参加社保等诸多因素,使林场生产经营面临着巨大困难。为此,探索新的植树造林方式,节本增效尤为必要。通辽市林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多年来一直服务于双辽以及四平地区各大林场,为此,我们把生产实际要求提出后,他们积极与我们配合研发,取得显著成效。

3 造林技术要点

3.1 造林树种

常规造林采用优质速生、抗旱性强的杨树品种。苗木一律为2根2干的省Ⅰ级杨大苗。

3.2 整地

随整地随造林,整地规格为25厘米,以适应地势及干旱条件。

3.3 植苗

全部机械栽植,植树坑规格为60×60×60厘米。

3.4 浇水

要浇足水、浇透水,增强抗旱能力,保证苗木成活率。

3.5 幼林抚育

除常规抚育外,要及时补植,适时起垄。

3.6 病虫害防治

加强测报工作,主要防治杨树烂皮病、溃疡病及杨毒蛾、透翅蛾、天牛等害虫。

3.7 造林时间

2010年春季。

3.8 造林密度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双辽市实际情况,设计株行距以2×3米为主。

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研发费:5万元。

植苗机:12万元(1.5万元/台)。

954机:40万元(10万元/台)。

植苗费:人工植苗2500元/公顷。

机械植苗350元/公顷。

其他费用同常规造林。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该项目完成后,可使项目区667公顷的造林地,植苗成本由2500元降到350元,每公顷节约成本2150元,项目区共节约成本143.4万元。由于机械开沟植苗不破坏耕地土壤结构,新植苗后的湿土直接接触根系,可减少一次浇水,这样间接节约费用53.36万元。同时,对于地块地势不能浇水的,延长根系需水等侯时间,间接反映在成活率上,可提高3%~5%。

5.2 生态效益

该项工程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远远高于经济效益。项目区内的667公顷残次林,其生长年限均已达到或超过30年,从树木生长规律上讲,这部分林木已进入停止生长或萎缩阶段,造成林分质量不高,形成了低效林,限制了林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为此,项目实施后生态效益将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5.3 社会效益

该项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在机械造林技术上也是一次进步。机械造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已开始,并成为了常规的生产方式,但自2006年开始,按照工程建设要求,吉林省林业厅作出了西部地区造林一律采用大苗的决定,传统的造林方式不再适应新的要求,于是从机械改为人工,手工造林由于大苗的特性要求,栽植必须开大沟、挖大坑、浇大水,新的造林成本由原来的每公顷0.3万元,猛增到1.4万元,巨额的造林成本阻碍了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苗机械造林基地建设,为大苗造林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再次实现了造林由手工到机械的飞跃。

篇5:辣椒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概述

(一)规划目标与内容

项目利用辣椒生产及供销的有利契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力求通过2年时间,建成以地域为单位,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具体建设内容为:建成辣椒种植基地20000亩,并严格规范化种植和全面实施无公害化生产

(二)项目实施地点及规模

1、实施地点:广西崇左市、宁明、天等、扶绥等地域。

2、实施规模:第一年在各地开始设立示范性种植基地各1000亩,争取第二年各地域种植面积均超过5000亩,共计超过20000亩。

(三)项目实施方式

1、农户利用自留地进行小规模种植,投资及收入均归农户所有。

2、有实力的个人或者公司向农户租赁土地统一种植,投资及收入均归投资者所有。

3、由政府统一采购辣椒种及化肥农资,将种子与化肥农资以第亩用量为单位分发给种植者,由农业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并通过农业部门与种植者签订生产协议,确定每亩每季必然向农业部门上缴产品数量比例。政府再统一销售给辣椒深加工单位或由种子提供单位回收。

(四)项目实施程序

1、由贵州XXXXXX公司提供高效辣椒品种“韩玉三号”种子,按每亩用量

克种子,批发价

元/克提供给种植单位。

2、由南宁万绿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拟定全套施肥方案并提供肥料,科学搭配各种肥料,每亩全季度施肥总额控制在200元以下。

