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教学计划

2024-04-22

麦哨教学计划(共6篇)

篇1:麦哨教学计划

24*麦哨

教学设计:赵妮波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盛夏乡村的美景及孩子们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

3、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乡村盛夏的“美”和孩子们的“乐”。

难点:读准文中多音字和儿化音;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应用于自己的习作。教学准备: 课件、麦哨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乡下人家》的生活令人向往,《牧场之国》的美景使人着迷,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富有情趣。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田园看看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24*麦哨,齐读

问:读完课题你想说什么?(麦哨是什么)

出示麦哨,吹麦哨。文中是怎么形容麦哨声的?(呜卟,呜卟呜„„)过渡:这悦耳的麦哨声带给孩子们的是什么呢?读完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题上面的导语,说说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谁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乡村哪些地方的美景?孩子们有哪些活动?在自己的书上圈圈画画,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并说感受 过渡:你能用精彩的朗读把大家带进这个美丽的乡村,让我们跟这些可爱的孩子一起去玩玩吗?

三、品读课文,感受乡村盛夏的美和孩子们的快乐。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请写出批注。

2、交流、美读(以评促读)、感悟写法 a.交流“美”

(1)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2)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大屏出示相应图片

(3)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b.交流“乐”

(1)吹麦哨 “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2)土坡翻跟头、竖蜻蜓、摔跤

发散思维:你最想在这个天然运动场干什么?(3)想象采集茅茅针有什么乐趣?

(4)孩子们的这些活动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欢快)赛读 c.看板书回顾孩子们的活动,说说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3、体会麦哨的含义

发散思维:那欢快、柔美的麦哨还会在哪响起来?是呀,盛夏的乡村如此美丽、和谐,孩子们走到哪儿就会把快乐带到哪儿。让我们一起再次吹响这象征着快乐、和谐的麦哨声吧!

四、拓展:总结写法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作者用了哪些写法?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2.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3、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玩玩,用相机拍下让你心动的美景和你快乐的身影。板书设计: 美 乐

篇2:麦哨教学计划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麦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麦哨》教学反思1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麦哨》教学反思2

每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陶醉在这份田园风情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三次试教,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前两次试教够感觉孩子们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不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这次在上新课前,我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且设计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了解农村的风情风貌和农村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激发他们的情感。

在整堂课上,我以课文的主情景图作为背景,力求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给孩子们展示五彩斑斓的田野图画,展示丰收在望的麦田图,以及丰满的麦穗的特写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内心的美感,更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文字,感悟文本之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想创造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此中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

我从课题麦哨引导到学习直接写麦哨的段落,通过读读、吹吹,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它的欢快、悠长。接着,“寻着声音走进田野”,欣赏了田野优美、喜庆的丰收美景后,我这样说道: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在分享孩子们喝着天然的茅茅针的快乐时,我这样描述道:在这样悠闲的时刻,孩子们又吹起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抒发心灵的快乐。引导学生读七八自然段。整堂课从哨声起,又从哨声中结束,洋溢着浓郁的乡间生活情趣。

这样的设计将麦哨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不仅使我的课堂节奏首尾呼应,流畅舒缓,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麦哨声中就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的生活,包含着他们的笑声、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文末,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品味美的语言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先是通过圈画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有的孩子说:田野里五彩缤纷。这儿还是红的,那儿就变成黄的了。还有的孩子说:田野像个魔术师,才短短几天就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了。接着抓排比句,享受田园丰收乐。最后重点品味麦穗段,主要是利用插图来帮助孩子咀嚼品味文字。我出示了一株麦穗的特写图,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孩子这样说道:我看到麦穗长大成人了,变得丰满了,它非常自豪。还有一位孩子说:麦秆直着腰托着麦穗,可是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它的腰呢。这不就是对“擎”字的感悟嘛,我立刻接道:是啊,句子中的“擎”字不就表达了麦子的自豪和献礼般的郑重。我又利用插图启发学生想象“微风拂过,麦穗轻轻晃动身子,你仿佛听到什么”,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麦秆,像在向农民伯伯致谢呢。有的说:麦子穿上了金黄色的衣服,可开心了,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还有的说:丰收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我这样点拨道:是啊,这齐刷刷的麦芒就是五线谱,这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像一个个音符,吹奏着欢快的丰收歌。让我们也来抒一首赞歌。孩子们纷纷举手,有声有色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在表达中,学生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学生入情入境、活跃而投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语文课也就上出味来了。

四、编写美的生活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我们的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他们不需要陀螺,不需要纸牌,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或去河里游一圈,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所以让孩子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编写乡村孩子在草地上的游戏过程,让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孩子们写的可优秀了。如有的孩子写道:割完草,孩子们立刻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起来。看二胖和铁蛋在摔跤呢。两人憋足了劲推着对方。看二胖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密密的细汗,脸蛋涨得通红。妞妞在一旁快活得直拍手叫好。这练笔让孩子们参与生活,深刻感受乡下生活的特色,是一次极有意义的练笔,又丰厚了文本。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如何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麦哨》教学反思3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

