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语文教案设计

2024-04-12

麦哨语文教案设计(共5篇)

篇1:麦哨语文教案设计

语文课文《麦哨》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案为人教四下乡村生活单元的一节略读课文。文章以清新秀隽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乡村和谐,柔美的田野生活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此文为略读课文,文文句优美通顺,适合儿童自读自悟。同时,文字中富含作者热烈丰富的情感,适合提供孩子自读感悟,也适合班级授课中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课外自学能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准确认读。

2、通过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教具准备:

图片若干,幻灯

教学流程:

一、 直面文题,速读,搜索,发现

师【板书:麦哨】课题为麦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全文中哪些段落写到“麦哨”。

生:第1、2、7、8自然段。

师:【幻灯:出示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呜卟(bǔ),呜卟,呜……”

第二段: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ɡ),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第七段:“呜卟,呜卟,呜……”

第八段: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这四个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四段中很多内容比较相似。

生2:我发现第一段和第七段几乎是一样的。

生3:我发现作者用的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师:是啊,真是伟大的发现,这四段确实展示出本文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真棒!还有么,你们是否发现文字中表达出麦哨哨音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提示一下,关键的词在这四段中重复出现。

生:欢快,柔美。

师【板书:欢快 柔美】好,请全班标注这两个关键词。现在分男女生读这四段话。男生读第1、2自然段,女生读7、8自然段,一声呼,一声应,一边读,一边体会这种写法。

生:分男女生读四个自然段。

【解析:此部分教学意在让孩子围绕课题总体感知全文,同时抓住首尾呼应的段落部分学习朗读,让孩子在充分地读书,感受,对比,分析中,在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练习表达】

二、质疑文题,自读,解析,辩解

师: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请全班同学表态。

生:举手表态。

师:(大致统计,结果为基本认为文章切题)好的,就请大家来说服我吧。这个问题是我提出的,也许我有我的想法呢。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文中你认为最切题的部分,说说切题的理由。

生:自由地读课文,讨论,准备发言。

(1)、探讨第4自然段,感受大自然中蕴藏的和谐有序的柔美。

生1:我想读课文第4自然段,我认为这段话是切题的。(生朗读此段)

师:这段话百余字,是全文中字数最多的自然段。如果它切题,那么无疑对全文切题写作是有力的佐证。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就是感觉到这段话没有偏题,但是说不出理由。

师:有这样的感觉就不容易啦。我想你说不出理由和你不大熟悉文中所描写的“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等乡间特有的景物有关系。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图片,认识这些乡间的精灵,这些大自然的宠儿吧。【幻灯:“油菜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图片】

生:看图认识,欣赏。

师:请看看,这段中描写“油菜花”“蚕豆花”“豆荚”“萝卜花”“麦杆”“麦芒”的语句,作者写作的顺序能颠倒么?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文中说“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也就是说要一个凋谢后才长出另一个,是按照生长顺序出现,这是自然之道,不能颠倒。

师:你能说出这段话给你留下的感觉或是读后留下的印象么?

生1:一切都有序,你不争我不抢。

师:是啊,这就是和谐有序的美,不正是一种柔和的美么?现在,你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这段话透着柔美,和麦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吻合的,所以我认为没有偏题。

师:好,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再体会。

(2)、探讨第5、6自然段,感受乡村生活中蕴藏的欢快。

生2:我觉得第5自然段没有偏题。

师:我建议你将5、6自然段合起来欣赏,你请注意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 玩累了,喊渴了”。第六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联系得多么紧密啊。读书应该讲究效率,特别是像这样的略读课文,能合并的就一起学。现在请读读第5、6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觉。

生2:(读5、6自然段后)这两段没有偏题,处处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

师:好,学习略读课文,要做到简约但不简单,更不能糊过去。你能具体结合这两段中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么?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瞧,他们玩得多么欢快啊。

生2:我从“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中体会,他们在这样天然的体育场中活动,能不快乐吗?

生3:“剥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嚼,吮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这句话给我的感受特别深。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斗钩钩草的情景。

师:是啊,小时候我也玩过,至今难忘。我想这就是童年的滋味吧。甘甜甘甜的。看来,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他们生活的滋味么?

生:欢快!

师:好一个欢快,一锤定音。看来这部分没有偏题的理由很充分,写的就是欢快,麦哨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同样的欢快!大家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吧。

生:自由读5、6自然段。

(3)、探讨第3自然段,感受言语之中蕴藏的快乐。

师:全文就剩下第3自然段了,我们来看看。其实这段话是我最欣赏的,我觉得本段是作者的神来妙笔。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后说说,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生:(读第3自然段后)写的是湖畔割草的孩子。

师:好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吧。【幻灯: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段话这么看,大家可能难以发现奥秘,我们稍作调整,你会豁然开朗。

【幻灯】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

绣花兜肚彩头巾。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

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

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师:这么排列后再读读你觉得这段话像什么?

