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2024-04-13

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精选11篇)

篇1: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中新网10月25日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今日在回应基础养老金统筹时表示,在2009年,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下一步目标是要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要进行制度、方案设计,进行充分论证,提出合理的方案,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日上午10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

尹成基说,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这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这个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我国仍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阶段,从历史情况看,1997年才初步实现制度的统一和规范,经过试点和探索,逐步确立了基本的制度模式。

他指出,新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到目前也就是十多年的历史。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阶段,中国提出了实施“两个确保”,其中一个确保是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这就是说新的制度承担着解决已经退休大量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支付任务。

至于历史债务问题谁来承担?尹成基表示,这两个方面都在承担,一个是社保制度,另一个是国家财政。从提出“两个确保”开始,对于养老金当期发放的缺口,财政就开始进行补助。到目前这个机制已经建立起来,而且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社会保险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投入,当然主体是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收入。

尹成基表示,所以在这期间,我们按照制度规定的目标积极推进相关改革,稳步提高统筹层次。在2009年,养老保险实现了省级统筹。下一步目标是要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要进行制度、方案设计,进行充分论证,提出合理的方案,在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要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财权,这是其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尹成基指出,制度要求的另一个方面是要实现部分积累的目标,个人账户要逐步实现实账运行,也就是我们已经开展的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当然,对每一个参保缴费的个人,个人账户的缴费数额和利息收入都是清楚的,每个人的这个权益都是明确的。改革的目标要使这部分资金能够积累下来,有效地实现保值增值,收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这样从总体上可以更好地维持养老保险资金的收支平衡,也是做实个人账户的根本目标。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改革任务,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在稳步推进。通过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把握,逐步在改革当中实现这个制度目标。

篇2: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中广网北京11月11日消息(记者肖源)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民生,是这次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那么,在来自不同省份、不同行业的十八大代表眼中,对养老保险又有哪些讨论呢? 如果要给十八大报告贴标签,那么民生是个绝对的关键词。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以社会保障最为重要。而在社会保障中,老有所依,从来都是群众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这一提法,在未来会解决群众们的后顾之忧。在社区工作了33年的内蒙古代表武荷香说,以前根本没听说过的养老保险,现在帮了老年居民的大忙。

在昨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特别提到了养老保险制度,他说,中国的社会保险已经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

张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们提出这一项制度开展试点的时候目标年限是到2020年,后来根据经济的发展、各地试点进展的情况,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们觉得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步子迈的还应该更大一点,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制度的全覆盖。实际现在执行的结果,到今年的10月份,我们已经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

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两项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4.49亿人,加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总计覆盖人数超过7亿人。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难度最大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宣告建成。

篇3:对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确保参保人权益,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坚持精算平衡原则。”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基础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的重视和规划。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不仅关系到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而且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已成今天的改革趋向。

一、对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的重要意义

1. 是和谐社会发展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把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呈现“有与无”“多与少”等问题, 地区、行业等差距比较大, 易导致地区之间退休人员待遇的较大差异, 引起不同地区、职业等对于养老金的攀比, 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为了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实现全国统筹是必然要求。

2. 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之所需。

养老保险是一项全国性的事业, 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的内容。社会保障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提供给社会成员平等地共享社会福利的机会,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实施也应该体现公平。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体制统筹层次低, 各地区的结余资金调剂能力弱, 不仅加重了财政负担, 还加剧了经济发展和收入的不平衡, 损害了劳动者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把养老保险提高到全国统筹层面,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化解养老保险缴费率的差异, 可使基金的调剂能力增强并且保证劳动者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在退休之后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养老保险待遇。

3. 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

养老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是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自我平衡和自我良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全国统筹可以避免地区之间由于老龄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带来的缴费率的差别, 有利于强化保险基金投资管理, 化解基金运营风险, 发挥收入再分配制度的调节作用, 进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目标的实现。

二、对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的实现路径的思考

1. 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基础条件。目前, 全国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制度, 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仍然存在一定差别。制度的统一是实现基金统筹层次提高的前提, 因此, 应当在精算的基础上, 尽快统一全国的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 形成完善的全国统筹制度。

2. 建设全国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省级统筹下, 各地区都建立了各自的、相互无法兼容的信息管理系统, 无法适应全国统筹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目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性增强, 跨地区求职和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情况日益增多, 跨地区便捷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变得十分迫切。因此, 政府应在整合现有各省市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搭建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甚至是“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

