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

2024-05-24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共10篇)

篇1: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

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

檀林中学 吴高银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至关重要,它直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深人理解文学作品,就一定要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没有方法的阅读就是盲目的阅读。文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学是以形象感人的。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文学体裁,对诗歌作品、小说作品、散文作品、戏剧作品等明确地抽象出“一般的阅读方法”,即是从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它既对阅读实践产生指导使用,同时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并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文学作品的体裁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根据不同的体裁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一、诗歌

诗歌是诗与歌的统称,它具有韵律美,语言凝练,充满情感和想象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应根据诗歌时特点,从如下几点进行阅读:

1、朗读吟诵,从整体上感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诗歌时要朗读、吟诵,这样读者的情感、经验和想象才能得到迅速反映,从而真切地体味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情思和意境。否则就很难体味出诗情、诗意、诗味和诗美。

2、分析感情、展现意境。情可谓诗的气脉。要在初步感受诗歌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体会作品的诗情与意境。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与寄托。诗歌是诗人感情的凝聚和结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因此,读诗歌,首先要体会作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些诗歌的含义比较深刻,比如《登鹤鹊楼》,这首诗歌就要抓住后两句“欲穷厘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揣摩、领会、来体验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3、领略音韵、研究写法。要领略诗歌的音韵美,研究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及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的选取与组合等。不管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应在朗读中感受其音韵美、节奏美。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对偶,给读者展现出春意盎然钱塘湖春景。现代诗人减克家运用对比手法,活画出两种不同信念、不同追求的“有的人。”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常常把互不相关的事,通过想象,凭一根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因此,阅读诗歌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形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读《天上的街

市》,就要由天上的星星想到街灯,想到街市,想到街上的行人,想到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提着粉笼在走”。从而突出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的主题。

二、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可以从人物、情节、环节人手来阅读小说。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把握人物的特点。例如:《新戏》,着力塑造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突出了阿发单纯而又无私;而双喜的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敢于负责整个性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人物的性格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写;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又如《孔乙已》中对孔乙已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他的语言是“满口的之乎者也”,都能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个性。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的萧条凄凉:“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素材,没有一些活气”点出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在景色描写中渗透了作用的意图,我们在阅读时要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散文

散文有广狭二种意义。这是所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裁,是一种以叙事、记人、咏物、写景、抒情为主的文艺性记叙文。我们要根据散文的特点来进行阅读。

(1抓住文眼、理清线索。散文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其行文活泼自由、或写景、或记人、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或谈天说地、道古论今。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号散,但必有一个中心题。而文眼则是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词句,抓住文眼,主要是看它对全篇所起的“点睛”的作用。线索指文章脉络,看它是如何用一主线将文章的局部贯穿起来,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整体。

(2体会情意、展现意境,体会情意就是要领会理解作者的

所思所想。展现意意就是根据文中提示,运用丰富的联想,展现出幅幅生动画面,并能体味出其中的“味”来。

(3分析语言,探讨写法。散文语言具有较强的流畅性、生动性、抒情性、哲理性,其语言极具魅力,我们要看其如何遣词造句,如何修辞词表情达意。另外还要研究其写作手法,分析作品如何定意,如何构思的,如何以主线贯穿全文的,从而比较全面地欣赏全文。

四、戏剧

戏剧阅读主要是指对文学剧本的阅读。剧本主要是以作品中心人物的语言来展示生活,表现戏剧冲突的。因此,我们应根据戏剧文学的特点来进行阅读。(1戏剧动作。它分为语言动作和外部动作。语言动作是人物心理、性格的直观显现。外部动作是人物的行为、举动、表情等。

(2性格冲突。剧本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分为人物之间性格冲突和人物性格内部的冲突,性格冲突有其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这过程就是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的基本情节。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追求其思想意义。

(3戏剧语言。读者可以从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等方面去品评与鉴赏。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之后,他们会自觉地去浏览课文中的乐趣,我们所教的学生会吸收到教师的浇灌的润物的春雨。

篇2: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要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精妙的语言,学习多种写作的技巧,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

