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江湖初三作文

2024-04-12

步入江湖初三作文(精选6篇)

篇1:步入江湖初三作文

若说学习就是一条起跑线,我已不知望过多少接力棒在面前晃悠而过;若说初中生涯只是沙漏,那一粒粒小沙石不知细细慢慢流过多少岁月的流年。

步入初三,我长大了。我褪去从前青涩的外衣,逐步走向落落大方。蝴蝶要经破茧才能振奋翅膀,金蝉需要退壳才能完成锐变。小时候总是因父母的一句唠叨而心烦意乱,也或是因老师的一句批评羞愧难当……现在,我爱上了善解人意,爱上了勤能补拙。也或是风雨经历的不少了,那一滴滴雨淋在身上,更淋在心上,无处追捧。

步入初三,我更爱努力,更有上进心了。每次考试后的大榜排名,像跟小刀子一样,疼得我隐隐作痛。二,考场打浪儿,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前的傲娇,总认为学习差的永远追不上去,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因为你要明白一件事,攀登者在爬山的过程中,或者心中想爬的“山”都不一样,但若都想上山之峰,就必须做出比别人努力的十倍,二十倍……不然就会被狠狠踩于他人脚下。换个角度,你是爱看爬山旅途中的星星散散的风景,还是登上山峰后一俯万物的紧张,兴奋呢?

步入初三,我更有些内向,封闭了。都说初中生活要活力四射,我心中的万千光芒又在哪儿呢?凝聚心中考高中的志向,在阵阵秋的蜜蜂中迷蒙了眼。在家中不敢与父母做更多的交流,也不知有什么共同话题可聊。空气中弥漫的不止尴尬,更多的是懊悔,不理解……或许只在手机上,游戏中才能找寻自我,感受虚拟世界给予的快感。

步入初三,在学校的丰富生活让我忘记了许多不愉快,那感觉就好像一阵甘霖降在干涸已久的旱田上。老师们一个个讲的风趣的笑话,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捧哏”,“逗哏”。初三不知是让你痛苦又或是快乐。

或许今后的艰辛远不能至,但要坚信既然已走进初三,再无回头路。一根草不破土而出,又怎能领略外面的一番天地呢?

篇2:步入江湖初三作文

相比初一初二的时光,群殴的,抽烟的,处对象的。初三就像是咖啡,烈酒,又像甘甜的果汁,更像怪味豆……初三生活,如歌的青春。我们休息只有在困难中磨练自己,才能拥有一方亮丽晴空。快乐的学习,艰苦的学习,九年级是艰苦的,是充实的,可能也是快乐的吧。也许,我们会经常熬夜到挺晚,早上又早早的起床早饭可能都不吃,为的就是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或许有的同学正在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无奈,也或许有的同学还不以为然地逍遥着不多的日子。

其实,初三那年是我们人生一段充实的经历。就如同蝴蝶只要经历破茧的痛苦,才能拥有美丽的翅膀,然而,我们有足够能力破茧吗?我们的丰翼足够丰满了吗?小鸟是经历过成千上万次试飞,才得以在空中飞翔,所以我们已不应该再在为压力所阻,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吮吸养分,总有那么一天我们拥有坚不可摧的羽翼,从而风雨中自如的飞翔。

篇3:步入江湖初三作文

一、创境激趣是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

学生的写作欲望是使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原动力, 只有他们自发地想、自觉地写, 才能有时效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做到“情动而辞发”。因此, 创境激趣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 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经常创设有效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保护鸟类》的习作教学, 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此类习作没有亲身体会, 写起来只是纸上谈兵:写几句大道理, 发一番不痛不痒的感慨, 内心并没有什么触动。于是,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写这篇文章时就别出心裁地创设了猎人打鸟的情境, 由自己扮演猎人, 学生来观看此过程, 许多学生都喊着“不能打鸟”。在获得深刻感知的情况下, 于老师给学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 学生们阅读后更加深了人人都要保护鸟类, 保护大自然的感悟。你看, 作文自然也就写得轻松了。

此外, 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在作文之前或课堂之外开展一些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上海大学的李白坚教授在教孩子写作文时, 就经常开展如做木头人、添鼻子、击鼓传花等等活动。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 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 打破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壁垒, 赋予课堂乐趣, 就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会, 就成功取得了写作的情感素材。“未成笔调先有情”, 此时学生落笔而写, 自然就会“有话可说”了。

