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一

2024-05-22

古代文学第一(共6篇)

篇1:古代文学第一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讲

中国文学史及其发展分期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以感情来打动人的、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

借助于语言的形式(或工具)唤起接受者的美感意识,实现个人自由意志,偏重文学创作。古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

学习中国文学,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文学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

文学不仅在短短的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了过去的琼楼玉宇,逼真地复制了那在过去岁月中也许早已为人们淡忘了的生动具体的细节,而且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群,一种生活的韵味,一片奇妙的风光。读盛唐诗人杜甫的诗(其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我们眼前就会浮现出李唐王朝天宝末年,天子昏庸、奸臣挡道、武将好大喜功,屡屡对外开边拓土的战争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图景。《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败落这样一个缩影,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的趋势;《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对明代嘉靖王朝多有揭露;《金瓶梅》更是穿着宋朝的衣服演明代的把戏。

2、文学还能培养人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也许有人说,哲理太枯燥,诗情太虚浮,但是,至少可使我们“澹泊明志”,修身养性。陶渊明一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令人追慕不已。古人尚可“买田数亩,买泉一眼”以安顿自己的心灵,现代人呢?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先丧失的是精神,文学可以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一切都推向市场的时候,不要拍卖自己的良知。尽管我们不可能诗意的栖居,但是,对诗意生存的追求,却是人性中永不泯灭的一面。

3、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上古的神话、西周的诗经、春秋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志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琼瑶的《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秦风·蒹葭》;《梅花三弄》主题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出自金人元好问《摸鱼儿》;《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出自明代杨慎《临江仙》。《新鸳鸯蝴蝶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我讲这些目的,文学是有传承的,今天的发展是在昨天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江郎也有才尽之时,学无止境。(另外,文学也是在永不停歇的流动发展的)讲一个文革遗笑,那个时代毛主席的话(语录)就是圣旨,是人们心中的上帝,老领导领大家学毛主席语录,毛主席有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屈指形成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可老领导怎么读呢“天高云淡,„„,屈指形成二万六,盘山上高峰。”这时一个小年轻怎么觉得不对劲就举手了,他说“报告领导,我有问题”记得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红军长征历经二万五千里艰难险阻,毛主席怎么写成二万六了呢?老领导没有意识到他的错,振振有辞,从容不迫地说“年轻人,这就是你们的不是了,下句不是”盘山上高峰“吗,既然是盘山而上,自然多走了了一千里。如果说老领导闹得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是与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历史背景有关的话,我们今天就应尽量避免或者少制造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当然,我并不需要大家人人都去做博士,但是一个充塞知识的头脑是应该有的(前人成果只不过是我们的必修课,关键要求自己创新)。

4、文学是人学,文学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必须强调艺术感染力。李清照词前后分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反映的是一个贵族小姐、贵妇的娴雅、优裕的生活。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而晚年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写的却是一个面对国破家往,苦痛无以复加的老妪形象,真实的记录了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随宋室南渡的颠沛流离之苦,真是“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或者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啊!代表古典小说高峰的《红楼梦》便是通过一些重要人物命运暗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无可挽救的衰败及整个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趋势,如篇首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了曲》更是说尽了人生的虚无,同时将感伤主义推向极至:“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道尽了人世间的辛酸和无奈!我们的父母当他们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对襁褓中的婴儿,也就是我们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是有谁能够知道,10年、20年甚至50年或者百年之后,是住在村头看春花秋月还是难掩死后的悲凉——所以有人认为,《好了歌》是《红楼梦》的主旨所在!

在学习过程中,我只起个磨刀石的作用,给大家提供一个思想的火花点,一个思路,至于修行的好坏还在大家个人的底子和下来的努力,从今天起我将带领大家跨越历史的尘埃烟云,从高文典册、圣经贤传中寻找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三、关于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人与史学者很早就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做了很多的工作。他们的成果散见于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中。如: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就对诸如屈原、宋玉和贾谊等先秦与汉的许多辞赋家的创作进行了描述,可以说是一种初步进行文学发展过程的描述。但是,这些还不是专门的文学史著作,更不能说是已经建立了独立的文学史学科。