3、“韩玉三号”种植期为六个月,平均产量为每株4公斤,每亩种植2500株,平均产量为10000公斤/亩。

4、种植单位有权对产品进行处置,可自由上市场交易。如产品滞销,贵州XXXXXX公司承诺回收,回收价不低于0.9元/公斤。

(五)效益预测

1、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每亩可实现收入9000元,利润6000元。

2、社会、生态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保持水土,防止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农民从小生产步入大市场,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使农户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项目规划的依据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已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但农村经济还比较脆弱,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土地的生产潜力还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农民收入增长仍较缓慢,把辣椒作为高效特色产业发展是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可行性

1、辣椒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成功种植,生长适应性广,传统的辣椒种植为春种夏收。在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一线为我国辣椒的大面积种植区。

2、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辣椒的深加工产业发展迅猛,辣椒供应明显不足,在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一线大面积种植区。由于气候特点,在每年的霜降前辣椒的收果期必须结束。在此后的冬季里,不再有辣椒上市,四川、贵州、湖南的大量深加工企事业处于停工待料状态。在广西南方的广阔地域里,冬天的高温天气,使得辣椒的冬种成为可能,每年9月底种植,至次年的3月底结束,填补了深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问题,市场前景广阔。

3、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全新品种“韩玉三号”一次植入,收获可持续数个月,具有低投入,高价位,持续增收能力强的特点,在正常管理情况下,种植辣椒6~7天就可以出苗,定植后移栽,按照70厘米行距开沟,按30公分株距,两个相临行错开放苗,每穴栽一棵。每亩可放2500-3000穴。45天后第一茬辣椒即可挂果,第一批果实基本可达每株一公斤,此后每七天可选摘一次,直至次年3月底。每株最少可收获4公斤。每亩最低10000公斤。是实现“万元田”理想的快速致富项目。

三、规划内容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以点代面,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保障,以农民增收企业赢利为目标。突出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培植支柱产业,促使农业结构优化。

(二)项目的主要功能

1、集约化生产。该项目实施后,将增加农业投入,推动龙头企业完善经营机制,促进项目经营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2、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以项目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将生产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农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示范辐射。该项目建成后,一旦投产,将对周边县区起到极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于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规划原则

坚持“集中成片,规模开发,交通方便,排灌良好,壮苗定植,早果丰产,密植栽培,合理间套,篱架整形,通风透光”的规划原则。

四、项目的意义

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和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有利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使农业走向市场经济引导下的产业化商品经营生产方式;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五、结论

篇6: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X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

1.2项目申报单位:X区财政局、扶贫办

1.3项目承担单位:X区农牧局

1.4项目类型:新建

1.5项目地点范围:X区7个乡镇20个行政村4594户。

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10个,面积12600亩,调运蔬菜良种10个。甜椒、西芹、大白菜育苗1900万株,育苗移栽面积5600亩,直播蔬菜7000亩;建工厂化育苗温室20栋;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

1.7建设期限:2007年3月-10月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0.8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451.2万元。

2项目背景

2.1项目由来

X区露地蔬菜面积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蔬菜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甜椒、西芹、南瓜、大白菜、葱头等,年产各种蔬菜1亿公斤,产值4300万元左右;其中已建成日光温室2580栋,1240余亩,年产反季节蔬菜997.6万公斤,产值890.7万元。蔬菜种植业逐步成为X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植区域分散,种植品种混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效益差,营销组织不健全,导致蔬菜产业发展缓慢。与国内同类地区甘肃榆中县比较,我区蔬菜产业水平差距甚远,榆中县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区相当,1997年榆中县蔬菜面积仅有4500亩,采取多点示范,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发展种植蔬菜。抓基地建设,建立营销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目前榆中县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值2.2亿元,占农业收入的45%,占人均纯收入的32%,借鉴榆中蔬菜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在X区现有蔬菜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故申请X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运用先进的育苗、良种、生物、微生态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蔬菜示范基地生产水平,采用现代市场化营销手段,打通市场渠道,利用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功能,逐步向规模、品种规模、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促进项目区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2.2.1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战略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固原市X区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耕地面积减少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需要,是巩固X区生态建设成果措施之一。加之X区粮食生产没明显的优势,虽然土地面积大,但粮食生产水平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微薄。所以以蔬菜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促进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2.2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需要。

项目区现有中小型水库7座,因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淤积造成库容不足设计贮水能力的三分之一,项目区以机井水来发展灌溉,由于打井缺乏统一规划,机井布局不合理,致使灌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明显下降,“1236”扬黄扩灌成本高;另一方面,种植粮食或胡麻、葵花等经济作物,大田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而种植蔬菜,实施保护地栽培和小畦灌溉技术,合理利用灌水资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水生产效益。

