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04-15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6篇)

篇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能力,能在各类企业或相关部门领域从事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物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接受现代物流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基本能力。基本规格要求为:

1.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掌握社会经济问题调查分析、文献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

3.系统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熟悉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和法规、国际物流相关实务知识;能应用系统管理技术分析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掌握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方法技术,通晓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与实务,了解现代物流学科前沿理论及应用前景;

4.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备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有较强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相关物流管理软件进行物流系统设计;

5.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初步具有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6.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物流学

四、主要课程

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机械设计基础、物流系统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现代仓储运作与管理、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国际物流基础与实务。

五、毕业合格课内总学时、最低毕业学分

课内总学时:2520最低毕业学分:198.5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学位授予

管理学学士

八、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九、英语、计算机不断线教学安排表:附表

二十、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构成表:附表三

十一、专业教学活动安排表:附表四

十二、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附表五

篇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是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从全面系统、能力提升、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分析了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与能力标准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等主要内容,从组织机构的建立、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途径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

1.全面系统原则。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岗位能力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大纲与课程标准,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建立系统全面的课内培养体系,丰富多彩的课外培养体系,专业化、综合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将产教融合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每一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突出人才培养的连贯性、整体性,全面系统。2.能力提升原则。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线,以学生的物流管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产学合作、校企融合为手段,从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课内外培养体系的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的结构安排等方面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解决现有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3.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相融合原则。基于产教融合,将物流企业文化、物流管理方式和物流企业资源等因素嵌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物流企业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学生实践项目、教师科研、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将双创教育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融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内与课外并重、实习与就业一体、创新实践项目的设计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内容及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可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再具体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学校定位特色、资源优势等确定具体的专业定位方向,如第三方物流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向。2.人才培养能力标准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与能力标准的制定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以及物流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构建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确定专业能力标准和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后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提供依据。3.课程体系的设计。结合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以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需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管理的作业流程及岗位需求,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仓储管理能力模块、运输管理能力模块、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能力模块及物流企业管理能力模块,每一模块内确立该模块对应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标准,从而确定开设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每一模块内单列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式

1.组织机构的建立。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是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可从校、院、系三个层次考虑,分别建立不同的组织机构。学校层面成立校级董事会,负责学校层面的产教融合,制订学校校企合作的长远规划;二级学院根据学校董事会的总体要求可成立二级学院董事会,在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履行二级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能;各系、专业可以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企业人员至少达到60%以上,负责具体的专业建设工作。2.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完善。校企共同完善教学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基础。(1)校企共同编写教学文件。教学文件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等,这些文件的编写离不开学生岗位能力标准、专业标准以及课程归属的各模块目标与标准,这些内容的编制均需企业人士参加,双方共同进行研讨,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实际。(2)校企共同开发课程。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应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设置应紧紧关注物流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补充物流行业发展新技术、管理新方法。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物流企业共同研究与探讨,开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专业课和创新创业课进行大幅度重构,使课程内容更具应用型。如《物流大数据实验》、《物流中心工作管控》、《智慧仓储实践》等课程既体现了应用型,亦与物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3)校企共建实践基地。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单位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习、现场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模拟企业的实际流程、实际数据、购买仿真软件等方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基地,供学生在校内进行在企业现场难以实现的操作流程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同时教师与学生还可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完成的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3.师资队伍的建设。校企共同培养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师资队伍既包括校内专职教师,也包括由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专职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引进、培养和聘任等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校企共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与合作企业联合,选派教师去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参加相关企业、机构举办的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班,聘请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和授课。特别是针对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沿理论、方法与经营模式,校企共同进行研讨,并尽可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亦可通过项目研发的形式,组建研发小组,在为企业提供咨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同时,使教师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授课内容更加贴近实际,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与能力。4.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变革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关键。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要还是体现在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上。在教学方法上,可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景教学、渗入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及引入企业实际案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多媒体视频、企业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考试方法改革上,注重过程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安静,崔民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战略路径[J].教育评论,,(05).