中国学者写作文学史是在20世纪初受了西方的影响才开始进行的。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开了中国近代编写文学史的先河。之后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如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卷、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些文学史著作代表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在出现从全景描述中国文学史著作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体文学史: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四、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近代)

上古文学:先秦文学、两汉文学;文学自发的时期,突出特点是文学尚在文化的大母体之内,文史哲不分。

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达到顶峰。

近古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清文学。文学转型的时期,戏剧和小说兴起并达到顶峰。

近代文学: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第二讲

先秦文学概述

中国文学起源甚早,殷商时期已经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学,也开始产生了书面文字。殷商和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之辞,以及《尚书》中的某些文诰,是散文的萌芽。《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和诸子的说理散文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达到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西周的诗歌总集《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比兴的艺术手法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战国后期诗歌创作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产生了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都已经形成,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周统治者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教案《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一编 先秦文学概说》。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公元前475年)、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形态

第一、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上古一个叫做“葛天氏”的部落歌舞祭祀的活动: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这八阙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三人手持牛尾一边投足一边歌唱。有歌有舞。这套乐曲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

第二、文、史、哲不分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态势。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某些作品是史学著作,如《左传》、《战国策》;或哲学著作,如《孟子》、《庄子》。这些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第三、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确指。先秦文学的本来面目,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三、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夏朝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xí)“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国语·楚策》),他们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今存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就是因占卜行为而作。巫觋都善于歌舞音乐,在夏商或周初,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应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巫觋作为文学的作者,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衰亡。

上古巫史不分,史的职务也是宗教性的。一般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解脱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他们成为史家散文的最早创作者。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高潮,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其中鲁国的《春秋》留存至今。鲁国史官左丘明采集各诸侯国的史记,作《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第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其中的公卿、列士都是贵族。他们所献、所箴、所赋、所诵之诗,即《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用以美、刺王政。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周朝同时也有许多

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据说这些诗歌经过专人采集后,由掌管

音律的乐官、太师修正、加工,再演奏给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这就是《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事”(《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文学价值很高。

第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他们聚众讲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四、文学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从产生的先后说,诗歌应更早于神话。

五、上古歌谣

(一)上古歌谣的概念

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二)上古歌谣的保存

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后代集中辑本有: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但并不完全可信,有些如《击壤歌》、《卿云歌》、《南风歌》是出于后人的伪托。

(三)上古歌谣的内容

1、再现劳动过程的:

《吴越春秋》中《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ou)。

2、征服自然愿望的: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4、与战争相关的: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5、愉快的劳动生活:

《周易》中《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

(四)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1、大都采用二言形式。

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2、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

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六、古代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p73)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愿望的表达。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乃至各类生活知识。

神话产生的原因: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神话的功能:

1、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2、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3、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p74)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三)《山海经》及《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í,男巫)、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四)古代神话的内容和分类(文选p224-234)

1、创世神话

古未有天地之时,唯象无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淮南子·精神训》)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

2、始祖(世祖)神话

中国传统文化中记载着伏羲与其妹女娲兄妹成夫妻而繁衍了人类的传说,大量少数民族传说以及考古发现的汉画像砖画也证实了这一点。汉画像砖上伏羲与女娲人首蛇身,或异体交尾,或同体异首,是人类的始祖。

此外还有女娲抟黄土造人之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3、洪水神话 讲《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

洪水神话另见《淮南子·览冥训》的《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4、战争神话 《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5、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山海经·海内经》)“古者羿作弓”。(《墨子·非儒》)羿为了拯救下民,他做了哪些善事呢?《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yàyǔ)、凿齿(传说中的力量神兽)、九婴(古代神兽之一。水火之怪,能喷水吐火,其叫声如婴儿啼哭,故称九婴)、大风、封豨(河神,双头大猪)、修蛇(修蛇,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6、传奇神话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准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五)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在

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从《山海经》

中那些能带来灾异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比如在女娲、羿和禹的神话中,无

不以相当的份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

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 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

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就

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前所说之 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见则天下安宁”(《山 海经·南山经》),它们的出现给人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管子》曰:“黄帝钻 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黄帝、炎帝对人类的生命可谓关

怀备至,甚至不惜以身试毒。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自 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是何等的壮烈!

