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2024-05-24

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精选8篇)

篇1: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寻求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的相互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软件工程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专业软件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软件工程建设重在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提供适用的专业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强调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高校、企业双方的合作融合,引入实训机制,形成以“3+1”模式为框架、产学一体化为特色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把在企业培养的1年时间分散在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2],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理解。

2.目的是形成“工程化教学—课程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实训—真实项目开发”的培养过程,建立“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引导学生树立系统、科学的工程项目概念。

3.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研究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实施,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3]。

4.每学年根据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在大一至大三期间,请合作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来校开设相关技术讲座,并选择部分专业课程由合作企业选派师资负责课程实践教学、实训的具体实施,学生在大四的时候再集中到合作企业进行强化训练。通过改革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3+1”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平台,按学期逐步推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使学生能不断接触软件行业与企业,使其观念及早融入社会,循序渐进地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认识与理解[4],逐步形成“课程实践—项目实训—项目开发”的教学、实训模式。

三、实训体系构建

通过高校、企业双方合作融合,将实训引入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以JAVA专业实训为例,我们的实训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软件企业的要求。在企业项目经理和学院教师的共同带领下,通过实训中的具体项目,将原来分散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把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贯穿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始终[5],使学生获得综合性应用锻炼,进一步了解标准软件开发过程与规范,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锻炼其团队协作精神。

1.实训内容和阶段。我们的实训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的校内专业实训为基础实训,一般以基础性的、业务简单的项目为案例,训练重点放在编码实现上。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一般由合作企业从其案例库中选择其之前实践过的真实项目作为案例,内容涵盖一个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强化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两个阶段的实训都贯穿软件项目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项目管理、需求分析、技术储备、系统设计、编码、测试、提交、项目评审等阶段,但第一个阶段侧重于技术储备,体验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培养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调试方法和技术[6]。以JAVA实训为例,在技术储备阶段,第二个阶段侧重于项目的开发流程和各类项目文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了解行业前沿应用状况和项目开发的业务流程和知识,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通过项目的实战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技术,熟悉企业级的运行环境和框架。通过完成案例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集成、测试和项目评审过程的实践,了解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规范。

2.实训目标。我们的实训目标按阶段的不同,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实现的分段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第一个阶段的校内短期实训:该阶段属于基础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引入单元测试技术、软件工程、质量管理和ISO体系概念,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软件开发对质量的要求和管理方法,提高学员对自己编写的软件的测试和调试能力,修正和增强学员对软件测试和质量的意识。在实训过程中引入新的Web标准、HTML5、CSS3、Canva、SVG等,为学生将来进入互联网或移动开发领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等的技术储备。

(2)第二个阶段的企业工程实践:该阶段为大中型项目实训,在大三第二学期校内短期的基础实训、学生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按照Java方向、Android和PHP前端开发三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分组进行项目实训。期间结合加强项目训练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如何把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衔接。以JAVA实训为例,该阶段的实训目标如表3所示。

3.预期成效分析。通过校企融合,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一是能使学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企业接触机会,创造就业机会[7],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三是可以为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关统计信息表明: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无论是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还是高职软件专业,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企业又普遍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两难”局面[8],纠其原因在于目前高校软件专业的培养与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紧跟市场,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校企合作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软件工程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是息息相关的,而目前高校该专业的教育模式仍然集中于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沿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失衡[8]。因此,我们通过校企融合,整合优化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深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第二学年开始,每个学请合作企业的资深工程师为同学们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训,使同学们逐步对大型软件的开发流程和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体验软件开发的工作氛围,逐渐树立基本的职业观念,以便到毕业时,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岗位,提升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3)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实践,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教师的工程经历和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经验,了解大中型软件项目设计开发过程,提高教师实际工程研发能力,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和环境,使专业教师得到工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以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培养模式的开展提前做好师资储备。此外,通过校企融合模式,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还可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四、结语

大学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在层次上来说应该是中高级的,他们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但由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实践的机会,而且所教授的理论和技术跟不上企业的现实需求,导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操作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马上和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当前高校软件产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学历教育与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而校企融合模式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婵娟,邹海林.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4):9-12.[2]张广泉,杨季文.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3]张丽.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5,(8):137-139.[4]徐洪智,覃遵跃.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28-130,160.[5]王爱民,谷川.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43-145.[6]范会联,仲元昌.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5):147-148.[7]阳小兰,钱程,朱福喜.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软件导论,2015,14(7):212-214.[8]白伟华,李坚,朱嘉贤.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22):35-37.

