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2024-04-13

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1: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已的见解。

2、按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和中国小学生的不同在哪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谈出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哪些地方。

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 自学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交流读书的感受。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

“一个14岁的小学生,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独出门?”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3.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她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

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期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有责任感、有计划。如:然后给家里拨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三、 讨论: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四、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列成表格,和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篇2: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

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4、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聊一聊,你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都去过哪里旅游?是和谁一起去的?游玩了哪些景点?

生自由谈。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2、一谈到旅游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都去过不少地方了,那远一点的地方,比如说国外,去过没有?听说过欧洲吗?

(出示课件七大洲图)我们中国是在亚洲,欧洲,在我们亚洲的西面,那里有很多国家,也有很多美丽的地方,想不想去那儿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欧洲风光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欧洲美丽风光,师生共赏)

3、同学们都忍不住发出了赞叹,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是啊,美的事物总是令人向往的。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旅游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我想这也是大家喜欢旅游的原因吧!同学们,聊了旅游这个轻松的话题,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以轻松、学生感兴趣的旅游话题进行课前谈话,了解欧洲所处的位置,欣赏欧洲优美的风景,既活跃了气氛,又为下文做好铺垫。】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了欧洲各国优美的风景,浓郁的欧洲风情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有一位14的德国小姑娘,就独自一人游览了欧洲的这些国家,她的名字叫—乌塔(师板书课题)叫叫她的名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7课,走近这位了不起的小姑娘。

【设计意图:与课前谈话相承,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水到渠成。】

二、展示自读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洗漱

惬意

语塞

反驳

逻辑

佛罗伦萨 【设计意思:本课生词较少,但这几个词着实拗口,特别是“惬

意”的意思难以理解,可以结合句子进行。“塞”字的读音也是指导的重点。】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中给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说说你的思考。

3、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哪些了解?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理解在旁边写一写。

(1)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写出批注。

(2)小组交流。先把你勾画的句子、你写下的感受,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吧!

(3)全班交流。哪些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情况?来谈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了哪些了解?(生充分谈)

预设一:引导学生看欧洲部分国家地图,在地图上找找乌塔去过的国家。虽然地图上只是方寸之间,可实际的路程却是非常之远,已经是跨越了六个国家了!乌塔独自一人,能去这么远的地方,你有什么感慨?

预设二:第九段话。你同意乌塔的说法吗?谈谈你的理解。“亲自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只有亲身经历过了,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更丰富的感受。

总结:你看,通过预习,和自学,同学们就已经知道了乌塔游历过了哪些地方,还知道了乌塔用了三年时间做了充分周密的准备,透过这些,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乌塔?用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

生上台板书。

师根据板书总结:现在我们知道了乌塔是一个勇敢、自信、……这些品格,都体现出了她独立自主的能力。师板书:独立。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体现学生通过预习、自学,了解乌塔所游历过的国家及为旅行所做的准备,整体感知乌塔的形象,运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是了不起,通过自己读书,就把乌塔的形象勾画了出来,现在让我们走进乌塔和作者的一次对话中,让乌塔的形象更加清晰。

三、品读感悟

1、出示我与乌塔的第一次对话:

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这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2、指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想一想你从我和乌塔的谈话中了解了什么?

(1)从我的话中了解到:中国家长因为爱孩子,所以带孩子一起玩,不放心一个人出远门。

中国家长因为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你们家是不是也这样啊?爸爸妈妈爱你吗?勿庸置疑,那么我们来回想一下,在平时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爱护我们的?生谈

总结:是啊,父母的爱可谓无微不至,这也使得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非常依赖父母,所以,爸爸妈妈能放心我们一个人出远门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了解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一个人出远门。】

(2)从乌塔的话中了解到什么?

乌塔的家长也很爱孩子,但因为兴趣不同,所以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

乌塔的家里人也很爱他,但为什么就能放心让她单独出门呢? a、结合第七段话来理解。

联系前文想一想乌塔做的哪些事使父母能够放心地让她独自一人出远门?生找出。(出示第七段话)

指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乌塔做了这么多事情,爸爸妈妈看了心里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出示课件,根据提示,同桌互相讨论。

当他们看到乌塔制定了详细的旅行计划的时候,他们欣慰地对乌塔说 :

当爸爸妈妈知道乌塔每到一地都能查取警察局的电话号码时,他们想:

当爸爸妈妈接到乌塔的电话看到乌塔的明信片时,他们感觉到:

当爸爸妈妈看到乌塔三年来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并且每个周末都能坚持到餐馆或超市打工,假期还帮别人家带孩子挣旅费时,他们常常偷偷议论

总结:从爸爸妈妈的话中,我听出了对乌塔独自旅行,他们是非常放心的。

【设计意图:结合第七段话中乌塔为旅行所做的充分准备,转换角色,体会乌塔所具有的极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理解为什么乌塔的家人可以放心地让他独自出门。】

b、结合资料来理解乌塔那非凡的独立能力的形成。

师总结:谈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里面的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大家看:

·(出示资料)指生读。其他同学想一想,透过这份资料,你能明白什么?

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甚至德国法律也有明确的规定:孩子必须帮助家庭做家务,其中包括6至10岁的孩子要帮父母洗餐具、打扫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等;凡10岁至14岁的孩子必须要在家庭里劳动,洗餐具,为家里人擦皮鞋等;14岁至16岁的孩子要为家里擦洗汽车和在园子里拔草翻土……

生谈。

师总结:德国人爱孩子,是多么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不难联想到,正是基于这样的日常锻炼,乌塔才具有那么强的独立能力,正因如此,他的父母也才会放心地让他独自一人游历欧洲。

3、指导朗读。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乌塔,对于中国父母爱孩子的方式,能理解吗?不理解也不认同,所以他对作者的回答很不满意,用一个反问句来向作者进行反驳。

(1)指导读: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2)谁能来读读乌塔的话,读出他的不满意和不理解。(3)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4、总结:

透过乌塔的语言,你对乌塔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成熟,有主见,有想法,爱思考……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设计意图:从国情出发,寻找乌塔能独立自主生活的原因。】 过渡:从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孩子和德国孩子成长经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对比。其实,课文中作者还把自己和乌塔也进行了对比,这些对比暗藏在文字中,我们仔细体会就能读出来了,比如:

比如说在我回答乌塔问话的时候,是“一时语塞,想了一会才说”而乌塔听到我的回答后却是“马上反驳。”这样一比较,说明什么?(乌塔的反应是多么敏捷)课文中这样的对比还有好多处,对照着表格的提示,快速从课文中找一找吧!

5、与作者对比,感受乌塔的自立。

出示表格: 乌塔

睡得正香

已经起身 收拾东西外出

惬意地吃糖、看书

我(1)快速到课文中找一找,“我”与乌塔的对比。

同样是在旅行中,一个是悠然惬意的,一个是疲惫不堪的,一个是小孩,一个是大人,这样一比较,你对谁的印象更深了?

(2)是啊,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衬,作者这么巧妙的一对比,就更好地衬托出了乌塔非同寻常的独立能力,让我们读起来印象更深刻。

【设计意图: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的巧妙。】

五、总结拓展: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乌塔的成长故事,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你打算今后怎样学习、生活,让自己更加茁壮的成长呢?

总结:从同学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向乌塔学习自强自立的决心。

2、学习这篇课文,读乌塔的故事,老师也深受震撼,因为我不仅是个老师,我也是一个妈妈,我希望我们中国的孩子们也能像乌塔那样在成长中独立自强,课前,老师才了解到,咱们班的孩子多数都是住校的,这么小就离开爸爸妈妈在学校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去做,我觉得你们真是很了不起!所以,我写下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老师相信,你们现在这样的生活历练会使你们更快地独立成长起来。

成长

离开妈妈的翅膀,小鹰学会了飞翔,搏击长空的渴望,给了它无数次起飞的力量!

躲在大树的阴影下,又怎能沐浴阳光? 既然梦想着茁壮,就勇敢地在风雨中挺起胸膛!

我们已懂得放眼世界

我们正努力独立自强 一步一个脚印,让成长的足迹闪闪发光!

1、师生读。

2、喜欢这首小诗吗?一起来读读吧!

【设计意图:运用诗歌升华文章主题,使学生懂得要独立自主地生活,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课下拓展:

这篇文章向我们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户,让我们了解到了外国小朋友的成长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

一、搜集德国或者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的资料,看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什么?

