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2024-05-01

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精选8篇)

篇1: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篇一:四川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一、项目概况

“四川文化产业园”是一个包含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文化会展及商业配套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四川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选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拟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首期供地约1500亩,分为6个主题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需要着力解决“抓手”问题,用大项目促大发展。

四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两大现实机遇:

1、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九个gdp总值过万亿的省份。目前,全国gdp总值过万亿的其他八省市的实践经验表明:gdp总值过万亿,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拐点”,其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井喷”;

2、近期,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四川文化产业领域需要有大项目作为“引擎”。

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响亮的城市品牌,具备强劲的文化产业基础。

(二)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

国办发[2003]10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两个规定的通知》;财税[2005]1号、财税[2005]2号、财税[2006]153号、川办发[2005]42号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三)项目的投资人概况(对拟引进投资商的要求)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以出版物分销为主业,集文化旅游、传媒、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国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中央确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四川省政府着力培育的79家大企业大集团之一。、集团目前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集团控股的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7年5月3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图书发行业零售企业。

三、项目定位和选址

(一)项目定位(地位及发展方向)构建一个多业态、复合型、互动式、个性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区,力争成为全省第一、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四川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平台”:一是文化新业态、新产业的重要平台;二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三是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探索发展新机制、新体制的重要平台。(二)项目选址

园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新区南组团,紧邻成都七中温江校区,周边高端楼盘云集,临近区域有娱乐项目“国色天香”和规划中的“体育城”、“医疗城”。项目靠近绕城高速、光华大道、温泉大道、凤溪大道,距规划轨道交通站点1公里,距市区三环路8公里。

地块面积约1500亩,其西侧、南侧具有发展预留空间。目前该地块现状也包括农业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集体建设用地),要达到开发条件,也需要经城市修编,土地变性和拆迁安置。

四、项目开发思路及初步规划(一)本项目开发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1、近期目标:

在2012年前,成为中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聚集50家优势文化企业,实现年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年均产值20亿元,贡献税收1亿元;

2、中远期目标:

通过园区的成功营运,形成园区品牌、人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园区产业链,实现园区低成本异地扩张,最终成为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文化产业集团。(二)总体规划布局

园区规划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六大主题区。(三)功能分区

1、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最新技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成为我省文化创意企业和优质创意项目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2、电影主题公园(暂定名:熊猫乐园)依托浓郁的影视元素,以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特效电影为载体,前沿声光视听、经典时尚风情演艺为特色,集文化性、互动性、体验性、刺激性、娱乐性于一体,打造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第一的电影主题科技体验乐园,是中国未来的“环球影城”。

3、我的世界(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体验基地)通过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创造性设计,打造适合3-16岁少年儿童深度参与的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

4、影视基地

深度结合影视创作生产与文化主题旅游,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实践体验、影视文化主题旅游、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译制及节目展映等于一体,打造西部最大、最先进的创新型影视基地。

5、旅游风情演出

根据不同主题、不同节假日、不同时尚风向组合配置演出内容,开拓夜间旅游市场,实现“留客一天”。

6、文化小镇

文化小镇是整个产业园区的生活及商务服务配套区域,提供食、住、行、购、娱等生活配套服务,搭建时尚文化产品的展示和交易的平台。(四)建设周期

园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预计2009年4月底前完成首期项目用地供应以及将项目上报省委立项;2009年6月底前,举行项目奠基仪式并开始动工建设;2012年底前完成产业园主要项目的建设,并全面投入运营。(五)项目经营思路

在坚持由集团对园区统一规划的前提,对于需要引进资金或产业资源的项目,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投资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运作。(六)项目效益分析

园区首期用地规模1500亩,总投资预计近50亿元,集合了大量的优势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互动型、复合型文化产业园区;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在中国首次实现实体产业园、虚拟产业园与媒体渠道的高度融合;世界水平、中国第一的电影主题科技体验乐园;西部最大的电影、电视制作基地;中国最大的少年儿童体验式科学乐园;西部最具文化特色、最时尚、最具科技含量的视觉艺术展演平台;西部最具文化内涵的生态型休闲生活之地。它一旦成功运营,将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1、经济效益

四川文化产业园项目的累计净现值为2.12亿元,内部收益率为10.20%,项目动态回收期为8.38年。项目所创造的年均产值为20亿元,年均税收为1亿元。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对当地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效果系数为1∶5。四川文化产业园的成功运作将带来年均100亿元产业拉动贡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四川文化产业园是为了迎接文化产业新政策、新业态、新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而规划设计的项目群,必将推动四川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国际化,填补旅游产业文化主题旅游的空白,促进娱乐方式由传统休闲向现代娱乐的转变。

3、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叠加效益

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企业分散和单薄的状况,集聚一大批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达到多产业要素的集聚,充分激活各个企业的活力,产生相互间的联动效应,形成叠加效益,极大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全省文化产业形成带动和示范作用,从而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人文环境

作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四川文化产业园包含了多个国内领先的项目和技术,必将成为四川和成都的文化名片。进而改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经济活力。同时,园区作为环保型大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集群,优化了产业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消费方式。

5、扩大就业,培养人才

据初步测算,园区将直接提供约2000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按此推算,本项目将带来10000个以上就业机会。园区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旅游娱乐产品研发交易中心以及影视教育实践基地将为有志于文化创意的人才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对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产生积极作用。(七)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先期投资12亿元,其中争取政府增资约5亿元,其余资金由四川新华发行集团自筹。后续资金采取银行贷款方式来筹集,预计银行贷款将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14.53亿元。争取政府贴息贷款4亿元(从2009年到2015年,争取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贴息3000万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控股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将回归a股上市。成功上市后,新华文轩公司将募集资金中的5-7亿元投入项目建设,以减少项目的银行贷款。同时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减轻建设资金压力。篇二: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结构图 1.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概要 1.1项目要点 1.2项目背景

1.3项目核心竞争力 1.4项目内容与特点 1.4.1体系架构

1.4.2技术或资源特点 1.4.3商业经营模式特点 1.5客户基础 1.6市场机遇 1.7项目投资价值 1.8发展使命 1.9成功关键 1.10盈利目标

2.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公司介绍 2.1发起人介绍

2.2项目公司与关联公司 2.3公司组织结构

2.4[历史]财务经营状况(新建项目与公司没有本章节)2.5公司地理位置 2.6公司发展战略 2.7公司内部控制管理

3.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产品与服务)3.1项目内容与目标 3.2项目开发思路 3.3项目创新与差异化