一、在读文中赏析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学生1:娇贵的月季、粉嫩的月季。

学生2:五颜六色的月季。

学生3: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

学生4: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

学生5:高贵的、鲜艳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

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二、在读文中积累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6: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

生7: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8: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三、在读文中练笔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小学生写作的难度:一二年级叫写话;三——六年级叫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小学阶段作文只是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小竹林里挖竹笋,比谁挖得多;我们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谁跑得快。”

“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鸡在场地玩耍。”

“我们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诱惑,大家拿起勺子,直冲锅边,狼吞虎咽起来。”

……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麦哨》教学反思4

《麦哨》是一篇关于农村孩子生活的文章,既写出乡村田园的美丽、自然,也勾画出了农村孩子的纯朴、可爱的性格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麦哨》中的农村孩子的生活,与今天农村孩子的生活是十分相似的。但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引起了我的深思。

深思一:提问:农村孩子生活得怎样?学生答不出?再问文中农村孩子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立刻举起了手。这立刻让我反思到自己教学的失败。我原以为,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他们对这类文章应该是很有体会的,但是我错了。孩子们注重了对文章的阅读、分析,缺乏将自己的亲身生活与与课文结合起来学习的能力,学生对学习囿于书本,缺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明白自己其实就是文中的孩子。

深思二: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对割草、翻跟头都文段的描写,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放牛、割猪草、玩耍的情景体会,果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这堂课又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应该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去上课,对乡村田园的审美,对农村孩子生活的体验,其效果都会不言而喻。同时也让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一线老师更多的寻找、实践、探求、提炼。

《麦哨》教学反思5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替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6

这篇略读课文,我们师生是在一种很轻松、很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

上课伊始,为了让学生觉得跟我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对学生们说:“事先我也没看过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同时开始学习,然后相互交流一下读文心得。”此后是二十分钟的安静默读。不时有学生在书上划着、标记着,在空白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也在划着、标记着。

交流开始了。学生抢着发言,有学生说:“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一段描写了割草孩子的外貌,用了比喻句。”我插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他答:“把脸蛋比作月季花;把细汗比作露珠。”我:“其余同学都同意他说的吗?”“同意。”“那么喜欢这一段的同学可以自由站起来跟他一起读读这一段。”另一个学生又说:“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它用排比手法给我们介绍了金色的油菜花、黑白相间的蚕豆花、雪白的萝卜花,颜色很丰富、很美。后面还说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这是拟人手法。还有‘麦芒像线条,麦穗像音符’连用了两个比喻。”“你说得很准确。愿意读读吗?”“愿意。”由于我没有说要站起来,几乎全班学生都坐在位子上跟着他一起读起来,我没有任何反对,只是站在一边仔细倾听着。读完,又有学生说:“第五自然段写的内容让我很羡慕,平时我们根本不能像农村孩子那样自由玩耍。”“他们都玩了些什么?”“翻跟头、竖蜻蜓、摔跤。”“你会竖蜻蜓吗?”“不会。怎么竖?”“我也不会。不过我想应该是头朝下、脚朝上、两手撑地。”我的回答引来了几个附和声“是的是的!你看课文里的插图就是你说的那样。”我们大家这才注意到课文插图。果然,淡蓝色清澈的湖水边是一望无际金色的麦田,旁边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正在玩耍,“绣花兜肚”在摔跤;“白布衫”在竖蜻蜓;其余孩子或呐喊助威,或拍手叫好。书包和草帽扔在地上,一篮子打满的青草也搁在一边,看样子他们是放学以后割完草才玩的。我近乎自言自语的描述学生们听得非常专心,都沉浸在画里。突然一个声音传来“画里怎么不画‘茅茅针’呀?老师你吃过吗?”“我小时候吸过,是清甜清甜的。”“多好,不花钱的天然饮料。”他坐在座位上嘟囔着。看样子是被第六自然段里描写的茅茅针吸引了,我真佩服他的联想力。

“1、2段和7、8段有人喜欢吗?”老师,留给你喜欢吧。”“你们劝我喜欢有什么理由吗?”“有哇!它们一头一尾这是首尾呼应呀。”大家都笑起来。我想知道,这没有引申、没有拓展、没有咬文嚼字的细细品味、在课文中自然而然感受、产生的愉悦是否是一堂正宗的语文课?

《麦哨》教学反思7

《麦哨》一课的“突发”现象处理的较为得当,但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年龄特点,“捣乱”现象屡有发生,如何处理它,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每当这时,我都思考:如何“蹲下来看学生”?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了解学生,宽容学生!你对学生的宽容与理解,学生会一更大的积极进取回报老师。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指导。

如何真正地做到宽容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真诚的态度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的面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是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研究再表明: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人的自主探索和体验生命的状态最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作为音乐教师,应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大度的心态面对学生,运用教育机智,变“捣乱”为“教学资源”,借机营造出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发挥想象,去尽情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二)以民主与尊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知新知识的同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体验,他们是那么具有灵性和思想。教师应允许、尊重学生这种独特的体验,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创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表现、创新,而不必担心他的回答是否会受到批评——无论他们的创造是多么幼稚和离奇。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成长中的学生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完全可以宽容、谅解,用巧妙的方法加以化解,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发现错误并自己改正错误。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然而,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时,我想我们都将会看到另一种情景,一种让人喜悦的情景!

