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2024-04-21

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精选6篇)

篇1: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赴上海浦东、苏州、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统一要求和部署,=月==日至==日,由党工委副书记郑玉霞、管委会副主任梁作芹带队一行=人,赴某省XX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围绕政府效能、行政审批、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考察。同时,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与XX市外经贸局建立了初步联系,为下一步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学习考察情况以及招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地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经济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年浦东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苏州工业园====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完成财政收入==.=亿元;实现进出口==.=亿美元。昆山====年全市gdp完成===.==亿元,财政收入==.==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二)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浦东自====年开发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的年均增长速度,占全市的比重由不足=/==跃升到=/=;工业总产值从====年的===亿元开始,到====年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苏州工业园设立==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左右的增幅,====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实现进出口增长==.=%。

(三)经济外向度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膨胀,====年XX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苏州工业园外向型经济占==%左右,世界===强企业中有==家落户苏州工业园。====年新增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同口径分别增长==%和==%,累计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昆山目前有来自==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多个,合同外资超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亿美元,其中台资项目占到==%左右,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世界===强企业中有==家在昆山投资。

二、招商活动情况

(一)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月==日下午,考察队员冲破集团与我们无业务联系等阻力,成功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总裁助理徐国雄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目前公司在海内外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家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某省医药等=家上市公司,基本形成了医药、纺织和流通的产业体系和国际化的经营格局,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和纺织集团。考察队员详细介绍了日照及开发区的环境、区位、政策等,尤其是大力推介了在日照经济开发区发展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徐国雄非常感兴趣,表示一定要抽时间单独来日照实地考察,并进一步探讨合作、投资事宜。

(二)与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领事商务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建立了合作关系。=月==日下午,考察队员拜访了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商务领事许振义先生。许振义领事是新加坡在中国华东地区的商务负责人,深为考察队员的诚心和敬业精神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多引导、多介绍,让新加坡企业更多的了解开发区、了解日照,鼓励他们到日照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

(三)与XX市外经贸局建立了初步联系。在此次考察学习及招商活动中,计划到宁波拜访当地一些著名的服装纺织民营企业,但是由于影响而被迫暂时取消。但考察队员经过各种途径与XX市外经贸局建立了联系,这为我们下一步招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几点感受和建议

三地之所以发展快,关键在于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厚,各地都十分注重在各方面的创新。在短短几天的考察中,我们初步了解了三地政府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高效能的管理模式以及灵活的运作机制,体验了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和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为此,建议:

篇2: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2015年10月15日至10月26日,在市教育局的组织安排下,在教务处、思政部的派遣下,我参加了西安市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高级研修班(96学时)的学习。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对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培训安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的总体印象:

1.校园整洁现代,环境优雅,功能先进。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3年12月就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科教育和产业合作教席确定为研究基地。培训中感觉学院校园建筑现代、卫生整洁,校园设施齐全,授课教室,设施齐全,功能先进。

2.授课的教师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教师由上海职教研究所、教育部专家,学院副院长、部门负责人组成,他们对现代职教理念理解深刻,理论知识丰富扎实,大部分都是亲身实践经验的表述,授课过程敬业认真,以亲身的实例给大家讲解,让人印象深刻。教师博学多才,谦逊有礼,兢兢业业,职业素质高。授课PPT制作精美,授课内容丰富,信息非常前言,理念走在时代前沿,讲解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和新技术、新方法。

3.课程设置时间合理,生活安排丰富。在研修中,校方安排的课程扎实,形式多样,既有理论讲授,又由能力拓展,还有社会调研,总体上非常丰富多彩,穿插进行,感觉充实而不累,生活饮食各方面都很方便,还有车辆接送上课,非常周到。

院先进的教学理念,高效的教学组织,合理的课程设置,高效职业的生活安排,让人印象深刻。学习中的心得:

1.学习到了先进的职教理念,接触到前沿的理论热点,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在研修班期间,对我个人是很有启发的。由于长期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对理论性的知识,特别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职教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也缺少接触这些前沿知识的途径。而本次培训,让我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听到了很多教育部专家级别的老师授课,听到了很多理论性的新知识、新思维、新理念,让我受益良多。这些思维是我在以往的培训中,无法接触到的,使我对现代职教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2.加深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职教工作的自信心。在原来的教学工作中,对从事职教工作,理解上有些偏差,感觉和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是经过本次研修,我对职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博世、三星等世界知名公司AIM校企合作的案例,与德国、瑞士、韩国等国家的院校、企业合作;开展CDIO项目制教学改革;开展创客、创客大赛和创客教育;公共基础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等,给人深刻的启迪。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要建立发达的制造业,必须要有配套的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要实现产业升级,实现新常态的经济发

而现在在教育部主导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正是基于此思路,即:实现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换,这对我们这样的高职院校来讲,既是挑战和压力,也是一种肯定和机遇。如果我们学院能够抓住这样的机遇,加大教改力度,就能实现学院质的飞跃,更能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将会获得更大的认可。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开展教学,从事职业教育将是一份很有未来的工作,有非常显著的社会价值。

3.个人所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受到很大启发。本次研修中,听取了IVT徐倩老师的《职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的精彩讲授。徐倩老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特色创新等方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了精彩的说课,提出课程性质“双重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软技能培训课,目标“双人化”——职业人+社会人,课程作用双通化——通识教育+通能教育,提出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观,强调课程设计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提出德育的双回归,践行“生活、专业、知性、泛化”德育,将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大学生活篇”“道德教育篇”“法律教育篇”,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突出学生是课堂主体…….徐老师授课轻松自如,语调舒缓,手势体态得当,演讲非常具有个人魅力,非常具有感染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努力思考尝试,探索思法在我校教学改革的路径,尝试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

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4.加深了同事之间的友谊,结实了一些西安市从事职教工作的朋友,对西安市的职教工作的开展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本次研修由我院龙首校区主任吴领合带队,并担任班长。我有幸和他一起居住,聆听了他很多关于工作、生活的真知灼见,给我很多的指导和照顾,受益良多,他还担任班长负责班级事务的组织安排,受到研修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感谢一起培训的丁弘芬主任、张秀红主任、李勇科长、方彦教授、张重阳教授,张光华、顾天胜两位兄弟,在研修期间给我生活上的关怀照顾。在研修期间,有缘结识还有很多来自中职学校的领导、教师,建立了友谊,使我对西安市的职教工作的开展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篇3: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一般认为, 高新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空间资源, 其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或改革措施, 吸引外部资源发展高新产业, 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达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在所有的资源中,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 各大高新园区都因地制宜,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政策。然而, 人才政策的有效性要以政策所发挥的效能来判断。本文以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为例, 探讨高新区人才政策的实施对于吸引人才、提升园区科技竞争力的作用。