历年来,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大多数师生头疼的问题。于是,出现的现象是:教师觉得语文阅读头绪多,不好教;学生觉得语文阅读无从下手,不好学;师生忙忙碌碌辛苦三年,阅读的成绩却难有提高,真可谓“费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自然能力提高不明显,也就有了语文阅读“难学”的误解。

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当然,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授人以色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爱阅读.还要会阅读、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教授.教给学生有所选择,区别阅读,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读,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有: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预读,适用于阅读长篇文章,也就是先看开头的两段,接着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略读,也叫泛读,用最快的速度先浏览所选择书目的前击‘和内容介绍等,了解其大概内容即可;细读,对一所学课本中的重点单元内容、范例、篇章或精彩语段须认真阅读,反复留神研读、品味;比较读,即阅读时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但是同一体裁,又是类似内容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读,看有何异同点,有什么创新,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整体认知读,就是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搜索信急核心地读,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体会,可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类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找

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不少教师的做法是投影相关资料,让学生过一遍。我总感觉这种效果不太好。我总认为不如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象投影一样过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会更好些。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永久掌握。

二、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去做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大多能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一般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划分归纳,不少学生已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重点做的是:一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依据;二要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结果的合理性或其优劣。教师在参与此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对其语言的精练、准确、流畅、严密性作点评和指导,以让学生逐步在此过程中学会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几遍而已。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认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具体朗读。在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读效果才更好。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入手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步骤、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切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操作训练,否则学生仍是不会。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项目。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培养成习惯。

篇3:解析初中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多年, 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语文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初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要创设好一定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内心积淀的知识情感最大程度地唤醒起来。这样一来, 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对初中语文知识进行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可以通过音乐感情的渲染, 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实际文章情境模拟来获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会被内在的音乐感受以及被多媒体的直观感受较好的唤醒。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让学生建立起新知识的感知力。比如, 在对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隆中对》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进行课文教学之前播放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音乐和影视片段, 这样学生通过对音乐和片段的感知, 可以较好地感受该作品的气势磅礴和各个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 特别是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深深吸引, 从而有效地把学生们带进硝烟四起的历史情景中去。又比如, 在对郦道元的名篇《三峡》进行教学的时候, 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三峡的图片或者电影片段, 学生通过直接的观看, 感受到了较为真实的三峡。然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 就会较好地加深学生的感受。我国著名教师于漪通过情境体验法对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教学的时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于漪老师运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大海的意境之中。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感受到了大海的平静与波涛汹涌, 这样就能将海燕的精神贯穿到每个学生的内心情感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创造力, 让学生对心中的大海进行描绘, 同时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充分抒发出来。

二、设定文章中的角色, 引发学生共鸣

在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时候, 要特别注重体验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对文章中角色的设定,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加强。初中语文教师对那些有着人物遭遇和情境事件的文章教学时, 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角色进行选择和扮演, 这样就能让学生同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从而较为真实地理解文章要传递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的假设, 也能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比如, 在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几个角色进行扮演。学生在扮演邹忌、妻、妾、客等几个角色之后, 通过对话形式来感受邹忌纳谏的力度。同时, 学生在扮演过程中也可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还可以积累起良好的生活经验。比如,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 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对叔叔于勒的深切同情。但是, 不少学生无法理解“我”的父母还有全家其他成员对于勒态度的极大转变, 以至于发出来“这是我的叔叔, 父亲的亲弟弟, 我的亲叔叔”。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来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影像的形式, 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加深学生体验

学生在对文章中那些人物或者事件产生共鸣的时候, 只会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波动。如果想要深层次的让学生得到身心的愉悦, 还要使学生从心灵上不断进行净化, 这样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去, 充分理解文章蕴含的教育作用。比如, 在对鲁迅的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时候, 让学生努力想象作者为何怀念阿长妈和百草园, 这样就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想象, 去理解带给作者的感受。教师通过引导, 让学生在感受百草园的生活以及领悟作者思念故乡的真情实感, 以此来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又如在对《天上的街市》这篇文章进行学习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什么样的景象才算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为什么会如此的美丽?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想象?”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从而进行深层次的领悟。

