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2024-04-29

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通用7篇)

篇1: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长埭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村工作听证会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或村党组织和居委会在村组织实施某项工作或活动前,由村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相关村成员就该项工作的可行性、必要性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充分论证的一种会议制度。主要是听取居民对村公益性事业、公共事务实施项目决策的意见,以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实现民主决策。

1、参加人员

村党组织、村居委会、村成员会议和村议事协商委员会的代表,辖区单位代表以及有关政府部门、街道(乡镇)负责人等与听证主题相关的人员。具体人选由政府有关部门和村居委会商定。

2、召开方式

对主要由村实施的项目,由村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听证;涉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事务,由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会同有关村组织听证。

3、听证内容

(1)村建设的近、远期规划;

(2)涉及本村成员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在村组织实施的某项工作或活动;

(4)其他需要听证的内容。

4、一般程序

(1)会议公告。召开村工作听证会3日前,由村居委会在村居务公开栏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人员进行公布,并落实参加听证的代表。

(2)会议召集。听证会由村党组织和居委会负责人召集并主持,会议应有专人做好记录。

(3)会议议程。主持人介绍到会人员,宣布听证会议程;听取有关听证项目的情况介绍;会议代表发表意见和建议;听证项目的责任单位或部门解答有关问题,必要时应准备相关书面材料,并对材料真实性负责;听证会主持人进行小结。

(4)会议结束后一般应在1周内完成《听证会议纪要》,并报街道或相关部门备案。

会议纪要应包括听证会的基本情况、听证代表意见的扼要陈述、听证会形成的倾向性方案等内容。

听证会形成的倾向性方案应充分考虑听证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社会单位的决策参考。

(5)结果反馈。听证后的有关结果,村居委会应当在居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布,接受村居民的监督。

篇2: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为了加强农村管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工作,按照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村的实际,初步制订了民主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有序的进行,并自觉接受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主动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

一、听证会的议事范围。听证会议事议主要是涉及村民普遍关心、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有关社会事务。议事范围为:社区治安防范、保洁与绿化、违法建筑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救济救灾款物的发放、低保户的确定、公益事业建设经费的筹措以及其它需要村民听证的事项。应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由村委会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二、听证会成员的确定。听证会成员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确定,人数一般为30—50人,听证会成员一般由村党组织成员、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大会成员、涉及事项的村民小组长等组成。村民经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同意可旁听会议,经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邀请,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单位的代表应列席会议。听证会成员的听证表决权,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确定。

三、听证事项的提出形式。听证会听证事项由五分之一以上年满18周岁的村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户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大会成员提出,由村党组织受理,经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商量决定召开村听证会。

四、听证事项的确定。听证会前,村委会应对多数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征询村民群众意见,并同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对政策、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由村委会征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意见后,列入村听证会议题。听证会一般在提出议题起15日内召开。

五、听证会的组织召开。村听证会由村党组织召集和主持,召集人应在听证会前3天,将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议题向社会公示并通知会议人员。听证会有应到人数的过半数出席,方可举行;听证会采取不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由出席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形成听证会的集中意见。表决的形式,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根据听证事项的实际情况确定。

六、听证会的会议程序。村民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1、由主持人报告议题;

2、由村委会通报所听证议题的相关情况;

3、由听证会成员充分讨论;

4、涉及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问题,请政府有关部门的代表回答听证会的咨询;

5、由听证会成员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表决意见。召集人落实专人做好会议的完整记录。

七、听证会会后事顶。村委会应于听证会后3日内,将听证会的表决结果采取适当方式公示,并及时将会议情况通报有关政府部门,凡涉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事项应及时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篇3: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以下四个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管理规则滞后,如有些学校规定“凡考试作弊者,一律按退学处理”,“未能通过英语四级者,不颁发学位证书”等。二是在管理中重实体轻程序,如在处分学生时,大多缺乏允许学生就事实进行陈述与申辩的程序。三是教育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强调教师的主导与主体地位,学生权利被漠视,甚至被抹杀;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在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上存在一些误区。四是教育管理工作者服务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这种管理以管住为目标,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实际工作中走进了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但这些工作的服务性质往往被忽略,学生工作者服务意识淡薄,使得这些工作既游离于教育和管理职能,又不能在服务职能的框架内得到有机整合。因此,要解决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引进听证制度。

