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

2022-07-03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需求和制约因素分析

摘 要:文章结合“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部分不足。立足于物流企业层面,分析了“互联网+”对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同时指出导致“互联网+”在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制约因素包括: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性和缺乏行之有效的教管手段。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培养;制约;因素

Key words: internet+; talent cultivation; constraints; factor

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仅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正在逐步形成推进,也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驱动力模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点。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创新高职物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加速推进“互联网+”物流行业的升级换代,成为目前需要研究的焦点。

1 相关理论研究

1.1 “互联网+”的研究

2013年11月,马化腾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认为互联网加传统行业意味着一种能力,是对传统行业的提升。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望。综合专家学者的评价,目前关于“互联网+”的评述有以下几种观点:(1)两化融合的升级。如北京大学黄璜提出“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的一种理念。清华大学付志勇认为“互联网+”是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法的升级版。(2)趋势论。如腾讯马化腾指出,“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3)经济推动论。如北京大学宋刚认为“互联网+”具有推动管理与服务创新与创业的能力。北京大学黄骞指出“互联网+”理念的提出类似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理念。

1.2 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从字面上很容易辨析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在目前中国职教体系中,这一内涵往往比较含混,由此带来了一些操作和理念上的障碍。综合现有文献的观点,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有以下几种趋势:(1)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如何洁、秦万忠(2013)认为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还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需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2)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孙华林、苏宝莉(2014)在分析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理论基础上,认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企合作方式确定实践课程体系关系到高职培养人才的质量。(3)创业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林玉恒、李晶(2014)指出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生产性创业”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途径和模式。(4)基于需求培养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徐炳文(2013)提出应该基于“双需求”的理念培养高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双需求即职业岗位需求+技术活动过程需求。

1.3 文献综述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为论文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则凸显了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部分不足。

(1)对于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性研究,在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内涵理解的把握。偏技能多、偏技术多,还是技能和技术并重,目前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

(2)各种培养方式虽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但人才培养重心仍放在学校或者学校企业为主体的层面,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已经约定俗成的培养方案。

(3)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岗位需求层面,强调培养企业现在需要的技能,忽略了“互联网+”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培养,过分看重了现有技术,忽视了未来技术的引领能力。

2 基于物流企业层面,“互联网+”对高职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分析

正如学者们所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传统应用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如果这个世界还没有被互联网改变是不对的,一定意味着这里面有商机,也意味着基于这种商机能产生新的格局。”

从物流企业角度来看,意味着“互联网+”在物流信息化升级道路上理念的升华和具体化。“互联网+”表明了,在周边产业逐渐开展“互联网+”行动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必须因势而为,才能更好地为其他行业提供优良的服务和降低自身的成本。

立足于物流企业自身,对“互联网+”的理解有两层,一层是自身内部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互联网+”;一层是自身的“互联网+”如何渗透到服务的行业中,拓宽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高职物流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必须立足于物流企业对“互联网+”的现实考量,才能更加准确地切中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命脉。

众多文献已经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技术技能需求开展了众多的研究,这里就不再对原有的技术技能开展过多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理念提出物流信息化人才技术技能的典型需求。

一种需求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如何改善以适应“互联网+”的技术技能需求。这里涉及到两个特殊需求:(1)现有的信息技术如何渗透入已有的业务流程,加速服务效率和提升作业速度。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信息技术操作、业务流程改善和应急反应等典型技能。(2)全面实施“互联网+”下的物流信息管理需求。即物流企业更多的是操作数据,通过数据来管理现有技术、业务流程和人员等管理要素。围绕这一命题,将延伸出物流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业务重组、信息安全管理等典型技能。

第二种需求是,“互联网+”物流企业如何渗透到服务的企业、行业中带来的技术技能需求。(1)服务的企业或行业未及时“互联网+”行动,作业人员如何采取向下接口技术或技能,尽可能提升双方的作业效率和降低彼此的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信息技术交流和改善、物流系统接口需求分析和物流信息成本核算等能力。(2)双方均处于“互联网+”状态,对于作业人员而言,在于双方采用何种数据共享方式来降低服务成本。由此带来的典型技术技能包括物流业务信息追踪、分析、交流、传递等能力。