四、提倡多元解读, 促使学生个性化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元化解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内心体验的时候, 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创设情境、语言训练、组织活动等方式来获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获得个性化体验。以阅读《背影》为例, 文章的语言平实、朴素, 所叙之事也都是日常的琐屑之事, 理解起来似乎没有多少障碍, 但是, 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 最容易“一看而过”, 忽略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很多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大多只停留在让学生关注作者“几次写背影”、几次写“我流泪”、“父亲爬月台”等一些浅表的信息上, 从而得出了“歌颂父爱”这个看似正确, 实则俗浅空洞的阐释。如果我们能沉潜下去, 深入咀嚼隐含在全部文字中的信息, 就会发现其中极为丰富的“暗示或提示”:文章首尾都以伤感的笔调写出了父亲处境的凄凉———失业、丧母、家景惨淡、谋生艰难、老境颓唐;也满含着愧悔之情写了“我”的自作聪明, 以及对父亲良苦用心的不够体谅;又含蓄地交代了因种种原因造成的父子关系的一度冷漠, 多少年过后, 当读到了父亲来信中那句催人泪下的话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的养育之恩、爱子之情, 以及自己几年来对父亲的误解。在“我”对父爱的回味中, 交织着愧疚、悔恨、自责等等复杂的情感, 而所有种种复杂的情感又都凝聚在看到父亲背影时的瞬间感受上。经过以上的梳理, “我”的几次流泪就有了情感的依托, 文本的复杂内涵也逐渐由隐到显, 为读者多角度的解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和线索———既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 也可以从“骨肉亲情也难免有误解和隔阂”以及“我”面对养育之恩时的愧疚、悔恨、自责等角度解读。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加深学生体验;也可以设定文章中的角色, 引发学生共鸣;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贺卫东.体验式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建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9, (6B) .

[2]许书明, 邓君.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步骤和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11, 626 (04) .

[3]郭爱丽.初中语文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角色变化[J].现代阅读, 2012, (05) .

篇4: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

【关键词】 语文快速阅读 初中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知识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地更新。再沿用传统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快速阅读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已在悄然兴起。掌握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广泛获取知识,迅速更新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

如何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学会阅读和会学阅读,以下是笔者整理出符合学生的快速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快速阅读的基本技巧

1. 减少注视点。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眼跳运动的时间只占10%,而眼睛停留在各个注视点上停顿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90%。可见,眼睛主要不是靠眼跳的运动,而是通过眼跳中的注视停顿来获取信息。这样,减少一行乃至一页文字中的注视点,也就使得相应的视觉幅度扩大,每次眼停获得的信息随之增多了,从而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的效率。

2. 避免发声。出声阅读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实验统计表明,朗读的速度最快每分钟只能达到200字,而默读每分钟可达800字左右,是朗读的4倍。因此,提高阅读首先要学会默读。默读的关键在于避免出声,有的人在读时虽然听不到有明显的出声现象,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唇或舌在动,说明其阅读仍有不易觉察的潜在发声现象,这仍会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在实际阅读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克服唇动、舌动的现象。

3. 避免回视。回视是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回视的次数越多,阅读的速度就会越慢。因此,必须努力克服回视的毛病。一般来说,回视的出现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缺乏自信,总担心没有完全看清楚。要避免回视,就应从这些方面多加注意。

4. 缩短眼停时间。眼停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减少停留的时间,也会相应提高整体阅读的速度。

二、快速阅读的主要方法

1. 扫读法。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这种方法最快可以由数行扫读达到一页一页扫读,逐页扫读的方法又称为面式阅读法。

2. 浏览法。浏览法是指对一般不需要细致了解的书籍,只是从总体上粗略掌握书中大概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了解信息,有助于开阔视野,是博览群书所常用的重要方法。浏览阅读主要是重点注意文中的一些关键位置:(1)是篇名,包括文章的题目和书名,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集中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论点、主要论题或是主要内容等。通过研究题目,可以对文章或书籍有一个总体的认识。(2)是目录、序言、提要、索引等,这些将会帮助读者对文章或书籍大体框架、基本思路有所了解。(3)是正文,这一部分浏览的关键主要是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落起首的中心句。

3. 寻读法。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法是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这种快速筛选识别信息的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