1 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1.1 高层次人才政策研究综述

高新区的人才政策旨在吸引高层次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目前已有大量针对于高层次人才政策的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人才政策的重要性分析

学者们主要通过分析高层次人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重要性。Bingley.Paul[1]通过研究人才政策如何利用工资、任期和员工流动来影响经济绩效的过程, 论证人才政策的重要性。他选取了一家拥有7 118名员工的大型企业进行案例研究, 证实了人才政策和经济绩效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张长征[2]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高层次人才规模预测模型和高层次人才与国民经济的灰色关联模型, 证明了高层次人才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谢承华[3]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指出人力资本对于兰州经济增长的显著影响。

1.1.2 人才政策内容分析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国内学者大多通过分析高科技人才的需求, 指出与满足需求相应的政策条件, 为政府部门提供一些对策建议。田海嵩等[4]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引才政策的分析, 提出了完善天津市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政策的对策建议。陈莎利等[5]通过比较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政策内容, 指出政府出台的人才政策应该注重人才自身的发展。娄伟[6]通过对国内人才政策内容的梳理, 归纳出目前我国吸引科技人才的主要政策措施。

1.1.3 人才引进现状分析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学者李群等人[7]客观分析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 揭示了当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建模对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进行了灰色预测, 为相关部门提出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学者李锡明[8]认为我国推行的高层次人才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但仍需完善政策体系的规范, 创新政策内容。

1.2 政策效能研究综述

人才政策的价值在于使得政策制定者的目的得以实现。政策的制定者对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实施的效果是否与制定初衷相符都必须参照政策发挥的作用进行政策评估。国内外学者都对政策评估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般认为, 西方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得益于政策评估的成功, 因为西方有一整套严谨、精准和科学的评估技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评估技术的标准与指标在政策评估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一些研究, 蒋南平等[9]从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 结合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建议与对策。谢俏洁[10]通过分析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政策的演变与创新, 说明了人才政策发挥的杆杠和导向作用。

以往的研究都从政府出台人才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作用为出发点, 但是鲜有研究利用一套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来评估政策实施之后所发挥的真实效能。本文以三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系统地搜集它们近些年来所实施的人才政策, 选用权威部门制定的评价体系对其政策效能加以评估。

1.3 概念界定

1.3.1 人才政策

国内学者对人才政策的界定虽然偏重点不太一样, 但是, 对于人才政策的作用能够基本达成一致。一般认为, 人才政策是政府主体对人才进行吸引、培养、使用的杠杆, 是配置人才、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文所述的人才政策, 是高新区的政府主管单位, 为了吸引本地区以及本地区以外的科技型或管理型人才到高新区从事各种工作, 并谋求人才效能在高新区最大化发挥, 凭借已有的资源平台, 出台的各类政策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文中所涉及的人才政策, 包括人才的引进、激励、培养、使用以及其他管理等各项环节和内容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1.3.2 政策效能评估

William·N·Dunn[11]将政策评估界定为比较政策制定时预想的效果和政策执行产生的实际作用的差异的过程, 通过分析差异从而提供与政策相关的知识,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David·Easton则认为, 政策评估为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提供了“反馈”。我国学者陈振明[12]认为, 政策评估是旨在为政策的变化、改进、制定提供依据的一种政治行为, 通过特定的标准、方法、程序, 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以及价值进行判断。

鉴于高新区引进人才的直接目的是提升园区科技竞争力, 故本文参考较为权威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关于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指标来考量政策发挥的效能。

2 人才政策评估设计

本文主要参考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力”的指标考量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人才政策效能, 见表1。

注:此指标体系摘自《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之所以选取此指标体系为依据, 原因有二:一是高新区的直接目标是通过依靠人才提升科技竞争力, 进而达到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最终目标;二是高新园区往往是以高新产业为核心, 聚集其他辅助型业态, 具有区域的一般特征, 即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完整性, 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区域。而上述指标体系正是考量区域的科技竞争力, 因而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对三大园区的人才政策效能进行评估的基本思路是以上述指标体系为依据, 选定评价标准;通过对政策内容进行文本分析, 提炼出各高新区人才政策的特点以及政策作出的具体安排, 结合政策效能产生的实际效果, 为完善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2.1 政策梳理

当前, 我国各地高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吸引工作, 出台的人才政策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 体系也日趋完善。尽管吸引人才的政策呈日趋多样化, 但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物质生活待遇;保证来去自由的落户及居住证制度;为人才的家属及其子女解决居住、上学、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提供较好的学术及工作环境;提高政治地位等[6]。从结构上来看, 我国的人才政策可以分为福利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5]。旨在满足人才基本生活生存需求, 为其创造稳定的物质环境, 对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生活保障以及方便家庭稳定等福利待遇方面做出的政策性规定称为福利性政策;旨在促进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潜力, 对促进人才能在工作和专业领域中有更好发展而提供的晋升和培训、职务授权、人力资本存量投资等方面作出的政策性的规定称为发展性政策。

通过分析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三个园区的人才政策, 这些政策的结构也可以分为福利性政策与发展性政策。福利性政策内容丰富, 但结构基本一致, 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力度上;发展性政策则相对单一, 主要包括申报更高层级的人才称号时予以推荐、支持。

2.2 政策效能衡量指标

本文参考《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 从中选取“万人科技活动人员”, “人均科研经费支出”,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五项指标来衡量园区科技竞争力;剔除“R&D经费占GDP比重”和“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

与“人均科研经费支出”类似, “R&D经费占GDP比重”也是通过经费投入强度对隐形科技竞争力的考量, 只不过前者是对人才规模的平均, 后者是对经济规模的平均。但是由于地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 经济规模的较大差距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再者, 人均科研经费已经测度了经费投入的平均水平, 故剔除这一指标。

至于“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 虽然有些科技企业的最终产品是专利技术, 通过转让专利技术获取经济利润, 但还有一些企业、科研院所将专利技术作为仅供自身使用的一种无形资产, 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所以, 在测度方面不能保证完全一致。另外,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已经能够很好地对创新成果进行测度, 故本文不将其纳入评判体系。

由于高新区产业的结构特点, 各高新区均以“工业增加值”为统计口径, 故本文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处理为“工业增加值”;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处理为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

3 数据整理与分析

本文收集整理了三个高新区从2006年到2011年关于这五个指标的具体数据, 如表2所示。

按照前述思路以及选定的指标, 对这些数据作出如下分析。

3.1 万人科技活动人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由图1可知, 中关村的科技活动人员比例在2007年达到高峰值后就逐年下降, 在2010年以及2011年保持了平稳的态势;武汉东湖高新的万人科技活动人员在六年间逐渐上升, 与中关村的差距逐渐减少;苏州工业园虽然有所上升, 但是增幅较小, 与其他两个园区在此指标上相差较大。

