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学法指导

2024-05-10

初中思想品德学法指导(通用6篇)

篇1:初中思想品德学法指导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学法指导

【摘要】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要求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有的放矢。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事情。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不止是教会学生读书考试这么简单,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字】学法指导;预习;听课;记忆;解题

初中政治学科中考开卷考试已有几个年头了,开卷考试是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做出的理性选择。从指导思想上看,是变知识立意为主为素质、能力立意为主,关键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新形势下,政治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务必在教授课程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政治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思想政治课,可塑性很强,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刚刚接触新课程的时候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指导学生什么呢?主要指导学生以下几方面: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做笔记,如何记忆,如何解题这四个方面。

一、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当前我校进行“分层导学”课堂模式改革,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会学生如何预习非常符合我校当前教改的实际。由于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一节是《做学习的管理者》我在上课时与我校的教改实际进行了结合,对如何预习进行了专门的指导。

预习时要做到“三步走”,第一步,先粗读课文,所谓粗读课文即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对本节内容进行浏览。粗读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步,细读课文,对本节内容每一段话进行详细的阅读,要求学生要能将每段话的大意进行概括。同时,能知道本节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并能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将提纲中的答案找出来。第三步,精读课文。精读的要求是对本节的内容每一句话进行精细阅读,并能理解本节中的概念、原理。经过精读之后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将本节中的概念、原理讲述出来。对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中的答案能有初步的理解,并能独立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

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之后,老师要进一步的进行跟踪,一般要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预习,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老师在刚开始跟踪落实的时候尽量将预习安排在课堂上进行,最好能够将“预习三部曲”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预习了,老师就可以将预习作业放到课外完成。

将预习放到课堂上有人认为这样浪费了很多课堂的时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学生预习完本节的内容之后,学生对本节的内容不再是停留在感性的认知阶段了,而是对本节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二次备课,要求老师要能深入课堂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难点和预习存在的问题。这样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认知上的一些难点和本节中重点进行讲解即可。这样不仅省时,更能提高课堂效率,符合我校当期提出的高效课堂的要求,而且学生学习也会很轻松。

二、教学学生如何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听课:

(1)仔细看。课堂上我要看哪里,这是很多学生听课时存在的疑问,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坐端正,手放桌面;第二,眼睛看着老师,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将眼光放在老师要求的地方。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课的时候走神,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2)专心听。首先是认真听老师讲,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分析、解答什么,也就是说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学生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课的开头点列出了怎样的教学主题,在课的结尾小结出了哪些知识要点。其次,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答问、讲演,听师生对答问者的评析,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3)认真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先思考后解答,坚决克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听课弊病,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老师没有做出答案之前,自己先做判断、下结论,然后再看与老师分析是否一致,仔细思考对错的原因,听老师解疑的步骤与方法。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其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方能交织在一起,这时教师略加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意开辞达,迸发出心灵智慧的火花。

(4)积极记。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要能够做好课堂笔记,记听课笔记要做到三点:第一,处理好听记的关系。作听课笔记,学生处于一种较被动的地位,往往因“听”误了“记”,或因“记”误了“听”。有的同学为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提出“三记三不记”,即:重点的问题记,疑难之点记,教材上没有的记,次要的不记,教材上有的不记,易懂的不记。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二,听、想、记结合,以想为主帅。从上课到下课,埋头死记,一股脑儿充当录音机和记录器,课堂上没认真听,更无暇思考,无暇消化,笔记虽记得很多,但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势必影响听课效果。有的同学抓住理解这一关键,总结了自己做笔记的方法: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第三,定期整理笔记。应当在复习中定期对笔记加以补充整理。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