篇2: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沿海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兴起一大批承接国际分工的企业。地处园区的高职院校,如何借助这些企业的力量,推动教育的转型、升级,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校企合作的难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了办“园中校”,建“校中园”,实现全球化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可供借鉴。

一、办“园中校”——形成了“三融合”办学模式

我院处于“全球化”缩影之地——广州开发区科学城内,坐拥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全球化研发、现代化生产和国际化物流以及本土化营销体系,引领着“珠三角”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学院建立了开发区企业参与校董事会和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的有效机制,将由学校主导的办学模式向由行业和标杆企业引领的方向转变。紧盯园区产业结构来调整专业,着力培养园区企业急需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形成了“三融合”特色:

学校定位实现“区位融合”——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培养方案和毕业生就业等融入园区产业链,使之符合国际化企业标准。形成了电子通讯、软件开发、现代制造、医药健康、商贸与管理、创意与设计、外语外贸七大专业群。历届毕业生在开发区企业就业率近25%。

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与标杆企业合办分院2所、合办专业18个。企业全程参与培养方案、教学安排、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和就业招聘,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24间,引进资源达3500多万元,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5项。

教学过程实现“工学融合”——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都基于工作导向,反映新兴技术发展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适应园区生产节奏。

同时,利用区政府挂牌成立的“广州萝岗社区学院”,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参与社区居民教育、职工培训、文体活动和公益事业,为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改善园区的投资环境、居住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真正成为“园中校”。

二、建“校中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一)合作教育创新:寻求与标杆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或专业

2003年,我院与广州市今明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现代制造学院,打造产学研一体的现代制造职教平台。该学院既是企业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又是行业资格认证培训中心。拥有18间实训室、省机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省(市)模协研发与技术培训中心、美国UGNX中国华南培训中心、省级数控技术示范实训基地。使学校的办学优势与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行业资源优势相融合,研发案例成为培养学生的素材。并通过与香港压铸模具协会、德国凯勒公司合作,培养国际视野的模具人才。目前该分院在校生已达2100多人,毕业生深受业界欢迎。学院与全球通讯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股份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建“岭南中兴3G学院”。该分院完全按照最前沿技术要求和企业标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中兴MIMPS教学模式和SMART职业规划平台,投入国内三大3G网络运行商的现役通讯设备1600万元,用企业真实的实践平台,培养达到国际企业标准、面向中兴及其合作伙伴就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目前学院重点建设的电子通讯、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生物制药、软件开发等专业,都引进了企业标准和师资、设备,开始订单培养,已开设“订单班”20个。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弹性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构建了“博雅+专业+公共外语” 的弹性课程体系,把“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紧密结合,将博雅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职业态度、经验、规范等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板块建立“平台+方向”的必修与选修课体系。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订单企业要求开设,并和企业共同开发。同时,兼顾学生多样化职业选择,入学第一年不分专业,第二年选择专业方向或选修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安排“交错递进”的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适应企业生产节奏。还开设英、日、韩、法、德等公共外语课程,适应园区国际化企业需要。各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定期商议教学计划,协调校企教学资源,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校级精品课程达23门,与企业合编的实训教材21本。

(三)教学模式创新:签约式课程外包

一些专业引入企业项目和培训,通过签约方式实行课程外包。如软件技术专业与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嵌入思科CCNP课程,完成该课程体系学习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进入其伙伴企业顶岗实习。外包的课程完全采取企业实际项目的案例式教学,既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又能让企业考察选拔毕业生。