4. 猜读法。猜读法是指在读书读文章时,以所了解的题目或已看的前文作为前提,对后面的内容预作猜想,然后将其与后文实际内容进行印证比较的一种阅读方法。猜读法使读者角度转换为作者,为作者设身处地地考虑作品内容的安排,这就使阅读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的积极思维状态,有助于锻炼提高读者的认识判断能力、创造能力。

5. 跳读法。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所以,善于运用跳读法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

三、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很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地提高。

2. 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内容理解,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

3. 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我们所说的快速阅读,当然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这个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

总之,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篇5: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

1. 激发阅读的兴趣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总体来说, 不是很高。但青少年个性的可塑性很强, 只要教师肯下功夫, 想办法, 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是完全可以激发起来的。相信权威、崇拜名人是青少年特征之一, 现在的歌迷、球迷、影迷, 都是青少年居多, 倘若再培养一批书迷, 不是好事吗?这意思是可以利用中学生头脑中的权威意识作名人效应, 把优秀作家作品的权威地位和名人对作品经典性的评价介绍给学生, 是可以激发他们兴趣的。有人说, 名著就是人人都不爱读, 但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的那种书。不爱读是因为读名著有相当难度, 希望自己读过, 则从一定角度说, 就是崇拜权威的微妙表现, 这正是教师可以抓住的契机。从电影、电视这个社会热点着眼, 利用中学生在这方面的热心, 由此及彼地引导读一些高层次的书也是可行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改编成了影视剧, 一些外国名著也搬上了屏幕, 如果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兴趣的办法。还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的节选,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美猴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趁热打铁, 深入到全本原著中去, 引向高层次阅读。譬如学了鲁迅的《故乡》, 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 学了《崂山道士》可再读《聊斋》, 学老舍的《茶馆》后, 向学生介绍老舍的其他戏剧。对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想办法把这种兴趣转移到更有益的地方去, 唤起他们对书本的热爱。

2. 培养阅读的习惯

习惯是靠一个人长时期坚持而形成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可以通过定时、定量、定计划等几方面来完成。中学生要限定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是客观事实, 课余时间要娱乐, 要锻炼, 要参加兴趣班, 确实非常紧张。但真的一点时间都挤不出来吗?也未必, 我们可学习宋代文豪欧阳修利用“三上” (马上、枕上和厕上) 的时间, 也可以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 比如每天读一个小时, 或每周固定读多少次, 每次读几个小时。已经固定的时间和次数, 就要尽量排除种种“特殊情况”的干扰, 如精彩的电视节目, 临时外出活动, 过度痴迷网络等。特殊情况太多, 思想上的惰性就容易养成, 固定的时间也就会被挤掉。如果定时有困难还可以定量, 即固定读书量, 定计划按计划阅读, 也有助于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定量就是规定每天, 或每周, 每月须读完多少本书。这种方法是可以效法的, 为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个学生都可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语文教材每学期都推荐有名著阅读, 可以根据这个步骤制定读书计划, 如七年级阶段课本推荐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 《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鲁宾孙飘流记》等。当然,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不论用什么方法, 不论读什么书, 贵在坚持, 总有所得。读书的收获不会立竿见影, 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3. 训练阅读的能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时间面对无涯的书海, 首要是选择。有些书可品读, 有些书可泛读。先选择哪些书该品读, 哪些书只需泛读。总的来说, 用于发展性阅读和功能性阅读的书要品读, 用于消遣性阅读的书只需泛读。那么, 如何品读呢?伏尔泰说:“每当第一次读一本好书的时候, 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 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所以好的作品, 应提倡品读, 即是一书多读, 在品读的过程中, 重视积累, 做读书笔记。如果是自己的书, 可用圈点批注方法阅读。凡读过的书籍, 应注意里面的闪光点, 积累下来, 如名言警句, 名人轶事, 历史典故, 典型人物的描写, 精彩的场景, 精辟的论辩等, 都是有益的资料。当你写文章感到词穷意塞之时, 来一番点化移植的改造功夫, 有了自己的构思布局, 再充实以血肉, 可说是锦上添花, 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这就是品读、细读的好处。品读是这样, 那么泛读该如何呢?如果是消遣性阅读, 则随便翻翻或走马观花地看一遍, 看多少算多少, 如果不是消遣性的, 可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致情况。比如阅读报纸, 不能用读书那样的方法去读, 一般宜用泛读、快读的方法, 只有极重要的文章才品读。泛读就是浏览式的阅读, 目的是为了知道报纸大致说了什么, 可以先读大标题, 然后读小标题, 再读每段开头和结束的句子, 如果文章要点已经知道, 就不必去琢磨每个词或每个句子的意思。快读就是快速阅读。快读要求视野广阔, 眼和脑反应快, 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只要集中注意力, 有意识地注意阅读速度, 阅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篇6: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加强方法指导