二听证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一)听证制度有利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

过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着眼于规范和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缺乏法治精神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比如高校校规校纪是由管理者单方制定的,基本上不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虽然学校在做出对学生的处分决定时也是比较慎重的,但这种程序并不符合现代管理要求,因为其中没有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反映学生的意志。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进听证制度,能有效地排除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单方意志性和随意性,使得管理的决定过程尽量吸纳学生的意见,反映高校管理部门与受管理学生之间一定程度的合作意愿,从而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化。

(二)听证制度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后,我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可以通过申诉或者诉讼途径获得救助。然而大部分高校的申诉机制并不完善,没有申诉机构或申诉机构不能正常运转,处理学生申诉存在忽略或简单化的现象。因此,高校引进听证制度,使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做出影响学生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使高校做出的决定符合客观实际趋于公正合理,是保障学生合法权利的有效途径。

(三)听证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都是命令式的,属于外部控制,不利于学生心甘情愿的执行。大学生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思维也较活跃,通常有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模式是一种内部控制的管理模式。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因此,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要把学生集体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听政制度的实行,正是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对听证制度的认识

听证制度是行政诉讼法中的概念。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首次引入了“听证制度”。作为高等学校,其对学校学生的管理在很多方面是属于行政行为。所以在大学校园里引进听证制度是可行的。2005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发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第56条规定,“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教育部的这一规定,为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建立听证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关于“听政”的概念

“听证”在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美国,听证是指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法律程序,称之为听证。在日本,“听证”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决定时,就与该行政决定有关的事实及基于此的法律适用问题,提供申述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的程序。韩国《行政程序法》第2条规定,听证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前,直接听取当事人意见,调查证据的程序。在我国,听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听证,一般是指在国家机关作出决定之前,给有利害关系的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听证的内涵是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听证的外延则涉及立法、执法和司法三大领域。狭义的听证,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合理、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行政决定,公开举行由利害关系人参加的听证,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证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合法、适当。

(二)听证制度的特点

一是范围较广,一般不加太多限制;二是主要适用于对相对人不利的处理处分;三是在有些国家,听证不仅适用于具体处分行为,而且还广泛适用于制定法规等抽象行为。

目前世界各国听证适用范围在兼顾公正与效率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相比之下,我国听证的范围就非常狭窄了。我国行政听证制度应该进一步扩大听证范围,在确定某一行为是否适用听证制度时,首先要看该行为是否对当事人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要看这种不利行为是否侵害了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后还要看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侵害是否达到了严重程度。只要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就可以适用听证。因此,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决定、紧急情况、行政执行行为、批量行政行为和根据技术标准而为的行政行为等不受行政机关主观意向和自由裁量权影响的行政行为以外,任何单位作出的任何可能对当事人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都可以举行听证。

(三)听证制度的基本程序

告知和通知:告知是任何单位在做出决定前将决定的事实和处理理由按照相关规定告知利害关系人。通知是任何单位将有关听证的事实在规定期限内通知利害关系人,以使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参加听证。

公开听证:参加公开听政的人员由利害关系人、与事件相关人员以及管理与该事物相关的权威工作人员组成,对此事件感兴趣的人员也可以作为旁听人员参加。但听证如果是涉及到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听证可以不公开进行。endprint

委托代理:在听证中,利害关系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听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抗辩论:通过辩论可以使事件的事实更清楚、真实可靠,使有关部门作出的决定更加公正、合理。

制作笔录:听证过程必须以记录的形式保存下来,有关部门必须以笔录作为作出最后决定的依据。

四听证制度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范围

(一)听证制度应用于高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

近些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学生与学校、老师对薄公堂的案例。这就给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仅是被管理者,他们对学校做出的影响自己权利的决定不会只是言听计从。学生需要知道做出决定的根据,他们希望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尊重。而这一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就是内部处罚听证制度的建立。学校对学生的违纪情况采取听证制度,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听取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辩解申诉,以使自己做出的决定不存在过大的争议,合理的解决学生与内部处罚规定之间的冲突。学生可以通过递交听证申请,对自己的处分有公开申诉的机会,合理有序,这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保障。

