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4-04-24

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精选5篇)

篇1: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创办蚕桑基地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归朝镇位于富宁县东南部,距县城37公里,辖15个村委会341个村小组8608户41314人,国道323线和罗富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云南通往两广的交通要道,全镇国土面积5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8亩。境内水热资源丰富,属亚热带低纬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53米,平均气温21℃,年日照191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四季基本无霜冻,昼夜温差小。

二、目生产条件分析

1、种性分析

桑树属桑科植物,是亚热带主要作物之一,其根系发达,适于南方亚热带旱地丘陵红壤种植,其较为耐旱,对丘陵岗地红沙壤的适应性强,在低丘陵红壤岗地,即使土壤显著旱、瘦、酸,仍表现生长良好,并能获得一定产叶量。在正常的栽培管理下,不仅生长快,叶子长得茂盛,而且投产较早,当年种下当年便可采叶。

2、环境条件分析

在气候条件方面,桑树主要表现为喜温忌冻,对温度要求比较敏感,年均温度在20℃—22℃生长正常,在年均温度低于15℃地区,生长较慢,若气温在零下0.5℃至0.4℃时,桑树会出现不同程度冻害。此外,该植物还表现为较耐旱,且能耐短期水淹,但长时间积水则有碍其生长,在气温方面,我镇年均温度是21.℃,且我镇的丘陵岗地均为红沙壤土分

布,土壤肥沃,物理性状适中。蚕虫也是喜温动物,特别是幼虫期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室温在13℃生长较慢,而我镇全年平均气温为21℃,而且阳光充足。一年中4-10月主要气温在18℃-30℃之间,3月和11月室温也不低于10℃。因此,只要保持室温在15℃以上就不影响蚕虫正常生长。根据上述分析,归朝镇发展蚕桑基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是具备的。

3、生产硬件分析

项目生产硬件主要包括交通、水源及地势等。在这方面,归朝全路线可通汽车,而且水源充足。因此,进出基地较交通便利,基地用水水源保障。

4、综合种养技术分析

镇农办、农技部门及丝绸公司技术人员全面负责基地种养技术指导。在种桑方面,由于桑树是粗放种植作物,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我们只在管理上下足功夫,加强田间管理,便可获得较好产叶量;而养殖上蚕虫对桑叶的要求是嫩、绿、无水,并对蚕房卫生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只要我们在采集桑叶、养蚕消毒和保持室温等方面加以科学指导,注意在各环节做细工作,科学操作,将取得可观效益。可见,项目生产条件是具备的。

三、产品市场分析

从大市场看,蚕茧是丝绸产品的主要成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丝绸服饰的兴起,近年人们对丝绸产品极为青睐,国内外对丝绸产品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因此,近年市场上每市斤鲜茧卖到7至8元,产品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可以预见,随着丝绸产品持续旺销的情况,产品市场将更为

广阔,同时必将带动蚕桑种养业的大发展;从小范围看,已有广西大型蚕茧丝绸公司驻落我镇办厂,该公司以每市斤鲜茧6元的最低保护价对基地产出鲜茧进行保价收购。因此,基地产品销售流通将不成问题。

四、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1、成本分析

①地租款:由于基地是以租岗地旱地,不占用耕作水田,因此只作少量地租投入,则:

100元/亩×30亩=3000元;

②种苗款:根据桑树的生长周期规律,生产年限为十年,也就是说一次种植可经营10年以上,故只考虑一次性桑苗款投入;

30亩×100元/亩=3000元

③整地种植管理人工:

30亩×150元/亩=4500元

④肥料、农药款按每年每亩需投入200元计:

30亩×200元/亩=6000元

⑤蚕种款:每2亩每期可养蚕一张,一年可养蚕8期,则全年蚕种投入为:

30亩÷2亩/张期×8期×20元/张=2400元

⑥蚕具为一次性投入,则:

30亩×120元/亩=3600元

⑦蚕房投入:

30亩×20平方米/亩×15元/平方米=9000元

⑧养蚕人工:

30亩÷6亩/人×20元/人/期×30天×4期=12000元因此,创办30亩基地所需资金总额为:

总投入=①+②+③+④+⑤+⑥+⑦

=4.35万元

也就是讲,该基地只要有4.35万元资金投入,才确保项目正式投产。

2、产值分析

①年总产量:按目前我镇气候特点及现有技术习惯,桑树种下当年可养蚕4期,正式投产后的第二年开始,每年可养蚕10期,而每1.5亩桑叶可供养一张蚕虫食用,而每期每张(按养蚕种0.7两计)可产出鲜茧80市斤,也就是讲,30亩基地投产当年可产鲜茧为:

30亩÷1.5亩/张期×80市斤/张×4期=6400市斤从次年开始可产鲜茧量:

30亩÷1.5亩/张期×80市斤/张×10期=16000市斤②年总产值,按目前市场价,每斤蚕茧可卖7元,按最低市场价6元/市斤计,则:

投产当年总产值可达6400市斤×6元/市斤=3.84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总产值可达:

16000市斤×6元/市斤=9.6万元

3、利润分析

第一年总利润=总产值-总成本

=3.84万元-4.35万元

=-0.51万元

从第二年开始总成本可剔除一次性投入部分,则:

纯利润=总产值-第一年的负数-第二年所需成本

9.6万元-3.6万元(肥料款0.6万元+全年养蚕人工3万元)-0.51万元(第一年负数)

=9.6万元-4.11万元=5.49万元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见,基地从正式投产的当年便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收回大部分成本,次年即可全部收回投资成本,并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归朝来说,是高效的经济作物,办该项目是利润可观的种养结合经济项目。

五、项目综合评估

以上分析数据大多是来自预测和估算,因而存在一定范围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要从基地管理和养殖技术上进行科学指导,所有数据是完全能够达到上述标准。项目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该项目投资少、产出大、资金回收周期短,经济效益可观,有利于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是致富我镇的好项目。

由此可见,该项目是一个符合当地实际、投资小、见效快,易于操作、效益可观的“三高”农业项目,是完全合理可行的。恳请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篇2: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某市万亩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1.2主管单位

主管单位某市农业局

负责人

1.1.3项目建设单位 建 设 单 位某市种子管理站

负责人 项目协作单位某市灵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负责人 技术依托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负责人 1.1.4建设地点 某市某镇、某乡 1.1.5建设规模 本项目选择在某、某2个乡镇21个行政村面积1万亩。

1.1.6农艺技术方案

品种选择、种子生产工艺、农艺技术工艺、节能节水环境保

护措施。1.1.7主要建设内容 土建工程新建种子检测、实验室600㎡、考种室200㎡、良种挂藏室200㎡、常温库800㎡、低温低湿库600㎡、种子加

工车间580㎡、辅助用房450㎡、晒场3000㎡、农机库600㎡、配电室80㎡。

田间工程建种子鉴定圃5亩修支渠10000m建提灌站4 座打机井普通井30眼、深水井5眼地埋输水管道15000m

修田间道路12000㎡配备喷灌设施5套修围墙1000m。

仪器设备购置实验检验仪器39台加工设备41台套

农机具32台。1.1.8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1130万元占总投

资的94.17工程建设其它费用43万元占总投资的3.58%

基本预备费27万元占总投资的2.25%。在资金来源上申请

中央投资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1.1.9建设期限与进度安排 项目批复后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第一年建成种子检验

检测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亩达到生产能力

第二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亩总面积达到万亩全

面实现项目建设目标。1.1.10经济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可产玉米良种350万公斤新增销售收入

1750万元利税80.1万元税后利润60.1万元项目区农民

人均纯收入303。1元新增效益875万元。1.2可研报告编制的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纲要

3《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4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5农业部关于实施“九大行动”的意见

6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7《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8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

2010年

9某市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

10项目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1.3研究结论 1.3.1综合评价 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玉米品种在提高产量和品

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品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优质商品粮生

产的前提之一。发展玉米生产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符合目前我国的产业政策某市位于豫、秦、晋三省交汇的黄河

金三角地带生态条件优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交通便 利、辐射带动效果好种子生产具有较好的基础基本建立起了

种子繁育和加工的技术体系具有较好完成项目的技术基础。1.3.2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某市建设该项目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速新品种 的繁育推广步伐提高品种的利用水平有利于探索市场条件下新品种的推广机制和方法使项目建设完成后能长期发挥效益。

该项目符合我省农业和当地农村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带动性和辐

射性技术上有保障、工作上有基础、生态上有代表性具有较

好完成项目的基本条件建议尽快立项实施。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

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

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

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

全保障体系。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

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

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的减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解