(三)、疾风骤雨

春风化雨

教师的宽容,象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气氛比起疾风骤雨更见效。她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创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无拘无束,更好的发挥创造力。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

但是,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任其胡闹,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需要教师能够用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恶作剧”的表象下是否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

《麦哨》教学反思8

《麦哨》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定位为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到城市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欣赏乡村田园风光,感受乡村孩子们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中通过城市的常用的“口哨”引入到了乡村的“麦哨”,让学生对麦哨充满了好奇,而引发了质疑。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什么是麦哨。于是引入了文章的预习检测之中。对生字、词语、以及句子的复习,进一步巩固了预习的成果。预习课文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归纳出《麦哨》这篇课文:写了盛夏时节,乡村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勤劳朴实的孩子们的欢乐游戏。总结出了“美与乐”两个关键词语。接着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文章中找出表现“美”或者“乐”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我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具体是谁在吹?”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谁在吹,我也不太清楚。

有学生说:“麦哨是小孩子在吹。”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通过总结板书:“麦哨吹响丰收颂,湖畔田野好风光;勤劳孩子游戏乐,乡村生活谱华章。”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麦哨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是一条明线,暗线就是美和乐。实际上不仅是小孩在吹麦哨,更是乡村在吹奏美与乐之歌。

在美的升华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一人写一个部分,然后合起来呈现一篇文章。学生非常愿意及时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新认识,于是学生均用心写作。最后抽小组汇报时,一人念一段,很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做到了以声音开头、声音结尾的写法,文章中有景美,更有人乐的内容。

语文教学其实就应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走进文本,然后走进生活。

《麦哨》教学反思9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文章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这样效果会好些。

《麦哨》教学反思10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但是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学生没读够,没读好,也没说够,没说好,留下很多的遗憾。

《麦哨》教学反思11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麦哨》教学反思12

1.课前让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任务,收集田野风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便于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快乐。

2.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可直接从课题设疑,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习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接着以探究问题带动朗读,最后品味语言,积累运用。

课题导入,可让学生在读过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导着学生,使学生充满乐趣,认真读书。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解决由课题产生的问题,交流体会,教师要指导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景色的美丽亲切,孩子们玩耍的内容多么地贴近自然,形式又是多么的丰富多样,而感情又是多么的热烈,正如同欢快柔美的麦哨那样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传承久远,同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最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摘抄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多读,是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本文朗读的情感基调应欢快柔和。

4.朗读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的”的“似”的声母读翘舌音,“剥开”的“剥”读bāo,“黑白相间”的“间”读四声。

5.教师应引导学生扩展阅读,可推荐学生阅读《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

《麦哨》教学反思13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我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联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学习。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板书也对文本起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源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不足:

1、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自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14

《麦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给我们带来的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本篇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展现给大家的是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舒适,文中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细品田园之美,最终达到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麦哨和课文中描绘的孩子们在田间嬉闹的场景,作为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无法体会到这种“欢快、柔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紧紧围绕“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学生:读——思——练;老师:导——引——评。

其简单构架为: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麦哨声的欢快、柔美

1、板书课题麦哨,知道麦哨是什么吗?(用麦秆做成的哨子,每年春末夏初,麦子即将成熟之际,农村的小孩最喜欢玩了,把麦秆削孔,然后放在口中吹,就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益写的散文——《麦哨》。(指名读)

2、这么好听的声音作者用了哪些词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描写麦哨声音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好的,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

3、考考你们,这些生字词都会读吗?(大屏幕出示)

湖畔 肚兜嫩荚 麦穗儿 麦芒 擎起 包裹 嚼嚼 吮吮肺腑撩起似的黑白相间 剥开 应和

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结、剥),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4、作者怎样描绘麦哨声的?出示一、二、七、八自然段。

这麦哨声:(句子下出示):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 忽高忽低此起彼落

指名读词语,我们一起来吹吹,一生吹,你这是悠长悦耳的,还可以短促些,请你,轻快短促,很好听。这麦哨声是悠长悦耳的,又是轻快短促的。请两位女生,一组“应和着”吹一吹,并解词: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请两位男生,“应和着”。

二、入情入境,感受初夏乡村田野丰收在即的景象

1、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是谁吹响的,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 “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多有韵味的句子,美美地读读。(读一读,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的美丽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

2、他们在什么地方吹响了麦哨?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什么情景?