(四)资源合作创新:建科技园吸引行业教学资源

利用岭南科技中心作为广州天河软件园分园区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学院智力、环境优势,吸引企业入驻岭南科技园。已有包括广州移动、广州迪控自动化、台湾科盛、蓝弧文化传媒等20多家企业将研发(创作)基地、实验室、生产车间、产品推广中心建在岭南科技园。企业的研发、生产、产品变成学校的教学资源。企业降低了成本,培养了潜在客户,实现互利双赢。

(五)顶岗实习创新:开设岗前“特训营”

2004年起,艺术与传媒学院开始探索在完成全部专业学习后,带毕业设计分期分批地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岗前特训班”,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合作协助精神和职业自信,强化职业素养和创意设计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学生仔”到“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毕业设计任务外包,引进千琪动漫等公司的开发项目入教学环节,在创意工作室由企业的设计师带毕业生参与产品开发,进行岗前“特训”。学生的作品归公司所有,校企双方各获其利,效果很好。

(六)培优工程创新: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 我院在校内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已获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意基地(利用省教育厅民办教育专项资助120万资金,建设机器人等创新培优基地)。各二级分院在创业园区设立“一院一公司”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产学研项目和“培优工程”提供条件。学院每年还投入200万创业基金予以支持。

三、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寻找国际标杆企业是关键,理念一致是长效的前提,利益双赢是长效的保障,战略互补是长期合作的目标。以改革创新的勇气,靠灵活高效的机制。我们依对象不同,实行股份制、外包制、互换制等多种机制,保障共同成长。

篇3: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厂中校”是校企合作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目前国内高职校企“厂中校”建设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以解决校内师资、实习场所等办学条件不足为出发点。“厂中校”仅作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场所,现实功能简单、单一,现阶段“厂中校”层次不高特点最为突出。因此,深层次上的基于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实践“厂中校”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厂中校”内涵建设具有理论与实际价值。

一、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厂中校”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培养适应企业产业岗位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是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及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专业建设,依托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优势,不断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结构,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相匹配,才能更好地承担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职责,赢得更广阔的自身发展生存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电梯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电梯生产国和消费国,电梯产量占世界市场的一半。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是日立跨国公司在华大型企业,成立于1996年,由中日双方共同投资建立。基于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需求,2011年5月学校与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签约在日立电梯广州制造基地挂牌办学———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学院。最初(2011-2012年)以“日立班”开展2+1订单式合作培养,当时生源来源于从机电系在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数控技术等专业学生中自愿申报选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居多。随着2012届第一届毕业生在日立安装管理主要岗位就业任职,工作业绩突出受到欢迎,校企双方初尝合作共赢的果实,对深化合作有了期望。

现代大型企业具有视野整个行业产业的优势,与跨国公司在华大型企业日立电梯合作,基于其先进完整的产业链人才需求为切入点,开展电梯行业市场调研,获得了电梯产业一线信息,了解到电梯设计研发、电梯工程技术、电梯销售、安装、维保和监督检测等多个层次岗位是电梯一线的主要工作岗位。由于电梯专业实训设备投资大、风险高,专业教学体系不成熟、教学手段落后,国内高职教育的电梯专业的人才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电梯制造和安装维修保养企业的共同难题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基于需求,借助“厂中校”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日立电梯学院的资源优势,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的协同指导下,对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进行了相应的优化改革。2013年拓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梯安装与维护专业方向)开始首次单独招生,现有2013、2014级学生共计62人。基于电梯产业企业快速发展态势分析,进一步优化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申报了“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并获省教委批准,2015级招生60人,始终达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二、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厂中校”课程改革

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深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其内容的改革。在“日立电梯学院”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统筹下,组织开展课程体系设置,专业优质教材、优质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培养企业需要的电梯专业技术人才。遵照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的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原则,电梯专业立足产业,依托电梯品牌企业,采取“两年学院专型培养,一年工厂训练成才”的校企“2+1”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的夯实,也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为学生能力拓展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