三、教会学生进行记忆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除中考之外其他的考试都是要求闭卷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对知识点要能够记忆、理解和运用。因此,记忆也是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一个方面。“缩句法”是政治科记忆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暨将一句话中的关键的词抽出来,缩成短短的一句话。比如,依法治国的四个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要求在依法治国的地位是什么,在课本上的解释和需要记忆的内容长达300字。通过缩句法我们简单的把它缩成: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这短短的32个字。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当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而已,我也不断鼓励学生多想想提高记忆效率的办法,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讲出来供大家参考。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些具体的记忆方法,也要告诉学生哪些时间段是记忆的高峰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了解人的大脑的记忆力周期,最好的记忆时段和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而有合理的使用大脑,让我们工作、学些更加有效率。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天有四个记忆高峰期。第一个是早晨起床后:大脑在睡眠过程中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对头一天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整理。早晨醒后没有新的信息干扰,这时记东西会印象清晰。第二个高峰期是在上午8点到10点:这时精力上升到旺盛期,处理识记效率高,记忆量增大。第三个高峰期是在下午6到8点:这是一天中记忆最佳期。第四个是临睡前1小时左右:这时识记材料后就入睡,不再有新信息输入,所以没有相互抑制的影响。[1]

四、教会学生解题

当前教育的指挥棒还是考试,成绩如何是学校、社会、家长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尺。老师不仅要对试题进行研究,更要能够研究试题的解题方法,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学会解题,使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当前中考只有三种题型,第一种是单项选择题,第二种是简答题,第三种是政治小论文。而每种题型中又可以有很多种题型分类,老师对题型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比如:对复合型选择题的学习指导。近年来中考的复合型选择题,多半是对一段材料分析,归纳几个答案叫你去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熟悉,学会分析、归纳、总结。目前学生接触这类问题时发生错误比较多,同时总觉得有些问题太抽象、空洞,就很难下决断。因此,为了解决中考内容中学生认为这么抽象又这么空洞的疑难杂症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作为老师主张首先是不选有科学错误的、知识性错误的,知识点不全的,表达不准确的不选,其次,答非所问的不选,再次,和教材相同的答案多选,最后,根据题型的要求来选,在复合型选择题这个问题上还有补充说明的,先根据题意和答案以及你的理解先去掉最直接最有把握且你认为是错误的,再把划下的答案进行比较,就会得出满意的结果。

以上的学法指导是本人在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些见解,其实学法指导的内容和范围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比如对复习的指导、对考试及考试心理的指导等等。总之“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世上的知识浩如烟海,没有穷尽,特别在这个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更是如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是永远教不完的,学生也学不完。教师最好的办法和最重要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应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教给学生”,而不是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教师应把学法指导当做是自己光荣的义务和责任。

篇2:初中思想品德学法指导

宜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在初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每个政治教师务必高度重视,全力以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这是上好这门课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好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的必然。其次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把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第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以及有关的理论书籍,尤其是省教科所编写的教参,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学习、讨论、交流。第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尤其是近一年来的内容),关注学生生活,特别是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五,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互动,让整个课堂教学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力求把学生从呆板无味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材优势,注重动态的教学过程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统一。第六,把科学性和计划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严格按教学计划教学,同时针对本地、本校的实际进行有创新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思想品德》(教科版)教学进度安排

七年级:上学期:七年级教材上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四至五单元

下学期:七年级教材下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 四至五单元

八年级:上学期:八年级教材上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四至五单元

下学期:八年级教材下册上半学期 一至三单元 下半学期 四至五单元

九年级:上学期:九年级教材一——五单元

上半学期 一、二、三单元下半学期四至五单元

下学期:九年级教材六至七单元上半学期六至七单元 下半学期 复习

篇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法指导

学生要想学好思想品德课, 单纯地听教师讲成效往往不大。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因此, 学生还要“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良好品德的形成, 除了家长、教师、朋友的言传身教外, 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去感悟、去体会, 才会有深刻的认识, 并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修行, 最终成为自身的品质。初中思品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 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条件。

那么, 初中思品教师应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材是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来源, 也是教师上课的必备材料。很多学生只注重上课听教师讲解, 不注重课下阅读教材。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解的只能是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 对于很多细节或教材中举的事例往往无暇关注到。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一定要阅读教材。阅读要讲究方式方法, 不是盲目阅读, 因此, 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 泛读教材法。

泛读就是泛泛地读、粗略地读。泛读教材法, 就是学生快速地翻阅教材, 把教材粗略地通读一遍, 不要求抓住细节, 只要求学生对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有个大概的把握。泛读教材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 提高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学生在泛读时, 在头脑中迅速形成某种知识, 但对这种知识印象不深, 也不能透彻地理解遇到的问题, 因此, 需要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 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2. 目的阅读法。