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

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

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区区一只小鸟,却要衔着微木细石去填平浩瀚的大海,气概超过大海,在东海与精卫极端悬殊的对比中,更显出精卫惊人的意志和力量,悲壮感人的艺术力量也从这里产生出来。陶渊明高度赞扬精卫的反抗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咏山海经》十三首)

(六)上古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神话是原始人类社会意识的记录,它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1、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现实的苦难,并作不懈的努力。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反抗和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2、古代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神话表现出强烈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它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情节、新奇夸张的手法,对后世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篇2:古代文学第一

3.下列既能体现李白傲岸不羁的风采,又透现盛唐豪放、进取的时代特色的诗作是(A.《蜀道难》 B.《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与韩荆州书》 D.《送孟浩然之广陵》 4.“神韵”说的倡导者是()A.)李渔 B.王士祯 C.龚自珍 D.魏源

5.谁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孟浩然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A.曹植 B.曹操 C.曹丕 D.曹彰

7.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是()A.高适和岑参 B.孟浩然和陶渊明 C.)王昌龄和高适 D.高适和王翰

8.李商隐诗歌的风格是()A.峭健俊爽 B.沉博绝丽 C.清奇僻苦 D.正大高华

9.陆海潘江指的是()A.陆机和潘岳 B.陆云和潘尼 C.陆游和潘安 D.陆游和潘岳

10.韩愈在《调张籍》中高度赞誉李白、杜甫的名句是“李杜文章在,A.光焰似歌长 B.哀怨似歌长 C.光焰万丈长 D.流传千万年

11.陶渊明成就最高的诗作是()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边疆诗

D.田园诗

12.张若虚的(),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全唐”。

A.《春江花月夜》 B.《秦中吟》 C.《琵琶记》 D.《琵琶行》

13.太康时期最杰出诗人是()

A.左思 B.曹植 C.曹丕 D.陶潜

14.元杂剧中悲剧的典范是()

A.《西厢记》 B.《望江亭》 C.《窦娥冤》 D.《梧桐雨》

15.以赋体撰写的文艺理论文章是()

A.《文赋》 B.《咏怀》 C.《闲居赋》 D.《三都赋》

16.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A.阮籍和嵇康 B.杜康和阮籍 C.阮咸 D.嵇康

17.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诗人是()

A.元稹 B.元好问 C.元结 D.元宏

18.《五柳先生传》是()的作品。

A.阮籍 B.江淹 C.左思 D.陶渊明

19.王安石认为下列那部作品胜过欧阳修《醉翁亭记》(A.《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B.《蜀道难》 C.《饮酒》 D.《将进酒》

20.宋嘉祐二年,欧阳修知贡举时痛抑的是()

A.西昆体 B.太学体 C.古文 D.散文

21.代表了宋诗最高成就的是()

A.苏轼)B.苏洵 C.苏辙 D.王安石

22.下了文人雅号中属于苏轼的是()

A.东坡居士 B.六一居士 C.淮海居士 D.后山居士

23.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名句,“无意苦争春,(A.一任群芳妒 B.只有香如故 C.更著风和雨 D.他在从中笑

24.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A.《词综》 B.《闲情偶寄》 C.)。” 《剧说》 D.《花部农谈》

25.大小晏是()

A.晏殊;晏几道 B.晏几道;晏殊 C.晏子;晏殊 D.晏子;晏几道

26.下列作品与作者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光祖——《倩女离魂》 B.高明——《琵琶记》 C.关汉卿——《窦娥冤》 D.白朴——《西厢记》

27.标志着南戏在艺术水平上已经超越元杂剧的作品是()

A.《琵琶行》 B.《琵琶记》 C.《燕歌行》 D.《倩女幽魂》

28.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群体是()。A.初唐四杰

B.前七子

C.后七子

D.竟陵派

29.关汉卿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望江亭》 C.《西厢记》 D.《梧桐雨》

3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A.苏舜钦 B.王安石 C.苏洵 D.苏轼

31.明朝晚期的两大文学流派是()

A.公安派与竟陵派 B.浙西词派与阳羡词派

C.阳湖派和湘乡派 D.桐城派与古文派

32.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包含()

A.杂剧和散曲 B.杂诗和南戏 C.戏曲和杂剧 D.散曲和戏曲

33.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A.袁宏道 B.袁枚 C.袁宗道 D.袁中道

34.最早从理论和创作上为“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A.梁启超 B.黄遵宪 C.吴伟业)