决保证粮食供应和土地面积减少的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就是提高

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优良种

子的充足供应。某市从1997年开始相继实施河南省优质粮食生

产基地项目、国家优势粮食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等加快了良种推

广进程。某市是玉米适生区所产玉米畅销省内外粮食加工企业

以粮食质量高、品质好受到普遍欢迎。玉米已逐渐成为种粮农民

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发展种子生产

既可满足当地粮食生产用种需要又可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现

有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限制了玉米生产的发展急需扩大种子基地规模改善基地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纲要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确立的指导思想、以及面对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我国入世

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某市制订了以建立玉米良种繁育

基地为突破口的农业发展战略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技

术条件提升某市玉米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为此项目建设单位成立专门机构以河南农业大学农

学院为技术依托单位组织专家和农业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对本

项目进行了系统调查论证并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争取上

级支持。2.2项目建设必要性与可行性 2.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良种是粮食发展的核心之一是粮食生产的首要环节。种

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产品质量的优劣。提

高良种扩繁供应能力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内在要求。建

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对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

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粮食

产业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根据

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6亿按人均400

公斤的安全标准我国的粮食产量要达到6.4亿吨而目前我国 粮食总产5亿吨根据人口计划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粮食生产能

力还需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保证粮食供给。中央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

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

这对某市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提供了一个机遇特别对良种生产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对玉米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按

市场的需求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完善现有的种子生产加

工基础条件增强玉米良种扩繁能力提高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

才能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是提高玉米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种植业玉米又是种

植业的大头。由于近年来畜牧业迅猛发展玉米生产前景广阔

而发展玉米种子生产又是一个基础工程可以提高种植效益保

障良种供应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玉米良种繁育规模提高

良种的覆盖率和更新换代能力提高良种繁育区与推广区生产效

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是适应市场变化的迫切需要。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结构的变化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已

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玉米生产已由过去单一追求数量型转为

优质高产型市场对玉米品种的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同时我

国“入世”后迫切需要增强河南省玉米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 上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建立一批高质量的良种繁育基地促进种

子产业化的发展可以快速为生产提供更多高质量、低价位受市场欢迎的优质玉米良种将有力提升优质专用商品玉米的生产规

模与品质提高整体效益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占领国内市场

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通过改善

种子生产和加工条件提高良种扩繁供应能力促进技术措施与

工程措施的有效结合玉米生产与加工转化的有效衔接实现粮

食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相

互促进切实提高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玉米产业的持续发

展。符合我国由单纯“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库”、“藏粮于地”

和“藏粮于科技”结合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粮食生产符

合农业部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的要求是贯彻落实党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具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某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

经110°21′--111°11′北纬34°44′—34°71′之间属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

13.8℃无霜期21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20小时年降水量

630毫米。某市属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多为壤土耕层深厚

养分平均含量为有机质1.2全氮0.907g/kg速效磷24mg/kg

速效钾185mg/kg适宜发展玉米生产。所产种子纯度高、净度

好、色泽鲜艳、品质优是玉米种子生产的良好区域。

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某市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 资源优势多年来一直是玉米良种生产的重要基地有着良好的

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示范和良种繁育生产

实践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以提高种子质量、保持品种性为核

心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良种生产技术可以确保该项目的顺利实

施。第三章

市场需求预测

3.1项目区玉米种业现状 玉米种子繁育是某市农业的一大优势。玉米种子繁育基地达

到4000亩年产种子110多万公斤商品率达90%。但基地生

产水平低种子质量不高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3.2项目区玉米种子的需求现状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粮食需求结构的改变市

场对玉米的需求与日剧增。因而近年来的玉米生产发展十分迅

速。2008年某市玉米播种面积30多万亩需求种子70多万公

斤某市计划三年内玉米面积发展到40多万亩种子需求量超

过100万公斤。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某市玉米种子繁育提供

了广阔的市场。3.3市场分析 万亩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可产出玉米良种350万公斤可满足

140万亩玉米种植需要。而灵宝周边地区种植面积近年已达180

万亩以上除满足我市需求外还可以供应周边的陕西、山西等

地。根据种子市场分析随着国家玉米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实施

玉米种子的市场潜力每年在350万公斤左右。3.4市场竞争力 某市种子经营单位以其质量高、信誉好而享誉省内外。仅某

市灵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年种子销售量为600万公斤左右完全

有能力完成基地玉米种子的销售任务。项目建成后没有市场风

险。第四章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4.1 承担单位名称及概况 4.1.1 承担单位名称某市种子管理站 4.1.2 承担单位性质国有事业 4.1.3 承担单位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4.1.4 承担单位概况 某市种子管理站是农业局下属事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

格现拥有职工12人大专以上学历1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6

人。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市场管理

工作先后承担省、市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5项获得省、市科

技进步奖4项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具有实施

该项目的技术力量和物质基础。4.2 协作单位名称及概况 4.2.1 协作单位名称某市灵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4.2.2 协作单位性质企业 4.2.3 协作单位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03988668523 4.2.4 协作单位概况 某市灵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原某市种子公司改制后新成

立的股份制种子企业是一个专门从事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的

组织机构公司占地12000平方米拥有种子精选、加工、烘干、包衣自动化设备日精选加工种子90吨并配套了建筑面积2000

平方米的种子仓库以及2500平方米的晒场仓储能力达到900

多万公斤。

某市灵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职工45人专业技术人员

3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6人、助理农艺师10人、技术员11人。

某市灵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择优竞聘

上岗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检验体

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内部设立办公室、业务科、良繁

科、质检科、财务科等。质检科8人其中持证检验人员3人

配备有100平方米的种子检验室和全套种子检验设备负责公司 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的质量检验鉴定工作。公司每年销售的各类种

子全部经过精选、加工、包装并通过公司质检科和省、市种子

管理站的双重检验鉴定从未出现过因种子质量问题而引起索赔 的现象。常年销售金额2000多万元利税106万元。公司现已

积累固定资产502万元逐步形成了集基地建设、种子加工、储

藏销售、良种培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种子服务公司。2007年以来

一直承担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种子供应工作。4.3技术依托单位情况 本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为某农业大学农学院。该大学农学院位

于某市文化路下设农学系、烟草系、作物生物技术系、中药材系开设作物生物技术、农业标准化与贸易、种子工程、烟草学、烟草工程、中药学6个本科专业建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学科“作物学”

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作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作

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烟草学”、“作

物生理学”4个博士点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

传育种”、“烟草学”、“作物生理学”4个硕士点和农业推

广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烟草

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国家玉

米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烟草行业栽培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和省部

级科研机构。现有教职工8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人

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双聘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

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省管

优秀专家6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4人教师中具

有博士学位的35人。

学院科学研究成绩斐然改革开放以来有上百项科研成果

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

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星火奖20多项

出版专著5部主持编写全国面向21世纪烟草系列课程教材10 本发表学术论文326篇其中SCI 4 篇《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核心期刊283篇人均2.3篇。参加学术交流

132人次。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

目申报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获得国家“粮丰工程”重大攻关课题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博士学位点基金

项目1项。同时学院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高等学校及

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选育出一批农作物新品种研制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为河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

贡献。第五章

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5.1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和依据 项目建设规模确定的原则是

1坚持从实际出发填平补齐提升能力的原则。依据当

地的生产生态条件和企业的仓储、机械设备、加工销售能力确定

建设规模。

2相对集中发挥区域优势原则。集中连片既可保证种子

质量又可突出优势节约成本。

3便于管理效益优先原则。

项目规模确定的依据是玉米发展要求和项目区基础条件。5.2建设规模 万亩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拟建种子检验、实验室600平方米、考种室200平方米、挂藏室200平方米、常温库800㎡、低温低

湿库600㎡、种子加工车间580㎡、辅助用房450㎡、晒场3000

㎡、农机库600㎡、配电室80㎡新建种子鉴定圃5亩、支渠

10000m、提灌站4座、机井普通井30眼、深水井5眼、地

埋输水管道15000m、田间道路12000㎡配备喷灌设施5套

修围墙1000m购置实验检验仪器39台加工设备41台套

农机具32台。同时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搞好病

虫害防治实现项目区万亩玉米优质高产。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

础设施条件提高玉米优良品种市场占有率实现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企业盈利。5.3产品方案 根据上述原则依据项目建设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确定某市

