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法制教育简报

2024-04-14

学科法制教育简报(共9篇)

篇1:学科法制教育简报

丰乐中心完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工作简报

(2012年第1期)

丰乐中心完小编印2012年3月26日

目录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学习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测试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成果及展望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根据省教育厅“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201

1——2015)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的精神要求,我校于2011年10月成立了“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暨学

科渗教学透法制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制定了“学科教学渗

透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和实施

意见。2011年10月29日,中心完小组织全镇各校校长、教导主任、继续教育专干及我校全体教师召开了“十二五(2011——2015)教师继续教育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启动会”。会议明确要求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教师考核工作中。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学习

2011年10月29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全镇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培训。之后全体教师对“法制教育与学科

教学(小学分册)”、“法制教育与

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

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三本教材

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学习,截止上

学期末,我校教师平均每人写“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读书笔记5000余字,共写学习心得32篇。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测试

本学期开学初,我校

对教师就“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相关知识进行

了测试。试题涵盖了1—6

年级各学科渗透点及渗

透内容、“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法制常识三个方面。测试合格率达100%。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教师根据“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将1—6年级各学科每个渗透点,从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领域进行了合理、科学地渗透。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成果及展望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如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对师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六五普法”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融会贯通,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密切联系,为培养新时期法治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期审签:王小波编辑:赖向前申龙飞 抄报:务川自治县教育科技局教研室

抄送:丰乐镇中心完小田茂胜校长

抄发:教务处、各教研组、团队

本期印发:10份

篇2:学科法制教育简报

学校工作简报

主 办:##中学办公室 2011年8月

新学期开学在即,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有关要求,根据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黔教法发〔2011〕152号)和县教育局及##学校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我校制定了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相关的培训。

篇3: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与学科发展

关键词:教育法学,学科价值,学科发展

教育法学作为教育学、法学的交叉学科, 在西方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 教育法学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截止到今天还不到一百年。伴随着我国教育法制事业的发展, 需要健全的、科学的教育法学理论支持。所以, 了解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 促进教育法学合理的、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法学学科建立的实践发展需要

(一) 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情况下, 要求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部门在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但这一目的的实现, 需要积极建设教育法学, 充分利用教育法学, 将教育与法律有效结合, 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所以, 教育法学学科的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需要。

(二) 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教育事业有很大进步, 这使得我国亿万青少年能够接受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但要想持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还需要积极完善教育立法, 使教育工作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的落实, 而不受个人意志所改变, 例如义务教育学费、杂费免除政策的落实、教师工资的调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这目的, 需要得到教育法学的支持, 利用教育法学的理论来完善教育立法及教育法制, 使其能科学、合理的约束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对教育法学的需要非常强烈。

(三) 法学事业的发展需要

法学方面的一些专家认为教育法学属于边缘学科, 其对法律事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这种说法并不完正确。从法学的角度来讲, 教育法学的确是边缘学科, 但其对法律事业起到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 可以对教育法律提出新的意见及完善措施, 使教育法律具有新的活力, 相应的法律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而发展。所以, 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需要借助教育法学的力量[1]。

二、教育法学学科价值

(一)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主体性

中国思想的精髓在与其具有较强的流动的主体性。纵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法律在各个时期都以不同方式呈现, 如秦律、汉律、唐律等, 但法律一直都是存在的, 且生生不息的发展流动着。横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文化中所渗透的教育法律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由此可以说, 教育法学虽不同于法律, 但其关注着法律的主体性, 并深刻强调法律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 教育法学深化了法律主体, 使教育主体在法律中的含义更加深刻[2]。

(二)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法律是刚性的东西, 这是很多人对法律的认知。其实不然, 法律并非只有刚性。其实, 古代的法律注重道德性、价值性、教育性的体现。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 法律成为解决利益问题、权利问题的有效手段, 随着法律的频繁使用, 广大人民被这一现象所影响, 变得越发世俗、利益, 将法律视为最低的道德底线。而教育法学则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通过法律条规的实施, 改变人们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观念, 良好的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的推行具体提高法律教育性的价值。