(二)听证制度应用于高校学生食堂管理

价格听证是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价格制定制度,我国的价格听证开始于20世纪末。1997年通过的《价格法》将听证的范围扩展到政府定价行为领域。该法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具有立法性质的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针对价格制定过程中一些涉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价格问题,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进行了价格听证。实践中,价格法的听证制度也在逐步推广应用。

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把学生作为消费者,就应该在高校引进听政制度来保护学生的消费权利。所以学校可以通过价格听证制度,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向学生汇报收取费用的用途以及各种事物价格成本。例如:在学校举行食堂价格听证会,就食堂饭菜价格卫生安全、服务质量、管理体制进行协商讨论以关心学生的饮食情况,让学生在食堂进餐过程中体味到“服务人”的感觉。

(三)听证制度应用于高校助学金、奖学金评定

助学金、奖学金评定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财产权,获取公正评价权等。通过听证制度来规范学校的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可以确保学生权利有效合理。相反,听政制度还可以杜绝学生采取不良行为或不良方式获取奖学金、助学金的现象发生。

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就影响到学生方方面面利益的事情引进听证制度,如课程选择、专业选择、校园文化活动安排等引进听证制度,并定期举行听证会,使其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学生的合理权益不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卫国平.浅议听证制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建立[J].科教文汇,2006(8)(下半月刊).

[2]肖北庚.行政学与行政诉讼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3.

[3]赵庆典.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5.

[4]杨惠基.听证程序概[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5]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6]刘英陶,陈晓平,赵中利,等.管理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7]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0.

篇4: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会议主持词

2013年10月1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村农村低保工作民主评议听证会议,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村“两委”成员、民主评议人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低保申请人和镇上各位领导。

今天会议的议程有六项:

第一项,请镇人大主席姚俊宏同志讲话。

第二项,请民政办王主任宣讲农村低保政策规定。

第三项,申请人或代理人陈述家庭基本情况。

第四项,入户调查员介绍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情况。

第五项,张小伟同志根据现场评议听证结果,确定拟保对象。

第六项,所有参加人签字确认结果。

下面我们进行第一项议程:请镇人大主席姚俊宏同志讲话。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民政办王主任宣讲农村低保政策规定。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申请人或代理人陈述家庭基本情况。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入户调查员介绍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情况。

请各位评议听证人员考虑一下。

(稍停)有不同意见的请发表。

(稍停)没有意见的话,下面我们进行表决。

同意享受农村低保的请举手。(清点同意的人数后)同意的有人。

不同意的请举手。没有(请放下)

弃权的请举手。没有(请放下)

一致通过(通过)。

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请张小伟同志根据现场评议听证结果,填写拟保障对象花名表。

篇5: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一、为加强我村社区党总支及各支部党风廉政建设,更好地履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赋予的各项职责,确保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立高效、廉洁、务实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二、党总支及各支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严格要求,常抓不懈。要加强党员、干部、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教育,以治本为主,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权利审核、管理程序,增加工作透明度。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党纪、法律和党风廉政若干政策规定,起表率作用。

三、党支部书记对全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分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各企业直属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

四、村社区党总支成立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党总支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总支委员组成。下设办公室具体办理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组织本村社区党总支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学习,以增强党员领导干 1 部廉洁从政和遵纪守法的意识。年初制定目标责任书,不断完善本系统关于加强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及制度,督促各支部、企业抓好落实。

五、村社区党总支年初要对本社区党风廉政工作进行全面总体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根据当年党风廉政建设总体目标和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组织各支部、企业结合实际,认真进行安排,逐一落实有关领导和人员的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六、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检查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每年对各支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与年度干部考核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改正,或根据情况做出惩处决定。

七、坚持民主集中制,对本村社区的重要决策、重大项目的安排以及大额资金的使用等重大问题要坚持集体讨论。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后班子成员要对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认真加以解决。领导班子成员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和年度考核述职报告中,应报告个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和勤政、廉政情况,自觉接受民主评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妥善处理来信来访。

篇6: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黄清堰村位于余姚市东北部,2001年4月由原黄清堰、平桥2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村域总面积约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0亩。到2010年底,全村在册人口2680人,总产值达到60294万元,人均收入10949元,村级可支配收入282.23万元。

近年来,我们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推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怎样关心下一代的工作是关系到革命前辈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现就我村如何开展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亲自抓,组织健全职责制。