出示第四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情景?从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田野里美丽的花儿都谢了,结果了,果子很多,麦穗儿特别引人注目、、、、、、)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课件出示,师讲述:瞧!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片绿荫荫的草地,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也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田野里最耀眼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像金子般闪着光的麦田!(指名读)其实,闭上眼睛,展开你的想象,文字里还藏着更多更美的画面呢!(伴乐读)

三、读写互动,拍摄自己最向往的画面

1、孩子们为什么会吹出如此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呢?(吹哨的人很快活。)

作者抓取了孩子们哪几个精彩的瞬间?(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比赛、尝茅茅针等)现在你就是小摄影师,面对孩子们的活动,你最

想拍下什么镜头?快速默读课文5-6自然段。

2、你拍下了什么镜头?

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走进这天然的草垫子,你拍下了孩子们怎样快乐的一幕?同学们,赶紧用笔拍下他们的精彩一幕吧。选择一个镜头写下来。

出示句子:“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引导对比,想象体验读。

3、你还拍下什么镜头?

尝茅茅针:“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采集起??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如果你玩累了,喊渴了,你喝什么?感觉怎样?

这茅茅针的滋味谁来尝尝?做动作理解“吮吮、嚼嚼”;联系上下文理解“直沁肺腑”。(生读,师相应评价)

4、回读7.8读自然段。

四、拓展抒情,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吟诵小诗。(大屏幕出示)

2、同学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又响起来了,希望我们也伴着欢快柔美的麦哨声渡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再次回味麦哨声音的自然段。)

《麦哨》教学反思15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这样的文章有很多教学点,可这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尽管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遵循这一原则,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由自主的犯了多讲的毛病,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尤其是“赏田园画意”这一环节,自己觉得课文写的很美,处处值得学生领悟,有牵着学习的痕迹。课文其他部分教学力气也不少,主次不够明显,重点不够突出。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篇3:麦哨教学计划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陈益一起去乡村走一走。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 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需要我们自己去阅读, 自己去发现。预习过课文的请举手。 (生多数举手) 认为自己是预习高手的请举手。 (生多数举手)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聊聊预习。

师:话题一———预习的时候已经将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的请举手。 (生多数举手) 在课题的上方给自己打上一颗五角星。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会方便阅读。

师:话题二———预习的时候已经把这篇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请举手。 (生多数举手) 再打上一颗五角星。这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师:话题三———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麦哨》, 预习的时候你已经想办法了解麦哨是什么的请举手。 (生部分举手) 打上两颗五角星。虽然不知道麦哨是什么, 但是已经把它变成问题, 在课题旁边打上问号的请举手。 (生部分举手) 也请打上一颗五角星。预习的时候,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学会打上问号, 然后想方设法把这个问号变成句号和感叹号。这就是会预习, 会学习。谁来说说看, 什么是麦哨?

生:麦哨就是一段麦穗儿。

生:麦哨是麦秆做的哨子。

师: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生:第二种。

师:到底对不对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

麦哨, 麦秆做的哨子。将麦秆儿截断, 削孔, 能吹出清脆、悠扬的声音。

师:想见一见麦哨的庐山真面目吗?请看大屏幕, (出示麦哨图片) 这就是麦哨, 有点儿像什么?

生:笛子。

师:只不过比笛子要细一点儿, 要少很多孔。麦哨可是乡村孩子都会做、都爱吹的小玩意儿。 (出示小孩子做麦哨的图片) 你瞧, 这个小男孩就在做麦哨。

【点评:围绕话题检查预习情况, 着眼的是预习能力的形成, 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二、概览文本, 粗知大意

师:你们不愧是预习高手。我们继续交流。话题四———预习的时候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请举手。 (生部分举手) 请打上两颗五角星。谁能说说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乡村孩子美好、快乐的生活。

师:每一篇略读课文之前都有一段这样的文字, (出示“导读提示”) 这叫导读提示。“导读提示”里面, 哪个短语其实就是在提示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生:古人描写的乡村生活多么富有情趣。

师:这句话是对前面文章的总结。继续看。

生:“孩子的生活。”

师: (在课件中用红线画出“孩子的生活”) 这个短语就在提示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同学们, 我们在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导读提示”。

师:根据你们的预习, 你们觉得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乡村孩子的生活比较合适?

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丰富多彩;快乐……

师:你们真会阅读。如果让你们选择一个词, 你们会选哪个?

生:快乐。 (师板书:快乐)

师:《麦哨》这篇课文就是想告诉读者乡村孩子的生活是快乐的。你们对这样快乐的乡村生活向往吗?

生:向往!

【点评:引导学生抓“导读提示”整体感知课文, 利落、干脆, 且注重了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师:不要说你们小孩儿了, 就连虞老师这样的大人对这样的生活也特别特别向往。想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吗?

生:想。

师:老师认为, 想体验这样的快乐生活, 咱们必须先得弄明白这篇文章中写到了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拿起笔来, 请用圈关键词的方法梳理。

(生读课文, 圈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课文中写到了孩子们的哪些活动?

生:吹麦哨。 (师板书)

师: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吹麦哨?