一般认为, 科技活动人员在整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而, 一定的科技活动人员的保有量是必须的。但是, 园区其他的从业人员的贡献与辅助作用也不容小觑, 所以, 科技活动人员与园区其他从业人员的比例合理才能提升整个园区的创新效率。中关村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 该比例随即有所调整, 但其下降并未影响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上升, 而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在2007到2009年三年间的增幅尤为突出。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五个指标里权重最大的, 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是否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是否比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更大。中关村一方面调低这一比率, 另一方面高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逐步上升, 这说明人才数量已经不再是瓶颈, 吸引人才政策的成效很明显, 今后政策的关键在于锚定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人才吸引, 以及如何培养人才、利用人才、如何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武汉东湖高新自2009年实施“3551人才计划”以来, 聚集的人才数量激增, 说明其在人才吸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并无明显变化, 六年来几乎持平。这说明引进的人才数量虽然可观, 但是人才队伍整体质量或者利用效率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并未能成功的实现高新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作用。苏州工业园与武汉东湖高新的问题相类似, 虽然人才的吸引数量的绝对值与万人科技活动人员逐年增加, 可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并无明显提升。这就需要在聚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要注意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 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加大高新产业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3.2 人均科研经费支出

苏州工业园由于在2006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较少, 故而2006年人均科研经费支出数目是三个园区中最高的;但是2007年引才数量增幅较大, 科研经费总支出的增幅相对较小, 所以呈现出2007年陡降。事实上, 在科研经费总支出上, 中关村遥遥领先。在人均科研经费支出上, 苏州工业园与中关村的差距并不太大, 但是武汉东湖高新则显得相对较少。一般而言, 人均科研经费支出与人才利用效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为了提高人才对高新产业的贡献度, 武汉东湖高新应该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 更好的发挥人才的利用效率。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 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 他们往往会有更高的需求渴望, 包括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既能体现对人才的尊重, 突出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也能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从另一方面来看, 充足的科研经费不仅可以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 提升区域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视为对人才培养、对未来投资的一种形式。在这些科技工作者从事各类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现实的科研目标辅之以适当的激励, 也会促使他们不断地精进, 促进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自我学习与自我提升。

3.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这两项指标是从最外在的显性指标直接考量科技竞争力, 从图示可以看出, 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值规模远大于其他两个科技园区, 武汉东湖高新与苏州工业园的发展潜力较大, 只有发挥好了引进人才的智力资本, 并投入充足的科研经费, 使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 才有可能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从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来看, 中关村与东湖高新近年来总体上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目前武汉东湖高新的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最多;然而, 苏州工业园虽然有所增长, 但整体水平较低, 与另外两个园区的差距较大。专利授权是衡量科技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横向比较而言, 中关村与东湖高新的专利授权密度相当。从绝对数量上看, 中关村数倍于东湖高新, 相对于苏州工业园而言, 更是遥遥领先。这说明万人发明专利授权的规模效应并不太明显, 因此, 各大高新区在注重科研成果产出的同时, 切不可盲目大规模引进科技活动人员, 提升整体科研人才队伍质量是关键。

4 计算结果及评价

将甄选出来的以上五个指标的权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处理, 如表3所示。

将三个园区各指标按照实际数值与标准化的权重加权求和,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计算的分值越高, 意味着该园区在相应年度内的科技竞争力越强。由计算结果可知, 我国这几个典型的科技园区近年来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并且发展速度很快。其中, 中关村由于起步最早, 投入较多, 其科技竞争力历年来最强, 但是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东湖高新与苏州工业园虽然起步较中关村晚, 但是从历年的加权分数综合来看, 纵向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 二者加入国家级高新区的行列较早, 发展潜力巨大。整体上看, 三个园区在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说明人才引进政策是有效的。

通过系统地分析、对比三个高新园区人才的政策, 可以发现它们在科技创新力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才规模:目前, 作为国内起步最早、被誉为中国首个人才特区的北京中关村, 聚集的人才数量是最大的, 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值也是最大的, 因而, 对经济的贡献率也是首屈一指的。武汉东湖高新与苏州工业园虽然在人才吸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还应该巩固成果, 继续扩大人才规模, 促进科技产业升级, 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在人才吸引方面, 各大高新区因为所发展的产业存在差异, 故而目标人才群体并不完全相同。可是这些差异并未使得人才吸引政策有太多特色, 还是处于通过住房福利、生活津贴、资金激励这些福利性政策来吸引人才, 尽管这些都是吸引人才聚集的有效方式, 但是通过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产业平台来聚集人才将更具特色。

2) 人才管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针对人才管理的政策并不如人才吸引的政策那么完善。有的园区甚至没有系统性地归纳统计引进的人才为园区带来的贡献。纵观整个人才政策体系, 在人才吸引方面都是浓墨重彩, 然而在人才管理方面则是粗线条的描述, 既缺乏可操作性, 也不利于这些智力资本的管理与增值。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在人才吸引政策中, 又大多是利用福利性政策吸引人才, 发展性政策却是寥寥无几, 没有注重人才的后续培养与开发, 缺少对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考虑, 这不仅会导致人才的闲置, 还会可能导致千金引来的人才的流失。换而言之, 引进的智力资本既要保值, 即避免流失;也要增值, 即培训与开发。再者, 在注重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的同时, 也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平台。园区一般都比较重视对人才生活上的照顾, 比如家属落户、小孩上学、医疗保险等, 以及创业的启动资金等方面, 对人才后续的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却不如前者, 具体表现为人均科研经费支出不足, 未能及时为科研活动提供最大的便利等, 这是过程管理的缺失。另外, 针对每一位引进的人才, 也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估, 成果管理与成果激励的政策还有待完善。在人才管理方面, 中关村走在了前列, 不仅完善了政策体系, 还针对每一环节都出台了细化的管理政策。

但是, 东湖高新与苏州工业园由于起步较之稍晚, 政策体系还待完善, 政策内容还需细化。值得指出的是, 武汉东湖高新由于缺乏像北京以及苏州发达的金融融资体系, 在具体的科研活动支持力度上还有待加强, 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资助, 还需要大力借助金融平台, 通过多方渠道, 利用多种形式的资本, 以建设优越的人才发展平台, 助力高新产业发展。此外, 东湖高新在吸引人才的福利性政策上也可以看出其投入资金的缺乏, 与苏州工业园相比较, 以住房福利为例, 武汉东湖高新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别提供50~100万元、20~40万元、5~10万元的补贴, 而苏州工业园的补贴人群覆盖更广, 补贴力度也更大, 它将人才分为四个层次, 前三个层次与东湖高新的界定基本相同, 分别补贴150万元、70万元、30万元、10~20万元。总之, 武汉东湖高新在经费支出虽然在纵向上的投入力度都在逐年加大, 但是与另外两个园区相比较, 人均差距明显, 需要采取有力手段予以解决。