为什么会出现此类情况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大多注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也大多注重讲解,训练的过程中很多的注意力放在答案的正误上,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阅读的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未能学会自我阅读、分析、理解、答题,自然能力提高不明显,也就有了语文阅读“难学”的误解。

因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当然,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体会,可供大家参考。

一、资料类的东西,尽量让学生去找

阅读文章中经常涉及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这些东西要让学生去找,教师的任务是要布置相应的要求,提供寻找资料的信息、渠道,并作必要的检查。

有些资料可能学生难以找到,那就必须由教师提供。不少教师的做法是投影相关资料,让学生过一遍。我总感觉这种效果不太好。我总认为不如印发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样不仅积累了资料,也不至于象投影一样过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会更好些。同时,教师应对资料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明确指出来,让学生永久掌握。

二、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去做

阅读教学中一些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处理。如字词的注音、认读、记忆,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大多能完成。教师在此时要做的是明确要求学生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告诉他们怎样去做,并注意时间的限定;之后必须有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方法,以便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

对于一般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划分归纳,不少学生已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此时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重点做的是:一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依据;二要引导学生去评价不同结果的合理性或其优劣。教师在参与此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陈述自己的理由时对其语言的精练、准确、流畅、严密性作点评和指导,以让学生逐步在此过程中学会准确、流畅的表达。

三、朗读中加强指导,做好范例,让学生有样可循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完成好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不仅仅是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几遍而已。教学中的重点应该是认真评价和指导学生的具体朗读。在学生展示朗读的过程中除对他们的音准、节奏、停顿、语气舒缓等进行优劣评价外,更要指导其中朗读不恰当、不合作者意图的地方,并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知道该怎样读效果才更好。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读出个性化的情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分析理解文章,教会学生入手方法、提取信息的方法步骤、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

理解分析文章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读了文章后就不知道该怎样做了。因此,教师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文体特点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分析理解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分析理解这些内容。之后重点告诉学生分析这些内容各自应如何入手,并引导学生按此方法操作。切不可只说方法而不去操作训练,否则学生仍是不会。

信息的提取是分析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考重点考察的项目。教师一定要积累、整理、学习借鉴提取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步骤,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操作,逐步培养成习惯。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中有不少是以具体的问题来呈现的。如何准确、精练、全面的回答问题是阅读教学中关键的步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而且综合体现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型,教会学生该怎样陈述问题的答案,不同类型问题的回答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关键词语是什么,怎样说才算表达完整,使学生心中有数。然后逐步指导学生训练操作,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强调一点的是,不论教学生什么方法步骤,一定要通过实践训练,让方法逐步成为操作习惯,哪怕多几次专题训练,也要达到学生能自然操作的程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学生不至于“眼高手低”。

五、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体现文体特点,接近中考风格

文章的阅读理解考察是以问题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常以问题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时候,有些教师习惯设置许多问题,整个课堂带有“满堂问”的嫌疑。至于为什么提那么多问题,可能他们也不大明白。真有必要提那么多的问题吗?我看不必。我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重点。一篇文章中虽然涉及的知识点不少,但不是要求面面俱到的。应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从而掌握重点。这样也不至于学生学完文章不知道究竟要学会什么。

其次,要体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色,问题设计当然不可能脱离文体。教师要明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等各自的特点、重点,在设计问题时有鲜明的文体特色,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文体特点掌握。

还要注意试题的设计要带中考风格。教学中有很大成分是为了应付中考,不能等到接近中考了才去适应中考题型。平时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中考的风格,学生习惯了这些题型,何愁中考呢?

