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试题命题意图

2024-05-23

高考英语试题命题意图(精选6篇)

篇1:高考英语试题命题意图

论明确政治试题的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是通过试题题意体现出来的。试题由命题材料和设问构成。试题的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了试题的题意。试题题意就是试题的含义,即试题的规定性。它包括题型、题眼、题问、题旨。题型就是试题类型。目前政治学科高考试题有五种题型:最佳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题型不同,答题方式和测试功能也不同。题眼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命题角度。它主要体现在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上。它规定了题问内在逻辑关系的思维角度,规定了试题的答题角度。把握题眼,才能避免答题跑题漏点。否则试题解答就如同盲人走路。题问就是试题命题材料和设问规定的试题问题。它通过命题材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现出来。辨析题的题问含在命题材料之中。题问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直问型和变问型、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理论型和实际型等。不同类型的题问,有的是相互交织的。题旨即试题的主题、立意,就是试题的中心旨意。它是题意的核心,反映命题的思想性,体现命题的根本意图。把握题旨,答题才能高屋建瓴、通观全局。把握了试题的题型、题眼、题问、题旨,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试题题意,进而明确命题意图。

明确命题意图是为了更好地解答试题。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是考生解答政治试题的四大要素。在政治试题解答中,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手段,能力是核心,觉悟是灵魂。考生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明确命题意图,也就是确定命题意图。明确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就是确定试题命题意图中考查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也就是确定解题的学科知识、方法、能力、觉悟。

明确即确定命题意图的依据是试题题意。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知识,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眼的、题问、题旨确定的。题眼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及应用角度,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重要依据。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具体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主要依据。题旨规定了试题的主题、中心,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内容,是确定试题考查知识的`基本依据。另外,试题题型规定了试题考查知识内容的伸缩程度。论述题要比简答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细致全面些;辨析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介于论述题和简答题之间。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题眼的主要命题角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国民经济发展”。因此规定了命题材料中的“无工不富”的“工”是指乡镇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乡镇企业知识,不是工业知识。高考中不少考生把握不住这一命题角度,用工业知识答题,使答题跑题。该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句话隐含着“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命题角度,规定了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关系的知识。高考中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命题角度,使答题漏点。该题的题问是: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为什么“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把握题眼、题问的基础上,进而可以把握该题的题旨,即考查考生对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的认识。从该题题旨可以折射出试题考查的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农业与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把握题眼,依据题旨,结合题型,按照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及其提供的逻辑思路,折射学科知识,便可确定出此题考查的知识的具体内容是:农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乡镇企业的地位作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农业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系。可见,准确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才能使试题答案内容与标准答案内容基本吻合,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实效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方法,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问确定的。题问从思维方式上可分为:归纳型和演绎型、抽象型和辩证型。试题题问思维类型不同,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不同,答题的思维方式方法也不同。试题题问中抽象型题问主要包括归纳型和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所以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方式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答题。试题题问中的辩证型题问,主要考查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即理论和实际辩证的具体统一的方法),所以要求考生用辩证思维方式中的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具体化的方法答题。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要求考生用归纳法思维答题;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演绎法思维答题;第三问是抽象型兼辩证型题问,要求考生用抽象思维中的演绎法和辩证思维中的具体化法思维答题。可见,明确试题考查的思维方式方法,把握试题解答的论证方式方法,按照试题命题意图要求的思维方式方法答题,才能保证试题解答的逻辑与标准答案要求的逻辑相一致,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逻辑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型、题问确定的。题型不同,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不同。最佳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四种能力,重点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不定项选择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五种能力,重点考查判断推导能力;简答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7五种能力,重点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辨析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7六种能力,重点考查分析判断能力;论述题一般考查高考要求考查的1、2、3、4、5、6、7七种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评价能力。题问类型规定试题考查的能力。题问类型相同,考查的能力相同。分析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问类型变化趋势可见:高考政治试题题问类型趋向变问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题问类型趋向辩证化,表明高考越来越突出地考查辩证思维能力。题问类型不同,考查的能力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直问型低于变问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论型低于实际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归纳型低于演绎型、演绎型低于辩证型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道试题,题问类型不同,考查能力的要求就不同。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第一问是归纳型题问,考查的是归纳思维能力;第二问是演绎型题问,考查的是演绎思维能力;第三问是抽象演绎型兼辩证具体化型的题问,考查的是抽象思维中演绎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中具体化思维能力。显然,第一问低于第二问、第二问低于第三问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同一题型,题问类型不同,对考查的能力及其程度的要求也不同。例如: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和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都是论述题,但是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基本上是教材知识,知识跨度小,综合程度低,是理论型题问。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考查的是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并要求二者具体结合,知识跨度大,综合程度高,是实际型题问。可见,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与1995年高考政治第36题相比,不仅增加了对辩证思维具体化能力的考查,而且对分析综合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也提高了。不同题型,题问类型组合不同,考查的能力及重点也不同,尤其是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上。简答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抽象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辨析题的题问一般为理论型、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论述题的题问一般为实际型、抽象型兼辩证型,表明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教材知识和时事知识具体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评价能力,既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又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另外,由于题眼命题角度的转换,使测试难度加大,对各种题型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特别是对各种题型重点考查能力的要求程度也就提高了。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命题设问角度由以往要求选出人物转换为要求选出孔繁森事迹。这样不仅提高了对再认能力考查的要求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对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程度。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2题,命题材料规定的隐蔽巧妙的变问命题角度(前面已经说明过,故略)显然比直问命题角度提高了对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的要求程度。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能力,并明确试题要求考查的能力,在试题解答中有意地体现命题对能力的要求,使能力发挥到位,这样才能使方法运用到位,觉悟体现到位知识应用到位,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科学性。

