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意识之我见

2024-04-14

档案意识之我见(共8篇)

篇1:档案意识之我见

档案意识之我见

摘要:本文通过引用哲学的观点对档案意识的含义、特点及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以便于更深层次的了解档案意识,为普及和提高档案意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档案意识

Abstract:

Keywords:

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既是历史的原实的真实记录,又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在人类历史上,自从产生了档案,也就产生了档案工作,同时也产生了档案意识,但对于档案意识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此种概念是以认识论来对其所做的阐释,较为全面,但没有突出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并且有把认识与意识等同之嫌。

第二:“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客观存在的反映”。此种观点只说明了档案意识的本质,没有表明它是什么样的客观存在反映。

第三种:“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信念、知识、理论、技能的总和” 此种是从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的层次上来解释,并没有表明与社会实践的作用。

第四种: “参考价值的文件保存起来以备利用的意识”等。此种概念只是从档案的收集与利用方面进行的概括,只是档案意识的一小部分,有以篇概全之嫌,缺乏整体性。

本人以哲学意义上的意识为起点,对档案意识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与指正

一、档案意识的定义。

首先让我们先从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来分析。档案意识的形成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大脑、档案及档案工作和社会实践,这三部分中的大脑尤如加工厂,档案及档案工作尤如素材,社会实践尤如动力系统,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以档案及档案工作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人的大脑为主体的相互制约关系。由此对档案意识的定义形成如下:

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简而言之,指人类大脑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行为及存在中抽取出来的普遍性规定,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由三部分构成,即 “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的内涵是一致的;“情”指情感,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二、档案意识特点

(一)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反映。

意识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事物的存在反映,档案意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存在,发展的存在反映。无论其是正确或者错误,都是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抽象反映的结果。

(二)主观性。

档案意识作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存在反映,它是人的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及发展的抽象,它是人的大脑绝对抽象的结果。由于人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社会实践的经历不同,其抽象结果也各不相同。既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运动,发展的抽象也不一样。

(三)能动性。

档案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它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其本质和规律;档案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能够反作用于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错误的档案意识会延缓甚至阻碍档案工作的正常发展。

(四)多元性。

多元性是由档案意识的抽象性决定的,档案意识作为人类大脑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映,对档案及档案工作所表现的同一现象或者规定,不同的主体对其抽象绝对不同。它随着人类主体对社会实践的深入,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存在及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律,规定的抽象的多元性会逐步的消失。

(五)层次性

档案意识是社会、国家、组织、个人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根据抽象事物与反映主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分为感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感性意识属于印象型反映,即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事物进行的完整的实体再现,对客观事物没有进行任何理论抽象加工。理性意识指对档案和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规定

有了一定的抽象,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这一层次的档案意识形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相关的理论学习。

三、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的区别。

1.概念不同:档案意识是指行为主体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这一客观存在物质由表及里,由现象及本质,由静态向动态的认识,并且与社会实践之间形成相互能动作用的反映体系总和。档案工作,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先进的、科学,与时俱进的思想、方式、方法和手段对档案进行的有效管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一项系统工作。即包括档案馆(室)的业务工作,也包括档案教育,档案科研,档案出版等工作.2.所属哲学范畴不同:档案意识是一种抽象事物,是主观世界的结果,具有主观性。档案工作是客观世界的一种存在物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具有客观性。

(二)档案意识与档案工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1.档案意识产生,存在,发展的源泉

首先、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离开了档案工作,档案意识也就无法抽象,就是有了档案意识,也是成了无法实践的理论。

其次、档案工作是档案意识实践的对象。档案意识是否正确抽象档案工作的规律,规定,只能通过档案工作社会实践来证实,从而进一步提升档案意识。

2.档案意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精神指导。

首先:离开了档案意识,无法形成对档案工作的本质、规律、规定的认识,即档案工作理论,也就无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也就处于自身自灭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强化档案意识对档案工作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头脑有档案的弦,才能以档案的眼光去看待、对待文件材料,在工作中注意收集、整理文件材料,起草文件时注意符合档案要求、方便存档立卷等。也就是说,档案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档案材料的有效收集,从而越能使形成的档案材料具备及时、准确、完整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档案工作是否能够随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档案意识是关键,放任自流的档案工作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作为档案人,对档案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古人的话说得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档案意识修养,提升自己的档案意识,只有档案人对档案意识有了比较全面而又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够以此影响和推动全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促进档案事业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的融合,体现档案工作的“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参考文献:

