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2024-04-20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精选6篇)

篇1: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的第103一107页。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交、旧友。通过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抛弃成见,作出努力。在信里,作者饱含深情,言辞肯切,让人为之动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并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

2.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

3.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深情。

3.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感情,从内心激起对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

的升华。

3.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各方面情况的分析如何反驳那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

论。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可放映一些关于台湾历史与现状的历史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

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台湾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历史片的录影带。

2.第二课时课前搜集一些以“和平统一、民族感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课前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第二课时前摘抄一些反映和平统一或其他关于民族感情的文章,认真体会。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内容入手,结合 1.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问

本文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 题,进入新课。

2.进行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分组讨论关于台湾最近的局势的一些 4.讨论,体会作者如何通过铺垫表达情

热点问题。 感,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的认识与感受。

(教师作适当指导)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爱国

主义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对爱国

主义的理解,导人新课。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课

文。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对台湾的

现状的认识,吸收教师的知识点。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写民族感情或爱国

主义的句子,感受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

贵,激发自己的情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课文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蒋经国及台湾的何种

情感。(教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讲解作者

对各种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的驳斥等句子,体会作者的良苦用

心。

3.分析:一些词语从本身来说并无特殊

之处,但在特定条件下使用会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比如“瞬”表达作者的

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提问:

“期期”有什么用法?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出了作者对蒋深

切的关怀与慰问,及对台湾问题的痛

心。

2.根据教师的讲解,体会作者为了让对方

能正确认清楚形势,摈弃各种不利于祖

.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错误影响,为和平统

一清除各种障碍,这也是符合对方的长

远利益的。

3.讨论回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

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

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

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学生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其已绘制的关于台湾的图

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爱国主

义”的内涵。

3.提醒学生注意,书信与其他的文学体裁

不同,内容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

应提醒学生注意这一点。许多内容是

需要学生在有一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理解得出来的)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

篇2: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第四单元 致蒋经国先生信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把晤()

bèi()谬

苟同()..绸缪()

咫尺()

瞬yú()..quán()察

hàn()事

2.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东南亚问题专家贾都强调,类似排华暴动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极少发生,“该事件性质很严重,越南政府难辞其咎”。....B.在其后的询问中,他巧言令色,积极配合交警的调查,使得调查过程非常顺利。....C.我们凡事都必须未雨绸缪,以免问题真正降临时,我们会来不及应对。....D.虽然我做了件对不起他们兄弟的事儿,可他们两兄弟还是同捐前嫌,原谅了我,这....使我感激不尽。

3.以下是大学生贺昌玉同学为感谢《大学生》杂志为其呼吁捐款治病而写的一封感谢信,认真阅读,完成文后题目。感谢信

《大学生》杂志社:

请贵刊转告全国所有关心我的大学生、解放军战士、工人、教师及各界朋友,我的病情经几家大医院治疗和各界的关心,目前已得到控制,现正在家休养。如不出意外,下学期开学即可返校学习了。

顽疾缠身,是我人生中的不幸。我得的这场疾病,使我和我的家庭几乎摧毁了。由于《大学生》杂志的呼吁,一封封来自远方的书信、一张张几经周折转来的药方,使我那不情愿跳动的心,又恢复了正常的节奏;几乎凝滞的血,又沸腾了。一双双援助的手,一颗颗充满爱的心,指明了我生活的路,温暖了我一家几乎冷却的心。唯一遗憾的是我不能面见答谢各位。在此请接受用你们的爱心挽救的人的深深谢意,愿你们的爱的春风暖遍祖国,充满世界。

为了不辜负你们的一片爱心和良好祝愿,我将继续我的学业,继续我的事业,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献给关心我的远方的各位朋友们。

愿我们的心永远相通„„

贺昌玉

(1)这封感谢信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封感谢信的内容中有一处病句,请找出并将其改正。

x k b 1.c o m

(3)这封感谢信的内容中有一处错误的标点,请在其下面画波浪线,并将其改正。

4.句子仿写。

祖国是大树,台湾是枝叶,大树与枝叶息息相通;祖国是________,台湾是________,[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祭拜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___ 6.(重庆中考A卷)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某校学生会发起了给抗战老兵网上留言的活动。学生的下列留言中不得体的一项是()A.中华儿女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勋,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B.你们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要求你们老当益壮,为祖国再立新功!C.你们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D.你们的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我们感谢你们!7.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网11月7日电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举行会面,坦诚交谈,就巩固两岸和平发展成果、推进两岸交流等问题交换意见。他们一致认为,应建立两岸领导人会面常态机制,努力使两岸和平发展的现状继续保持下去,使台海成为和平之海、发展之海。

