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2024-04-09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精选6篇)

篇1: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中考古诗词阅读复习:古诗词抒情方式

教学设计

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于树国

设计理念:

通过对抒情方式的归纳总结,完善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享受审美乐趣。并为学生将来自主、深入、持续阅读古诗词引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36篇古诗词,在初中阶段学生都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这些古诗词的情感内容都比较熟悉,但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零散的,不成系统。还没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古诗词抒情方式的归纳复习。学生基本上已经能熟练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古诗词。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古诗词抒情方式,建立古诗词阅读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阅读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能借助抒情方式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积累典故及古诗词常见意象,关注情于景关系的意识。

3、初步建立古诗词阅读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可持续阅读古诗词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并归纳古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教学难点:

古诗词中的典故、常见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完成预习作业: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典故,有什么效果?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6、“无言独上西楼”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和其他两句所描写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七个问题从不同的抒情方式入手命题,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抒情方式,发挥预习的引导作用,为课上学习、归纳抒情方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古诗词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气质。那么怎样阅读古诗词,怎样培养我们阅读古诗词的能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的赏析之抒情方式。预习交流:

1、小组检查预习情况,交流研讨预习时出现的问题。

2、小组展示预习情况,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点拨

(1)典故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言简义丰,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理解古诗词中典故所蕴含的情感要了解典故的内容才能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都用了典故,都表达了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但二者又有区别。李白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姜尚和伊尹都是在隐居中得遇明主获得重用,表达的是渴望得遇明主,获得重用一展自己的才华抱负。苏轼用了魏尚的典故,魏尚是被贬重新获得重用,表达的是希望重新获得重用,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2)情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以景显”。不同的景物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

孤寂冷清的景物适宜表现孤独悲伤的切肤之痛。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萧瑟凄冷的景物多用来表达孤独感伤的乡思或别离之苦。如:“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恬静优美的景物多用来表现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情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清新明丽的景物适宜表现轻松喜悦之情或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雄宏壮阔的景物多用来豪迈的气概、豁达的胸怀、雄伟的抱负或苍凉悲壮的情感,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初中语文常见意象及寄托的情感。

“明月”在古诗词中常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成为寄托乡思或相思之物。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词中其他常见意象:“丝”喻离愁、喻爱; “杨柳”表达惜别、怀乡之情;“鸿雁、青鸟”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笛”表达思乡;“落花”常用来表现伤春惜时,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哀愁……

典故、情与景的关系及常见意象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的点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在以后古诗词阅读复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典故和常见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关注情与景的关系。为学生阅读古诗词提供方法指导。研讨归纳:

通过以上学习,你对诗歌的抒情方式一定有了新的领悟和体会,“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请把你的感悟和体会梳理一下,相信你可以成为本节课的老师。提示:抒情的方式有……

情感的抒发可以借助……

可以将情感寄寓在 ……(1)学生小组交流研讨。(2)小组展示,师生点评归纳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作者对人或事直接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抒对西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寓情于景(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眼前之景融入自己的想象,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伟抱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落红和春泥表达自己虽辞官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寓情于事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独”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叙写送别场景,表达依依惜别深情)

寓情于议(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达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寄遇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寓情于典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念家乡,渴望成就功业的情感)课堂反馈:

《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拓展作业:

1、找出36首古诗词中的典故,了解典故内容;

2、在36首古诗词中找出课上归纳的五种不同抒情方式的例句,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篇2: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爱憎、好恶、喜怒、忧乐等主观感情的一种写作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寓理等。

(一)直接抒情。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达作者的爱憎态度和思想感情。12.《从军行》 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报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长安,卫国战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将帅领了兵符牙璋,告别京城,奔赴抗敌前线;强有力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驻所龙城。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的图案已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面对此情此景,我宁愿去当一个下级军官冲锋陷阵,也比一个白首穷经的书生强得多啊!