二、捕捉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基本素材

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 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胸中无竹”, 缺乏题材。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 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 反映生活本色, 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等来思维的。”可见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接触外界时所得到的主要形象, 他们表达的欲望在具体形象、具体情境之中更易激发。引领他们贴近自然, 从自然汲取灵感才是学生乐于作文的一个重要保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带着他们投入自然, 到大自然中去拥抱自然, 让他们恣意地在其间捕捉灵感。一旦感受到美, 无须教师的提醒, 学生便自发地把这些都书写在纸上。

作家笔下的人事读来总觉回味无穷, 这是因为他们从社会中搜集了诸多素材。课堂上, 学生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小作家”, 这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身边的新闻, 民间的故事, 各地的风土人情等, 这些围绕在学生生活中的总易被忽略的事物, 往往就是打开学生写作思维之门的钥匙。如现在正值我国城乡飞速发展时期, 我开展了“喜谈家乡新变化”的调查活动, 让学生深入社会当中去挖掘素材。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到的信息, 所以描述起来津津乐道, 急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时再让学生下笔去写,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具有感染力了。

一旦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 言语如流水般涓涓而出, 下笔时自然就文思如泉涌了。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 融入自然、感悟社会, 捕捉这之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写作题材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三、阅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语言源泉

如果仅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是远远不够的, 这在作文教学中只是触及面, 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才能为他们储备运用的“能量”。因此,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 注重表达, 是学生顺利写作的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积累上多下功夫。

(一) 课内外阅读, 丰富语言积累

学生常因语言表达的单一性致使习作的阅读性、趣味性不强, 转变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保证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来直抒胸臆, 说自己所想。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堂内的阅读自不必说, 在课堂之外, 也可以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 不为学生的阅读种类设限,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自主地选择喜欢的读, 感兴趣的看, 最后以读促思, 以读促写。“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我班上作文水平最佳的同学, 写出来的文章语句生动、形象, 十分具有感染力。班上的同学都很佩服他的写作水平, 他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多读, 多记, 多练。阅读面广, 注重词汇的积累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文思如泉涌”。因此, 我们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墨”, 不再惧怕写作。

(二) 积累生活素材发展语言

材料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 闪光的素材要捕捉, 否则就会失之交臂, 自己还茫然不觉”。因此, 我在教学中, 采用写周记的方式, 让学生坚持记录一周所发生的令其印象深刻的事情,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此外, 我还定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换周记阅读, 将小组评选出表达得最有“味道”的周记推荐给大家。有一次, 班上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挑选自己日记中觉得有意义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他讲的是篮球赛的事, 在讲到比赛情景时, 他兴致极高, 越讲越激动。其他同学惊奇地发现他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可说”“语无伦次”了。他自己也表示写周记是很好的习惯, 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当今互联网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 除了在自己的身边积累素材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畅游”, 搜集资料等等。途径是多样化的, 可以由学生自由自发地发掘。这样日积月累, 坚持不懈, 学生就会养成观察习惯。通过观察, 学生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 联想就会越来越丰富, 作文时思路就会越宽广。

四、赏识评价是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

学生能否乐于表达, 大胆表达, 除了学生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外, 对他们习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价是扫清他们对作文恐惧阴霾的一把魔法扫帚, 是指明习作学习方向的一盏明灯。小学生写作文, 就像是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小舟, 写作的茫茫“海洋”可能会令他们刚启程就产生畏惧。因此, 对他们的护航就该慎之又慎, 不但应令他们跨越自身的障碍, 更应为他们的风帆提供前进的动力。小学生的表达难免稚嫩, 可正因如此, 哪怕只是一个好词语, 一个好句子, 我们都要对他们予以肯定。如果一味放大他们习作中的缺陷, 只会浇灭他们对习作的热情, 也会使我们的习作课上起来困难重重。因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以正面的、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潜力。得到了教师肯定, 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能有所增强, 爱上写作。

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我想对你说》中写了五六件关于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事, 正当我要深入感受他笔下母亲的个人形象时, 文段却戛然而止, 每件事都“蜻蜓点水”。于是我评价道:“你能细心观察母亲, 留心记录母亲在生活中的点滴, 并罗列出这么多事例, 可见你对母亲的感情之深。但如果你能用个‘筛子’把这些事筛筛, 详细地只说一两件事, 那么老师看你的作文就不会觉得如在云雾里摸索方向, 可以更容易了解你的母亲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 既给予学生的闪光点充分的肯定, 又对他的不足进行点评。这位学生读了评语以后, 对自己的作文修改有了明确的方向, 修改后交上来的作文质量明显比第一次进步。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谈作文教学中提出:不写评语写心语。比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夹上一枚火红的枫叶, 给获得好成绩的同学照上一张合影, 给取得飞速进步的同学发张奖状, 给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写张喜报……文章想象丰富的画对飞翔的翅膀, 拟人手法用得好的给他画个卡通人物, 画张笑脸以示对他的鼓励。