3.4项目核心竞争力或特点 3.5项目开发12.条件资源状况 3.6项目地理位置与背景 3.7项目设备与设施

3.8项目建设基本方案与内容 3.9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 3.10项目进展

4.0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分析 4.1行业市场分析

4.2行业准入与政策环境分析 4.3市场容量分析 4.4供需现状与预测 4.5目标市场分析 4.6销售渠道分析 4.7竞争对手分析

5.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swot综合分析 5.1优势分析

5.2弱势分析5.3机会分析 5.4威胁分析 5.5swot综合分析

6.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 6.1执行战略 6.2竞争策略 6.3市场营销策略 6.3.1目标市场定位 6.3.2定价策略 6.3.3渠道策略 6.3.4宣传促销策略

6.3.5整合传播策略与措施 6.3.6网络营销策略 6.3.7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6.4经销商培训与销售网络建设 6.5公共关系与战略结盟 6.6售后服务策略 6.7战略合作伙伴

7.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管理与人员计划 7.1项目公司组织结构

7.2项目公司管理团队(管理层人员介绍或团队组建)7.3管理团队建设与完善

7.4人员招聘与文化创意产业计划 7.5人员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 7.6项目质量控制系统 7.7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7.8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8.0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

8.1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风险分析 8.2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风险规避 8.2.1政策规避方法 8.2.2市场风险规避方法 8.2.3经营管理风险规避方法 8.2.4人才风险规避方法 8.2.5融资风险规避方法 9.0投入估算与资金筹措 9.1项目融资需求与贷款方式 9.2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9.3融资资金使用计划

9.4资金合作方式及与资金偿还保障 9.5退出机制

10.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10.1财务分析基本假设

10.2收入估算10.3成本与税金估算

10.3.1采购与水、电、燃料等费用 10.3.2工资及福利费用 10.3.3折旧费 10.3.4维修费 10.3.5管理费用

10.3.6销售税金等费用 10.3.7税率 10.4成本估算

10.4.1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估算表 10.4.2销售成本估算表 10.4.3付现经营成本估算表 10.4.4运营费用估算表

10.5损益表与现金流量表估算 10.6重要财务指标 10.7财务敏感性分析 10.8盈亏平衡分析 10.8.1盈亏平衡点 10.8.2盈亏平衡分析图 10.8.3盈亏平衡分析结论 10.9投资效益分析结论

11.0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无形资产价值分析 11.1分析方法的选择 11.2收益年限的确定 11.3基本数据

11.4无形资产价值的确定 12.0财务分析附件 12.1基本报表 12.2辅助报表 12.3敏感分析报表 12.4营业执照 12.5法人代码证书 12.6税务登记证

12.7技术应用成果相关证件篇三:文化产业园商业计划书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文化产业园项目概况描述

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产定销”为主变成了“以销定产”为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调和。

二、文化产业园项目目前主要产品或服务介绍

二、文化产业园简介资料

四、文化产业园管理 第二章 技术与产品

一、技术描述及技术持有

二、产品状况 1.主要产品目录 2.产品特性

3.正在开发/待开发产品简介 4.研发计划及时间表 5.知识产权策略

6.无形资产

三、文化产业园产品生产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需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分析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间接的生产力又是直接的生产力。文化首先是由知识、价值观、信念、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间接生产力,当这种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传导方式融入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中去,并通过人力、物质资本在生产中发挥其作用,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时,它便成为直接生产力。作为生产文化产品的经济主体,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历史等原因,形成了迥然相异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建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所建成的园区还是一种当地文化的象征。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指居于某地的人们为满足其需要而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景物。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借助园区这种固化的物质形式,不同类型的文化传统得以呈现,同时也成为人们超越现状、快速发展的契机。中国各个区域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凝聚、呈现并促进文化的物质形式,其发展策略应依据具体的文化语境而变。因此,分析中国不同文化地理区域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可为园区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一、文化产业园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文化产业园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产 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五、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六、行业政策 第四章 竞争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未能形成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排序不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很低,至今还没有形成大型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企业。丰富的文化资源大部分没有开发,有的是低层次的开发,有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一、有无行业垄断

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文化产业园产品竞争优势

第五章 产品制造(项目产品、技术及工程建设)第一节 产品制造

一、生产方式

二、生产设备

三、成本控制

第二节 项目主要产品及规模目标

一、主要产品质量指标

二、本项目主要产品特点

三、本项目主要产品工艺流程

四、本项目主要产品产能规划 第六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计划 第一节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规模与目标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三、项目建设布局与进度安排 第二节 厂址选择

一、项目建设地点

二、区位优势分析

三、厂址选择及理由第三节 原材料保证 第四节 建设工期计划 第五节 主要设备选型

第七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营销

一、概述营销计划

二、文化产业园销售政策的制定

三、文化产业园销售渠道、方式、行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四、主要业务关系状况

五、文化产业园销售队伍情况及销售福利分配政策

六、促销和市场渗透 1.主要促销方式

2.广告/公关策略、媒体评估

七、文化产业园产品价格方案 1.定价依据和价格结构

2.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和对策

八、销售资料统计和销售纪录方式,销售周期的计算。

九、文化产业园市场开发规划,销售目标 第八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说明

篇2: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四川文化产业园”是一个包含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文化会展及商业配套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的文化产业园区,已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四川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项目选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拟占地面积约3000余亩,首期供地约1500亩,分为6个主题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

二、项目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要实现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目标,需要着力解决“抓手”问题,用大项目促大发展。

四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两大现实机遇:

1、四川已成为全国第九个GDP总值过万亿的省份。目前,全国GDP总值过万亿的其他八省市的实践经验表明:GDP总值过万亿,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拐点”,其文化产业发展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井喷”;

2、近期,中央作出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四川文化产业领域需要有大项目作为“引擎”。

四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响亮的城市品牌,具备强劲的文化产业基础。

(二)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

国办发[2003]10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两个规定的通知》;财税[2005]1号、财税[2005]2号、财税[2006]153号、川办发[2005]42号等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三)项目的投资人概况(对拟引进投资商的要求)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是以出版物分销为主业,集文化旅游、传媒、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国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为中央确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四川省政府着力培育的79家大企业大集团之一。、集团目前拥有3家全资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集团控股的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7年5月3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图书发行业零售企业。

三、项目定位和选址

(一)项目定位(地位及发展方向)