3. 建立养老保险专门预算, 处理好中央地方财政的关系。

处理好中央和地方财政上的关系, 建立对地方政府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是确保顺利实现全国统筹的关键问题。在全国统筹的背景下, 应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权责分担体系, 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 并通过分级预算制, 对地方政府实现激励约束。

4. 建立垂直经办管理体制。

篇4:养老金最快5年实现全国统筹

在回答记者关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时间表的问题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是一步到位,要逐步完善。据透露,经人社部及有关部门评估,全国已经有25个省级单位达到了省级统筹的标准,在这个基础上会研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方案。

“另行规定”授权无碍法律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在解答“社保法中授权过多”问题时表示,授权过多不会影响法律的实施,不会把权力集中到地方,社保法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从大的法律层面把一些基本的制度确定下来。

“社会保险法中的一些条款授权国务院另行规定”,信春鹰认为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社会保险制度正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新的机制正在建立,有的制度正在探索,所以很难用法律的形式固定化。

第二,中国幅员较大,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又比较短,所以本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国家立法确定大原则的基础上要给国务院和地方一些空间。

第三,现在社保制度不断地发展完善,有一些阶段性、过渡性的措施很难用立法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要给改革和发展留下空间。

单位不足额缴费可申请强执

在回应社会保险强制手段的问题时,胡晓义指出,关于社会保险强制手段的问题,社会保险法第63条规定“当用人单位没有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且没有提供担保的,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扣押、查封、拍卖其价值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财产,以拍卖所得抵缴社会保险费”。这一条规定,应该说是强化了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的手段。

胡晓义表示,之所以要做出上述规定,是因为在过去20多年的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大量社会保险费征缴困难的问题。其中有一些企业是因为客观原因。比如经营困难、濒临破产,确实没有能力缴纳,但是也有一些是因为社会保险意识淡漠,有意规避或者逃避缴纳保险费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偏高

在回应“养老保险缴费高保障低”说法时,胡晓义认为,现在规定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确实不低,这是因为这个制度现在承担着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缴费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

“最近六年来,养老金的水平翻了一番。为此,中央财政每年要拿出1500亿以上的资金来支持这个系统的运行,这实际上也是在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我想各方面的社会保险意识会更加增强,参保的积极性会更高,那么更多的人参保也会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按照大数法则,相应的负担也会有所减轻。”胡晓义说。

立法未刻意回避公务员参保

篇5: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步骤/方法

1 基本养老保险将全国统筹

新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具体时间、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北京劳动争议咨询中心解读: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养老金全国统筹。意味着不同地区的缴费率将会统一,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养老金待遇差距,有助于推动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实现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2 放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

新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北京劳动争议咨询中心解读:现在一部分因企业改制断保或外出务工未保的大龄职工,都面临无法缴费满十五年的情况,这影响到了职工和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新规并未以退休为“节点”作“一刀切”处理,而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作为退休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合法途径,赋予了此类职工予以 “补救”的合法渠道。

3 扩大五项社保基金支付范围

新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用人单位已经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其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职工未就业配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医疗费用待遇。

失业人员应当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支付,失业人员本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北京劳动争议咨询中心解读:这对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上述新规确保了职工及时有效地获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求助,不仅保障了职工个人的合法权益,又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险制度的人性化、共济性。

4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新规: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职工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失业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北京劳动争议咨询中心解读:意味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关系可以跟人走,能实现在哪定居,在哪领取,省去了过去异地认证的繁琐手续。

5 个人社保账户余额可继承

新规: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和个人账户余额继承办法,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离境定居的,其个人账户予以保留;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同时,明确了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离世,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以全部继承。

北京劳动争议咨询中心解读:有利于保障居民的权益。

6 首次赋予征收机构查账划款权力

新规:用人单位逾期仍未缴纳或者补足社会保险费的,可以申请县级以上有关行政部门作出划拨社会保险费的决定,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划拨社会保险费。

北京劳动争议咨询中心解读:用人单位不办理社保登记或者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将面临法律风险。

篇6:养老金全国统筹不是“劫富济贫”

实行养老金归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使养老金通过市场化投资运作,实现保值增值和可持续积累。2015年8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对建立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金投资模式,以及基金投资管理主体和职责、投资范围和比例、投资风险防控和监管机制等作出了规定。人社部、财政部此次完成养老金归集方案,就是要按照上述管理办法的要求,先把各地养老金结余归集到中央层面,由国家设立、国务院授权的养老基金管理机构,受省级政府委托对养老金进行市场化投资。