(三) 教育法学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教育工作的落实除了要强调“爱”的体现之外, 还要强调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工作按照规则来实施, 可以公平公正的解决教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使受教育者在平等的教育中良好发展。教育法学尤为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用其理论来优化教育工作, 可以使教育的规则性得以凸显, 使教育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3]。

三、教育法学学科发展

基于我国对教育法学的需求, 科学的发展这门学科, 应当以加快推进教育法学二级学科建设为主。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六修五立”的立法任务以及青少年保护方面的法律。完成这项任务, 需要有一个学科来作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和司法的支撑。这门学科就是教育法学, 积极探究、研究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填补教育法学空白, 使其成为二级专业学科, 如此, 其可以支撑立法任务及相关法律的建立。所以, 不断推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4]。

四、结语

教育法学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 如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利于促进我国法律事业发展;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成为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和法律事业的理论需求, 积极促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教育法学的转折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44-53.

[2]刘冬梅.教育法学学科建构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8 (3) :250-253.

[3]龙洋, 孙霄兵.对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学报, 2011, 07 (6) :26-30, 83.

篇4: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直接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精力主要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以表明这节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不是有意为之和牵强。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为了能将工程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上,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

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1.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学科融合教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这些所谓的沉浮现象只是在“沉浮秘密”的外围打转转,没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相反,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但又恰到好处,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道是“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作为教师,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必须自己先要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自如粘贴,巧妙融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光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学习和训练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科融合的尝试和探索,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他们都是当下教师可以学习的典范。

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篇5:学科法制教育简报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织金县第四小学 第3期 2012年10月24日

织金县第四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研活动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2013年10月24日,我校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三年级(2)班教室,参加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讲是付志琴老师,主题是“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活动中,付老师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讲起,要求老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尊重教学、科学导入,渗透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达到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目的。接着,又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分量、难度上作严格要求:从具体到一节课的时间占用来看,最简单的,只要求告知学生法律法规名称,最复杂的,占用时间也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篇6:学科法制教育简报

简 报第一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组织动员工作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根据省教育厅“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纳入„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的精神要求,我校于 2011 年 10 月成立了“十二五(2011 ——2015)教师继续教育暨学科渗教学透法制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制定了“学科教学渗 透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和实施 意见。2011 年 8 月11 日,我校全体教师召开了“十二五(2011——2015)教师 继续教育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启动会”。会议明确要求将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纳入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纳入我校教师考核工作中。

简 报第二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培训学习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2011年11月15日,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全镇小学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培训。之后全体教师对“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小学分册)、”“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教师法制常识分册)、” “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三本教材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到现在,我校教师平均每人写“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学习心得50余篇。

简 报

第三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知识测试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本学期开学初,我校 对教师就“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相关知识进行了测试。试题涵盖了1—6年级各学科渗透点及渗透内容、“学科教学渗透 法制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法制常识三个方面。测试合格率达96%以上。

简 报第四期

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教师根据“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将 1—6 年级 各学科每个渗透点,从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练习、课外辅导、考试考查、实践活动等领域进行了合理、科学地渗透。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促使学生对学科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初步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学生初步具有法律意识。

简 报

第五期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成果及展望

通过近一年来工作的开展,如今,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我校对师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和法制意识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今后,我校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法制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融会贯通,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密切联系,为培养新时期法治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 报

第六期

兴隆中心小学校办公室编2011年9月14日 安龙县教研室到兴隆中心小学进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专项检查 2013年6月3日上午,安龙县教研室刘主任一行4人到兴隆中心小学,对学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

检查组通过对照考核评估标准,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培训教研、教学体现、配套工作等指标体系对我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