政治学科命题考查的学科觉悟,主要是根据试题题意中的题旨确定的。试题题旨立意反映的思想性,就是试题命题意图考查的学科觉悟,也就是考生在试题解答中体现的学科觉悟。例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5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掌握程度,以此考查考生对这一时事政治的认识水平。又如:1996年高考政治第36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我国目前国有经济中汽车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解决汽车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以及提高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力做法的认识。以此考查考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水平,考查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可见,考生只有具备试题考查的觉悟并明确试题命题意图要求考查的觉悟,才能在试题解答中自觉体现觉悟,充分发挥能力,正确运用方法,准确运用知识;才能增强试题解答的思想性。

确定命题意图的过程,就是审析试题的过程。因此,明确即确定命题意图的一般过程是:(1)审析题型导语,明确题型类型要求。(2)审析命题材料和设问,把握题眼,明确命题角度。(3)根据题眼命题角度,准确把握题问,明确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确定命题考查的思维方法。(4)把握题旨,明确命题的中心旨意及其反映的思想性,确定命题考查的觉悟。(5)综合试题题意,确定命题考查的能力。(6)把握题眼,根据题旨,结合题型,发挥能力,体现觉悟,按照题问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规定的思维方式方法提供的逻辑思路,折射学科知识,便可确定出命题要求考查的知识。可见,确定命题考查的知识,是明确命题意图,解答试题的落脚点。

综上所述,明确命题意图,在试题解答中自觉体现能力要求,正确运用思维方法,充分体现觉悟,准确运用知识,才能科学地确定或设计试题答案,答好试题。

篇2:高考英语试题命题意图

关键语句本身的感情色彩,往往是命题者感情色彩的折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语句来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在公园散步或树荫下小憩,我们有时会看见园丁们手握大剪,在专心致志地修剪冬青树。他们把那些旁逸斜出或一个劲向上窜的冬青剪去,使冬青树带显得平平整整,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

分析:材料的褒贬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是欣赏修剪后的冬青的整齐美。据此,只能提出“要克服不良的现象(思想)”“集体需要纪律”“整齐是一种美”等立意。但是,有些同学不顾材料的褒贬倾向,而提出“不要压制人才”“要自由”“要人权”等观点,显然误解了材料,也就违背了命题者的意图。