①巴思(1998)(意识的认识理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②李晖著《提高档案意识,创新档案工作》载于《兰台世界》2006.8理论版

③刘素阁著《档案工作要强化五种意识》载于《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期。

④万承华著《试论档案意识》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院》2006年第4期

⑤《礼记,大学》

篇2:档案意识之我见

纳税意识是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各个方面。虽然税务机关的税收宣传活动开展了16年,但公民的纳税意识仍然不强。其主要表现:一是偷税、骗税、逃税、抗税、欠税行为比较普遍;二是不主动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和纳税申报手续及其他纳税事宜;三是对税收有抵触情绪,想办法少缴税;四是对税收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支持、不配合税务部门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纳税人自觉纳税观念没有形成,国家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小团体利益思想严重,“欠税有利、欠税有理”的心理仍然普遍存在。

第二,税务部门执法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如果执法出现偏差,纳税人心理不平衡,就会出现少缴、不缴甚至抗税、逃税的现象;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也影响着纳税人的纳税情绪,如果税收环境差,纳税人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自己为国家纳税应该是光荣的、受人尊敬的,反而受到冷遇和怠慢,实在太冤,挫伤了纳税人的纳税积极性;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的征收管理质量差,漏征漏管户、人情户、关系户大量存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不严密、不规范和执行上的随意性也影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第三,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发挥的好与坏,政府机关人员履行职责的程度决定着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收是政府职能运转的保障,如果政府部门的职能错位或失位,那么,纳税人的税收不能使政府机器快速、高效运转,或是纳税人缴了税看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纳税人就会怀疑自己缴的税都干什么

用了?是否用在国家建设和改善环境方面了?部门乱收费、乱摊派也会给纳税意识带来负面影响,纳税人认为自己既然缴了税,国家用税收保障了机关的经费,给工作人员发了工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就有义务和责任为纳税人服务,而且应该提供优质、高效、快捷、免费的服务,不应该再向纳税人收取各种各样的费用,于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滑。

纳税意识有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有着综合性的原因。提高纳税意识,需要长期努力,综合治理,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进一步加强宣传。要向纳税人讲清税收的地位和作用,税收和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宣传税务机关的职能、职责和义务,宣传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2、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并举。用道德的手段比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有效。只有思想深处的病毒铲除了,纳税意识才能提高。

3、要进一步创新税收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执法环境,严格执法、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规范税务人员的依法行政行为。

4、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作风,逐渐形成宏观调控和服务型政府。要在搞建设、谋发展、创事业上多下功夫,在如何用税,怎样用好税上动脑筋,让纳税人亲眼看到,亲自体会到自己的税没有白缴,政府没有乱花。

5、要进一步改变纳税人生产经营的软环境,取消政府机关的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创新经济发展环境,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给纳税人提供一

个更加自由、宽松、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空间。

6、要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要理解、支持纳税人,都要尊敬、崇尚纳税人,营造“依法纳税无尚光荣”、“我自豪我是纳税人”的良好氛围。

篇3:增强忧患意识之我见

一、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是基于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意识

尽管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但党内同时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 学用脱节, 理想信念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 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 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法制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 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 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 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抓紧加以解决。

二、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党所面临的新挑战的战略判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金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 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 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面对这样的形式, 全党上下没有任何理由不居安思危, 励精图治, 增强忧患意识。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深刻变化, 把忧患意识转化为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的现实动力。

三、强调增强忧患意识, 是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告诫全党要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早在2002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就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 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 增强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2005年3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再次指出:“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增强忧患意识, 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2007年10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样的忧患意识, 是一种从顺境中预见危机的战略思维, 从有利中发现不利的深谋远虑。正是因为始终保持忧患意识, 2003年以来我们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战胜“非典”疫情, 成功抗击低温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有力处置新疆7·5事件和美日韩军演系列事件, 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 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这些重大挑战反过来警示我们, 有忧患, 才有防范;有忧患, 才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把忧患意识转化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动力, 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篇4:“符号意识”之我见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 符号意识