篇7:初中历史学科培训简报

专家:成学江 助教:杜光胜

2010-11-29

课程简报

专题一主要探讨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概述、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实施教学活动建议四个部分。前一课时集中讨论了课程标准的概述和课程目标两个问题。在概述部分,着重分析了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理念、原则、特点以及历史课程标准的构成。第二部分结合案例详细介绍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如知识内容跳跃所带来的时间概念不清晰,前后知识不连贯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怎样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点等一系列问题。帮助老师们预见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活动建议部分中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什么要强调活动、教学活动的类型、“教学活动建议”几个角度帮助老师们分析问题,并提出实效可行的教学建议。

专题二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部分。在中国古代史部分里,首先简单介绍了在初中阶段开设历史课的重要意义,指出历史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然后对课程标准所设置的六个专题的用意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专题式的编排和通史体系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和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要采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去介绍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两个专题中,补充了《三国鼎立》、《淝水之战》、《社会生活的变迁——区域的故事》、《魏晋南北朝文化》等几个案例,结合这几个案例促进老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答疑合集

 松原哈达山社里中学 任国民: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这样理解是否准确? 专家回答:

在专题一中,有几个老师问到“怎样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下面,我想结合课标和这次培训的课例,给予统一回答。

首先,要明确“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其次,要明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的教学内容贯穿了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如:人文初祖黄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不畏艰辛出生入死出使西域的张骞;“匈奴未灭,何以回家”的霍去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英雄戚继光;七次下西洋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民族大义为重,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这些都是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材料。

 崔成日 吉林省珲春市第五中学: 1.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困惑。2.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3.怎样加强历史课堂上的学生管理。

专家回答:

问题,这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大家注意到每有?课标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问题都是把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作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点的,人的发展就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提出首先“教师要活起来”,还有老师说课堂活动设计要趣味化,还有的老师说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有的老师说必须能使学生参与,不然多有趣也没用,有的老师说要想让学生参与,课堂氛围很重要。真是众多思广!

吉林省桦甸市第五中学杨敏:那评价民族英雄的标准是什么?比如岳飞,文天祥,以及左宗棠,他们就不能成为民族英雄了? 专家回答: 的确有这样的一些观点。但我认为,要辩证地看待。“民族英雄”这个词汇里“民族”和“英雄”都很重要,“民族”一词确立该英雄为哪个民族的英雄,而“英雄”一词则是明确这位人物有资格被人称颂为“英雄”。有人用“民族英雄”这个概念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把许多历史人物归结为因其行为涉及“中华民族内部战争”而非“对抗外族之战争”就否定其“民族英雄”的称号。这些历史人物中以岳飞、文天祥最为突出。

岳飞所在的南宋是有一个秉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正朔,沿袭着自上古尧舜时期、商周、秦汉、唐朝的传统正朔,而其对手金国却是一个女真建立的王朝,不仅留着辫子,还穿着胡服,根本不是归化了“中华文化”的“华族”,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蛮夷”。所以,岳飞和其对抗当然是维护“中华民族”而对抗外族,故岳飞不仅仅是“民族英雄”,而且是“中华民族之民族英雄”。

文天祥也是南宋人,他所针对的蒙元当时也没有归化“中华文化”,而南宋却是中华文化的正朔,南宋人则是中华民族之人,所以文天祥对抗蒙元也是捍卫中华民族之利益的行为,也可以被称为“中华民族之民族英雄”。

 东丰县南屯基中学 张海花:开卷考试中如何引导学生解答材料分析题。历史文献资料很浩繁,对枯燥的古文往往学生不感兴趣,如何突破这一问题?

专家回答:

要从兴趣入手,培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再从对历史事件、历史背景的角度帮助分析和引导,使学生急于想找到历史真相,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利用文献资料。

 王永娟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怎样渗透? 它和人文精神怎样区别? 专家回答: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靠训练,不能靠灌输,不能靠说教,而应当通过教育自觉而又自然地进行。历史课程中蕴含的历史事件是培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 白山市靖宇县第四中学 冯杰 请问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在一节课中可以同时应用吗?