D.陈三立

35.下列为白朴代表作品是()

A.《墙头马上》 B.《汉宫秋》 C.《青衫泪》 D.《西厢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代表白居易最高成就的诗歌是()A.《长恨歌》 B.《琵琶行》 C.《秦中吟》 D.《新乐府》 E.2.《长恨歌传》

冯梦龙编著的“三言”指()A.《喻世明言》 B.《警世通言》 C.《醒世恒言》 D.《喻示恒言》

E.3.《警世明言》

鲁迅将清代小说概括为那几大大主流()

A.拟古派 B.人情派 C.讽刺派 D.侠义派 E.神鬼派

4.被称为初唐“四杰”的诗人是()

A.王勃 B.卢照邻 C.骆宾王 D.杨炯 E.贺知章

5.江西诗派中的“一祖三宗”分别是指(A.)杜甫 B.黄庭坚 C.陈师道 D.陈与义 E.陈一辰

6.南唐词的成就比花间派更高,其代表作者有(A.冯延巳 B.李璟 C.李煜 D.温庭筠 E.韦庄

7.清代凌濛初创作的“二拍”是指()A.《初刻拍案惊奇》 B.《二刻拍案惊奇》 C.《一刻拍案惊奇》 D.《两刻拍案惊奇》 E.)8.《壹刻拍案惊奇》

太康时期的主要作家有()

A.潘岳 B.陆机 C.陆云 D.张载、张协、张云 E.9.潘尼、左思 骈文的特征有()A.骈偶 B.用典 C.敷藻 D.调声 E.音律

10.元末四大南戏指()

A.《荆钗记》 B.《杀狗记》 C.《拜月亭》 D.《白兔记》

篇3:古代文学教学心得

一、始终将读书积累放在教学活动的前提性地位。

古代文学史涉及的作家作品复杂繁多。通过读书,教师可以使自身的基础打牢一些,打宽一些。这样学生的基本功才能相应牢一些,宽一些,深一些。读饱了书,课堂上的思维才能活跃敏捷,内容才会丰富深厚,不至于空洞。另外,阅读不是靠课前“恶补”,那只能换得一时的效益,空有热情而缺少沉淀、理性、深度的课堂是虚的。教师要在课余宽绰的时间里,边读边玩味思索,这个过程很重要,时间越长,思索越多越深刻对教学就越有帮助。因为在书中悠游涵咏的过程中,我们能触摸到细节和过渡,能把一块一块的看似独立的知识理顺,能在知识的各部分之间转换、衔接、比较……从而发现大众观点之下难以发现的起承转合和要害关键。这样教给学生的就是一条线。一个作家、一个流派、一段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总有起伏、嬗变,把这些起伏转捩讲清楚了,就能使课堂内容更有说服力,也更便于学生理解体会。这样就能把文学史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也就把文学史讲成一个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大故事,增强课堂内容的整体性和生动性。

二、把教学与科研论文结合起来。

如果能把每一堂课的备课教案当一篇科研小论文来做,那么这样的课无疑是高质量的。论文的观点、结构、逻辑、语言等各方面与课堂内容是可以相通的。论文的严谨思路会使得课堂逻辑严密、主题突出,不至于使课堂思维信马由缰。然而中规中矩教科书似的面面俱到、点到为止,纯理性的语言表述也是不可取的,这容易使课堂陷入僵硬单调。海阔天空中自有丰富情感,自有严密的逻辑,那是最好的授课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相对放松的情绪中激活思维,开阔视野,又能贯穿教学内容的主线。因此,在平时的论文写作和思维训练中,要避免写论文“总是一个框框,十篇如一篇”,治学方法单一,思路模式化是不可取的。论文宁可少而精,不能泛滥。课堂内容设置也要少而精,不能空泛。

课余的论文撰写也不宜搞一个作家研究,而应该努力取一个流派或一段文学史进行探索。因为这样的训练对能力的要求更全面,可以锻炼出较高的综合概括能力。或者可以同时阅读几个作家的作品,几个小题目并行,这样可以激发思维,互相影响贯通。这对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三、加强古代汉语、校勘、版本、目录、汉唐以前传统典籍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这些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基础性学科的学习能根本性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帮助解决古代文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授课的学理性与准确性。校雠学能提高教师收集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先秦典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对典籍的学习和体会可以更好地提高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四、重视与学生的多方面交流。