构建一个多业态、复合型、互动式、个性鲜明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区,力争成为全省第一、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和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四川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平台”:一是文化新业态、新产业的重要平台;二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的重要平台;三是推动四川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探索发展新机制、新体制的重要平台。

(二)项目选址

园区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城市新区南组团,紧邻成都七中温江校区,周边高端楼盘云集,临近区域有娱乐项目“国色天香”和规划中的“体育城”、“医疗城”。项目靠近绕城高速、光华大道、温泉大道、凤溪大道,距规划轨道交通站点1公里,距市区三环路8公里。

地块面积约1500亩,其西侧、南侧具有发展预留空间。目前该地块现状也包括农业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集体建设用地),要达到开发条件,也需要经城市修编,土地变性和拆迁安置。

四、项目开发思路及初步规划

(一)本项目开发的目标及指导思想

1、近期目标:

在2012年前,成为中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聚集50家优势文化企业,实现年游客量超过300万人次,年均产值20亿元,贡献税收1亿元;

2、中远期目标:

通过园区的成功营运,形成园区品牌、人才、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园区产业链,实现园区低成本异地扩张,最终成为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文化产业集团。

(二)总体规划布局

园区规划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电影主题乐园、青少年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影视基地、旅游风情演出、文化小镇六大主题区。

(三)功能分区

1、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最新技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成为我省文化创意企业和优质创意项目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2、电影主题公园(暂定名:熊猫乐园)

依托浓郁的影视元素,以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特效电影为载体,前沿声光视听、经典时尚风情演艺为特色,集文化性、互动性、体验性、刺激性、娱乐性于一体,打造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第一的电影主题科技体验乐园,是中国未来的“环球影城”。

3、我的世界(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体验基地)

通过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创造性设计,打造适合3-16岁少年儿童深度参与的体验式素质教育基地。

4、影视基地

深度结合影视创作生产与文化主题旅游,集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影视教育培训、影视实践体验、影视文化主题旅游、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译制及节目展映等于一体,打造西部最大、最先进的创新型影视基地。

5、旅游风情演出

根据不同主题、不同节假日、不同时尚风向组合配置演出内容,开拓夜间旅游市场,实现“留客一天”。

6、文化小镇

文化小镇是整个产业园区的生活及商务服务配套区域,提供食、住、行、购、娱等生活配套服务,搭建时尚文化产品的展示和交易的平台。

(四)建设周期

园区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预计2009年4月底前完成首期项目用地供应以及将项目上报省委立项;2009年6月底前,举行项目奠基仪式并开始动工建设;2012年底前完成产业园主要项目的建设,并全面投入运营。

(五)项目经营思路

在坚持由集团对园区统一规划的前提,对于需要引进资金或产业资源的项目,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共同投资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运作。

(六)项目效益分析

园区首期用地规模1500亩,总投资预计近50亿元,集合了大量的优势文化资源,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互动型、复合型文化产业园区;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在中国首次实现实体产业园、虚拟产业园与媒体渠道的高度融合;世界水平、中国第一的电影主题科技体验乐园;西部最大的电影、电视制作基地;中国最大的少年儿童体验式科学乐园;西部最具文化特色、最时尚、最具科技含量的视觉艺术展演平台;西部最具文化内涵的生态型休闲生活之地。它一旦成功运营,将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1、经济效益

四川文化产业园项目的累计净现值为2.12亿元,内部收益率为10.20%,项目动态回收期为8.38年。项目所创造的年均产值为20亿元,年均税收为1亿元。上海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进行的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对当地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效果系数为1∶5。四川文化产业园的成功运作将带来年均100亿元产业拉动贡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四川文化产业园是为了迎接文化产业新政策、新业态、新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巨大挑战而规划设计的项目群,必将推动四川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国际化,填补旅游产业文化主题旅游的空白,促进娱乐方式由传统休闲向现代娱乐的转变。

3、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叠加效益

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有企业分散和单薄的状况,集聚一大批多种类型的文化创意企业,达到多产业要素的集聚,充分激活各个企业的活力,产生相互间的联动效应,形成叠加效益,极大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全省文化产业形成带动和示范作用,从而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人文环境

作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四川文化产业园包含了多个国内领先的项目和技术,必将成为四川和成都的文化名片。进而改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经济活力。同时,园区作为环保型大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集群,优化了产业环境和人文环境,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消费方式。

5、扩大就业,培养人才

据初步测算,园区将直接提供约2000个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按此推算,本项目将带来10000个以上就业机会。园区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旅游娱乐产品研发交易中心以及影视教育实践基地将为有志于文化创意的人才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对我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产生积极作用。

(七)资金筹措方式

篇3: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2013年1月, 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全国最大的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落户哈尔滨科技创新城

万达集团拟在哈尔滨松北区建设万达文化旅游城, 这个旅游城是万达集团在国内推出的一个超一流的文化旅游建设, 该项商业建设集中了唯一性, 权威性, 独有性的三大特点和优势, 项目创意和设计团队都是国内顶尖的机构。万达文化旅游城坐落在“北跃”重地、松花江北岸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 项目整体建设包括酒店、会议中心、娱乐场所、大型冰雪主题乐园、商业中心、住宅等, 这都是作为一个大型旅游产业的必备项目。这次建设集合了万达集团多年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 同时整合了自己的产业精华, 创新的开办了世界首个特大型文化旅游商业综合项目。本次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安置数万人就业, 每年可以接待游客量可达2千万人, 对哈尔滨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快速的拉动作用。同时将催生多种现代化服务业的产生、积聚和发展, 从而极大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功能和品位。

万达文化旅游城不仅聚合了文化旅游资源、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更能够催生和促进多种现代服务业态的发展繁荣,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城市品位和知名度, 完全符合哈尔滨打造集冰雪体验、避暑度假、高端商务、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方向, 对哈尔滨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 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必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解构万达文化帝国

根据知名咨询机构的报告指出, 万达产业集团今年收入进到世界文化企业前40名;同时计划在2016年收入将达到400亿元, 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20名;2020年收入将达到800亿元, 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10名。令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终于产生了一个与世界水平抗衡的文化产业帝国, 但是同时, 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思考。这个如此强大的产业究竟是什么产业?为什么这个企业会是万达, 一个出身地产的文化产业集团?我们从中会获得什么借鉴意义呢?