篇7: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解析

一、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积极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自觉的进行语文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十分显著的提高学生们的整体阅读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助于学生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可以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的提高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强行灌输的理念,可以真正的做到让学生们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就是有利于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的培养,初中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学生们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最后就是对于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共鸣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直接进行文章内容的阅读和理解,直接提供给学生们真实的感悟机会,这样有利于学生们提高自身领悟能力,对他们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系统建立有着促进作用。

我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运用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更好调动学生们的自主性,可以让学生们把真实精力与感受同文章有效的融合起来,对于一些难懂的抽象的知识点丰满化、人物化、形象化、这样学生们可以更容易的理解、学习和吸收。

二、体验式阅读的教学策略

1.教师的自主引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加注重阅读中感受和共鸣感,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的阅读。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们进行多元化的阅读。其次我们要根据文字进行合理的有技巧的提问。我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一些有特点的问题,用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有效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还可以加强他们阅读体验,我们也可以多阅读一些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角度去发现文字中的思想,这样可以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灵感和创意。同时。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根据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固有特点加入教师自己的特色,这样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2.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充分的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体验式阅读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恰当的把文字形象化,可以通过声音、视频、影片来表达文章的内容。例如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可以播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景观影片和影视资料,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像,还可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

我们也可以将体验式阅读教学与音乐充分的结合起来。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以音乐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诵等,我国古代那些文人墨客所写的诗词,大多都被谱写曲调,这也就说明了,文章与音乐是相通的,例如我们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时,就可以在班级内进行配乐朗诵。用音乐来提高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

3.情景剧表演。我们在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的就是学生们的体验,对于一些有情景的文章,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我们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情景剧表扬,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无改写剧本,设定角色,把文章中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把自己的融入到文章感情中,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们的体验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当然我们也可经文章变成舞台剧、话剧、甚至是微电影,这就要看具体的实际可行性了。

篇8:初中语文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及方法指导解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 阅读教学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72-01

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效阅读教学既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又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艺术实践后动,我们应一方面转换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本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为完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体现

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就必须遵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理解文章。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以自我为课堂的核心,提出问题打断学生对文章的思考,总是使用标准答案来给学生讲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就使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工具。

1.2 阅读教学形式单一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开展,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对学生的阅读技巧有所提高,也不能够总结阅读模块的问题。语文教师就是连接学生与文章的桥梁,只有通过教师的有效传输,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总是按标准答案讲解,永远只停留在最低层面上的阅读教学,大大抑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3 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成为整个教学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很大程度上将教师从传统的板书中解脱了出来,并且在很多方面了丰富了教学的方式,提升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活跃性及生动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但是上述的这些优点及特点都是在合理的使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的情况为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尝到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欣赏音乐、欣赏动画的课堂,甚至成为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果的比拼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与初始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大相径庭,长期以往,初中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厌烦、枯燥,同时,过多的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最为重要的途径。可见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2.初中語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2.1 优化教学设计,实施梯度性教学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应当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梯度性的教学模式。梯度性教学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从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将阅读教学划分为认读和解读两个环节。对于认读部分而言,该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总体上把握住文本材料的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该部分难度层次较浅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自行解决。而对于解读环节部分教学,教师在确保学生准确掌握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还要理解文本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

2.2 设置完整的语文阅读梯度教学方式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的过程中,整个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初中生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阅读文章的难易及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进行梯度式的教学,将整个语文阅读教学分为两个梯度,首先为认读,认读较为简单,通过认读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作者在表达些什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进行引导性的认读及引导性的总结,此外,通过教师对于认读的引导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整个文章的中心所在,帮助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第二环节的学习。第二为解读,通过第一个认读的环节,学生掌握了整个文章的整体的方向,但是还没有达到整个阅读文章整体的要求,通过解读环节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以及表达方法。这样有层次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3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学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需教师把方法教给学生,剩下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答案,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背影》课文时,就可以不带领学生一起进行阅读,让学生自己先熟悉课文,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共同探索课文内容。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发挥课堂学习的引导作用,结合学生探索情况,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写出来。在这样,这整堂课上,学生手脑并用,积极思考。如教师可以提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背影作为题目?”每节课后,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教学目标、任务的设定应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学生独立进行阅读思考和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教师还要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引,合理的确定阅读学习的范围,以免走入阅读学习的误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并非易事,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让学生从你身上感受书的魅力,让阅读教学走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张锐.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 学周刊,2013(06).