2.2.3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培育品牌产品,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X区蔬菜产业虽有长足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温棚总量已发展到2580栋,年产各种蔬菜近1亿公斤,产值约4300万元。但本区蔬菜以初级产品上市,大部分销售在本地市场,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很难占领区外市场。另外,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大中城市对农产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后,给X区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强烈的挑战。因此,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我区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2.2.4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通过设施提前育苗,在露地气温、地温等条件适宜时移栽定植,可提前上市,也可通过育苗移栽技术达到一年两茬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根据2004年、2005年我区对脱水甜椒、西芹的试验,分别可提前采收上市27天、17天,育苗移栽麦后复种大白菜获得双重效益。

2.2.5自然条件优越

X区年平均气温6.8℃,无霜期145—160天,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较好,果菜类作物能通过越夏延至深秋,叶菜类作物7—8月上市,加之我区属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少,无土壤污染和灌水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1.3%左右,矿化度1.18g/kg,PH值7.6—8.3,地下水矿化度0.9—1.1g/L,PH值7.5,符合优质蔬菜生产的要求,具备发展优质蔬菜的优越环境条件。

2.2.6生产过程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由于当地土地面积较多,农民多年来广种薄收,靠天而种的习惯,对化肥、农药的投入较低。随着近几年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养殖得到进一步扩大,肥源充足,农家肥投入较高,只要指导农民正确运用化肥,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残留农药,严格轮作倒茬制度,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出符合部颁标准的无公害蔬菜产品。

2.2.7技术成熟有保障

X区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参照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规范化管理与生产标准》,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总结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并且根据区内外市场需要,筛选出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新品种,运用育苗、节灌、微生物等技术,试验成功了西芹、绿菜花、甜椒等无公害化栽培。

X区农技推广中心现有技术干部4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4人、助理农艺师17人,技术员5人,技术力量雄厚,先后承担过头营马园园区,杨郎蒋河园区,城郊北塬、东红“四位一体”生态项目等较大项目的建设,积累了成功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另外,聘请自治区蔬菜产业化协会姜黛珠农技推广研究员、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静教授作高级技术顾问,从技术服务功能、技术先进性上能确保较大规模农业项目的完成。

2.2.8市场前景广阔

固原撤地设市,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依托城市,服务市民,主动抢占本地市场,满足市民对各种新鲜蔬菜的需求,就可销售我区蔬菜产量的50%以上。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粮食主产区省市加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压缩了蔬菜种植面积,这样为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之X区地处六盘山东麓,气候相对冷凉,大部分蔬菜在本地能越夏种植,并于7、8、9、10月份成熟上市,此时正值华北、华南高温、梅雨季节,蔬菜生产处于淡季。近年来,外地菜商在此期纷纷来X区调运蔬菜,本区的部分蔬菜已进入了大的流通领域,若在蔬菜产品上,进一步抓好品质,做好产地包装和预冷处理,钻市场空档,打蔬菜销售时间差,组织营销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以高品位优质蔬菜占领外地市场是完全可行的。

2.2.9运输条件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X区是宁南山区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银平公路、兰宜公路、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快速度流通和外销,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2.2.10固原市X区各级党委、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特别重视,X区区委2004年初出台了“关于扩大蔬菜产业基地的意见”,要求各涉农部门和蔬菜种植乡(镇)在组织协调、资金配套方面给蔬菜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加之项目区农民有多年蔬菜种植管理经验,有优质蔬菜生产的投资能力,建设优质蔬菜基地的困难和阻力较小,也是顺利实施本项目的有利条件之一。

3项目区的选择

3.1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在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黑城镇、寨科乡、河川乡,涉及7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4594户,人口22970人。区域内总耕地面积62.7万亩,其中水浇地21.6万亩(详见表1)。3.2基本概况