据披露, 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注册资金达50亿元、收入达200多亿元, 已经远远超越国内其他的文化企业, 甚至可以与国际上的许多集团产生抗衡。在万达文化产业集团的旗下, 有着万达院线、影视公司、剧场、电影科技娱乐园、文化主题公园、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业态。这是其作为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帝国的标志。然而通过观察万达集团一步步走过来的历程, 我们发现, 万达集团利用其地产先行的布局优势, 在全国的许多城市中都已经复制出了一种连锁的文化消费形式, 同时正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向国际文化产业进军。从中我们可以预见到万达集团在未来必将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 使其集团下的文化业越来越丰富。相信我们也会收获更多好的文化产业作品。

三、万达刷新“新城市主义”

万达地产总经理周良君曾经说过, 万达人是在反思城市、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住宅开发理念。所以, “新城市主义”的这种说法产生了。

“新城市主义” (New Urban-ism) 其实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 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新浪潮, 是相对于“逆城市主义”而提出的。美国自二战以来, 社会经济低迷, 同时因为政治和国防的需要, 政府决定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同时建设高速公路网, 一边人们可以住在远离社区的地方, 加强郊区建设。这种现象成为当时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有人称之为“逆城市主义” (De Urban-ism) 。同时这种“逆城市主义”给我们带来很多优点, 譬如人们的居住空间变得更宽大, 生活环境更加舒适, 安全。但是与此同时, 这种逆城市化也导致了一系列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先, 郊区住宅所处的位置较远, 我们原本完整的城市结构、邻里关系基本被打破, 我们逐渐丧失了原本的都市感。其次, 由于距离原因, 人们逐渐过分依赖汽车, 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 同时也是对环境极大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 人们搬离城市中心, 形成了城市中心空心化, 久而久之的人们开始怀念城市。这个时候, “新城市主义”的口号开始被人们唤起。

我们所推崇的这种“新城市主义”的理念, 在吸收了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优点的同时又尊重传统历史及当地的文化。它在试图提供给我们更加完善的生活, 具有更高质量的住宅区的同时进一步建立社区环境和邻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 借鉴了我们传统住宅区的手法和特点, 着重在城市中开展兴建文明的社区, 在追求城市社区生态环境, 讲究生活效率的同时也讲究社区环境的安宁。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 万达文化产业重视我们居住文化中的城市情结, 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在完善的社区设施的同时, 使人们能够居住在最好的城市核心, 享受到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优美的环境及高雅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新城市主义”理论。

在这种主张下, 人们对城市的生活情结及对城市生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是城市的一部分, 也正是我们的理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理念好好的传承下去, 既不崇洋媚外、盲目模仿, 又不照搬照抄、简单复古, 积极发展“新城市主义”理念建设。

四、让万达产业对我们城市的未来负责

在各个城市, 万达集团已经成为一个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得商业综合体。以哈尔滨为例, 万达已经开展了多个万达广场, 全面覆盖了整个哈尔滨的高消费地带, 对哈尔滨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受益。

在万达集团的开发历程中, 有四大产业一直作为其重要支柱在其背后支持着它。其中包括高级酒店, 连锁百货、商业地产和文化产业。其中据报万达文化产业资产已经达到1000亿元, 年销售额达到600亿元, 年纳税50亿元, 而这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项产业。万达集团的商业地产作为其第一支柱产业, 以其首创的“订单商业地产模式”在全国广为流行。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 人们已经将万达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购物天堂, 万达地产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而万达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不断地完善、不断地积累, 争取与世界同步, 甚至成为世界性的引领者。这不仅是万达产业的骄傲, 也是我们的骄傲。

截至到去年为止, 万达集团已在全国开业了27个万达广场、8家五星级酒店, 在建项目超过30个, 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 持有的物业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 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不动产企业。这是任何一个产业集团无法超越的。与此同时, 万达集团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不忘回馈社会。它以“共创财富、公益社会”为企业使命, 多年来捐款已超过15亿元, 并且曾四次获得中华慈善奖, 是捐助数额最多的民营企业之一。这不仅表现出了他企业家的资本, 也是他慈善家的表现。

从万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地产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轨迹, 在这过程中, 虽然也经历过低谷, 但万达集团以他坚定的理念始终没有退缩。万达文化产业以他坚实的脚步行走在商业市场上, 在给整个市场、整个行业传递一种信心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断地调整, 不断地突破, 从而期待实现更多的创新。

万达商业文化已经成为各个城市的建设文化之一, 为各个城市的发展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后, 万达商业文化将发挥自己的力量带动地方城市经济发展, 力求在各个城市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相信, 这不仅不对我们的商业发展做出贡献, 还会调动我们对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从整体上对城市产生影响。万达商业文化, 一个让我们会为此骄傲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 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2]) 花建:《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载《社会科学》

[3]) 中国楼市《万达刷新“新城市主义”》

篇4:探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一、引言

在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促进点,得益于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健康发展,“文化经济”指的是将文化借由某种商业机制,转化成经济效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经济”二者之间的关联,在学界也有这样的理解:真正最有价值的,是这种把创意转化成为财富的产业组织形态。也就是把“创意”在机制的作用下进行“产业化。“文化”与“创意”之间的差异比较,其实归结一下不过是创意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设计,对概念的包装,更大范畴的创意还包括对商业模式,机制的创造创新,甚至是对经济制度乃至政治体制的创新。它其实等同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变革创新。但是纵观全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产业分布不均、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现象,作为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成功往往是一个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商业模式创新也就成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各界的关注。

二、文化产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多种因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资源配置、研发、制造、营销、市场、融资、人力等。每一个环节和因素的创新,都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面向客户价值角度出发定义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学者提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就是从客户角度出发,发挥想像力来看怎样让事情变得更好的过程。目标是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客户产品或服务,并剔除客户不要的东西。从商业模式构成的基本要素出发,在要素中仅某一方面的变化使企业朝好的方向发展被称为商业模式改进,商业模式的变革则至少要求四项以上的要素发生改变,而那些指向全新的或行业内未曾应用过的商业模式的变革便是商业模式创新。从商业模式变化波及的范围和程度区分商业模式改进、模式变革和模式创新。