(一)构建“素养+技能”的课程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养”课程以人生修养、生活技能、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基本生活技能;“技能”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等组成,对接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基于职业资格标准和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使课程体系实现了“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专门化方向课程”的对应。根据生产一线的要求,将职业岗位证书的培训和考证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教养元素进课堂、进现场,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实习,以企业对应岗位的实践为主,实现从实训操作到实际现场工作经验的转换、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融合转换。

(二)校企共同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拓宽并整合课程架构,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运用日立电梯培训中心的优质资源,进行电梯结构与工作原理、电梯安装与维护等方面与企业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系列课程建设,以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优化课程标准、学习指南及考核方案,制作配套的教材。

三、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深化“厂中校”教学改革

校企产教深度融合的本质在于实现高职专业教学过程实施与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融合对接,融专业教育教学、企业生产活动、职业素质陶冶、专业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日立电梯学院“厂中校”依托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制造基地及其培训中心,资源配置与企业工作现场零距离对接。突破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界限,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形成产教良性互动共赢体,提高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是依据结构相对固定的普适职业资格的工作过程六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组织教学的。即在根据电梯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合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的综合能力领域,依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资格标准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进而在构建出来的系列专业技能课中运用实施。依据不同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展示示教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互动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魅力。实现学习培养的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

(二)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织岗位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每年都举办科技文化节,举办专业的技能竞赛活动,竞争选拔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团队。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衔接,结合大赛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促改,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际的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2年至2015年电梯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获“智能电梯安装与调试”项目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三)打造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厂中校”拥有日立电梯培训中心丰富优质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专兼职教师,与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组成了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有制度有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深入对口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每年都有派往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基地实习的教师,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日立电梯企业的专家指导下,与企业开展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对学院电梯维护与管理专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为提升电梯专业办学、品牌建设水平、校企合作深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结语

“厂中校”通过校企产教深度融合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提升,能更好地彰显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作为专业对接产业、知识对接技能、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平台,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的紧密结合。构建学生、企业行业、学校多方受益的合作模式,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源源不断地培育与优势电梯产业相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海东,郝超周,同根.“厂中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17):57-60.

[2]敬丽华.产教融合视阈下推进高职专业建设的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1-22.

篇4: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关键词:校企互动资源平台项目化课程改革

0 引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件指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目前,我校从高职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视角出发,结合行业背景、企业特色和学校自身优势,在工程监理专业中,积极构建具有鲜明“现场监理岗位”这一职业特色的校企互动融合式教学工程资源平台,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集合的职教改革观念向纵深方向演化和发展,为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信息资源载体和物质基础。

1 “校企互动融合式教学工程资源平台”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 教学工程资源平台的软硬件构架——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物质保障机制

1.1.1 硬件构架系统

作为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共同分享的教学工程资源平台,该平台的实用性和稳定性是居于首要位置的。为此,该教学工程平台采用两台高性能服务器和两台存储设备,其中linux系统服务器1台,用作平台的web服务和数据库服务,windows系统服务器1台,用于基于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的课程资源;分别配置了不同通信服务商的接入端口,特别是考虑到资源的互动性,后期将设置手机(包括iphone、ipad)等无线上网等物理端口。

1.1.2 软件构架系统

该平台是一个面向应用的分布式、标准化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①行业、校企通力共建、成果共享。参建者不仅是学校的专业人士,还有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指导,同时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将企业的工程资源和学校的教学资源整合利用。

②全方位全员教学活动支持:支持项目化教学、工程案例教学、基于工作任务流程的教学和各类实训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并且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现代的E-Learning(网络教育学习模式)、B-Learning(混合式学习模式)以及M-Learning(无线移动式学习模式)扬长补短,相得益彰。

1.2 平台资源的存在状态与可持续发展——实施项目化教学的项目来源保障

1.2.1 平台资源的存在状态

①课程资源:从课程介绍、引入职业标准的课程教学标准以及基于工程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活动设计都很齐全,便于项目化教学配套利用和实施。