[2]杨素云. 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解读与思考[J]. 学周刊,2013(02).

篇9:不同文体下阅读教学的新走向探索

一、散文题材:紧扣情感脉络,不断深入文本

散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题材,最大的特点在于“形散而神不散”。在小学教材中,散文基本以丰富的情感为主,在文本语言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情愫和真挚的情感价值。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文本中的“神”引导学生拨开语言文字,真正走进课文的情韵之中,感受作者寄托在课文中的情思。

以《桂花雨》这篇课文为例。一位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以自身的感性认知得出阅读后的直接体验,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感受:“香”“甜”“乐”。这是学生感性认知的结果,是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情感基调。寻找到这样的基调,也就扣住了散文教学的基本纲领。

当然,散文教学不能止步于学生内心的机械体验,不能停留于这种感性的认知层面,而要沿着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深入。在教学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一、五、六自然段,思考这些段落写到的花香,思考所包含的作者情感,最终将文本之思绪指向浓郁的乡愁。

面对散文,我们可以引领学生经历这样的体验历程:整体把握感知、埋下情感基调、开掘内部情韵、巧妙随文练笔。这样的设计契合了散文的基本特性,同时也迎合了学生的认知需要,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小说题材:依循情节发展,化烦琐为简洁

在小学生的视野里,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生动的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于从小爱听故事的小学生而言,故事的情节发展是推动他们阅读小说的重要源动力。但小说的元素不仅仅在于故事情节发展,更在于情节发展中所独有的价值思考和情感蕴藉。因此,在教学小说过程中,教师可以依循故事发展,采用对话聊天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小说的语文思维之中。

例如六年级《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篇构思精巧、情节自然的小说。一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是敏锐地意识到第三人称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小说中的人物对发生的事情并不知情,而读者却全盘通晓。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内部人物和读者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感悟课文。这样,小说内部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结构的巧妙、语言的灵动,甚至是蕴含在内部的主题价值,就在不知不觉中凸显而出。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优化了结构,提炼了主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写景状物:体悟核心词语,破解教学难点

在小学阶段,写景状物类的课文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学这类题材时,教师要做到删繁就简,紧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从而巧妙自然地突破教学重点。

例如《雾凇》这篇课文,就是典型的具有文艺气质的科普说明文。其最大的难点,在于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以及作者是如何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准确介绍的。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部分时,从课文中抽取出了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词语,让学生在诵读、默写、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复述大意。接着,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感知总分描述结构,并从分写中的每一句话的内在关系上感知作者描述过程中的逻辑联系,同时也在语言环境中获取了更多的说明方法,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四、说理题材:辨析事例属性,聚焦表达特色

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是重要的文体,但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在交流沟通中已经逐渐意识到说理文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文中所列举的事例有自己的思考。说理文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与提升,在中高年级适当接触和了解说理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教学《说勤奋》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对比文中的几个事例。一位教师在执教这种类型的议论文时,抛出了一个别具匠心的问题:这几个事例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议论文中的事例描写显得简洁,而记叙文中的事情却写得如此具体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陷入对文本题材特点的深度思考上,进而明白议论文选用的事例,注重的是性质与真理,而不在于其细节。据此,教师顺势引导,相同的事件在不同文体的需求下,应该采用不同的价值思路进行描写,从而契合不同的写作意蕴。

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学习议论文,对于议论文基本的论点、论据等重要信息,已经不再陌生。如果教师还在这样的机械层面纠缠不清,势必影响学生对说理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力求在相同的面孔中开掘出不同的价值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走进议论文的世界中。

