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说课

2024-05-08

六国论说课(精选6篇)

篇1:六国论说课

《六国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洵的《六国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6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首先说教材

《六国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古诗文欣赏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古诗文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六国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作者通过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勿蹈覆辙。针砭时弊、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颇有说服力。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学生对国家兴亡的深入思考。

其次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注重说写结合,我确立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论”的文体知识和关于苏洵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并能正确译文。能力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2、把握作者所论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独到的立论角度和借古讽今的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写作能力。情感目标:

1、能结合《六国论》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增强忧患意识。

2、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第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文言基础知识。不首先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就都是空中楼阁。因此疏通字词成为关键,但本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文,疏通字词会占用大量学时,再分析篇章,学习写法,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我将疏通字句和分析篇章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字义和句意的理解,也使学生对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因此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引导学生做到“信、达、雅”三个字。在这个过程中不忘引导学生探讨六国灭亡的原因,学习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对于作者苏洵,以及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难以准确把握,对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难以体会,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同时,《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应对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从而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诵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第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文是文言议论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展示六国与秦国的有关史实、北宋地图等,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2)诵读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体来说,我将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带动学生诵读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古代散文的文学魅力。(3)讲授法和点拨法:

《诱思探究教学论》中指出:“变教为诱,变诱为导。”通过教师的点拨,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授也是很必要的。因此,在对文章内容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入深处。(4)课外延伸练习法:

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的对比,并按照《六国论》的论证结构与方法,以白话文形式改写《过秦论》,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说学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学生,他们通过往常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本文作为本单元的示例文,课前有详细的课文导读,书下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学生通过课前的认真预习,大概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诵读,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具体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和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合作探究:分为5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2)当堂练习法: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第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进入作者

首先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苏老泉”三字,一边展示《三字经》中介绍作者的相关图片,一边提供“三苏”和“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等文学知识,引导同学们说出这位作者的名字——苏洵,并适时板书,接着展示PPT并介绍作者的相关简介,自然进入本篇课文学习,并板书课文题目,简要解题。

2、聆听经典,感受魅力

这个环节我会从听、读、说三个方面来安排。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正音。然后,请5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并字正腔圆地朗读课文,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能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最后,我再简单总结整篇文章,进入课本内容。

3、检查预习,梳通文意

本文文字不是很深奥,所以学习本文的词语、句子,以学生自我疏通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共性的疑难问题,适当地点拨、讲解。所以,在课前我会把归纳文言基础知识作为预习作业,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五个方面进行归纳。在教学中,我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些易读错,写错和难理解的生字词句子进行总结(展示PPT),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加深印象。这既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特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中点拨、讲解。(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出思路,在勾画圈点中锻炼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4、赏析课文,理清脉络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将按照课文自然顺序,主要以五个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1)“第一段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是?”要求学生在集体朗读中找出答案。同学能在朗读完毕后迅速说出表达观点的句子“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不能意识到罗列其后的两个分论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论点,认清两个分论点。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板书: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叙六国破灭原因的?”这个大问题下分为2小问。

第一问“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第一小问较为简单,学生易答出是“贿赂土地”,在我的提示下能答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此处,旨在引导学生总结出韩魏楚灭亡原因,来照应第一段的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板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小问,“采用什么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要求学生结合原文语句来概括。(板书:论证方法)学生能很快找到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所对应的句子。我主要带领学生落实到第二段的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板书: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并概括。

学生多能在课文找到答案并概括出齐国、燕国、赵国的灭亡原因。个别细心的同学也能发现问题,齐赵燕国都是未贿赂秦国的诸侯国,为什么也会“终继五国迁灭”呢?由于学生不熟悉战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不了解各国国情,所以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情。故在此处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三国灭亡原因来照应第一段的另一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世强援,不能独完。”

(4)、“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概括。

学生能说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需要教师提示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将其概括为:“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启下。“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五自然段。(板书:承上启下、假设论证和为六国设图存之道内容)

(5)最后,全班齐读第五段,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第五段表明了苏洵怎样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说出到苏洵是想要劝谏北宋的统治者不要再苟安了,但不能说出“借古讽今”“引古讽今”这样的专业术语,所以最后需要教师通过分析作者在文章运用的最后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引出写作背景,了解苏洵的写作目的。了解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板书:借古讽今)(这5个问题的设置,从中心论点到分论点,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主旨。本环节解决第二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5、走出文本,走进心灵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的现实意义,紧跟着就设计两个拓展题: ①此文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可联系当下的时事政治,如韩国部署“萨德”及“乐天”事件,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情感的升华、共鸣。)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所受启迪的内容,2分钟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对学生进行点评后,我也读自己写的示范,并表达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最后,让没有上讲台点评的同学课后以作业的形式将自己所写的内容交上来,再进行点评。