篇3: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4: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一、课文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课,写了小学的环境风貌和学生的活动,再现了美丽校园的场景,是一篇难得的写景和记叙相互融合的文章。需要我们反复的朗读和体会,学习优美句子的写作,对于校园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1)读熟课文,了解文意,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自己解决。(2)找出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进行特点分析。(3)学会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分析,进行有效的仿写。

2、能力目标。(1)在阅读课文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能力当中进行情感抒发。(2)对于我们学校景物的描绘能力,对于环境衬托的描写,反映安静的句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对于学校和家庭的热爱,通过语句进行表达。(2)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人的情感。(3)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

导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的校园是个什么样的景色,我们怎么样去描绘它?(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点名起来说和分析)学生积极发言,说自己学校的环境,花草、树木、教师。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请大家自由朗读(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周围景物,自然导入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意,自己解决不认识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其中的生字,自己通过查字典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1)教师进行字音的纠正:“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摔跤”,教师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跟读,纠正读音。(2)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将课文后的要求会读和会认的字,进行小组合作的讨论,找出有效的识字方法进行归类,“猜字谜识字、生活中识字、组词识字、说一句话识字”等,通过字体结构的分析进行分析,要求同学们说出两种以上的识字方法,不准重复。(3)多媒体出示课件,展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组内合作读生字,其次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点名读,随时纠正和点读。(4)带拼音朗读,每个学生进行朗读和纠正;(5)去掉拼音朗读,进行点名朗读,教师随意点取一个字,要求学生朗读和分析。(设计意图:多种手段识字,提升学校效率,识字作为教学重点)。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教师或者学生领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认为优美的段落,进行分析和感悟,每个学生可以勾画2-3句,然后自己进行点评,在班里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发表意见的方式,去交流对于句子的理解。(2)展示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教师进行领读。仿写。“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根据以上段落的特点,进行仿写,“从——从——从——,有——有——有——”,将关键词融入文章当中进行仿写。每个学生选择一种景物进行仿写,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放在一起比较和交流,通过比较和交流进行段落的选择。“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出具句子,通过周围景物的衬托,来描绘周围环境的安静。教师可以出题,让同学们学着描绘一下周围环境热闹的句子,通过周围事物来衬托环境的热闹。(3)重点领读课文朗读的句子,作为作文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让学生倾听和诉说,我们自己周围举行活动的句子,平常在课外活动中和体育课中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简单的写作,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下课了,大家在——在——在——”,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这个句子可以用于校园活动的写作当中去,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分析,这就是我们的课外活动。(设计意图:学会对于景物的描写方式,对于文章进行渲染,学会衬托的写法)。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1)三读课文,品味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一段在段落中能够起到渲染色彩的作用,而且能够让全文进行升华,教师要求学生和写作中进行有效的鉴赏和分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去,给自己的文章渲染色彩。(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和拟人、排比句分析句子特点,进行点评和仿写“鸟儿不叫了,树枝不摇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以上两句通过三种修辞的运用,提升句子的情感和感染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三种修辞的手法运用,通过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作文里有效展示,提升我们自己的情感,或者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升我们对于句子的理解。(3)学生自由讨论和分析文章的情感,领会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谈谈自己对于学校的爱(自由讨论,由学校拓展开去,联系到家庭和周围的景物,都可以进行自由的讨论和分析),写出自己的内心,进行有效的表达。(4)教师进行情感升华的提升,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浅谈其中的感悟,让他们自己分析每个句子中渗透的思想情感。(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设计意图:恰当的使用修辞手法,提升文章的写作水平)。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我们在学校过着快乐的生活,课余生活是怎样安排的?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来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边记录边整理资料,准备和同学们交流”。让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拓展。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课外拓展的作业相互交流,就是将自己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通过组内评比和班内的评比,有效提升自己的作业水平,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的比较,来反复提升自己的水平。每个同学去给对方找一个优点,将这个优点用于自己的文章当中去,然后将自己的优点教给别人,让别人也进行有效的运用。(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自我创新空间,进行思维发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风景仿写的段落1“从——从——从——”。描写环境安静的句子2“窗外十分安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句子列出“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列举和仿写学生的课外活动“跳舞、做游戏、摔跤”。

四、教学反思

篇5:《乌塔》四年级语文教案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亦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

1、收集、整理资料。2、创设情境。3、默读实践。4、角色置换。5、关键处补白。6、自读自悟。7、辩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吧。去过哪儿?用什么方式去这些地方旅游的?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自由读课文,注重读清字音,认清字形。

洗漱(shu) 蒙(long) 惬意(qie) 逻(luo)辑(ji)