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面积1万亩。每亩产量按350公斤计算

总产为350万公斤。

第六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6.1选址原则与要求 根据玉米品质的特殊要求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玉米良种

繁育基地建设选择具有天然隔离屏障、群众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

验、基础条件较好的某、某2个乡镇21个行政村进行。良种繁

育基地项目总面积1万亩。6.2良种生产繁育基地基本情况 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拟选在某、某2个乡镇21个行镇村。该

基地农户4100户1.6万人耕地面积5.6万亩常年种植粮食4.3

万亩其中玉米2.8万亩。基地内现有纵路38条长约29公里横

路35条长约30公里有机井182眼其中配套齐全、能够正 常使用的156眼有大中型拖拉机36台收割机15台播种机

40台秸秆还田机12台深耕犁16台旋耕耙21台.6.3建设条件分析近年来某市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善品质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在全市

大力发展玉米生产。为把某市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市财政每年都

投入10余万元对玉米良种进行补贴调动全市各方面的积极

性为玉米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政策、服务保证同时为

某市搞好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另外某市有较好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良

好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有较好的水质条件和耕地质量这些都对建设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十分有利。

玉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提高某市玉米的良种扩繁

供应能力有利于促进某市玉米的快速发展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推进某市玉

米产业化进程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

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第七章

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

7.1工艺技术方案 本项目将以玉米良种生产为主并注重国内其它新品种的引

进、示范和繁育。通过田间工程措施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通过深耕、秸秆还田等农艺措施提高自然降水利

用率。7.1.1 种子生产田技术方案 一是整地施肥。精细整地做到土壤上虚下实平整细碎。

二是精选种子适期精量播种。三是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推

广病、虫、草害综合性防治技术。四是加强田间管理。根据玉米 的需水规律和天气情况酌情浇好水。五是去杂去劣做好田间

检验。7.1.2 种子加工工艺 晾晒—风选—筛选—包衣—计量包装。种子在生产基地晒场

达安全水分标准经预选后调入种子加工厂由卸粮坑经1号

提升机进入风筛选经2号提升机进入窝眼分选机组清除短杂

选出尺寸均匀一致的种子再经3号提升机进入比重精选机组

按照种子的比重淘汰重杂、轻杂得到重量均匀一致、饱满健

壮的种子再经4号提升机进入包衣机包衣后经5号提升机进

入计量秤称重、装袋、缝包最后进入成品仓库待售。种子生产

加工包装流程图见下页。此外在1号、2号、3号、4号提升机出料口处均设有分岔

管理可根据不同原料种子的质量及作物种子加工的需要越过

一些加工设备进入另一道加工工序以降低加工成本。7.1.3 节水利用方案 通过秸秆还田、深耕等农艺措施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降

水利用率通过渠系配套、节水灌溉等工程措施扩大灌溉面积

减少水资源浪费。以上措施灌溉用水利用率可提高10%以上。7.1.4种子生产经营质量控制流程 围绕项目区种子生产的特点建立严格的种子生产质量保证体 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流程图

田 间 收 获

晒场

脱粒

脱粒---------晒场

风选

重力精选

包衣

计量包装 ↓

仓库

系。从种源管理入手对原种、田间、晒场、收获、调运、仓储、加工、检验、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管理。7.1.5 灌溉方案 项目区以井灌为主旱涝保收田达到90%以上。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通过自然降雨、井水补给等能实现补灌平衡水

质良好可作为人畜饮用水适于灌溉用水。

根据《某市水资源开发规划报告》全市总水资源量52000 ×104 m3总水资源可利用量19000×104 m3到2010年全市

工农业需水量预测为41000×104 m3尚有剩余。

项目所在的某、某2个乡镇水资源分布丰富。水资源量主

要包括河流、地下水埋藏、大气降水等。项目区所在地属降水较

多地区年均降水640mm左右。

地下水资源分为浅层水和中深层地下水全市浅层地下水

28000×104m3每年强性释放量约2000×104m3该区浅层地下水

厚度10—15米埋深40—50m单井涌水量100—600 m3 /d

地下水补给较为充足。由此可见项目区内1万亩玉米良种繁育

基地灌溉用水可保证。7.2设备选型 根据项目区基础条件和加工生产方式以及项目建设标准的

要求设备选择质量较好价格适中均为适宜项目区作业和种

子加工生产的常用设备。7.2.1 加工设备选型某市灵丰种业有限公司有系列精选设备需配备斗式提升机

4台风筛清选机1台清选机1台计量包装秤2台手推车

5台缝包机3套种子包衣机1台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加工

种子每天120吨的设计标准。精选机每小时加工能力3-5吨。计

量包装秤称重范围2.5-25公斤每分钟8包。通过提高和完善

现有基础条件以提升专用新品种开发能力和配套集成技术水

平实行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提高加工、包装水平和检验

手段保证种子质量。7.2.2 农机及农机具选型 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区拥有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深耕犁等农机具140台件但由于马力小配置不合理

单机作业能力差作业质量低需购置拖拉机2台播种机6台

旋耕灭茬多用机2台脱粒机2台多功能犁4台及运输车1辆。

以基本满足基地机械化作业要求。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8.1环境保护 8.1.1环境现状

该项目的核心建设区位于本市西部塬区远离城区周围大

部分为农田工业项目少无大型建筑物和较大的工业污染。该

区域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现状良好。8.1.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是一个以种植业和种子加工业为主的项目主要是建

立玉米良种繁育基地以及相应的农田基本建设配置种子加工

车间、仓库、晒场配套必要的农机具和种子检验设备等设施。

其中玉米种子的繁育大力推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尽可能地减

少无机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科学地进行

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或

使用次数并在田间路边种植树木建立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运用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恶化反而有利

于环境向有利的方面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项目建设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规模较小所挖的土方将铺填到

大田地对生态不会产生影响。种子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废

气也不产生废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即该项目的建设不仅不

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新的破坏因素而且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

善。

项目区灌溉以井水灌溉为主为保证水资源不被污染市项

目办将组织水利专家定期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水质监测确保

项目灌溉用水和地下水不被污染。8.1.3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涉及工业生产没有废气、废水和固

体废弃物产生同时不增加噪声污染因此对当地环境没有不

良影响。

本项目建成后由于高效、低成本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农药、化肥的用量大幅度减小降低了农化产品在当地土壤和地下水中 的残留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当地生态环

境条件的改善。8.2安全生产 8.2.1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描述 项目实施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机手多数都经过严格

培训技术比较成熟农机队伍管理也比较规范种子加工设备

比较健全特别是项目协作单位某市灵丰种业有限公司有比较

先进的种子精选、加工、包衣成套设备日精选加工种子130吨

有一整套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技术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实际操

作能力较强多年来未发生过安全事故。8.2.2消除和预防不安全隐患措施 本项目虽然无污染和重大安全生产隐患但仍应高度重视消

防安全事故的防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制

度保证施工安全、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和各种机械安全严禁

违规操作对农业机械和种子加工机械坚持固定专人负责定期

培训定期检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对隐患机械部位及时进

行维修和更新在种子包衣操作时要严格程序建立安全生产

制度加强防护措施确保生产安全。第九章

组织管理与实施进度

9.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9.1.1项目法人 项目法人某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玉池为该项目的法人对

项目申报、建设实施、资金管理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负责。项目主管负责人某市农业局局长贾奇泽全面负责项目实

施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9.1.2组织机构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按照项目要求

建立领导小组下设五组一室分别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咨询、实施和技术等具体工作对应相应职能建立相应的机构。

1组织机构

本项目建设是一项规模大、子项目多、涉及众多单位且组织

协调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经市政府研究

决定成立以抓农业副市长卫保元为组长、市政府办公室主任薛

蒲生、农办主任姚悟茂、农业局局长贾奇泽任副组长财政局局

长、水利局局长等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长

副组长

成员

为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下设五组一室即技术指导组、专

家咨询组、工程组、农机组、财务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

责项目的全面实施。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图见下 项目组织管理设置示意图

财政局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项目协作单位

技术依托单位

技术、专家小组

项目执行单位

灵宝市种子质管理站 农机组

工程组

财务组

有关乡镇、村

办公室

市政府 农业局 水利局

农机局

2职责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审议项目建设的设计、规划和具体实施

方案组织、检查和督促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项目建设有关方

面的关系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和合理使用对项目建

设中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负责组织接受上级农业部门以及

主管部门对项目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并做好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