对学生的提问应慎重思考过后做尽量完整准确的解答。对学生的问题不必有问必答,应对学生的提问有所要求,能够自己通过努力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可以提供方法思路。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研究和评述,不能止于问题本身,而应在解答实际问题之后,帮助学生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启发学生今后看书学习中运用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授之以渔。学生作业的布置要多样性,鼓励他们写读书笔记,旨在记录他们的读书过程和思考过程。鼓励他们从小处入手,树立详尽、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交流过程中要关爱学生,也要施加友善的压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不作形式化的课堂讨论,真正遇到问题和争议时应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堂内容,保证充分深入的讨论时间,旨在训练学生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后应及时总结,以备以后讲授该内容时更完备。教师也可以借此启迪自己的思考,通过文章的形式更深入地把握、解决问题。作业批改要细致,对字句的斟酌、对错别字的修改等要用醒目的符号标出,以示警示。对作业中的征引材料要严格要求写出出处、篇名、卷数和版本。评语要针对性强,详细而恰如其分,要有鼓励。利用作业的评语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以便因材施教。

五、树立明确、正确的教育观念

篇4: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 日本文学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日本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日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大支脉。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气魄的布局,细腻的人物刻画,对社会无情揭露和深刻剖析,还有从作者到作品的很多不解之谜,都使得这部作品极为耐读、历久弥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成书比《红楼梦》还要早900年,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它刻画了以源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爱情生活。《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从写作背景——所展示的场景均为本国的贵族阶层,及人物性格——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公子多情的性格以及对他们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一位大师曾言道日本文化深义的特质是“苦涩”与“闲寂”,而从《红楼梦》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四句诗中,读者是否也体会到这文字后面掩藏的苦涩呢?

一、作者背景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州贵族,祖父、父亲、叔父连续担任江宁织造四十四年。康熙皇帝六次南游,五次就住在曹家,充分显示了曹家的财富和排场,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大概在曹雪芹二十岁左右,曹家因为贪污案发而破产,曹雪芹开始贫穷潦倒。对一个从富贵中长大的人来说,从衣食无忧到衣食无着,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巨变。于是,他以过去的生活为蓝图,开始创作《红楼梦》。《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息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后来,家道中落,在丈夫去世后,她曾做过皇后的女官,这期间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为她后来创作《源氏物语》储备了大量的现实素材。

从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出身和经历都颇为相似的两位作者,在他们的笔下诞生出两部颇为相似的文学巨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两个女主人公

《红楼梦》中的潇湘才女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性高洁、有时善解人意但又经常拈酸使小性的女子。宝玉于众多美女而不顾,独衷情黛玉,就是从黛玉身上找到了一种自己也一直追求的不加伪饰、未经世俗沾染的“纯真”。她有着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气,不相信所谓的金玉良缘,她要用自己的爱情跟那个社会抗争。她虽然征服了宝玉的心,但在那样的社会和大家族制度中她所追求的爱情注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在当时的社会里,爱情不仅不是婚姻基础,还是离经叛道的另一种表现,所以,这一场爱情与家族制度的战争中,她最终以痛苦而死做为对自己爱情的最后的捍卫。

《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是源氏公子众多姬妾中的一个,她是一个名门子弟的私生女,这样错综的命运,使她一方面出身名门,一方面难以见人。于是,当源氏公子在她十岁左右把她偷接到自己府中时,就决定了她一生的命运,她这一生的职业是做源氏公子的姬妾,她这一生的追求是让源氏公子喜欢、不被厌倦。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命运,还是当时日本所有待嫁或已嫁女人的命运,她们必须要成功地依附上一个男人,只有男人才能保障她的生活和荣耀。相对来说,紫姬是成功的,虽然源氏公子一生都在不停地追逐着一个又一个女人,但紫姬永远是他心灵的港湾。他一手将她养大,她是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这种既是亲情又是爱情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心一直停驻在她身旁。虽是这样,紫姬的一生也是痛苦多于幸福、等待多于相聚。