符号是数学特有的。它既是数学的语言,也是数学的工具,更是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数学符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具有抽象性、明确性、严谨性、、可操作性、简略性和通用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数学符号在数学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将无时无刻不与符号打交道,对数学符号的语言、工具、方法等的功能和上述特征的认识,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数学符号、运用数学符号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符号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

巴尔特认为,任何一个符号自身都包含着三种关系:一种内部关系和两种外部关系。内部关系是指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在象征现象中表现明显,巴尔特称之为象征关系。外部关系之一是潜在的,它将符号归人某种确定的符号集合,并使之区别于集合内的其他符号,这是聚合关系。外部关系之二是现实的,它将符号与其他诸多符号连接起来,是组合关系。

所谓符号就是针对具体事物对象而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简略的记号。数字、字母、图形、关系式等构成了数学符号系统。我所理解的数学符号应该分为以下几种:运算符号,规律性符号,公式符号,图形符号等。

因此,我们在进行符号教学时,要根据不同性质的符号,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简明符号。就是一看就明白符号的意思和用法。

这些符号在初中数学中占很大的比例,在教学中,对于这些符号只需要学生记住,会用就可以了。比如运算符号:+,-,%,∴,∵≤等,都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学生只需要知道意思和运用就可以了,这就是符号的内部关系。

(2)有些数学符号不仅要记住外部形式,而且要明白符号的意义。

比如:完全平方和公式: 、

勾股定理: 。

对于完全平方和公式、勾股定理,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而且要明白这些字母符号的含义,如:勾股定理中的字母a,b表示直角边的长度,字母c表示斜边的长度。完全平方和公式中的a和b,可以表示数字、字母、单项式和多项式,这些就是符号的外在意义,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

(3)同一符号有多重意义的理解。在数学符号中,有些符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在运算中它是减号,在表示数字的性质时,它是负号。还有像 ,既可以表示路程与时间、速度的关系,也让可以表示矩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底、高的关系,也可以表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就是数学符号的抽象特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方式,既要给符号一定的实际意义,又不能狭隘的只要求学生记住,应该给一个开放式的、让学生值得后续探讨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方法。

数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它自身的语言系统。数学语言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为词,以这些词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表述规则为语法。“符号语言”具有较强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使初中生普遍对此难以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要准确交流数学思想,正确表达数学观点,又必须以数学语言为工具,要顺利的进行数学学习,就应具备较强的“符号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数学符号。

1、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命题、法则等,大部分都是以文字语言呈现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这些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那些概念、命题、法则,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符号的意识,以及符号功能的正确认识。当然,可喜的时,新出版的七年级数学教材已经很重视将一些文字的定律转化为字母去表示。

例如:(1)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中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句话看似简单,可是学生在理解这个法则的时候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候后如果转化为符号语言:a-b=a+(-b),a-(-b)=a+b,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法则,也知道符號语言的重要性。

(2) 北师大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中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可以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和 。

2、突出外形特征,提高学生对“符号语言的”辨别能力,培养符号意识。

“符号语言”以书面形式为主。人们学习书面语言,首先是通过对语言中的词句的外形直接感知,并在大脑里形成词句外表特征的一个初步印象,如果词句的外形特征越明显,大脑中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此外.词句的外形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同时,大脑又把词句的符号外形与语言所标志的对象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意”对应的完备系统。一般说来.语言的外形特征越明显.这种形意对应系统也就越易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 “符号语言”的教学时.应有意突出“符号语言”的外形特征.以加强学生对 “符号语言”的印象。

例如:

(1)七年级上册中的相反数和绝对值。要使学生认识到“一a”表示数a的相反数,“lal”表示数a的绝对值教师在教学时可用彩色粉笔书写符号“一”和 “II”,突出这两个 “词”的关键部分。

(2)在初中数学中的相似符号“∽”、和全等符号“≌”。“∽”表示形状相同,而“≌”的上半部分“∽”表示形状相同,下半部分“=”表示大小相等,因此就构成了全等符号“≌”的真实含义,从外形看就清清楚楚,那么作为教师有必要向学生做出详细的解释,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突出外形特征.也可采用语言的读音和书面形式相结合来凸现。比如.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和余弦、正切和余切.它们的读音和书面形式具有一致性,即读音中的相同音节.书面形式就出现相同的字母,不同音节.书面形式就出现不同字母。教师在教学时,可向学生讲明这一规律.以达到突出sinA、cosA、tana、ctana的外形特征的目的。