二、把握陈述主体

一则材料可能涉及许多对象,但若找准了其中的陈述主体就把握住了材料的重点。

材料:山坡上有一巨树的残干。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多年了。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过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的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开始由树皮往里吃。它们微小的却不停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捍碎的甲虫面前。

分析:这则材料寓意深刻,但同时干扰因素也很多,学生容易在审题立意中出现偏差。通过分析可知,材料是把树放在两种情况中对比:一是成材前,虽然遭受了闪电、山崩和风雨的巨大摧残,但仍顽强成材;一是成材后遭到微小的甲虫攻击,却毁灭了。陈述的主体显然是树而不是虫。因此,立意应为“成绩面前不骄傲”“要防微杜渐”“要消除不良因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可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小甲虫上,放在大树的成长上,如“要锲而不舍”“团结就是力量”“逆境出人才”等。这些立意显然未从总体上把握住材料的陈述主体。

三、注意逻辑关系

要辨析材料中关键语句所包含的某种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偏正型关系。因为,这类关系的句子,其表意重心往往在正句上。

材料: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讲述了一位渔人游历“世外桃园”的故事,幻想出一种安乐闲适的生活,后人用以比喻没有矛盾的安乐之地。然而,愿望再好,也只是空想。

分析:有些学生看到这则材料会不假思索地确立“要有理想”这类的立意。其实,整则材料从句间关系看为转折关系,当依正句“然而,愿望再好,也只是空想”立意。因此,最佳的立意应是要直面现实,正视矛盾,在矛盾中拼搏发展。

四、联系社会背景

命题者都是现实的人,他们所提供的材料肯定会或显或隐地面向实际,反映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然结合社会背景气氛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材料:寄生树站在一株古木的高枝上,在空气中洋洋得意。它倨傲地俯瞰着下面的细草说道:“你们可怜的小草儿,你看我的位置多么高,你们是多么矮小!”细草们没有回答。寄生树又自言自语地唱道:“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有大树作我庇护,有大树供我养料。我是神不亏而精不劳,高瞻乎宇宙,君临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鸟。啊哈哟,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骄。”一声雷把大树劈倒了。寄生树和古木的高枝折在草原上。寄生树渐渐枯死了。

分析:这则材料可有如下立意:

(1)从寄生树站在古木的高枝上的角度立意:要学会利用外物;(2)从寄生树站在古木的高枝上洋洋自得地自夸的角度立意:要有自知之明,不可盲目自信;(3)从寄生树倒折枯死的角度立意:要学会自立,克服依赖。

篇3:高考英语试题命题意图

1 2014年全国21套英语试题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1.1 英语作文命题的特点

经过统计, 在21套英语高考试卷作文命题中, 全国统一命题的大纲全国卷、自主命题省份中的海南卷和新课标全国卷2的作文命题相同, 即21套高考英语试卷中共涉及19个作文题目。总体来看, 这21套英语试题的作文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1) 写作范围方面。

题目围绕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校园学习、家庭生活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展开, 校园学习生活仍是命题重点, 占到试题总份数的53%;特别注意的是有关社会责任的命题比重呈增长趋势占到26% (具体见图1) 。

2) 体裁方面。

体裁上论述文 (42%) 和应用文 (58%) 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其中应用文共涉及到书信、邮件、报道、发言稿、通知、欢迎词、报道和跟帖等形式, 书信仍是应用文考查的重要形式, 占到了26%, 其他只占5% (具体见表1) 。

3) 作文所用时态方面。

一般现在时是常用时态, 只有作文命题相同的3套试卷用到了一般将来时, 只占到了1/19。英语作文依旧重点考查学生的单词量、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 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 同时追求英语文化思维的渗透。

1.2 英语作文命题的特点

通过对命题状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英语考试愈加注重写作能力的考核, 写作在各省英语考试中持续占有较高的比重, 说明了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当前高考英语作文呈现以下趋势。

1) 英语作文命题涉及校园、家庭和社会责任, 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成为一大特点, 因此对学生从日常环境中学习的能力要求较高, 而且英语学习需要长时间积淀, 所以注重平时学习环境的改善尤为必要。

