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论文

2022-04-29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诸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口较大、投融资主体单一、投资不平衡、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性体现不充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设施维护运作不合理等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质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论文 篇1:

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也能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云南地处我国对外交往的前线,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改造和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能改善城市面貌,统筹城市发展,实现新时期云南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动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

基础设施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外延上看,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通常包括能源系统建设、水源系统建设、交通系统建设、通信系统建设、环保系统建设和防灾系统建设六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显然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观念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城市建设项目,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在为各地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之后,往往被抛弃,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不同阶段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支柱

基础设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分化出来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它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国家和各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开发城市土地资源,辅之以配套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地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加快了城市的资本积累,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二)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标和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般的产业,它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的一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城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之相配套。合理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两个方面,它们都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有规划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能够引导产业迁移,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城市人口分布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将会不断减缓,郊区和卫星城建设将会更加顺畅,这将有助于形成城市各区联动、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布局。

(三)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护卫军

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反复扩建,这有利于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城市在规划产业布局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带来巨大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但它却是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守卫军,城市的环境得到保护,城市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城市的各方面才能快速、和谐地发展。

(四)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核心概念。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品牌的建立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建设是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首先,合理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品牌,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一个城市要想改变其城市面貌,往往要从加快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这样做既迅速又有效,于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树立城市品牌的制高点,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地不断完善,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的形象将焕然一新,城市的品牌也将随之树立起来。

二、新时期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的规划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云南各地积极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城市基本框架,改善了交通,美化了城市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云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新时期云南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限制了城市核心作用的发挥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正是导致云南省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核心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昆明市是云南的省会城市,理应承担起拉动全省发展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却一直限制了昆明市的发展。当前昆明市的建成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左右,这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属于规模比较小的。同时,昆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规划,许多基础设施年代久远,现代化水平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中村”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也不利于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维护。昆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云南省就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制约了云南城市的整体发展

当前云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城区和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各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最终又限制了城市整体的发展。许多城市主要基础设施都布局在城区,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也聚集在此,但是城区的发展面积有限,这必然会形成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加大城区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城市要不断向外扩展,但是目前郊区缺乏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低,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扩大。同时,各区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城市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城市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云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缺乏整体性和继承性,不利于旧城在发展旅游业、树立城市品牌方面发挥作用;新区建设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资金投入有限,出现了新建区分布散乱、数量多、规模小和土地利用率不高、工业用地空置、闲置较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时期、高投入的项目,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发展平衡的基础上,否则将付出巨大的物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交通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一大瓶颈

云南省由于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交通建设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云南发展的一大瓶颈。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云南省的交通建设仍比较落后,适应不了新时期云南省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云南省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能够增加云南的财政收入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云南各旅游城市、各景区之间的交通不便利。各地之间的交通以公路为主,道路质量的低下导致旅游的满意度下降。同时,云南省仍有不少地方没有公路,人们出行仍靠步行和马驮。缺乏交通建设这一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必将缺乏充足的动力。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南城市新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往往反映着一个城市及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和观念也必须不断创新。我们必须站在推动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高度布局和发展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统筹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从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利益出发进行规划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限制了云南城市的协调发展。政府要着重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升级和人口迁移做好准备,促进城市协调发展。为此,云南省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厦门市是我国沿海著名港口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厦门市通过改善岛内、岛外交通,完善岛外和新建区的公共服务,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目标。为此,云南省必须合理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以便完成新时期云南省的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特色

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区位因素,建设既有本地特色又与周围城市交相辉映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风格,这样既能加快城市发展,又能与周围城市相配合,加强区域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大连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特点和城市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的条件,以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和宣传,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大连的城市形象璀璨夺目,城市品牌和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云南省的有关城市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也必须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定位加以规划。昆明及其周边地区是省内的优先开发区,为此应加快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和人口聚集做好准备,承担起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职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全省的限制发展地区,今后要加强绿化、退耕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产业和人口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省内的其他城市,要利用濒临东南亚的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兴建工业园区,加快支柱产业建设,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转移。

(三)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现代交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可以继续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重视相关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加快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壮大,并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云南省要想有新发展,必须解决其交通问题,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保持公路现有的快速发展势头,进一步完善民航机场布局,发挥水运补充作用,启动并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使游客往还于各景区之间时有多种快速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同时,加快跨境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加强对外沟通,吸引外资打下坚实的基础。云南省各城市以新的观念看待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简本[Z].建设部专家审查组,2003.