②音视频、工程案例、课件、试题试卷等:主要将现有的教学、科研以及企业提供的各类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并提供学习者与开发者、专业技术人员的单向及多向乃至不定向互动交流的空间。

1.2.2 平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项目化教学工作室责任制、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和项目工作站等创新机制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性保障;通过学习使用者的信息反馈,来改进该平台资源的内容载体,特别是要动态更新工程实例和实行工程项目追踪回访制度,使得项目化教学内容真实地展示和再现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让在校生能较快掌握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员工在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中有所收获。

1.3 教学工程资源平台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以“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课程”为例

在该门课的传统教学中,往往通过教师讲授各章节内容,然后学生复述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最后教师总结,这样一来,仅仅是停留在技术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而缺乏针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知识运用和迁移,无法形成该岗位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形成监理员的岗位能力培养,因此,必须实施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3.1 落实行动导向法,整个教学模式以项目化展开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在该教学模式中,区别于传统授课的教师为中心的单纯“讲授”,而是采取“做学教练”一体化的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训练学生的技能,而不是“教师灌输知识给学生”。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课程项目化实施中,始终要求学生利用教学工程资源平台来完成任务,逐步训练其对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评定和验收能力,学生在“做中学”,而非“听中学”。

1.3.2 校企共同制定项目训练的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由浅入深,再现现场监理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培养职业核心技能。

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通力合作,利用教学工程资源平台,按照工作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任务训练、学生主体和教学做一体化这六个原则,将岗位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提炼出来,即将施工质量的控制与评定验收能力凝聚后再分解到若干个典型性、代表性和实战性的项目中,并适当结合企业的工程实践活动来展开。

1.3.3 校企共同确定项目完成进程,在资源平台中设计合理的考核方式

由于项目涉及到企业的真实运作工作过程,项目完成情况将根据企业的实际工程进度有所差异。因此,考核时更多注重过程性考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测试只占到较少的比例。在教学工程资源平台上,可以采取现场实操录像技能鉴定、校企联合在线试题库、离线打包学习手册、职业培训网校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考核方式及变换考核内容。

1.3.4 利用教学工程资源平台,实施项目化“教学做练”的过程,将为在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进行交流、互动互助的时空利用该教学工程资源平台,使得参与建设和利用的所有人员——在校师生、企业员工及技术专家乃至社会学习者都能够进行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更多的是即时且不定向的,为所有人士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例如在完成室内抹灰工程的检验批验收表格这一任务中,学生的问答、企业员工的现场指导、教师的介绍、专家的点评等将形成内涵极为丰富的“互动融合式信息云”,由资源平台的服务器存储并逐步累积,并进一步推动该平台的“自发式”共建共享,最终使所有参与人士受益匪浅。

2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并将其落实到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实现了该资源平台的充分利用,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与工程资源服务,最终将形成该教学工程资源平台架构下校企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学敏.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2]刘长骞.高职院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淄博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1(06).

[3]任国亮.建设工程监理项目化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9期.

作者简介:任国亮,(1979.10—,),男,讲师、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管理与工程结构应用。

基金项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教育研究重大

课题“校企互动融合式教学工程资源平台建设研究”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11JY001。

篇5: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广泛,而且知识体系也比较错综复杂,再加上计算机这门学科更新的速度飞速,所以说要想在短暂的课堂上对其进行全面讲述,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而要想改善这一情况,那么学生就应该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应该意识到自身是认知的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进而拓展知识层面;此时的老师要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并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在营造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其一,建设教学网站.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比较发达,所以高校计算机教师为了能够给学生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可以把网络技术给充分的利用起来,比如:可以建设教学网站,并在此网站上利用超链接的形式来学习跟此学科有关的知识.再者,利用网络技术开设网站具有两个显著的优势,即知识更新速度快以及能够包含大容量的信息,基于这两个优势,能够辅助学生更好的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进行自主的学习.除此之外,建立网站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跟教师进行探索,学生间也可以彼此切磋,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其二,加强校企合作.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要想学好这门课程仅仅依靠课上认真听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动手实践.所以各大高校为了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应该时刻洞悉该行业的动态并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地方.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可取的办法是:各大高线应寻找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并通过合作的公司来获取该行业发生的风吹草动,进而有方向的变革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有名的软件工程师来校给学习做演讲,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软件工程这一行业的目前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等,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2创新改革考核体系