2) 英语作文体裁上论述文占主体, 应用文的书信也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对于高考出现的其他应用文体可以有选择的进行训练, 由于英语作文不仅在于体裁, 同时涉及单词学习、阅读理解、思维表达等能力, 强调综合能力的考查, 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英语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系统规划, 要求英语教研组进行统一备课。

3) 英语作文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时态的掌握, 注重基础的夯实。这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放弃一些偏难怪题的训练, 对基本时态、词汇、语法、词组、句型进行练习, 以求熟练掌握。

2 三峡库区农村高中英语作文教学现状

2.1 英语学习环境较差, 学习与应用严重脱节

三峡库区的学生是在本地环境学习英语的。就三峡库区本身而言, 地处西部地区, 多山地, 交通不便、交流不畅。虽然三峡地区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人文习俗积淀丰厚, 但独独少了学习英语的氛围。三峡库区的农村经济落后, 农民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即便在外打工也多是体力劳动者, 很少有机会接近英语交流的环境, 本地居民接触的机会就更加渺茫,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大家以自己的方式交流,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语的学习。即便是在学校中英语的学习热情也不是很高, 况且英语写作与词汇量、时态、语法等复杂的英语知识紧密联系, 即英语作文考查全面的英语基础知识, 是英语学习中较难的部分, 极易受学生畏难情绪的影响。

2.2 英语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学生日常练笔较少

由于三峡库区农村经济与城镇相比基础差, 速度慢, 农民收入少, 教育不受重视。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英语教学更不受重视, 英语教学尤其是英语作文教学往往成为“冷门”。而英语的听、说、读、写四大块内容中, 听、说、读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还会有所涉及, 但“写”就需要特别进行练习。例如, 2014年英语高考试卷作文命题虽然聚焦学校生活, 但多是城镇性的学校生活, 与三峡库区农村高中生的日常生活相差甚远。对于这种高考英语作文潜在的命题趋势, 就需要教师通过情景建构进行专门性训练, 但实际中常常被教师所忽略。

2.3 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 新手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三峡库区的农村高中不乏教学素质较高的优秀英语教师, 但是缺乏稳定优秀教师的条件。原因在于偏远的农村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质量无法与城镇竞争, 也不能为教师提供与城镇相同的专业能力发展机会, 造成优质人才流失。而新进补充上来的英语教师往往缺乏经验, 对本地英语作文教学理解不足, “教师比较重视写作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 而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重视写作结果而轻视写作过程的现象, 尤其表现在监控策略上。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1]。

2.4 集体备课没有落到实处, 英语作文教学缺乏系统规划

库区英语教师流动性较大使得单位农村高中英语教师构成有很大变动性, 高中学校英语教研组规划的长久实施难以保持。因此教师各自为战情况较为普遍, 集体备课没有落到实处。英语作文的教学也就缺乏系统规划, 原有教师多沿用自已熟悉的教学方式, 侧重知识点、语法和句型的教授, 忽视作文训练;新手老师或借鉴老教师的教学模式, 或尝试简单的英语作文练习, 很难对英语作文教学进行系统性规划。

2.5 作文命题拟定随意性较大,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

库区农村高中英语作文实际教学中师生间互动较少, “写作内容或话题由教师决定, 较少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写作的促进作用, 以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2]。而教师自拟的作文题目随意性较大, 直接借用参考资料的作文题目又与库区农村高中生活实践脱节, 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无关, 更没有和学生的课外实践结合, 这样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三峡库区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不佳, 尤其在英语写作方面, 写出来的文章经常词不达意, 更有甚者英语作文几乎没有一个完全正确的句子, 常常拼错常用单词。长此以往, 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自信, 觉得下笔困难, 没有单词可写, 有时即便给出了中文翻译和单词, 句子依然写不出来。因此, 加强三峡库区学生的英语教学, 特别是写作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3 三峡库区农村高中英语作文教学对策