这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第一次会面,会面在亲切、亲和的气氛中展开,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海内外同胞为两岸领导人勇敢迈出关键一步,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1)给上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列举几位发展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文化名人。

阅读课文第三段,回答问题。

8.全段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展开,从________的角度出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9.文段中作者引用的“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引用这个句子的目的又是什么?

10.“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11.此段文字的说理方式较为明晰、有感染力,你能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给在日本的外祖父的信

王蕴

亲爱的外祖父:

您好!

我已经有好久没有给您写信了。可是,自从读了您上次的来信以后,我的心一直难以平静。思潮竟像日本海的波涛那样,不停息地翻腾着。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在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它驱使我终于提起笔来,向您倾诉„„

外祖父,您在信中希望我能研读日本文学,将来到您的身边陪伴您。我深深地懂得您慈爱的心,我也曾向往过那樱花国度迷人的秀色和丰裕的生活。我曾经想象,在阳春三月的暮色里,我身穿艳丽的和服,挽着年迈的外祖父漫步在富士山下的樱花林中。木屐踏着落英,宿鸟唱着晚歌,花径上留下了祖孙二人的侧影。眺望那朦胧在桃色晚霞之中的圣洁的富士山顶,目送着夕阳最后一缕余晖„„这是怎样静谧得令人神往的生活呵。可是,当我现在又一次郑重地把这一切放到思想的天平上反复衡量时,它翘起来了。我看到我所愿意从事的事业的砝码重重地沉了下去——这是一种使我震慑的力量,它几乎是不容抗拒地指引我去选择应走的路。在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我选择了中国文学。因为,我的心是属于中国的。

外祖父,你们日本民族是一个自尊自强的民族。外祖父您当然还记得,日本四岛的国土也曾经被贪婪的侵略者注目。但是,明治维新使这个东亚岛国走上了自立图强的中兴之路,并迅然跻身强雄之列;军国主义的疯魔使日本几乎陷于举国颓废的肃杀之中,但是,发愤图强的日本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战后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崭新的日本。而我们中国,自从被枪炮敲开了大门,河山破碎,民族受辱,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也就此黯然蒙尘。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处在振兴时期,而我作为一个中国青年,我觉得我在中国更有用,我的事业应该在中国。您是一位开明豁达的老人,您也曾亲历50年代日本的振兴时期。您如果回想起那时候日本的青年是怎样执着地致力于日本国的重建,您就会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因为,尽管日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风俗语言不尽相同,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我立志于中国文学,因为它是中华祖先创立的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精粹,能在这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遨游,我将感到莫大的快乐和幸福。同时,更由于文学具有一种唤起人心的感召的力量,我觉得它对于我们现在十万万人所致力的大业也是有意义的。在我们民族沉沦的年代,鲁迅先生曾用他的笔唤醒昏睡的国人,为抗争的勇士们呐喊助威;在我们建设祖国的今天,我要以先生为榜样,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做一名摇旗鼓劲的小卒。鲁迅先生始终是日本人民的好朋友,我也希望像他那样永远做日本人民忠诚的朋友。我将把学习日本语作为我的第一外语课程。我愿意化作联系中日文化的纽带上的小小的璎珞,化作沟通中日友谊的桥梁上的一颗小小的铆钉。我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胸前戴上友谊使者的金牌出现在我亲爱的外祖父面前,那时候您一定会更高兴吧!

最后,恳切地请求外祖父谅解我的选择。祝您健康!

您的外孙女:王蕴 ×年×月×日

12.文中提到的“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激奋的情绪”指什么?它为什么能“时时拍击着我的心扉”?【理解文章内容】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13.既然不打算回到外祖父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还在文章中畅想同外祖父在一起的美好岁月呢?【分析文章写法作用】

14.“我”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5.抒情自然、真挚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之一。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作简要赏析。【体会作者的情感】

①经受了一百多年被宰割和奴役的悲怆,我的祖国变贫穷落后了,但她的名字依然叫中国!