目的阅读法, 顾名思义, 就是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可以是带着课后问题进行阅读, 也可以带着教师出的思考题进行阅读, 这样学生阅读起来目的明确, 就能很轻易地抓住概念, 理解观点, 熟悉教材。

3. 精读教材法。

精读教材就是学生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阅读教材, 不但读, 还动笔把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及关键词、关键段落标注出来, 在理出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 对其中的细节和事例部分要进行延伸, 看看能不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解读, 以达到新旧知识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问题就会促进思考, 有思考就会促进学习。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的过程中, 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感悟、新体验。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初中思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深有感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启发、引导学生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提出的问题诱导学生发现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新鲜材料, 从材料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在观点的交锋中认识到矛盾所在, 提出问题。对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 加以解决。

三、指导学生思考问题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会思考。思考能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使脑子越用越灵。对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能够发现学习的规律, 在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做到遵循学习规律, 这个过程是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的过程, 经过锻炼,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随之增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外, 教师自己还要善于提出问题。一节课平铺直叙地把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难点要点、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盘托出, 没有悬念, 没有起伏转折, 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点, 而且容易昏昏欲睡。因此, 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都不要急着给出答案, 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 可以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 之后组织小组讨论、探究, 然后每个小组拿出自己的答案在课堂上展示, 最后评出最佳答案。学生在思考后进行探究, 在探究中学会进一步思考, 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逐渐形成, 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指导学生参与实践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 教师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对他们加强指导。例如, 在3月15日这天, 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开展“3·15消费者维权日”宣传活动。一方面旨在巩固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消费者权益和诚信的知识;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消费时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另外一方面是, 旨在增强全社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意识, 营造安全、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又如, 在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 学校联合法制部门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组织学生到大街上悬挂宣传条幅, 散发宣传单页等,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 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4: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法指导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70-01

思想品德课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学好思想品德课,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赢得中考,而且也有利于广大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

一、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理想成绩的第一步。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方案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和目标确定个人学习目标

要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将远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可能实现的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完成的同时还可以增强信心和能力,为实现下一个目标打好基础。

2、要合理分配时间,保证学习效率

思想品德课记忆的知识较多,可安排晚上开头和结尾时间。对于掌握不理想的薄弱单元,以及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要集中时间和精力,不能搞平均主义。

3、要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持之以恒

二、课前预习

在阅读过程中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本教材中的内容,总结每段的中心意思。阅读的过程是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有助于搞清所读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这就要求学生要粗读教材,速度要快,迅速掌握教材的大概意思,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划分层次,逐段分析,找出所论述的思想观点,并作为要识记的知识点,以此定准题眼,并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进行归纳、概括,用尽可能准确、精练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按顺序记在笔记本上,形成本课的知识提要。除此之外,还要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把握每段的中心意思,找到了中心内容,也就找到了重点。

三、听课方法

1、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是保证质量的主要条件。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学生才可能跟上教师的进度,听清老师讲的什么、问的什么、在黑板上写的什么,并且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进而从老师的讲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的质量。

2、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

听课时,应引导学生眼睛要看教材、看板书、看教师的手势和眼睛;耳朵听教师讲的内容;脑要协调好眼、耳、手的活动,思维要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手要认真作笔记,在书上划上重点,记符号。

3、注意听、思、记的方法

学生只注意听、思、记还不够,还应该注意听、思、记的方法。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仔细听、仔细记,但还应注意方法和技巧。听:主要应仔细老师对重要问题的讲解分析、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答案、重要的名词和概念、作业的题目和具体要求等。思:要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主要思考那些重要的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容易混淆以及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记:记主要是记下大小标题和教师讲课的思路线索,重要的名词、观点、事例、关键性和总结性的内容,还有自己没有完全听懂的疑难问题等。笔记一定要主次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四、记忆方法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是离不开多读多记的,多读多记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础知识。思想品德课的选择题,大多是容易混淆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准确掌握,似是而非,往往就会选错;而问答题往往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答案往往并不是课本的某一段话,而是要运用几课的内容,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去分析一个问题。因此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是做好题目的基础,有些同学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和背,而只愿多做题目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五、课后及时复习