专家回答:

这是毫无疑问的

 杜老师,江老师两位专家您们好,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与专家见面,做为一个历史学科的教研员,重要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科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可是课改进行了七八年了,总感觉效果没能达到课改初期望的那样,甚至我们也困惑,到底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我的问题跟杨敏老师一样,一堂好历史课的基本标准应该是什么呢?--------桦甸进修学校祝传芝。专家回答:

准确地说,没有标准,因为教无定法,只要是教师的教授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都应该是好的教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东西是可以遵循的,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可供大家参考:

1.是否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个前提。要通过对好课的评价,使师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定会教学相长。

2.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评价的核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3.教学设计是否周密,是否有利于生成性知识的形成。这是评价的关键。没有预设的课是杂乱无章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成功的课。

4.教学效果好不好。这是评价的落脚点。

 贾悦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三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应对开卷考试与学生不重视的矛盾关系 , 如何拉近历史与学生距离 专家回答:

我觉得考试是一个方面,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又是一个方面。学生对历史学科喜欢了,自然就会爱学,当然就会重视。透过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分析现实中的问题,是有利于缩短这样的距离的

 吉林省洮南市二龙乡中学 杨荣艳: 您好:

1、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评价才更有意义?

2、面对农村的学生如何才能上好活动课? 专家回答:

教学界常听的一个说法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这句话的第一个法是具体教学方法,第二句的法是教和学的客观规律。另外,教要为学而服务,要重视学生的感觉和体验,也要重视教师的感觉。所以对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

 磐石市黑石中学 姜金生 :历史教学的尴尬之处在于课堂知识过于枯燥,学生更加关心课堂外的历史趣味性知识,教师是否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课前适当收集历史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讲述,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专家回答:

我同意这样的做法  我的问题是我是学习地理的,现在教历史觉得有点吃力,我该如何才能把历史教好呢?还有课堂气氛是怒视越活跃越好呢? 专家回答:

关于非专业教师转行教历史的问题,在很多地区比较普遍。这里有很多因素,我不一一列举。有地以前不是历史专业的老师,改当历史老师后,也有成为名师的,这样的例子我也不一一列举。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认为,提高自己的历史专业素养是主要的,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喜爱是重要的,只有这样,你一定会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 镇赉县第四中学 杨小燕 杜老师您好:镇赉的人口多数是汉族与蒙古族。我想请教您在一个蒙古族班级里,该如何完美的向学生介绍岳飞抗金,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专家回答:

篇8: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 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 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 有效地化解问题,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 主导学科 (要学习的学科) 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 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 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 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 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 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 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直接描述, 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 但对于研究地貌, 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 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 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 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 但有些老师却把精力主要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 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 以表明这节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应用了技术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殊不知, 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 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 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 不是有意为之和牵强。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 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 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为了能将工程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科学课上, 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功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 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 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牢固。很显然, 这些活动 (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 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 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 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 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 完成一项学习和认知活动, 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 即便再简单的认知活动, 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 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 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 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 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潜质, 并在自身学科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 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 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当然, 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写上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问题, 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 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 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 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 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 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

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学科融合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 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1. 学科融合要有效地解决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上, 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 也就是说, 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 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 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 不论有无需要, 也不计与研究问题的关联性有多大, 只想着多多益善, 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 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 (历史) 、“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 (文学) 、游泳时的沉浮现象 (常识) 、潜水艇的应用 (工学) , 这些都体现了老师的学科融合教学。遗憾的是, 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 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这些所谓的沉浮现象只是在“沉浮秘密”的外围打转转, 没能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相反, 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 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 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 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 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 在目标引领下, 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路线, 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 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地粘连和介入, 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 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 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 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 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 , 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 (语文) , 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 (历史) , 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语文) , 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 (数学) 。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 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3. 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 这在教学中体现为分不出知识的来源, 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 一切知识都来得悄无声息、不留痕迹, 但又恰到好处, 都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道是“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 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 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 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作为教师, 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 必须自己先要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 并在教学中自如粘贴, 巧妙融入。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强化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光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 学习和训练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科融合的尝试和探索, 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 他们都是当下教师可以学习的典范。