②今天,生息在这块国土上并握着它的主权的还是龙的传人!我选择第______句,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文运用了讲道理的方法,真挚诚恳地劝说蒋经国先生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请你采用讲道理的方法,围绕“追梦需要思考”的观点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写法分析】选段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讲道理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入手,在二者的对比中增强说服力。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典型例题】文中引用鲁迅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既表达了对旧友的深深思念和诚挚情感,更表达了作者切盼世界和平和祖国统一的深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技法点睛】此考点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整篇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对重点语句的感情的理解。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提问方式一般是:这篇文章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5。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参考答案

1.wù 悖 ɡǒu móu zhǐ 逾 诠 憾

2.B

3.(1)标题“感谢信”三字应居中排列 姓名下面应有时间(2)我得的这场疾病,把我和我的家庭几乎摧毁了。(3)最后一句中的省略号改为感叹号。

4.红花 绿叶 红花与绿叶相互映衬

5.示例:乡音已改是归人

6.B 7.(1)示例:相逢一笑泯恩仇,习近平与马英九第一次握手(2)示例:于右任、余光中等。

8.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民族利益 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 和平统一纯属内政

9.出计谋就要出为天下人着想的计谋,要出名就要做到流芳百世;鼓励蒋经国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10.不能,因为这句话突出了台湾分离祖国产生的后果,从反面强调了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意义,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11.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说理方式:正面,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反面,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12.指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外祖父的信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13.这样更能彰显作者以国家为重、事业为重的思想情操。

14.用我的文章激发更多的同龄人的爱国热忱。

15.① 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一定能够繁荣富强的坚定信心。

16.【例文】追逐梦想需要思考。在经历挫折之后,要仔细回味人生的挫折,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追逐梦想中的思考会让人摆脱平庸,从而挖掘潜能,增长才干。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可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是平凡生活;人人都渴望梦想成真,但有时以退为进却是为了积跬步以至千里。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追梦终将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如果多些思考,多些自省,多些揣摩,自然也就会多些人生的智慧。铲除一切阻碍,轻装上阵,追逐梦想,让美梦成真。

篇3: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一、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简介

古今中外, 诸多翻译大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 而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广为大众所接受。

忠实有双重含义, 既要求翻译忠实于原作, 不得歪曲, 也不得随意增删原文中的信息, 同时还要求译者竭力保持原作形式, 如原作的体裁和风格。也就是说, 译者只是原文内容的传递者, 只是横跨于原著与译入语读者的一座桥梁,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能有自己的自由发挥或是主观创作, 而应规规矩矩地忠实于原文。

通顺这一标准得到译者的普遍首肯和接受。所谓通顺, 是指译文语言流畅、自然、易懂, 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无句法和语法错误。要做到通顺, 就要求译者力争使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 保证译文通顺, 逻辑关系合乎情理, 无晦涩难懂的语句。

忠实与通顺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总的来说, 忠实的译文都是通顺的, 而译文的通顺也首先应以忠实于原文为基本前提。也就是说, 如果译者只是一味地追求忠实于原文而忽略了译入语读者关于通顺的需求或是只追求译文的通顺而不顾及忠实于原著, 那么整个翻译都是很失败的。

所谓美的标准, 就是要求译文具有翻译之美, 文字之美, 艺术之美。笔者认为翻译若能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 已经实属不易, 若能同时达到美的标准, 更是难能可贵。

二、从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对比赏析《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的两个英译本

笔者将从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对新华社的翻译 (以下称新译) 和张培基的翻译 (以下称张译) 作对比赏析。

(一) 从忠实的标准

原文:南京匆匆一晤, 瞬逾三十六载。

新译:It is now 36 years since our brief rendezvous in Nanjing.

张译:It is now more than 36 years since our brief encounter in Nanjing.