5 建议与对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高新区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以期提升人才政策效能:

1) 利用园区特色优势, 加大人才吸引力度, 扩大人才规模。以武汉东湖高新为例, 东湖高新主打光电子产业, 通过重点建设几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光电企业以及实验室, 为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平台, 再结合常规性地福利性政策来吸引人才, 将会取得更好的引才效果。人才的数量规模是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基础, 也是转变经济结构的前提, 这是对中关村发展的经验总结, 其他园区还要更深刻的认识到引才的重要性, 牢牢把握不能放松。

2) 提升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建设人才队伍, 不仅需要扩大队伍的数量, 也要提升队伍的整体质量。一方面要锚定该产业内领军级专家学者的引进, 常规的引才方式包括在国内外设立引才工作站, 他人引荐推荐, 侨务部门牵线等, 除此之外, 相关部门还应开拓思路, 多推动高等级的学术交流会在本地举行, 适时请与会专家学者参观指导本地园区的建设或者多资助本地的科技工作者外出交流, 以寻求共同的合作者;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已引进的人才的后续培养与发展, 为每一位人才建立专门的人才档案, 制定详细、可行的发展规划等。这既可以使得智力资本保值增值, 实现共赢;也可形成良好的对外宣传效应, 推动人才吸引工作,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开拓融资渠道, 为打造一流的科研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直接影响了人才效用的发挥。大多数人才拥有智力资本, 而缺乏实物资本, 去银行融资缺乏抵押资产, 并且投资科研项目的风险性较大, 这些都会造成科研活动受限。有关部门可以对科研项目进行整体评估之后以政府信用作担保, 为科研项目融资;也可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 将科研项目融资市场化;还可以组织小的科技企业以及科技活动者组成团体以专利发明为抵押进行融资。总之, 单凭政府一方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科研项目的多方受益性为开拓融资渠道提供了可能, 政府应该快速转变思维, 寻找更多的利益伙伴。

4) 尽快建立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园区对每一位人才的引进, 都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因此, 很有必要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实时评估以及阶段性评估。一是检验当初引才工作的有效性, 进而指导今后的引才;二是可以为后续人才的培养以及奖励资助提供依据。当然, 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标准与政策。

总而言之, 我国的高新区的人才政策在近年来都为高新区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人才政策效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各个环节系统而有机地组合, 高新区今后还需要在引才力度、引才质量、人才培养、人才评估、人才资助等环节上狠下功夫, 以实现整个人才政策体系的有效性, 利用智力资本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AUL B.Personnel policy and profi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4, 57 (5) :557-563.

[2]张长征, 姚成玉, 李侃, 等.基于灰色理论的高层次人才规模的预测[J].教学研究, 2004, 11 (6) :484-487.

[3]谢承华.人力资本对兰州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 2012 (3) :156-159.

[4]田海嵩, 等.发达国家吸引高层次人才政策及其对天津的借鉴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20) :142-145.

[5]陈莎利, 李铭禄.人才政策区域比较与政策结构偏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9) :107-111.

[6]娄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M]//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36-57.

[7]李群, 董守义, 孙立成, 等.我国高层次人才发展预测与对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 (2) :125-130.

[8]李锡明.浅议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科教文汇 (上半月) , 2006 (10) :149.

[9]蒋南平, 黄方正.四川省人才政策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2 13 (6) :30-31.

[10]谢俏洁.上海人才政策三十年:演变与创新[J].人才开发, 2009 (4) :8-10.

[11]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谢明,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40-256.

篇4: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陕西等8个省市负责工业经济运行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地代表重点围绕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下一步稳增长拟采取的对策措施等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毛伟明充分肯定了各地在促进工业平稳运行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虽然当前工业增速整体放缓,但仍处于平稳可控区间,且呈现出企业开工复工正常、就业形势良好、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等亮点。

毛伟明强调,在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挑战日益增多的新常态下,工业主管部门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超前谋划,将困难和对策考虑得充分一些,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正确研判当前运行态势。二是客观分析增速放缓原因。三是研究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篇5: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中国农业银行许昌分行 杨满沧 朱淑杰 来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11期

摘要: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是客户关系管理(CRM)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营销。在这些方面,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比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银行先走一步。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对调整农业银行乃至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结构,适应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对优良客户的竞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西方商业银行拓展金融市场份额的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资金短缺的经济环境里,与客户的关系建立在被动地接受客户提出的金融服务要求上,在主动地创新和营销金融产品、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上缺乏措施。不解决这一问题,极易造成优良客户的大量流失。深圳、江苏和苏州等地的农业银行(以下简称三地农行)在这些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中西部地区农业银行和其他国有银行极具借鉴意义。

一、深圳、江苏、苏州三地农行的基本情况

(一)综合经营实力强。截至2001年底,深圳分行各项存款390亿元,较上年增幅26%;贷款为262.3亿元;外币存款 67397万美元;国际业务结算量33.7亿美元,外汇结算收益4567万元人民币,全行实现利润8亿元。江苏省分行营业部各项存款270亿元;各项贷款129亿元;实现利润3亿元。苏州市农行各项存款500多亿元;各项贷款270亿元;不良贷款占比8%;国际业务结算量80.6亿美元;实现利润6亿元;各项经营指标在同业市场名列第一。

(二)业务结构调整快。三地农行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环境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自身业务结构调整和转型。如深圳分行个人业务类信贷资产达90多亿元,占全部信贷资产的1/3以上。苏州市农行围绕发展国际业务,在机构设置、资源分配上紧跟外向型客户,其业务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国际业务。

(三)客户营销体制新。按照“全面面向市场和客户原则设置机构”的要求,三地农行着力加大了前台部门直接营销的考核力度。一级分行前台部门既做“自营”业务,也履行系统管理职能,从而真正实现了全行上下联动营销。如深圳分行公司业务处既承担客户调查和系统管理的职责,又自营管理了40余家客户的36亿元贷款。

(四)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分层营销策略。三地农行不仅对公司类客户进行了细分,还强化了对个人VIP个人客户的重点营销。如深圳分行设立4家金牛理财中心,在营业柜台设置了33个贵宾室和71个大户窗口,对个人存款超过10万元的和超过100万元的个人都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在农行营业大厅不同的窗口办理业务,并享受不同的服务待遇。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措施与经验

(一)根据客户关系管理的需要调整公司类批发业务的营销体系。

1.明确界定前后台业务部门的职能,形成前后台部门良性互动的支持关系,提高营销层次和经营水平。如深圳分行重新调整了分行内设机构,推进机关职能转变,使分行从后台走向前台,不仅承担系统管理职能,而且承担直接经营的任务,前台处室直接面向客户提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等综合服务,形成分、支行共同面向市场,支行间联合发展的整体竞争格局。