(二)文化产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究

当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报业、电影业还是电视界商业模式都在趋于同质化。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效益,探寻自身的发展道路,势必需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我们依据国内走在前列的企业实践数据得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从价值链、资源和新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基于价值链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销售、服务五部分,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四部分。上述九种企业价值活动中又包含了多种细分的价值活动和价值元素。企业既可以通过延长自身基础价值链形成企业商业模式,又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分拆、职能外包来缩短价值链,进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也可以通过对自身基础价值链延展和分拆同时进行而形成企业商业模式,还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的一项或多项基础价值活动进行创新来形成企业商业模式。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前三种方式中的一种与对价值活动进行创新相结合来实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2.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资源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任何外部资源转化竞争优势,都要经历选择、吸收、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过程,整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既决定着资源的匹配效率,又决定着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中内部整合通过提供必要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持来提升竞争优势,外部整合通过满足客户一致性要求来促进竞争优势的发挥。就像文化产业企业与非文化产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可拓展增强赢利能力。

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创新,往往意味着企业改变了既有的竞争规则,如跨行业整合资源必然会突破行业既有的限制与竞争规则,改变行业和企业价值链的构成。强势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资源,这种资源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是以既有的竞争规则为前提的,这种竞争规则是大企业所倡导并竭力维护的,如果后发企业试图按照大企业所推崇的方式去竞争,当然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资源的整合来创新商业模式,等于企业制定了新的竞争规则,也等于区隔了传统的竞争对手,这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宝贵的空间与时间。

3.基于先进技术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科学的发展为文化产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种种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交汇融合,使得高新技术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创作、生产、运营、推广、应用等每一个环节,更成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现代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的交汇,全面提升了传统文化产业的运营能力,为新的文化产业业态产生。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都注入了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三、结语

无论企业的经营采用何种路径,但均应围绕着顾客的价值主张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型商业模式一是要深刻认识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具体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提升客户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了自身和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包含具有超越竞争者的体现在竞争全过程的竞争优势,即商业模式应能够有效地平衡企业、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关注客户,又要企业盈利,还要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市場需求。这样就能获得相对于竞争者而言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以及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复制和超越的创新特性,从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篇5:文化产业园商业计划书

一、文化产业园项目概况描述

这种变革最重要的标志便是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产定销”为主变成了“以销定产”为主,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入了跟一般商品一样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这种循环的结果可使其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源的支持,产品也能够极大地丰富起来。当然,它的另一面可能会使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左右,这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两者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调和。

二、文化产业园项目目前主要产品或服务介绍

二、文化产业园简介资料

四、文化产业园管理 第二章 技术与产品

一、技术描述及技术持有

二、产品状况 1.主要产品目录 2.产品特性

3.正在开发/待开发产品简介 4.研发计划及时间表 5.知识产权策略 6.无形资产

三、文化产业园产品生产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需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分析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间接的生产力又是直接的生产力。文化首先是由知识、价值观、信念、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间接生产力,当这种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传导方式融入到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中去,并通过人力、物质资本在生产中发挥其作用,以此推动经济增长时,它便成为直接生产力。作为生产文化产品的经济主体,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自然、历史等原因,形成了迥然相异的社会文化氛围。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建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所建成的园区还是一种当地文化的象征。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指居于某地的人们为满足其需要而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景物。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借助园区这种固化的物质形式,不同类型的文化传统得以呈现,同时也成为人们超越现状、快速发展的契机。中国各个区域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凝聚、呈现并促进文化的物质形式,其发展策略应依据具体的文化语境而变。因此,分析中国不同文化地理区域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可为园区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一、文化产业园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文化产业园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产 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五、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六、行业政策 第四章 竞争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未能形成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排序不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起点很低,至今还没有形成大型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企业。丰富的文化资源大部分没有开发,有的是低层次的开发,有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开发。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很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也很低,不仅没有深度开发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也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

一、有无行业垄断

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文化产业园产品竞争优势

第五章 产品制造(项目产品、技术及工程建设)第一节 产品制造

一、生产方式

二、生产设备

三、成本控制

第二节 项目主要产品及规模目标

一、主要产品质量指标

二、本项目主要产品特点

三、本项目主要产品工艺流程

四、本项目主要产品产能规划 第六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计划 第一节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规模与目标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三、项目建设布局与进度安排 第二节 厂址选择

一、项目建设地点

二、区位优势分析

三、厂址选择及理由 第三节 原材料保证 第四节 建设工期计划 第五节 主要设备选型

第七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营销

一、概述营销计划

二、文化产业园销售政策的制定

三、文化产业园销售渠道、方式、行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四、主要业务关系状况

五、文化产业园销售队伍情况及销售福利分配政策

六、促销和市场渗透 1.主要促销方式

2.广告/公关策略、媒体评估

七、文化产业园产品价格方案 1.定价依据和价格结构 2.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和对策

八、销售资料统计和销售纪录方式,销售周期的计算。

九、文化产业园市场开发规划,销售目标 第八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

二、资金使用计划及进度

三、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

四、资本结构

五、回报/偿还计划

六、资本原负债结构说明

七、投资抵押

八、投资担保

九、吸纳投资后股权结构

十、股权成本

十一、投资者介入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二、报告

十三、杂费支付 第九章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股票上市

二、股权转让

三、股权回购

四、股利

第十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风险分析

一、资源风险

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三、研发风险

四、生产不确定性风险

五、成本控制风险

六、竞争风险

七、政策风险

八、财务风险

九、管理风险

十、破产风险 第十一章 管理

一、文化产业园组织结构

二、管理制度及劳动合同

三、人事计划

四、薪资、福利方案

五、股权分配和认股计划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数据预测 1.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篇6: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文化产业园项目概况描述

这里是郑州经略智成为您提供的文化产业园商业计划书的甲级资质案例的部分章节,只是缘于对客户的保密规范,这里不再对客户的机密数据资料展开赘述,如果您有进一步的需求,请您关注公司网站,或者直接与我们联系!目前的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已经是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面投入都有了,下一步的发展将会从那种原始的、自发的多元化投入,慢慢地逐步走向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投入。将来我们要尽可能建立一种规范的、良性循环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既让他投资,也让他得益,同时该负的社会责任也要负,该负的政府责任也要负,投入和产出,投资和回报都得到法律的保障。