生:像诗。

师:说是诗,除了一句一行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诗句中所押的韵脚,你们试试找一找吧。

生:(标注)帽、蛋、汗、花。

师:好的,找得很准。再请关注“一张张”“一朵朵”,这些叠词多么有节奏感啊。真希望第1行中的“白竹布衬衫小凉帽”能改为“白竹布衫小凉帽”。这样就和第2行字数相同,读起来更有诗的感觉。不过,诗也好,词也好,散文也罢,都能给我们美感,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你会体会到这段描写给你带来的感觉。

生1:(读第3自然段后)我感受到一种童年的快乐。

生2:我感觉到乡村生活的简单。

师:确实妙啊,简单就是快乐之源!

生3:读了这段话,我感觉到色彩很美,白色,花色,粉红色,很协调。

师:这不就是柔美么?

生:是的。原来这段体现的乡村生活的特点和麦哨“柔美”“欢快”的两大特点是一样的啊。

师:没有偏题,非常切题。

【解析:通过对文章所有段落的逐一赏读,孩子们渐入佳境,发现了蕴藏在文字中的全文情感基调——欢快,柔美。同时,大家很容易发现这两点与麦哨的特点完全吻合。至此,文章的主旨已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读自悟,能留下深刻印象。】

三、回归文题,总结、归纳、习得

1、议论本课文题。

师:现在,请谈谈你对本文学习的体会吧。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非常切题。

生2:读了文章,我很羡慕乡村孩子的生活。

生3: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中心非常集中,全文就体现乡村生活的两个特点:柔美,欢快。

师:的确如此。我觉得麦哨也好,茅茅针也好;乡村孩子也罢,景色也罢,它们都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从这个角度,我觉得本文的课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你来试试拟定新题,要求和文章内容不偏离,并能解释理由。知道么,很多作家都是写完文章后再次推敲问题,实在定不下来的,还可以叫“无题”呢!

生1:我觉得可以叫《乡村生活》。全文反应的就是乡村生活。

生2:《乡里的孩子》。我觉得孩子就是乡村生活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主角。

生3:《我爱乡村美景》孩子也属于乡村的景物,作者本来就喜爱这样独特的乡村美景,所以我觉得可以以此为题。

师:很好。我觉得可行。不过我们来说说《麦哨》这个题目吧。毕竟作者以此为题,有他的道理,你能替作者发言么?

生1:麦哨就是快乐和柔美的代表,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为题,这样才好!

生2:《麦哨》这个题目能以小见大,其他同学拟定的`题目虽然可以,但是比较宽泛,不如《麦哨》,让人感觉很集中。

生3:《麦哨》做题目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因为麦哨很新颖,很多人不知道麦哨是什么,所以这样的题目很能吸引读者。

2、议论本课的写作收获。

师:大家说的真好,看来学有所得。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们今后会写作有什么帮助么?

生1:我记得老师说过“题好一半文”。我要拟定一个新颖,吸引人的题目。

生2:我要注意写作时切题。

生3:我要到乡间走走,也仿写一篇。

生4:我觉得要写自己热爱的东西,这样才能在文字中让人感受到这种特别的爱

师:是啊,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家收获丰厚,我也很高兴。就让我们在欢快的情感体验中下课吧。

结束

【解析:课末的提点尤为有效,即是对课文学习的巩固提升,又是对孩子今后习作有所启发。这样的对话安排,有效拓展了课堂的空间,为语文课增容,让孩子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好一曲欢快柔美的语文小调

—— 读何捷老师《麦哨》教学有感

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提升,其所占份额也不断跃升,这正印证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由扶到放,学以致用。那么怎么放、怎么用,何捷老师读写融合理念下的《麦哨》教学应该说给了我们一个颇具价值的范式。

超越内容

“内容人人看得见”(歌德语)。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课如果在内容上纠缠不清,那么将直接导致语文的“少、慢、差、费”。在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可谓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然而,当我们走进语文课堂,去努力实践“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很多老师又陷入了茫然,觉得教学无从下手,课堂捉襟见肘,不知道语文课不教内容还能教什么。其实,这是老师们没有真正领会崔峦老师这项主张的本意。语文课还是需要教内容,学生的学习必然要从内容走向涵义和形式,必然要从感性走向理性,不教内容,语文课无从教起。但语文课一定要与“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注意这个“式”,也就是说应当与那种一味分析内容的模式化的僵化教学说再见,因为“内容人人看得见”(歌德),语文课只顾内容,那就是无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视学生的学习起点,那样的语文课堂就是在学生已知层面上的简单滑行,语文课堂效果何在?所以眷注并超越内容,是语文课堂的应然选择。精读课文如此,略读课文则更可以放开手脚。在《麦哨》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对课文内容的简单分析了,从一开课的“搜索发现”到接着的“质疑文题”、“回归文题”,整个教学过程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感觉——超越内容。何捷老师在教学目标中描述的“课外自学能认识本课‘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准确认读。自读自悟,感受乡村生活的欢快,乡村美景的柔美。”,你看,略读课文嘛,文字、内容层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自学。我们的教学重在找准学生新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已知中揭示出未知来,这样才有意义、有价值。那么就《麦哨》而言,自读自学后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在哪里呢?老师还可以教些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体悟涵义