黛玉和紫姬虽然爱情的结局各有不同,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女人一生的爱情、幸福、理想、追求都只能依附在男人的身上。

三、两个男主人公

光源氏为《源氏物语》中的浊世浪子,贾宝玉则是《红楼梦》中的秽士叛逆。两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却有着共同的命运:终生为情所苦,最终遁入空门。耐人寻味的是,紫氏部和曹雪芹在塑造他们各自心爱的主人公时,都为他们的身世遭际串上一条佛教色空观念的主线。《红楼梦》第一回云:“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由空空道人这一《石头记》第一阅读者的反应,道出“空空”与“情僧”实为一体,在“空—色—情—色—空”的流转中,情是参悟的媒介和对象。“情僧就是情之真觉者,是对情的神识彻悟,葆有情的慧性灵根,达到情的涅磐境界。”这不仅适用于“绝代情痴”贾宝玉,也是对多情的源氏公子一生的形象概括。可以说,他们两人的生命便是一个由情悟空的过程。

四、语言风格

《红楼梦》用纯北京话写就,北京方言音调悦耳、词汇丰富等特点在红楼梦里充分发挥出来,宝玉的丫头小红回答凤姐的那一段话,把一群身份和关系互不相同的人的一些凌乱言语,用极快的速度、极精练的语言表达得非常清楚,这无不得益于北京方言的特点。

《源氏物语》大量引用汉诗及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使读者读起来经常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紫式部在书中152个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布设了131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句和诗句,作者仅引用的“白诗”即达90余处。尤其是作为《源氏物语》情节发展基础的第一帖《桐壶》,基本上是套用了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框架,使《长恨歌》的主题几乎贯穿全书始终。

无论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多么巨大、强烈和持久,日本民族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都会对其进行认真地鉴别、甄选,最后再谨慎地取舍。因此,这种日本化的过程,加之日本岛国民族固有的审美特点,便使中日两国文学产生诸多差异。

中国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日本文学则游离于政治,不主张将富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引入文学,具有较强的超政治性倾向。《红楼梦》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文词奇巧,悲喜映照,表面温和、委婉,而内含刚劲悲壮,写人叙事,笔含春秋,真假互见,把本能的色欲净化、雅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慷慨悲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悲怆之美感。日本文学重视内心的感受,强调“以心而求情”,属于主情主义文学,追求的是优雅沉静、细腻纤弱的文风。《源氏物语》的总体艺术风格是通俗优美、文词高雅,全书无一秽笔,充满诗情雅趣。女性心理明显,感情丰富,写人叙事缜密细致,行文流畅、舒缓,体现出日本传统文化温柔典雅的艺术风格,清新恬淡,温柔委婉,给人一种柔婉之美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是异常深刻的:一是促进了日本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日本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等。中国典籍东传之后,日本人才借用汉字创作了日本本民族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中国典籍的东传,日本书面文学的诞生肯定要推迟许多年。二是丰富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日本古代歌谣的音拍是不规则的,从两音到九音,长短不一。日本古人似乎从五、七言汉诗的音律中,找到了和歌的最佳途径,最终使和歌得以以“五七五七”七音相间的形式构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汉诗对日本和歌的定型发挥了一定作用。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影响了日本文学的风格。日本《源氏物语》的作者就从白居易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长诗《长恨歌》中,汲取了大量的滋养。江户时代,中国的志怪、传奇小说的怪诞离奇、飘逸而富有想象的文风,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制中的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有效地促进了日本的假名草子、浮世草子、读本等通俗小说的流行,使日本这类作品更具有魅力。四是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日本首部歌论《歌经标式》为日本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这部歌论从批评标准到和歌创作的方法、论歌病、歌体等理论体系,基本上都以中国的诗论为依归。至江户时代,我国明、清时期的诗论“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等,对丰富日本文学理论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中国古代文学为日本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如日本《古声记》、《日本书纪》里的神话以及《今昔物语》等书中的佛教故事,有不少取自中国典籍。日本传奇故事《竹取物语》的情节,与我国的民间传说《斑竹姑娘》十分相似等等。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日]紫式部.源氏物语[M].丰子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日]西乡信纲等著.日本文学史[M].佩珊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5:古代文学第一

1,我国古代汉语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

2,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字典是许慎著的《说文解字》。

3,《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4,扬雄编的《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