2、关春玉.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创新与制度规划[J].管理,2008(1).

3、胡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政府合作机制创新[J].公共经济,2008(1).

4、吴永生,高珊,杨晨.江苏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动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5、张望.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VAR方法对福州市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3).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陈运动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论文 篇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诸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口较大、投融资主体单一、投资不平衡、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性体现不充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设施维护运作不合理等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我国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必须以投融资市场化改革为目标,通过转变投融资理念,调动生产积极性;通过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筹资渠道;通过统筹规划资源,协调发展不同城市;通过重塑投融资主体,理顺产权关系;通过改革价格机制和强化资金管理体制,确保资金合理高效使用;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制。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对策

一、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工程及其服务的总称[1]。它既为物质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通常也称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市政建筑和公用事业两类,即自来水、煤气、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道路等[2]。1959年Mschauer.Dd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过专门研究,结果表明: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和能源供应,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供求不足,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有效投入不足,即建设资金短缺,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模式和渠道创新方面。黄如宝[4](2006年)认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对投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逐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问题。郭晓玲[5](2010)认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过程中应该结合该城市基础设施的差异性。陈伟强[6](2002)从当前国际上通行的项目融资模式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项目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可以采用BOT、ABS等项目融资模式。姚少华[7](2003)则提出了资产证券化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运作的具体办案设计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廖佳丽[8](2006)研究了国内外比较先进的几种融资模式(包括BOT、ABS、PPP等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借鉴意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和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于国家投融资理论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基础建设融资模式以外的其他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性、投资公司主体地位、资金使用率、投资平衡等方面综合性分析研究较少。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城市建设投融资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道路拥堵状况逐步缓解。2010年末,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38.1万辆,比上年增加了1.2万辆①。第二,城市供水行业高速稳定发展,居民生活及企业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2010年我国用水普及率为96.68%,城市供水总量507.9亿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第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生产生活污水得以妥善处理。201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82.31%,比上年提高7.04个百分点。第四,燃气使用逐渐普及,市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燃气普及率92%,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第五,城市绿化建设得到加强,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2010年末,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为213.4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2平方米,同比增长6.6%。近年来就总体状况来看,我国公用基础设施总量快速增加,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人均享用水平仍然较低,部分资源型设施供应质量差,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居民健康。2010年,我国人口路网密度为2.1公里/万人,与国外发达国家6公里/万人~10公里/万人的路网密度相比差距甚大。2010年,全国拥有城市绿地面积约213.4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11.2平方米。全国仍有近18%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影响着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见,各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比明显滞后。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最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资金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形式的投入为辅,由于金融危机,外资资金投入明显下滑。从资金额度变化来看,最近十年全国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上升。资金来源合计从2000年1 849.5亿元增加至2010年14 293.6亿元(见图1);维护建设资金从2000年269.8亿元增加至1 344.3亿元。从投资的行业来看,2010年我国城市公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4 293.6亿元,同比上涨30.13%,其中污水处理及再利用最为显著,同比增加15.38%,燃气、垃圾、排水和道路桥梁等行业投资同比增加分别为59.6%、50.59%、23.54%和35.25%。从融资的方式来看,我国城市建设资金的融资模式主要采取BOT、TOT、BOO、BOOT、ABS等模式,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运作能力较弱,引进民间资金、民营企业及外商企业的资金较少。从国家相关政策来看,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深化城市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市政项目的建设债券。”[9]从城建资金的管理来看,由于城建资金分散性的特点,资金使用缺乏监督,造成我国的城建资金严重浪费。传统的城建资金管理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城建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城建资金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有待创新。目前,我国一些地方进行创新改革城建管理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其建设水平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比明显滞后,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虽不断加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增长幅度约在20%左右,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上政府财力投资不均匀,许多城市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呈现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窘况[10]。2010年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4 305.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7%,但与联合国建议的一国的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15%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11]。

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除了投资总量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已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这主要是由于:首先,重复建设。各地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竞相修建宽马路、大广场、华丽的建筑、漂亮的公园等实际利用率很低的设施,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其次,运营维修不当[12]。重建轻养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生产成本的增加,资源损耗严重。再次,管理水平不一。全国自来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低相差数十倍,公交系统人车比平均为11∶1,高低相差4倍,单位公里成本高低相差7倍。道路和绿化养护实行竞争招标的城镇,节约资金均在30%左右。因此,通过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潜力很大。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来源集中化,投融资主体单一