这首诗歌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面跳到另一个典型场面,如第三句写辞京,第四句写包围敌人,第五六句写战斗场面。这种跳跃顺序自然,不仅每一个跨度之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使诗歌的节奏明快,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文中“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

又如杜甫《曲江对酒》中“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直接抒发了诗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矛盾心情。

(二)借景抒情。借对某一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老朋友已扬帆启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去游历扬州。我站在楼上,凝望着一叶孤舟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而去。

这首诗在借景抒情上特点有二:一是意境阔大。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是情真意切。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一言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而深远。特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只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作者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又如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人借“花自落”、“鸟空啼”,抒发了对时代的感慨,透出了伤感、凄凉之情。

(三)托物言志。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14.《早雁》

杜牧(唐)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秋天的北方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哀哀地飞向云天外。月明之夜孤雁掠过宫中孤耸的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怎么又随着和煦春风返回自己的故乡呢?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的水边长满了菰米绿苔,可作食料免受饥寒之苦。

此诗借描写遭射四散惊飞、孤单漂泊、有家不能归的大雁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无力无意拯救边塞侵扰的不满情绪。诗人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文中“惊飞四散哀”、“孤影过”、“数声来”构成了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特别是“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景、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动作,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细腻而传神。

又如初唐名臣虞世南的《蝉》:“垂绩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对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真理。

(四)借古讽今。借描写古代历史事件、人物遭遇等来喻今、伤今、讽今。15.《台城》 刘禹锡(唐)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居住在台城的六代君王在位期间都竞争着比谁更豪华,而陈后主斥巨金修筑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达到了奢华的顶峰。可惜好景不长,往日亭台楼阁一派繁华的景象,如今已到处是野草。造成这种衰败景象的原因是陈后主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玉树后庭花》这种靡靡之音中。

此诗首句总写台城,综合六代,是一幅鸟瞰图;次句突出两座凌空高楼;三句今昔对比;结句陈述原因,改用听觉形象,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回荡在空际。诗人以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批判了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整篇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又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慨,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五)借物寓理:借助对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描写来说明某一道理,或表达某一哲理。16.《观书有感》 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打开一样,天上的光和云影倒映在水中闪烁荡漾。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源源不断从源头流来!

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派田园风光,读后令人感到清新而明快。可一看题目却是观书感想,顿觉这美的意境已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通篇借“方塘”见意,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将“天光云影”比作书中的内容,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文中第一句是比喻,第二句是拟人,三四句是设问。整篇以暗喻的方法借物寓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和悟出的哲理。

篇3:古诗词抒情方式探究

“诗者, 吟咏性情也。”诗人情动于衷, 感发兴起,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 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诗歌的情感表达更离不开一“枝”一“叶”, 因为诗人抒发感情除了直抒胸臆外, 都要有所凭借。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也叫融情于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北风萧萧, 木叶摇落, 大雁南飞,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 又怎能不思乡呢?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 又身患重病, 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 内心更是极度震惊, 万般怨苦, 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作者借残灯、黑影、凄风苦雨这些凄凉之景, 抒发了内心无限哀伤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 古诗不都是乐景抒乐情, 哀景抒哀情。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 青翠的山, 火红的花, 洁白的鸟, 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 可惜岁月荏苒, 归期遥遥, 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 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唐代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 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 别具韵致。

二.借物抒情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了蕴含的真理, 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 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 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 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立志清正磊落的思想情感。

阮籍的《咏 怀八十二 首》:“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 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 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 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 怆悢使心伤。”诗人以凤凰自喻, 体现了与“凤凰”一样高洁、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 抒发了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不同:“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 常常借助于具体的物的一些特性,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 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 或景中含情, 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 蕴而不露。

三.借古抒情

咏史抒怀,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潮满冶诚渚, 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 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听。”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 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 借古讽今, 提出社稷之存, 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 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 沉溺声色之中, 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 可谓意味深长。

咏史诗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 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 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侣, 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作者瞻仰武侯祠, 衷心敬慕, 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 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 其余均是议论, 全诗议而不空, 句句含情。

四.借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 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 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 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 而思绪万千, 不知从何说起, 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 化庸常为神奇:行人 (送信之人) 要走之际, 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 拆开信封再检查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 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 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以“对窗梳妆”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采用白描手法, 出语如话家常,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 自然而又深刻, 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五.借人抒情

这类诗歌常常用美人自喻, 表白自己的政治操守、人生追求以及对才能的自我肯定和自信;或是借美人迟暮, 叹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 才能得不到展示, 志向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是以此借代君王, 抒发君臣遇合间的种种阻隔。如屈原词中创造的“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 更统世而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 折若椒以自处” (《悲回风》) 。

李白有首乐府诗《长相思》, 也是以对美人的思念折射自己理想追求的失落和怅惘:“长相思, 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摧心肝!”