5,两个汉字为 一个汉字注音叫做反切法。

6,《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7,现行的《礼记》是汉人戴圣辑录的《小戴礼记》。

8,东汉末刘熙《释名》是一部解释名词的书,是第一部语源学。9,古今汉子的分水岭是隶书。

10,六书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熟悉汉字的几种造字法。15分

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

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词类活用30分:

1,名词用如动词。例如,‚从左右,皆肘之‛、‚衣冠而见之‛、‚故脯鳄侯‛、‚秦师遂东‛。

2,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怎么样。

3,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甘其食,美其服‛认为食物甘甜,认为服装美丽。

4,名词用作状语。‚天下云集而响应‛,像云一样响应。‚各鸟兽散‛像鸟兽一样散去。

5,动词做状语。‚生得一人‛,活捉一人,强调活的。‚争割地而赂秦‛,争字。

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类型及语法条件。10分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

是必须是否定句,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5、普通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被动式的表示方法。10分

1,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篇6:古代文学第4讲-宋元文学

教学目的:

1、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

2、了解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概况

3、掌握宋词的风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了解元杂剧及元散曲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一、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工商业繁荣,都市兴起;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变法革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理学盛行,书院设立,书籍大量刊行。

二、北宋文坛(唐宋八大家)

1、欧阳修(P186)及其作品《五代史伶官传序》(P252)、《醉翁亭记》

2、王安石的散文及成就。介绍篇目:《游褒禅山记》。

3、三苏的文论及散文创作:苏轼的文论及散文创作。《前赤壁赋》:此赋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和苦闷;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写景、记游、怀古、伤今、抒情为一体;全文围绕水、月、风展开;比喻的运用。《日喻说》(P256)

三、北宋诗坛

1、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介绍篇目:《泊船瓜州》、《书湖阴先生壁》。

2、苏轼的诗歌创作(1)生平和思想:少年时的教育,对变法革新的态度和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幸遭遇,任地方官时的德政,儒道佛杂揉的思想,旷达的性格。

(2)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宋第一位大作家,词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开创了豪放词风,开拓了抒情小品的写作领域,文学理论上也有建树。简介老一辈革命家对苏轼的喜爱,简介当前苏轼研究情况。

(3)苏轼的诗:《荔枝叹》、《望湖楼醉书》、《新城道中》(其一)(P102)

四、北宋词坛

1、晏殊的词《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与李煜词比较,着重体会其写愁名句之特色:眼前实景;表现愁思之无穷无尽;用词形象、秀丽。)

3、柳永生平(P113)与社会下层人们的交往,仕途失意,死后的凄凉景况。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慢词”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介绍篇目《雨霖铃》(P113)、《八声甘州》(P115)(此词感情细腻曲折,善用“领字”。)、4、苏轼与词风变革——豪放派代表(P14)(1)《念奴娇》(大江东去):豪放词之代表作;豪放表现在写景、写战争场面上,也表现于格律的突破。(P118)

(2)《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词体现了苏轼思想感情中孤独、寂寞的一面。(3)《水调歌间》(明月几时有)

5、秦观的词:《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五、南宋诗坛

1、陆游的诗歌创作(P14)(1)生平:刻苦学习,科举受挫,积极主张北伐抗金。是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浪漫色彩;取得成就的原因(爱国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对前人的继承借鉴);对后世的影响。

(3)陆游的爱国诗篇:《书愤》(P104)、《示儿》(4)陆游的抒情写景诗:《游山西村》:(别具一格的农村诗;各句间安排巧妙;第二联是传诵的名句——流水对,强烈的对比性和概括性、典型性,对前人的借鉴。)

2、范成大与杨万里的诗歌创作(P15)(1)范成大的四时田园诗(2)杨万里的“诚斋体”

3、遗民诗人(文天祥)

六、南宋词坛

1、、李清照的词创作P123)

(1)生平:生活情趣爱好;不幸的遭遇(结合串讲《金石录后序》片断)(2)创作风格:前期作品活泼豪放:代表作《如梦令》、《渔家傲》

后期作品沉哀凄苦: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理解李清照的愁,个人凄苦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2、陆游的词: 《钗头凤》(红酥手):介绍陆游的爱情悲剧,利用词调格律特点来表达难言之苦衷。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辛弃疾的词(P128)