3.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X区北部清水河河谷平川区及东部丘陵区。

3.2.2气候、土壤条件

项目区属清水河谷平川区,海拔1518—1530m,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以西北风为主,夏季干燥温凉,以东南风为主,春季气候多变,秋季降温迅速,年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8℃,项目区年平均气温6.8℃,大于等于0℃积温2750℃,年平均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27.6千卡/cm2?年,生理辐射67.78千卡/cm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380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2%,多年平均土壤蒸发量1316mm,干旱指数2.0,无霜期145—160天,土壤为淡黑垆土及轻度侵蚀缃黄土,有机质含量1.3—1.6%,PH值7.6—8.3,最大冻土层深度1.2m,地下水深度50—130m,地下水量较丰富,以旱灾、雹灾、沙尘暴、冻害等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2.3灌水条件

项目区为X区的老灌区,区内有中、小型水库7座,灌溉用机井263眼,单井出水量50—80m3/h,地势平坦,配套有支、斗、毛渠灌溉系统,“1236”引黄扩灌渠穿境而过,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农民有多年灌溉种植的经验,灌溉条件方便,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业。但灌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水生产效益不高。

整理3.2.4运输、电力、通讯条件

项目区在银平公路两侧,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加之每个乡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已形成以银平、宝中、银武三条国省道为主干线,10多条县、乡公路为分支的运输网络,运输条件非常优越。电力形成了以330KV输变电工程为中心,连接紧密的5座110KV和15座35KV送变电网络,电力供应充沛。程控电话、长途数字传输、移动电话覆盖全境,可视图像、远程教育、计算机等现代通讯手段和信息设施得到了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条件比较发达。

3.2.5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包括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黑城镇、寨科乡、河川乡共20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62.7万亩,其中水浇地21.6万亩,总人口17.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8亩,有大家畜4.36万头,羊11.2万只。2003年,项目区农业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有粮380公斤,人均纯收入970元。项目区种植业以粮食(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其次为经济作物(胡麻、西瓜、葵花、蔬菜),再次为林草类。粮:经:饲比例为5:3:2,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种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蔬菜、瓜果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4项目产品市场供需预测及销售策略

4.1X区的自然条件适合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生产,7—9月份是我国华北、华中及东南沿海地区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大量需求甘蓝、菜花、白菜、萝卜、西芹等蔬菜,而相喜凉蔬菜能够夏季正常生产,茄果蔬菜能够越夏生产。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优势,形成了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加之运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可以错开上市,7、8、9、10四个月的蔬菜可源源不断的补给华北、华南等地,可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目前X区夏季瓜果菜面积达到3万亩左右,年总产量8750万公斤,部分瓜果菜如南瓜、西芹、夏季大白菜、胡萝卜、番茄、辣椒等外销陕西、甘肃、武汉、河南等省市,市场前景看好。

4.2宁夏的脱水菜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近几年出口量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出品量占世界总量的2/3。目前宁夏脱水蔬菜企业有百余家,年销售脱水蔬菜9800吨,年种植面积约11.5万亩,银南、银北等老种植区因病害严重已无法规模化生产,致使生产原料不足,企业严重受损。2004年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宁夏农技推广总站计划将脱水菜基地南移,在我区推广种植脱水甜椒1804亩,其经济效益是其它经济作物收入的1倍以上,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4.3无公害化生产是蔬菜产业发展必然趋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市场对蔬菜无公害化严格要求,无公害化将成为蔬菜准入市场的首要条件。X区是传统的农业区,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三废”污染,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施用化肥、农药的水平较低,完全适合从事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根据区内外市场需求,筛选出具有一定区域优势,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品种,组织无公害化生产,尽快培育出自已的蔬菜品牌,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路线

5.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5.1.1建设时间:2007年3—10月。

5.1.2建设地点:X区清河镇什里、郑磨村、头营镇二营、徐河、马店、马园村,三营镇马路、孙家河村,黑城镇黑城村,彭堡镇里沟、姚磨、闫堡、吴磨、河东村,河川乡康沟、寨洼、明川、骆驼河、黄河村,寨科乡蔡川等20个行政村。

5.1.3建设内容

5.1.3.1品种:示范品种有甜椒、西芹、辣椒、大白菜、西红柿、保健南瓜、葱头、夏季萝卜、菊芋、无籽西瓜。

5.1.3.2基地面积: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12600亩,主要为甜椒1000亩,西芹1000亩、辣椒4500亩、大白菜2500亩(春夏大白菜1000亩,麦后复种1500亩)、西红柿1000亩、南瓜500亩、南韩萝卜300亩、葱头1000亩、菊芋300亩、无籽西瓜400亩。