[2]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

[3]曾玲晖,张,卢应梅,马楠.基于卓越教学视角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01).

篇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 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 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 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 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 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 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 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 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插进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 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 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 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 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 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 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 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 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 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 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 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 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 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 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 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篇4: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一、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实施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高职教育中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点明了实践性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在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的比例仍然偏重,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了80%。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经济领域,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1:1。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尽快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创新,这个国家、民族就失去了前景。高职教育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将他们置于一个充满创新的物流管理实践环境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可以模拟多种多样的物流环境,让学生不断地进行物流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避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脱钩。对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要求教师自身必须经常参与物流实践,到物流公司、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部门锻炼,了解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避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脱钩。教师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和实用性技能,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比重过低 虽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以技能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我国相当多的高职院校表面上都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施起来由于受学校财力、师资队伍等因素所限,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不见实际行动。学校可以利用有限的财力建体育设施、盖图书馆、修学生公寓、盖豪华办公楼、建学生广场,但对于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却捉襟见肘,这归根到底是学校认识上的问题。由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不重视物流管理实践性教学,直接导致了在学校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比重过低的问题,很多学校根本做不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达到1:1的水平。

(二)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和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一门学科,要贯彻实践性教学,必须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就拿福建省来说,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仅仅是买一些电脑和几套教学软件而已,没有相关的配套设施,这直接导致了在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过低,教学效率低下。对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仅仅是签订一些合作协议而已,没有把校外实训基地纳入真正的教学范筹,起到现场教学和学生实践场所的作用。

(三)没有一支实践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的物流实训教材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久,2001年在北京物资学院开始招生,因此在我国各学校中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先天不足。高职教育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我国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上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相关经历,这导致了在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中提高实践性教学比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在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训中,没有全国统一的、实训效果良好的实训教材,在贯彻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每个学校各做各的,随意性很大。

(四)考核形式单一,没有突出技能考核 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的培养,但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在考核方式上并没有突出对技能的重视,仍然以传统的笔试为主,侧重学生对理论的掌握,这对突出高职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三、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完善以技能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途径,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建立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从实现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整体出发,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要求,分层次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科目,并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编制各类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各类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等。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可把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认识性实习、课内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四大模块,建立“见习-校内专项业务实习-现场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突出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是:1、认识性实习主要安排在物流管理专业课开课之前,通过引领学生到物流公司、港口、车站、仓库、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商业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了解物流这个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应该如何学。2、课内实践主要安排在每门专业课开课期间,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如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这门课中,教师可带学生到仓库、配送中心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了解关于仓库操作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基本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软件操作,掌握仓储与配送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技能,使学生具备相关岗位操作能力。3、专业实训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安排在物流管理所有专业课学习之后。专业实训应涵盖物流管理各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经过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地了解,并能使学生对各门理论课程的理解得以升华,真正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毕业实习打下基础。4、毕业实习决定学生将来的就业取向,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物流管理专业适应的岗位很多,在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为将来的正式就业创造条件。

(二)加大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和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确保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实施 根据高职教育以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境的营造。实践教学环境可分为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物流现场环境的特点是:职业氛围浓厚,实习过程更直观,与现实社会相接轨。物流虚拟环境是通过模拟现场环境进行的,可以在校内进行,排除了场地的限制,可借助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如物流软件实验室、自建立体仓库等。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首先,应加大校内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需投入资金建立立体仓库、物流专业实验室,购置一些设备,如电脑、叉车、条形码读写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让学生通过对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真正掌握物流知识和技能,培养物流岗位操作能力。在软件方面,学校还需添置物流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每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操作软件,掌握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具体技能。

其次,还应加大与物流企业、港口、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合作力度,使它们成为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见习、实习,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己将来的真实岗位,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要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还必须有一支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鉴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只会物流管理理论知识,不懂物流实际操作的现状,学校应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每年至少要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一个月,掌握物流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取得“双师”资格,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专业到实践中锻炼,从而培养出一批既精通理论又精通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广纳贤才,到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中聘请物流管理方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充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以适应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同时还要注意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以保持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衔接性。