在上级各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总支、村委会主要领导干部亲手抓该项工作,经常过问青少年素质教育情况,使我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组织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并成立了由党总支、村委会及部分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等12位品德兼优、修养素质好的同志组成的“黄清堰村关心 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村党总支书记严焕银任名誉主任,总支副书记陆君芳任常务主任,村主任陈国才、村老干部陆大毛为副主任、徐恒祥、严银康、胡百忠、陈娜君、陆建培、陆新华、严友法、陈杰为委员;下设“帮德、帮教、帮困、帮学、帮富”五个小组,各小组4人参加活动,各组再加上部分老干部、老

同志、老党员等共16名参与各种活动,活动室设在村老年学校,各种制度、职责上墙公开,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及时总结前段工作情况,部署下步工作任务。并做到有专人负责,互相督查,对工作中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使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对青少年开展“五帮”活动,成效显著。

(一)“帮德”方面。经常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四帮”活动中,我们始终把道德素质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关心教育下一代,关键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经常对青少年讲解新旧社会对比和革命故事,尊老爱幼思想品德及时灌输到他们幼小心灵中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村走向现代化、建设小康村的主力军,也是我们前一辈的希望所在,促进年轻人爱劳动、无闲流、无懒惰、尊纪守法,自从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那天起,我们意识到公民道德素质教育,应该从青少年抓起,打下扎实基础,人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村关工委组织人员在村范围内,运用黑板报、墙头标语等,多种形式加于大力宣传,使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发现有的青少年有不注意勤俭节约的苗头时,就及时地与学校一起研究对策,对他们讲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故事,以先辈事迹作正面引导,从小见大,有针对性地抓,使不勤俭作风及时纠正,同时,结合先进事例,经常给青少年讲“拾金不昧”、“移风易俗”、“勤俭节约”,要“尊敬老人”的故事,从小培养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远大理想。

(二)帮困方面。就要帮困助学,决不让青少年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为促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关工委及时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不让个别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失学。为全面提高人们文化素质,首要必须从青少年文化教育方面着手抓起,有些青年之所以素质较低,是因为没有学好文化知识,针对存在的这一实际情况,村关工委以抓好青少年失学问题出发,及时向困难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无退学之忧。

(三)“帮教”方面。挽救失足青少年,长期耐心细仔地帮助他们,通改前非,重做新人。关工委决不冷落和歧视他们,反而付出了许多爱心、热心,并结对帮助,耐心引导。由于通过多种形式的“帮教”活动,关工委不求形式,讲究实效,近年来,全村没有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四)“帮学”方面。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教育素质,使学生们有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村赞助舜耕小学每年5000元。同时,在低塘中学村每年也有一定的赞助,以增加学校教育设施,改善学校学习环境。

(五)“帮富”方面。我村关工委十分重视对青年以及少年家庭的帮富工作,通过一系列培训增长青少年的创业能力,并且利用关工委成员在一方面的特长积极为青少年服务,有了一定的成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个别学习成绩差,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关工委通过与学校班主任联系,结成帮学对子,使这些学生慢慢适应,学习有新的进步,建立了爱心基金会,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保证不使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失学,使青少年成为祖国建设的未来和有用之材。

以上是我村关工委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但与兄弟村关工委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决心,再接再厉,取长补短,把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做好做实,真正把关心青少年工作与社会文明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教育而继续努力。

黄清堰村关工委

篇7:3村工作听证会制度

关键词:听证笔录;法律效力;案卷排他性原则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利益的行政决策或者行政决定之前,由有关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充分听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见的法律制度。行政听证制度是现代行政程序制度的核心,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颁布》首次规定了行政制度,随后的几年内,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有关省、市相继制定了各自领域或范围内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关于举行公开听证会的规定,更是将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推向一个新阶段。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法》中也规定强调了行政听证制度。其中听证笔录在听证程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实践的意义。

一、听证笔录概述

1.听证笔录的概念

听证笔录,即行政听证记录,关于其概念,学理上惯有两类解释。第一种解释,是以叶必丰教授为代表的,认为“听证笔录,并不是记载于听证笔录本中的所有文字,而是在听证过程中,经双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质证、辩论,最终经过听证主持人核实认定为证据的那部分听证笔录。”这一观点将听证笔录放置于类似于庭审中所取证据的法律地位,与庭审不同的是,由于目前我国行政听证主持人是由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在其所属的行政机关公务员中指定,无法保持类似庭审中审判员的相对独立性。因此这一对听证笔录的定义观点未免有失偏颇。第二种解释,也是目前的通说,即“听证笔录是指听证主持人在听证过程中对调查取证人员、案件当事人陈述的意见和提供的证据所作的一种书面记载,是对整个听证进行过程的客观记录。”这一观点既表达出听证笔录在行政决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强调其客观性,与我国实践相符合。