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复习要做到课课清、周周清、单元清。课课清就是把每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好,彻底清除问题。周周清就是把每周所学的知识掌握好,彻底清除问题。单元清就是把每单元所学的知识掌握好,彻底清除问题。

六、独立完成作业

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主要环节。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应当精做、详做,要努力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七、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时事政治、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活动等。课外学习活动是我们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至关重要,这不仅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指导实践。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初中思想品德学法指导

一、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讨论课。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1.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

2.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或大组讨论,人数多,能集思广益;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直接了解学生情况;讨论也容易深入,师生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课堂讨论,按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辩论式、演讲式、对话式、咨询式、设置情境式和调查研究式讨论。

1.辩论式讨论

对一些有争论,需要有一段时间酝酿,而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辩论式的讨论形式。例如,“初中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事先,可让同学作一些准备,按不同观点推选出善辩者4—6名,组成对立面的正反双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辅导或提供必要的资料。这种形式的讨论,由于双方都作了认真准备,对自己的观点考虑成熟,论点清楚,论据充分。又因辩论具有对抗赛的性质,刺激性较强,所以辩论过程中可使大家思想集中,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2.演讲式讨论

它适合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激励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学完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之后,开展“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的潜能”的短小演讲。但这种讨论形式对学生各方面要求比较高。

3.对话式讨论

针对讨论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互相提问,阐明观点,以达到沟通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这种讨论的特点是突出对话,大家有问有答,平等交流。例如,“情趣与兴趣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吗?”“通过学习,你准备今后如何拓展你的兴趣?”这种形式的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思想交流,是对知识单向传递观念的突破。

4.咨询式讨论

课上指定一个小组或某些人为咨询小组,由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承担回答班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或由他们发布讨论命题,组织全班讨论。例如,“人类和其他生命体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人类践踏其他生命有什么危害”等。由咨询小组收集命题,课上发布命题并组织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及组织、应变能力。

5.设置情境式讨论

对一些有着丰富内涵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采用设置情境的方法,即运用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小品等形式,引出所讨论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例如,“消费者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让学生先采用小品等文艺形式表演,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然后概括抽象,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特定情境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借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6.调查研究式讨论让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以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交流,解决疑问。例如,一位老师在上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时,她课前让学生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展调查,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环境,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发言并展开讨论。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堂讨论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各年级教材、学生素质的不同,教师特长各异,所以不能采用同一种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二、读书笔记二: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主动认知,合理服从”习惯 教材阅读指导七法

阅读教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首先,书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学生要学的知识,基本都写在

上面,如果丢弃书本而不顾,只一味抄写教师笔记,是舍本求末;教师离开书本另搞一套,是舍近求远。

其次,从中学政治教材的实际看,教材的知识点多,难度大,因此必须要求学生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如果学生读懂了课本,就能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为教师讲课扫清一些知识上的障碍。起到了以逸待劳的作用。

再次,学生在教师讲述前读书,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渴望从老师那里了解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教材可读性强,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好,是教师必须重视的。教材引用的材料丰富、生动、具体、形象,文字较为活泼,所讲的内容

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阅读,但如何使学生读懂、理解教学内容,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教师指导得法,是师生通过读书有所收获的关键,否则将读书变成例行公事,既耽误了时间,又使学生厌烦,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切忌随心所欲,马虎从事,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容,课型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缜密地提出读书要求。1.自然归纳法

教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具体的、典型的、基本的事实出发,逐步引出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在“导读”中最易行的办法是顺着教材的脉络自然而然地运用准确的语言,言简意赅地指出各段内容的中心,让学生明白后再阅读,之后再归纳出所要明白的观点道理。2.纵深引导法

在学生阅读教材中,教师提出若干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引导深挖深掘,三言两语把问题表达得简明而深透,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能豁然开朗,从而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阅读《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一小节时,就要思考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新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种新的生产关系能适应生产力发展?什么叫“隶农制”和“初税亩”?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可问什么是“公田”、“私田”,再问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土地所有制改变,剥削方式变了,生产关系也就变了)等,学生就向纵深方面思考了。

3.逆思跳跃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的小结部分;从新的角度或逆向思路来阅读教材,从而把握教材所阐述的内容。