赏析:虽然新华社的翻译没有致命的错误, 但张培基使用“more than”精确地翻译出了“逾”字的真正含义, 彰显出其翻译的精细之处和对原文内容的忠实, 而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是对译者的最基本要求。关于“晤”字的翻译, 新华社使用了rendezvous, 这个词是指与某人事先商量好时间和地点的会面, 而且常常指的是秘密的会面, 而encounter则指的是一种偶遇。由于此二人的身份地位, 这里的“晤”应该并非偶遇, 但张培基把它翻译成encounter, 笔者认为由于本文是一篇私信, 因此廖承志先生应该也无意要强调那次会面是事先安排好的, 所以这里使用encounter更符合私信随意的风格, 是对原文语言风格的一种忠实。对于一般译者来说,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但往往会忽略对原文语言风格的忠实, 这需要译者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对原文内容的忠实是一种基础, 而对原文风格的忠实是一种升华。

原文:人过七旬, 多有病痛。

新译:Men in their seventies are often afflicted with illness.

张译:Men aged over seventy are liable to illness.

赏析:新华社的翻译会让人误解为人在七十几岁的时候常常受到疾病的折磨, 而过了八十岁好像就会安然无恙了。张培基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介词over就完全避免了产生这种误解的可能性, 体现了张培基忠实于原文的内在含义。对原文内在含义的忠实, 是对忠实于原文内容的一种深化。在翻译的过程中, 忠实于原文不仅仅是指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表层含义上, 更重要的是, 要透过表层含义, 去探求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内在含义, 这样才能不辜负原作者的才思和用意, 才能真正完成翻译的任务。

原文:咫尺之隔, 竟成海天之遥。

新译:No one ever expected that a trip of water should have become so vast a distance.

张译:Who would have expected that the short distance between us should be keeping us poles apart!

赏析:从句子类型来看, 新华社忠实于原文的句子类型, 把这一句依旧译为一般陈述句, 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忠实, 从整个句子的含义表达上没有重大失误, 但张培基将其译为感叹句, 则把“竟”字的程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更好地体现出其在语气方面忠实于原文。在语气上忠实于原文, 属于是在内在含义上忠实于原文, 这是一种更深层地忠实于原文, 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做翻译的过程中, 要反复认真地阅读原文, 体会其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二) 从通顺的标准

原文:近闻政躬违和, 深为悬念。

新译:Recently I was told that you are somewhat indisposed and this has caused me much concern.

张译:Recently it filled me with much concern to learn of your indisposition.

赏析:新华社电讯稿使用两个并列的分句, 而且在第一个分句中使用宾语从句, 从语法层面上说没有错误, 但因为两个分句都有自己的主谓结构, 而且使用从句会加大句子的理解难度, 所以译文读起来显得有些拖沓。张培基使用it作为形式主语, 灵活使用介词with和of, 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使译文一气呵成, 在通顺上更胜一筹。

原文:有识之士, 虑已及此。

新译:This is a question those who are sensible are already turning over in their minds.

张译:This is a question already on the minds of thinking people.

赏析:从表达上来看, 新华社的翻译略显冗杂, 读起来拗口。相比之下, 张培基巧妙地避开了使用定语从句, 使用介词结构, 使其翻译更加通顺、简明、易懂。在做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也要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感受, 要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读懂译文。

(三) 从美的标准

原文:事虽经纬万端, 但纵观全局, 合则对国家有利, 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新译:Though the matter was as complicated as could be, an all-round view of the situation would show that coopera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while division is detrimental to them.

张译:Complicated as the matter was, an overall view of the situation will show that united,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benefit;divided, they suffer.

赏析:新华社电讯稿在忠实和通顺方面做得较好, 而且在从句中使用了比较工整的对仗, 但张培基通过使用倒装, 通过模仿“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这句名言的句式, 使翻译更加地道, 更有力量, 更富美感。

原文:夜长梦多, 时不我与。

新译:A long night is fraught with dreams;time does not wait for us.

张译:A long night invites bad dreams;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赏析:张培基使用“invite”更加生动活泼, 对于“时不我与”的翻译使用了一个成语, 更加地道, 更富美感。

三、结论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原文, 无论是在内在含义上, 还是在风格和语气上。其次要保持译文的通顺, 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最后要追求翻译的美感, 翻译是一门艺术, 要具有形式之美和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4]苏福忠.译事余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5]杨贤玉.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6]杨贤玉.英汉翻译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0.