2.听证笔录的内容

听证制度属于“舶来品”,世界各国在对其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听证制度,相应的听证笔录内容也有所差异。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开创我国听证制度的先河。但对其内容、格式法律效力等规定简之又简,仅在第42条规定:“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在实践中,听证笔录不仅应包含各国普遍规定的内容,例如:①听证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项;②听证机关及其主持人;③证人和鉴定人陈述的内容、勘验结果;④听证当事人签名、盖章等,还应该包含各国听证制度中富有特色并在实践中切实可行的规定,例如:①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处罚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据;②听证程序异议及有关人员回避问题;③听证结束后证据的采信问题;④双方认为的其他必要事项等。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在在巨人的肩膀上完善自己。

3.听证笔录的性质

听证笔录是行政主体对听证程序各项活动的全程书面记载。包括双方所举证的客观事实中相关证据的提出,质证的结果,辩论的过程等方面。由于听证笔录属于特别程序中的记录,并充分听取行政机关及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因此在公平公正原则下完成的一份听证笔录,详细记载听证过程中每一细节,真实性与客观性有着令人信服的保证,其内容对行政机关决定的作出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虽然听证笔录不能等同于证据,但它有着与书证相似的特征,即在特定的书面载体上,以其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文字材料。简单来说,听证笔录是对双方出示证据的记载。因此不可避免的包含了证据的共有特征,即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举行相关的听证程序后,行政机关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该事实即是听证笔录中所反应的事实,该法律也应是听证笔录事实中所应以援引的法律。换言之,没有经过听证程序举证质证的事实,不能作为行政决定作出的依据。这一方面是为了督促听证双方积极履行举证义务,在听证过程中,充分质证,查明事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强化听证制度的功能,如果任由听证笔录记载之外的证据作为行政行为作出决定的依据,无疑会模糊听证制度的定位,丧失其价值。

二、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

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是听证笔录的核心问题,也是听证制度的关键所在。听证笔录一旦确认具有法律效力,根据其法律效力的大小,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相应的予以考虑定夺。不同的法律效力对行政决定影响不同,而听证笔录记载之外的事项应予以排除,不得左右行政决定的作出。

1.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模式

世界各国对听证笔录规定了不同的法律效力,由此对行政决定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广义上说有两种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模式,认为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时的唯一根据。二是以德国、日本、瑞士为代表的大陆法模式,认为听证笔录对行政决定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应斟酌听证笔录作出行政决定,但行政机关不是必须以听证笔录为根据,只有在行政程序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以听证笔录为根据时,行政机关才必须以听证笔录为根据,不能以听证笔录之外或当事人不知道或没有论证的事实作为根据。对两种模式进行更精确的细分,理论上有以下四种观点:

(1)听证笔录应当作为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唯一依据。这个观点与英美法模式保持一致,认为既然所有的证据都被质证并经双方充辩论后记载于听证笔录上,由此推之,听证笔录是最具客观性与真实性的,由此产生的听证笔录应当作为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唯一依据。行政主体在对相关事实进行认定和法律评价时,必须严格依据听证笔录,听证笔录之外的事实和证据不能作为行政主体做出的行政行为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听证会结束之后所出示的任何证据都丧失法律效力,不予采纳。

(2)听证笔录只能作为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由于听证程序是行政处罚一般程序中的特别程序,与普通的司法程序有较大区别,因此听证会结束后补充得到的证据不能简单认定其无效,相反,仍应作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同时,在借鉴刑诉中任何人不得自证其罪原则中,行政相对人在听证会上不承担举证责任,只有案件调查人员才负有相应的举证责任,需要将与认定事实相关的证据在听证会上被质证后确认,而当事人拥有的证据可以不出示。基于此,可见听证会上并非所有证据都经过确认。此观点还认为,听证会是当事人权利的体现,如果当事人在陈述阶段就表示放弃听证,意味着这次听证会不必出示证据并进行质证。因此,单纯以听证笔录作为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的唯一依据,过于武断,在法理上不成立,在实践上操作也有一定困难,与普通民众朴素的法律观相悖。

