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实现三个突破

2023-01-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感到难教, 学生感到难写的局面难以彻底改变。如何利用写作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改变作文教学的这种现状, 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 实现民族素质最优化, 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要在作文教学观念上实现突破

(一) 要在价值取向上重视“个人享用价值”, 真正树立作文是为学生生活服务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得十分明确:“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 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第一, 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第二, 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一句话, 作文是为学生生活服务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常常被语文老师颠倒了, 认为生活是为作文服务的。为了作文, 老师常常让学生刻意去“体验生活”, 临时去“寻找生活”, 甚至不惜挖空心思地“制造生活”。于是, 多数情况下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写作文, 作文有什么用。其实学生作文既可能是为了自己情感宣泄的需要, 也可能是为了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 还可能是为了自我欣赏, 只是满足一下个人自尊心, 我们就不要老是在什么“有意义和健康”等方面苛求孩子, 让他们在那种率真而透明, 拙朴而天真的感觉中随心所欲, 任意挥洒, 看见什么就写什么, 想什么就写什么, 听到什么就写什么,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老老实实写下来就可以了。

(二) 要在语言表达上克服“精英教育”思想, 回归大众教育理念

课标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只在“文从字顺”上作了要求, 而不在语言的“生动、形象”等方面提要求。这是因为学生作文既不是文学家的文学语言, 也不是科学家的科学语言, 而是“原生态”的大众语言。有专家认为这正如唱“卡拉OK”与唱“美声”之间的关系, 对小学生的作文不要老是期待语言的“精彩、绝妙”。比如低段作文就像儿童画, 提倡用自然、清新的“童话” (儿童话语) 作文, 反对动不动就要求学生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来表达, 使作文成人化、文学化。

(三) 始终把培养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

在小学阶段, 不怕学生作文“大同小异”、“平淡无奇”, 甚至不怕“错别字连篇”, 怕的就是学生不想写。小学是孩子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 养成写作的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 什么内容啊, 语言啊, 都是其次的东西。因此, 不要搞得太严肃, 作文就是写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 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快乐、忧伤、期待、梦想等) , 而不是模仿大人的语气, 说一些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的话。像写日记, 应该是一种心灵上的自我安慰、自我宣泄、自我欣赏、自我交流, 是一种心灵成长的需要。魏书生也说“写日记是一种道德长跑”。孩子写日记是记录生活、思考生活的需要, 而不只是完成老师的任务。

(四) 正确理解“读写结合”的含义

“读写结合”的原则一向受到大家的重视, 但对它的理解不尽一致, 要么是“先有阅读后有写作”, 要么“读什么写什么”, 要么“读是积累, 写是倾吐”, 要么“读和写互相促进, 有时为读而写, 有时为写而读”, 使部分教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视为一对孪生兄弟, 不是互相感应, 而是互相连通。到底是不是所有书面表达技能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读得多就一定能写得好呢?其实, 语文素养好比一棵树, 说写的能力就是招展的枝叶, 读和听的能力是输送营养的树干, 而孩子的知识面、兴趣爱好、人生经验、心理发育水平及家庭背景、社区文化氛围等都是帮助吸收营养的树根。树的各要素自由生长, 功能各异, 但都互相支撑, 互相联系, 没有谁先谁后, 也很难断定谁更重要。

二、要在作文的有效指导上实现突破

(一) 指导学生发现习作本身的乐趣

知识既可以显示为枯燥乏味, 也可以显示为有用、有趣。往往别人认为一点意思也没有的知识, 自己却觉得乐趣无穷。作文也一样, 一方面我们要运用各种手段, 使学习作文过程充满丰富性和趣味性, 解决“想写、愿写”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本身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解决“会写、善写”的问题。例如贾致敏老师关于“如何把事情写具体”的指导过程:一个学生写“星期天, 爸爸带我到锦江乐园去玩, 然而最让我感到刺激的是‘急流涌进’”。这时贾老师相机指出:“小朋友, 你漏掉话了, 有哪些好玩的, 在这里加上几句话就通顺了”。于是逐步引导, 最后改为“星期天, 爸爸带我到锦江乐园去玩, 那里的活动真丰富啊, 有过山车、海豚轮, 还有许多我叫不上名字的游戏。然而最让我感到刺激的是‘急流涌进’。有这样及时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就很快掌握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二) 强调“现身说法”, 提倡教师写“下水文”

目前作文教学的模式主要还是教师拟题, 学生写作, 最后教师评改。习作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一个旁观者, 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教学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改变这一现状的“妙方”就是大力提倡教师亲自参与作文实践, 多写一些“下水文”, 至少亲自写作文提纲。教师多写“下水文”, 就能体会把握写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在作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交流自己的构思, 交流自己选词、用句、分段上的想法, 再指导学生习作。这样就比教师架空指导要强得多, 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也拉近了, 学生的那股创作激情才会如火山一样爆发。

(三) 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写作

一位从事心理辅导的专家研究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 其结果表明, 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作用, 但效果不明显。令人意外的是凡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 作文水平提高很快, 语文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可是事先心理老师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录下来, 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作任何要求。

上面的例子, 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 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 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 把语言形式放在第一位, 不太考虑是否写的真人、真事和真情, 作文对学生现时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 意义重大, 写不写、写得好不好要直接影响任务的完成。学生是在强烈的完成任务动机中写作, 同时尽力通过作文来解决实际的需要。这样, 作文就回到的本原——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三、要在作文批改上实现突破

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每次必批, 每本必改, 是背着学生的面去改。到头来, 一大摞作文让教师精疲力竭。因工作量过大, 评语也大多流于形式, 几乎同出一辙, 难有创新。我认为作文批改应突出“精”“新”。“精”是指每次批改的习作“少而精”, 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 确立样板, 指导学生懂得该如何去批改习作。一个班学生的作文水平千差万别, 就可分好、中、差三个档次“喂养”。从每一档里选三篇习作作为样板, 通过板书或投影等呈现形式, 先让学生想想该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哪些地方不够好, 该怎样改进;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改, 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批改习作的一些要点。“新”则一是指每一次批改中突出一个方面的训练重点, 切实解决这次习作当中的主要或典型问题。二是结合自身实际, 做到批改手段新。如师生面对面批改、交流, 让学生有所思, 有所悟, 甚至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改等。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都能做到这些方面的突破,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得到飞速提高。到时, 我们都将步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尴尬。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柯孔标《谈新课程下作文的教与学》.

上一篇:民国初期山西经济的恢复下一篇:油田联合站安全运行及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