5.1.3.3育苗温室建造:建设日光温室育苗中心,占地面积60亩,建温室20栋,每栋占地2亩,温室净面积0.8亩。温室育苗设备、育苗穴盘、喷灌、基质;甜椒、西芹、大白菜总育苗是1900万株,其它蔬菜采取直播。

5.1.3.4科技培训: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

5.1.4建设工期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007年3月-10月。

5.2项目技术路线

突出抓好蔬菜产前环境质量控制、产中物质投入和栽培关键技术管理,推广育苗移栽,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平衡施肥,以有机肥源为主,应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等多项综合农艺技术体系。以优质蔬菜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规范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社会性宣传,推动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发展。

6管理机构及运行方式

6.1组织管理

项目监督单位:X区财政局、扶贫办

项目管理单位:X区农牧局

项目实施单位:X区农技推广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有关乡(镇)政府

技术依托单位: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

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实验室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区长任组长。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督促、检查、协调项目实施;项目监督单位负责资金的拨入,并对实施单位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验收;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内容建设及技术指导;项目协作单位组织协调所属农户,解决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6.2资金管理

资金设专帐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按实施方案进行资金使用,实行财务报帐制度,按进度定期在X区扶贫办报帐,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6.3运行机制

实行“三位一体”,一步到位的技术推广机制,即由乡镇政府、推广机构与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乡镇政府负责基地面积的落实,使任务落实到实处。技术部门结合X区“科特派“创业行动,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优质蔬菜生产技术承包合同,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实施。政府支持基地农户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化组织和蔬菜产业化协会组织,负责执行蔬菜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联系技术人员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营销窗口,联络农村经济人,真正担负起基地牵动两头的运行机制,即示范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的义务。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

项目总需投资602万元,其中: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包括蔬菜种子、育苗、生物肥料、生物制剂、高效低毒农药应用等)费用514.2万元;育苗温室建造及育苗设备配套费用74.3万元;技术培训费11.5万元,不可预见费2.0万元。

7.2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总投资602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50.8万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引种、育苗、化肥、地膜等补贴及培训费、服务费投资;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451.2万元,主要用于蔬菜基地建设中的化肥、农药、水费等投入(详见建设内容及投资计划表2)。

7.3主要支持环节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支持蔬菜种子补贴34.0万元、育苗补助35.5万元、育苗温室建造费38.1万元、育苗设备(穴盘、喷灌、基质)配套费36.2万元、科技培训5万元、不可预见费2.0万元,总计150.8万元。

8项目效益评价

8.1经济效益

2004年建设1.26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可向市场提供各类鲜菜4505万公斤,平均亩产3575.4公斤,平均亩产值1595.3元,总产值达2010.1万元,扣除各类直接生产费用投入602万元,增加纯收入达1408.1万元,投产比为1∶3,一年内可收回全部投入成本,项目区种植蔬菜的农户人均新增纯收入613元,从而达到人均纯收入1583元,较项目实施前经济收入提高63.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详见投资效益表3)

8.1.1公斤成本核算

总成本=800元/栋×20栋+260元/亩×1.26万亩(人工)+592.5万元=921.7万元

单位产品成本0.19元

投资估算78.3+514.2=592.5(万元)

产品利润0.26元

投资回收期=592.5/1191.3=0.5(年),即6个月可收回投资

投资利润率=1191.3/921.7×100%=129.3%

财务净现值=(1191.3-592.5)/(1+3.2%)=580.2(万元)

财务内部报酬率=3.2%+580.2/(580.2-568.1)×2.2%=108.7%

8.1.2亩成本核算

(亩)总成本=921.7万元/1.26万亩=731.5元/亩

(亩)总投资=592.5万元/1.26万亩=470.2元/亩

亩销售费=1595.3元×5%=79.8元

亩锐金=(1595.3-79.8)×5%=75.8元

亩年纯收入=1595.3-79.8-731.5-75.8=708.2元

整理BEP=731.5/(1595.3-75.8)×100%=48%

EBP=(1595.3-731.5)/1595.3×100%=54%

8.2社会效益

建设蔬菜基地12600亩,进一步推动蔬菜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吃得放心优质蔬菜,同时也为X区蔬菜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另外,秋季复种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能解决项目区剩余劳动力3000人,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3生态效益