图2 中国2010年城市公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来源比例数据来源: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城镇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特殊政策类收费等。首先,预算内资金占城建资金的比重较大。图2显示,2010年我国城市公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合计14 293.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6.0亿元,占总额1.44%,地方财政拨款4 465.6亿元,占总额31.24%,国内贷款4 615.6亿元,占总额32.29%,此三项合计9 287.2亿元,占总投资额的64.97%。其次,非预算内资金比重较小,2010年,企业自筹占城市公用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1.4%,债券占0.34%,而外商直接投资只占0.8%,其他投资约占7.87%,此类资金大多是靠政府举债,且部分举债资金的借贷还是以政府财政作担保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其他非国有资本的投入。也就是说,城建资金主要来源仍为政府财力或以政府财力为担保的银行借款,企业自筹或外来资金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相对较少,还没有真正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不平衡问题

首先,大中小城市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平衡。虽然目前中小城市对城市化的贡献率高于大中城市,但受到地方财政实力、经济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倾向于大中城市。由于投资力度不足,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市化只是人口堆集形态的低水平城市畸形扩张。其次,地区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平衡。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大约是西部地区的4.3倍。根据陈继松[13]对浙江省的调查,欠发达市县城市数量占全省市县总数的33.8%,而其城建投资仅占全省城建投资总量9.4%,2001年全省25个欠发达市县的城建投资为21.77亿元,还不及杭州市当年的城建投资总量。从投资行业来看,欠发达市县城市目前的投资重点在供水、道路桥梁、防洪及旧城改造等方面,排水、绿化和环卫等方面的投资仅占16.4%,比2001年浙江省平均水平低15.2个百分点。

(四)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

近年来,国家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地地方政府为了能多渠道地筹集城建资金,纷纷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城投公司)[14],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经营城市的载体,负责筹集、使用、偿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但是就全国各地城投公司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能是作为政府向金融机构贷款,特别是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工具,并没有真正成为城建投融资的主体。具体表现:第一,城投公司在工程项目前期准备阶段没有投融资决策权,实质上是“政府决策,公司筹资[15]”,即公司作为政府“统借统还”的法人实体向银行贷款,贷款多少并不是根据公司承担债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而是根据当年地方政府城建资金需求量和财政能力而定。第二,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制度,由政府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与偿还,公司对自己借入的资金没有处置权,仅起“出纳”角色。第三,公司的领导层由政府官员兼任,政企不分,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种体制上的弊端造成城投公司仅充当政府职能部门的配角,无法发挥政府投融资主体的地位,使得“谁投资,谁决策,谁负责”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机制难以落实,公司的权、责、利相互脱节,多数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陷入举步维艰的经营困境。

(五)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性体现不充分,价格改革滞后,财政负担重

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来水、燃气、热力、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公用产品长期处于低价运营状态,价格与价值背离。为了维持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政府每年都要向其建设企业提供巨额补贴,这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差等问题,不利于国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考核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激励机制的形成。其次,由于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定价机制,城市基础设施产品价格与其实际生产成本脱离。尽管国家有明文规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的调价本着居民用户保本微利,工业用户略有盈余的原则”,但经政府部门审批后最终出台的价格仍与成本相去甚远,需财政补贴支持。最后,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低价格还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消费,抑制了供给,使城市基础设施的供求矛盾雪上加霜。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与运作不合理

虽然国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维护建设资金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强,但是管理维护与运作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城市建设信息匮乏和建设运营经验不足造成我国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系统落后。2011年6月的暴雨造成我国北京、武汉等大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充分暴露了我国现代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系统的严重落后[16]。其次,我国基础设施基本处于非经营性管理模式。管理单位不讲经济效益,部分单位只花钱不赚钱,出现严重亏损状态。目前,供水行业也开始实施阶梯水价,可是同类其他基础设施管理方式仍需改进。最后,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法律知识的缺乏,投融资方面的纠纷案件纠纷层出不穷,愈演愈烈。2004年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某公路一标段(合同段工程造价逾1.2亿元)在招投标过程中,因0.25元引起重大争议。

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原则、目标及建议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总原则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由计划经济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转变政府职能,使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步入良性循环。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原则是:城市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性原则;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融资活动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众利益。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创新投融资理念,打破传统投融资体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效地增加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垄断经营向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转变,通过运营体制改革,实现国有经营向特许经营转变;通过价格形成机制和财政补贴机制的改革,实现由计划机制向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转变;通过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政府由直接经营管理者向市场管制者角色的转变。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理念,调动政府、社会积极性