3、把握相近 “符号语言”的本质特征。减少或消除“符号语言”间的相互干扰。

相近 “词句”有三层意思:一是 “词句”在顺序上相近,如一a和 , 和 ;二是 “符号语言”在形式上相近,如± 、 和 、 和 ;三是 “符号语言”在某意义上相近,如 和 ,sinA和COSA。从心理角度说,这些相近“词句”或多或都存在干扰因素。要减少或消除“词句”间的相互干扰,只能通过准确把握 “词语”的本质特征来实现。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 “词语”的外形特征和本质特征结合对比.找出本质特征在外形上表露出的痕迹,加深学生对本质特征的印象。两数和的平方公式、两数差的差平方公式,就相差一个符号,教师在分析公式时,就应该公式这两个本质区别就在“+”和“一”上。而向这一组符号± 、 和 ,不仅要公式学生他们形式上的区别,而且还要告诉学生它们表示意义的不同,它们分别表示: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相反数,这样学生在运用和计算的时候就不会混淆了。

篇5:档案意识之我见

要学习丰田式问题解决的内涵就先要了解和建立日常工作中的十大基本意识:

一、客户始终至上:始终将客户的利益摆在第一,站在客户的立场来思考真正的需求;更别忘了,在内部后工程也须被看作是客户,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工作价值。(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

二、经常自问自答“为了什么”:千万不能把手段和目的相混淆,应常常自问“目的是什么?”,深入思考并厘清工作或问题背后真正的价值。(要有一种刨根问底、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

三、我就是当事者:只有认知到自己是当事者,才能理解工作的使命和价值,产生自豪感,才会去思考“我要怎么做?”、“我一定要做到”。(作好自己的定位)

四、想尽办法可视化:将问题用一目了然的方式显现,传递给相关人员,引发讨论对策或是促使新的发现。另外对项目计划、实时现况、意见回馈等需要传递的讯息,也应当如此。(发现问题是提升绩效完善自我的开始)

五、根据现场和事实进行判断:务必抛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客观的心态去观察事物,落实三现主义,千万不要臆测或与事实相混淆,导致判断错误。(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没有发言权,答案永远在现场,要实时实地的解决问题)

六、彻底地思考和执行:凡事再三思考、怀着“决不放弃”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工作进行到底。(目标的达成是由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铺就的,任何不求甚解的行为都可能会使成功功亏一篑)

七、掌握速度与时机:面对客户需求迅速应对,贯彻实施对策。如果对策的实施尚需一定时间,可先采取适当措施,避免错失做事的良机。(求质求速的本质是求效,在效益面前,质量和速度都只能算是手段)

八、诚信正直、实事求是:如实按照既定的工序展开工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人之为人,品德是根)

九、实现彻底沟通:诚心诚意地与客户或相关人员努力沟通,直至他们给予理解,必要时主动提供协助。(内心之墙是产生不协调外在行为的根由,而彻底的沟通则是破除内心之墙的唯一途径)

十、全员参与: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引领团队以及相关人员集思广益,实现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木桶理论告知我们:一只木桶的储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同样的道理,一个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往往受综合素质较低的那些人的直接影响。)

批注人:张之华

篇6:文学创作意识之我见

中文0903张萌1703090509

关键词:文学创作 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素养 艺术发现 素材 作品构思 摘要:文学创作意识是指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大脑对该创作的主题、副题的感知、运化,消识、响应的智力活动。是创作活动的下层、中层的大脑智力活动,是对脑中信息的组合、交融,拆分,集成、演绎、归纳的潜活动,迷感知、茫撮合、模糊创造的工程。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不能简单地记录事实,而需要把日常的生活现象典型化,这就是孕育作品时的艺术构思过程。所谓典型化,就是化生活素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为此,必须经过艺术概括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改造、集中,虚构出新的形象。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所说的:“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选取题材。作家所写的应当是他受了感动而又认为有意义的审美对象,接着而来的,是酝酿主题。文学创作要取得成功,不仅要题材选择得恰当,而且尤需从中发掘出它的深刻的含义,揭示出别人没有觉察到的事物之间的某种本质联系,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主题应该是从丰富的生活感受中反复思索和探求而酝酿成熟的结晶,它来自生活的深处,是和生动的表象有血有肉地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构思由此继续深化,使生活表象和作家的审美意识融合起来,逐渐形成意象,最后才能化为艺术形象。