由上面我们可以得知: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学校、任课教师在设置考核体系时,要认识到本门学科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体系.比如: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偏重实践,所以在考核时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不是重点关注对这门学科的理论考察.另外,教师也应意识到制定考核制度不单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此门课程的了解掌握程度,更是为了督促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的热情.所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创新改革考核体系,鄙弃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定成绩以及评价一切的标准,而是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毕竟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之人.而现阶段能够良好使用的方案是: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案例分析+笔试+实践,这五个模块所占的比例,每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而定,之所以要提倡这种考核方式,是因为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的情况,进而转向实践与应用;再者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各大高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变革考核体系.

3.3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实践环节

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很强,所以不能跟其它的课程一概而论,而是应独辟蹊径结合具体的项目或者实际应用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进步.而在我国大多高校在软件工程的课堂上,一般会把课程设计安排在授课结束后,这样不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所以要想改变这一情形,应重新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比如可以在不影响授课进度的同时搜集一些资料或者提早指导学生设计课程题目,进而达到既听课又实践的目的,这样一来也能及时的消化课上的内容并把其运用到实际的应用中.以上的这一实践环节是小打小闹,等到课程结束后就需要大动干戈了,也就是集中的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并在这一阶段也要完成对上一阶段的总结并记录在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实施时最好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成员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应保持在6个人左右,并给每个人安排在这个团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主要责任.等做完以上工作后,指导教师应该虚拟一些项目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并给其提出具体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要求,通过这一虚拟的实践项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所以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应让其独立的完成,等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适当的点拨指点迷津.由此可知:采用双管齐下的教学方式,即一边授课一边指导学生设计课程题目,能够很好的解决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够使课程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创新并尝试多种教学手段

高校计算机中的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且相关技术理论也很多,再加上实践性很强,对于刚接触此课程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此时学生的意志不坚定,就极有可能会被枯燥乏味的学习所击退,进而放弃对其的学习.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现状的出现,教师就应该创新并尝试多种教学手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其一,在板书授课的过程中合理运用CAI.随着科技的发展,CAI技术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并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再加上CAI具有诸多优势,比如:运行速度很快、可容纳的信息、内容多,把其运用到软件工程的课程中,能够很好解决软件工程这门课程课时少但内容颇多的难题.另外,把CAI技术运用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引起其兴趣,虽然这种新兴的教学设计手段可以通过视、听觉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时刻的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反应良好则接着深入;反应不好则询问学生哪里不懂,等学生掌握后再进行下一步,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兼顾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由此可知: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教学手段各有各的优势,所以在软件工程课程的课堂上应该根据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合理的选择授课手段,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其二,可以尝试场景模拟的教学手段.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软件工程这一课程,要想实现其价值那么就应把其放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仅让学生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技术而不付诸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但是只在课堂上通过口述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实际的项目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接触过项目实践,也就不能感同身受,反而会觉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夸大其实.所以为了避免以上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的给学生虚拟场景,虽然不能一比一的完全还原实际项目,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际项目的简单场景,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一项目,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把课堂上讲授的理论技术运用其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技术,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所以为了培养真正的有用人才,就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其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

由上述内容可知:要想改革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软件工程课程,那么就应该在透彻了解其基础上进行,毕竟知己知彼方能百胜不殆.而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超强,所以在改革软件工程课程时就应该围绕这一特点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进步.而在以上篇幅中,本人主要研究了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软件工程课程的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蒋辉.软件工程与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J].中国科学教育,(10).