生:第1、2自然段和第7、8自然段。

师:开头两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都写了吹麦哨, 这叫什么?

生:首尾呼应。

师:真厉害, 这就叫首尾呼应!继续交流。

生:割草。 (师板书)

生:采集茅茅针。 (师板书)

师:哪个自然段写到的?

生:第6自然段。

生:第5自然段写到了翻跟头、竖蜻蜓、摔跤。 (师板书)

师:你们真会读书。都圈下关键词了吧?你们是怎么圈“吹麦哨”的?这三个字是挨在一起的吗?

生:不是。

师:那怎么圈啊?

生:我先圈“吹”, 然后再圈“麦哨”, 最后用一条线将两个圈连起来。

师:这个办法不错, 值得推广。跟他一样圈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点评:让学生用圈关键词的方法梳理课文所写的乡村孩子的活动, 指导细致到位!】

三、聚焦重点, 尽享快乐

师:我们继续聊预习。话题五———预习的时候已经在你比较喜欢的内容旁边做上记号的请举手。 (举手者寥寥) 不多, 有点遗憾。在比较喜欢的内容旁边做上记号的, 我奖励他三颗五角星。谁知道虞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导读提示”上有这个要求。

师:你眼睛真亮。请大家关注“导读提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再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同学们, 今后咱们在预习略读课文的时候, 如果导读提示中布置了非常清楚的任务和要求, 我们也要试着先去思考思考, 这就是会预习。没有标上的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在喜欢的内容旁做上记号。

(生默读课文并做记号)

师:都做出选择了, 我们来统计一下。喜欢“吹麦哨”部分的请举手。 (一位学生举手)

师:喜欢“割草”部分的请举手。 (四位学生举手)

师:喜欢“翻跟头”部分的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师:喜欢“竖蜻蜓”部分的请举手。 (三位学生举手)

师:喜欢“摔跤”部分的请举手。 (两位学生举手)

师:喜欢“采集茅茅针”部分的请举手。 (许多学生举手)

【点评:还是紧扣“导读提示”进行教学, 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也再次体现了生本理念。】

师:哇, 最受大家喜爱的是“采集茅茅针”这部分内容。那接下来该干什么了?

生:对同学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没错, “导读提示”中有这样的要求。不过, 首先得把你喜欢的理由找出来。请一边默读课文, 一边寻找你喜欢的原因, 找到以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自主阅读画找, 然后同伴交流。)

师:好, 喜欢“采集茅茅针”部分的同学最多, 我们就先来关注描写“采集茅茅针”的第6自然段。 (出示第6自然段) 说来听听, 为什么喜欢“采集茅茅针”部分?

生:因为这段有非常多细致的描写。

师:哪个地方描写得特别细致?

生:描写怎么吃茅茅针的地方。

师:还写到了什么?

生:还写了茅茅针的样子。

师:你们很会发现!这段话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 (出示茅茅针图片) 这就是茅茅针, 我们一起读对茅茅针样子的描写。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学生读。)

师:这段话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 接着写到了是怎么吃茅茅针的。能不能把相关的吃的动作圈下来? (出示段落, 学生圈画。)

师:第一个是——— (生:剥开) , 第二个是——— (生:抽出) , 第三个是——— (生:嚼嚼) , 还有一个是——— (生:吮吮) 。你看, 作者在描写采集茅茅针内容的时候, 先写了茅茅针的样子, 再抓住动作把怎么吃茅茅针写得非常清楚。我猜你们之所以喜欢采集茅茅针部分是因为吃茅茅针很快乐, 对不对?快乐在哪里?

生:剥开, 抽出, 比较有成就感。味道也不错, 有点馋了。

师: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到很好吃?

生:甘甜清凉。

师:所以咱们也得把这个词圈下来。茅茅针的味道甘甜清凉, 直沁肺腑。跟他一样馋了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都馋了, 那怎么办呢?茅茅针一般夏天才有, 怎么办?我还真找到了跟茅茅针差不多的东西, 想不想吃?

生: (兴奋地) 想!

(师拿出棒棒糖)

生:啊?棒棒糖!

师:这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的, 它就是用茅茅针做的, 叫茅针棒棒糖。想吃的举手。 (小手如林) 没那么容易!这样吧, 虞老师来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 谁要是能把这些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 就可以得到一根棒棒糖。而且还能在课堂上把它剥开, 然后吮吮, 最好能把别人的口水都引诱出来。谁想来试试? (生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

(师读描写吃茅茅针的句子, 学生模拟动作。)

师:模拟得不错。来, 这根棒棒糖是你的了, 剥开它在座位上尽情地吮吧。 (生大笑)

师:谁还想来试试? (生更加兴奋, 纷纷举手。)

师:就请你吧! (师读句子, 生模拟动作, 很形象生动。) 这甘甜清凉的味道把他美得手舞足蹈。 (给生棒棒糖) 这件事情体现了乡村孩子生活的快乐, 而且作者又写得非常清楚, 所以你们非常喜欢, 是不是?你们很有眼光。