X区蔬菜生产均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规模小,随意性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使用过量农药、化肥来获得高产,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减退。项目建成后以示范区作为样板,总结完善无公害蔬菜栽培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可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

9结论与建议

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技术路线科学,目标明确,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政策和区域经济特色,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实施措施有力,项目实施有基础、有原料,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实施该项目是可行必要的。

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农民收入增加,项目区菜农良种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栽培管理技术明显提高。实施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加速项目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全面发展。

附:

1、X区2004年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落实表1

2、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计划表2

3、优质蔬菜基地建设投资效益表3

4、X区马园育苗温室建设内容及资金计划表4

5、日光温室切面图

6、日光温室立体结构图

篇7: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题

项目名称:种植基地项目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篇 总论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中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已超过6亿亩;玉米“一增四改”和水稻“一增四推”技术覆盖面已近50% ;“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 技术在今年秋冬种生产中得到全面应用。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从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家共培育出40多种农作物,近5000个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新组合,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四至五次,每更新一次,一般增产10%至30%。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1.16吨/公顷增加到4.40吨/公顷,提高了2.8倍。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等先进技术也得以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第二篇 市场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牧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带动下,中国种植业发展出现 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的成就:

第一,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从2004年开始粮食保持连续增产的良好势头,扭转了前5年持续下滑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2006年达到15.82亿亩,2004到2006年三年累计增加9119万亩。二是单产连创历史新高。2006年亩产达到314.4公斤,三年累计提高25.6公斤。三是总产增加较快。2006年达到9950亿斤,三年共增产1337亿斤。今年有望 实现连续四年增产,粮食产量有望超过1万亿斤。

第二,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产量达到675万吨,糖料产量达到1.1亿吨,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油料单产连续三年突破历史。与此同时,蔬菜、水果、茶叶、蚕茧等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品质优化、出口稳定增 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保持协调发展,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产品生产在空间上日益集聚,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92%、62%和53%;棉花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面积占全国的98%;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5%;桂中南、滇西南、粤西三个甘蔗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9%;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面积占全国的88%;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和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 带占全国的面积达到49%。

第四,园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园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入世以来,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蔬菜、苹果汁、橘瓣罐头、食用菌、番茄酱等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2006年园艺产品出口创汇85.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倍,实现贸易顺差76.2亿美元,成为贸易顺差最大的一类农产 品。

第五,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通过积极推进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种植业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是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1%;抗虫棉推广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70%;“双高”甘蔗、“双低”油菜比重分别达到90%和80%。二是农业投入品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药和农田节水等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节本增效,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高效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4亿亩,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三是鲜食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通过不断完善例行监测、动态管理、产品认证和质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叶等食用园艺产品 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

第六,种植业功能日益拓展。一方面,种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产业,保障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等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种植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种植业已成为城市的绿 色屏障,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第三篇 种植过程及增产支柱

中国地域广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因而作物的种植过程也体现了它的复杂性: 播种季节多样。在一年一熟地区一般是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但在一年多熟地区播种季节除春播外,还有夏播、秋播或冬播。

生长期与时间多样。一年生作物一般生育期为3-6个月,短的蔬菜或荞麦等可短至1-2个月,多年生作物(草本或木本)的生育期可延续几年至几十年。

收获产品与次数多样。粮食作物以收获籽粒为主,果树则以收获鲜果或干果为主,另一些作物则以收获(或收割)营养体为主,如,块根块茎(马铃薯、甘薯、甜菜、萝卜)、茎叶(烟叶、蔬菜、牧草),牧草等一年还可以收割几次。多年生果树则可在成熟期后,年年有所收获。种植配置方式多样。按播种方式不同,有撒播或条播,有直播和移栽(水稻有插秧和抛秧),有单作和间套作;按种植密度的稀密,可将作物分为密播作物(稻、麦、牧草等)和行距较宽的中耕作物(玉米、高粱、大豆、烟草)。

田间管理多种。中国农作物田间管理较为精细,整地、播种、间苗、灌水、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整枝等。当前,在一些地区,耕翻、播种、收获等环节正在逐步机械化,2005年这三项作业机械化率达36%,其中,小麦播种与收获机械化率已达80%,但水稻机械化率仍甚低,机械插秧只占4%。在全国的多数地区与大量农事活动仍以人畜力为主。