工作。

技术指导组由农技推广、植保植检、土壤肥料、种子繁育

等方面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玉米良种繁育的全程技术指

导、技术培训和总结交流工作。

专家咨询组聘请省农科院、省农业厅、某农大、某市农业

部门的有关专家参加负责项目总体设计的审查、论证和决策咨

询工作。

工程组聘请一名高级工程师为田间工程总监并抽调3名

技术干部参与负责各项田间工程、土建工程和仪器设备购置等

建设工作。

农机组聘请2名农业机械专家配备2名专业人员负责

项目农业机械的购置、配套、安装、调试。

财务组由项目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的财务人员共同组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立项目资

金专户保证项目资金不挤占、不挪用对土建工程和大型仪器

设备的采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政府统一采购和公开招标

实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制度严格工程质量管理。

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 负责项目实施的综合事务。负责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到相应的职能

机构负责汇报项目建设情况传达项目领导小组的意见和指示

并加以落实负责项目土建、田间工程、仪器购置的招投标事宜

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日常工作。

各组室之间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筹安排

统一部署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除专家咨询组外其它各组成人员身份不变工资仍从原单

位领取加班费从项目管理费中列支。9.1.3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措施与招标方案 项目实施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即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

计阶段、施工落实阶段和完成验收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土建、田间 工程并进行论证落实各项设备仪器生产厂家和供货商进行仓

库晒场改造、功能分区等设计进行资金预算等。

组织施工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落实施工方案进行

招投标进行田间、土建工程建设和仪器设备购买工作。检查验收阶段进行项目审计、验收、结算、固定资产移交。

项目实施各阶段负责人 项目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 责任人 单位、职务

初步设计

可行性研究

初步设计

资金预算

某市种子管理

站站长

落实施工

田间工程

土建工程

仓库晒场改造

农机具、仪器购

置招投标及购

某市种子管理

站副站长工程监理

完成验收 竣工结算

验收

固定资产移交

副站长

财务科科长

工程招标方案

1招标范围

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本项目中土

建工程、田间工程均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仪器及机械设备由

某市人民政府采购办公室采购。

2招标方式公开招标。

3招标形式自行招标。9.2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管理方案 为确保基地长期发挥作用和良好运作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 的管理体制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9.2.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 长期设置某市玉米种子繁育基地管理办公室由5-7人组成

长期主抓此项工作负责项目建成后的领导管理工作。9.2.2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某市种子管理站站长王玉池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搞好技术培训和综合协调、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实施进度。某市灵丰种业有

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贾新文负责种子加工和1万亩玉米良种

繁育基地的育种工作。田间工程由有关乡镇负责各种水利设施的

维护、保养并建立严格管理制度明确专人保护农田水利设施 定期进行维修对各种仪器设备和固定资产实行“建管结合五

有管理”即有管理组织、有管理人员、有资产登记卡、有工程

档案、有责任追究定期对项目设施进行维护使项目投资能

长期发挥效益。9.2.3运行经费解决方案 每年保证从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和种子经营收入中划出一定

经费用于项目后期管理和完善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9.3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批复后两年内完成建设任务。第一年建成种子检验

检测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亩达到生产能力

第二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亩总面积达到万亩全

面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10.1投资估算 10.1.1工程建设费 按照《河南粮食核心区良繁基地投资计划估算表》有关规定

估算工程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投资359.4万

元田间工程投资589.5万元仪器设备购置投资181.1万元。土建工程新建检验、实验室6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 需投资48万元考种室2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需投资16

万元挂藏室200每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需投资16万元常

温库80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需投资64万元低温低湿库600

平方米每平方米1100元需投资66万元种子加工车间580平

方米每平方米800元需投资46.4万元晒场3000平方米每

平方米110元需投资33万元农机库600平方米每平方米500 元需投资30万元辅助用房450平方米每平方米800元需投

资36万元;配电室80平方米每平方米500元需投资4万元。以

上共计359.4万元。田间工程 修田间道路1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75元需投资90万元。

新打机井深水井5眼每眼费用14.8万元需投资74万

元普通井30眼每眼8万元需投资240万元;种子鉴定圃5 亩每亩2万元需投资10万元支渠10000米每米50元需投

资50万元提灌站4个每个9.5万元需投资38万元新建喷灌

设施5套每套1.5万元需投资7.5万元地埋输水管道1.5万米

每米40元需投资60万元围墙1000米每米200元需投资20

万元。以上共计589.5万元。

仪器设备购置 实验检验仪器设备购置检验仪器39台套需投资35.2万

元。

农机具购置32台件需投资59.4万元。其中购置拖拉机2台 每台53000元需投资10.6万元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4台每台

60000元需投资24万元 脱粒机2台每台15000元需投资3

万元单粒播种机2台每台15000元需投资3万元旋耕灭茬

多用机2台每台10000元需投资2万元多功能犁3台每台10000 元需投资3万元机动弥雾机16部每部3000元需投资4.8

万元农用汽车1部投资9万元。

加工设备购置41台需投资86.5万元。其中1#大喂料斗

组合2台需投资1万元斗式提升机4台需投资3.4万元

风筛清选机1台需投资7.6万元清选机1台需投资3.55

万元计量包装称2个需投资36万元振动输送机、种子包

衣机4台需投资5.4万元喂料斗、工作台、缓冲仓、缝包机、除尘防杂系统以及其它加工设备29.85万元。

以上共计181.1万元。10.1.2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43万元其中包含可研报告编制费、设

计费、监理费、招标费、建设单位管理费。10.1.3基本预备费 按照国家计委“计投资”1340号文规定项目基本预备费用

按工程建设费及工程建设其它费用的3-5%估算经估算项目基

本预备费为27万元。10.1.4投资估算

经上述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土建工程

359.4万元占总投资的29.95田间工程589.5万元占总

投资的49.13%仪器设备购置181.1万元占总投资的15.09%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和基本预备费70万元占总投资的5.83。10.2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在资金来源上申请中央投资1000

万元。按照中央、地方10.2筹措比例地方需配套资金200

万元。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11.1经济效益 本项目为玉米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主要建

设工程经验收合格移交项目所在地使用和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所

发生的运行成本和维修费用由受益群众自己解决。项目建设单位

和协作单位对基地农户生产的玉米良种进行收购、加工和销售。

因此项目建设后的直接经济效益表现为项目建设单位、协作单

位收购、加工和销售的增值成本以及项目区员工开展玉米良种繁

育与项目前相比的新增效益两部分。11.1.1项目建设单位和协作单位的直接效益分析

建设单位和协作单位的直接效益来自于收购基地农户玉米

良种经加工销售后的增值收入。项目区1万亩玉米繁育良种基地

达到稳产后年可加工销售玉米包衣良种350万公斤按照让利

于民、服务农业的原则每公斤包衣良种售价5元计算实现销

售收入1750万元实现利润60.1万元所得税20万元投资

利润率5%利税率6.7%。项目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8%,净

现值78万元投资回收期11.1年所得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6%,净现值26万元投资回收期11.3年。表明项目在财务上可

行但是属于微利运营。

11.1.2 项目间接效益分析

项目间接效益来自于项目基地农户种植玉米良种后与项目

前相比新增的社会效益。项目前繁育区每亩可产商品玉米350

公斤市场平均售价1.7元/公斤亩产值595元项目实施后

亩产商品种子350公斤统一收购价3元/公斤亩产值1050元

亩净增效益455元总增收455万元。同时项目通过农田水利

设施和农业机械完善配套年可节约生产成本30万元。项目区

1.6万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303.1元。此外项目还可拉动社会

需求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项目建设期间共可消费钢材 50吨

水泥1200吨砂石8000立方米砖180万块木材50立方米

提供就业岗位1800多人。项目运营后能够直接安排农村劳力

或城镇职工80余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

项目1万亩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所产350万公斤包衣良种可推广优质玉米种植140万亩平均亩增产20公斤就可增加粮食产

量2800万公斤创造经济效益4480万元。

11.1.3新增固定资产

本项目主要投资构成为工程建设费、工程建设其它费和基本

预备费按照购建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费用计入固定资产原值的原

则项目总投资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因此项目建成后新增固定资

产1200万元。11.2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提高了项目区玉米 的生产水平促进了项目区种子繁育体系的发展和服务手段提

高。二是为项目区玉米及周边玉米发展提供可靠的种源对于加

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优势区域规划的实施有着重大意义。11.3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

推广新技术、新农艺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10%以上并有效降

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既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又可改善农田

土壤结构。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 12.1综合评价 该项目符合《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纲要》和《种子工程建设