语塞(se) 塞住(sai) 塞外(sai)

2、词语理解。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适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4、学生自学课文。

5、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6、快速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身上是个怎样的女孩?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有主见

胆大、心细 ……

7、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写了读书笔记,让学生读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训练

1、组织辩证,引导探究: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1)反方观点:“小朋友一个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驳:“乌塔说她在家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打电话或邮寄一张明信片。”

(2)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没有大人指导,会增长见识吗?” 正方反驳:“乌塔因为这次旅游准备了整整三年,读很多有关国家的书籍。”

(3)反方观点:“一个人外出漫游,不是要花更多的钱吗?”“小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不必急着外出。” 正方反驳:“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可到人家家里陪小孩玩。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从乌塔的游历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有一人外出的经历吗?

五、布置实践作业

讲故事:把这个故事复述给父母听。

小练笔:《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乌 塔

热情、活泼

有主见、独立 自主自立

篇6:乌塔》正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受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加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的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和谁一起去的,去过哪里呢?

2、看来大部分同学的旅游经历都挺丰富的,真不错!有一个小女孩也喜欢旅游,但她喜欢独自一人旅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小女孩---乌塔(板书课题)。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二、检查自学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2、检查生字新词。

师:老师考考大家读得是否认真。请看大屏幕。

课件内容:

洗漱蒙眬惬意语塞反驳逻辑

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指导)

师:这些字中藏着一个多音字,谁能发现它?

师:看来大家读得非常认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独

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

三、认识乌塔、学习乌塔。

1、乌塔游历了欧洲哪些地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外国的地名吧!

(法国瑞士 奥地利 意大利 威尼斯 米兰 佛罗伦萨 希腊)

(出示欧洲地图)在地图上找一找这些国家。乌塔一个人敢游历这些

地方真了不起。

2、假如是你,你敢一个人游欧洲吗?为什么?(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最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

吗?她爸爸妈妈就不担心吗?)

3、乌塔为游历欧洲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要做这些?(快速游览课

文,思考这些问题)(设计好旅行日程和路线、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给家里打电话或寄明信片、用了三年时间准备)

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个国家的有关书

籍。

这三年,乌塔准备,准备准备,这三

年她阅读,为的就是这次旅行!

乌塔多么坚定智慧!

为了挣旅行费,每个周末去帮助餐馆或超市分发广告单,假期里还到

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为了挣旅费,她还去,还去还去挣旅费,为的还是这次旅行。

乌塔多么独立自主!

3、你们能像乌塔这样吗?(中国的孩子敢这样做吗?)

师:乌塔的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在咱们中国我们的家长会同意你们这样做吗?

4、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第8、9自然段中乌塔和作者精彩的对话,看看乌塔是怎么说的?

自由读课文8、9自然段,想想乌塔的说法对不对?

指名读第8自然中乌塔说的话。

①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

也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

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自信,有主见,思想上独

立)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这是什么句,谁能把这句话

读好。

5、孩子们乌塔的这些话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乌塔不同意中国家庭爱孩子的方式和管教孩子的做法,认为不符合逻辑,乌塔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老师觉得乌塔可真了不起,我很佩服她,小小年纪就有自己的看法,乌塔还和作者说了什么?读节9自然段。

6、现在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第9自然读好。

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坚定,实践精神)

师读作者的话,生读乌塔的话。

同桌练读,对话形式一直到会背。

师:此时作者又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乌塔。乌塔认为光从书中认识世界是不够的,还要亲自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

7、在游欧洲的过程中发现乌塔还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从哪里看出来,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8、我们该向她学习什么呢?(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学习她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9、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有很多话要对乌塔说把?(出示句式乌塔,你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我想对你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

1、孩子们,你们赞同乌塔的做法和说法吗?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一个小女孩能否自己出门旅游。

2、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理由与大家交流一下。

3、交流汇报后老师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作者心里在问咱们中国的乌塔在哪里?有乌塔这样的孩子吗?所以作者要我们学习乌塔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结:老师也非常希望你们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乌塔热情、自立独立自主

亲自体验热爱生活

怒江州兰坪县2013年小学教师新一轮培训

第一期培训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乌塔》

授课地点:兰坪县金顶中心校

授课教师:兔峨中心校 和峰

篇7: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和遇到问题有自己主见的品质。

3、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体会并学习乌塔生活上和思想上的独立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前交流: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你到过哪些地方?