文学创作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还有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既要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又要寻找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论散文》)语言具有描绘形象、唤起读者形象联想的功能,是因为语词所表现的概念是同有关的表象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应当掌握语言艺术的特点和技巧。从所反映的生活出发,去寻求最恰当的语言。老舍在《语言与生活》中说过:“语言脱离了生活就是死的。语言是生命与生活的声音。”作家有深厚的生活底子,对所写的人物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

作家素养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它是作家在文学实践中其生理。心智定向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人类与文学的关系来看,作家是文学产生的人类学前提,是文学生成过程的直接操纵者,因此文学创作是作为作家的人主宰着整个活动的过程,其素养条件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生成与优劣。一个作家的素养突出的表现为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审美心理结构等三个层面。

文学史作家用心灵对世界的拥抱,其阅历越丰富,人生磨难越多,对创作就最有利,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付到沧桑句便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雨果的《九三年》,直至当代的《哈利波特》等无不如此。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痛苦悲伤是创作的巨大财富,“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东西方的这些格言都不约而同的道出了主体独特难忘的人生经历和不幸对创作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当然,作家不仅是个人痛苦的体验者,同时也是人类苦难的承担者,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往往是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的关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作家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从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中可以发现,作家早期生活——童年,少年时代的经历对他们的创作的重要影响。因为童年的经历更容易内化在作家的认知结构中并长久地影响着他以后对人对事的感情和态度。总之,无数的创作时间已经证明了作家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只有牢牢扎根于实际生活的肥沃土壤,创作才会根深叶茂,结出甜美的果实。重视生活,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积累生活,是作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作家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艺术修养是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一切专业条件,它包括作家的职业意识,审美观念,审美理想,艺术知识,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这里的艺术修养主要是指作家对创作所具备的艺术知识,艺术技巧尤其是语言知识和技巧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技巧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在艺术的构思的心理层次上,艺术技巧表现为情化万物,心化自然,融主观情思于客观对象为一体,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机能,将各种直觉,记忆,表象等改造整和为独特的审美意象,在实践操作的层次上,艺术技巧表现为对创作素材的选择,题材的提炼,人物的设置,情结的推进,主题的开拓,结构的安排,细节的运用,各种文体特征的把握,以及在文学语言的巧妙传达上。

语言表达能力是文学创作的特殊技能,语言素养也是一个作家的特殊修养,从作家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看,作家永远是个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以语言形式去沟通文学与现实的审美联系的,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效果,因而,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创作过程中,作家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体现为对于词汇,修辞,语法和语音,节奏,韵律的技巧运用和推敲上。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说法,可见语言表达对于准确的传情达意的重要性。

审美心理结构式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主体条件,也是作家素养的核心内容,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创作的发生并制约着创作的结果。一个作家只有形成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同化现实以获得创作的人本前提。审美心理结构是一个作家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知识能力因素的诸多侧面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动态系统结构,是熔铸了主体的理想,气质和人格,包括观察,感受。需要,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智因素的有机复合体。其核心要素包括气质与人格,智能素养,审美创造力结构等。

审美创造力结构的最高价值形态是艺术天才,天才就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能力。所谓艺术天才,就是指具有异常敏锐的创造性精神,高度自觉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动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杰出的审美创造才能。天才和一般才能的区别在于:天才是创造规范,有才能的人只是服从规范。因而艺术天才总是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卓越的,不可企及的发现或创造,如戏剧之于莎士比亚,小说之于巴尔扎克,诗歌之于李白,音乐之于贝多芬等。当然,天才的审美创造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天才是时代的产儿,艺术天才的形成离不开勤奋的锻炼,艰苦的探索,和丰富的实践。同时,天才的产生还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先天禀赋。

文学创作是特殊精神生产,其创作过程既具有一般生产过程的特点,又比一般的物质生产更为复杂和独特,这种复杂和独特就在于它是作家审美意识的语付化显现活动,也就是说,文学创作过程是客观的生活现象变为作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现象,然后再变为外部作品的主客体交互运动,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由隐至显的语付化过程。