二、文化产业园项目目前主要产品或服务介绍

二、文化产业园简介资料

四、文化产业园管理 第二章 技术与产品

一、技术描述及技术持有

二、产品状况

1.主要产品目录

2.产品特性

3.正在开发/待开发产品简介

4.研发计划及时间表

5.知识产权策略

6.无形资产

三、文化产业园产品生产

1.资源及原材料供应

2.现有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3.扩建设施、要求及成本,扩建后生产能力

4.原有主要设备及需添置设备

5.产品标准、质检和生产成本控制

6.包装与储运

第三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分析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征是集聚发展,而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自北京、上海率先建立起文化产业园区以来,其他城市纷纷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特点加快园区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尽管园区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对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做出宏观的扫描,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为今后的园区建设提供一些针对性建议。现如今,在中国国民对文化产业产品以及艺术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了中国产业集聚区研究的焦点。仅仅两年时间,地处北京市朝阳区“798”工厂就由一个50年代创建起来,只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转变形象走上世界舞台,成为全球瞩目的中国艺术核心区。该文化产业区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说是发展最快,发育程度最好的高端创意产业区。然而,这个过程是神奇而复杂的,所以对其影响因素以及形成过程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为了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798”来实现并且完成产业转型,从而拉动中国的整体国民经济,同时也要从全球市场中吸引更多的财富,并且提升中国自身的综合国力,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

一、文化产业园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与划分

二、目标市场的设定

三、产品消费群体、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及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分析

四、目前文化产业园产品市场状况,产品所处市场发展阶段(空白/新开发/高成长/成熟/饱和)产 品排名及品牌状况

五、市场趋势预测和市场机会

六、行业政策 第四章 竞争分析

一、有无行业垄断

二、从市场细分看竞争者市场份额

三、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实力、产品情况

四、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变化分析

五、文化产业园产品竞争优势

进入21世纪后,人民的消费需求逐步升级,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渐提 高,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 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在许多发达国家,文 化产业甚至成为国民经济 的主导产业。发展文化产 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要求。未来学家阿尔 温·托夫勒在20年前曾经 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 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 会。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高 速发展,人们对文化产品 的需求急剧增长,文化产 业注定要在构建和谐社会 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五章 产品制造(项目产品、技术及工程建设)第一节 产品制造

一、生产方式

二、生产设备

三、成本控制

第二节 项目主要产品及规模目标

一、主要产品质量指标

二、本项目主要产品特点

三、本项目主要产品工艺流程

四、本项目主要产品产能规划

第六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计划 第一节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一、建设规模与目标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三、项目建设布局与进度安排 第二节 厂址选择

一、项目建设地点

二、区位优势分析

三、厂址选择及理由 第三节 原材料保证 第四节 建设工期计划 第五节 主要设备选型

第七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市场营销

一、概述营销计划

二、文化产业园销售政策的制定

三、文化产业园销售渠道、方式、行销环节和售后服务

四、主要业务关系状况

五、文化产业园销售队伍情况及销售福利分配政策

六、促销和市场渗透

1.主要促销方式

2.广告/公关策略、媒体评估

七、文化产业园产品价格方案

1.定价依据和价格结构

2.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和对策

八、销售资料统计和销售纪录方式,销售周期的计算。

九、文化产业园市场开发规划,销售目标 第八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说明

一、资金需求说明(用量/期限)

二、资金使用计划及进度

三、投资形式(贷款/利率/利率支付条件/转股-普通股、优先股、任股权/对应价格等)

四、资本结构

五、回报/偿还计划

六、资本原负债结构说明

七、投资抵押

八、投资担保

九、吸纳投资后股权结构

十、股权成本

十一、投资者介入管理之程度说明

十二、报告

十三、杂费支付 第九章 投资报酬与退出

一、股票上市

二、股权转让

三、股权回购

四、股利

第十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风险分析

一、资源风险

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

三、研发风险

四、生产不确定性风险

五、成本控制风险

六、竞争风险

七、政策风险

八、财务风险

九、管理风险

十、破产风险 第十一章 管理

一、文化产业园组织结构

二、管理制度及劳动合同

三、人事计划

四、薪资、福利方案

五、股权分配和认股计划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数据预测

1.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

7.现金流量表

8.财务指标分析

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园项目结论及建议 第十四章 附录 附录一 财务附表 附录二 公司营业执照

附录三 文化产业园项目产品样品、图片及说明 附录四 公司及产品的其它资料 附录五 文化产业园项目专利技术信息 附录六 竞争者调查 图表目录

篇7:文化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二、公司的产业园区产品(服务)

三、产业园区项目市场概况

四、公司产业园区竞争优势

五、产业园区项目营销策略

六、产业园区项目风险因素

七、产业园区项目投资计划说明

篇8: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及商业模式

就其最普通的意义来讲, 商业模式是一种系统的设计, 它是指一个企业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 用于整合企业自身、客户、合作伙伴或利益相关者以及资源、流程、渠道和能力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意图, 同时也是实现价值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总体构造。由于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和商业双重属性, 它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非常庞杂, 再加上它所处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特定商业模式应用于文化产业的所有行业, 也不能保证某一特定的模式在各种条件下都能产生优异的价值结果。

一、文化产业的商业属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这既指明了文化的精神、观念属性, 又指明了其客观的物质本原;既分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 又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日趋深入, 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文化中的经济穿透力也在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一方面是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对文化价值观念、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管理制度和文化运行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 文化必须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经济要素, 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生产管理方式及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强, 经济必须通过增加文化含量及发挥文化作用而不断提升内在价值。文化与经济互动, 构成了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

(一) 作为商品的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是一种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 这需要将内容的原创性与形式的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 并依据经济规律, 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的运行, 最终作为商品提供给消费者。显然, 这是一种利用文化资源和个人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生产方面表现为物质产品的丰富, 它直接的后果就是带来了需求结构的变化, 表现为物质产品效用的下降和文化产品效用的提高;物质产品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在消费方面表现为更加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进而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 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但是, 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出现, 它们就能激励大多数人不断去追求。消费者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满足需要通过文化产品或者是产品中文化价值的消费来实现。文化产业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 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 而且在创意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法国社会学者布什亚说:“人会毫不犹豫地寻求自身幸福, 偏爱那些最使他感到满足的物”。文化产品具有唤起人们联想愉快事物的能力, 能够与人们有情感连结, 产生心灵层次的共鸣, 从而使消费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追求。一般而言, 人们的消费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在消费中表现为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性;精神需求的消费更多地注重满足情感需求和自我表现。随着物质需求的逐渐饱和, 商品作为符号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人们在商品社会会约定俗成地赋予商品某些符号意义, 使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淡化, 而交换价值或炫耀价值越来越扩展或放大。文化产品本身兼具有整体性、多元化、个性化的思维象征, 其符号意义较之一般商品尤其突出, 当文化意象融入商品具体呈现后, 造成显著的不可替代性, 并透过外在表现的图像或是符号化, 强烈地让消费者认知它的存在, 产生文化的可辨性自我表达动机, 促成消费者运用商品的符号意义去表达社会角色认同, 以及表达消费者的自我形象。消费者也会藉由具有符号、文化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建立自我形象, 表现自我风格。