[7]叶子南.灵活与变通—英汉翻译案例讲评[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1.

篇4: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人老易怀旧,抚今思昔,回忆往事,展望未来,也是一种乐趣。

前不久,蒋经国先生之子蒋孝严赠我《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这勾起我70年前的往事。抗战初期,我在家乡江西九江沦陷前,全家逃难到赣州。

其时,正值从苏联回国不久的蒋经国先生主政赣南。战时的赣南,是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桥头堡,人称赣南是“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那时的赣南,烟赌娼盛行,土匪恶霸作乱。蒋经国到任后,踌躇满志,提出建设新赣南的口号,迅速出台禁烟、禁赌、禁娼、清土匪的政策,随后提出三年内实现“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的“五有”目标。

那时我虽然读高小,但日本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逃难之苦,失家之痛,以及日益危殆的形势使我关心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在这种环境下,建设新赣南的标语、口号的确带来一股激励人们奋进的新风。主其事的蒋经国先生也就成为一个“神奇人物”!

1940年暑假期间,有一天,我听到两个哥哥说,星期天上午,蒋专员(经国)要到他们学校(省立赣州中学)礼堂给中学生讲话。我刚高小毕业,参会还不够格,但也想去看看这位神奇人物。同时听他们说,中午还有面包吃。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有面包吃也是难得的享受。所以我央求哥哥带我去。经我左磨右磨,他们答应了。但是要我和他们一起坐在后面,不准乱跑。因为我没有中学生证,怕露出马脚,遂一一应允。

我个子小,夹在他俩中间混进去,坐在后面靠近走道的地方,这里是报告人进入会场走上讲台的必经之路。坐好之后,我不敢吭声,不敢乱动。大哥回头一看,悄悄地说:“来了,来了!”只见一个梳着西装头,身穿白色短袖衬衣,中等身材,面带笑容的青年人,在几个人的簇拥下,快步走进来。哥哥说:“前面那个就是蒋专员!”

蒋经国先生讲的是带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他没有拿讲稿,也没有话筒,在台上边走边讲。大意是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同学们要努力学习,锻炼体魄,立志做国家民族的栋梁,赶走日本鬼子,建设新赣南。他联系自己在苏联长达12年,冰天雪地困苦磨难的经历,勉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学习本领,吃苦耐劳,在这战乱时光,不要贪图享受,不要去追求什么“飞机头”(指头发擦油,前面梳成很高的流线型),不要去追求吃好穿好。他说他在苏联做工是很辛苦的,有黑面包吃就不错了。他特别提醒大家“毋忘国耻”。他说日本鬼子在中华大地屠杀了无数同胞,他的母亲毛太夫人也是被日本飞机炸死的。他说他日夜兼程赶到溪口安排母亲的葬礼后,在她老人家遇害的地方立了一块一米高的石碑,上面刻了四个大字:“以血还血。”这既是警示自己,也是提醒国人,“毋忘国耻”,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蒋经国先生在讲话过程中,有时激动,有时悲愤,有时也讲点笑话,或唱几句儿歌,调动听众的情绪,给人们的印象是很随和,没有官架子。