简单地说,养老金归集就是把各地养老金结余归拢至中央,但具体操作起来并不简单。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只具备初步框架,真正实现省级层面归集的并不多,大量养老金仍沉淀在地方,且几乎全部存在银行,导致地方或行业利益固化。有的经过层层转移,成了地方建设资金,有的被银行贷给了地方骨干企业。要把这些资金从县市归集到省级,相当于直接把钱从地方拿走,实际执行起来阻力很大;再从省级归集到中央,难度同样也会不小。

养老金归集与养老金投资直接相关,比如资金归集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养老金投资的规模,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养老金归集相当于养老金全国统筹的一个预演,养老金归集如果能够按照中央的部署顺利完成,将是养老金全国统筹迈出的重要一步。如果把各地养老金结余归集到中央层面这一步都做不好或无法完成,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养老金统一收取、流动(其中包括养老金结余的归集问题),统一发放、支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0626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845亿元,累计结余3.5万亿元。但是,如果剔除财政补贴等收入,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基本养老金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的319亿元。同时,2014年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收支进入拐点,养老基金首次出现年度赤字,其中22个省份基本养老金收不抵支。养老基金首次出现年度赤字,全国范围(剔除财政补贴)和多数省份基本养老金均收不抵支,令养老金全国统筹愈显必要和紧迫。

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普遍较低,不少地方一直停留在县级或市级统筹的水平,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受到严重制约。如果实现养老金全国统筹,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统一收到中央,再由中央按照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各地“分发”基本养老金,那些以前基本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地方,养老金不能足额发放的难题将得以缓解;那些以前基本养老保险费有较多结余的地方,也不必再为保证养老金结余保值增值、防止贬值流失而操心。全国统筹是养老保险统筹的最高层次,从理论上说,全国统筹也能把养老保险的周转支付、互济保障功能发挥到最好状态,并最大限度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需要澄清的是,养老金全国统筹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搞“劫富济贫”,不是通过中央之手对养老保险费进行“损有余而补不足”式再分配,以此解决一些地方养老金收不抵支的困难。养老保险制度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全国统筹并非是在全国范围内“均贫富”,而是既要体现社会公平,又要体现个体之间的差距;二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养老待遇与缴费情况直接挂钩,要鼓励个人账户多缴多得,并通过“多上缴多返还”,鼓励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强化养老保险管理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

篇7:养老金全国统筹难在哪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复杂,机关事业单位刚刚纳入到社保体系,原有老人仍由财政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又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城镇职工三个保障层次,制度间缺乏统一的衔接渠道。目前,不管哪个层次的养老保险,筹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城乡居民的两种养老体制,筹资主要靠财政。而最麻烦的是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它的缴费与保障水平最高,征缴收入是全部基本养老保险的主要来源,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财政兜底的压力最大。

养老保险收支失衡问题凸显

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有哪些问题?首先,总体收支趋于失衡。中国职工养老体制在2005~2011年收支表现最好,收支盈余占收入比重维持在20%以上。但从2012年开始,形势发生变化,在职职工人口增速慢于退休职工。随之而来的是养老金收入增速的下滑,在养老金发放标准增速不变的情况下,巨大的财政压力由此而生,各级财政不得不通过补贴的方式维持养老金的收入。

其次,就区域看,省际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苦乐不均。京沪粤浙闽等地作为人口流入地,缴费人数充沛,2014年,广东的抚养比高达9.79,北京是5.08,相比之下,全国有7个省份低于2,其中,黑龙江已低至1.46。

这一失衡的比值,使得粤闽等地可以实施在职职员低缴费(低费率、低基数)、退休职工高待遇。按2014年数据,广东企业在职职工人均月缴费36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但退休职工人均每月养老金超过24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而黑龙江的局面就没那么好看,在职职工月缴费760元,退休的每月只能领到1933元,尽管退休金水平低于全国,但财政仍要补贴缺口300余亿。

除了巨大的抚养比差异,基金的可持续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养老金收支盈余也呈现胜者全得的局面。2015年,已有20个省份的企业养老金可支付月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能发出17.7个月),其中,湖北、天津、陕西、辽宁、河北、青海、吉林、新疆兵团、黑龙江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可支付月数都在10个月以内,黑龙江仅为1个月,养老金的发放即将难以为继。

再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的属地管理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的统筹层次大多局限在县级行政区,绝大多数省份没有达到省级统筹的层次。近年,地方政府意识到流入的劳动力是挽救当地濒临崩溃的社保的关键,据测算,上海在2010年强制非户籍人口缴纳养老金后,每年至少为上海新增300亿收入,上海的养老金收支余额自2010年起扭亏为盈。虽然上海也为非户籍人口花费了100余亿的义务教育支出,但相比新增的养老金收入,非户籍人口对上海的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