〔2〕孙涌.现代软件工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3〕陆惠恩.软件工程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篇6: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摘要:实践教学是本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针对闽台合作办学下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改进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闽台合作;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本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1]。交通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自福建省2009年推出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后,闽江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10年与台湾中华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大

一、大二在闽江学院主要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在台湾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大四回到福建省完成部分专业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

一闽台联合教学缺陷

在与闽台合作教学过程中,因双方学校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合作时间不长,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缺乏新意,闽台合作欠缺衔接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规划中,因教师缺乏“工程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在闽台合作过程中,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关系,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所重复;因台湾与大陆实际交通环境有差异,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中应用的各种模拟、设计软件有所不同,以至在台湾学完软件后到大陆无利用之地。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实验项目之间应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实验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应不断更新和调整,以培养学生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集中校内完成,学生积极性较低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偏向工程管理类,我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主要集中在校内完成,实验或课程设计中的方案未能很好地融合到社会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无法得到较有力地验证,因而学生积极性较低。

(三)校外实践教学展开困难,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虽与校外签署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因实训基地数量不多,实习内容涵盖面较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的意愿不大,大四学生大部分想通过实习单位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或因企业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基础,因此学生真正到实训基地实习的情况不多。

二联合办学模式下改进实践教学思考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衔接的有效性

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以往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整合以往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设备,结合台湾大学的本科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大陆与台湾不同地域不同的交通状况,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灵活调整实验方式,邀请校外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进入学校课堂传授实践经验,将社会中最新的知识引入社会,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训练过程。

(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师资

台湾中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校教师皆具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从企业引进,与社会企业合作项目多,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应充分利用台湾优质的教师资源,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例如中华大学在教学安排方面,聘请校外相关企业人士到校内承担课程教学,聘请了台湾桃园捷运公司的工作人员承担《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桃园捷运公司将课程分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分配熟知该模块的3个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模块教学,将实践和理论联系得更加彻底[3]。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专业实践性特点,借鉴台湾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改变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地点、方式,整合校内与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增设符合市场就业需求的开放性实践课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实践教学直接参与者的想法,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触。考核贯穿整个学期,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择更适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考核方式,结合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企业的实际操作,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例如在大

二、大三考虑设置不同方向的开放性实践课程,学生可利用平时上课时间的空档,每周固定一天时间,或者利用暑期时间,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到不同的企业学习,通过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的考核,来评定课程的通过情况。这样将课堂从校内移到校外,结合校外实际项目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改变,充分发挥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小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院应用教学型的办学定位为指导思想,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从而完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从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才英.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92-96.

[2]吴景龙,孙亚丽,黄守刚.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36-37.

篇7: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该文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个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方法、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四个方面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 者:余鹰 邓松 王映龙 YU Ying DENG Song WANG Ying-long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江西,南昌,330045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6(8)分类号:G642关键词:软件工程 网络安全 教学改革

篇8: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论文

基于机械行业相关岗位的调研,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适应企业的需要, 即对机械类学生要求既能看懂机械图样又能用CAD软件正确表达出来。对于机械类专业,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既开设机械制图, 又开设CAD绘图, 但是机械制图的学习和CAD绘图软件的学习独立进行的, 其实就机械制图和CAD软件而言, 机械制图是工程语言的载体, 而CAD软件是一种软件工具两者间是工具和载体之间的关系, CAD是为制图服务的。

2 融合多维CAD软件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现代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利用二维CAD软件绘制二维工程图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三维实体造型将会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虚拟制造, 性能仿真分析, 以及大型企业构建的CIMS等, 都需要三维模型。虽然三维造型技术将成为工业设计的必然趋势, 但在现阶段, 三维实体造型还不能完全取代二维工程图, 因为在表达非几何信息 (如尺寸、公差、工艺信息等) 和合乎工程技术人员的传统习惯方面, 二维工程图仍然具有优越性和普遍性[2]。因此, 在制图教学中及时引入现代设计新技术是符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融合多维CAD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 采取以传统的机械制图内容体系为主线, 二三维CAD软件的内容与其有机融合, 并贯穿于整个制图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安排见表1。