2.在细分市场和客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客户实施差别化、个性化的营销和服务策略。如苏州分行根据信用状况、规模大小、财务指标、产业前景等将客户细分为黄金客户、重点客户、优质客户、一般客户、限制客户、淘汰客户。在此基础上,实行不同的贷款审批和计划管理政策。如对黄金客户贷款计划随报随批;对重点客户的贷款计划事先报告、优先安排;对优质客户贷款计划只有通过存量结构调整,用清降计划进行安排;对调整、限制、淘汰类客户信用总量只准下降不准增加。

3.一级分行直接经营和管理重点客户,实行扁平化管理。如深圳分行对40余家黄金客户的36亿元贷款直接上收到公司业务处管理,并把贷款日平均增量、收息额度、对公存款日均余额、国际结算量、利润额等指标纳入处长和处室员工的绩效考核与奖励工资挂钩。

4.对公司类批发业务的贷款风险控制前移到授信环节,改变以往单纯按单笔贷款控制风险的做法。如苏州分行对客户授信这一环节非常严格,确定授信额度的主要指标是客户的实有资本金、所有者权益、上年的实际盈利水平等。这些做法比较符合国际上银行业通行的惯例,也有利于把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从单笔业务前移到对整个客户的风险控制上,同时也解决了客户的融资效率问题。

5.实行不同特色的客户经理制,建立对公司类批发业务的支持体系。(1)对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如苏州分行将客户经理划分为高级客户经理、一级客户经理、二级客户经理、三级客户经理和见习客户经理五个等级。客户经理等级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依据其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因素来确定,每年评定一次,客户经理在考试合格以前一律确认为见习客户经理,不同级别的客户经理在工资待遇、授权、分管客户的规模上区别较大。深圳分行推行的《外勤人员考核办法》,将外勤人员按当年绩效考核指标划分为助理客户经理、初级客户经理、中级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资深客户经理六个等级,对客户经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终评审调整一次。(2)对客户经理建立科学的考核奖励办法。如苏州分行对客户经理主要考核业务拓展、工作质量、业务管理水平三大类,每一项指标又细分为多项内容。如业务拓展指标包含新增优质客户、企业存款增长率、贷款归行率、新增外资项目、管辖客户国际结算量、新增信用卡发卡量等;工作质量指标包含有不良贷款下降、不合理信用下降、表内及综合收息率等。客户经理按不同聘任等级,实行岗位工资制,按照“以能定级、以绩定酬、拉开差距、激发活力”的原则,对考核优秀及拓展、管理客户业绩突出者,按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并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按客户经理等级分别核定必要的公关费用。深圳分行按照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的原则,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个方面进行等级评定和年终考核。定性指标分素质衡量指标(能力结构指标、知识结构指标)和工作态度指标;定量指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对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考核均依据相应系数换算为利润指标进行考核,即将贷款利息收入、不良贷款变化率、一般存款、同业存款、银行卡业务、国际结算收入、国际结算量等指标按照规定的系数全部折算为利润进行考核,绩效利润指标因客户经理级别不同而不同。

(二)个人零售类业务的发展依靠产品创新和不同的营销策略。

1.对零售类个人客户进行细分,实施差别化的营销与服务。如深圳分行创办“金牛理财中心”,推出客户分层次服务办法,使理财中心成为营销零售业务的集中场所。深圳福田支行根据其“50%的储蓄存款来源于该行不到1%的大户”这一情况,为避免传统的服务方式导致劣质客户驱逐优良客户的现象发生,在理财中心推出客户分层次服务办法,将客户区分为普通客户、VIP客户、高级VIP客户三个等级(VIP客户标准为:日均存款100万元或个人资产200万元以上客户),理财中心大厅设有贵宾窗口、大户室、“一站式”个贷办理区、VIP休闲区、VIP活动区等,客户等级不同享受的服务不同。该行还将目前没有业务往来的重点公司客户的重要岗位人员以及证券大户、保险公司VIP客户、多次置业的富裕阶层、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负责人等作为潜在的VIP客户进行重点营销。

2.依托零售业务品种创新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从而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如深圳分行结合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安居工程建设推出个人住房楼盘按揭(抵押贷款),并在辖区内全面推广二手楼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金牛理财个人消费信贷套餐业务。深圳市龙岗支行对现有的产品进行资源整合,推出了定期一本通、活期一本通、缴费一本通、银券通、卡折对转等业务品种。江苏省分行营业部推出的二手楼按揭贷款、出租车跟营贷款(出租车营运证做质押),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3.零售业务的发展与银行卡紧密结合。以银行卡为载体实现业务间的联动效应。如江苏省分行营业部2001年推出的校园卡、烟草卡、联名卡,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并与助学贷款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校园消费一卡通。同时,利用移动 POS方便的划收划付功能,解决了烟草收购中个体户的款项收缴问题。

4.零售业务的发展与公司类批发业务紧密结合。如深圳市龙岗支行在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时,对前期的开发性贷款用中长期流资或固定资产贷款解决,房地产商在销售楼房时,对购买商品房的业主发放按揭贷款,同时归还房地产开发贷款,商品房按揭贷款通过银行卡发放。业主人住后,再用银行卡代收水电费、电话费、物业管理费等,从而带动批发类贷款和零售业务、储蓄存款、发卡量、卡消费额和卡交易量各项业务指标的增长,实现了各项业务之间的联动效应。

(三)把国际业务经营管理作为主体业务对待,集中资源优先发展。1.根据业务经营特点和客户资源设置不同的管理体制。江苏省分行营业部、深圳分行均单设国际业务部,是辖内外汇业务的单证处理中心、押汇业务中心,具体负责外汇业务的管理和指导。苏州分行的国际业务部是作为分行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以分行的名义直接对外经营本外币业务,同时承担对全辖外汇业务的管理职能。

2.国际业务与信贷业务的紧密互动与支持。深圳龙岗支行在各 项业务考核指标中国际结算指标占到30%。对信贷管理部门的员工也有国际业务结算、外币存款等考核指标。苏州农行开办的外汇类融资品种有外汇担保项下的人民币贷款、人民币保函业务、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进口开证、福费廷、提货担保、出口退税保证贷款等。

3.国际业务部门与公司业务处、信贷管理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处在贷款营销、规模与资金安排、贷款审查与审批等方面实行良性互动,真正在具体业务和工作措施上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经营。