3.1 改善教学环境, 增强教学资源

库区英语写作教学的提升依赖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健全的教学资源, 而这两者的获得需要库区农村居民改变对英语的忽视态度, 也离不开库区本身经济的发展。库区各级教育领导要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传递给库区的广大民众, 以致唤醒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再者库区领导应该注重对农村英语教育的扶持力度, 确保基本教学设备的完备, 从基本上保障英语的学习, 这是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前提。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实中要提升库区农村高中生英语的写作能力就必须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是教师的讲解, 可以是课上放录音, 可以让学生之间沟通、讨论, 可以是学生朗读课文、讲故事、复述课文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 选择播放一些与写作内容相关的音乐, 或播放一些精美的幻灯片[3];也可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也处处是知识[4]。

2) 帮助学生重拾写作信心。教师要注意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针对性提问, 多赞扬, 选取适合学生能力的英语写作练习, 要求梯度化, 逐渐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减少畏难情绪。

3)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高中生心智仍然不是很成熟, 教师可以采取个人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3 搞好三项工程, 提升师资水平

提高库区英语教师水平, 需要库区各级领导注重抓好三项工程。

1) 名师工程, 重点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库区各级领导必须对此项工程予以高度重视, 并且要狠抓落实, 通过开辟各种“绿色通道”来培养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 他们都能在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

2) 留人工程, 重点稳定师资, 确保优质师资不流失, 校外名师走进来。在此工程上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同时通过制定各种优惠的政策, 让库区的教师都无生存发展之忧, 同时通过适当的提高薪资水平来吸引外地名师入驻库区, 扎根库区, 奉献库区。

3) 课改工程, 重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 同时, 在社团招新、党校招新、班干部竞选中, 要求学生上交双语的自荐书, 实际中锻炼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总之, 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为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创造积极生动的展示平台。

3.4 严格集体备课制度, 进行英语作文系统规划

库区农村英语教学本身就面临着种种因素制约, 教学观念、硬件设施、师资配备、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兴趣等等。然而, 也有被忽略的教学资源——教师, 老教师有经验, 新教师有激情。严格集体备课制度, 英语教研组成员之间教案共享、重点谈论、经验分享就把新、老教师优势集中起来, 做到资源的优化利用。集体备课下, 大家各抒己见, 共同探讨英语作文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建立近期和长远教学目标, 有利于英语作文教学的系统规划。

3.5 科学拟定作文题目, 立足高考植根生活

英语作文的练习不是简单判分、批改和讲评, 需要教师对高考英语作文考查要求以及命题趋势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清楚把握高考英语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可以把作文的训练渗透到学生日常英语的学习中去。日常生活中开辟英语习作园地、英语墙报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创造语言情境, 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词汇、语法知识应用到具体的交际场合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2014年高考英语写作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但是三峡库区农村英语作文教学依旧不尽人意:英语学习环境较差, 学习与应用严重脱节;英语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学生日常练笔较少;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 新手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集体备课没有落到实处, 英语作文教学缺乏系统规划;作文命题拟定随意性较大, 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多方合作, 共同改善库区农村英语作文教学环境, 拓宽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搞好三项工程, 提升师资水平;严格集体备课制度, 进行英语作文系统规划;科学拟定作文题目, 立足高考植根生活。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高中,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鲍小玲.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与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基础英语教育, 2012 (1) :30-35.

[2]石南山.农村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2 (90) :93-94.

篇4: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关键词:听力测试 要点 考点

1.听力试题测试要点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以对话或独白为测试内容,在语言使用的场景中测试学生使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知识的能力,强调口头语的真实性。它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听信息的整体理解能力,而不是单一检测语音、语调的知识。听力测试的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理解主旨和要义;(2)获取事实性的具体信息,具体信息常提到的问题为说话的场所、时间以及人物的身份等;(3)对说话的背景、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等作出简单的推断;(4)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观点或态度。

2.听力试题和材料的选用

高考听力材料的选用非常重视语言真实性和交际性的原则,语言材料一般来自实际生活,围绕一个日常生活的话题展开,涉及文化教育、传说、人物、时事等。对话的内容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天气、生活环境等话题,可分为校园、公共场所、家庭等方面,如:shopping, doing one’s homework, seeing a doctor等。