如学习《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时,先要阅读后面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三个主要特点,然后再阅读《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与《残酷的封建剥削》两框的内容,由于观点一下子提了出来,教材中又有“农民头上三把刀,租重税重利率高”和喜儿变成白毛女的具体、生动的事例叙述,学生的阅读兴致特别浓厚。4.设问启迪法

即把教材的内容设列为若干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重点、难点部分更是这样。由于提出了问题,因而就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思考,增加了学生的阅读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如《奴隶制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框学习中,就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其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为什么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发展更快?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边学边思考,教材上的内容一般也就能够掌握。5.段段串接法

顺着教材内容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往下读,读一段就指出该段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把各个自然段的要点—一连接,所要掌握的内容就串起来了。如分析《推翻封建政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框,就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受到封建政权的种种束缚——行会制度设置障碍——封建割据的禁锢——等级制度的压制——贵族特权的限制,一串起来就清楚“只有推翻封建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够得到自由发展”。6.结构纲要法

先简要指出教材相互间的联系,然后把学习内容用结构图表列出来,再对照结构图表自已阅读,弄清教材。7.重点反复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可在学生初次阅读后,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后回答。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就可达到预期的要求。如私有制产生问题,可在学生初读教材后,提问私有制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末期)、根本原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结果,生产力提高在私有制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交换只是起促进、加速作用)、过程(强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标志(土地)、结果(氏族成员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出现贫富分化)等。通过反复阅读,学生就能认识到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且将来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灭。

以上七种阅读指导法也是学生常用的课文阅读法,使用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必须遵循的共同的操作要求,即:“三到”、“四遍”、“三出”。

所谓“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其中“心到”最为重要,“眼到”、“心到”,就是边读边思考,“手到”,就是运用各种自学符号,划、摘、记,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促进思维。所谓“四遍”,即第一遍,了解全貌,胸有全局;第二遍,了解结构,分清层次;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第四遍,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阅读第一遍时,使学生感到如登高远望、纵观全景,要求学生重在一个“全”字;阅读第二遍时,使学生感到犹如缓步其中,逐层观景;阅读第三遍时,要求学生感到留连忘返,观赏奇景,要求学生重在一个“要”字;阅读第四遍时,使学生感到如归途回味琢磨,方知理在其中,要求学生重在一个“联”字。

所谓“三出”,就是把自然段标出来;概念、原理、重要的观点画出来;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三出”的关键是提出问题,具体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提出问题;反过来想一想,提出问题;前后反正想一想,提出问题;深入一步想一想,提出问题;与各科横向联系想一想,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自己的理解逐条地进行讲解,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进了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使课堂教学在一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是完成中学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理解教材七法 1.扩大显微法

所谓扩大显微法,就是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含义分解为若干个层次,然后逐层展开分析的方法。

比如,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教材指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分析时,应指出:这个解释点明了四点。其一,点明了领导力量,即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又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其二,点明了阶级基础,即工农联盟。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的区别及联系。其三,点明了基本职能,即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又包括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其四,点明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政权,这种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运用扩大显微法分析教材,使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2.概括浓缩法

所谓概括浓缩,就是精炼教材,揭示主干,把握要领。比如,在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形 成的”这一论点时,可以将教材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作用的论述文字概括浓缩为“五个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指出一条出路”(即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找到一条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改变一个局面”(即政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一个转变”(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完成一个任务”(即完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运用概括浓缩法,一是有利于抓住中心和要领;二是有利于理清内容脉络;三是有利于记忆。3.变式设疑法

所谓变式设疑,就是对于同一内容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疑。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生义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可以变式设疑:

(1)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间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政治上的本质表现”?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变式设疑,既可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审题能力、应变能力。4.异同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加强对一些易混概念和问题的辨析。在思想品德课诸多教学方法中,比较法是比较实用和常用的一种教学法,因为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掌握道德观念更清晰,获得道德概念的印象更深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上好思想品德课的自觉性,并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主要政治现象,逐步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1)列图表比较。一般是将课前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整理的数据和资料汇集于一表作比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观性和可感性。

如,为了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设计一张家用电器对比统计表,填写后在课堂上请学生交流比较,使学生看到改革前后情况的变化。