篇9: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

摘要: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也是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品质追求。然而,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更不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发展诉求,有着特别的规定和要求。在实践中,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融合;内涵品质;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A-0032-03

时下,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已是教育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实践和认识上,老师们对学科融合还存在理解和操作上的偏颇甚至误区。本文试从学科融合的内在要求及价值诉求入手,谈谈对学科融合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科融合的内在品质和要求

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诉求来看,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资源的介入,有效地化解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科融合虽是不同学科元素的参与和认知,但有统整,有主次,有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入,更有主导学科的个性和特质。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主导学科(要学习的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其他学科是方法和手段,这些作为方法和手段的学科是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为此,学科融合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克服那些可能带来的不利的影响。首先,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比如教学“认识地球表面”时,有的老师用古诗词对地貌作描述,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古诗词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文学的审美情趣的确有帮助,但对于研究地貌、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情况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就很难说了。其次,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在于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折形状”时,本身是通过折不同的形状来测试各自的承重能力的,但有些老师却把主要精力花在了指导学生折各种形状,以及如何折出不同形状上来。殊不知,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却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和主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介入和参与,而不是有意为之。比如教学“力在哪里?”一课,其主旨在于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力的存在,并能够找到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但有的老师花了很大工夫引导学生用一次性水杯或木棒搭建一些非常漂亮的“城墙”或“碉堡”,让学生以纸球为子弹向这些漂亮的“建筑物”发射,比较谁搭建的“建筑物”更耐力更牢固。很显然,这些活动(包括建筑设计和牢固程度的比较)与本课研究的“力在哪里?”没有任何联系,只是为了“显摆”美学和建筑学等学科融合而有意为之,让人啼笑皆非。

二、学科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教学上,学科融合有着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就目前的学生学习和探究而言,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是一项综合性活动,需要多门类知识的参与,否则,这种认知多是片面的、浅薄的,无法走向丰富和深刻。比如探究“摩擦力”时,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诸如用手写字、用筷子夹菜、穿防滑鞋等都要用到摩擦力),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以及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这种“摩擦力”概念的引出就必需一定的生活“常识”。接下来,“研究摩擦力大小”问题时,需要反复的数据预设和数据统计,这就用到了数学和统计学;对一组组统计出来的数据进行规律性总结时,就需要有较好的语文知识(概括与表达)。最后,当研究为什么粗糙的冰面比光滑的玻璃面更滑时,就要用到物理学知识;当探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加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时,就要用到哲学上的辩证法。因此,学习和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多门学科知识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主动调度和发挥综合知识技能的过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2.学科融合是学科教学的品质诉求

综观当下每一门学科,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只要用心去阅读和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有其他学科门类知识的介入和参与。如果一门学科是一幅画,那么,它自身的学科内容就是底色或主色,其他学科就是调色或辅色。缺少了调色和辅色,一幅画就失去了应有的情趣和韵味,也少了应有的灵动和张力。比如“研究桥梁”一课,教材给出不同的研究桥的方式,与之相应的就是不同领域知识的介入和应用。如果“欣赏桥”,就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要用到美学知识;如果“建桥”,就是应用材料进行结构的设计和搭建,要用到测绘知识、造型知识及结构技术等方面的建筑学知识;如果“写桥”,就要对桥进行细致准确的描述,要用到语文知识;如果“测量桥”,就要对桥体的各个部分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比例进行测算,这就用到数学知识。研究一个问题,认识一种事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切入,唯有如此,我们的认识才是全面的、深入的。因此,我们的学科课程在编制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并能够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多视角的思考和研究,善于利用多门类学科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品质。