三、体会和建议

(一)客户分类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

1.客户分类的基础是细分市场。各地区域内客户资源等级确定的标准,城区行与农村行不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新注册的客户、新准入的客户和存量客户不同,全省不应一个标准。应因地制宜,严格细分,按照不同的企业、行业制定不同的认定标准对客户分类,提供相应的服务和营销策略,实现银企双赢的目标。

2.明确客户经营的重点。随着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重新确立,经营重点逐步转移,城区行业务经营管理重点应从清收盘活转移到开发优良客户方面,在发展中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不断壮大客户群体。

3.按照信用风险总量管理客户。对存量客户的管理应以信用总量来划分,信用总量越大,客户的风险越大,对银行的牵制作用也越大,对这样的客户不能简单地以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应根据单个客户信用总量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如果与一般客户采取相同的等级管理办法,信用等级的变化会增大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4.区别对待新准入的客户。通过市场营销新准入的客户之间差别较大,若按照同样的标准认定新准入客户都是A级的做法,不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会造成对客户关系维护的难度。据深圳分行介绍,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刚登陆广东市场时,按照总行的标准及测算公式,其综合评价仅30多分,当年亏损达2亿多元,属于C级类客户,完全不符合农行客户支持和市场准入的要求。深圳分行在综合考虑该公司的实力及发展潜力后,不但对该公司发放了巨额贷款,而且还采用了信用放款方式,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银行对客户风险控制的重点必须前移而非后置。严格授信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基础。强化风险管理应该从信贷后台向前台转移,客户的授信业务在风险管理中非常重要。授信额度必须根据客户的有限责任来确定。现行的授信指标体系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报表的做法是不十分科学的,与国际银行业的惯例也有所差别。对公司类客户,各级贷审会审议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对客户的综合授信,而不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每一笔具体的贷款或项目的资料审查和审批上。在客户授信额度内,分业务品种和贷款权限办理具体业务,尽可能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以适应当前客户竞争白热化的需要。

(三)一级分行直接经营重点黄金客户是提高营销层次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深圳分行从2002年开始将公司业务处推向前台,除进行系统管理之外还有自营近36亿元贷款的任务。农行许昌分行在2002年初成立了“优良客户服务中心”,从全辖筛选出27家优良客户,纳入客户服务中心直接管理,由市分行有关科室分别负责贷款的调查、审查和审议职责,提高了经营层次和工作效率。

(四)外汇类客户是调整农行客户群体结构的“突破口”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国际业务的发展。

1.提高对国际业务的认识。从三地农行的发展来看,国际业务是农行的一项主体业务,不应仍放在中间业务的地位上去认识;国际业务快速发展才能适应加入WTO后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市场竞争需要;外汇类客户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反应能力、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普遍较好,是各家银行重点争夺的客户;国际业务具有投资小、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是农业银行效益的增长点。因此,我们认为,各级行管理者对国际业务发展的忽视可能会带来农行发展战略上的决策失误,后期的纠正将会付出更高昂的代价。

2.国际业务的发展亟待上下级行联动、行内部门之间联动、本外币业务联动。客户与银行的关系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客户的每一笔业务都涉及诸多部门。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分支行联动、业务部门联动才能为客户搞好服务,任何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我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有些大的系统客户和公司客户,如果总行、省分行自上而下的营销,会降低基层客户营销工作的压力和营销成本。在资源配置上,要彻底打破人为的地域界限,对好客户、好项目都能及时得到全省农行资源的集中支持。在业务创新上,也需要各部门配合,将已有的产品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3.国际业务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需重新设计,不能和人民币业务等同起来沿用一种模式。农业银行与其他银行比较起来,国际业务发展能提供的金融产品相对较少,如果国际业务部提供的金融产品如打包贷款、押汇贷款、出口退税贷款等和人民币客户的一般流动资金要求一样,就失去了国际业务金融产品的特点,影响农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在资金和规模上保障外汇业务产品实施的政策力度不够。如目前出台的有些信贷政策忽视了外汇业务的特点,将信贷规模分为自主类、引导类、专项等几种,但对外汇业务新增信贷规模的规定模糊,增加了下级行操作难度,使外汇业务的发展受到信贷规模的限制。南京爱立信公司从国内银行转移到花旗银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内银行提供的包买应收款业务与花旗银行相比,没有灵活性。

4.加快国际业务新产品的引进、营销和推广。目前,河南省农行急需引进和开办的是西联汇款业务、福费廷业务、代客外汇买卖业务。亟待引进的国际业务软件是从省行到县支行的三级外汇业务处理系统。

(五)个人零售类业务是亟待加强的一项主体业务。

1.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开发和设计个人业务产品,解决目前金融超市内个人金融产品同构化现象。当前,河南省农行个人业务发展较快,但与三地农行相比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金融超市内的产品全国一样、全省一样,同构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分地区、分客户、分类型的个人业务金融产品。因此,要抓紧解决这一问题。

2.个人业务类的金融产品创新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以银行卡为 载体。网络银行的发展在南方三地农行已初显端倪,也是农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工具。如三地农行普遍设立的自助银行服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客户呼叫中心等为客户提供了周到、快捷、高效、安全的服务。网络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产品、新的结算手段、新的中间业务等,这一切均离不开科技和银行卡的支持。

3.对零售业务客户进行分类管理。据调查:我国不足20%的人掌握了社会上80%的财富,这为银行的个人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系统客户、代理业务的增加,大大加剧了窗口服务的业务量,原有的服务方式可能导致对优良客户的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对零售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十分必要,从而满足客户高品质生活和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4.加强对个人业务的营销和管理。目前,农行的个人业务除个贷产品在金融超市集中办理以外,一般的个人业务在窗口办理,这种管理方式不能为大户提供差别化的服务。尽管目前还没有能力在每个网点设立贵宾室、大户室、理财室,但是,在城区行有条件的网点可以设置贵宾窗口,或对优良客户发放贵宾卡,提供员工接待、业务指引、通知服务、免填单服务、利率优惠等不同于一般客户的特殊待遇,满足优良客户快捷、安全、保密、自尊心理的需要,从而维护和稳定客户。另外个人业务产品的营销和宣传方式除在金融超市和营业窗口发放农行的个贷产品宣传折页外,可在郑州召开大型的金融产品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多种高层次的营销活动,展现农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新形象。

(六)加强农行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由当前的产品经理向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经理转变。

1.严格挑选客户经理。在全省农行系统公开招聘;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有一定特殊关系资源的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客户经理。

2.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利润为核心,加大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与奖励力度。

3.对客户经理要按特殊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对那些有客户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的客户经理在费用开支、交通通讯工具的配备、工资奖励政策等方面要有差别。