篇10:初中语文课堂的三大文体解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三大文体;阅读与写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阅读和写作占据了一大部分,然而想要上好阅读和写作课,并不容易,阅读中,文章的信息量大、方式灵活和题材变化大等,写作中,文体写作特征要求严谨和结构层次要求较高等,造成了一种僵局,打破这种僵局,就要从阅读和写作的本质出发,综合教学资料分析,得出阅读与写作课堂中,主要是关于三大文体的解析,分别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一、记叙文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描写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或者抒发某种情感的文章叫做记叙文,它经常出现在阅读和写作中,因而在三大文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掌握好记叙文在阅读和写作中的特征,能让教师更好地上好阅读和写作课。

1.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是一种“以事说理、明志”的问题,通过大篇幅的细节描写,最终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社会价值或者抒发自己内心某一时刻的情感,往往是一两段话,所以,在阅读中,第一步往往应该先找出这一篇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有一些文章中可以轻易地找出中心思想的句子,有一些则需自己进行概括;在写作中,初中生都很喜欢写记叙文,但一篇好的记叙文却很难写,为了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引导学生依靠人、事和物的发展描写,顺着记叙文所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向走,保证记叙文的质量。

2.写作手法与技巧

每种文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或者常用的写作手法和技巧,记叙文中,主要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指写作顺序和布局,记叙文经常用倒叙和插叙来增加事情的回环、悬念、突出或者补充事件等,简单的记叙文也用一般的顺叙,在阅读中,根据记叙顺序,分清一件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能让学生清晰灵活地把握文章主旨,而在写作中,运用倒叙或者插叙将事情发展丰富化,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的父亲时,在文章开头就写到:“他,在炎炎的夏日下,带着一顶帽子,辛勤地在尘土纷飞的……他就是我的父亲。”运用插叙的手法,先将父亲工作的辛苦做详细的说明,不仅营造一种父亲坚毅心酸的主观感受,还让全文基调趋于朴实化。

3.加大对小说和传记文体的训练和分析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阅读和写作中,记叙文广泛的运用表现在小说和传记中,而小说与传记经常是阅读题的内容,根据每一年的初中语文省市级试卷的阅读题数据显示,每一年文学类的阅读题目中,小说与传记基本呈现更替的变化现象,在教学中加大对小说和传记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和掌握这类文体的应用。

二、说明文

运用逻辑和事理进行解说一件事、一个观点的文章,一般用于阅读中,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文体。

1.写作手法与技巧

上面说道,说明文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文体,相对的,它在阅读题写作手法与技巧的考查中,也以应用性为主要目标。说明文往往是带着逻辑性的,因此,教师在解说说明文阅读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然后再分析文章每一段落中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用数字、分类别和列图表等。

2.加大平实性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训练

在阅读题目中,根据每一年的初中语文省市级试卷的阅读题数据显示,每一年应用类的阅读题目中,说明文分为平实性和文艺性。在平实性说明文的考查中,主要针对学生概括能力和总结能力,而文艺性说明文中,经常是以知识、科学小品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有条理地加大平实性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阅读题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议论文

生活少不了议论,善于议论的人,往往比较聪明,因此,议论文往往是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课堂的宠儿,在阅读与写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1.论点、论据和论证

天下所有的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证和论据,在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主找出论点、论证和论据,论点一般是一些看法或者主张,论证指的是论证方法,分为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就是利用史实、有效地统计数字、名人名言和自然定律等,对论点进行分析,最后就是论据,通过事实与理论的论证,得出最终的观点。

2.加大议论性文体的练习量

议论性文体的运用非常广泛,有社论、评论、学术论文、专题讨论、杂感、随笔以及侧重于议论性的讲演词和书信等,而在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考查中,阅读中,多以评论和书信的形式出现,写作里,则以通用的议论性文体为主,加大议论性文体的练习量,可以让学生更好把握,拿去更高的分数。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阅读与写作中,主要是对三大文体的分析与整合。面对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应该把握实质性的东西,并加以条理化分析,才能真正上好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

参考文献:

[1]甘其勋.运用文章科技 引领学生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 2008(09).

[2]李海林.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区别与关联[J].中学语文教学,2008(08).

上一篇:参加心理行为拓展训练心得体会下一篇:质检员实习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