3.学科融合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种开放不只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接纳、交流与合作,更在于行业与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高度的沟通与融合。从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破,正不断地走向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发展态势。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文理科知识的融合,坚持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理分开、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切实培养文理兼通、身心两健、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二是创新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一门课程,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是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创新思维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是应用不同学科知识和不同学科思维进行学习和认知,这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统整性都是极为有利的。endprint

三、学科融合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可有可无的学科点缀,更不是多门类学科知识的杂融和混搭,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学需要进行的有效链接,具有内在的规定和要求。

1.学科融合是否有效地解决所探究的问题

在教学上,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也就是说,学科融合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切学科融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为了突出和体现自己的学科融合思想,便会多方嫁接其他学科知识,不论有无需要,只想着多多益善,到头来不光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教学“沉浮的秘密”时,有的老师引出了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历史)、“泰坦尼克号”沉船电影(文学)、游泳时的沉浮现象(常识)、潜水艇的应用(工学),遗憾的是,老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感知沉浮现象上,并未引发学生对沉浮秘密的探究。如能以“泰坦尼克号”为导引,在组织学生模拟船的浮沉时转入对船的排水多少与船和水的比重的相关性研究,便使学科融合有了明确的问题指向。

2.学科融合要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

每一课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教学上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知识板块的处理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任何探究活动都必须沿着这条路线行进。由此可见,学科融合不是诸多学科简单无序或不疼不痒的粘连和介入,而是经过筛选具有目标导向的有价值的参与。高明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以教学目标为统领,将众多参与进来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使这些学科知识形成合力直奔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光”一课,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光的性质。为了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为了应用不同学科知识深化对光的认识,教学时老师可以以光缆技术的应用印证光的速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可以以“光彩照人”或“光彩夺目”来感受光的能量(语文),可以以中国两千多年前古代的“小孔成像”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历史),可以以“五彩缤纷”或“五光十色”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语文),可以以“时间最少原理”来识别“光不是沿着最短路径而是沿着费时最少的路径行进”[1](数学)。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是有效的,也是我们教学的努力方向。

3.学科融合要注重模糊学科界限

学科融合的最佳境界就是模糊学科界限,这在教学中就是分不出知识的来源,只是需要时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发挥出各自独特的功能和效应。有人认为,学科痕迹是一种匠气的表现。[2]当下对学业优异者的定义是:“学习知识没有明显的学科界限,应用知识不在意知识的来源,解决问题便是创新知识应用,并在尝试和探索中生成新的认识。”[3]作为教师,若要模糊学生的学科界限,自己必须先具备模糊学科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自如粘贴,巧妙融入。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光要多多涉猎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学习和积蓄不同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更要在认知事物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应用不同门类的学科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科融合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历史上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都在学科融合上做到了自然妥帖、游刃有余。比如:居里夫人每次授课时,总能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一个科学问题(文学);爱因斯坦在提到他的非常深奥的相对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以音乐的唯美和诗一般的想象进行一番风趣的描述;达·芬奇更是善于用各门类知识异常精辟地透视他的艺术作品。这些都是当下教师可以汲取的典范。

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并培养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贵.浅议费马原理在直线运动最短时间问题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5(5).

[2]李玉中.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J].中学教育.2015(9).

[3]叶熹,李安兰.跨越学科的界限[J]考试周刊,2008(46).

责任编辑:丁伟红

Abstract: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the ideal of education and inevitable choice, and it is also the teachers disciplinary accomplishments and qualities. However,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s not simple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nor the casual scrabbling subject matters, but based on som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development with particular prescription and demand. In practice,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hould blur disciplinary demarcation and center on a core objective so that the problems with students exploration could be resolved effectively.

上一篇:三钢十大青春榜样提名人选事迹简介下一篇:石业营销部门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