【点评:此举的落脚点在于学习语言, 着力于让学生形象地感悟“剥开”“抽出”“嚼嚼”“吮吮”等词语;更为重要的是, 所创设的情境还原了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场景, 使学生沉浸在乡村生活的快乐之中。】

师:我记得喜欢“吹麦哨”的只有一位同学, 是哪位同学?请起立。 (该生起立) 我非常喜欢“吹麦哨”这部分。 (与该生握手) 我跟你所见略同。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生:因为第8自然段说:“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 传得很远、很远……”传得很远、很远, 说明它很好听, 所以我很喜欢。

师:她读出了哨声很好听。我也觉得麦哨声很动听。你们若不相信, 到文章里去圈一圈, 有很多形容麦哨声音的词语, 马上把它们圈出来。是怎么样的麦哨声呢?

(生圈画后交流)

生: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忽高忽低的麦哨声;此起彼落的麦哨声;你呼我应的麦哨声。

师:如此悦耳动听的麦哨声, 想不想亲自吹吹麦哨?

师:会吹吗?其实, 我们可以根据哪几个自然段来吹?

生:第1和第7自然段。

师:那谁能吹一吹?

生:呜卟, 呜卟, 呜———

师:火车来喽!麦哨的声音可不是这样的。 (指名另一生吹)

师:火车又来喽!想想, 这个省略号只省略了一个“呜”字吗?明白没有?谁会吹?

生:呜卟, 呜卟, 呜卟。

师:三声不够, 继续。你只要气足够长, 就一直吹。来。 (生连吹)

师:你真会吹!谁知道他为什么要不停地吹?

生:因为后面还有个省略号, 省略了相同的麦哨声。

师:没错!我小时候吹过麦哨, 我所吹的麦哨声可不止这一种调子, 请看——— (出示)

麦哨声1 :“呜———卟 , 呜———卟……”

麦哨声2:“呜卟———呜卟———……”

麦哨声3:“呜———卟———呜———卟———……”

师:接下来我将吹响其中的一支麦哨, 你们待会儿用手指头告诉我, 我吹的是哪一种, 好不好?请注意, 我开始吹了。呜———卟, 呜———卟, 呜———卟……来, 一起用手指头表示一下虞老师刚才吹出的是哪一支麦哨声。 (生做手势1)

师:为什么是第1支?

生:因为“呜”字后面有个破折号, 表示声音要延长一点。

师:哇, 连破折号的作用都知道, 太厉害了!那谁能吹出其他两支麦哨声。

(生吹麦哨)

师:吹麦哨快乐吗?

生:快乐。

师:通过刚才吹麦哨,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会了一个知识:写作文时, 如果在描写声音的时候能够准确用好标点, 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声音写得特别生动。通过刚才的学习, 也喜欢“吹麦哨”内容的请举手。 (小手如林) 我说嘛, 吹麦哨挺有意思、挺好玩的。

【点评:抓住象声词“呜卟”让学生模仿麦哨的声音, 训练阅读, 很有情趣。当然, 象声词不是事物原声的真实再现, 但教者“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是借它来引导学生体会标点在表达上的作用, 训练破折号的朗读技巧。这样就将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表达和运用无形地融入快乐的体验中。】

四、拓展阅读, 感受独特

师:学到现在, 我们都明白了, “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能体现乡村孩子生活的快乐, 所以作者写得很清楚。那我就纳闷了———割草难道不快乐吗?翻跟头难道不快乐吗?竖蜻蜓难道不快乐吗?摔跤难道不快乐吗?作者为什么只把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写得特别清楚, 而其他的活动写得很简单?

生1:因为课文的题目是《麦哨》, 吹麦哨当然要写清楚。

师:有道理, 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这两个活动有乡村特色, 而其他活动我们城里孩子也能做。

师:你太厉害了!我们是城里的孩子, 你想翻跟头, 你就能翻;你想摔跤就能摔;你想竖蜻蜓就能竖。但是, 如果你们想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 能实现吗?

生: (异口同声) 不能。

师:虽然所有的事情都能体现快乐, 但是吹麦哨和采集茅茅针是乡村孩子特有的生活, 能体现乡村孩子特有的快乐。这样独特的活动和事情, 一定要写清楚。

【点评:寻根问底, 细究文本内容详略的原因, 有助于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认识作者处理材料的用意, 积累写作知识。】

师:其实很多善写文章的人, 都会把最独特的事情写得最清楚。在这册语文书的后面有一篇选学课文叫《可爱的草塘》, 作者为了体现北大荒生活的无穷乐趣, 把两件事情写得特别清楚, 想不想欣赏一下?