传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这一公共物品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因此政府承担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供给符合逻辑选择。但是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属于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即使在纯公共物品领域,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也并不等于公共物品完全是政府直接生产。而我们传统的观点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就使得政府直接生产占据了庞大的财政支出,同时垄断性生产在财政投资方面也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弊端。其实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职能,只是指政府必须负责向社会最终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而并非像传统模式下那样,政府不仅供给公共物品的所需资金来源,而且还使公共物品的生产直接在其管制下进行。所以,公共物品的政府直接生产只是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形式之一,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最主要的职责应是决策、控制和监督。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调用民间力量,转变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公共物品的单一模式,实现公共物品生产形式的多样化。

2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制,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目前我国大力引入外资,但城建资金融资渠道仍十分狭窄。城市建设规模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动员财政性资源来应对市场需求的模式来实现。因此,为了建立符合市场化经济要求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应该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加大,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机制,通过财政投资调动社会投资,从而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第二,进一步扩大资本的市场融资。通过市场化改革、政企分开,推进有益的公用事业、企业上市融资,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进行发行市场债券的研究探索,采取政策支持保险基金等参与有盈利的基础设施投资。 第三,争取政府和银行的低息贷款及发行债券筹资。政府财政贷款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的低息贷款,对于约束公共企业经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四,通过采取国际上通行的BOT、TOT等规范的融资方式,更加广泛的吸引民间资本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进一步扩大社会投资的范围。 第五,进一步完善城镇土地和基础设施开发机制,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

3统筹规划,协调不同城市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中小城市间差异较大,所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则,明确各类城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相应的职能,形成合理的城镇化建设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大城市要以国家级或跨省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和高科技制高点的基地为目标,逐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一般性大城市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不仅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更要注重建设的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4重塑城建投融资主体,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城建投融资、建设与运营的良性循环

首先,组建真正具有资本运营能力的城镇投资发展公司(简称城投公司),使其具备企业法人地位。政府应赋予城投公司以下主要职能:①城市建设的融资主体。国家授权城投公司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庞大的城建存量资产,多渠道地筹集城建资金。②城建资金的投资主体。授权城投公司统管政府每年的城建资金,为发挥城建资金的规模效应和积聚效应创造条件。③城建存量资产的运作主体。授权城投公司对城建存量资产进行统筹安排,大力开展资本运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建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改革政府职能,做到政企分离、政事分开,使城镇建设管理部门与所属的企业真正脱钩,使企业经营自主权真正到位,即政府只以监督者和市场环境的维护者等身份出现,集中精力做好决策性、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把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去做,把服务交给社会推行。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合理分解政府行政职能,借助当前机构改革的契机,让市场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使最终由市场来决定社会资源配置。

5改革城市基础设施政策性收费和价格机制,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价格体系

城市基础设施价格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产品与服务的有偿使用,并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必要的政策性收费为辅的价格体系[17]。通过充分运用价格导向机制,一方面做到对投资方向的导向,通过较低的税费、较高的产品服务价格,引导社会投资投向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另一方面做到对市民和企业消费的价值取向的导向,如通过增加收费或采取递进价格,鼓励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6改革和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及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不断提高投资效益

一是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明确投资者的责、权、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遏制建设项目中的不正之风。二是推行建设项目招标制,除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工程、抢险救火等特殊工程和一定限额以下的小型零星工程等之外的工程,都必须实行公开招标发包,择优选择承包单位。三是推行建设项目监理制,参照国际通行的“菲迪克”条款进行项目管理,实施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控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监理体系。

7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关注的不只是投资的数量和投入的质量,还应该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与运作。首先,行政管理部门应科学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并向承担建设的单位提供有效的组织信息与咨询服务。其次,对于不同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单位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管理经营性的单位应确保其自负盈亏;对于非经营性的单位,用财政税收方式维持管理;对于从事准经营性的经营管理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实行自负盈亏,或对不足部分给予财政补贴。再次,还需制定一套完整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范性法律法规文件,规定人们在城市基础设施使用和管理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规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制度性约束与创新研究(03BJL034)”及“ 山东省软科学:当前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推进策略研究”(2009RKA078)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10 .注:文中其他数据来源与此相同。

参考文献:

[1]陈炳水.现代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200-201.

[2]肖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3]徐东.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3.

[4]黄如宝.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2006,(10):5-8.

[5]郭晓玲.城市基础设施差异性与投融资模式创新选择[J].价值工程,2010,(25):13-14.