3.高考听力试题的考点

(1)考查对内容细节的获取能力

这种类型的试题比重逐渐加大。该题型常见的设问方式有:What is the man/woman doing?等等。

A. To keep trainees in shape.

B. To improve public relations.

C. To develop leadership skills.

本题录音内容较多,但此题的信息较明确,只要考生抓住下面句子:The program is called “Learning from Adventure” and it is desired to develop leadership skills.便可知答案为C。

(2)考查对人或物的去向以及事件发生的地点的判断能力

此类问题要求考生熟悉一些特定的场景用语和关键词语。如,当听到menu, bill, order等词汇时,就可以联想到restaurant。

(3)对人物身份、职业及相互关系的判断

这种试题往往要求考生根据听力内容中所提供的人物对话,结合生活常识判断人物身份或人物之间的关系。e.g.

What i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man and the man? (NMET2003)

A. Wife and husband. B. Doctor and patient.

C. Boss and secretary.

分析:根据W:Morning, Bob!Late again?以及下文的W:Hm, what’s the excuse this time?的语气体现了该女士为boss;同时根据男士吞吞吐吐的回答可以判断,他是雇员,所以答案为C。

(4)对时间、数字计算能力的考查

NMET试题常考查对数字的计算和辨别能力。题目常涉及到日期、价格、年龄、距离、电话号码、票价等。有些答案不能直接从听力材料中获得,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因此,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与数字有关的词,如:double, time, half, dozen以及less, more, late, before等。同时要辨清数词的易混尾音-teen,-ty等。e.g.

What time does the train leave?(NMET2002)

A. At 6:15. B. At 6:25. C. At 6:50.

分析:根据信息It’s 6:15和Here are ten minutes left.可知,火车离开的时间为6:25,所以答案为B。

(5)根据事实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

此类试题很难由听力材料直接获取,需在理解、领悟和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选择。e.g.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mother and son?

A. She wants to tell him the result of the game.

B. She doesn’t like him to watch TV.

C. She knows which team he supports.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对话的整体理解和推理判断能力。根据M:Mum, I’m watching today’s football game on tape. If you happen to know the score, please don’t tell me.中的关键词on tape和don’t tell me得知,男孩看的是比赛录像,不想让妈妈告诉比赛结果。再根据W:OK, but you’re not going to like it.可以推出母亲知道儿子希望哪个队赢,故答案为C。

(6)对说话者态度、观点、看法的判断

该题型所占比重不大,但对考生要求较高,需要考生揣摸说话者的语气,领会说话者的意图并结合对话的内容作出判断。e.g.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woman?(NMET2003)

A. She is fond of her work.

B. She is tired of traveling.

C. She is interested in law.

分析:该段对话较长,信息较多。但只要抓住几个关键句:W:I’m now working for a large oil company; M:Oh, that’s great!You must really enjoy that.就可以判断答案为A。

(7)考查对听力内容进行整体理解并获取主旨大意的能力

对这种类型的题目,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篇理解、概括能力。要求考生首先听懂整段对话的大体含义,并结合对话内容及所给选项作出判断。e.g.

What does the woman say about the bus service?(NMET2003)

A.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us stops is too long.

B. The bus timetables are full of mistakes.

C. Buses are often not on time.

篇5:英语试题设计意图

afternoo,Lily? S1:I 式就可以了。感到轻松,愉快,满趣是短暂易逝的。而

usually watch TV on 足,产生兴奋情绪,也可以要求其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内

在明快优美的旋律中,Friday afternoon.它学生给予帮助,以部兴趣,主要靠学有

篇6:高考英语试题命题意图

从近三年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2014年共18套高考试题,有14套考查了成语,所占比例约为78%;2015年共15套高考试题,有12套考查了成语,占80%;2016年共有9套试题,只有上海卷没有考查成语,其余各套试题都以不同形式考查了成语这一考点,所占比例约为89%。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成语的考查比例越来越高,成语运用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人的重视。