增产支柱

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单产在世界上居于中上等水平,但若包括复种在内的年单产计,则已居于世界上等水平。1991-2000年世界播种面积谷物平均单产2915kg/hm2,中国4663kg/hm2,在荷兰、法国、德国、日本、美国之后。但年单产约为6995kg/hm2,已超过法、德、日、美等国居于世界前列。

单产高的原因是单位耕地上较高的物质投入与精耕细作。在增产的要素中,主要是化肥、灌溉、良种和多熟制。2000年,每公顷年投入化肥298kg/hm2(世界为96kg/hm2)、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40%(世界为20%)、每公顷机械动力3.76kw/hm2。

第四篇 种植基地项目发展方向

一是完善扶持保护政策。种植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要保持种植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根据生产、市场和效益的变化,及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增强支农惠农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切实保持农民的合理收益,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生产的作用。应在巩固、完善、强化现有各项政策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及时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政策,逐步构 建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是合理保护利用加强资源。按照确保2020年耕地面积不低于18亿亩的目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大国家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提供依据。加快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快种植业科技进步。通过项目带动和机制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建立“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科研机制。加强重大技术攻关,力争在新品种培育、植物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针对种植业劳动力素质下降的现状,切实抓好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努力培 养一大批适应现代种植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

四是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灾区落实各项灾害防御措施。加强灾后恢复工作,努力弥补灾害损失。积极开辟水源,建设农田排灌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广实用抗灾技术,增强抵御灾害能力。根据灾害发生规律变化,调整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变被动抗灾救灾为主动防灾避灾。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针,加强监测预警,加大防治力度,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害损失。加快构建新型病虫害防控 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社会化、专业化病虫害防控服务组织。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土地平整、沟渠配套、地力培肥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良种繁育、病虫防控、地力监测、农田节水等设施。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机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技术和机具研发,提高农机装备数量,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六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产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推行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加工的标准化水平提高种植业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借鉴工业化营销理念,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推行订单、配送、期货等现代营销方式,努力 开拓国内国外市场。七是创新生产组织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适度集中,扩大单位生产规模。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强化公益性职能,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以农技推广队伍为主体的公益服务,积极倡导鼓励发展各种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市场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市场化服务。,引导和和扶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提供生产服务、沟通市场信息、促进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作用。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等形式,与 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第五篇 种植基地项目场址选择

一、种植基地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种植基地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种植基地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种植基地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气、生活福利)7.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种植基地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种植基地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种植基地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种植基地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种植基地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种植基地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六篇 种植基地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种植基地项目技术方案

1.种植基地项目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2.种植基地项目工艺流程 3.种植基地项目工艺技术来源

4.推荐方案的主要工艺(生产装置)流程图、物料平衡图,物料消耗定额表

二、种植基地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1.种植基地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2.种植基地项目主要设备来源(进口设备应提出供应方式)3.种植基地项目推荐方案的主要设备清单

三、种植基地项目工程方案

1.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

2.种植基地项目矿建工程方案 3.种植基地项目特殊基础工程方案

4.种植基地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5.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第七篇 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1.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原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种植基地项目主要辅助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3.种植基地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1.种植基地项目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种植基地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1.种植基地项目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 2.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篇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种植基地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种植基地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种植基地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种植基地项目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用水负荷、水质要求、给水方案(2)排水工程。排水总量、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种植基地项目供电工程

(1)供电负荷(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

(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种植基地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种植基地项目供热设施

5.种植基地项目空分、空压及制冷设施 6.种植基地项目维修设施 7.种植基地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篇 种植基地项目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二、能耗指标分析

第十篇 种植基地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一篇 种植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种植基地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种植基地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篇 种植基地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三篇 种植基地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种植基地项目组织机构 1.种植基地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种植基地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种植基地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种植基地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四篇 种植基地项目实施进度

一、种植基地项目建设工期

二、种植基地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种植基地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第十五篇 种植基地项目投资估算

一、种植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种植基地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种植基地项目建筑工程费 2.种植基地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种植基地项目安装工程费 4.种植基地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种植基地项目基本预备费 6.种植基地项目涨价预备费 7.种植基地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种植基地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种植基地项目投资估算表

1.种植基地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种植基地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种植基地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种植基地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六篇 种植基地项目融资方案