我平时在写作文评语时采用了魏老师的这种方法, 如文中语句写得好的, 我在旁边画了个“点赞”的手形, 表示这句写得很棒;对有进步的同学, 我画张笑脸, 在旁边写上我看到他进步后的心情;对题目有新意的, 在旁边画一个五角星, 表示这是一个闪光点……这样的做法改变以往一味用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习作的情况,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信心被培养起来了, 写作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新课改背景下, 创新型教师的“惊喜”, 似一片绿地上绽放的花蕊, 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意愿, 提升了写作的效率与质量。可见, 激励性评价所带来的效果远远超过负面评价甚至普通评价。对孩子的习作, 不要吝啬赞赏。

总之, “积极的诱导可以引起学生写作兴趣, 愉悦的心情可以促使学生细心观察, 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作为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发掘有利的素材, 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导学生细心生活、积极积累, 作文评改时用上有效的、创造性的评价。相信只要我们在习作的课堂上设计得当, 引导有方, 加入富有活力的元素, 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时的乐趣及惬意, 学生就会改变对习作厌恶、惧怕的态度, 也不会再有“无话可说”的现象。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乐意地加入到习作的行列,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项学习任务了。

参考文献

[1]周萍萍.以学生生活为基点的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 2013 (8) .

篇4:引领学生步入作文乐园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学习中,小学生最惧怕的就是写作文。许多学生认为作文难,每每想提笔却“无话可说”。为何会无话可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素材;2.学生的阅读量少,语言积累不足;3.教师在批改时过于严格,不能很好地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觉得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境激趣是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

学生的写作欲望是使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原动力,只有他们自发地想、自觉地写,才能有时效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就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做到“情动而辞发”。因此,创境激趣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必要前提。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经常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保护鸟类》的习作教学,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此类习作没有亲身体会,写起来只是纸上谈兵:写几句大道理,发一番不痛不痒的感慨,内心并没有什么触动。于是,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写这篇文章时就别出心裁地创设了猎人打鳥的情境,由自己扮演猎人,学生来观看此过程,许多学生都喊着“不能打鸟”。在获得深刻感知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阅读后更加深了人人都要保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感悟。你看,作文自然也就写得轻松了。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在作文之前或课堂之外开展一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上海大学的李白坚教授在教孩子写作文时,就经常开展如做木头人、添鼻子、击鼓传花等等活动。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活动,打破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壁垒,赋予课堂乐趣,就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会,就成功取得了写作的情感素材。“未成笔调先有情”,此时学生落笔而写,自然就会“有话可说”了。

二、捕捉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基本素材

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胸中无竹”,缺乏题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将习作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等来思维的。”可见直观形象是小学生接触外界时所得到的主要形象,他们表达的欲望在具体形象、具体情境之中更易激发。引领他们贴近自然,从自然汲取灵感才是学生乐于作文的一个重要保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带着他们投入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拥抱自然,让他们恣意地在其间捕捉灵感。一旦感受到美,无须教师的提醒,学生便自发地把这些都书写在纸上。

作家笔下的人事读来总觉回味无穷,这是因为他们从社会中搜集了诸多素材。课堂上,学生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小作家”,这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身边的新闻,民间的故事,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围绕在学生生活中的总易被忽略的事物,往往就是打开学生写作思维之门的钥匙。如现在正值我国城乡飞速发展时期,我开展了“喜谈家乡新变化”的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当中去挖掘素材。由于学生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到的信息,所以描述起来津津乐道,急于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时再让学生下笔去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具有感染力了。

一旦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言语如流水般涓涓而出,下笔时自然就文思如泉涌了。只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融入自然、感悟社会,捕捉这之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写作题材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三、阅读、积累是学生作文的语言源泉

如果仅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在作文教学中只是触及面,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才能为他们储备运用的“能量”。因此,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注重表达,是学生顺利写作的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积累上多下功夫。