二、命题趋势

从历年来高考对成语的考查情况来看,其命题趋势是大稳定、小调整。具体来讲,高考“成语运用”试题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短时间内,同类试卷考查过的成语基本不会重复。由于可以考查的成语太多,所以同一成语在短期内不可能连续考查,循环周期较长。

第二,考查内容上,或单考成语,或与熟语、实词放在一起考查。

第三,考查的成语,绝大多数是各种媒体上经常出现且容易用错的成语。

第四,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如2016年有7套试题采用选择题的命题形式。同时,也有少量创新题出现,如北京卷结合文言文阅读,要求考生用成语概括人物特点。

第五,成语考查出现新亮点。或将成语与阅读相结合(2016年北京卷),或要求对近义成语进行辨析(2016年天津卷),或将成语与修辞运用相结合(2016年江苏卷)。一道题中考查的成语数量从原来的4个增加到6个(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Ⅱ、Ⅲ卷)。

三、分类解析

下面谨结合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以成语运用错误频率较高的几种类型为例,进行分类解析。

1. 对象误用,张冠李戴

成语往往都有其适用的范围、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有的用于事,还有主客、男女、长幼、谦敬之分。若分辨不清,把握不准,就很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相敬如宾”用于夫妻,“萍水相逢”用于陌生人初次见面,“汗牛充栋”只用于形容藏书多等。

解析:“举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适用对象是“人”;而句子的陈述对象是“文物”,属于对象误用。

解析:“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重,起决定作用;在句中用来修饰“自信精神”,属于对象误用。

解析:“甘之如饴”是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而句子写的是“他”喜欢交响乐,“交响乐”不等于“工作”,属于对象误用。

解析:“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打动人心;而句子的主语是“灾情”,属于对象误用。

2. 有悖句意,不合语境

语句应讲求语意的连贯顺畅,情调氛围的和谐统一。成语的运用要服务于整个语境,必须与其所在句子的意思保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不合语境。如“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一句,“相濡以沫”形容困境中相互救助,用于此处,不符合句子语境。

解析:“改换门庭”本指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后引申为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发展(含贬义)。而句子只是说“他”走上了与众不同的道路,既没有改变出身门第,也没有投靠新的势力。“改换门庭”显然不合句意。

解析:“并行不悖”意为同时实行,互不冲突;而句子的意思是《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对后世的影响力不相上下,跟“并行不悖”毫无关联。应将“并行不悖”换成“相提并论”。

解析:“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而句子的意思是事先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成语与语境不符。

解析:“刮目相看”指别人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他;小香玉是著名演员,原本演技就很高,“刮目相看”用在此处显然不合语境。

3. 褒贬颠倒,感情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类型。有的成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的错误。如“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是褒义词;不少人把它理解为水平低劣不能发表的言论。“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是褒义词;人们很容易把它与“目中无人”联系起来,造成褒词贬用。

解析:“倾巢而出”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用其表述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全部出动,属于贬词褒用。

解析:“振振有词”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停,是贬义词;用其形容这位老师教学语言流畅,属于贬词褒用。

4. 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都来源于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含有生僻义,如果我们对成语意义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想当然地推断或认定,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造成望文生义的原因有:不理解成语中的某个字、词,如敬谢不敏、不赞一词等;不了解成语的来源,如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字形相近造成混淆,如“目不见睫”与“目不交睫”等。

解析:句意是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看不过来。“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用于句中显然与句意不符。造成误用的原因是与形近成语“目不暇接”混淆,望文生义。

解析:句意是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误用原因显然是望文生义。

解析:句意是各方立场相差太远。“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由“南”“北”二字便想到距离之远,是典型的望文生义。

解析:最后一个分句的意思是把问题放大了再去解决,使用“大而化之”,是根据“大”和“化”推测而来的,岂不知这个成语表达的意思是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5. 前后矛盾,有悖逻辑

在有些句子中,成语的意义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不一致,致使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这就是前后矛盾。常见的容易造成前后矛盾的标志性并列词语有:“基本”与“都”,“都”与“只有”,“数家”与“无独有偶”,“一个”与“莘莘学子”,等等。