4.强化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使客户管理逐步从产品经理向客户经理转移。目前的客户经理大部分是从信贷人员演变而来,只能起到信贷产品经理的作用,在专业教育背景、业务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公关能力、外在形象等方面远远不能达到商业银行对客户经理的要求。因此,必须及早对客户经理进行专业系统培训,包括选送一批有潜力的客户经理到国内大学进行半年以上的专业学习和系统训练,使产品经理向客户经理转移,这是当前客户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七)在业务创新和业务发展上必须强力推进思想解放。

1、推进思想解放的基础在于明确差距,人人要有强烈忧患意识。

2、强化全员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关键在于必须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强力推进干部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创新,建立固定的干部能上能下、淘汰流转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多元化的薪酬分配框架。在收入分配和薪酬上必须拉开距离,在工资总额指标控制的条件下,可以把长期培训、出国考察等作为奖励;在指标体系设置中突出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把利润作为对一个行整体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也有利于基层农行在业务安排上树立长期发展的观点,单个的指标增长并不能说明一个行整体业务的发展。

篇6:赴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学习体会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示范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11年10月25日至10月30日,由天津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副书记蒋颖带领部分区县工业经委、科委及示范工业园区负责人。分别考察了深圳高新区、南昌高新区、苏州工业园等三个工业园区。通过本次考察学习,大家深入学习了先进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对今后抓好我市31个示范工业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学习考察情况如下:

一、所考察园区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该园区位于萧山区东北部,地处钱塘江南岸,组建于2003年3月,总规划面积74.31平方公里,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是杭州市重点建设的沿江“十大新城”之一。园区环境优美,园区道路、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配套日趋完善,已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道路8.7公里,桥梁11座,日收集能力为30万吨的污水收集泵站及应急处理设备各1座,110千伏长征变电站

一个。日处理能力1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运行。正在开工建设的有12条道路、12个基建项目,总投资达12.58亿元。日供水100万吨的自来水厂正在建设。该园区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已有富丽达纤维、富丽达热电、汇丽印染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中纺、桥南织造、科利化工等9个项目在建。该园区的优势产业是纺织印染服装、机械汽配汽车、新型建材、环保型精细化工。

(二)苏州工业园区。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位于苏州古城东侧,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1.5万(常住人口61万)。园区周边有发达的高速公路、铁

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和世界的各主要城市相连。园区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6个项目,投资上亿美元项目10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十多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

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 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该园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始创于1997年10月,园区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民营投资创业园之一。经过十年的努力,该园区建立了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原创企业基地、中国节能(昆山 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密集区、昆山国际模具城、工业邻里中心等功能性投资创业载体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吸引来自沪、浙、粤等18个省市上千家企业落户,总投资超180亿元,形成了精密机械、电子资讯、机电一体化、民生用品为主的四大产业,先后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工业小区”。其中国家火炬计划昆山模具产业基地已成为研发、设计、制造、展示、交易、培训等功能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基地,目前该基地已成为我国模具行业中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基地之一,产品销售列全国26家模具集群之首。

二、所考察园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所考察的三大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惊奇的业绩,他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三大园区之所以发展的规模大、膨胀的速度快,成为全国知名园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着力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形成了先发优势。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园区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三大园区建设之初,他们就以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的视野,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国际一流的水准,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之中,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敢于冲破一切思想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争论,不动摇,只发展,而且每次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都能够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先人一步,从而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头。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始终坚持发挥优势、谋划长远。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他们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依托大城市,将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依托旧城,建设新城,又结合各自的人文地理风貌,形成了各自的园区建设风格。苏州工业园区选址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与旧城自然相接、连为一体。他们依托古城,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融新加坡国际化理念与苏州文化底蕴于一体,注重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园区内既有学校、医院、娱乐中心和居民区,又突出了工业生产和商贸活动,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位于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临江工业园和地处阳澄湖畔的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则分别依托杭州和苏州两个大城市,并紧依所在萧山区和昆山市区,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园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厂房错落有致,处处是鲜花绿草、碧水蓝天,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园林化绿色城市。二是规划先行、建设超前。三大园区一开始就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国际化标准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规划管理,确保了园区建设高档次、高水平。其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中新双方专家联合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与各项城市功能,高标准地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同时,认真借鉴新加坡“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经验,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客户进入和项目开工投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始终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模式。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园区开发,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他们以战略家的胆魄,紧紧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采取经营城市的办法,面向市场,通过市场

运作,滚动开发,加快推进园区的各项建设,有效突破了资金瓶颈。三大园区都立足当地实际,在把握总的原则和大方向的基础上,切实做活、做足了土地开发的文章,采取政府拔一块启动资金和银行贷一块、土地收益中留一块的办法,搞好土地储备,实现供地可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试行国有土地制度改革,向国内外投资者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实行土地一级垄断、二级转让、三级搞活的办法,搞活了土地经营。苏州工业园采用“公司化运作机制”,通过土地拍卖获得大量资金,一方面具备了补贴工业用土地的资金实力,一方面积累了发展园区其他事业和解决农民安置等现实问题的资金。

(四)始终坚持扩大开放、强化招商。三大园区都把发展定位在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大格局,这是几大园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首选之路。萧山区始终不渝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项目就是生命、就是生产力”的观念,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招商引资,重点组织实施了“人力向招商集中、领导精力向招商集中、自主权向招商集中”的“三集中”和“明确责任抓招商、主动登门抓招商、全程服务抓招商、委托中介抓招商、特色园区抓招商”的五大招商举措,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投入、产出大的规模型大项目。昆山市招商引资的秘诀有两点: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也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

与后发优势;二是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

劲”,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

(五)始终坚持政策领先、优化环境。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园区快速膨胀,他们结合实际,致力于营造投资优惠政策的洼地,始终保持优惠政策领先的位次。三大园区内的投资者除了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有的还享有一些类似特区的优惠政策。一是实行税外无费或低费制。对辖区内企业实行了统一扎口收费,并对外资企业实行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二是实行税收减免政策。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被国家赋予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的优惠政策,投资者可享受优惠的所得税率和“两免三减半、两免六减半”等优惠;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对外方投资上一定规模的项目实行“五免五减半”的优惠;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享受出口加工区有关出口、税收及加工贸易等方面的优惠。另外,三大园区为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入驻,在减免有关税费外,还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返还和奖励的办法。

(六)始终坚持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是管理的更高层次。所考察的几大园区不但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始终保持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

实行现代化的宏观管理。三大园区尤其是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苏州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园区开发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萧山临江工业园由园区管委会代表政府负责管理,开发则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两大园区都实行了园区管理与投资开发的有效分离,管委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为园区的发展构筑起飞的平台。二是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率的服务运行机制。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放下架子办实事,以精简的机构、优