以后我又断断续续听到一些关于他轻车简从、深入民间的故事。据统计资料表明,他主政赣南期间,遍访赣南11个县的乡、镇、村,步行2850公里,经过924座桥,了解到有714座是要整修的,有84条路是人很难走的,随后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修整。蒋经国先生一方面提倡改进农耕方法,使原来严重缺粮的赣南,情况大有改观,同时吸引抗战时期沿海内迁资本到赣南开办工厂,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蒋经国先生在赣南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查禁烟赌娼的事更广为流传。他明令禁烟(鸦片)以一年为限期,一年后无论种、运、吸、售者都处以极刑。据说有个富商之子吸毒被捕,家人买通警局表示愿出资捐赠一架飞机,时任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表示赞同,急电蒋经国放人。蒋却回复:“电到已枪决,无从挽回。”为了禁赌,他严令被抓赌徒,无一例外都得在赣州公园内当众罚跪三天。警备司令的太太被抓,照样被罚跪,全城轰动。禁娼,妓院一律关闭,同时开办妇女工厂,安排妓女从良,给予生活出路。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人民自有公论。蒋经国主政赣南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人民也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所以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赣州仍保存了一大批与蒋经国活动有关的遗迹。1988年8月,广东省老省长梁灵光夫妇应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吴官正的邀请,到江西休息、参观、游览,我随同前往。去庐山,抵南昌,下吉安,上井冈,到赣州……赣州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宋城,我们除参观有代表性的建筑古迹,梁老还特意提出要去看看当年蒋经国在赣州的住所。该住所位于城西水隅花园塘一号。这是一座仿俄式的砖木结构建筑,鱼鳞板墙,板瓦屋面,别具一格。蒋经国全家居此处时,曾在这里接待过不少政要和各方面人士,如张治中、白崇禧、雷洁琼、苏联顾问、美国代表等。此建筑现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旧居内有蒋经国在赣南主要事迹陈列,供游人参观。参观出来时,梁老很有感触地对我说:“这里对蒋经国旧居保存完好,又能客观、公正地介绍其事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是实事求是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他还说,在井冈山参观时,听说“文革”时有人把朱(德)毛(泽东)会师篡改成林(彪)毛会师。违背历史事实,只能贻笑大方。

2005年4月,我作为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奉命率团赴井冈山参观学习。途经赣州时,负责接待的人员特意安排我们在赣州靠近水西浮桥附近的餐馆用餐,据说这间餐馆就是当年蒋经国在赣州时常来吃饭的地方,进门处就挂有蒋经国先生当年在赣州的留影。无独有偶,1999年5月我夫妇去台湾探亲,在高雄,堂弟安排我们吃了有名的万峦猪脚,这里也挂有蒋经国先生当年在该店面带微笑啃猪脚的特写照。

今日读蒋孝严赠我的《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穿越时空隧道,让时光倒流,回忆当年在赣南听蒋经国先生的讲话,联想到他的亲民形象和务实作风,不仅给赣南人民留下良好印象,也使他在主政台湾时,赢得台湾人民的赞誉。他在主政台湾时,坚持一个中国,重视台湾后续发展,搞了十大建设,推进台湾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当时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的基础。宣布开放对大陆探亲,解除戒严,更是他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38年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我和许多有亲属在台湾的人,都切身感受到,海峡两岸骨肉分离,隔海遥望、思念之痛,得以逐步解除。

斯人已逝,功绩长留;往事历历,令人唏嘘。喜看今日,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很多政策惠及台湾同胞。两岸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往来日增,多领域的民间交流正在逐步填平两岸几十年的鸿沟。滚滚长江东逝水,尽管途中有峡谷、险滩、激流、漩涡,都不足为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度尽劫波的海峡两岸同胞兄弟和全球华人,都翘首企盼,大家携手并进,共创更美好的明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 徐君华)

篇5:《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廖承志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中重点的文言语句。

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情。

4、充分认识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步伐无可阻挡,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信中廖承志言词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交往和友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蒋经国应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标题醒目、概括、简洁:一方面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的对象是“蒋经国先生”。

2、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阳市陈江镇幸福村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在孙中山、宋庆龄和他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影响下,积极投身于大革命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在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友好关系,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方面,他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尤其具有重大影响。

3、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4、学习生字:

咫尺(zhǐ)逾越(yú)把晤(wù)珍摄(shè)悖谬(bèi miù)......东隅(yú)难辞其咎(jiù)苟同(gǒu)毋庸赘言(wá zhuì).....厝(cuò)盍(hé)未雨绸缪(móu)笑泯恩仇(mǐ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文章因为是书信体,可分为前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

前言(1、2),称呼和问候语。由于作者与蒋经国虽说世交,然“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长年未通音问”,所以先叙旧,再议别离,后问安。

正文(3-7),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作者从不同角度劝说蒋经国为和谈做出贡献。(分析问题)

正文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3),首先提出总论点,“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提出问题)

第二层(4-6),从几个不同角度论述中心。

一、从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入手,论述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批驳所谓的“罪人”之说。

二、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三次合作的可能性,批驳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