素材来自于作家的生活经历,经历越丰富,素材积累就会越多,对创作就越

有利,当然,这种生活经历不一定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从他人生活中观察到的,借他人之口得到的,或从书本文献中获取的见解生活经验也是作家生活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间接地生活经验可以是潜移默化的,但仍然要通过直接的生活体验起作用。并不是只有阅尽人间沧桑才能进行文学创作或只有经历伟大的生活事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人生的经历和感受都可以是创作的素材。伟大的作家不一定要有伟大的经历,但必定有着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体会和思考。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情感比素材更重要。因为一旦情感体验被激活,就会化作创作的动力,有关的知觉和记忆就会被唤醒而随之活跃,浮现于作家的脑海之中,可以说,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动力的触媒和审美想象的助推器,正是由于情感的介入,作家的许多生活经历,尤其是不经意的生活经历才会对他构成一种长久地心理体味并成为创作的动力。巴金曾不止一次地讲过,假如没有20多年对自己家族中无数悲惨事件的观察体验,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心灵始终忍受着“爱与烈火的煎熬”,那就绝对不会有《家》这部小说。

托尔斯泰创作《哈吉·穆拉特》时的艺术触发。昨天,我穿过一片刚刚犁过的黑土田地。一眼望去,除了黑土以外,什么也没有,连一根绿草也看不到。可是在尘土飞扬的灰秃秃的路旁,却长着一棵鞑靼花(牛蒡),这棵花有三条幼枝,一条已经断了,断枝头上挂着一朵沾满了泥的小白花,另一条也折断了,上面沾满污泥,黑色的残枝显得垂头丧气,十分肮脏;第三条幼枝向旁边伸出去,虽然也因为蒙上灰尘而变黑了,但还活着,中间部分还是红红的。这使我想起了哈吉·穆拉特。我真想把一切都写出来。在这一片田野上,只有它把生命坚持到最后,不管怎样总算坚持下来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 ①情感推动、引导着想象的展开。②情感影响着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③情感也是文学创作理解人生、判断价值的尺度。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艺术理解既包含着概念式的认知活动,同时又有情感对认知的参与;艺术理解是有情感参与的、以感性具体的方式运作的认知活动。它是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统一,是理性把握与情感把握的统一,是理性把握的知解力、感性体验的想象力与情绪感应的情感力三者的和谐运行。

情感、激情对于文学创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创作的重要动力,又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必然对一些人物和现象流露出同情或

喜爱,而对另一些人物和现象表示厌恶和反对,他必然要透过作品中的形象对生活作出评价,显示出自己的倾向,并以这一切去感染读者。作家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感情、审美理想,都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然而,作家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的关系的表现又是很复杂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世界观不一定是单纯的,而且常常有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在形象思维中往往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形象一旦孕育成熟,就有他自身发展的逻辑,有时会修正作家原有的观点。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客观意义,既可能超越作家原有的认识,也可能没有达到作家原来的意图。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想观点和客观的现实生活发生矛盾的情况是难免的。许多伟大的作家在面临这种矛盾的时候,都力求忠实于客观现实生活,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而使思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文学理论》

篇7:加强安全红线意识之我见

“红线”是“临界”要求,是禁区界限,也是我们生产及一切工作所要坚守的底线。纵观不同的矿难事故,都包含着相同的悲痛;都蕴藏着相同的违章作业和无知;都积聚着相同的对红线意识的淡薄;都涵盖着相同的对危险的漠视。要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就必须坚守安全红线这条最后的生命线。

必须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强化技术装备、严格安全监管、严肃责任追究,切实提高我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坚决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我们必须深化认识、严格履行职责。要看到,只有生产环境安全了,生产才能正常继续下去,才有可能持续创造价值和利润。多年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因为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付出过大的代价,有的地方甚至为此付出人的生命代价。

一是强化安全管理

每一个领导必须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对待安全要明确“九功不抵一过”,安全一旦出了事,以往再大的功劳也无法与之相抵。因此,一是强化红线意识。“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观念,是推动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始终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生命第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隐患零容忍”、“事故皆可预防”、“安全发展人人有责”等意识,凝聚共识,形成推动