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萧山临江工业园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对投资者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协办”,同时实行当场办理制、督促协办制、跟踪服务制,为投资者提供周到的服务。昆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做到“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建立了审批时一条龙服务、建设时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经常性服务的“三服务体系”,对外商“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马上办”,并专门成立了“马上办办公室”,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招商引资服务品牌。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了“一对一”特色服务,投资者只要进管委会一个大门,只需在一个窗口面对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办妥全部手续,同时也可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手续。

三、我区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的主要差距 一是解放思想不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超前

意识不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缺乏“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的气魄,还存在以前陈旧的“小打小闹”意识,眼界不够开阔,缺乏预见性,未能积极谋划、主动谋划和超前谋划园区建设。其二,创新精神不足。仍然拘泥于固有的框框,办起事来怕字当前、难字当头、畏首畏尾,观念比较陈旧,思维比较呆板,工作缺乏创造性,思想比较保守,面对江城发展园区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制约显得束手无策。三是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对发展园区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狭隘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至上的不良思想,没有把干劲和精力全部投入园区建设工作中,在全区上下还没有完全形成想干事、创大业、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规划滞后于建设。银岭科技产业园、环保工业城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尚未出台,园区规划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布局分散,入园企业多按先后次序安排地块,存在布局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个别项目建设存在盲目性等现象,难以适应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少数入驻项目建设缓慢、进展不快,存在屯地现象,影响了园区规划建设。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虽然我区提出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也初步制定了有关招商引资的办法机制,但个别部门对招商工作重视不够,抢抓招商机遇的意识不强,招商目标不明确,招商手段单

一。同时,由于对有关招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大,招商责任意识不浓,尚未形成全区上下共抓招商引资工作的浓厚招商氛围,导致入园建设企业不多,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

城仅有40多家企业购地,已投产及动工建设的企业还不够一半,而且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缺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牵动性强的大项目,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的初期开发全靠开发商投资,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投资总额不大,加上园区自主经营乏力,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银岭科技产业园至今未能用上自来水,排水、排污和污水处理设施不配套。环保工业城的污水处理厂在建未投入使用,主要交通道路旧江闸公路曲折狭窄,连通园区与江港公路的道路未开始建设,园区内主干道硬底化、水电、绿化设施等都未完善。同时,用地指标难求,征地工作难度大,这些也成为加快园区发展的瓶颈。

五是管理和运行体制不顺。经市批准,我区成立了银岭管委会,并赋予了相应的行政管理权限,但园区管理办法及细则等未完善,与区直部门尤其是与市直部门衔接机制未建立,有关管理职责关系未理顺,致使园区运转不畅,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市场运作、自主经营和滚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质量。

四、加快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园区经济的大发展。所考察的三大园区之所以经济快速发展,固然有其区位、资源和经济基

础等各方面的客观优势,但与之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差在思想观念上。当前,我区的银岭科技产业园和埠场环保工业城得到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加快发展的机遇条件前所未有,实现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

上来一个大转变。要结合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牢牢把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个精髓,更新观念。首先,要有一种认识。工业园区发展状况不仅关系江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水平,且决定在未来区域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而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资源向工业园区配置,政策向工业园区倾斜,精力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共识,迅速掀起新一轮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热潮。二要有一种勇气。以我们园区现在的基础,赶超先进,不能满足于现有的发展速度,必须是跨跃式前进、超常规增长,这需要我们有一种眼光放远、把目标定高、把位置定准、把步子迈大、敢于跳跃发展的勇气和胆略,坚持“大思路、大规划、大发展”,以“超常规思维”创造“超常规”发展。三要有一种氛围。坚决摒弃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增强全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树立振兴江城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区形成人人服务园区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营造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在园区规划上实现新突破。规划是龙头。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为园区的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做好银岭科技产业园和环保工业城的总体规划和详细性规划。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确立至少20年不落后的目标,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进一步修编、扩大园区规划,使园区容量和承载力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园区规划要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银岭科技产业园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来谋划,把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城区。同时,要尽快完善好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加大征地工作力度,保障园区规划的长远发展。二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这对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要加强与原开发商的沟通协

调,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园区各项建设,确保园区规划的切实施行,保证园区基础设施的高水平和总体布局的合理性。

(三)要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只有大开放、大招商,才能促进大发展,这是加快园区建设的重要经验。要坚持构建江城招商大格局不动摇,持之以恒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抢抓招商机遇。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有实力企业利用其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行低成本逆势扩张,希望到欠发达地区办企业、搞生产。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选准招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与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接触,努力引进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园区产业聚集。二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积极采取项目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方式,不断延伸商引资经贸合作的触角。要积极适应当前信息高速化发展的时代背景,突出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和探索,积极推进网络招商,拓宽领域、降低成本,促进园区和投资商快速接洽合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建立完善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出台《江城区招商引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招商引资有关奖励政策,尽快出台《关于贯彻阳江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实施细则》,加大奖励力度,坚决兑现奖励,充分鼓励和调动全区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力量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招商引资氛围。

(四)要创新模式、加大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对我区而言,单一的政府投资显然无能为力。我们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多元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机制,加快

园区建设步伐。一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创新园区开发模式。要坚持采取政府筹资储备土地自主开发、引进大型国有企业联合开发、区镇(街道)联动开发等多种模式,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要突出抓好土地经营,严格控制好土地,千

方百计做好“以地生财”的文章,通过实施房地产、商贸设施开发,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园区滚动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值效应。同时,要加快园区闲置用地的清理力度,坚决依法收回囤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要创新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式。要在建立扶持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创新方法举措,用好用活扶持资金,扩大资金使用效应。创造条件,科学运作,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用扶持资金贴息融资,力争贷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比如以园区内道路路灯广告权、冠名权等方式吸引民资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用项目的产业化步伐。加大《江城银岭科技产业园鼓励企业加快投资建厂的实施办法》宣传力度,通过兑现政策,落实补助,发挥“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投资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要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按照“统筹安排,协调推进”的要求,落实包干责任制,加快园区道路、电力、供水、电信等方面基础设施,提高园区基础建设档次。当前,要突出抓好银岭科技产业园自来水管网和环保工业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入园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要加大改革、创新机制,在园区管理上实现新突破。

体制机制是园区发展的生命所在,体制机制越优越的园区发展越有活力。我们要创新银岭科技产业园的园区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工作。按照责、权、利统一原则,赋予银岭管委会、开发建设公司相应的管理职权,明确与领导小组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实行园区有限“自治”,防止相互“越位”、“错位”现象发生,提高工作效能。银岭管委会要制订银岭科技产业园管理办法和管理细则,建立健全银岭管委会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提高园区管理效率。二是创新与市直部门、区直部门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协调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区内部门协调,尤其要加强与市直部门协调,争取市直部门支持,形成了上下协调、条块协调的工作格局,更好促进园区开发建设。

(六)要强化服务、提高效能,在环境优化上实现新突破。

上一篇:强拆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总结示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