再如,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 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六.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不借助其他事物, 而是直接把胸中块垒倾吐而出, 淋漓酣畅。

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一开头便直抒胸臆,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限拘谨再不值一提了, 今朝金榜题名, 郁结的闷气正如风吹云散, 心中真有说不出的畅快。加上后两句的间接抒情, 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慷慨悲凉, 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句, 直接抒发了诗人推己及人, 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

当然, 古诗的抒情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 常综合运用。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诗综合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一二句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将生活的艰苦和思乡情怀融于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三四句直抒胸臆, 表达了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篇4:古诗词抒情方式探究

“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情动于衷,感发兴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可见“情”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因此,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是欣赏诗歌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诗歌的情感表达更离不开一“枝”一“叶”,因为诗人抒发感情除了直抒胸臆外,都要有所凭借。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也叫融情于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来抒情。北风萧萧,木叶摇落,大雁南飞,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孤独的诗人面对迷茫的江水,又怎能不思乡呢?

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作者借残灯、黑影、凄风苦雨这些凄凉之景,抒发了内心无限哀伤之情。

需要说明的是,古诗不都是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翠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唐代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二.借物抒情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两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立志清正磊落的思想情感。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诗人以凤凰自喻,体现了与“凤凰”一样高洁、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抒发了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不同:“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具体的物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三.借古抒情

咏史抒怀,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抱负。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

咏史诗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四.借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歌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通篇叙事,首句写在洛阳城里又见秋风,引起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句写想写家书,而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这两句比较平淡。三、四两句抓住一个细节,化庸常为神奇:行人(送信之人)要走之际,诗人似乎又想起什么内容忘记写入信中,拆开信封再检查一遍。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这一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以“对窗梳妆”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五.借人抒情

这类诗歌常常用美人自喻,表白自己的政治操守、人生追求以及对才能的自我肯定和自信;或是借美人迟暮,叹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才能得不到展示,志向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是以此借代君王,抒发君臣遇合间的种种阻隔。如屈原词中创造的“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悲回风》)。

李白有首乐府诗《长相思》,也是以对美人的思念折射自己理想追求的失落和怅惘:“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六.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不借助其他事物,而是直接把胸中块垒倾吐而出,淋漓酣畅。

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一开头便直抒胸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限拘谨再不值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正如风吹云散,心中真有说不出的畅快。加上后两句的间接抒情,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慷慨悲凉,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句,直接抒发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百姓疾苦的宽广胸怀。

当然,古诗的抒情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常综合运用。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诗综合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一二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将生活的艰苦和思乡情怀融于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骨子里渗透着情感,放逐了情感,也就放逐了诗歌。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把握准诗歌的抒情方式,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一“枝”一“叶”,就一定能体味出诗人的婉曲情意。

篇5: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①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的赠别之作,原共两首,此为第二首。

②这两句说,本来多情的人,由于离别,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倒像彼此无情;在饯别的酒宴上,强颜为笑也难以做到。樽:酒杯,此指酒宴。③这两句说,蜡烛好象懂得别人的心事,也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为离人流着痛苦的眼泪直至天亮。

[简析这首诗主要写离别时的惆怅情怀。前两句抒情。作者从侧面落笔,通过“却似”、“唯觉”等语,以无情衬托有情,把一对情人在离别时难分难舍的细微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后两句赋物。作者以物设喻,使无知之物人格化,由烛之垂泪拟人之悲痛,把离别悲伤的感情写得含蓄幽深,余味无穷。