因此,地方政府开始强制要求所有在职劳动力缴纳社保,并且对非户籍人口的工作、居住、买房、落户和子女入学层层设限,以连续缴满若干年社保为前提条件。这意味着劳动力可能为了避免减分(或缴费年份不连续)影响拿户口而不敢轻易在不同地区更换工作。社保没有全国统筹、跨区域转移的困难和互相设限的结果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分割,破坏了统一市场,阻碍了劳动力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

改变思路,构建社保三大支柱

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虽暂时解决不了整体收支失衡的困境,但可挽救不发达地区因人口流出而造成的社保收支失衡。提高统筹层次意味着养老金要实现在全国层次上的统筹,这种做法能在全国层面保障流动人口的权利,从制度层面打破区域樊篱,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全国流动。

但全国统筹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宏观看,最直接的冲突来自两方面:地区间的关系与央地关系。首先,全国统筹意味着基金在区域间的均衡使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如,将发达地区盈余的养老基金投放到养老基金处于亏空状态的地区,这势必引起发达地区的反弹。对发达地区来说,充沛的净流入劳动力,可以保证低缴费水平,对发展经济、吸引更多企业及劳动力具有很大优势,一旦全国统筹,把收来的钱补贴其它地区,发达地区还有什么激励措施去扩面征缴、提高最低缴费基数?

其次,目前养老体制是各地分灶吃饭、各自为政,全国统筹实际是中央要掌握一部分基金,对各地养老基金的管理收权,在区域之间调剂使用,显然,这也非易事。

就具体方案而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切入点主要在于:首先,全国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和全国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标准。理论上,基金来源有3种思路:第一,中央全额出资,资金来自中央财政及央企股权、收益的划拨,现有地方统筹基金仍归地方使用;第二,地方统筹账户以后全部上缴中央,以此组建全国统筹基金的征缴收入;第三,部分来自中央,地方也将统筹的一部分上缴中央。

从现实考虑,任何一级地方政府获得了现有统筹基金的征缴与支出权限时,都没有意愿主动上缴,如果实施地方统筹全额上缴中央的方案,那地方征缴养老金的动力基本消失,养老金收入可能很快就会连年缩水。而中央全额出资的可能性也不大,抛开现有的全国社保基金作为稳定基金,构建一个全国养老统筹基金所需的资金过于庞大,如果不依靠地方的统筹账户征缴,光靠中央财政和央企权益划拨,明显不现实,也会造成地方征缴工作的懈怠。因此有学者提出折中方案,地方将统筹账户的一定比例上缴中央,和中央出资共同组建全国统筹基金。

在基金支出方面,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到底该全国均一,还是要照顾各地消费水平?这又取决于中央与地方的出资比例。

但上述方案还是囿于当下的社保框架,视野不足。目前的社保主要按条(人群)、块(属地)管理,造成了人群和地域间的不均等,其實应该转换思路,按筹资和保障水平对基本养老保险分层,其中社保第一支柱应采用广覆盖的方式,由中央政府负责筹资与支出,以税收为资金来源(可以将一定比例的统筹账户合并至税收),让所有境内居民都可以享受到较低保障水平的养老保障(比新农保高,但明显低于职工养老)。

将养老的个人账户和余下部分统筹账户合并,构成社保的第二支柱,较高筹资标准、较高保障水平,享受税收优惠,定位为基于精算的商业保障,按“谁缴费多,谁受益高”的原则,政府应当少补贴或不补贴,同时保障缴费人的权利,不挪用他的钱去补贴他人,激发参保的积极性。第二支柱初期可以由地方政府的社保部门管理,并最终过渡至由专业的保险公司来管理,直接消除跨地转移和全国统筹的障碍。个人还可以提前储蓄、自愿购买商业化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形成社保的第三支柱。

当然,还有两个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养老金目前收支困境的根源除了老龄化,主要还因为现行退休人员当年的企业及其个人未缴足保险,由此形成历史积累不足而造成收支失衡,增加当下在职人员的缴费压力。对此,应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让国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其次,如何处理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个人账户运行20年,做实余额仅4000多亿,个人账户的处置直接决定能否将其划归第二支柱管理,这些都影响未来养老保险方案的设计。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篇8: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一、养老保险金当前统筹层次过低的现状及其致因