“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歌德语)。说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是因为文本涵义的揣摩和悦纳还取决于阅读者本身的学识、文化背景和感受能力,所以即使我们发心去感受,也会因个人精神底色的不同而幻化出各种美妙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本是我们美丽的倒影。《麦哨》的涵义似乎很清晰——“欢快、柔美”!这是学生都能读到的,所以不需要教。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文第3、4、5、6自然段看起来似乎跟麦哨毫无关联,就像何捷老师抛出的:本文总共六百余字,而有关于“麦哨”的段落才区区四个自然段,大约百余字。其余的文字中都没有出现“麦哨”,你觉得,文题为《麦哨》合适么?这样的课堂,学生就有嚼头了,思维含量旋即增大了。何老师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这些部分是用内容和语言编织着轻快、柔美的乡村情调,但这正是学生惶惑未知的,他还没有这样的阅读自觉和分析能力。在接下来对这几个自然段语言内容和情味的朗读涵咏中,学生慢慢揣摩到原来虽然这些段落中没有写到麦哨,但却为麦哨提供了一个广阔辽远的、和谐美好的乡村背景,麦哨是整个乡村生活的焦点,而所有这些“油菜花、蚕豆花、豆荚”所潜藏的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翻跟头,竖蜻蜒,还有摔跤比赛”所散发的乡村生活的轻柔欢快,则成为麦哨这一文本意象的酝酿和蓄势,使麦哨的“欢快柔美”散发得更加淋漓,更加厚重。如若没有这些乡村景象的陪衬,麦哨自然会单薄、单调得多。学生体悟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开始显现出浓浓的语文味,这个需要有心人发现的文本涵义,正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关注和揭示的。当然,这一切都依赖于像何捷老师这样能够潜心研读文本、发现文本内涵的,如果老师自己都不曾得知,又何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呢?

眷注形式

“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歌德语)。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领悟和运用。然而形式却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因为我们从小学的语文,很长一段时间内教的语文,乃至我们的阅读,似乎都是就内容而言的,读懂大概就是语文的全部价值。如今我们开始有了比较强烈的自觉,开始明白语文的本质,开始进行对文本表达、对语文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自觉关注,我想这可以称之为语文老师语文意识的觉醒。所以,一个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大致也能从他在课堂上对语言形式“是否关注?怎样关注?关注的成效如何”上去判定的。何捷老师的《麦哨》教学开宗明义地定位于“读写融合”,这自然是一个语文老师对语文本质深度认识后的清晰把握。无论是“你呼我应,此起彼落”(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还是揣摩是否切题、议论写作收获的过程,都显示出对教师和学生在文本形式感悟上的巨大收获。大到对全文写法特点的分析,小到第三自然段语言诗意押韵的发现,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已经在读懂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明显的课程锃亮和认知拔节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最本质也最艰难的对语言形式的始终眷注。而且这种分析和眷注在何捷老师巧妙的以题目“麦哨”为焦点的课堂流程编织中倍感轻柔和欢快。另一方面,我们执教人教版教材的老师经常会产生在习作教学上的困惑,因为它没有给出详尽的习作教学序列和教学范例,多是以单元主题为契机,以描述性的语言唤起学生的习作欲望,在习作修改、提升等方面相对苍白。而何捷老师的《麦哨》教学,则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视野。或者说,教材中不是没有习作教学的范例,而是我们没能像何老师一样去自觉揣摩并发现每一个经典的教材文本中的写作元素,从而逐步润泽到我们学生的写作图式中。我相信以这样的读写融合的观念去教,长此以往,必然能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并蒂开花。

综观何捷老师的教学,理答精准,循循善诱,轻松愉快,推进高效,课堂洋溢着乡村麦哨欢快柔美的情调,而且“直面文题——质疑文题——回归文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又暗合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奥义开释过程,不能不说这是一堂颇具典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语文课。

篇2:麦哨语文教案设计

《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梳理,合作交流补充的过程中,展示想画面的本领,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在老师的指导下关注遗漏或合并,进而读懂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为了表现乡村生活。

2.在交流中,尝试运用本单元想象画面的方法来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3.读文后,同桌检查文中要求认识的“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这八个生字,分类积累描写声音及“吃茅茅针”的语句,并尝试运用。

一、谈话导入,回顾阅读方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读一篇略读课文,题目是《麦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以前你们的略读课文你们是怎么读的?

师:看来大家很关注略读提示。但有一点同学们忽略了。从精读课文学到的读书方法更能帮我们把略读课文读好。请看,这是《乡下人家》的课后习题,哪些读书方法呢?

生: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

生: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生:我们要想象画面。

师:想象画面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进文中,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吗?

师:光想画面,还不过瘾,还要走进画面。怎样走进画面呢?这个单元的导读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来看看。

师:当我们读到描写瓜果芳香的句子时,你该怎么读?

师:我们就要想象着用鼻子去【板书:闻】。当读到描写青蛙歌唱的句子,我们又该怎样做?

生:我们应该想象着用耳朵去【板书:听】。

师:当我们读到描写辽阔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的句子,我们又该怎样做?

生:我们应该想象着用眼睛去【板书:看】。看都不够,得欣赏。

师:对呀,调动我们的感官,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甚至是用嘴巴【板书:尝】,用手去【板书:触】摸,这样才能让我们走进画面。

师:想画面,走进画面,这两方法你学会了吗?下面我们读《麦哨》这篇课文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本领。首先要看同学们想画面的本领。看看你能看到几幅画面?开始读吧!