(2)设疑比较。设置疑问若能恰到好处,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改变课堂中的沉闷气氛。

如《热心为人民做好事》一课,可设置这样的疑问:在周一校会上,校长表扬了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王开防同学用自己的钱给五保户老人买火柴、买盐,赵红拾到一块手表交给学校??李伟想:做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我还不愿意做哩!我做大的好事。你说李伟同学的想法对吗?错在哪里?为什么?王开防、赵红的品德为什么受人称赞?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热烈争辩,最后统一认识;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都要热心去做,好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3)联想推理比较。联想能激起道德情感上的波澜,推理能促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巧妙地运用联想、推理进行比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会礼貌用语》,设计这样一道让学生联想推理的题目:“小锋踩着了小刚的脚,道歉后,小刚仍不原谅,要是你是小锋怎么办?”在大家热烈的联想推理中,教师及时“导行”,围绕普及礼貌用语这个中心,坚持正面教育,表扬小锋同学自觉运用礼貌用语的良好品德,使学生进一步“明理”。5.系统梳理法

教材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政治教材的纲目之间、知识点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它们是课本知识的整体的各个不同要素,它们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知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条理性和连贯性。所谓系统梳理,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点,按照不同的纲目关系,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然后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系统纳入统一的系统整体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知识网络。(例略)系统梳理法不仅适用于复习课,而且也适用于新课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结构,驾驭教材整体,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6.主线贯通法

即按照教材编写的主要线索和指导思想去阅读理解教材。比如,由于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阶级现象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政治现象,在现阶段,国内阶级斗争和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并具有长期性,所以,高中《政治常识》应当贯穿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这一主线。不仅如此,还应当坚持全面运用教材前言中提出的“三个关系”、“三个基本观点”和“两个正确方法”去学习和领会教材,去认识当代主要的政治现象。

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要注意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特点;还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比较方法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7.考评思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考后指导是完善教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考后指导,对于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考后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导“评”。即指导学生按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自评或互评单元测验的部分答卷。通过组织学生直接评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题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强化对所考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指导“思”。即指导学生考后反思,让学生开展“质量分析”,以便找出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制订改进措施。三是指导“改”。即针对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再设计一些“模拟错题”,交学生辨析并改正,这样能有效地防止“旧病复发”,从而把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讨论指导学习法

讨论式学习法就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从而掌握知识、活跃思想、深化认识和提高觉悟的一种课堂学习方法。1.讨论课的课前准备指导

讨论课是思想政治课常常采用的一种课型。这种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或对某个实际问题进行争论,提高认识,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说明现实问题。锻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其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遗憾的是许多讨论课常常达不到这些目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因此,教师应重视和加强讨论前的准备指导。

第一,应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作好讨论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要求学生根据讨论题目,写好发言提纲和发言稿。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讨论题目提出论点、拟出论据,然后进行论证。一般说来,学生提出论点没有什么困难。但论据常常找不到、找不准。有的同学找到了论据又不能很好的运用和论证。因此,教师应在这方面多加指导,以保证讨论课的效果和质量。同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将已学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常识与社会实际、自己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不要只谈理论,不与实际沾边。

第三,学生写好发言稿后,应要求学生熟悉,作好发言准备。特别是应对那些胆子小,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做好思想开导工作,鼓励他们在讨论时大胆发言。如果是分小组讨论,就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言,如果是全班讨论,只有少数学生能发言的话,则应由小组推荐或由教师挑选那些认识深刻的、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对这些发言稿教师应进一步审阅修改,以保证讨论课的效果和质量。2.课堂讨论步骤

(1)认真阅读教材。每节新课开始,用一定时间阅读课文,要求做阅读笔记,把课文中的主要概念、主要观点(或原理),名人名言,用铅笔在书本上划下来,将疑难问题写在笔记本上。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得多,重点抓得准,问题提得多。这个步骤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开端,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脑海中已有了初步观点。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或疑点,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对疑点的思考,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

(2)提问•质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尽量把问题提出,把疑点摊开,对于有可能忽略的一些重点问题,则启发引导,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经过适当的综合和归类,作为下一个环节讨论的内容。表扬在此环节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尤其是那些能提出引起师生重视的、见解深刻的问题的学生。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通过深入分析而发现问题,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