赏析: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首句写离人乘舟而去,点明送别。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5、比喻。

6、想象。

7、化虚为实。如: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gǔ] 罟师荡桨向临圻q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醒出“归江东”题意。罟(g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般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

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赏析:诗作开头写“渡头杨柳”点明送别之地并烘托送别气氛。二句中“向临圻”写归江东,点题。友人乘船而去,诗人诗人恋恋不舍,望大江两岸,春满人间,芳草鲜美,桃红柳绿。诗人顿觉自己心中的无限惜别之情就像眼前这春色无边无际,进而突发奇想:让我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起扑向你,跟随你归去吧。诗人将别情融入到奇妙的想象之中,感情蕴藉而深沉。

二、常见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三)空间意象:

5、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6、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

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四、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间接抒情这一法宝。

2、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泛菊杯深:指两人共饮菊花酒。泛,漂浮。深,把酒斟满。梅:梅花。角:号角,这里指笛声。远:指笛声悠远。浮萍:浮萍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下面生须根。可入药。吹梅:吹奏《梅花落》。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时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从两人的交往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裘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其乐陶陶的情景。深,言酌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畅怀酣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中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构思缜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这首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读者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语句间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舵尾”(《惜双双》)句意,说明在离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②借酒抒情。

③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

1、移家:搬家。

2、浑:全。

3、频啼:连续鸣叫。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④借景抒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诗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这一点在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

除了以上四种抒情方式以外,还有两种方式需要注意:

⑤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⑥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篇6: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辨别摭谈

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 在诗歌赏析中, 大多数学生虽能分辨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但具体到间接抒情的五种常见方式时却不容易具体区分, 因而影响了赏析效果。究其原因, 抛开中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不强这个因素外, 不能具体了解间接抒情五种常见方式各自的侧重点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下面通过对几首诗歌的简要分析来说明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各自的特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初看上面诗歌, 两位诗人都是借助于一定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其内心情感, 抒情方式都属于间接抒情。但细细分析, 我们就可以发现两首诗歌抒情方式的细微差别。前一首诗中, 诗人在对荷花的描写中是把荷花当做纯粹的自然景物来写的,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与内心的愉悦之情;而后一首诗中, 诗人在对柳树的描写中却是赋予柳树人性, 把它当作现实社会中某类人来写, 因而此时的柳树只是诗人借助于柳树的某些自然特点来写社会中柳树式的现实人物, 表达诗人内心的志向。所以, 前者因为其景物描写的自然特性, 我们称其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张继的《枫桥夜泊》都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后者因为其景物描写的社会特性 (个人志向) , 我们称其抒情方式为托物言志 (或称为咏物言志) , 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和虞世南的《蝉》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上面两首诗歌中, 诗人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写古人之事来曲折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其抒情方式都为间接抒情。但这当中却有着不同:前一首诗中, 诗人虽是借古人之事浇胸中块垒, 但并未出现今日之事, 而是通过写过去之事来讽喻当今之乱, 表达自己胸中不平之气。后一首诗虽也有古人之事, 但其借助于古人之事所表达的不只限于讽刺, 还可以有赞扬等情感。也就是说, 前者之所以被称为是借古讽今, 是因为其写古之目的只为了伤今、讽今, 杜牧的《泊秦淮》、《过华清宫》和《江南春》都是典型不过的借古讽今之作;后者之所以被称为是用典, 是因为其写古之目的未必是伤今与讽今, 还可以是赞今,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雁门太守行》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都有用典抒情的经典名句。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除了上述四种常见抒情方式之外, 让学生容易遗忘的就是类似“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即事抒怀。诗歌中诗人就是借助对细节的描写, 在不经意的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由此可知, 即事抒怀这种抒情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诗句中出现细节性的叙事, 从而寓情感于细腻的叙事之中。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 (这就是“即事”) , 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这就是“抒怀”) , 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细节性生活场景, 反衬今夜的孤寂郁闷, 这是进一步抒怀。

上一篇:村治保主任落实三敢精神学习体会下一篇:反渗透膜元件质量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