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项目建设地点地理位置优越

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农业基础条件比较完善水、电、通讯等配

套设施健全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建设内容和方案设计科学针

对性强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组织实施措施得力有利于项

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项目实施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较大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技术建设单位的服务能力显著

增强。12.2结论意见 实施玉米良种繁育基地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实施该项目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

整增加农民收入都有重大意义。某市自然条件优越能源供应

充足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种子繁育体系健全完全有能

力完成项目实施任务。该项目方案设计合理技术成熟可靠经

篇3: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1 生态环境及现状

1.1 地理位置与地貌

豫北地区共涉及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6市,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东南麓,西与山西省交界、北与河北省接壤、东与山东省为邻。区内有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和部分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为51~1 955 m,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展布。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53%;平原区占47%。地理坐标在北纬34°48′~36°22′,东经112°01′~116°22′之间,总面积279.3万hm2。

1.2 生态环境

项目区内低山、丘陵区由于土壤瘠薄,植被稀少,导致地下水缺乏。区内工矿企业较多,一些人在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上,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利益;只看到经济利益,不考虑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加重。此外,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平原区地处黄河故道沙区,随着城市的扩张、工业规模的扩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存在着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需求。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平原农区防护林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植树造林,环境质量已有明显好转。

1.3 森林病虫害现状

由于该地区生态环境条件较差,森林病虫害每年都有较大面积发生。主要有大袋蛾、泡桐叶甲、榆蓝叶甲、泡桐丛枝病及杨树食叶害虫等森林病虫灾害。近年来随着杨树造林面积迅速扩大,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已成为当地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当地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已在山东省聊城市出现,也随时有侵入当地的可能。据当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调查统计,豫北2005~2007三年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累计面积为23 849 hm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工作滞后,没有形成先进的预防治理体系,更谈不上使用生物治,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造成了防治效率低、效果差、成本高,而且污染环境,杀伤天敌,破坏当地的森林生态平衡。为全面提高该地区对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的防范能力,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建设高质量的豫北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4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防治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将预防思想贯穿到林业工作实践中,致使林业食叶害虫严重发生,受害面积居高不下,防治工作处于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二是各县森防工作开展存在不平衡性,个别县(区)对森防工作重视不够,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防治不及时;三是预防体系不健全。在预防体系方面,病虫情报信息传输等在森防上的应用还不到位,难以形成对有害生物的有效监测,无法实现对区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实时预警。森防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影响了预防工作的开展;四是基础设施投入不到位,控灾能力低。由于经济等诸多原因,造成各项防治基础设施更新缓慢,防治技术研究滞后,致使不少地方缺少先进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等处理设施,不能及时对危险性病虫害进行监测。发生疫情时,不能及时控制或扑灭。发生重大病虫灾害时,没有很好的快速应对措施;五是防治经费严重不足,致使灾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1 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的需要

人们在关注生态环境、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纳粉尘和有害气体、阻隔噪音等生态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不仅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而且影响各种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如不采取长期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将直接影响全区的造林绿化成果和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因此实施豫北天敌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的需要。

2.2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按照国家林业局“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并举”的指导思想,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是发展林业产业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发展林业经济、体现“以林养林”方针的需要,而豫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是服务于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态防控,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林业各项功能正常发挥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3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控灾战略的需要

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手段。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通过实施人工繁育、释放天敌昆虫,在自然环境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快速繁殖,增加种群数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有效控制。因此,建设豫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是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可持续控灾战略的需要。

2.4 是新时期市场建设的需要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及美国白蛾的优良天敌,还可控制杨毒蛾、国槐尺蠖等其他害虫,应用范围极广。目前豫北6市每年需要重点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面积都在7万hm2左右,按照每hm2释放24万头蜂计算,共需用168亿头,如果加上省内其他地市及周边省市需要,需求量将更为可观。

3 项目建设目标

3.1 项目建设目标

项目拟在豫北地区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技术成熟、运营良好的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生产和销售市场需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天敌,主要建设目标: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生产,按照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运作,使天敌繁育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高科技的产业化实体,产品覆盖豫北6市,并辐射周边;建成后年产白蛾周氏啮小蜂200亿头,为大规模生物防治提供健康天敌,促进该地区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本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实现由过去被动防治向主动控灾的根本性转变,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林木健壮生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功能。同时,有效预防美国白蛾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控制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害虫的危害,形成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网络。

3.2 指导思想

在天敌繁育场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观,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保障,依靠当地森防站等单位的技术优势,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设施,立足于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的成熟经验和繁育成果,有计划、有重点地实验和推广天敌繁育技术、新品种与新成果,提高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的科技含量,建立起集生物天敌选、引、繁为一体,生产、科研、经营和推广一条龙的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体系。

3.3 建设原则

根据国家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场项目的管理要求,坚持依法建场,依法生产,积极引进成熟的天敌繁育技术,研制开发新的天敌种类。项目建设要坚持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为原则;坚持事权划分、按市场规律独立经营为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的可持续控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达到切实保护好现有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目标。

4 建设方案和内容

4.1 建设方案

4.1.1 选址方案

据河南省环保局公布的数据:区内濮阳县二氧化硫浓度的日平均值范围为0.003~0.008 mg/m3;氮氧化物浓度的日平均值范围为0.005~0.020mg/m3;总悬浮颗粒物的日均值范围为0.003~0.235mg/m3。空气质量级别为良,在豫北6市中空气质量为最好,此处地下水位20~60 m,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可满足项目建设对水文条件的要求。

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根据生态环境条件,该项目建址选择在濮阳县张挥森林公园外东南侧,距城区不足1 km,该处生态环境良好,交通、通讯便捷,水电及其他配套设施较为完善、附近无居民区。由此可见,该项目选址是非常合理的。

4.1.2 规模方案

项目建设计划用地0.67 hm2,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200亿头成品蜂的生产能力。建成投产后,第一年产量控制在30亿头左右,首先在当地进行生物防控试验示范,待试验成功、有关技术资料积累完善后,再根据市场供需状况逐渐提高产量,在豫北6市指导群众进行大面积推广防治。

4.1.3 技术方案

一是种蜂采集,可用直接采集、诱集法,并做好种蜂的选择和扩繁工作;二是防治用蜂的大量繁育,用美国白蛾繁蜂时,每头蛹接雌蜂2头,用柞蚕蛹蛾繁蜂时,每个茧内接蜂60~70头雌蜂;三是将含有小蜂卵的寄主蛹放入恒温箱中或温室中培养,室内繁蜂的温度根据放蜂时间历期决定。一般将湿度控制在70%左右;四是掌握放蜂的最佳时期;最佳时期是在杨扇舟蛾、杨小舟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气温25℃以上的晴朗天气进行;五是放蜂量可按蜂虫3∶1的比例掌握。六是收集自然界的周氏啮小蜂进行复壮;七是放蜂时,用皮筋将人工繁育的刚开始羽化出蜂的寄主茧套挂或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小蜂羽化而出。用试管或指形管繁殖的小蜂可直接将管放在树干基部,拔开棉塞,让小蜂自行飞出。

4.2 项目建设内容

4.2.1 天敌繁育:

依托濮阳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建设天敌繁育基地,设施应包括接种室、恒温室、暗室、消毒室,总建筑面积为288 m2,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主要用于天敌昆虫的接种、培养等。

4.2.2 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区应设有办公室、档案室、值班室、场长室、财务室,总建筑面积为192 m2。主要功能为市场调查、对外业务接待和交流、业务培训、生产调度、安全管理等。配备的办公设备。

4.2.3 科研:

在天敌繁育场区内应建设相关科研设施,包括标本室、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120 m2。配备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主要是采集制作当地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标本,调查天敌昆虫资源,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开发人工繁育、释放技术。

4.2.4 仓储设施。

建设冷藏室、器械库和车库,总建筑面积为216 m2。主要用于原料、产品及生产管理设施的存放。配备的设备有冷藏箱、冷藏室配套设施、车载弥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器等。

另外,为搞好林业有害生物试验示范工作,应在天敌繁育场区附近建立生物防控试验示范林基地6.67 hm2。

5 项目进度安排

5.1 建设期限

根据该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2009~2010年,用2年的时间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5.2 进度安排

5.2.1 项目准备:

2008年3~12月,主要是进行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阶段完成项目立项、可研报告编制与审批、设计图纸绘制与审批、编制标书、施工准备、并向环保部门报批申评等工作。

5.2.2 项目建设:

2009年2~12月,完成项目的土建工程及部分子项目的仪器设备购置、安装和验收,生产管理人员培训等。

5.2.3 生产试验与推广:

2010年2~12月,完善各项工作,开展试生产和防治试验工作,开展产品的市场调查,取得经验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在豫北6市的平原、丘陵、山区开展试点推广工作。

6 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6.1 投资估算

依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规定、标准以及投资范围,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投资估算,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经济指标。经估算,项目建设总投资需761.13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122.40万元、设备购置费476.1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26.39万元、基本预备费36.24万元。分别占总投资的16.08%、62.55%、16.61%、4.76%。

按建设项目分:天敌繁育313.80万元;生产管理(配套)163.90万元;科研34.60万元,仓储86.2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26.39万元;基本预备费36.24万元。

6.2 年度投资安排

2009年共需投资506.53万元,占总投资的66.55%;2010年共需投资254.6万元,占33.45%。

6.3 资金筹措

该项目属于生态公益性建设项目,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范畴。本项目总投资估算761.1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林业固定资产投资608万元,占79.88%,地方配套解决153.13万元,占20.12%。

7 项目管理

7.1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为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在濮阳县成立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明确项目法人。濮阳县政府一名分管副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县林业局主管副局长,县财政局业务副局长、审计局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林业局计划财务、财政局农财、森防站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审定项目计划、方案,协调财政、计划等部门,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项目法人应具体负责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规划,组织编制年度建设计划,负责工程项目资金管理,项目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

7.2 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本工程实行领导小组指导、监督下的项目法人负责制。要制订项目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领导小组和部门之间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工程建设、货物招投标、资金使用、资金审计、信息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对严重违法乱纪者,追究刑事责任,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8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8.1 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按照《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有关标准评价,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如处理不当,将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主要产污点在实验室排污、生活排污以及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养蚕业的负面影响等。如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8.2 环境保护措施

一是对进入工程区的人员进行环保知识教育,加强文明卫生宣传,增强保护意识;二是对项目实施先作环评影响可研报告,待环评可研报告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三是消除或减轻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垃圾要及时进行处理,生活废水必须经过生物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四是委托环保部门对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改进保护措施;五是在繁育场1 km范围内或防治区周围500 m范围内不得发展养蚕业。

8.3 生态与社会效益

繁育基地建成后,可以根据林业建设和病虫害防治的要求,合理确定天敌昆虫的生产规模,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濮阳县及周边地区对林木生物防治的需要。并在濮阳县及豫北地区大规模推广生物防治,通过天敌昆虫在短期内的大量繁殖,有效地控制农林业害虫。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在山东、河北省等地试验推广证明。放蜂防治后连续5年内,防治区天敌寄生率高达92%,林木虫株率保持在0.1%以下,甚至一些农作物害虫也得到了控制,达到了防治多种害虫的效果,重要的是达到了对美国白蛾的持续控制作用,使该地区森林资源得到巩固和提高。使用生物天敌防治后,不产生抗性,不污染环境,保护有益生物,可降低防治成本,节省人力物力。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环境质量的提高,可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安定团结,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有利于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8.4 经济效益

据测算,豫北地区每年因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林业害虫的危害,减少林木生长量136万m3,按目前木材市场价格800元/m3计算,直接经济损失约10.9亿元,实行天敌防治后,按挽回30%的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每年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约3.3亿元。每年还可节约大量的防治药物成本费用和人力物力。在生物防治大量推广后,按照林业害虫发生发展的规律,每年3次向林区内投放害虫天敌,连续防治区三年内可使林木虫株率降至5%以下。同时,通过产品的销售及推广,也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豫北地区现有林地51.6万hm2,其潜在市场巨大,如能及时开发推广,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目前,对于利用有害生物天敌进行防治,已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持久的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是化学农药的替代品,还能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防治效果既持久又对环境无副作用。开展此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9.2 建议

9.2.1 加强相关科技研究。

建设单位要协同科技支撑单位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研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项目的建设效益。

9.2.2 积极争取配套资金。

积极主动向领导作好汇报,争取政府把该项目纳入经济发展规划,配套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项目正常实施和有效运行。

9.2.3 尽快批复立项。

因为本项目的公益性比较突出,建议国家给予重点扶持,并尽快批复立项。

摘要:在豫北地区建立一座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实施人工繁育,释放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有效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多种农业害虫的危害,预防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传入,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基地的充分探讨和论证,认为该项目的实施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关键词:林业,天敌繁育,生物防治,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忠歧,等.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研究[J].林业科学.2005(5).

篇4: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盘克镇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

(二)建设性质:新建

(三)建设单位:盘克镇

(四)建设地点:盘克镇所属的界村、段堡村、胡堡村

建设年限:1月——月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生产繁育、精选加工优质高油大豆种子。生产繁育面积10公顷,预计种子产量20吨,大豆种子精选加工能力7吨。

(六)投资估算:总投资15000元。

(七)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优质高油大豆种子7吨,可供140公顷耕地生产用种。140公顷耕地可生产商品大豆280吨,预计实现产值70万元。

二、项目背景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从政策导向看,按照“十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今年,是国家对粮食主产区扶持政策较多、扶持力度最大的一年,国家财政将新增300亿元的资金投入,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结合桦甸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扩大产业化、加速发民营化”的总

体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型农业,这就给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优越的自然条件给该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盘克镇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7度,有效积温3000度,年降雨量748毫米,日照2379小时,无霜期100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春季寒暖变化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大豆生产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二)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盘克镇41972 口人,土地面积418平方公里,耕地8.1万亩。大豆种植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豆生产中优质品种偏少、种子生产能力低、新品种更新速度慢,从而导致大豆产量低、品质差,较难为加工企业所用,农民也就难有效益,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①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是实现农业高效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存在着“四低”问题。即资源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整体效益低,加之千家万户共同生产,互相模仿,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现象十分突出,并且结构明显不合理。近年来,作为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的吉林省,因普遍存在大豆经济价值低,销售渠道不畅,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大豆良种供应不足是主要因素,致使效益好、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油大豆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由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高油大豆生产势在必行。

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种繁多,仅大豆一项,就有数百个品种。在传统农业中,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多数生产单位对品种没有严格区分,造成农产品品种混杂,无法用统一标准检测,致使其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能从源头上满足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的需要,并辅以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为农产品加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从根本上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能力。

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是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传统农业是效益低下的弱质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向结构优化的商品农业转化,但还带有明显的`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小农经济印迹。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传统农业必然要受到冲击,迫切需要组成农业产业集团,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在世界农业经济市场中占一席之地。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有利于组建种养加、贸工农、育繁推、科工贸一条龙一体化的大豆产业集团,从而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

2、可行性

盘克镇建立优质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为建立和发展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和资金保证。二是技术力量雄厚,有较健全的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高、中、初级技术人员比例协调,生产实践经验丰富,有比较系统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同时,以庆阳市农科研院所为依托,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三是农民对种植大豆恢复了信心。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我省的大豆科研和生产已取得迅速发展,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初步形成,国外进口大豆受到抑制,农民恢复了对大豆生产的兴趣和信心。四是项目建设的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田所辖村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农户科技意识强、栽培水平高,所产大豆品质好。

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10公顷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满足工企业对原料总量及优质高油大豆的需求,而且还可供给养殖户的饲养原料,从而可有效地缓解目前我市商品大豆紧缺的局面。

四、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10公顷优质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安排在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土质肥沃,交通便利的三个村,这三个村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合理、范围集中,便于技术指导和管理。

五、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及建设规模

(一)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加快乡镇建设步伐

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乡镇经济突破,促进农村全面繁荣。

达到的目标:项目建成后,10公顷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年可生产大豆良种8吨。

(二)总体布局

建设万公顷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总体布局本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选择在乡村班子组织领导能力强、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界村,段堡村,胡堡村共3个村。其中:

界村:5公顷

段堡村:2.5公顷

胡堡村:2.5公顷

六、投资估算

经测算,该项目总投资为15000元。其中:

田间工程:总投资7000元

配套农机具:总投资6000元

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国家财政投入:10000元

地方配套:5000元

七、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建设期限:年1月---2016年12月

八、环境保护

为保护生态环境,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要求组织生产,不破坏植被、不使用高剧毒农药、不使用含氯元素肥料,在种子精选加工过程严格控制粉尘排放量,不超过规定标准,噪音污染要低于环保规定分贝标准,确保环境安全。