②根据本文的论述方法,将《过秦论》改写为一篇白话文形式的议论文。至此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本环节解决第三个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本着简单明了,突出主旨,我设计了以上板书,此板书直观系统,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清理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6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篇2:六国论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本课程旨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观点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政治是非判断、政治洞察力和觉悟、自觉遵守和示范能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营造维护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能够激发对祖国、社会的责任感的思考;能激发对人生价值、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思考,促进社会进步和自身成功。

二、说教学目标 1.基本任务

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国情,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及其反映我国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性;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投身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自觉性,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基本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相应能力。

(1)具有规范使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术语,准确表达(口头和书面)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利用书籍、网络搜集本课程相关的信息资料的能力;

(3)具有关注时事的能力和热情;

(4)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6)能够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

(7)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8)能够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历程。(9)能够具备一定的时代感和责任感,具有担当精神,争做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现代化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

(2)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

(3)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4)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科学性。(5)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6)明确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

3、素质目标:

(1)能够以历史伟人的人生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诚信、严谨、科学的职业道德。

(2)善于沟通交流

(3)团队合作能力

(4)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素质 其它目标:

《概论》课程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在讲授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要体现时代性。

三、说学生

1、文化基础比较差。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自主要是高职学生,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这对于教师来说上好这门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杂。一方面,学生通过互联网掌握的信息量很大,另一方面对接触的信息缺乏深入的思考,容易被一些言论误导,导致他们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答疑解惑。

3、他们有活力、有主见,有个性。思想活跃,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并且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展现自己。

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结合教材各单元的的重、难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来《概论》课程可以离学生很远,但也可以做到离学生很近,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实际需要,才 能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四、教学效果

五、说教法与手段

1、项目展示的方法。由于《概论》课程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展示,通过课堂展示和新闻播报,让学生参与课堂。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3、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结合案例层层分析,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形象生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下面我结合课程的结构及其重难点说一下我针对各教学单元对项目展示的设计。

六、说教材的重、难点及其设计

《概论》的总体设计是帮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把握,了解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概论》的逻辑结构:

围绕前面提出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作为目标,准确的分析和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努力突出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突出每一个理论成果各自的理论创新,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背景,它们赖以形成的实践经验;在分析党的思想路线时,突出科学阐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核心是实事求是),澄清一些相当流行但不确切的观念。)

项目展示任务:

1、查找关于毛泽东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来展示。

2、关于邓小平一生的“三落三起”;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设三章,一章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一章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这三章就是介绍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最重要时期的内容。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作用。重点是分析这个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发展过程,什么样的实践背景和实践基础使它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存在那些矛盾和斗争,纠正了什么样的错误倾 向,等等。这样才能看出它的理论创新和指导意义,进一步理解最早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项目展示:结合最近的新闻来分析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对于今天处理民族问题或者军队、党的建设问题的意义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着重讲清楚为什么中国革命胜利后不久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它意味着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否定,还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总结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党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方面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原因是什么,总体上应当怎样评价这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通过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经验的科学分析,解决完全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重点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科学评价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二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怎样看待其失误。

项目展示:收集资料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反映社会主义改在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前后的心态对比。目的:正确认识社会改造的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开始,分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 的曲折发展过程,强调初步探索的意义,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要注意对毛泽东历史地位要有正确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毛泽东继续对如何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探索,这个过程中既有新的发展,也有因为缺乏经验和某些时候离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产生的重大失误。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对这两大革命的意义和实现的理论创新存在估计不足的问题,一些错误的舆论如“告别革命”、“补课论”之类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澄清。教材的这三章的内容,要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今天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方面进行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的伟大意义,从而理解邓小平说的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的深刻涵义。)

项目任务:辩论比赛:“毛泽东思想是否过时”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学会思辨的能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三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概论》重点分析的部分。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重点分析的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祖国完全统一和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概论》的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创新之处。就是强调贯彻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打通来阐述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行的艰苦曲折探索的历程,了解两大理论成果之间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讲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过程,怎样分析这个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直线前进的,而是在曲折中实现的,是经历了两大曲折之后才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的。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搞清楚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什么阶段,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这个问题有几点需要强调:一是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个问题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后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列宁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斯大林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这里概述了这个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历史和实践背景使我们党必须和能够提出这个论断。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主要说明它与过渡 时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和不发达的发展阶段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会性质、阶级关系、主要矛盾、根本任务方面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的过渡时期,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正确性;发展阶段决定了它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分析的社会主义存在重大差别,不是完全建立在自身的物质基础上,而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异己的物质基础上,所以不是够格的社会主义。

项目任务:中国现阶段发展中存在哪些的问题?理解为什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通过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回答为什么经过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后还要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然后重点分析对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后落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从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主要分析从毛泽东的“两步走”到邓小平的“三步走”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显示出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品格。不仅要讲发展战略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而且重点讲它们提出的 背景和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于确定发展战略是否从实际出发,能否防止急于求成。