二、初读课文,梳理画面。

1.师:大家都读完了吗?请把书扣过去,看到几幅画面?用手势告诉老师。看到一幅的,可以得六十分,看到三幅画面的请举手,可以得八十分,看到五幅画面的,可以打一百分。

师:老师想先请看到一幅画面的同学来展示,现在不说,后面可就没机会了。

(第三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孩子的穿着这幅画面。

师:看来,你在读第三自然段的时候,眼前浮现出这些孩子们的样子?

师:那在你们眼前的画面中,这群孩子在干什么呢?对,这就是割草的孩子们的画面。翻开书,找到这段,写下来。

(第四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有许多植物,有麦子,油菜花......师:看来,你们明白这个意思,但把他们叫做植物或农作物,感觉就像科学书上的插图,冷冰冰,这是风景呀!这是哪里的风景,还记得吗?翻开书快看。田野的风光。好,把田野圈起来,在上面写上风光两个字。这就又是一副画面了。

(第五自然段)

生:我看到的是孩子们翻跟头、竖蜻蜓、摔跤的画面。

师:你们看到了孩子们竖蜻蜓、摔跤、翻跟头,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游戏

师:这活动的地点太特别了,知道在哪吗?!那这幅画面可得改改了,对,那这就是在草地游戏。好,批注在书上。

在这幅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什么?那你觉得这幅画面应该叫什么呀!那这个画面可以改成什么?

(第六自然段)

生:我还看到了孩子们吃茅茅针的画面。

师:你在读书时看到了孩子们吃茅茅针,这个画面不仅有吃茅茅针,还能看到什么?看看书。有采集的,有品尝的,还有茅茅针的样子。

师:那合起来就是采集茅茅针的画面,不仅有采集的,有品尝的,还有茅茅针的样子。记在书上。

师:刚才老师不是说了吗?五幅得100分,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看没看到其他的画面?

(第一二、七八自然段。)

师:除了这四幅画面,还有没有其他的画面啦?看看书,还有哪些段落你没有关注到。

师:对,孩子们吹麦哨的画面。记在书上。

梳理:

师:我们来看,你们最开始看到的几幅画面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师:有没有五幅画面都看到的。了不起,你真是阅读高手。

师:其他同学请起立,哪个画面,你在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漏掉了?快说说,要诚实呀!在比如说,在割草的孩子这个画面中,谁只注意孩子们,而没有注意到割草啦?草地玩耍这个画面,谁只注意玩耍,而没注意到草地的?把看到的画面打上对号,没看到的画面打上重点号。以后读书细致点,你们也一定能成为读书高手。

2.师:我们看,文章一会写吹麦哨,一会写孩子割草,一会写田园风光,一会写孩子们草地游戏,然后又写孩子们采集茅茅针。看起来是不是感觉挺零散的。再想想,其实这些内容都是写什么?不知道啊,略读提示可以帮我们的忙,有一个词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在写什么的?

生:都是在写孩子们的生活。

师:对,这样读书才对,读略读课文一定要先读文章,有一定理解了再读导读,你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读懂了,什么没读懂,明白了吗?

师: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看着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你有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三、想象体会,感受乡村生活。

1.你羡慕他们什么?到底是什么让大家羡慕、向往、甚至是想体验一下他们的生活呢?

2.默读课文,批注交流。你读书用......干什么啦!读是能读到,但会读的人,会闻到,看到,听到,尝到。

师: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的感受。

第五自然段(玩耍之乐)

生:最吸引我的是第五自然段,“孩子们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又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读到这,我感觉他们玩的太开心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做他们想做的游戏。

点评: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羡慕吗?因为他都想象着用脚去踩那片草地了,太舒服了。

听着他的话,我们都感受到你已经跑到草地上翻跟头、竖蜻蜓去了。

听你一说,都感觉到他的身子都到草地上打滚了。他在读书的时候都会调动整个身子来想象啦。来给我们读,让我们也想象着打个滚。

呀,你的手都已经拄在草地上了,你才知道他有多软啊!

同学们,他简直是用脚在踩着草地来读书啊,让我们也踩着那柔软舒适有弹性的草地来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丰收之乐)

师:他做到了在读田园风光的时候,用眼睛去看,看到金黄的油菜花的样子了,还有谁在读这段的时候,想象着用眼睛看了。

师:让他再给我们读一读,我们也来用眼睛细细的看,看看你还能看到什么?

师:是呀,你看,你不仅看到了田野的样子,还看到了田野的色彩。

师:多好,只有用眼睛想象着看到这些美景,才能这么羡慕呀!你再读一读,看看我们能不能看到这样的景色。

师:闭上眼睛,老师再给你读一读,看看这次你又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读书的时候,你们注意到颜色的词,你看到的就是颜色,你注意到姿态样子的词,你看到的就是姿态和样子,你注意到表现变化的词语,你就能让眼前的画面活起来。看来要想把画面看全,真得每一个词都要细细琢磨。

第六自然段(舌尖之乐)

师:文中还有哪些部分是你所喜欢的,我们接着交流。读书呀,读书就能让你尝到。

师:都有谁在读到茅茅针的描写时,好像尝到了它的滋味。展开想象,用我们的嘴去尝,那就能感受到。

师:你羡慕吗?通过读书,想象着用自己的嘴去尝,你就能尝到茅茅针的滋味。

师:谁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你尝到的那种滋味。

师:看到他们吃茅茅针的样子了吗?老师来读,大家做动作,让我们看看孩子们尝茅茅针的样子。

师:不仅要看到孩子们吃茅茅针的样子,我们还得想象着用嘴去尝,品品这天然饮料的滋味。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品一品。

师:谁读读,让我们也尝尝,品品茅茅针的滋味?什么味?什么感觉?