1、巨大的历史债务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在1995年改革以来, 从现收现付转变成积累的模式, 这种模式转变带来较高的转制成本。如果现在要实施全国统筹, 那么这一份巨大的历史债务就会转变成为地方政府的负担。原本各地区的统筹基金可以用来改善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福利, 现在却要用于填补全国基金统筹的缺口。这样一来, 出于对本地利益的考虑, 各地方政府自然不愿意配合。

2、基金使用率低, 财政负担较重

近年来, 离退休人员的人数逐年增加, 政府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力度也逐年加大。但是, 这种投入受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本身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使得政府不仅无法解决基金使用率低下的问题, 还使得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社会保障事业也无法得到有效地促进。

3、经济损失和社会风险较大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并未被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之内, 而大多数基金都被定位在市县级或是省级统筹的层次上, 而同时其对应的该级政府又拥有了管理、支配辖下基本养老保险资源的权利, 从而出现地方政府挪用养老保险金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一些劳务大量输入的发达地区,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较多, 政府挪用资金的机会就更大。通过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发现挤占、挪用基金结余的情况比比皆是。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出现基金出现坏帐, 影响资产流动性, 造成基金的重大损失, 从而出现支付信用危机, 进而引发社会问题。

4、经济水平高低不同, 影响全国统筹的进程

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 然而全国统筹的第一步就是要统一保险基金计费的基数, 那么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需要降低养老金替代率, 但是在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却要增加支付压力。如此一来, 经济发达地区因为原本抚养比较低的优势就消失了, 但却要负责补偿支付欠发达地区的基金缺口, 最终为全国统筹的实施带来极大阻力。

二、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措施建议

1、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权和事权应进行合理划分

养老保险属于公共事业的其中一项, 根据国际经验, 应实行全国统筹管理。那么结合我国国情, 中央与地方在养老社会保险的责任划分上应坚持两个“有利于”:

(1) 有利于新旧制度断开固化历史债务, 培育新制度成长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2) 有利于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平衡, 能做到责权分明, 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 减少政策执行阻力, 提高政策效果。

即对大政方针, 如退休条件、给付的待遇标准、随经济发展调整退休金的幅度、基金管理、使用的财会制度及保值增值办法等等政策的制定, 以及基础养老金的管理和调剂、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系统化管理等权力, 必须集中在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 各地只有执行权。但是在不违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 允许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提出具体贯彻实施的意见。

2、改革统筹账户养老金记发办法, 对基金结余地区实行经济鼓励

(1) 如果以平均分配的方式将养老金账户进入全国统筹, 那么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非发达地区对于统筹账户的人均贡献相差甚大, 但是人均获得的基础养老金却完全一致, 这样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显然有失公允, 必将遭受抵制和阻挠。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基础养老金与缴费金额挂钩的机制, 才能获得绝大部分地区的欢迎和参与。

(2) 应当对于基金结余较多、缴纳比率较高的地区政府或是社保办理机构给予一些适当的物质鼓励。如此不仅可以对此项工作的相关机构起到激励作用, 也能降低其对实施全国统筹的抵制心理。

3、加快做实个人账户改革步伐

由于养老金收不抵支, 加之养老保险基金混合运行, 在职职工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缴纳的基金只是在个人账户中记录了缴纳的费用和利息, 这部分资金实质上是用于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支付, 从而形成了“空账”。据测算, 我国个人账户空账金额已达数千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问题将进一步加剧。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空账”问题如果持续存在, 将直接加重企业和职工的缴费负担。

4、加强养老保险基金自身的运营管理

在确保基金不被挤占或挪用的前提下, 应对适当拓宽其对外投资范围, 争取通过基金的自我增值来弥补收支缺口。

三、小结

全国统筹的逐步实现, 为广大跨地区劳动者解决了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 研究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问题是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共同推进的。同时, 也是为了国家将来能够制定出更完善、可行度更高的社会保险制度作出贡献。

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公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是为了给公民提供生活保障, 并且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以及创造一个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因此探讨基本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的问题,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分析, 并且提出几项措施用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养老保险统筹

参考文献

[1]丁开杰:《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2]段家喜:《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

篇9: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事不宜迟

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保体系长期以来都由各地地方政府自己说了算,跨地区的社保关系转移从来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为了解我国当前异地社保转移的症结到底在哪里,记者特地走访了上海市徐汇区社会保障中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长期从事社保工作的负责人接待了记者。

决策失误却让民众买单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异地参保后却无法享受养老金待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因为按规定,异地参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必须累计满15年以上方可退休后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可全国各地的异地社保工作大都是从1998年开始,因此,有不少异地工作的人在未满15年年限前,就到了退休年龄。

显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异地社保制度推行时间相对较迟,也就是说,农民工到了退休年龄却达不到参保年限,责任在于制度漏洞而非个人过错。然而问题是,明明是有关部门自身在制定政策时的失误,如今却要参加异地社保的人自己来承担损失,这就非常不公平。

既然当初有关部门并没有拒绝那些大龄异地工作人员参加社保,这些异地工作的人员实际上也长期连续缴纳了保险费,就地该视作有关部门已经承担起了将来为这些人养老“托底”的责任。现在他们达到退休年龄了,凭什么以未满15年为由,拒绝给他们发放退休金呢?