(出示第一件事情)

冬天更好玩啦!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 戴上皮帽子、皮手套, 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 追狍子。天气越冷越好, 冻得野鸡连眼睛都睁不开。它冷极了就把头往雪地里扎, 你走到它跟前, 像拔萝卜似的, 一下子就把它拔出来了。

师:请快速浏览。如果你能圈准三个关键字来表示这件事情, 那就说明你已经了解这件事情独特在哪儿了。

生:逮野鸡。

师:能圈出“逮野鸡”已经很有水平了。如果把“逮”换一个字, 会更有特色。

生: (恍然大悟) 拔野鸡。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圈字拉线的方法圈画)

师:没错, 有意思吗?见过拔萝卜吗?有一首叫《拔萝卜》的儿歌会不会唱?那我教你们。 (师教唱)

师:在北大荒, 到了冬天, 孩子们不唱《拔萝卜》, 他们唱什么? (生:拔野鸡。) 我们一起来哼唱《拔野鸡》。 (师生哼唱根据《拔萝卜》改编的《拔野鸡》儿歌)

师:还有一件事情, 写得特别长。请大家快速读, 找出两个关键字。

(出示第二件事情)

往前没走多远, 就听到小丽喊:“快来呀, 姐夫。”我跑到跟前, 扒开草丛一看, 是个不大的水泡子, 水面上波光粼粼, 仔细一看, 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我不禁惊叫起来:“啊, 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 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 用水瓢舀起鱼来。筷子长的鲇鱼, 手掌宽的鲫鱼, 一舀便是一条。连同塘水一起往岸上抛。小丽不住地往篮子里拾。我舀着舀着, 忽然哗啦啦一阵水点儿落在我的脸上和身上。下雨了吗?我抬头一看, 是小丽捣的鬼!她淘气地笑着:“你真是贪心不足哇, 篮子都满了, 再往哪儿装呀!” (注:为了让学生更易于概括内容, 虞老师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

师:圈出来没有?一起说。

生:舀鱼。

师:独特吗?太独特了!所以作者把这两件事情写得最清楚。把最独特的事情写得最清楚, 这可是写好作文的金钥匙啊!

【点评:这两个片段内容与《麦哨》一样, 都是体现乡村生活的快乐, 学生读起来饶有趣味。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圈关键字捕捉重点内容的方法, 体会到作者把最独特的事情写得最清楚, 就把方法的学习与实践运用结合起来了。】

篇4:《麦哨》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1第六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清新淳朴的乡村生活画面,《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与向往。

同学们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

(评析:从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意境,同时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问的距离)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组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乡村生活有更深的体验。

3板书课题:麦哨,指导学生写“麦”字时,注意第三笔和这个字的部首“折文旁”,写“哨”时注意第七笔。

(评析:扎实读书、写字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

4生读课题。

5谁能给“麦”和“哨”分别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

(评析: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而题意恰巧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理解,积累词语、联系生活、理解题意,可谓一举多得)

二、引导提问,指导方法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读读课题,猜猜文章会写什么内容?有什么疑问?

(评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抓住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教给学生阅读文章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抓住文章的眼睛——题目去阅读,便能有效把握文章内容)

2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靠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以前都学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3打开课本99页,读读第六组导读部分内容,看看学习本组课文,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结合回答板书: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开展综合学习)

4师(总结):同学们,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靠同学们自己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自己阅读感悟、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评析:“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是方法”说得真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最好的知识便是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①看课件读生字词。

湖畔兜肚麦穗儿裹着嚼嚼肺腑撩起剥开吮吸直沁肺腑

(指名读,同组互读,读时注意面向全体)

②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学生读音,同时指导读准多音字在文中的音。

多音字:和、应、结、剥

形近字:俯、腑

(评析:虽然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就以篇章教学为主,但仍然不能忽视字词的教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老师就着学生初读课文特别容易出错的词语展示字词的教学,这叫因学定教,教为学服务。音形义是字词教学的三大方面,老师能因词而异,有的侧重读音,有的侧重词义,重点突出)

3《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中有两个词语浓缩了文章内容,高度概括了乡村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看谁有一双慧眼,能找出来。

4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5交流: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浓缩了文章内容,高度概括了乡村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结合生回答,板书:欢快柔美)

6初步感知“欢快、柔美”的意思。

7这俩词在文中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哪些地方体现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细细欣赏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妙感受。

(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同学们在读时可以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2汇报交流,加深体验。

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收获一定不少,现在让我们把学习成果拿出来一起分享分享。

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可针对教学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欢乐、无拘无束。

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看图、朗读品味)

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圈划相关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朗读)

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圈画相关词语,重点品味“擎”)

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及文章插图,联系生活想象说话,加深理解感悟)

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

3小结。

(评析: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也较好地突出了略读课文的特点)

4体会语言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场景,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

(评析: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子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词语如: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句子如: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比喻句)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田间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农作物。为我们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

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比喻句)

(这句话哪是在写麦穗啊,分明是在写对乡村画卷的热爱,此时的景就是此时的情啊!)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比喻句)

(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评析: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让语言内容与形式共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句式训练,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浸润学生的心灵,突出了语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

五、激情拓展,丰富语言

1文章描绘的景色是一幅画,文章的语言更是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把文章的语言化为一首诗。