(1) AutoCAD与制图紧密结合

AutoCAD是制图课中普遍使用的二维CAD软件, 在平面图形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绘制都用到软件工具来绘图, 这样在学习AutoCAD时, 不再是枯燥的命令的学习, 同时夯实了学生绘图的基本功。

按照以上思路, 在教学改革中增加AutoCAD绘图训练。一方面, 在理论教学上, 借助AutoCAD软件进行图形的绘制, 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机械制图实训课, 培养学生绘制工程图形能力。另一方面, 将计算机绘图知识和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进行穿插讲解, 将AutoCAD绘图软件中的命令和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绘图软件。

(2) 三维CAD与机械制图密切相关

近年来, 由于CAD/CAM技术的迅猛发展, 出现了许多三维设计软件, 它们都有直观的建模空间、方便简洁的建模方式、足够强大的实体编辑功能;三维模型转换二维工程图;自动进行尺寸标注、虚拟装配、定位;进行干涉检查等。由此可见, 三维设计软件的内容与机械制图内容密切相关。三维软件强大的绘图功能, 使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随之发生变化。在学习机械制图传统内容中结合三维软件的学习, 既是顺应先进制造技术所需的一种发展趋势, 也是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

2.2 模块化的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 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趋势, 本校的制图课程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安排, 机械制图与多维CAD软件融为一体, 计算机绘图知识穿插在机械制图内容的教学各环节, 将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绍;标准件与常用件融入块的知识;这样做, 既可以减少高职教育理论课学时少的矛盾, 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 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果显著。部分的教学内容参见表1。

3 融合多维CAD软件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校的制图课程改革, 是基于AutoCAD和UG两种软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AutoCAD是应用最广泛的PC—CAD软件, 它具有强大的二维绘图功能, 而UG软件能方便地进行三维实体参数化造型。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利用UG软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 再由该三维模型生成二维投影图, 二维投影图可以利用AutoCAD进行标准化的修改, 这两种软件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三维实体和二维投影图各自的优势。

采用基于多维CAD软件的机械制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为基础, 倡导在计算机环境下的直观教学模式, 使用软件的模型空间和实体动态指令展示抽象的空间概念, 让学生看到立体形状, 从而完成机械制图教学中从立体到平面, 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换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利用UG软件创建的三维虚拟实体模型能将复杂形体的外形与内腔、相贯体中相贯线的形状、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充分地展示出来, 使教学中的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 还可以方便地进行教学模型新建与修改, 充分满足教学中对模型种类及数量的需要, 达到降低教学成本,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高职课时的压缩, 授课时数逐渐减少, 营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氛围, 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在逼真的虚拟模型库的引导下, 在计算机软件的兴趣引导下, 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学习。

4 结论

实践证明, 融入多维软件的机械制图的改革是符合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势, 在机械制图和软件的融合过程中, 两者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本末相长。借助软件的虚拟模型, 在授课中的一些重点内容清晰、生动、形象、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难点变得容易理解, 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了, 所获得的信息量也增大了;其次, 学生对与计算机软件的兴趣, 可以减淡单纯制图课程的枯燥乏味,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融合多维CAD软件的机械制图, 在内容上将多维CAD软件与机械制图有机融合, 并贯穿于整个制图教学过程中;利用CAD软件的快捷性、立体性、新颖性等技术优势改革教法、创新学法;教学内容注重项目模块化, 采用直观的计算机绘图软件教学环境, 同时注重过程的评价和积累,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机械制图,CAD,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付秋兰, 吴俊岭.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 :169.

[2]张泽泽.浅析《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职业, 201 1 (30) :72.

[3]石雪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7 (9) .

上一篇:诚信与善良的议论文下一篇:1000字高二说明文:隐形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