(3)讨论。讨论前必须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综合归类,确定讨论的中心议题,对于中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在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逐一讨论,而只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关键性的问题深入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观点和方法,其它问题自行得到解决,也就是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因此,正确选定中心议题是开展有成效的讨论的先决条件。

讨论中必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错误的观点不可采用简单的否定态度。注意启发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论证问题,使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讨论中不要回避现实问题,要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启发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象,使他们在思想和能力上都得到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根本任务。在一些原则问题上,教师必须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而同时必须采取耐心说理的方法。对于学生中的一些特殊的、个别的问题,不论属学习上的问题或是属思想问题,应采取个别谈心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使学生群体保持在一个良好的思想状态之中。

在讨论中尤其要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由基本事实导出基本理论的原则”,对于理论性的问题,一定把握好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好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不单纯追求理论体系上的系统和完整。

(4)综合、归纳、评议。待问题议论到某种程度后,教师必须将各种不同的见解综合、归纳、对所论问题提出鲜明的观点,作出明确的解答,同时对讨论过程给予评价,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典型的思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给予评议,启发他们正确地去思考问题,致力于提高他们分析、判断和论证能力。

讨论和综合归纳在一节课里有时还可以交替进行,使问题的论述渐次深化。

3.克服四种心理障碍要提高讨论的质量,必须克服学生的种种心理障碍。一是从众心理。政治课的讨论会上,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最初发言的几位同学对某一问题发表了一致的看法,往往会影响其它人的态度。

这种人云亦云的从众意识,干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压制了不同意见的发表,造成了认识完全一致的假象,直接影响讨论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减少从众心理,可以试用以下办法: ①启发诱导。向大家讲明:每个人的思维方法、认识能力和看问题的角度各有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个人有不同见解,本身是件好事,说明动了脑子;多数人的意见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②分组辩论。对某些问题有分歧时,按学术观点分甲乙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做,阵线分明,论点集中,发言机会均等,易于畅所欲言。

③安排顺序。一般应该让没有“头衔”的同学打头炮,把平时不爱说话、缺少主见的同学往前安排,最后再安排学习骨干和班干部。

④广开言路。通过橱窗、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园之声等多种途径展开讨论,形成群言堂的讨论气氛。

二是随意心理。不少学生讨论前对布置的题目不动脑、不思考、不打稿子、不做准备,使讨论出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谈的自流现象。

克服这种心理,要在提高学生对讨论重要意义的认识的同时,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①设题适宜。讨论题目不能设得太大、太笼统,题目要有实际意义,有探讨价值。

②形式多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创造像交流体会、演讲、答辩、竞赛、点将、对话这样多种的讨论形式,活跃讨论气氛。

③增加压力。对讨论的准备情况,要像布置“数理化”作业那样,及时督促、检查、批改、讲评,促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准备,在心理上有一种压力感。

④注意引导。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自始至终都要把大家想的说的引导到讨论题目上来,围绕主题循循善诱,使大家既敞开思想,又话题集中。

三是逆反心理。片面认为政治课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讨论不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了厌烦政治课的心理。讨论中也随之出现了阴阳怪气、不负责任、怨声载道、挑剔指责的偏激情绪,使讨论会变成了“牢骚会”。

抑制这种心理,不妨试用这样一些办法:

①分解组合。讨论分组时注意把那些有偏激情绪的人均匀的分到各小组参加讨论。

②邀请社会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以弥补教学水平的不足,解开学生思想上的各种“扣子”。

③做好准备。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搞清楚、琢磨透,并有充分回答各种问题的思想准备,以便进行疏通引导。

④善于等待。对那些一时难以回答、无法把握、而又容易诱发大家抵触心理的问题,可以布置题目,暂不讨论,启发学生去理智地思考,自悟正确答案。四是回避心理。

①缺乏准备的沉默。讨论前对题目没有认真准备,讨论中谈不出什么东西,不好发言。克服的办法是:安排人率先发言,抛砖引玉,启发大家开阔思路;也可以边学边议边提问,在讨论之中进入角色。②临阵怯场的沉默。心里想得条条是道,因平时缺乏燃烧,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克服的办法是:多给机会,鼓励发言,并表示对他的发言很感兴趣;也可以让他把心里想的写成简要提纲,再逐渐甩掉“拐杖”。