解析:“安步当车”形容轻松缓慢地行走,与句中的“情况危急”“跑去”前后矛盾。

解析:“一见如故”指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而从语境来看,二人是“多年未见的战友”,成语的意思与语境矛盾。

解析:“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而句中说的是“几家”。

解析:“鼎足而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相持;而句中相持的只有两家公司。

四、解题技巧

虽然“成语运用”的错误类型比较多,看似难以把控,但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一些相关常识,再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解答成语类试题就不再是难事。

1. 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特点。成语的含义不是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探寻它的本源,注意把握其字面意思背后的深层意义,准确理解成语中的那些关键语素,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如把“登高自卑”误解为“登上高山很自卑”。其实“自”是介词“从”的意思,“卑”是“低处”的意思,成语的意思是“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类的,还有“七月流火”“风声鹤唳”等。

2. 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

成语大都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有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形容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造成对象误用,如“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我们不能用它来修饰书法作品。其他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如破镜重圆、呼之欲出、洛阳纸贵等。

3. 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

有的成语意义较为复杂,其感情色彩具有两面性。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如“想入非非”,指胡思乱想,含贬义;又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属中性。“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属中性;又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属贬义。使用这类“两面”成语时,一定要把握好语境,严防褒贬误用。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故意褒贬颠倒,不属误用。

4. 通览语境,谨防重复矛盾

成语的运用大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句子的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要考虑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重复或矛盾。如“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句,“防患未然”是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相矛盾。

5. 尊卑有序,谨防敬谦错位

运用成语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男女主宾等,做到自谦敬人,合度得体,否则就会敬谦错位,贻笑大方。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一句,“姑妄言之”是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是谦辞。此类错误属于敬谦错位。

6. 厘清差别,谨防似是而非

有些成语字形相近,考生在使用时极易混淆。对这类成语的理解要舍同求异,紧紧抓住不同的语素,先辨别“形异”,再辨析“神异”,进而区别不同成语的意思,如“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等等。

7. 按序排除,谨防难易不辨

在选择题中,判断成语运用正确与否,一般采用排除法。常规做法是:通览所有选项,权衡各成语的难易程度,先从自己最有把握的成语开始排除。切忌不顾难易,按原顺序逐一排查。

成语具有结构上的稳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特点,在句子中是与上下文存在着密切关系的。所以,理解成语的含义固然重要,但综合考虑其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范围大小、搭配习惯,并根据语境进行判断更为重要。

五、备考策略

据调查了解,大多数考生对成语类试题心里没底,复习备考不知从何下手,做起题来单凭主观想象,甚至靠碰运气,准确率相对较低。其实,解答成语类试题与别的试题一样,只有掌握了备考策略,才能稳操胜券。

第一,勤于动手动脑,识记一定数量的成语。备考中,见到陌生或似是而非的成语,要先动手把它记下来,然后翻阅词典了解含义,并记在脑子里。在数量上,力争每天积累3~5个成语,不要间断,如曾几何时、首当其冲等,要真正理解其含义;要强化理解“两面”成语,特别是其非常规义项,如“短小精悍”指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勇猛,“龙飞凤舞”指山势蜿蜒雄壮,等等。

第二,正确理解成语中重点语素的含义,重视一词多义,切忌望文生义。很多成语的意思就落在某个重点语素上,而这个语素可能有多种含义。如果不假思索,用常规含义去理解,就会出错,如“不名一文”的“名”意为“占有”,成语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屡试不爽”的“爽”意为“差错”,成语意思是“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第三,从成语的来源探究其含义。成语多是经过千百年积累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们的来源广、杂,有历史故事、寓言神话、古代诗文等。如果不知成语来源,仅从字面上凭主观想象去理解,就会造成误解。如“火中取栗”,出自寓言《猴子与猫》,说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常比喻被人利用,冒险为别人出力付出了代价,自己却一无所得。

上一篇:心理健康人格养成下一篇:扎根山区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