师:你们看,刚才我们是用嘴尝着来读这段,是不是越读越有乐趣。越读越羡慕。你要是不用嘴尝,你是不会有这么多感受的。

第三自然段(劳作之乐)

师: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我们继续交流。

生:看来你真的看到了孩子们那淳朴的生活,看来你真正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细汗,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吹哨之乐)

师:刚才我们用眼睛看,看到了乡村让我们羡慕的田园风光,刚才我们用嘴去想象着品尝,尝到了乡村独特的美味——茅茅针,刚才我们用手去摸,用脚去踩感受到草地上玩耍的乐趣,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用耳朵去听,看看还有什么让我们羡慕的?

师:你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用耳朵听啊。谁听到麦哨的声音啦,来读一读第一段,让我们也来听一听。

师:同学们要记住,展开想象还有个基础,一定要注意里边关键的词语。现在你们就来吹麦哨。读一声呼一声应,要是用耳朵听,发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吹给我听。来男同学一声呼,女同学一声应。

忽高忽低,听到的又该是什么样的声音呢?

那此起彼伏,你听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你们来学一学。

欢快柔美呢?

看来同学们真的会用耳朵在听了。怎么样,这回真的感受到吹麦哨的乐趣了吧,羡慕吧!

会想象的孩子才会真的羡慕乡村孩子的生活。

只有真的羡慕才会在读这段的时候想象着用身体去触摸。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调动这些感官去想象,去体验,看出来了,你们已经享受到他们生活的情趣啦!

四、回忆课文,无意识积累语言

A师:好,这回让我们把书轻轻扣,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写美景让你如同置身其中,写美味让你感受身受,仿佛亲口尝到,写游戏让你热血沸腾,想要参与其中,写声音,让你感觉就在耳畔回响,轻声附和。知道为什么吗?作者词语用得好,句子写得传神呀!还记得哪些语句呀,看来同学们从前没有这么学习过呀!老师教你们好不好。还记得描写麦哨声音的词语吗?

生: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忽高忽低,此起彼伏。传得很远很远。

师:对,把这次词语放在一起,归类积累。

师:再比如,大家还能记得吃茅茅针的情景吗?来,大家试着填填空。

师:怎么吃茅茅针,同学们都记住了,老师现在把所有内容都省去了,让这样的画面浮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让我们也尝尝这甘蔗的滋味,好吗?谁描述好,谁就可以吃到。

师:......是呀,不撕开袋子怎么吃呀!说得多准,这么一大块甘蔗我的嘴可吞不下去,所以得咬下一口。

B师:这是你们刚才读错的,老师随机记录下来了,刚才读错的同学注意了。我擦一个,同学们读一个。标在书上,老师给的任何一种提醒,同学们都应该注意到。放到课文句子中,你还能读准吗?来读一读。老师把拼音擦了,大家还能读准吗?

师:读书还能让我们认识好多的字。在刚才的阅读中,你们认识了吗?读给同桌听听。如果读错了,给他纠正。谁在刚才同桌互读的时候读错了哪个词,请起立,领大家读读你错的词。那可能也是大家容易出错的。

五、教学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读书不仅要看到画面,还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走进画面,让画面活起来。成为你的真实的生活。不仅体验到乡村孩子令人羡慕的生活,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而且还收获了这么语文的知识,这也是阅读的乐趣。

板书:麦哨(生活)想画面

吹麦哨 闻

割草的孩子 走进画面 听

田野风光 看(欣赏)

草地割草 尝

篇3:《麦哨》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1第六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清新淳朴的乡村生活画面,《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与向往。

同学们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

(评析:从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意境,同时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问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乡村生活有更深的体验。

3板书课题:麦哨,指导学生写“麦”字时,注意第三笔和这个字的部首“折文旁”,写“哨”时注意第七笔。

(评析:扎实读书、写字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

4生读课题。

5谁能给“麦”和“哨”分别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

(评析: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而题意恰巧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理解,积累词语、联系生活、理解题意,可谓一举多得)

二、引导提问,指导方法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读课题,猜猜文章会写什么内容?有什么疑问?