[6]陈伟强.关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研究[J].北方经贸,2002,(11):23-25.

[7]姚少华,吴振宏.西部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融资的新思路:资产证券化[J].科学•经济•社会,2003, (3): 45-47.

[8]廖佳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验,2006, (2): 68-71.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8-59.

[10]柳学信.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改革风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6-67.

[11]Word Bank,Word Department Report 1994[R].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1994.

[12]陶然,制度创新与城市化——兼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业建设[J].城市问题,1996,(4):15-19.

[13]陈继松,周伟群,贾利松,钟卫军.浙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3):56-60.

[14]刘玉明,郝生跃,郭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15.

[15]李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6):71-75.

[16]部分城市因暴雨发生内涝 暴露排水系统规划落后[Z].http:// news.sina.com.cn /c /2011-06-22 /015722681756. shtml.

[17]范川.城镇建设资金运作与改革[J].城市发展研究,2001,(1):30-32.

[作者简介]高强(1966- ),男, 陕西绥德人,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

李鹏进(1985- ),女,陕西榆林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收稿日期]2011-12-5

责编:启方;校对:启方

作者:高强,李鹏进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论文 篇3:

国有投融资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摘要]扶持国有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对推进广西区域范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分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广西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和发展国有投融资平台以促进广西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投融资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公共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条件,城市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地位重要,作用显著。城市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应体现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增强资源富集的桂西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当前应对全球后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积极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扶持国有投融资平台尽快做大做强,对加快推进广西区域范围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落实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地区、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战略将十分重要。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至“十一五”时期,广西区域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目前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发展水平滞后,区域生产力结构不够合理、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区域竞争力偏低。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总体实力弱。2009年广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水平的63.2%,人均财政收入为全国水平的38.7%。根据2000-2007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广西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贡献率中,装备与加工业增加值为12.78%,高新技术产业为1.3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02%和8.27%。二是城乡居民收入较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水平的90%,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水平的77.2%,三是基础设施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高速公路密度排全国第23位,铁路电气化率排全国第24位。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7941吨/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1.81%,居全国中等水平;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148.2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29.17%,居全国中下水平。

可见,在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的前提下,产业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将持续,出口下降、资本输入减少削弱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相比东部地区,广西人才缺乏、行政效能偏低等问题也将带来错失发展机会的可能。

二、国内外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政府应采取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措施,进行积极的需求管理,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扩大公共投资、主办公共工程。他的理论在二战后得到了欧美各国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国有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10%左右,国有企业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20%,这些大多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汉森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中提出了混合经济思想,将凯恩斯的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汉森明确提出政府应当通过设立国有企业的方式,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活动发展的“车轮”。据美国和日本的投入产出显示,电信、电力和供水几乎被用于每个经济部门的生产过程,交通运输对于每一种商品都是一种投入。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人均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基础设施总量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获得安全饮用水增长0.3%,铺砌的公路增长0.8%,电力增加1.5%,电信±曾加1.7%。

重庆市在实行政府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前的2002年,财政收入157亿元,政府债务余额450亿元;同年,重庆市政府成立了8个投融资平台,号称“八大投”,筹集和投入近2000亿元进行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城市规模和各项设施迅速扩展和配置到位。6年来,他们通过银行与证券市场融资2500亿元,投资了1800亿元,年均投资300多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的75%是“八大投”承担的。至2008年,重庆市财政收入达到870亿元,债务余额仍维持为450亿元。综合考虑这一期间物价上涨和利息因素的影响,市政府的债务余额其实为负增长。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八大投”,就不会有重庆短时间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巨大的变化。

三、国有投融资平台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与成效

1、整合政府资源以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

为了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广西自治区政府迅速行动,在2007年考察学习重庆市政府的成功做法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决策,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做出部署:“加快整合各类政府资源,培育投资主体,充分发挥现有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有色金属、金融、交通、铁路等投资集团的组建和运作。”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钢铁、石油、核电等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广西已成为沿海发展的新一极、东部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进入了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随之而来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剧增,财政投资项目日益增多。据初步测算,未来两三年内,广西将要投入上千亿资金进行重大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因此需要搭建投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发挥乘数倍增效应,全面破解资金紧张矛盾。目前广西本级政府已经成立了多个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融资平台,承担了铁路、高速公路与高等级公路、港口码头、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公益性项目等项目建设。