项目任务:结合华西村的发展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分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整个分析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提法不准确。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第一步是搞包产到户,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而这以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为前提。废除人民公社制度本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分析改革重点要搞清楚什么是我们坚持的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对外开放重点分析邓小平提出的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核心思想。

项目任务:制作视频,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示近三十多年中国的变化。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国社会主 义经济体制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和庞大,既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又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并有一定的时效性。每个方面都包括许多丰富的内容。在经济体制探索部分,重点是说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所实现的理论创新和重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实行的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突出这是史无前例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经济制度部分要分清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部分在经济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分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分配制度方面突出了两个问题: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分析为什么和怎么做。项目展示:谈谈中国的贫富差距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分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本章主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治的联系和本质区别,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 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三权分立”那一套做法?最终归结到怎样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项目展示:收集资料,介绍美国选举制度

揭示其弊端、阶级本质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核心理解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什么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

项目展示:介绍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国画、京剧和中国医学)

第四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核心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项目展示:“和谐班级”活动方案设计及实施细则

目的:

1、能够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从自身做起,培养和谐校园,从身边小事做起

3、能够用和谐社会理论判断某种社会现象的性质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分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基本国策。重点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 项目展示:如何从身边做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第九章: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分析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主要分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它的形成、发展和实践,它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最后落脚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项目展示: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部分,主要围绕世界范围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分析党对国际形势特点的认识怎样适应客观实际的演变而与时俱进的;世界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决定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部分,主要分析这一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问题。对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重点是概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怎样适应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确定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怎样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发展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区别,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以及社会经济基础、历史文 化背景,反驳“中国威胁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关系。

项目展示:收集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钓鱼岛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部分析围绕的主线是坚定不移地依靠全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是全国人民。其中,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居于主体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除了要阐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外,对民族和宗教问题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重点进行分析。本章最后一节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国防意识。这章的难点是怎样解释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农民在直观上的感受与作为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理论之间的巨大反差。教材只是原则地指出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没有改变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同时强调必须维护工人、农民的权益。项目展示:农民工近十年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论。分析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建设。本章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几个方面说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加强党的建设几个方面分析党怎样在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项目展示:谈谈一两个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

1、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运用课堂中的内容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除了采取项目展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每周新闻播报。让学生选取最近一周的新闻进行8分钟的播报并评 价,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当然除了项目展示和每周新闻播报外,在课堂上我还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

七、课程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

1、理论教学环节:

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为64学时,基本教学周16周,每周4节,共4学分。

具体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如表:

2、实践教学环节:

课外实践环节包括参观调研、分组谈论,课外阅读等。学生需要要求提交项目展示PPT课件、调查报告等物化成果。作为实践课成绩积分依据。

八、考核评价方法

在原有平时成绩(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期末考试,对课程的重要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核。重在考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考核,重在将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周围的人和事。

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平时成绩考核,占总成绩的30%,包括:课堂学习态度(考勤、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占10%,完成课堂展示作业情况占20%;(2)实践教学(如调查、读书报告,暑期打工总结等)占20%。

篇3:六国论说课

一、说教材

1. 内容分析。

这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表格处理》的第六节。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Excel表格的制作方法, 本节主要学习图表的创建和修饰的方法。这节课也是本章的重点, 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根据电子表格中的数据生成图表的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对图表进行修饰。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发现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审美意识, 通过奥运会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3. 重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电子表格中生成图表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对图表进行修饰。难点:理解图表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二、说教法学法

1. 教法分析。

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法, 列举实例, 让学生动脑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向同学们提出明确的任务, 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任务, 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 并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互动评价。

2. 学法分析。

在创设了教学情境之后, 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把核心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而不是以结论例题式呈现,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生成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 创造性强, 对动手操作有很强烈的兴趣, 但耐性较差。因此在任务驱动阶段, 采用协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 让他们协作完成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设计上注重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灵活施教, 具体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来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 向同学们提问:明年就到奥运年了, 上一届奥运会大家还记得中国队夺得多少金牌吗?接着向同学们展示两组2012年伦敦奥运会各国金牌总数的统计数据, 其中一组 (图1) 为表格形式, 另一组 (图2) 为图表形式。请同学观察并分析这个问题:两种形式你觉得哪一种比较直观呢?学生通过对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 表格形式虽然能够规范地表示数据, 但图表形式更加直观, 对比明显, 视觉感受强, 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更能让人理解。那么这样的图表怎么做出来的呢?新问题自然就产生了。通过提问, 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至此, 就引入了新课。通过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任务驱动, 探究实践。

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课本, 使学生掌握新知。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创建什么类型的图表?以及怎样创建图表?同学们带着问题看课本, 使课本内容更加清晰明朗, 学生更容易掌握新知。