三、从蒋经国个人“忠孝两全”心愿论述“统一大业”于公于私的利害关系。

第三层(7),警告蒋经国祖国统一“时不我与”,应“未雨绸缪”。(解决问题)结尾(8),再叙友情,切盼重逢。

四、理解重点文言语句的意思。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

五、教师小结:

这封书信言辞恳切地叙述了与蒋经国的友谊和交往,表达了我党在祖国统一大业上的立场,批评了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从三个角度劝说蒋经国放弃错误主张,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廖承志丹青逸事:廖承志自幼受母亲何香凝的艺术熏陶,学会了绘画。抗日战争时期,廖承志曾到香港工作。日本占领香港后,廖承志因工作需要到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42年廖承志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于江西泰和县马家州集中营里。特务头子嬉皮笑脸地对廖承志说:“廖先生国画造诣很深,可否赠我一幅?”廖承志挥毫画了一幅《枯树·饿鹰·恶犬》的国画,画罢说道:“这幅画送给你作个纪念吧!”那家伙面红耳赤,不知如何是好。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明确: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

2、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剖析:俗话说“三思而后行”,一方面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为贡献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没有这三句话内容照样是完整的,但表达效果上就不太一样,所以本题设计意在让我们体会这三句话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

3、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的态度如何?

明确:蒋经国一再声言“三不”政策,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还认为,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投降”“屈事”“吃亏”“上当”,并发布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生,民生乐利”等错误言论。

作者立场鲜明,对这些言论的态度是“余期期以为不可”“实相悖谬”“实难苟同”“未免自欺欺人”,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

四、品味语言: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咫尺”中一个“竟”字写出了虽只隔一个窄窄的海峡,却似远隔天涯之叹,含蓄地表明了这种阻隔是人为造成的。既自然地抒发了牵挂惦念之情,又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

2、“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这三个方面,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4、“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5、“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从第一个方面④自然段过渡到⑤自然段。这个句子没有承上的作用,只有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引用鲁迅的诗,意在劝其摒弃前嫌,实现中华民族的骨肉团聚。再叙亲情、友情,表达切盼重逢的深情。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教师小结:

书信可以表达正义的心声:“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这是廖承志对蒋经国先生的敦促,推心置腹,可谓情真意切,心诚能鉴!我们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认识到祖国统一的必然趋势,增强统一中华、兴邦爱国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13、致蒋经国先生信

说理:慎思(民族利益)——再思(历史责任)——三思(个人抱负);

言情:思念殷切——关怀备至——设想周到——批评中肯。

篇6: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作者的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文章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要掌握其精髓,并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感受探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2、结合其他关于爱国主义的名篇,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领会书信的巨大思想内涵及其对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听听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2、在《乡愁》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感情?

3、盼望着能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台湾同胞们都日思夜想回到祖国,虽是一浅浅海峡却阻隔着多少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一个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都期待着,企盼着游子归来的一天,每一个正直的炎黄子孙都在为祖国统一不懈地努力着。1982年7月24日一直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的廖承志给当时在台湾的国民党中央主席蒋经国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盈着民族大义,感人肺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封信。

二、走进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年初至1942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

三、预习检测: 听写课后词语。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简要介绍

廖承志

蒋经国其人。

2、听录音朗读。注意生字词。文中的难懂的文言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五、合作探究:

1、请学生翻译书信第一段,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这段中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感情?(对蒋经国的挂念之情)。文中还提起了当年的往事和点明大家都已年过七旬,作者在这里是否还有其他含意呢?(学生可自由说,言之有理则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段。

2、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目的是什么?

(这封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1(2)、当时,台湾方面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的态度如何?

(蒋经国一再声言“三不”政策。还认为,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吃亏”“上当”,并发布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错误言论。)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A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个方面进行的。(这是从正面来说理)

B作者还从反面来说理,那就是用了假设,他说“假如你不这样的话„„”请同学们找找文中从反面来论述的内容。

(4)提问:作者为何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含意?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六、精读品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书信中的感情。

2、小结:海峡两岸同根共祖是两岸民众的共识,而和平统一更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心愿。要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拓展延伸:

写一封信给台湾当局者,驳有关“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谬论。

板书:

致蒋经国先生信

慎思

再思

三思 廖承志

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 思念之深

上一篇:县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艾特熊与赛娜鼠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