(评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抓住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教给学生阅读文章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抓住文章的眼睛——题目去阅读,便能有效把握文章内容)

2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以前都学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3打开课本99页,读读第六组导读部分内容,看看学习本组课文,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结合回答板书: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开展综合学习)

4师(总结):同学们,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靠同学们自己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自己阅读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评析:“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方法”说得真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最好的知识便是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①看课件读生字词。

湖畔兜肚麦穗儿裹着嚼嚼肺腑撩起剥开吮吸直沁肺腑

(指名读,同组互读,读时注意面向全体)

②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学生读音,同时指导读准多音字在文中的音。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俯、腑

(评析:虽然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就以篇章教学为主,但仍然不能忽视字词的教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老师就着学生初读课文特别容易出错的词语展示字词的教学,这叫因学定教,教为学服务。音形义是字词教学的三大方面,老师能因词而异,有的侧重读音,有的侧重词义,重点突出)

3《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文章内容,高度概括了乡村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看谁有一双慧眼,能找出来。

4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5交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浓缩了文章内容,高度概括了乡村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结合生回答,板书:欢快柔美)

6初步感知“欢快、柔美”的意思。

7这俩词在文中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欣赏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妙感受。

(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同学们在读时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2汇报交流,加深体验。

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让我们把学习成果拿出来一起分享分享。

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可针对教学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欢乐、无拘无束。

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看图、朗读品味)

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圈划相关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朗读)

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圈画相关词语,重点品味“擎”)

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及文章插图,联系生活想象说话,加深理解感悟)

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

3小结。

(评析: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也较好地突出了略读课文的特点)

4体会语言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场景,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

(评析: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子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词语如: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句子如: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比喻句)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田间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农作物。为我们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比喻句)

(这句话哪是在写麦穗啊,分明是在写对乡村画卷的热爱,此时的景就是此时的情啊!)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比喻句)

(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评析: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让语言内容与形式共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句式训练,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浸润学生的心灵,突出了语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

五、激情拓展,丰富语言

1文章描绘的景色是一幅画,文章的语言更是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把文章的语言化为一首诗。

①学生回顾全文,根据要求完成小诗

“呜卟,呜卟,呜……”

一声呼,

那么欢快,

湖畔边,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__________

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

一朵朵

田野里,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__________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__________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__________

翻跟头,

抽一根茅穗儿,

嚼嚼,__________

一股甘甜直沁肺腑。

“呜卟,呜卟,呜……”

你呼我应,__________

那欢快的哨声,

传在__________

②引导诵读,体会语言

(评析:把文章的语言化为一首诗,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复习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结构的特点,而且在美的语言的欣赏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六、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到“读书笔记”本上。

2推荐阅读散文:《可爱的草塘》;古诗: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3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篇4:麦哨语文教案设计

方国超

一、导入

1.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2.在同学的脸上,老师读出了愉悦、惊叹、陶醉,这是老师看到的,那请同学自己来说说,你欣赏完图片后的感受。

1).哦,你觉得美丽,同学们可以用词语、或句子来表达都行2).说的太好了,真是景色如画。

啊,乡村的景色是迷人的,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呜卟,呜卟,呜…… 什么声音啊?真不错,同学们显然回家都经过预习了,对了,这就是麦哨,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4课《麦哨》,板书

3.那谁能告诉老师,麦哨是什么呀?谁知道?(你是学习小能手,你让老师知道了麦哨就是用麦秆做成的哨子。用它来吹,就能发出(…),同学们吹的真好听。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好不好?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意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112页。自由的大声的来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描写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

2.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呀,那现在请同学们看这里,我来检查你们这些生字词读准了没有?

3.请你来读第一行,请小华你来读第二行,请你来读第三、四行,有没有要订正的。对了这个词读“剥开”。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上两遍。

4.课文当中还藏了很多多音字,你能找出了那些来?你找到一个“和”,你也找到一个“应”,很好,那我们来看屏幕上的这些多音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5.把文中的字词读正确了,我们学起课文来就更加的轻松了。现在请同学回答刚才的问题,文中描写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呢?(欢快的、柔美的、丰富的)同学们通过认真的朗读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

三、再读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美

1.下面快速默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的问题。把第一个问题解决了,请他来给大家分享成果。对吗?很好,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句子。

2.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开头是怎么描写麦哨的?谁来有感情的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你来读,嗯,你读的有点不到位,谁再来更响亮、更有感情的读一读。你读的好多了。大家一起带着欢快、柔美的感情来读读这两段。

3.开头给我们描写了欢快、柔美的麦哨,那结尾的麦哨又是怎样的呢.谁喜欢来读一读,谁还喜欢来读一读?

4.那麦哨声是怎么“一声呼、一声应”的,请同学来吹吹麦哨,听我读,看他们模仿的像不像?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真好,谁还愿意来,好,大家一起来,这边两组呼,那边两组应:“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那么…”

6.接下来大家以来读读这四段,感受麦哨的欢快与柔美。同学们真会读书。那课文开头描写了麦哨声,结尾也写了麦哨声,这种写法叫“…….”真棒!首尾呼应,首尾呼应的作用在于能强调课文的主题,突出内容重点,这种写法,我们也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用一用,写一写。

7.开头和结尾让我们感受到优美的麦哨声。

四、品味语句,积累运用

1.下面请同学思考课文中哪里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欢快”,哪里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柔美”,请你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再告诉我。

2.停下交流,谁来告诉老师,你找到的句子。你来说,你找到了“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句。你的理解是,还有其他理解吗?可爱、活泼的的乡村孩子,谁把可爱、活泼的语气读出来。谁再来有感情读一读,非常好,跟随他的感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这个句子它是一个(….),对,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对了,把脸蛋比作月季花,把细汗比作露珠。更加突出了乡村孩子在田野里的欢快。4.还有哪里能看出乡村的美?你来说。课件出示:“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你找到了这句,说说你的理解,(哦,理解这个是排比句,写出了这个季节里庄家丰收的喜悦。5.谁愿意带着丰收的喜悦来读读这一段。

6.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张图片,并模仿文中的这个排比句,创作你自己的排比句。当然也可以写你生活看到的其它事物进行描写。我看了同学们写得排比句都很美,下课后再叫上来给老师批改。下面看看老师的范例。

7.还有表现美的句子吗?“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那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句子的呢?你的理解力真好,你从中读出了把麦芒比作线条,把麦穗儿比作音符,体现出了麦田的美丽。听了你讲解,老师也感受了这麦田的柔美,展现了麦田的韵律美。

7.刚才同学找到了体现乡村柔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如诗如画。那体现孩子欢乐的呢?