安全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绝不能重产量提升,轻安全意识,全面打造要产量,要发展,更要安全这个天。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落实管单位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推动各方履职尽责。

四是强化隐患排查。

安全可以抓好,事故能够避免,关键在超前预防,要把问题当成事故来分析,把隐患当成事故来对待,把苗头当成事故来处理,做到人人、事事、处处预控全覆盖。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大检查,不留死角和盲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观念, 下大力气化解排查出的各类隐患,依照本单位自查自纠、机关相关部门监督整改的工作模式,努力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是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重大决策部署,不断凝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共识。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事故警示教育、应急预案演练等活动,依托安全生产月活动平台,在我矿广场,联合楼大厅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红线意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抓好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严格持证上岗,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做“好好先生”,要敢于碰硬、敢于动真格、敢于得罪人,要务实有为,有效监督各项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违章作业等问题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纠正,直至杜绝违章作业行为。

安全规章制度是我们的保命法则,我们的所有生产工作行为都必须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我们必须要扎扎实实地遵守和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规定要求,守住我们的保命“底线”!要站在敬畏生命、守护生命的高度,捍卫我们的保命法则,绝不逾越“红线”!

我们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理。“从零起步”对现场管理“零容忍”,对隐患事故零情面,确保我矿各项工作平稳运行,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篇8:家庭档案之我见

1.1 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是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当今社会, 无论招工还是招干, 均实行竞争上岗, 而参与竞争者则需要提供各种证明材料, 如果没要这些家庭档案, 就没有参与竞争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 当家庭成员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时, 要想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也必须出示相关的家庭档案作为证据。可以说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家庭档案。

1.2 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可以激励家庭成员奋发图强、好学上进

家庭档案中的奖状、荣誉证书、获奖证明等, 是对一个人取得突出贡献的肯定和褒扬, 对获奖者本人有鞭策、激励作用, 对家庭其他成员也有榜样与模范作用。

1.3 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能够加深感情、增进友谊

家庭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份档案就是一件事情或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 让人回味无穷。这些家庭档案对加深亲人之间的感情、维护与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4 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便于家庭的日常管理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购买能力越来越强, 许多家庭都购置了各种各样的电器或其它设备, 当发现商品不合格时, 如果没有购物发票, 退、换商品就会遇着麻烦;当设备需要维修时, 没有说明书和图纸, 也会相当不便。

1.5 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是对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补充

这些数量庞大的家庭档案材料分散保存在千家万户之中, 是档案资源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 是对国家档案的必要补充, 可以起到弥补国家档案不足的作用。比如家庭珍藏的祖传文物、族谱、家谱等同样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2 家庭档案的特点

2.1 私有性

家庭成员对其档案享有占有权、使用权、隐私权和随时处理 (例如赠送、出卖、销毁) 等权利。其私有性和家庭其它财物一样受国家法律保护。

2.2 广泛性

家庭档案的广泛性是由其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3 多样性

由于家庭档案来源广泛, 内容复杂, 其载体形式也就呈现出多样性;可分为文字、图表、声像、电子、实物等。

3 家庭档案全宗名称的设立与分类

3.1 家庭档案全宗名称的设立

家庭档案是以家庭为单位设立全宗的, 其全宗名称自然要反映出每个家庭的基本信息要素, 同时又要体现出不同家庭对全宗名称的不同喜好;这样, 家庭档案全宗名称的设立就应该百花齐放, 而不是千篇一律。在我市开展家庭建档工作中, 就出现了以下几种全宗名称:“中国湖北枣阳王俊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吴清乾家庭”等;大都是地名加户主名, 或地名加家庭每个成员名, 有的干脆就是家庭每个成员名的集合。不管采取哪种方式, 全宗名称一但设立, 就不要轻易更改, 并将其刻制成全宗名称章, 印在档案用品上, 以区分不同的家庭全宗, 并反映出家庭对档案的所有权, 同时也使得家庭档案更加美观大方。

3.2 家庭档案的分类

未经分类的家庭档案材料杂乱无章, 查找极为不便, 因此, 整理家庭档案就要对家庭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由于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爱好、工作性质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 拥有的家庭档案的数量和种类就有很大的不同, 可谓千差万别。因此, 家庭档案的分类需要根据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尤其要突出其实用价值。根据我市开展家庭建档的实际情况来看, 笔者认为家庭档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十类:

(1) 荣誉类:家庭成员获得的各种证书、奖状、奖杯、奖牌、奖章等奖品及奖励的文字材料。

(2) 证件类:家庭户口薄、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行车证、驾驶证、房产证等证件。

(3) 书信类:家庭成员收到的各种信件及发出信件的草稿、底稿。

(4) 作品类:家庭成员撰写的诗歌、散文、论文、小说、通讯报道等各类文章以及书法、绘画等。

(5) 笔记类:家庭成员在工作、生活、学习中所作的笔记、扎记等。

(6) 声像类:家庭成员的各种照片及家庭重大活动摄制的录音录像带和刻录的光盘等。

(7) 设备类:电视机、电脑、影碟机、洗衣机、空调、冰箱、手机、车辆等设备的说明书、保修单、发票、合同等。

(8) 健康类:家庭成员健康检查表、体检表、病历本等。

(9) 藏品类:家庭成员收集的邮票、烟标、奇石等各类实物藏品。

(10) 财务类:家庭来往帐目、凭证、工资本、存款条等。

除此之外, 家庭还拥有各种各样的图书、杂志、资料;它们与家庭档案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档案资料体系。

4 家庭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4.1 收集

家庭档案的私有性决定了其收集工作只能由家庭成员自身承担, 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 将收集到的材料以时间先后为序及时按类归档。具体的说, 对证件类、荣誉类、声像类、设备类、健康类、财务类的档案材料应及时归档, 以保证它们的齐全完整和事项记录的清楚准确;对作品类、笔记类、书信类、藏品类以及图书资料则可以采取一年一归档的办法, 使它们得到科学系统的整理;对那些保存价值较高但又易损的档案材料, 在收集时要进行托裱、加固等技术处理, 使它们得到特别保护。

4.2 整理

家庭档案的整理应坚持分类整理的原则。对证件类、荣誉类、笔记类、藏品类的档案材料以及图书资料, 可以采取跨年度按时间先后统一编流水号, 然后帖标签抄目录的办法进行整理;对作品类、书信类、健康类、财务类、设备类的档案材料, 可以采用现行的归档文件整理办法进行整理。

5 家庭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5.1 保管

家庭档案整理完毕后就要装盒装柜。开展家庭建档活动就应把家庭建档所需的档案盒、影集、档案柜等档案用品、装具纳入家庭开支计划, 象购买其它家用设备一样地投入。最好把家庭档案室的建设和书房建设、档案柜的配置和书柜的配置统筹考虑, 达到美观大方、合二为一的效果。家庭档案的保管还要做好防虫、防潮、防尘、防火等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安全长久地保管家庭档案, 给后人留下一份美好的纪念。

5.2 利用

所有档案资料整理完毕后, 要对每类档案资料分别编制检索目录, 查找利用时按图索骥即可。使用之后, 要及时将档案资料放还原来保存的地方, 若不能及时放还, 则要做好查借阅登记, 以防家庭档案资料的丢失。此外, 家庭档案建立之后, 并非可以一劳永逸, 而是需要定期对它们进行清理、鉴定, 对已经过期的、失去保存价值的家庭档案资料予以销毁;若有新的档案材料则需要及时整理归档, 不断补充、完善家庭档案。

总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家庭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每个家庭产生的家庭档案也越来越多;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 可以陶冶生活情操, 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无论对家庭、个人, 还是对国家、社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档案部门而言, 要站在服务社会, 服务民生的高度, 深入探讨和研究家庭档案的特点、规律, 大力宣传和引导全社会开展家庭建档工作;通过普及家庭档案, 必将起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档案意识的作用, 不但可以满足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对档案的需要, 还有助于推动整个档案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家庭档案是指以家庭为单位, 家庭各成员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家庭档案的范围很广, 生活照片、工作中获得的奖状、证书、发表的文章、收到的信件、购物发票、各种证件、收藏的实物、户口本、病历本等等都属于家庭档案的范畴。如何认识并建立完整规范的家庭档案呢?本文结合笔者在家庭建档工作中的实际做法, 谈谈对家庭档案的认识, 以供同行商榷。

上一篇:市景区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读《拯救断翅雄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