2、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乌塔。来,让我们一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

3、板书课题:乌塔(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在暑假里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三、体会乌塔生活上的自立

1、过渡语:如果让你一个人去外国旅游,你敢去吗?(不敢)大家都不敢,怎么乌塔就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我真想问问她。

你们读了课文,肯定对乌塔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次采访,我当一名记者,你们当乌塔,来回答我的一些问题。比一比,看谁这个乌塔当得最好!

2、采访过程:

(1)记者: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旅游,你不怕遇到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一定会非常担心吧?

乌塔:我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2)记者:你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乌塔:我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还有希腊等一些国家。

(3)记者:你怎么知道这些国家的哪些地方好玩呢?

乌塔: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4)记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你的钱是向父母要的吗?

乌塔:不是,是我自己打工挣的。

(5)记者:你怎么挣的呢?

乌塔: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6) 记者:一个小孩子独自在外,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乌塔:我带了闹钟控制自己的起居,还知道外出前把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3、总结:啊!你真了不起!知道自己安排生活,知道自己挣钱,知道怎么去游玩,知道自己照顾自己的安全,既能玩得开心,又不让父母为你担心。

4、提问:聊到这里,你觉得乌塔身上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会乌塔思想上的独立

1、过渡语:我们都感觉到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精神,其实在她的身上还有另一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另一种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从课文中找一找。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作者与乌塔的争论,看看我们能否从他们的争论中体会点什么?

2、第一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一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各持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中国的家长爱孩子,所以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远门。乌塔认为: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出远门?)

(3)你认为谁说得有道理?

(4)你也像乌塔学习,发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你认为家长爱孩子,应该怎么爱?我们这样说:爱孩子,就给(让)他们

(5)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回答让我们知道了你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3、第二次争论

(1)找出写他们第二次争论的内容。齐读一遍。

(2)说说他们这次争论的话题是什么?两人各持什么观点?

(争论的话题是:孩子的乐趣问题。作者认为中国的孩子有电视,有图书,有游乐园,很快乐。乌塔认为:中国的孩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肯定缺少乐趣,因为只有亲自感受,才能体会它的美丽。)

(3)你认为谁说的有道理?你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 的童年更有乐趣。

4、总结:两次的争论乌塔都发表了跟作者不同的见解,但是乌塔都说得更有道理。从中你发现了乌塔什么特点?

(很有主见)

五、拓展延伸

1、是啊!乌塔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跟她一样独自一人去国外旅游呢?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学的是乌塔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在生活中多多锻炼自己。并不一定要像她那样一个人去旅游,毕竟这还是有一定危险的,而且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结束语:最后,我希望我们班的每个同学都在生活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要养成依赖的心.而且做事说话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板书设计]

乌塔

生活上 独立自主

思想上 很有主见

作者邮箱: xiaoli0613@sina.com

篇8:小学语文乌塔教案设计

关键词:微课程,微教案,语文教学

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营销实实在在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时, 你会发现, 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被重新定义。受众的眼球, 已经围绕新技术而改变, 我们正处于微技术革命的浪潮中, 微时代已经来临。在教育领域, 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零散的时间很多。因此, 针对学生零散时间而产生的微学习, 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微学习要有效地发展, 必须依托一个新的载体——微课程, 于是教育领域刮起了一场“微”风, 微课程正在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 探索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健康生命、主动发展的人。微课程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效学习, 它将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中具有广泛的教育前景。微教案是微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微课程教学的前提。

一、微教案的内涵

微课程 (Microlecture) , 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 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的实际教学内容, 以简短、完整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半结构化、情景化、可动态生成与交互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讲授型、实验型、答疑型、解题型等多种类别。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主题相关的学习指导单、教学设计 (微教案) 、素材课件 (微课件) 、练习测试 (微测验) 、学生反馈 (微反馈) 、教师反思 (微反思) 等教学辅助资源。微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微课程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它包括一般教案所含有的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但课时控制在10分钟内, 内容精短, 教学灵活。

二、语文微教案设计四部曲

要想探索微课程的精妙世界, 微教案功不可没。微教案设计尤为重要, 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则:

主题鲜明:在设计中, 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个主题, 围绕这个主题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必须做到精而简, 力求分析得充分、准确。