根据物品满足需要的性质, 可以将物品的效用分为功能效用和体验效用。功能效用使功利主义动机即实用的动机得到满足;体验效用使消费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功能效用的大小是人们根据物品的客观特征和它的自然属性的绩效对物品的实用作用所做出的内省的、理性的、认知上的评价, 体验效用的大小决定于人们对物品的情感认同或者体验过程的愉悦性的评价。文化产品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在特定社会中作为品味与其所处的生活型态的对立结构或者身份层级差异的象征意义,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可以获得与自己的现实身份和生活方式迥然相异的独特体验, 这种象征意义从强调物质功能为中心转移到强调人的欲望为中心, 又转移到强调个人与小群体生活方式, 最后转移到强调在整个社会形态中, 物我一体的感觉, 体验着物品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快感。

(二) 作为资本的文化产品

文化是一种资本形式, 作为资本要素投入, 通过与其它生产要素的有机配制, 将提高产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用, 从而带来效益的递增。传统经济学一般不把文化因素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模型中, 因为文化因素无论从其本质, 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随着经济文化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 学者们对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给出了新的解释, 如社会学家科尔曼对文化因素的作用给出了经典的分析, 认为文化因素对于有效地转化劳动、资本、自然这些物质资源以服务于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看, 可以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资本”, 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型之中。

文化最早被视为资本, 始于社会学之父孔德, 在他的《社会政体体制》的第二章里提出了这一观点:当人类的产出高于消费时, 一部分资本代代积累, 并随时空转换为耐用性资本。孔德继承了人类学宽泛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交融, 这就是“文化资本”观念的最初萌芽。[1]到了20世纪, 经过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批判理论的复兴, “文化资本”又一次受到人文科学的青睐。布尔迪厄借用政治经济学术语“资本”, 来揭示文化作为一种稀缺财富或资源的实质, 在探讨教育再生产、文化消费、趣味和社会等级的多篇论文和著作中多次提出“文化资本”的观念, 并不断完善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批判张力。他认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承和文化的再生产等智性实践, 同样被还原为一种具有符号特征和自主逻辑的利益行为, 和其他实践类型一样具有“资本”和权力积累的维度。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 资本以四种基本形态存在: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和符号资本 (symbolic capital) 。其中“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 (1) 主观形态, 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 (2) 客观形态, 以文化商品的形态 (图片、书籍、词典、工具和仪器等等) 存在; (3) 体制形态, 如教育文凭, 以文化资本的形式由权威机构授予, 并成为一种具有保证性的资历认证。[2]第一种存在形式指的是文化作为思想资源、智力资源的形式直接渗透、融入到经济活动之中, 以增加和体现文化附加值的形式将文化思想和智力智慧转变为经济价值。第二种指的是作为具体形式的文化产品, 通过不断满足文化消费市场的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 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殊商品, 例如戏剧、影视、绘画、音乐、图书等直接进入市场, 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市场经济运营方式、现代文化生产方式, 使传统精神生产方式、体制等发生突破和改革, 以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第三种指的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的人才所具有的文化资质, 包括他所具备的教育文凭、智力水平、创意才能以及科技手段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才层面上的文化资源是所有形式中最具潜质的文化资本。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为文化资本, 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 文化资源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必须经过创意策划、内容生产、产品定位、市场营销、消费体验等过程, 依靠生产企业、策划公司、市场调研、咨询评估、服务网点、行业协会、传媒推荐等中介服务机构, 将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最终变为文化消费和文化效益, 从而拥有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本”理论开启了对消费文化的研究, 通过引入文化资本概念, 可以使我们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来思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也可以在经济因素之外联系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文化实践, 从而对文化产业的性质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三) 作为生产力的文化产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此后,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 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作“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到晚年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 更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力”的概念, 即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3]。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为文化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生产不仅能够像精神生产那样重视人们的精神需求, 同时也能够像物质生产那样进行一种集约化、批量化生产, 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追逐巨大的商业利润。虽然“艺术生产”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生产, 但其具有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的特点, 对“文化生产”而言是通用的。

文化生产力就是创作和制造文化产品, 提供文化服务, 并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发展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商品属性:大多数文化产品, 文化服务, 文化欣赏活动, 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人们通过文化市场, 运用货币交换, 去获取文化产品的保有权和文化艺术的欣赏权, 文化产品既然成为商品, 也必定拥有了与实物商品类似的生产方式, 以流水生产线和高度专业化分工为标志的高度集约化生产方式, 成为文化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文化生产者也是通过市场的货币交换, 有相应的价格管理, 成本核算、盈利亏损、再生产等范畴, 这就是文化生产力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其二是精神属性:文化生产力又不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生产力, 因为文化产品作为精神生产的成果, 除了具有商品属性之外, 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第一, 它是为着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 它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表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兴趣、情操, 从而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艺术观。文化生产力的双重属性对应地引发出两种不同的效益追求。作为商品, 要求注重经济效益, 尽量地实现盈利;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 则要求讲究社会效益, 力求对社会、对民众以至对政权, 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产业的出现是文化产品现代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生产主要以个人生产为主, 效率低, 产量低, 文化产品的传播也主要以生产者和传播者自身作为产品的载体或媒介进行的, 传播范围小、速度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为观念、符号和意义载体的文化产品在生产和传播方面要求有着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物质产品效用的相对降低, 使得人们有了对精神文化交流的更迫切的渴望, 于是, 打着科学技术印记的生产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化产品生产领域, 从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 再到今天的电子印刷术, 科学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生产, 使文化产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 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文化需求, 实现了文化自身的目的。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必然要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战略分析工具, 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包括一个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产品的消费者目标群体、产品的生产、营销和管理的过程、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一系列要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 依靠引入商业模式来保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是极其重要的。尽管商业模式是一种简化的商业逻辑,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中一些主要的元素来描述这种逻辑, 以了解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