(3)听证笔录应当作为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重要依据或者主要依据。上述观点将听证笔录作为行政处罚决定的唯一依据过于绝对,但经过听证之后的证据和陈述笔录,应该说比行政机关案件调查人员的调查报告更加客观、真实、可靠,与其他证据相比,经过听证程序所确认过的证据更有说服力,所以应考虑其效力的优先性,将听证笔录作为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重要依据或者主要依据。但是,此观点并不排斥其他证据,任何形式的证据都应当进行全面分析,予以考虑。

(4)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该观点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以上三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不能简单否定,但若以其中一种观点来替代全部,又过于绝对化。我国引入听证制度时间较短,有待实践进一步探索,于法理上和律条上可以设置得较宽泛,留有充足的余地,让以后的实践进一步佐证和完善。

2.听证笔录法律效力不足的弊端

不同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保持其基本法律效力却是共性。一份缺乏法律约束力的笔录,不利于行政机关作出正确决策。听证笔录是双方依法定程序进行举证质证,陈述辩论的客观记载,最大程度力求还原案件事实,同时也给予行政相对人充分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若行政机关排除听证笔录,或者对听证笔录不予重视,而是根据在听证笔录记载的内容之外作出判断并形成行政决定,将很难保证决定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将会使听证程序流于形式。正如施瓦茨教授所言:“如果行政机关可以走形式,接纳堆积如山的证言和书证;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可以依据未在审讯中出示的材料作裁决,那么厚厚的案卷就成了掩盖真相的假面具,秘密的证据或几分钟的秘密会议就可以推翻长时间的审判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有机会质证和批驳一切不利他的事实。”

听证制度始于英美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是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听证笔录效力不足,不利于充分发挥听证制度的功能。健全的听证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力的行使,还能更大限度的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举行听证会,势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家投入这样大的精力,就是希望听证制度最大限度的实现程序正义,实现权力监督,只有程序正义才能确保实体正义。从法理上讲,听证制度是一项事先的权利防御程序,而不是事后的权利救济程序。设立听证制度的主旨是为了防止单方行政决定的作出,可能会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为其提供一个双方就相关事实问题和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抗辩沟通的机会。听证笔录正是最终的总结报告,如果行政主体不依据听证笔录作出相应行政决定,没能赋予充分的法律效力,那么听证制度中所承载的民主参与、民主平等及经济有效等功能将沦为空谈。

3.我国的选择模式

从实践上看,听证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开创了听证制度的先河,第42条规定:“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和43条规定:“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做出决定。”对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和内容没有详述,仅仅作为原则性的概括。19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23条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48条第2款则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乔晓阳在其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中提出,“目前,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价格法》以及一些法规、规章对听证程序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缺乏听证笔录对行政决定的约束力的规定,导致一些听证会‘听而不证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在本法中,就听证笔录对行政许可决定的约束力,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是我国立法上第一次明确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有效防止了听证过程流于形式,限制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从国际社会上关听证的立法趋势和发展道路来看,我国应顺应潮流,选择第一种模式,即确定听证笔录应成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严格遵守未经听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作出行政决定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中,已经存在个别法规强调听证笔录在行政决定中的唯一依据,例如劳动部关于《劳动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规定》第15条规定:“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由听证记录员制作。听证笔录在听证结束后,应当立即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第16条规定:“所有与认定案件主要事实有关的证据必须在听证中出示,并通过质证和辩论进行认定。劳动行政部门不得以未经听证认定的证据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说明第一种模式在我国实践中的可行性。

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听证制度保护公民重大合法权益、保证实体决定正确的作用,就应该树立案卷排他性原则,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听证笔录对行政决定的法律效力,即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惟一依据而不能根据听证笔录之外的证据作出决定。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听而不证,走过场,从而有利于真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我国程序法治化进程。