提出任务一:怎样创建“各国金牌总数”图表呢?先向同学们简单演示创建图表的关键步骤。之后, 将学生每4个人分为一个小组, 每组分设组长。学生按小组上机实践, 老师巡视、指导。在老师的帮助下, 各组都完成任务之后, 向同学们提出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自行对比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的操作方法。

向同学们展示:其实图表的类型还有很多种, 除了刚才向大家展示的奥运会各国金牌总数柱形图外, 还有被用于对比几个数据在其形成的总和中所占百分比值的饼状图。以及被用来显示一段时间内变化趋势的折线图等。询问学生:大家有没有觉得把图表做成有立体效果的图形并且填充颜色更美观一点呢?然后让学生自己挑选合适的图表类型, 动手修改图表类型并且装饰。

提出任务二:修改图表类型并装饰图表。同样学生还按小组上机实践, 老师则充分给予时间、提供资源并巡视指导。

3. 互动评价, 提高认识。

挑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本组组长向全班同学展示, 并讲解其操作过程及设计思路。让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 通过示范, 在学生间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 达到共同进步。让学生讨论并指出各组作品的不足之处以及分享可借鉴提倡、值得表扬的部分。老师则进行总结性评价

4. 归纳总结, 重温要点。

课堂最后, 让学生回顾并讨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 学生对自己所学与课本各知识点一一对照, 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次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根据电子表格中的数据生成图表的方法, 以及改变图表类型和修饰图表的方法。需要向同学们强调的是:生成图表前要先选择表格中的数据, 包括表头部分。

5. 巩固练习, 拓展升华。

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查询十个国家的面积及人口数, 然后用Excel制作表格, 计算出十国的人口密度, 并将“国家”、“面积”、“人口”、“人口密度”生成图表, 做适当修饰。通过巩固练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学生亲手完成自己的作品, 增进学习的成就感。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如图3所示。板书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 把教学的重难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说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2]。本文探讨的基本程序体现了说课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反映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前必须经历的思维过程。在说课中说课者要注意说课和上课的区别, 正确处理说课和备课的关系。脱节现象是说课者最常犯的错误, 所以要力求避免。

参考文献

[1]许燕红, 黄秀英.师范生说课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新课程学习, 2011, (1) :9-10.

篇4:论说课活动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说课;化学;备课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员、专家,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如某一学科、某一节课或几节课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简言之,说课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备课(教案)的解说、上课的反思。它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说课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在备课时,虽然教师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析和处理难免过于浅显与感性。通过说课,教师学会从理性上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更准确科学地把握教材内容,这就可以发现备课中的一些疏漏,再经过修改教案,弥补疏漏。例如:在备“催化剂”的概念课时,强调的是催化剂概念中的“一变二不变”,即一变是“改变某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通过说课就可以发现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参与了化学反应的,并不是浅显地认为催化剂本身就不变化。所以说课是教师对教材与教案进行一次再认识、再修改的过程。

二、说课活动可以成为教师接受指导的学习机会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尤其是在个人预先备课的基础上,与同行、教研员在集体备课时相互交流,教师间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说课与评议中切磋教艺,交流信息,畅谈教学经验,对说课者来说,获益最大。例如:很多年轻教师有饱满的教学激情,但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通过说课,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能得到学习的机会,所以说课是教师交流与示范的机会。

三、说课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学习理论,提高研究水平

说课的准备过程往往就是教师驾驭教材、选择教法、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特别是,说课不仅是说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而且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学。这就促使教师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心理学知识,认真分析思考问题。这是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的过程。同时,说课还需要教师做必要的准备,例如设计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这对于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都有较大的帮助。

只有通过说课,才能使教师从更高的、理性的高度去研究分析所上之课。把握说课的方向和方法,有效地、适当地促使教师自我加压,提高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模式学习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说课活动在全国各地都开展起来,并受到一线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我校也深受影响,说课活动成为了学校教研活动的一项主题活动。我校广大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说课活动中来,为推进我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篇5:过秦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这种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职业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单元是文言文的理解《二》,重点是文言句式。

二、学生情况

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多数属于学习基础差的一类,虽然经过职业高中一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但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甚至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文史作品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 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秦之政策分析,贾谊的评价,秦快速灭亡的分析,史论的真是意图。

八、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首诗歌 贾 生 李商隐

宣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妙更绝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

孝公既没(mî)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ï)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âng)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C、形容词的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4一词多意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 万乘()之势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静

乐()毅 安乐()

③翟()景 墨翟()召()滑

累召()不应 蒙恬()④逡()巡 鉏耰棘矜()矜()持 度()长絮()大 度()德量力 内立法度()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板书:

贾生:贾谊

标题:过秦论 论秦过

篇6:地理教学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

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巩固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六、说反思:

上一篇: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政治:4.3.2《公民要依法诚信纳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