导入快捷:设计微教案时要注意导入途径的新颖、迅速, 以求内容讲授时间占主导。在微教案设计中, 通常采用这些导入方式:1.从设置一个题目导入课题;2.从学过的内容导入课题;3.从生活实际导入课题;4.从开门见山导入课题;5.从一个疑问、悬念导入课题, 等等。

总结精准:总结要画龙点睛, 归纳要重点突出并力求简练、精准。

亮点独特:亮点是锦上添花。亮点包括精妙讲授、细致剖析、激情朗诵、善用媒体等, 适当运用, 可以提升微课程的教学水准。

三、《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的同课异构

(一)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一

1.教学主题:理解地坛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并感受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 2008奥运, 让我们记住了很多奥运强将, 同年的残奥会也健儿倍出, 残疾人成功, 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文坛上, 就有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作家——史铁生。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品读《我与地坛》。

(2) 整体分析。师: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源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得天独厚的地坛。现在的地坛是一副什么模样?给你什么感觉?明确:地坛:剥蚀、淡褪、坍塌。感觉:荒芜。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明确:失魂落魄、颓废。师:请同学结合地坛的特点来谈谈“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明确:史铁生看着同样命运的地坛, 将其当成同病相怜的朋友。师:请同学朗读第五节中的景物描写, 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 他还看到了什么?用文中的句子。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师:为什么并不衰败?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可它们都在努力按自己的方式生存, 使这里不再“衰败”。师: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明确: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 但精神顽强, 珍爱生命。

(3) 课堂总结。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 能从史铁生身上获得启迪, 关注生活, 关爱他人。

(二)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微教案二

1.教学主题:通过文中对地坛三次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 体会作者乐观顽强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很早便学会了写“人”, 人之所以顶天立地, 是因为有两条腿支撑, 而史铁生, 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 忽地残废了双腿”, 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倒塌。他痛不欲生, 但最终掌握了命运之舵, 是什么给了他走出人生低谷的勇气?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

(2) 整体分析。师:同学们, 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有着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什么模样?课文对地坛有几处描写, 分别是怎样描写的?明确:共3处。有一处是这样描写的:“四百多年里, 地坛剥蚀了浮夸的玻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塌了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描绘了地坛的荒芜。

师:为什么描写地坛的荒芜, 结合作者谈。明确:荒芜是作者此时的状态写照, 烘托作者失去双腿的苦闷颓唐与悲苦命运。师:还有哪里描写地坛的?明确:地坛里的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等, 虽然都很微不足道, 都洋溢着生命之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师:这样一个不衰败的园子让作者思索到了什么?明确:地坛中蕴含的生命力, 让作者渐渐找到了丢失的生命之魂, 重燃生的希望。师:还有没有其他有关地坛的描写?明确:“譬如”的排比句式, 写出了地坛蕴含的生命激情、乐观、永恒, 让我们解读一个人应该这样活——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

(3) 课堂总结。生与死有段距离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 叫生活。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 我们通过三处地坛景物描写分析, 荒芜——不衰败——生命力, 体会到作者颓唐——希望——重生的精神, 用对生命的热爱书写真正大写的“人”。 (配乐朗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 同课异构比较

四、语文微教案设计反思

(一) 微教案之不微:微教案作为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微小”, 实“精华”, 这对微教案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功底和个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微教案设计中, 必须在深刻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二) 微教案之实效:微教案设计以最终在学生身上产生多大的“发酵”为评价标准, 具有务实有效的风格。设计时,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主线旁生紧密关联的问题, 引爆学生思维火花。

(三) 微教案之立人:微课程的根本理念是立人, 所以微教案必须树立学生“人”的意识, 把学生健康发展定为方向。教师时而是引领者, 时而是陪伴者, 但最终是面带笑容看着学生自由高飞者。

朱永新教授说, 教室是一根“扁担”, 一头挑着课程, 一头挑着生命。我们抓住了课程, 保住了生命, 这根“扁担”就能平衡。微课程展示的是教师的智慧, 得益的是班级里参与课程的每一个生命。微教案的开发与探究给微课程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动力, “笔尖的微世界”很好地诠释了微课程教学的无限潜力。

参考文献

[1]周弘恺.从微视频到微课程——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J].软件导刊 (教育技术) , 2014

[2]姜钰.微课程:在线教育新模式[J].出版参考, 2014

[3]韩立明.“微”而“立”——对语文微课程的几点思考和探索[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上一篇:记事小学作文难忘的一次接力比赛下一篇:团委--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