2、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双赢目标

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与建设。广西自治区投融资平台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依托自治区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已经在以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运营上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08年7月成立以来,开工建设14条高速公路,总里程1485公里,总投资856亿元,该公司目前管辖运营的高速公路947公里,总资金超过500亿元,预计到2012年,集团公司将成为广西首家资产超1000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2008年7月成立的广西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推进了铁路网建设,会同铁道部先后开工建设南广铁路等16个项目,广西境内里程约2200公里,总投资约2000亿元,总资产超过250亿元。该公司开工项目之多,里程之长,投资之大,在广西铁路建设历史上前所未有,为广西提前迎来高铁时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西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2009年12月成立以来,自治区政府即赋予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经营、资本运作及相关业务,加快城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自治区本级重大公共工程建设任务,不到一年就全面开展了多个自治区重大公益性项目建设,完成对全区数十个城镇污水、生活垃圾

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初具大型国有企业的架构。

四、强化国有投融资平台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对策

1、加快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基础设施建设是达成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作为投资环境先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周期,而不能等到城市化、工业化高度发达以后才去建设。也就是说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初期就要依据地区发展规划,通过自有财政、市场筹集、引进外来资本提前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

目前,广西各级政府还普遍处于吃饭财政,各种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条件依然落后于周边发达地区,项目建设与运营的回报率依然偏低,没有形成基本的赢利水平,面临着很难吸引民间资本投入的困境。一方面广西各级政府没有财力投入,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需要基础设施率先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政府直接投资的模式转换为由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依托良好的政府信用或信用支持,将存量资产转化为现实的融资能力,先期建设基础设施,培育项目盈利能力,逐步带动社会资本的进入,再实现资产的增量货币化,实现资本的增值,这已经是重庆市政府成功破解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难题的成功出路,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很快恢复社会经济的有效办法。

2、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的方式就是要尽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角色定位转换,通过培育市场法人主体,将原来依靠行政方式组织建设和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交由企业按资本化方式组织开展。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中按照市场化规则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投资运营主体的市场化、资本化,达到壮大政府投融资能力、减少财政负担、逐步吸引社会力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目的。同时,对已经组建的国有投融资平台公司要严格按照国发19号文件和《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充实公司的资本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商业运作。

3、为国有投融资平台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1)严格政企分离。企业的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才能生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遵循公司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投融资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及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国有投融资平台的成长壮大,需要在政府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被真正赋予独立的法人地位。应避免政府或相关部门在建设项目的决策执行过程中背离经济规律,从行政角度干预企业的商业运作,维护国有投融资平台在确定企业经营目标时得以在财务指标和公众利益间取得合理平衡的正当权益,以获得企业较高的经营效率。

(2)改善政务环境。欠发达地区低效率的政务环境是国有投融资平台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政务环境,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各级政府的政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备案服务。但是改善政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征地、拆迁和众多政府部门的审批、管理等环节,因其内容极其复杂,任何环节的干扰、阻挠、不作为等都会影响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融资和实施周期。因此,改善政务环境既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也是壮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前提。

(3)加大政策倾斜。广西自治区党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创新城镇建设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加强城镇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水平。”这表明,广西已从决策层明确将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作为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推手。

承担特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有投融资平台本身除了具备商业运营的属性外,同时还具有保障公共利益的属性,支持国有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壮大应纳入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政府各部门应支持国有投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用足、用好各级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必要的鼓励性政策,通过国有资产、土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的授权经营管理,增强其资本运作能力;应鼓励国有投融资平台按照市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与自治区内区域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引资嫁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及时妥善地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自身的资产质量;积极促进其逐步发展成为信用良好、融资能力较强,具有主业特色的投融资主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加强自身业务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影响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下,国有投融资平台的信贷环境严峻,切实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国有投融资平台,应尽快实现从融资方式的结构单一性向多元化的方式转变,从管理资产向经营资产方向转变,力求在融资模式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上求得突破,既要积极争取符合金融政策的银行贷款,还要策划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中期票据融资、信托租赁融资、BT和BOT等融资模式,以求破解资金需求的难题。同时,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加强运营监管,不断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运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扩大相关的综合效应,为广西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注: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桂科攻10124006-2。)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著,毛晓威等译: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2]马飚:关于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Z],2010.

[3]王秀云: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2007(6).

[4]纪玉山、张跃文:西方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琼北亚论坛,2004(1).

[5]黄奇帆:解析重庆基础设施公共建设投融资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9-03-08.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黄科宏 沈凌 廖小新

上一篇:国际互联网引发经济革命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辅导员指导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