三、听证笔录的法律价值

1.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提升

行政关系主体中,双方权利义务并不对等,而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蔓延下的“官本位”思想,更是时时渗透在社会各阶层。“官民”之间鸿沟难填,造成了百姓对行政机关的不信任,即使自己合法利益受到侵害也不敢声张。做小伏低、双方猜忌,这些外在的社会现象,显然不利于建设有序的现代法治社会。行政领域的立法,不是扩张政府权力,恰恰是“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科学合理的约束行政权,是现代立法的必有之义。在听证程序中,行政相对人正是通过一系列法定权利的行使,充分参与到行政决定的过程中去,既可对行政决定的作出产生积极的影响,又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显现,公民权利得到尊重,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认同感。对行政决定的最终结果也较容易接受,有效减轻政府各项行政决定执行中的阻力。

2.行政决定中证据的固化

听证笔录所反映的证据主要包括调查机关人员在听证中所出示的证据及行政相对人所出示的证据。无论哪一方的证据,在听证过程中双方都进行了充分的质证,其中的有关证人证言部分,依法也应当交证人审核无误后签名或者盖章,完全符合证据的适用条件。听证笔录所记载的是听证会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由专门的书记人员按照一定的公文程式详细记录下来。听证会结束后,听证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这种严格的程序保障了听证笔录所记载内容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听证笔录记载的事项是作出行政决定唯一或者重要的根据,同时符合了证据属性中的关联性要求。再者,听证笔录是依据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听证程序而形成的,符合证据的合法属性。听证笔录的制作对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加以保全,并赋予相应的法律效力,在未来的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可以担当书证的角色。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对行政笔录的直接采用,既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以督促听证机关重视听证过程,特别是其中的证据出示及质证程序。如此,听证笔录对行政决定中证据的固化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法制宣传的有力工具

在听证过程中,程序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内在价值和保障结果公正的工具价值得到了统一。听证笔录恰恰是对这一富含人文精神的、有序的抗辩场面进行的书面反映,包含着整个听证程序全面客观的信息记载。行政机关对公民重大权益可能产生影响的决定以高度司法化的程序做出,最集中的体现了现在行政的公正与民主。听证程序的公开性、广泛性,使参与者在听证程序中,感受到深刻的法制宣传教育。而听证笔录作为一项书面载体,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听证笔录在其没有损毁的情况下,往往非常直观、便于查阅,有利于民众快速有效的获得需要的信息。同时由于其事无巨细真实记录听证事项,对于今后听证程序的研究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中,一份份保留完好的听证笔录能更鲜明的再现当今社会法治进程。

四、完善听证笔录

1.协调案卷排他性原则与官方认知原则

所谓官方认知原则,即行政机关可以在听证笔录以外,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以外所认定的事实作为裁决的根据。这项原则是案卷排他性原则的例外,类似于法院审判中的司法认知原则,又称免证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毋须当事人的证明,这是一项古老的法则。立法及司法解释所明文确立的免证事实,可以减轻当事人的证明负担,提高诉讼效率。而行政裁判中的官方认知,目的虽然与司法认知相同,免证范围却更广。司法认知的范围,通常局限于众所周知的事实和无可争辩的渊源而容易确定的事实。行政机关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职权的便利性,除了对司法认知事实的绝对认可外,还可以利用专门知识及其档案中的资料,无须通过证明程序,直接认定裁决的事实。当然,行政裁判中官方认知的范围也同样受到限制。例如《美国联邦程序法》中规定适用“官方认知原则”,必须满足下列要求:①行政机关不得用其官员的知识认定案件中的主要事实。因为这种事实被称之为“有争议的、应当裁决的事实,是争论的核心。”只有通过提交相关证件才能予以确定。②官方认知的事实必须具有显著而周知的性质。这项规定最大限度的杜绝官方认知原则的滥用。不能只由行政机关掌握而为其他专家所不知悉。③如果行政机关用其知识认定事实,那么它必须指明它所认定的待定事实,并且说明这些事实的来源。它所认定事实的根据必须公开。强调认定依据的公开性,在于防止暗箱操作,更好的保护处于争议双方弱势地位的行政相对人。④当事人对官方的认知具有反驳的权利。最后这项为兜底条款,官方认知的目的在于提高裁决的效率,免除不必要的证明程序。但是行政机关并不因此成为一言之堂,当事人对行政机关所认知的事实,仍然可以反对。我国可以借鉴美国对官方认知原则的规定,以立法或者司法解释的形式加以确定,填补理论中在这方面的空白。但是官方认知只能在合理和公平的范围内存在,不能过分强调行政人员的专门知识,放任行政机关无限制地依赖案卷以外的材料作出裁决。否则就会很大程度的削弱听证程序的公平性。因此,确立听证笔录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中的法律效力,应以“案卷排他性原则”为基础,吸收“官方认知原则”的合理成分。