(1)生平:青年时期的抗金准备;组织义军、投奔南宋;报负不得施展。(2)爱国词:《水龙吟》(楚天千里):表现了忧怀国事、年华虚抛、路无知己的感叹;感情含蓄、深厚;步步深入地揭示自己的情感;多种句式的运用。《破阵子》(醉里挑灯)

(3)农村词:《西江月》(明月别枝):串讲全词。此词既写景又写人;写景包含叙事、抒情;动词的省略,名词大量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的运用。

(4)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词:《沁园春》(叠嶂西驰):着重分析其写景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生命、感情、风格);写景手法(个人与景物的结合,比的手法等)。

(5)别有寄托带有婉约风格的词:《摸鱼儿》(P131):以婉约的风格写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全篇使用借喻。

(6)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多样的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南宋词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与苏轼并称“苏、辛”。

4、姜夔的词《扬州慢》(P137)

七、宋代的话本(P290)

1、话本的产生:由民间文学发展起来,上承唐代讲唱文学,下启明清章回小说。话本的出现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

2、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描写爱情的作品反抗封建压迫如《碾玉观音》;公案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如《错斩崔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朴实、亲切。

八、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金与南宋对峙之际,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中经窝阔台灭金,到忽必烈(元世祖)灭南宋,其祖孙三代,历七十余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之帝国。元王朝统治的近百年中,政治方面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汉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民分十等,儒居末流,将文人列入九等,仅在乞丐之上,反居娼妓之下,其如此受鄙视,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之。加上又长期废弛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迫使很多“门弟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投身杂剧创作,形成了有才能的作家群,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5、元代文学出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曲分为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分为北曲(北杂剧中的曲调和唱腔)和南曲(南戏里的曲调和唱腔);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其中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

九、元杂剧 ——北杂剧(P20)

(一)杂剧的简述

1、元曲的名称及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元代,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开始兴起和繁荣。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散曲无此成就。

2、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甚早,然发展缓慢,其滥觞于先秦之歌巫、优伶,中经汉代之百戏,唐代之歌舞戏)与科白戏(参军戏),到宋杂剧方成为带有调笑性质之短剧。金代院本(亦名杂剧)已初具戏剧规模,至元代则完全成熟。中国戏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士人向以诗文为正宗,文化传统思想颇为固守,视戏剧、小说为“小道”,予以歧视。

3、元杂剧创作发展两个时期的总况

(1)前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元、白朴等大剧作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有才能的作家群,给后代的戏剧创作以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2)后期:没有再出现可与关、王比肩的大作家,虽然此期的郑光祖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实逊色很多。这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

4、元杂剧的体制(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男)和“旦本”(女)。(4)杂剧演出三要素:科、白、唱,即歌唱、舞蹈、念白,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关汉卿与《窦娥冤》(P148)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特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

(2)歌颂了被压迫者的优良品质,赞扬了他们坚强不屈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战胜社会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使杂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艺术的完整性、独创性、戏剧性,语言的质朴自然,都是杂剧创作的典范。

2、《窦娥冤》(P152)

(1)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2)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获得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4)结尾清官断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P155)

1、王实甫以前崔张故事的演变

(1)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2、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P162)

(1)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获得“天下夺魁”的美名,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1)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2)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3)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4)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汇前人的诗词名句。

(四)其他剧作家的创作

(1)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墙头马上》与名剧《梧桐雨》。(2)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汉宫秋》。(3)郑光祖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十、元代南戏(P21)

1、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2、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3、高明的《琵琶记》(P21)

(1)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品质。

(2)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赵贞女》中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十一、元代散曲(P21)

1、散曲――元代诗歌的新样式,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兴起。

散曲的种类: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每支独立、形式短小、使用方法方便的小令;至少以两支同宫调的曲牌相联缀,结尾处有尾声的套曲。

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2、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1)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2)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3)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制作新奇”、立意新颖,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少见的佳作。

思考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社会意义及局限。

3、陆游爱国诗篇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成就。

4、辛弃疾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5、苏、辛词在风格与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

5、元曲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上一篇:美国研究生留学申请拒签怎么扭转局面?下一篇:法院干警外出考察学习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