(一)课内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学生常因语言表达的单一性致使习作的阅读性、趣味性不强,转变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保证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来直抒胸臆,说自己所想。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堂内的阅读自不必说,在课堂之外,也可以倡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不为学生的阅读种类设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自主地选择喜欢的读,感兴趣的看,最后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出口成章”的目的。我班上作文水平最佳的同学,写出来的文章语句生动、形象,十分具有感染力。班上的同学都很佩服他的写作水平,他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多读,多记,多练。阅读面广,注重词汇的积累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文思如泉涌”。因此,我们平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墨”,不再惧怕写作。

(二)积累生活素材 发展语言

材料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闪光的素材要捕捉,否则就会失之交臂,自己还茫然不觉”。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写周记的方式,让学生坚持记录一周所发生的令其印象深刻的事情,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此外,我还定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换周记阅读,将小组评选出表达得最有“味道”的周记推荐给大家。有一次,班上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挑选自己日记中觉得有意义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他讲的是篮球赛的事,在讲到比赛情景时,他兴致极高,越讲越激动。其他同学惊奇地发现他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话可说”“语无伦次”了。他自己也表示写周记是很好的习惯,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当今互联网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除了在自己的身边积累素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上“畅游”,搜集资料等等。途径是多样化的,可以由学生自由自发地发掘。这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养成观察习惯。通过观察,学生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联想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时思路就会越宽广。

四、赏识评价是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

学生能否乐于表达,大胆表达,除了学生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外,对他们习作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价是扫清他们对作文恐惧阴霾的一把魔法扫帚,是指明习作学习方向的一盏明灯。小学生写作文,就像是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小舟,写作的茫茫“海洋”可能会令他们刚启程就产生畏惧。因此,对他们的护航就该慎之又慎,不但应令他们跨越自身的障碍,更应为他们的风帆提供前进的动力。小学生的表达难免稚嫩,可正因如此,哪怕只是一个好词语,一个好句子,我们都要对他们予以肯定。如果一味放大他们习作中的缺陷,只会浇灭他们对习作的热情,也会使我们的习作课上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以正面的、积极性的评价激发学生潜力。得到了教师肯定,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能有所增强,爱上写作。

比如有个学生在作文《我想对你说》中写了五六件关于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事,正当我要深入感受他笔下母亲的个人形象时,文段却戛然而止,每件事都“蜻蜓点水”。于是我评价道:“你能细心观察母亲,留心记录母亲在生活中的点滴,并罗列出这么多事例,可见你对母亲的感情之深。但如果你能用个‘筛子’把这些事筛筛,详细地只说一两件事,那么老师看你的作文就不会觉得如在云雾里摸索方向,可以更容易了解你的母亲了。”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既给予学生的闪光点充分的肯定,又对他的不足进行点评。这位学生读了评语以后,对自己的作文修改有了明确的方向,修改后交上来的作文质量明显比第一次进步。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谈作文教学中提出:不写评语写心语。比如:在持之以恒写日记的学生的日记本中夹上一枚火红的枫叶,给获得好成绩的同学照上一张合影,给取得飞速进步的同学发张奖状,给有突出表现的同学写张喜报……文章想象丰富的画对飞翔的翅膀,拟人手法用得好的给他画个卡通人物,画张笑脸以示对他的鼓励。

我平时在写作文评语时采用了魏老师的这种方法,如文中语句写得好的,我在旁边画了个“点赞”的手形,表示这句写得很棒;对有进步的同学,我画张笑脸,在旁边写上我看到他进步后的心情;对题目有新意的,在旁边画一个五角星,表示这是一个闪光点……这样的做法改变以往一味用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习作的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自信心被培养起来了,写作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新课改背景下,创新型教师的“惊喜”,似一片绿地上绽放的花蕊,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意愿,提升了写作的效率与质量。可见,激励性评价所带来的效果远远超过负面评价甚至普通评价。对孩子的习作,不要吝啬赞赏。

总之,“积极的诱导可以引起学生写作兴趣,愉悦的心情可以促使学生细心观察,适当的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應努力发掘有利的素材,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细心生活、积极积累,作文评改时用上有效的、创造性的评价。相信只要我们在习作的课堂上设计得当,引导有方,加入富有活力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时的乐趣及惬意,学生就会改变对习作厌恶、惧怕的态度,也不会再有“无话可说”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乐意地加入到习作的行列,而不是把它当作一项学习任务了。

参考资料

[1]周萍萍.以学生生活为基点的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8).

[2]李晓平.试论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如何从阅读教学中寻找“活水”[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4(12).