你找到第5段的内容,理解到孩子们的欢乐;你找到了第6段,体会到了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生活。那我们一起带着欢快,无忧无虑的语气一起来读读这两段。

8.其实这两大段的描写,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和孩子们的动作词来体会,你们看这里,老师给你们概括了,今后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方法。那孩子们的这些事情都在进行的? 9.“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个句子其实还用一种修辞手法——对比。来看看他们的作用。

10.在这个天然的运动场上,你想干什么:哦,你想去跟他们比比力气,你想采集茅茅针,你想放风筝,这么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因为在天然的运动场上我们无忧无虑,可以随心所欲。11.板书:田野美 如诗如画

孩子乐 无忧无虑

五、总结,回顾乡村美

1.听,呜卟,呜卟„„这是什么声音?生:麦哨声。你会吹吗?

2.孩子们,拿起课本,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齐读一、二、七、八四个自然段。想一想,那欢快的麦哨声暗示了什么?你说。谁来补充。好的这欢快的麦哨还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3.板书:欢快、柔美

篇5:麦哨语文教案设计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师: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第一个字(板书:哨),读字,看它的偏旁和什么有关?

生:嘴巴!

师:那给它组词吧。(生组“口哨”)对,用嘴巴吹的。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一遍

师:不要拖音,再读一遍。生再齐读课题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师:见过麦哨吗?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

(许多学生呼出来了)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呀,那你就大声地吹出来吧。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 【“麦哨”一词是难点,不要说城区的孩子,就是一些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道道来,汪老师从“哨”字入手,让学生先观其形,后介绍其质地,再呼其声,一声声“呜卟,呜卟”,学生虽知之不深,但粗略知其大观。学生感受到了课题充满情趣,充满音律美,对后文的学习更充满期待。】

3、找到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本,看看是哪儿告诉了我们。

生:第1段

师:课文的那段又应了呢? 生:第7段

师:一个在开头,一个在结尾部分,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师:(笑)呼着麦哨,你的心情? 生:高兴 生:愉快 生:喜悦

【“首尾呼应”这一写作方法在师生合作呼哨中,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省时高效,而且不经意之间明确了这样写的妙处,即突出文中孩子们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师: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不自主地齐读了)

师:孩子们,停一会儿,我们每个人的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我们按自己的节奏读,好吗?

生继续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课件出示第一行生字)

师:孩子,老师发现你最认真,请你来读。指名读

师:范读“卟”,孩子别急,看书后再读,师:读对了,进步了,领着大家再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第二行词语)

师:老师提示一下,这一行生字都读轻声。指名读 师:很棒!课件出示第三行词语 指名读。生:(读)“擎”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 生:(接着读下面的词语)“湖畔”(课件出示插图)

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师:我有不同意见,认真听老师读一句话,是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

(生思考后马上重新指认湖畔位置)师:对了!

【本环节很好的体现了中段识字教学要求,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需要教师做的就是当学生有障碍时,适时渗透识字方法。如教学“卟”字时,学生出现错误,利用纠正的机会渗透“借助随文注音识字”;教学第二行生字时渗透“归类识字”,教学“擎”字时渗透“利用形声字的规律”了解字的意思,教学“湖畔”时渗透“结合课文的插图、上下文和具体的情境”了解词语的意思。】 三、二吹麦哨,体会孩子们的快乐

1、默读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让学生抓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切中要害,语文教学就是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要通过品词析句,发现语言文字背后暗藏的规律,促进积累,培养语感,最终学会表情达意。】

生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师:这位女孩画得可认真了,用直尺画,线条很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画的句子。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生: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有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看大屏幕,是这句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他写出了草地的柔软,像个天然的运动场。师:还有谁喜欢这句的,说说你的感受。生:我和她一样喜欢这句。师:那你就读读这句。

生:读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师:还有谁喜欢?

生:因为这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柔软而有弹性”。师:请你读出这种感受。生读

【此句优美在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草地的特点,乡村孩子们在草地上可以尽情玩耍,获得快乐。“简直”一词明确地告诉读者这种比喻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天然的运动场”则点明了这是乡村所独有,是乡村孩子唾手可玩的运动乐园。对于这个句子的赏析应当说还不够到位。因为如此硬读,学生是读不出草地柔软、有弹性的滋味的。教师如能抓住“体育馆的垫子”“草地”两相对比,体育场的垫子是用很厚的海绵制成的,人躺上去是很惬意的,而这里的草地比它还要强,可见此处的草地有多柔软。当学生理解到这一点,还可以进行仿写,如比沙发还要强,比席梦思还要强„„,在仿写中学习利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学习语言表达才是学语文的本质。】

师:请你说说你喜欢哪句?