③防范性的沉默。怕在政治上被人抓住把柄,抱着言多必失、少说为佳的戒备心理。克服的办法是:不抓辫子、不戴帽子,创造敢于直抒己见的心理环境和宽松和谐的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发言无顾虑,不发言有压力。

篇6:初中思想品德学法指导

试探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中的作用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展开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潜移默化接受品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问题教学法充 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教学法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意义作用

1.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任务驱动性等特点。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主动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讨论与争辩等探索活动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 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索,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探究学习,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比如,我在学习七年级《少年当自强》这一课 时,先展示一段自强少年的成长经历,提出几个问题:①材料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自强?②自强表现在那些方面?③自强有什么意义?④自强为什么从少年始?通过 小组讨论,展示,点评,交流,学生的思路打开,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很快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从而也实现了教育的目标。

2.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把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思想品德教学落入了单纯的书本知识传授和考试技能训练的怪圈,脱离了培养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课程初衷,形成了两张皮 现象,严重违背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精神。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将大大改变这种状况,有利于将新课程教育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教学法是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 生思想、生活实际,学生能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问难、讨论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基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个人、小组、集体 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验、合作与实践,进而提升情感和理论认识,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的达成。

3.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教学法以探讨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要方式,比起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紧紧吸引 学生课堂注意力。因为探讨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身边事件和有过亲身体验的.思想品德问题,而且指向明确,针对性强,方式灵活,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 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教师也不用喊破嗓子维持课堂纪律。另外,教师以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步骤开展教学, 容易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楚,有利于集中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目标,以注入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始终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问题意识 的培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封闭僵硬,这样的教学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开 发。我在学习八年级《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这一课时,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描述一位中学生作为消费者受骗的经历,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感同身受,一下提出 了许多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懂得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题意识。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做好角色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 实”,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大胆质疑,敢于相互论辩,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心。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 系建立起来了,学生就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就能得以发掘,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猜想也就如泉涌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思考 和提问的习惯。

3、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否成功,精心设置问题非常关键。在教学实际中,不少老师没能认识到这一点,设置问题很随意,有的脱离了 教材主要内容,有的过于琐碎缺乏意义,课堂上很热闹,学生却少有收获,时间用去了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学失败。问题教学法要取得成功,首先教师在进 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明确的目的,集中精力设置好主要问题,以主要问题带动次要问题,并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其次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应紧扣教材中心内 容和重点难点,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快速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再次,问题的设置还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接近学生思维的发展区域,应有坡度,使学生“跳一跳就 能摘到梨子”.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身边的侵害与保护》一课时,笔者举出以下案例“一个5岁的女孩被父母逼着学弹钢琴,每天如不弹够规定的时间便被呵斥或 打骂,她的父母还认为”不打不骂不成才“.由于压力过大,女孩最终得了脑神经介质发生障碍症。从此,孩子一见钢琴就犯病……”让学生讨论问题:这个案例中 父母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做?由于设置的问题能抓住要害,处在学生认知区域,学生讨论非常活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家庭伤害行 为,我们应该站在女孩一边勇敢说“不”,并应该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制止这种对儿童的伤害行为。这节课以案例引出问题,又通过问题的解决顺利完成了教学任 务。

4.设置问题应贴近学生实际

新课程要求思想品德教学注重回归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选取学生可感的典型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感悟做人道理。例如,讲“树立 正确的消费观时”这一内容时,例举了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例:某学生家庭困难,父亲卖菜,母亲做零工,两人平均月收入不过两千元,家里还有生病的爷爷。父母 省吃俭用供他上中学,可他不懂事,每周回去都向父母要钱,玩游戏机、请同学过生日等,不给就发脾气。有次他又跟母亲要钱买运动衣,母亲给了他30元,他把 钱往地上一扔说:“名牌要好几百元呢,真吝啬!”说得母亲都流了眼泪。同学们听了这个事例,仿佛这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都很受触动,大家围绕“当代中学生 应持有怎样的消费观”展开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心理活动策划下一篇:中考文言文字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