篇5:步入初三作文

收起初二时的欢乐与无知,静静地等待着初三,不久,它就张开那巨大的翅膀将我“拥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强大力量,我在挣扎,试图从这股力量中爬出,但是,我被抑制了,必须听从初三的安排………………

从前,我渴望来到初三,犹如花草渴望得到雨露,然而,当初三悄无声息的来到我身边时,我显得那么的无助与彷徨。

从前,听学姐们说,初三犹如四季,有阳光,有沙滩,有冰冷,还有紧张;初三犹如一个调味剂,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是,我依然看到了她们的春风满面,不背阴影所笼罩,然而,这毕竟是开始,久而久之,她们的书包变沉了,红光也渐渐从脸上褪去,听到的不在是欢笑声,而是叹息声。

我知道,书包里是老师一张张督促的面孔,苦口婆心的表情,面对这“风云种种”,我怕了,退缩了。但是,初三的梦幻却在我的脑海里飘荡,挥散不去。渐渐的我看到它冰冷的眼眸变的柔和了,还有那少见得笑魇。

也许这就是初三的欢乐,它被一层层内心障碍所掩盖了,也许这是初三给人的预测,它告诉我,我一定会有希望战胜初三的悲伤与困难。

我下决心了,决定跟初三斗一斗,毕竟它的可怕是人们内心得魔鬼在作怪,它的真面目就是那“笑魇”。面对这希望,我的梦想,我决定征服初三。初三是我的转折,成功路上的障碍物。对于它,我不应该轻视,也不应该把它当作无法越逾的千丈高山,我要踏上“云彩”去征服初三,我要用我的快乐来征服初三。

初三,你在我心中是一个难以征服的魔鬼,你在我的眼中是我必须到达的一个彼岸,你那阳光般的笑魇也将永远对着我。

有人说,初三是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人说,初三是最枯燥无味的;有人说,初三让我们失去了原来应该有的青春与活力。可我完全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初三,它是一台彩色电视机,他时刻上映着我们在初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初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有喜、有忧;初三虽然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玩的时间,但是,我们又收获了很多…

步入初三,我们就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我们是未来的主人,谁不需要知识?要建设我们的祖国,要靠科技创新。以前的中国,为什么会受别的国家侵略,因为当时,我们的科技实力还很微弱,所以,别的国家才会肆无忌惮的侵略我们。而现在,我们国家重视科学发展,培养人才,在科学领域已经有百分之十一的项目进入世界前列,如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作为我们,要珍惜现在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就更加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并不缺乏创新,只是,为什么禁锢自己的思想呢?不要总是认为,只有爱因斯坦、爱迪生、莎士比亚才有创造力,其实,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敢于质疑,认真思考,总会有所创新。

为此,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在老师的引导下,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不要以为科学创新只

是科学家的事情,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奋力拼搏,背水一战!

只有亲身从战场上回来的老人,才可以平静地解开衣衫,指着胸口的伤疤说:“我这里有一瓣玫瑰花的痕迹。”现在我就可以有经验地对你讲述我的初三。

“彼得·潘和他的永无岛只是一个梦,是孩子终究都要长大。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都会丢掉一些东西,不管你愿不愿意。”引用这段话作为这篇长篇大论的开头,是因为面对“初三”这两个看似庄重的字眼,我不知道从何开始说起。初三的日子,每天都是单调的重复,仿佛有个人在不断地按着倒带、重放。安安分分地听长辈们老生常谈的悠闲日子已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只有像纷繁而下的雪花一般多的作业。我们已经开始学着舍弃很多东西,放弃漫画,放弃电视,放弃上网……开始学着写老师口中的“能得高分的作文”,开始为中国的应试教育做贡献。触目惊心的中考倒计时,足以把人击倒的白色试卷,教室里永远过浓的CO2含量,填满了我们的初三生活。倒计时的天数一天天减少,是怎样揪扯着心灵的煎熬。张开手,细数手上的纹路,会看到与笔穿越漫长岁月的亲密接触的结果。在这试卷横飞的年代里,反抗是极其不明智的,我们纷纷举手投降,拜倒在中考的脚下。……我们甚至习惯了拖堂,我们的化学老师被几届学生誉为当之无愧的拖堂大王,没有一节课例外,最高记录20分钟。但这时候没人再去抱怨了,中考虎视眈眈地横在路前方,有什么办法呢。站在这个重要的岔路口,我们必须慎重而又迅速地做出决定,跳上那辆会把我们载向远方的车。