2.规范听证笔录内容形式

我国的行政基本法中并没有强调听证笔录的形式内容,较详细描述听证笔录内容的有关规定散见于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行业自律组织所颁布的各项规则、条例、办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听证办法》第29条规定:“听证应当制作笔录。听证笔录应当列明下列事项:①案由;②听证参加人及其他人员的姓名或者名称;③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的姓名;④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方式;⑤案件调查人员提出的本案的事实、证据和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及其依据;⑥陈述、申辩和质证的内容;⑦证人证言;⑧按规定应当列明的其他事项。”“听证笔录应当由听证参加人及其他人员确认无误后逐页进行签字或者盖章。对记录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当场更正后签字或者盖章确认。听证参加人及其他人员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由记录员在听证笔录上注明。”另见《民用航空行政许可工作规则》第43条规定:“记录员应当将举行听证的情况记入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①申请听证事由;②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③行政机关听证人员的姓名、职务;④听证参加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⑤行政机关许可审查人员提出审查意见的证据、理由;⑥听证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⑦审查人员、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代理人质证辩论的内容;⑧其他事项。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各部门对听证笔录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基本一致,如听证参加人基本情况,听证事由,听证时间、地点和方式,听证参加人的意见,质证过程等。将实践中普遍达成共识的基本内容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各个部门再根据操作中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有利于听证笔录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在形式上树立听证笔录的权威。

3.明确行政机关不以听证笔录为依据作出决定的法律后果

虽然我国《行政许可法》中明文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做出行政许可决定。”但是现实中往往有很多行政决定不以听证笔录为依据径直作出,这固然是由于我国民众程序规范意识仍然淡薄,更是因为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违反这一条文的法律责任,不得不说这是我国立法技术上的一大缺陷。从法理上说,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一般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假定条件,是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行为的部分,即主要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是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的要求时应当承担的结果部分,是法律规则对人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动的态度,包括合法后果与违法后果。所以,有关听证制度的立法中应当弥补法律后果的空白,由此提高违法者的预期违法成本,保障法律遵守者的基本利益,从而更好的引导行为人放弃违法行为,自觉守法。责任行政是全部行政法产生的基础,是贯穿所有行政法规范的核心和基本精神。因此,我国应当在立法层面上明确规定,如果行政机关不以听证笔录所载内容作出行政决定,行政相对人有权以此为由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机关或者相关人民法院,可以以程序违法为由撤销原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有权机关还应视情节严重程度依法追究行政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法律威慑作用,促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五、结语

在听证程序中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是真正实现听证制度中保护公民重大合法权益、保证实体公正的重要前提之一。但是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历来缺乏程序观念,对基于自然公正基础上而建立的行政程序观念更是不予重视。正如对程序颇有研究的季卫东博士所揭示的:“与西方重视法律程序的理念相对照,中国的法律家在考察法制建设时,更侧重于强调令行禁止,正名定分的实体合法性方面,而对在现代法治中理应占枢纽地位的法律程序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理解。”案卷排他性原则的确立,有助于我们明确听证笔录在行政决定中的法律意义,实现法律赋予听证制度的根本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行政程序立法的第三次高潮,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化认识,了解法律程序尤其是行政法律程序实现法治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叶必丰,贾秀彦.《从行政许可法看行政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

[2]朱迎明,刘大伟.《我的观点构成你的决定—关于听证笔录效力的研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常秀金.《日本听证制度中的听证笔录及其效力》,《公民与法》,2013年第6期.

[4]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杨惠基.《听证程序理论与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7]张奕蕾.《行政许可法对听证笔录的发展》,《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8期.

[8]张卫东.《论听证笔录在行政决定中的作用》,《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4期.

[9]唐建强,王斌初.《论听证笔录在行政决定中的法律效力》,《西部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

[10]季卫东.《论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59页.

作者简介:

贡世康,汉族,辽宁铁岭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司法鉴定师,律师,主要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环境资源法学、文书与痕迹鉴定。

上一篇:《屈原列传(节选)》下一篇: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