各地政策不一引分歧

当记者问及上海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时,这位负责人表示上海的政策比较合理。像易女士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在上海,则只需要再自己缴纳5年的养老保险金就可以在上海领取退休金了。将来退休后所获得的基本养老金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根据15年的缴费年限来计算。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说,如果你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还有公司愿意为你缴纳社会保险金,那就算超过了退休年龄也依然可以缴纳,直至缴满15年。“上海的养老金很吃紧,所以这方面已经管得很松了,你愿意缴纳,当然没人会拦你,缴到62岁、63岁也没问题”。

对于户籍在上海,但缴纳社保却在外地的人来说,情况就要复杂一点。关键就在于各地养老金转出政策不尽相同。这位负责人表示:“比如上海是单位缴纳缴费基数的22%,个人缴纳80%,而单位缴纳的3%充入个人账户,所以个人账户实际拥有11%,但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是选样了。有的能转11%,有的只能转8%的个人账户资金。有的经济落后地区则不愿意把已经收入囊中的养老金转出去,因为和上海的养老金支付标准相比,当地标准低得多,所以当地政府会想尽办法截留养老金或者尽量降低养老金转出的比例。”

地方利益博弈是关键

眼下的养老保险基金由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两部分组成,单位占大头,个人占小头。各地的养老金转出政策一般都是:小头带走,大头留下。因此对一些经济较发达、外来农民工参保人数较多的地区来说,如果农民工退保或者转移关系,他们反而能够获得一笔意外之财——单位缴纳的养老金大头无条件地送给了当地社保基金。

中国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员唐钧曾就此做过分析,2007年深圳市退保的有83万人,即使按最低工资800元计算,企业每年为每个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也接近1000元,即使每个退保人员平均只缴纳了一年保险,也意味着退保人员一年就把8亿多元贡献给了地方社保。这就导致外来人口多的地区,退保人数愈多对地方经济愈加有利。

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有些地方政府面对愈演愈烈的外来人员退保现象熟视无睹的原因所在。

外来人员退保现象严重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市养老保险的外来人员为2416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农民工的17%,这说明大量的外来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而且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选择退保。

近来有媒体报道,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社保管理中心,每天都有外来人员前来退保,甚至出现退保人数比参保人数还多的现象。一份调研显示,在外来人员集中的广东省,有的地区外来人员退保险高达95%以上。深圳市已经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人员总数大概在50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的人数则高达12万以上,深圳宝安区沙井社保站曾出现过一天有600多名外来人员排队退保的场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原因就是外来人员异地转移难、享受待遇难。如今又出现了外来人员10年参保“缴了白缴”的情况,这将进一步打击外来人员参保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参保10年到头来一无所获,谁还会继续参保呢?

特事特办灵活处理

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福建省法律援助中心职工法律援助站律师孙瑞灼认为,对于这部分外来人员,应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或者让他们以当地户籍人员的身份,以个人缴费方式补足所差的年限,让他们在为之工作奋斗了数十年的地方退休,或者让他们将养老关系转移到户籍所在地,补足所差的年限,而不是重新购买一份新的养老保险。

从目前我国社保各自为政的实际情况看,后一种办法牵涉到各地不同的规定,因此实施难度较大;前一种办法,直接在某地方政府内进行操作,相对阻力较小。

2006年,广东作出突破,明确本省户籍人员可申请在户籍地“延长缴费”,直至达到累计缴费年限为止。若在最后参保地连续缴费满5年以上的,还可在最后参保地继续缴费。然而广东的改革只走了半步,对易女士这样的非广东户籍人士,这样的政策依然无法惠及到她。

全国统筹才是出路

易女士所面临的“跨省养老保险”问题,只有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管理协调才能最终解决。

篇10: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现状

自1984年我国开始实行退休费 (养老保险) 社会统筹以来, 养老保险统筹覆盖面逐渐扩大, 统筹办法日益完善, 统筹层次也在逐步提高。200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提高统筹层次, 在完善市级统筹的基础上, 实现省级统筹,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标准, 对基本养老保险在制度, 缴费、待遇、基金使用、基金预算、业务规程上都作了统一规定。到2009年底, 全国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制定了各自的省级统筹办法。