天空被稀薄的日光渐次漂染成灰白。阵阵无情的冷风,把年华老去的树叶,一片又一片地吹下。地上枯死的树叶,竟然跟着雪花一起飘舞。一瞬间,抬起眼向远方望去,往事在呼吸吐呐中汹涌着重现。无忧无虑的年代已经随着我们大段大段的梦一起大把大把地遗失了,待我们醒来时,发现握在手里的只剩下笔。常常会觉得我背着厚重的行囊在一条黑暗、狭长的名叫初三的路上行走,依稀看见前方的亮光,可却怎么也达不到那里,最后连步子都难以迈开。在那么多次心灵的煎熬后,我终于明白,只要再坚持一下就会柳暗花明。我知道人生不会给我充足的时间,我只能认定一个方向去追求并且永不放弃。行走在初三的路上,渐渐地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精神,学会了在失败中成长,学会了超越自己。与同学们一起行走在初三的路上,感受到了不离不弃、勇往直前、永不分离的如雁阵般的美丽。……

初三是痛苦的,初三也是美丽的,在这段日子里,会有泪水和汗水,会有迷茫和无助,会有辛酸和疲惫。可是初三也依旧精彩,依旧快乐。正是它让我们更加成熟,让我们学会自信勇敢地挺起胸膛,让我们渐渐成长。

太阳在不经意间悄悄出来了,它拨开厚重的雾气,洒下几点稀疏的光泽,却是那样的温暖。

篇6:步入初三作文

先举个大家熟悉不过的共享单车的例子吧!共享单车创始人的创办目的是什么?最主要的目的便是让市民绿色出行,同时锻炼身体。我想大部分共享单车的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也是如此。但当真的放眼大街时,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一辆辆红色的自行车横七竖八地倚在街边,有的锁坏了,有的漆被擦掉了,这真的是理想中的共享单车吗?我认为,共享单车,有共有享才应是最理想状态。城市不应该为有了共享单车而感到交通事故率在上升,而是应感到城市变得绿色、环保了才对。

在这个时代,难道共享的只有单车、书店?这当然不会是唯一的选择。请大家放眼大街,放眼地铁,一定都会存在一批低头族。低头族看的是什么,看的其实就是网络上的资源。当今社会提出的“共享”概念,不只有物质,还有精神;不只有现实的,还有虚拟的。准确的来说,共享最早也是网络先拥有的特性。从军事用途到民用,网络经历了诸多变革。我不敢说我很了解网络这一共享资源,但也懂得一些。网络共享资源的影响力比共享单车的影响力更大。例如:“蓝瘦香菇”、“主要看气质”这些网络流行语可以说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有人可能会表示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拉近人和人的距离。这点我并不否认,但我认为有此肮脏的网络流行语还是避开为好。不得不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资源,共享资源,但严格意义上,它只达到了共同,未达到享用这层面。

这种虚拟世界的共享不仅影响着语言方式,更影响着思维模式。例如:有时在街头看见一个美女,你想着去用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她,但却只能脱口而出“美出天际线”的无奈,难道是你的学识不如从前?非也。只不过是过多的关注了一些网络上共享的资源罢了。我对于网络流行的事物一概不感兴趣,因为我知道流行总会褪去光环,不用从众。那些充其量是一些商家炒作或是恶搞,网上的共享资源不应只有商机,更应有文化底蕴,有思维深度。但令我无奈的是,大部分网络文章只是文字的堆砌,只是堆砌罢了。网络上的共享大部分也只是达到了“共同”,并未达到“享用”。因为它无法让人沉心思考,不能算作“享”。

时代的确在变迁,社会的确在变革,我们也终将走向那个“共享”的时代。目前看来,我们已达到了“共同”这个程度,是个极好的兆头。但离“享用”还是有差距的,面对共享单车被破坏,网络共享资源没有思想的深度此类问题,我们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享用”应是完好的单车,安静的书店,有深度的网文、影视,而不只是现在的状况。倘若单车只是给用户随性使用的,那它便失去了初衷。倘若网络只是供人娱乐的,那它也便无益了。这无异于动物分食,只有“共同”,并无“享用”。但人是智慧种族,能创造并构建“享用”这一概念。

我想我只是这社会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至少目前,我不能有什么方法去出台新政策,也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我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素质,尽我的全力达到共享的“享”字层面。这也应是每个公民应对时代所尽的义务。我不求惊天动地,但求无愧于心。

上一篇:食品安全经营许可证下一篇:选词填空-成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