①学生回顾全文,根据要求完成小诗

“呜卟,呜卟,呜……”

一声呼,

那么欢快,

湖畔边,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__________

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

一朵朵

田野里,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__________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__________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__________

翻跟头,

抽一根茅穗儿,

嚼嚼,__________

一股甘甜直沁肺腑。

“呜卟,呜卟,呜……”

你呼我应,__________

那欢快的哨声,

传在__________

②引导诵读,体会语言

(评析:把文章的语言化为一首诗,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复习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结构的特点,而且在美的语言的欣赏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六、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到“读书笔记”本上。

2推荐阅读散文:《可爱的草塘》;古诗: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3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篇5:《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体会文中有特色的句子,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难点:品读文中优美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哨是什么意思?麦哨呢?齐读《麦哨》,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名读,接力读等形式进行)

3、再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比喻的手法,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3、学了本文,你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4、完成练习(出示PPT)

四、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五、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反思:

《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篇课文,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教学,收获颇丰,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

一、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或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努力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小组合作学习: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在旁边批注出感受或体会,然后在小组交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自主学习,从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体会。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叉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二、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篇6:《麦哨》教学设计

本篇课文的教学是在反复朗读、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单元训练的要求,设计适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倡导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学习语文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是这一节课里所要努力达到的。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等8个字。

2.自主读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品味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认识麦哨

1、谈话导入

童年是一幅画,画中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中有我们明媚的笑脸。在作家张益眼中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麦哨)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题。2.、介绍麦哨

师:谁见过麦哨?它是农村孩子特有的玩具,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打一个小洞,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呜卟······的声音。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读课文

师:孩子们,好听吗?那我们就在这麦哨声中走进课文,去寻找更多的快乐吧。请大家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师:听到同学的读书声,我就知道了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拿出词卡)

三、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四、品读课文,感受乡村风光和儿童生活。

(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为什么喜欢?请写出批注。

(二)交流、美读(以评促读)、感悟写法。交流一:描写麦哨的段落

(课件出示:“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你们自己先来多读几遍,看,课文中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麦哨声的呢?(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2、让我们一起来吹奏这欢快优美的麦哨。

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吹麦哨的形式,并试吹,让学生判断老师吹的是那种形式的麦哨。感受破折号、省略号在表达上的作用。麦哨一:“呜——卟,呜——卟,„„” 麦哨二:“呜卟——,呜卟——,„„” 麦哨三:“呜——卟——,呜——卟——,„„”

学生按照不同的形式吹响麦哨,(自己练习、上台表演、同桌互吹、全班齐吹)然后自由选读。在读中体会吹麦哨的快乐。

3、吹着麦哨,你的心情如何?(欢快、柔美)能用声音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生练读

4、指一名学生读。(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欢快的心情,大家感受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欢快的读一读。)

5、读着读着,你们会发现一二自然段和七八自然段写法相似,只是变换了一些词语,一二段在文章的开头,七八段在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叫首尾呼应。

交流二: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1、指名读句子

2、读着读着,哪些色彩映入你的眼帘,请圈出来。(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3、有了这些色彩的点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观察这句话的结构,像这样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排比。排比能将景物描写得更形象生动,情感抒发得更淋漓尽致。那么这种写法叫做排比,可以把这个排比句调整成一首小诗。

5、合作练习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6、这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首丰收的赞歌呢。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7、看着这一望无际的麦田,风儿轻轻拂过,麦穗摇晃起身子,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麦子的欢快吧。生齐读

交流三:描写茅茅针的段落

1、这些句子很难读,自个儿先练习练习。

2、指名读。

3、平时你们玩累了,喊渴了,你都喝什么?(茅茅针可是天然的绿色饮料,想尝尝吗?)谁来说说乡村孩子们是怎样品尝茅茅针的?课文里用了四个动作的词请同学们圈出来。出示:剥开——抽出——嚼嚼——吮吮

4、咱们来做做动作,先在小组内试试,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表演。出示句子(剥开叶片----嚼嚼---)加上动作自己读读尝尝吧 指名读(嚼一嚼回味一下,吮吮---不急,吮一吮,让那味儿直沁肺腑。)

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吹麦哨,在草地上尽情玩耍,玩累了,喊渴了采茅茅针-----小伙伴们乐开怀!

四、回归麦哨。

1、当这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田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无论是谁都不禁会用麦哨吹奏起心中的赞美之歌,你听——生读 出示:呜卟,呜卟,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2、每当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他的耳边又回响起那悠扬的麦哨声,犹如天籁之音,你听—齐读 出示:呜卟,呜卟,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五、联系实际、讲述自我

读完此文,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快乐之中,被乡村孩子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所感染。那么你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谁愿意讲给同学听听?

乡村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书中选读课文中《可爱的草塘》展现出了另一番乡村天地,请同学们下课后好好读一读。

板书

麦哨

田园风光

五彩缤纷 儿童生活

上一篇:欣荣学校学生考勤制度下一篇:课题典型学生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