(一) 价值主张

即文化企业通过其产品和服务所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 价值主张明确了公司对消费者的实用意义, 成功的商业模式要能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 有时候这个独特的价值可能是新的思想;而更多的时候它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要么可以向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价值;要么使得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利益或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益。企业要将自己的核心认同和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 需要首先确立一个价值主张, 企业的一切传播和营销活动必须围绕价值主张来进行。在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今天, 关键在于寻找不同于甚至于优越于同类产品的利益点, 合理构建、妥善传递的价值主张可以对企业战略和业绩做出重大贡献, 仅仅确立一个有效的价值主张还不够, 企业必须能够展示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主张。制定合理的价值主张有助于公司抓住工作重点, 集中精力向客户推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价值主张的确立, 既能为公司的产品生产提供一盏指路明灯, 又能为创造卓越业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消费者目标群体

即文化产品所针对的消费者群体。所谓目标群体一定具有某些共性, 从而使文化企业能够针对这些共性创造价值, 定义消费者群体的过程也被称为市场划分, 它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 是基于“分众营销”的核心理念而设计的, 也就是说是面向一个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的人群制定战略, 而这个人群恰恰是某些商品与品牌的主力或重度消费群。分众营销的核心要点是“精确”、“细分”、“实效”, 它不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消费群体, 不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 不试图进入所有传统的产品渠道, 不试图制定细分目标消费者所不能承受的价格, 不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播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通过分众营销, 一改以往那种大众化的营销方式, 企业只使用特定目标群体最容易接受的术语、最方便的信息接受渠道、最易接受的广告传播方式以及最恰当的产品开发推广模式, 通过提炼产品的差异化诉求, 制定分众化价格, 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精确地命中目标群体, 并因此来达成销售的稳定增长。

(三) 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

分销渠道即文化企业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 它涉及到公司的分销策略和市场竞争力, 合作伙伴网络即公司同其他公司之间为了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完成其商业过程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由于多年生存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发达国家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 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众多的文化产品经营机构。比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已经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细密的产品销售网络, 美国的文化产品一经推出, 就可以通过这些网络迅速扩展到全世界, 送到每一个消费者面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公众的视听神经以持续的刺激, 从而达到这样的目的:当娱乐产品投放市场时, 他们已经在传播通道的另一端做好了欣赏的准备。”[4]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同样非常重视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 这也是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下, 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的物流态势, 因为发达国家文化市场狭小, 文化产业规模巨大, 因此, 文化产业集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培养起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对海外文化市场的争夺能力。以美国为例, 美国文化产业最早都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伴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和市场平均利润的下降, 美国文化产业为了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获取产业利润, 就把文化产业延伸到海外文化市场, 而且广泛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 与合作伙伴构建成多个专门业务模块的组合体:采购、制造、研究、销售、分销及其他等等, 有的紧密捆绑, 有的松散挂连———从全球角度对企业活动和生产的这些模块进行整合, 大大拓展了产业的实力范围。

(四) 价值配置与核心能力

即公司执行其商业模式所进行的资源和活动的配置以及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它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产品资源、资本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在生产、管理以及整个商业模式运行过程中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个配置过程中, 由于每个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 配置的效果也就不同, 锁定价值管理与持续能力资源和活动的配置是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 这是商业操作能力的表现。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 最主要的是创意人才的管理, 因为在创意为主的文化产业中, 创意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资本的资源也非常重要。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经营的水平和规模上。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规模小, 另一方面, 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 中外文化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和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要缩小这一差距, 就要逐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在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中, 成本结构、盈利模式、管理构架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通常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具体设计与运行过程中。

三、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企业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 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 它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 提供了有关企业如何组织以及创收和盈利的信息。商业模式的设计极为重要, 是应该在项目启动之初就精心做好的, 同时它也是一个随时间和环境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战略层面的架构。有了商业模式后, 执行层面的团队、经验、控制、调整也同样重要, 因为模式是靠人想出来, 并要人去运作实现。每一次商业模式的革新都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时间内的竞争优势, 随着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 企业必须不断调整它的商业模式, 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否最终取决于它的商业设计是否符合了消费者的优先需求。

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以上述五大要素的某一至两个要素为核心, 五大要素相互协同成为一个完善的价值创造系统。通常来说, 商业模式的设计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 确定公司或产品的价值目标

成功的商业模式所设定的价值目标一定是顾客价值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结合点, 它要求一要针对目标顾客的需求偏好, 二要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 三要为企业创造价值。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传递是企业把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 目的是便于目标客户方便地购买和了解公司的产品或服务。

(二) 明确消费者目标群体

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 首先需要分析顾客需求, 目的就是要为产品寻找能够比较容易呈现价值的顾客群。一般来说, 企业赢利的难度并非在技术与产品端, 而主要还是在顾客端。有时纵然是把握好企业顾客的一点点需求, 也可能产生巨大的顾客价值。如果商业模式无法找到相对明确的顾客需求, 是导致商业行为失败的首要原因, 那么企业将会遭遇无法创造利润的潜在风险。

(三) 构筑商业模式内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在于合理规划企业内部运作体系, 就是将商业模式分解为业务单元和具体的流程, 这是商业模式设计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的合理配置:组织与机制、技术与装备、生产运作、资本运作、供应与物流、信息、人力资源等。这些内部运作活动可以清楚地规定企业内部运作的成本及其结构以及计划实现的利润目标。

(四) 构筑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

商业模式外部运作体系即企业向顾客供应产品和传递产品信息的渠道, 是商业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必不可少部分, 这里设计的重点是分销渠道和合作伙伴网络。

(五) 建立有效保护利润的制度屏障

这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目标客户, 保护利润不流失而采取的战略控制手段。比较有效的制度屏障主要有建立行业标准、控制产业价值链、行业领导地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客户关系、品牌、版权、专利等。

有了上述各种要素的保证之后, 商业模式就可以具体实施了。在实践的过程中, 某些环节也许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发生故障, 这就需要对商业模式的运行环境重新分析, 改变组织结构、流程、思维和公司的信息系统等, 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转变程度的大小。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创造利润的思维方式, 它有许多不同的原型, 企业可以从中选择一种方式, 也可以将多种模式组合在一起, 企业的主导思维架构将是决定商业模式的主要因素。许多技术创新面对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未来环境, 而市场信息也无法全盘取得, 因此没有一个商业模式能确保未来利润一定会被实现, 也没有所谓最佳的商业模式。在设计与执行商业模式的时候, 一定要保持一种弹性的心态, 也就是说, 商业模式的内涵需要因应环境变动, 在设计时就应该留有一定的可变余地, 运行时更应该顺势而变。

参考文献

[1]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29.

[2]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9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上一篇:机关善行义举四德榜下一篇:企业秘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