九、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10公顷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可生产良种7吨,除满足我县现有50公顷大豆种植需求外,还可新增大豆种植面积7公顷,每年可获直接经济效益28000元,是项目投资总额的180%。

2、生态效益分析:

大豆品种高油化,为企业和农户带来效益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抑制国外大豆的进口,有效防止转基因大豆对农业生态及人民健康方面造成可能的危害。

(二)风险评价

建设优质高油大豆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市场分析预测,该项目属无风险项目。

篇5:关于创办鹧鸪良种繁育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前 言

xx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处东径102°33′—103°11′,北纬23°24′—24°10′,国土面积3789KM2,县境内最高海拔2515M,最低230M,主要农耕区海拔1300—1400M。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7℃,全年无霜期长达324天,年降雨量800mm,日照时数2301.8小时,日光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甘蔗种植,发展甘蔗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全县辖8镇6乡,141个村委会,1066个村民小组,县内交通方便,县乡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国道323线,蒙宝铁路横穿县境中部,省道晋(宁)—思(茅)线由北向南直穿县境,公路、铁路北达昆明、玉溪,南通河口连接东南亚各国,北距省城昆明200公里,南距州府蒙自70公里,正在修建的鸡(街)—石(屏)和通(海)—建(水)两条高等一级公路,将进一步改善xx的交通状况。2002年全县总人口4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万人,为总人口的86.0%,耕地面积44.6万亩(土地详查103万亩),其中:稻田20万亩,旱地24.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3万亩,总产15.8万吨。工农业总产值13585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326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1.8%,农村经济总收入1865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9元,财政收入16510万元。

一、项目概述

xx甘蔗种植历史悠久。资料显示,清嘉庆年间(1798—1820年)即有甘蔗种植。xx甘蔗发展经历了50—80年代初计划经济时期;80—90年代末的“双轨期”;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经济时期。1998年全县甘蔗面积61410亩,总产292487吨,平均单产4.8吨,创历史最高纪录。200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0456亩,预计总产19万吨。我县目前有县属制糖企业两个,即xx糖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76年,1984年完成扩建并投入生产,日处理甘蔗1500吨;曲江糖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76年,1983年完成扩建并投入生产,日处理甘蔗1000吨。两个制糖企业年处理甘蔗量30—33万吨,目前年入榨量仅为年处理量的50%左 1 右。我县的甘蔗良种经历了三次大的更新,50年代推广第一代甘蔗良种台糖134,印度419等;70年代推广第二代甘蔗良种云蔗71/388,川糖61/408等;80年代推广第三代甘蔗良种桂糖11号,福引8号等;90年代推广第四代甘蔗良种闽糖69/421,粤糖79/177,新台糖系列等。从90年代末至今,由于撤并蔗糖管理机构、甘蔗技术推广机构等种种原因,全县境内至今没有建成一个有规模的甘蔗良种基地,导致甘蔗良种的引试、推广速度缓慢,全县甘蔗品种老化、退化问题突出,2003年甘蔗良种的推广面积仅占植蔗面积的32.5%,成为全县甘蔗单产低,糖分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纵观xx甘蔗、制糖企业、甘蔗良种的发展过程,由于历届县委、政府对甘蔗产业的高度重视,在蔗农及蔗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蔗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作出了贡献。近年来,由于市场无秩竞争,糖价一路走低等多种原因,导致蔗价不稳,挫伤了蔗农积极性,甘蔗面积、农业产量、工业入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影响了我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

为重振富民又富县的蔗糖产业,根据2003年6月28日国家四部委部局第23号令《蔗料暂行管理办法》,云南省政府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的《关于报请审批(云南省糖业整合总体方案)的请示》的批复,批复要求作为直接责任人的各产糖区政府,加大对糖业整合各项工作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规范糖料收购秩序推进糖料及食糖的产业化经营。省农业厅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调结构、保增收”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农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产业,把“巩固和提高甘蔗和茶叶两个传统产业”列为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县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xx巩固发展蔗糖产业有潜力,有基础,群众有积极性。县委以建发〔2003〕25号印发了《关于巩固和发展xx县蔗糖产业的实施办法》,从2003年至2004年榨季种植甘蔗开始,一定四年不变,加大对蔗糖产业的扶持力度,下大力气狠抓甘蔗良种推广,建设甘蔗良种基地,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建设“三优”吨糖田基地,提高甘蔗糖份,提高甘蔗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全县蔗糖业持续稳定发展,继续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作出贡献。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1 甘蔗良种面积小,品种搭配不合理。

2003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50456亩,其中:良种面积16400亩,占植蔗面积的32.5%,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为3.3:2.1:4.6。由于全县没有甘蔗良种基地,良种后备资源匮乏,甘蔗良种更新困难,导致甘蔗单产低,糖分含量低,出糖率低,经济效益低。

3.2 县境内两家糖业公司,可日处理甘蔗2500吨(其中:建糖1500吨,曲糖1000吨),每年按100天压榨时间计算,可处理甘蔗25—33万吨,目前两家糖业公司的年入榨量仅为年处理量的50%。甘蔗原料严重不足,而且原料质量差,导致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

3.3 蔗糖产业链长。xx糖业公司于2000年投资7100万元,建成年产3万立方米的石膏刨花板生产线。投产以来,市场看好,蔗渣板热销,甘蔗的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但由于甘蔗原料不足影响蔗渣产量,从而影响两条生产线的生产。

四、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4.1 xx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干湿分明,雨热同季,春秋相连,夏无长冬”的气候特点。耕地土质肥沃,耕地面积土地详查103万亩,发展甘蔗空间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4.2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蔗糖产业,成立了xx县蔗糖产业领导小组,抽调县乡科技人员,强化甘蔗科技推广工作,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并出台了《关于巩固和发展xx蔗糖产业的实施办法》,提出“三个一工程”,即:用三年的时间,甘蔗品种全面更新一次;合理调整甘蔗品种结构,使早、中、晚熟品种达到3:4:3,糖份提高一个百分点;制糖企业提前一个月开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4.3 县境内两家糖业公司吃不饱,开不足,加之多年来的投资建设,与蔗糖产业相关的酒精、蔗渣板、石膏刨花板等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前景广阔,是我县继烤烟之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除烤烟外还没有任何产业可以替代。该项目的建设,可提高我县甘蔗单产及糖分,为制糖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科技推广网络健全。县级有糖业办公室、农推所,乡镇级有农推站、村级有农科员和带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农民协会、研究会和一大批种蔗能手,完全有能力承担。

4.5 种蔗历史悠久,广大蔗农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种蔗经验,历史上曾有辉煌的发展时期。1998年植蔗6.14万亩,总产29.6万吨,单产4.8吨。在蔗田套种,增加单位面积效益上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五、市场分析

白糖是大众消费品,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目前我国人年均食糖消费量为6千克,而世界人均年消费水平在18千克以上。也就是说我国人均消费食糖的水平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食糖消费量会逐年提高。发达国家的饮食以牛奶、咖啡、面包为主,食糖需求量多。我国喝牛奶、咖啡、豆浆的人数逐步增多,食糖需求量呈上升的趋势。

从我国食糖市场供求关系看,全国年食糖消费需求约750万吨,产糖约850万吨,略显过剩100万吨。走私糖的冲击和糖精生产过量,形成对食糖市场强大的冲击,使我国食糖市场进入低谷时期。为保护我国的蔗糖产业,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一是打击走私糖;二是关闭部份糖精厂,限制糖精代用品的滥用;三是关闭缺乏竞争力的部份糖厂;四是刺激消费。这些措施的实施收到明显成效,使我国食糖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步趋于平衡。预测2003年—2004年榨季,全国食糖产量750吨和全国食糖需求量大体平衡。一度低迷的食糖市场也由此出现新的转机,白糖价格将会逐年平稳上升,而且全国食糖生产出现“北糖南移”、“东糖西移”的趋势,这是发展蔗糖生产的一个好时机。

六、发展思路及目标 xx县委、政府为了重振我县既富民又富县的蔗糖产业,狠抓甘蔗良种推广,调整甘蔗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提高甘蔗科技含量,建设“三优”吨糖田基地,提高甘蔗糖分,提高甘蔗单产,增加总产,促进全县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继续为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作出新的贡献。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xx县蔗糖产业发展目标:2007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农业产量33万吨,工业入榨量30万吨,甘蔗良种推广达到90%以上,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3:4:3。计划由发展计划局和农业局确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计划统筹安排,列为蔗区乡(镇)的考核目标。

七、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7.1 建设规模及建设地点 7.1.1 建设规模:500亩。