生:读句子“男孩子在铺满青草的土坡上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生:我喜欢这句是因为在草坡上玩着这些游戏心里很高兴、很快乐。

师:你们高兴,老师可要担心了,你们在草地上摔着,不疼吗? 生:不疼 师:为什么? 生:很快乐。

师:在这儿翻跟头,全身不疼吗?为什么? 生:很快乐。(众笑)师:竖蜻蜓时那草扎手吗? 生:因为在草坡上„„ 师:在草坡上怎样啊? 生:很柔软

师:读出柔软而有弹性 生读

师:孩子们在草地上翻着跟头、竖着蜻蜓、摔着跤都不感觉疼,那都是因为——

生:(读)草地柔软而有弹性„„运动场

师:孩子们在草地上尽情玩耍,收获着快乐,就让我们端起书来,把第5段的两句话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5段后两句话

师:孩子们,这“简直”谁能来换个词。生:就是。

师:带进句子中去读。生读

师: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在这柔然而有弹性的草地上,在这天然的运动场上,你还想玩什么?

生:放风筝 生:拔河比赛 生:丢手绢 生:跳皮筋,跳绳

生:老鹰抓小鸡,踢足球,打羽毛球 师:你们看到了一群怎样的的孩子? 生:快乐的孩子

师:有了这份快乐,所以什么声音出来了?听——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

师:这声音是这样—— 生:动听,悦耳„„

师:我想听用书上的两个词来说—— 生:欢快、柔美(师板书)

4、赏析句子:剥开叶片„„„„从舌尖直沁肺腑(播放视频课件)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茅茅针,大家快来呀!师配乐朗读第六段 师:你感觉到什么了? 生:甜 师:你尝过吗? 生:没有

师:跟老师一样,都没尝过,是从这字里行间里感觉出来的,让我们就把这茅茅针含在嘴里,把这段话练练,感觉这份甘甜与清凉。生练读

指名读

师:(读)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 生:(读)嚼嚼

师:慢点„„,回味一下,再嚼嚼 师:吮吮„„

师:一嚼哇,满嘴都是汁水,赶快吮吮 师:再读吮吮

师: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从舌尖直沁肺腑。听出来了,这份甘甜清凉就在嘴里荡漾。我们一起也来尝尝吧。

生:(齐读)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

师:再嚼嚼,再吮吮,一股什么味道,从哪儿直沁肺腑? 生:(齐读)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心脾。师:真—— 生:甜呐 师:从嘴里一直甜到—— 生:心里

【教师营造情境,细腻引导,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文中孩子们的快乐。】 四、三吹麦哨,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

师: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由得又拿出了麦哨轻轻地吹了起来。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老师板书音符)

师:这哨声就这样带着甘甜与清凉,伴着欢快与柔美回荡在草地上空,孩子们做起来了,站起来了,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生:第4段

师:那我们就走进这段,看看是哪些色彩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可以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

生圈画 师:谁来说说?

生:有金黄、黑白、雪白、浅黄 师:这么多的色彩,田野不就是一幅—— 生:美丽的画

师:还可以说是一幅—— 生:五彩斑斓的画 生:五彩缤纷的画 „„(出示课件)

师:把刚才说的选一个词送进去,写在这段话的旁边。用我们的朗读来感受这田野的美吧。

2、读句子

生: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是“结出”(结读第二声)?还是读“结出”(“结”读第一声)?

生犹豫

师:“结出”的“结”读第一声。“结果”的“结”在这里读第二声

生再读

师:大家注意了,这句话由三个部分组成,并列关系,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田野的美。

师:老师把这排比句换了一种书写方式,瞧,它就成了一首小诗,我们就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感受它的美吧。

【化文为诗,设计独具匠心,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田野风光,师生在合作读中,学生感受到了田野如诗如画。如果能让学生续上几句同样的排比句则更给力。】

同桌两人一人一行练练。

师:老师发现这一桌读得非常认真,那我们来欣赏一下 同一桌孩子朗读

师:老师纠正一下,“似的”,似读shi,翘舍 同一桌孩子再朗读 师:非常棒,进步了

师:老师跟你们合作一次好吗?你们读第一行,我读第二行,不过请大家把手准备好,我读时请和我一起做动作。

生:(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师:(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生:(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师:(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生:(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师:(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我们交换着读好吗? 生:好!

师:(读)金黄的油菜花谢了 生:(读)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师:(读)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 生:(读)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师:(读)雪白的萝卜花谢了 生:(读)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美丽!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漂亮!

师:这田野就是这样—— 生:五彩缤纷!

师:这田野好美呀,看着这田野我们的心—— 生:高兴、快乐

师: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动作边读,感受这美丽的田野。生起立齐读 五、四吹麦哨,回归自然

师:这美丽又为孩子增添了一份快乐。听,那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

(师生呼应吹麦哨。师声音越来越小,师板书五线谱)师:亲爱的孩子们,听到了吗?这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师:下课!

上一篇:上学期新授课教学策略下一篇:7东莱社区志愿服务理念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