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全国虽已实现省级统筹, 但总体上只是在全省 (直辖市、自治区) 范围内实现了基本制度、缴费基数和比例、计发办法的统一, 而在基金收支财务管理体制、经办机构管理体制两大方面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所采取的体制和办法各不相同。在基金收支财务管理体制上有的采取统收统支模式, 有的采取预算管理、两级调剂模式, 有的采取差额结算模式, 在同一模式中又有某些差异。如福建省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既采取统收统支模式, 又采取预算管理模式, 同时对征收不足的部分采取由地方财政负担的基金管理模式。在经办机构管理体制上有的实行省、市、县垂直管理模式, 有的实行属地管理模式, 有的省市间实行属地管理、市县垂直管理模式, 如福建省总体来说实行属地管理模式, 但莆田实行市、县间市县垂直管理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 在本省内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对本省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余缺进行调剂, 解决省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与不足并存的局面, 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大进步。然而, 省级统筹意味着把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区域划分成至少31块以上。由于各统筹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替代水平、基金的结余状况和收缴到位程度等不同, 以及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现状, 加之各统筹区域的利己主义行为, 会出现直接影响着劳动力自由流动, 阻碍着全国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形成。同时, 因基金不能统收统支而导致部分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和部分地区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增加同时并存的状况, 损害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

虽然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可以解决本省内管理的统一和人员流动问题,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区域合作的加强, 劳动力跨省区的流动会越来越多, 省级统筹已经不能解决基本养老保险省区之间的协调与整个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仍然是统筹单位内各自为政, 基金分割, 社会共济和抗风险功能削弱, 统筹单位间形成无法联接、协调的格局。我们的目标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

二、实现全国统筹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公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与问题同在。改革所取得的这些成果并没有彻底解决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有与无”、“多与少”和“稳与变”的“乱象”格局, 即某些人群有养老保险, 有些人则无;有些人所享有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如个别“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 , 而有些人则相对较低;有些人的养老保险是缴费确定型 (如城镇职工) , 而有些人则实行的是收益确定型 (如公务员) 。这一现象, 不仅有失社会保障的公平理念, 而且导致在现实的操作中, 不同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记账、转移接续的困难与混乱。另外, 城镇职工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统账结合”, 也必然导致养老保险“欠账”与“乱账”:社会统筹基金除需支付基础养老金外, 还要支付“老人”的全部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 社会统筹基金缺口巨大, 个人账户仅成为一种记账手段。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在我国分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完成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特征和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客观存在, 不同地区在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依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选择了不同的制度模式和养老保险待遇标准, 即便是在同一省市内的不同县区, 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和待遇标准也可能存在高低之别。这种待遇高低不同使地方社会保障管理选择更小的养老保险管理系统。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政策思路的形成, 是源于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单位人”的社会管理模式, 依据社会养老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 采用了适用内涵属性较多外延范围较小的特性, 去覆盖内涵属性较少外延范围较大的施保对象所致。因此, 要走出我国养老保险的“乱象”, 克服“碎片化”的政策误区, 就应跳出所有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费都必须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思维定势, 遵循大多数劳动年龄内养老保险参保对象, 无稳定收入和供职单位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普遍性, 在国家层面建立适应劳动年龄内全体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差异和职业差别, 建立地方附加养老保制度险和雇员制人员的职业年金制度, 以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对于基本养老保险, 其服务人群应该是面向全体劳动者, 因此只有实行全国统筹, 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正义。

三、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的几点思考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实现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 从宏观角度看, 国家现在推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只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和体系建设的一个部分, 所以全国统筹的改革思路也应该以“公平、正义、共享”为基本价值理念, 以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基本目标, 以“统筹兼顾、循序渐进”为基本策略, 构建缴费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方案研究必须从我国养老保险的现实出发对其进行前瞻性的思考。

现在的关键问题, 一是全国统筹后原属于地方管理的统筹基金如何处理?理论上可以有三种思路:全部上缴中央, 部分上缴中央, 全部留归地方。二是全国统筹后统筹基金需求量有多大?如何发放, 按什么标准发放?这里也有几种方式, 1.基于全国社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出全国的基础养老金标准。2.基于各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来计算出全国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三是全国统筹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来源是什么?依据目前我国养老金筹资渠道, 全国统筹后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主要来源由三部分构成:用工单位缴费, 中央财政补贴,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是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公平的唯一途经, 但是,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存在的制度“乱象”和“乱账”, 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还需要创设必要的支持条件:

(1) 创设制度条件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制度保证。制度条件的关键是制度责任者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以及制度受益者的利益均衡。

(2) 创设管理条件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管理和运行保证。实现全国统筹则必然要求建立垂直管理体制, 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监督机构, 奠定全国统筹的组织基础实行社会保险垂直管理。

(3) 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障负担和个人缴费费率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企业缴费率的确定应以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的平均收入为基础, 以使更多的企业有能力参加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中。

(4) 尽快延迟退休年龄以减轻养老保险压力, 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社会政策支持。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养老金保险基金面临着空前的支付压力。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直接导致个人工作时间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日益严重地损害着代际之间的公平, 也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构成挑战。推迟退休年龄是大多数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所采取的措施。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同时收到基金增收减支的效果。

(5) 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供给网络及水平的提高, 为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创造基本的技术支持。目前劳动力和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 地区间迁入迁出的规模日益扩大, 劳动者跨地区求职, 跨地区进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 跨地区享受各种社会保险待遇等, 都变得愈发迫切。这就需要将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通过系统整合, 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 为建立社会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⑴王晓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差异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6 (4期) .

⑵林治芬《.中央与地方养老保险责任划分模式设计》.财贸经济2006 (6期) .

⑶胡继晔《.<社会保险法>与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法制日报.

篇11: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关键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内涵;策略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养老保险具有典型的共济性,通过筹集、调剂社会资金,以集中、统一的方式利用资金、分散风险,实现互惠互利是养老保险的重要目标。养老保险存在不同的统筹层次,层次高低不但关系到养老保障金的伸缩能力、统筹效力,还会影响到政府的财政管理、劳动力的流动等。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的重要目标,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2016年4月14日,我国在武汉召开了“全国养老保险工作座谈会”,其间指出了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个人账户等内容,为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提供了指导。

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内涵

所谓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际上就是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以统一规定、管理、信息系统为前提的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发展。主要来说,这里的“全国统筹”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就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一,另一个方面就是保险基金全国统筹使用。目前,在劳动力全国性流动频繁,实现全国统筹,无论是对劳动者、政府财政管理,还是对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抗风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策略

(一)建立统一统筹制度。要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我们必须考虑到我国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中央政策的实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是政策的实际执行者,全国统筹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地方政府。然而,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权力主义问题,难免会影响全国统筹的顺利实施,影响全国统筹机制的建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该结合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为趋向,建立统一的统筹标准、制度,并预留给地方政府足够的执行空间,只有赋予其足够的执行度与自由度,并且以统一的标准、制度约束、限制,才能确保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

(二)实行养老保险责任制。为了更好地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战略,必须要不遗余力地将既往存在的经济债务解决。如果在全国统筹的过程中,还存在过多的历史债务牵绊,统筹的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在全国统筹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卓解决历史债务问题。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财政运行状况良好,但是既往造成的财政亏空也不可忽视,否则难免会影响统筹的公平性。为此,政府应该实行养老保险责任制,建立层次对应的责任负责制,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一旦出现问题,追求相关部门、个人的责任。只有建立有效的养老保险责任制,才能确保全国统筹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监督执行工作。全国统筹的实现除了建立统一制度、实行责任制之外,还需要做好监督执行工作。只有提高经办管理部门的监督执行能力,才能保证全国统筹的进度、执行力。社保部门是全国统筹执行的重要部门,加强器监督执行能力,关系到全国统筹的顺利实施。在实际的养老保险统筹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加强对社保部门的宣传和培训,使其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政策的了解,为实际的统筹执行奠定基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社保部门大多在地方政府管理下,受到其影响较大。在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将会凸显出来,不同的利益诉求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实际的执法过程中,地方政府甚至存在干预执法的情况。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加强执法部门监督能力,提高其独立性,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顺利开展。

(四)优先统筹落后地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存在诸多的难题,其中一个十分重大的就是养老保险发展不均衡。我国地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更完善,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社会资源向发达地区倾斜,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也相对完善。而获得社会资源相对较少的欠发达地区,不但养老保险发展缓慢,而且还面临着人员流出量大这个难题,导致其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执行难度更大。为顺利实现全国统筹,政府应该优先统筹欠发达地区,加大经济扶持、减轻其财政压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其养老保险发展水平,为养老保险统筹奠定基础。

总结:本文分析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内涵,提出了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梅,张智婷.关于中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问题的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2015(04).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方案下一篇:河失小学班级公物管理规定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