7.1.2 建设地点:xx蔗区羊街农场。7.1.3 建设时间:2004-2005年。7.2 建设内容

7.2.1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通过两年努力,建成500亩标准化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其中:早熟品种150亩,中熟品种200亩,晚熟品种150亩。甘蔗平均单产8吨,每年提供优质良种4000吨。7.2.2 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引进国内表现较好的甘蔗新品种R6408,桂糖16号、17号和新台糖26号等15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适合xx种植的优良新品种。7.2.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在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支砌三面光沟渠四条,长8千米;架设ф100mm的镀锌水管1000米。通过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基地的给水问题。7.2.4 机防建设

购买机动喷雾器10台,对甘蔗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7.2.5 科技培训

通过甘蔗栽培技术培训,提高科学种蔗水平,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增加收入。计划举办甘蔗科技培训30期500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000份。

八、主要技术方案

8.1 提高整地质量,开好植蔗沟。

8.2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地膜覆盖,提高植蔗质量。8.3 施足基肥,追施分蘖肥,重施攻茎肥并进行大培土。8.4 推广蔗田套种,提高蔗田单位面积效益。8.5 加强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8.6 适时收砍,保证收砍质量。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

项目计划投资250万元(详见表二),具体安排如下:

9.1.1 良种繁育基地。面积500亩,投资50万元,为总投资的20%,均为财政资金,用于购买种苗、农药、农膜、化肥、水费等生产性费用的投入。

9.1.2 新品种试验示范。投入资金15万元,为投资总额的6%,均为财政资金,用于种苗、化肥、农药、农膜、用工及水、电等生产性费用支出。

9.1.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万元,为总投资的64%,其中财政资金9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投劳折资40万元。

9.1.4 机防建设。投资5万元,为总投资的2%,均为财政资金,用于购置机动喷雾器及零配件。

9.1.5 科技培训。投资20万元,为投资总额的8%,均为财政资金,用于甘蔗科技培训和印发技术资料等的支出。9.2 资金筹措

项目计划总投资250万元(详见表二)。其中:财政资金180万元,为投资总额的72%;自筹资金70万元(现金30万元,投劳折资40万元),为总投资的28%。在财政资金中,省级100万元,州级30万元,县级50万元。9.3 资金投入计划

项目投资250万元(详见表三),分两年完成。第一年即2004年投入资金210万元,为总投资的84.0%,余下的40万元待第二年一次性投入。

十、财务分析 10.1 蔗农收入估算

2004年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00亩,亩产8吨,每吨售价180元,亩产值1440元。扣除种苗、化肥、农药、农家肥、工时费和水费等生产性投入890元后,亩获纯收入550元。套种早花生300亩,亩产520公斤,产值1040元,扣除成本400元,亩获纯收入640元。两项目合计亩纯收入达1190元,300亩纯收入达35.7万元;2005年建成良种繁育基地500亩,产量4000吨,产值72万元,扣除成本后获纯收入27.5万元。套种早花生500亩,亩产520公斤,产值1040元,扣除成本后亩获纯收入640元,两项合计500亩纯收入达59.5万元。(见表四)。10.2 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的估算

该项目为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的良种用于面上的良种推广,不存在税金、检疫费及产品增值税,故项目建成并达到建设规模后,每年销售收入为124万元,利润59.5万元(详见表四)。10.3 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59.5÷250×100%

=23.8% 10.4 现金流量分析(见表六)

项目计算期为10年,在财务分析中,考虑到是农业项目,设定基准收益率i=12%。

项目净现值为:99.5万元; 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5.98%;

投资回收期为:

-35.7

4+=—————=4.6(含建设期2)59.5 从以上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本项目回收期短,内部收益高,经济效益显著。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盈亏平衡。

固定成本

BEP=—————————————×100%=——————— ×100%=42.0%

销售收入-可变成本-税金

124.0-14.5-0

结果表明:该项目只需达到规定生产能力的42.0%,也就是产量达到1789.2吨时,项目即可保本。

10.5 敏感分析(详见表七)

当销售收入下降5%成本不变时,项目净现值为62.6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0.86%;当销售收入不变,成本上升5%时,项目净现值为67.49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1.75%;当销售收入下降5%时,成本上升5%时,项目净现值34.6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6.54%。

以上三种设定的三种可能性分别出现时,财务净现值大于零,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基准收益率12%,说明项目盈利的可能性大,抗风险能力强。

十一、效益评估 11.1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并达到建设规模后,每年销售收入124.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后64.5万元,可实现利润59.5万元。可提供甘蔗良种4000吨,可新植或更换普通品种面积4000亩,按良种比普通品种增产10%,糖份提高一个百分点计算,到2007年榨季,全县6万亩甘蔗通过品种更新(亩增0.5吨),将增产甘蔗30000吨,蔗农纯收入540万元(按180元/吨计),制糖企业增值660万元(按2200元/吨计),上缴税收99万元;增糖300吨,制糖企业增值66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增产增糖两项合计增收1266万元,其中:蔗农540万元,制糖企业726万元;上缴税收109万元。11.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一是为全县6万亩甘蔗提供高产高糖良种,使全县甘蔗良种推广达到90%以上,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二是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三是延伸了产业链,带动酒精、蔗渣板等产业的发展;四是促进社会稳定。11.3 生态效益

甘蔗稍头作青饲料,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增加农家肥,改善土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蔗叶、蔗根是农村中的一大燃料,可节约能源;酒精、蔗渣板、石膏刨花板、滤泥等副产品,既增加经济效益,又可节约粮食,增加农肥,节约木材,促进农业良性循环。

十二、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12.1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的领导,确保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由分管经济工作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任任副组长,县委督查室、农业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水务局、交通局、财政局、相关金融部门、科技局、扶贫办等以及糖业公司的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组。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情况的收集、总结和上报,并参与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指导和验收。技术组由糖办、农推所和项目乡镇农推站相关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培训、指导和实施以及项目材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基础设施建设由县水务局和交通局负责实地勘测,项目乡镇水务站等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项目乡镇成立相应的项目实施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本乡镇项目实施。12.2 资金管理。项目资金设专户存储,专人负责,专款专用,资金紧跟项目走,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管理监督。

十三、结论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要求。建设地点合理,建设规模适度,投资合理,建设内容切实可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是带动和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步伐,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好项目。项目可行。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7/07 13:35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12:57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8/06 19:24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7/07 13:35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7/07 13:34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2011/07/07 13:35 2011/06/18 01:01 2011/06/18 01:01 110kV肇庆变电站电气部分初步设计

468Q发动机缸体双面卧式钻床总体设计及左主轴箱设计 ABS防抱死系统设计

CA1050汽车驱动桥主减速器设计 CA6110发动机曲轴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CA6140拨叉专用夹具设计(831008型号)CA6140拨叉零件工艺及工装设计 CA6140机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CA6140机床法兰盘课程设计

CA6140车床主轴箱体的设计与工艺分析及镗模设计 CA6140车床刀架的工艺规程和铣上顶面工装设计 CA6140车床床身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CA6140车床手柄座设计

CA6140车床拨叉(831007型号)设计

CA6140车床拨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831007 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831003 CA6140车床法兰盘831004工艺规程设计 CA6140车床法兰盘工艺规程设计

CA6140车床法杠杆的加工工艺设计(φ25mm孔的铣床夹具)CA6140车床进行改造设计

CA6140车床齿轮工艺规程与夹具设计 CA6150车床横向进给改造的设计 CD盒塑料膜毕业设计 CK6140进给系统设计 DZ038数字频率计的设计 NGW-S62-45行星减速器设计

POM水龙头壳体注塑模设计与制造设计 QY-A型液压支架设计 Santana2000轿车制动系统设计 T350搅拌机工艺工装设计 U型管式换热器设计

YMT-50液压马达试验台的设计 一级圆锥齿轮减速器设计 三坐标数控磨床设计 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课程设计 中型货车万向节与传动轴设计

2011/06/18 01:01

乘用车变速器设计

2011/06/18 01:01

二级展开式斜齿轮减速器设计 2011/06/18 01:01

五吨单头液压放料机设计 2011/06/18 01:01

仿生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运动仿真 2011/06/18 01:01

传动箱体工艺与夹具设计 2011/06/18 01:01

免烧砖的压制设备设计 2011/06/18 01:01

具有托起机构的三辊卷板机设计 2011/06/18 01:01

上一篇:银行柜面年终总结下一篇:企业正式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