(四)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编写实训教材,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计划性、完整性和衔接性 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实践性教学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实训教材是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材的编写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效果。鉴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性较强的实训材料的现状,学校可动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编写物流实训教材。实训教材的编著要力求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先进性、整体性和典型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具体的实验项目,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背景、实验依据原理、必要的资料、实验设备、主要实验技术、实验要求、考核标准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内容。

(五)改革传统的以试卷为主体的笔试考试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目前在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中,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考核依然以笔试为主,这与高职教育的精神相违背。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对于各门专业课程的考核,应减少笔试内容,增加操作技能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重视实践性教学,主动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技能和操作能力。当然学生除了进行实际操作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甚至可以把考核的权力下放一部分给校外实训基地,让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打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考核制度,杜绝学生考试时进行突击学习、临时抱佛脚的心里,重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于掌握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篇5: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4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的农林经济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经济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与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农林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农林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受到外语、调查、策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实训、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和较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知识;

2.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管理、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农林业经济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6.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课程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林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农业政策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五、主要专业实验

会计学实验等。

六、学制

四年。

七、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八、准予毕业的总学分

篇6: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103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及公共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协会、社团、基金会等公共组织从事财务管理及其他管理工作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人文底蕴深厚、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创业能力强劲、具有“信敏廉毅、慎独尚公”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基本知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与核算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3、基本技能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管理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掌握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制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技能。

4、基本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还应具备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现有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及其他工作能力。

三、培养特色

1..培养目标特色

本专业紧紧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公共组织经济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发挥我们财经院校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各课程模块和各教学环节之中,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营销与管理方面的教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

2.课程特色

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

算机的技能;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搜集和处理、进行系统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备与科学研究、文化出版、民间非盈利机构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四个平台。各课程平台由若干课程模块组成,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第一课堂重视基本理论,突出课程实验,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专业实训,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和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突出综合实践,丰富学生创业经历和体验。按“厚基础、宽口径”设置“3+7+X”主干课程体系,按照“专业提高性课程+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专业技能性课程”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在强化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扩大选修课范围,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开设有关创业方面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及相关知识进行创业。注重本专业技能的操作培养,形成实践教学体系。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周,主要以课堂教学、老师讲课、学生练习为主。第二阶段2周,主要安排各种专业实训和专题讲座。实训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财务管理实训》、《公共管理案例专题》、《政府会议筹划与管理实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政策运行绩效评估》、《政府财务报告分析》等。分五个学期在第二阶段安排五次会计专业讲座以及学科前沿讲座(含毕业论文(设计)讲座),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等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选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数量,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努力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设置实验课,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强调加强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实训、专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方法特色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三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是指,要以学生为本体,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实现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两翼”是指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以及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个性差异化培养两翼,实现人才多种能力的复合,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三平台”是指,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为三个平台,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学生讲课、课内外实训等方式,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推行必读书目制度,提倡经典文献研读,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重视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的作用,将学生课外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文化活动、发明创造等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仿真实验、计算机互动软件实验、PowerPoint幻灯教学。在教学中注重会计案例的使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运用。

四、主要课程

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公共财务管理、政府预算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税法、公共项目评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数据库应用、财经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非营利组织营销、公务员理论与实务、西方公共管理(双语)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含实验、上机)、实习实训(含军训、课程实习、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等)、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含学科竞赛、学术论文、文艺作品、科研活动、创业活动、发明创造、校园文化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等)。

六、学制与学位

我校普通本科教育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下的弹性学习年限,3—6年内修满学分可以毕业。学生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后,发给毕业证书;其中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学位授予条件和学校有关规定的学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七、教学进程方案表

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见表一)

专业全程教学计划表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表(见表二)

上一篇:瓶中精灵作文下一篇:王府婚庆喜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