一、种植基地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种植基地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种植基地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七篇 种植基地项目财务评价

一、种植基地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种植基地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种植基地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种植基地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种植基地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种植基地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种植基地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种植基地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种植基地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种植基地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种植基地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种植基地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种植基地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种植基地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种植基地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八篇 种植基地项目风险分析

一、种植基地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种植基地项目风险程度分析

三、种植基地项目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十九篇 种植基地项目社会评价

一、种植基地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二、种植基地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种植基地项目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种植基地项目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种植基地项目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三、种植基地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四、种植基地项目社会评价结论

第二十篇 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种植基地项目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二、种植基地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种植基地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篇8:双孢菇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1 立项依据

根据国家关于优质稻米产业政策, 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精神, 以及“江苏省优势农 (渔) 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10—2015) ”中提出的优质稻米产量、品质等发展要求, 大中农场在2010—202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 利用5~10年时间建成666.67 hm2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 稻米质量全面达国标二级以上, 产量水平全省领先。

2 建设目标

面积指标:项目区优质稻连片种植666.67 hm2以上。产量指标:确保项目区水稻单产达到10.5 t/hm2以上, 力争实现11.25 t/hm2。品质指标: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效益指标:水稻效益达1.95万元/hm2以上。技术指标:绿色无公害普及率达100%, 药物残留低于国家标准。

3 管理方式

大中农场集体化经营, 规模化生产, 实现“六统一”管理体制, 即统一产品经营、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作物布局、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劳动定额。

4 技术优势

近年来, 大中农场推行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以及水稻生产全程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现有农业技术人员126人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人) , 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使得大中农场稻麦生产水平名列江苏省前茅。

5 技术方案

一是选择优势品种。选择迟熟中粳品种淮稻13号、宁粳5号、武运粳24号等为项目区主栽品种;二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和生物有机肥;三是制定优质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 运用新型无公害基质培育壮秧, 秧苗期全程用无纺布覆盖;四是大田做好移栽前封闭化除, 分蘖期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五是进行干湿交替水管, 促根壮苗, 少施农药和化肥, 收割前30 d禁止施药;六是适期收割, 利用新型3518收割机收割, 保全稻粒完整;七是启用粮食烘干线, 快速烘干, 防止霉变;八是适度仓储, 及时生产, 尽快销售。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一期规划面积666.67 hm2, 按照水稻产量10.5 t/hm2、出米率70%、大米单价5元/kg、稻壳单价0.26元/kg、麸糠单价2元/kg计算, 可实现销售收入为2 565万元。减去水稻成本1.2万元/hm2, 稻米加工销售成本0.2元/kg, 销售利润可达1 625万元, 效益24 375元/hm2。

6.2 社会效益

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独特的示范带动作用, 对周边地区优质水稻种植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培训等手段, 提高周边农户、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 促进周边农村的水稻种植水平, 提高水稻单产和效益, 带动农民增收。

6.3 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 依靠种植优势品种, 依托科学的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 通过促进水稻植株个体的健壮夺取高产, 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有机肥, 避免了生化农药和肥料的滥用, 显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降低了农产品的药物残留, 避免了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2]。

7 结论

大中农场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大丰市, 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自然条件;年产粮7万t, 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 农业利润超8 000万元, 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经济条件;承建了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拥有先进的精米加工流水线, 配套的烘干仓储设施, 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技术条件;实现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3], 水稻全程绿色无公害管理, 日常管理实现“六统一”, 生产过程绩效管理, 稻麦种植机械化率100%, 秸秆还田率100%, 水稻优质化率100%, 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管理条件。“碧绿”牌精米为盐城知名商标、盐城名牌产品、中国粮食协会放心米, 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具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市场条件。综上所述, 大中农场完全有能力建设好万亩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4,5,6,7,8]。

参考文献

(1) :100-103.

[2]曾洪玉, 唐宝国, 蔡建华, 等.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4) :499-501.

[3]张燕.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14

[4]于新民, 刘德还.大中农场农科所常规粳稻生产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 :133, 135.

[5]苏祖芳.加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 发展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J].耕作与栽培, 2004 (5) :6.

[6]许立, 金连登, 朱智伟, 等.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简述[J].中国稻米, 2003 (6) :41-42.

[7]王一凡.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什么是高标准严要求下一篇:利济中心小学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