3 学校和学生层面,拥抱“互联网+”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3G、4G技术的不断推广,互联网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多年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了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最近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等方式,可以说是“互联网+”在校园内扩展的一种具体表现。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一方面是众多学校积极上马网络教学资源等数字化资源,期望通过网络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学生“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加以浏览,换句话来说,即对学校提供的资源毫不领情。

学校作为一个知识传播交流的平台,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学生,只有有机融合二者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主线,分析潜藏的制约因素,进而找出实施“互联网+”的有效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3.1 排除兴趣论讨论制约因素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完全套用在人才培养层面,必然会造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困顿,且使目前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处于无用武之地的状态。立足切实可行的假设,进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法,才会促进目前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在讨论本文观点时,我们认为“专业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的时候,基本上对专业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具有一些模糊的兴趣”。那么在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时候,到底是何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在制约他们的自主选择性呢?

3.2 学习没有明示的目标性是学生无兴趣的根源之一

任何专业都有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幸的是,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告知、示范、引导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基本上是空白。众多学校的做法是通过始业教育活动,告诉新生人才培养方案这回事情,接下来就成了下达教学任务的计划书了。学生在未来的几年学习中,只在入学的时候知道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事情,剩下的就是每学期上不同的课程,至于为什么开设这么多课无从知晓。更不要说,对于大多数缺乏一定自主性的高职生,指望他们听一次始业教育就能明确自己的目标,更是无稽之谈。

只有让学生无时无刻都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才能够使他们认清楚自己所学课程的目的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地位,进而促使他们自觉自愿的沿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体系学习技术和技能。正如我们常见的广告宣传一样,日积月累的广而告之,必然会激发参与者进行选择的兴趣。所以说,“互联网+”下,广而告之的“人才培养方案”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为什么还不采取行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一些呢?

3.3 缺乏行之有效的教管手段是学生无意学习的另外一个根源

“以人为本”理念的泛在化,导致更多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无意将注意力放在严格教学管理层面,加上时不时的外部宣传,“N年后有可能找不上学生之类的话题”更是导致高职院校管理方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如何让学生舒服的渡过在校学习阶段就好,至于学到什么,就不要那么严格规范了,由此带来的是校风和学风质量的进一步下滑。

作为有充分感觉的学生,他们如经济人一样,会选择趋利避害的手段来规避学习的内容。缺乏了外部因素的强制力,必然导致众多学生走上散漫之路。由此带来的是,基础不扎实,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当拥抱“互联网+”对企业相关项目进行改造或者作业时,则处于手忙脚乱的境地。

在“互联网+”时代,校企合作的企业方需要的人才是在校内结合企业的实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些熟练作业人员和适合自己基层改造的方案,企业的着眼点在于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优秀人才。问题是当严格管理成为了一纸空文,又如何期望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呢?正如哲学上所说,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作用于内因。当我们正视了大多数高职生缺乏自主管理这一实际情况的时候,采取行之有效的外因手段,督促他们进行学习和训练,才能更好地使他们朝着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何洁,秦万忠.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 继续教育研究,2013(5):115-117.

[2] 孙华林,苏宝莉.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4(9):157-159.

[3] 林玉恒,李晶. 基于“生产性创业”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4(29):13-15.

[4] 徐炳文. 基于“双需求”的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7-9.

作者:王顺林 陈一芳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 篇2: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探析

[摘 要] 本文在深入剖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的基础上,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提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与具体设计,对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进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实验教学; 内容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5 . 036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已开展多年,但对其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按照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建立了三维一体的分析模型,全方位、多视角地对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与设计,以丰富、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一、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会计环境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呈现新的特征,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断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未能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1. 教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从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存在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由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模式同时存在。许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大都局限于面务财务部门应用和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很少涉及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实验内容,难以适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2. 重视软件功能的应用,忽视内部控制与审计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是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普遍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的应用与操作,而忽视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与审计。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将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忽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将会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带来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越来越重要。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必须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验活动。

3. 偏重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和操作层面的实验,综合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各项基础性实验后,应按照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充分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和信息共享性,在企业整体信息化环境下,优化业务处理流程,进行综合模拟实验,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4. 实验数据不充分,缺乏实验案例库

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要有硬软件平台的支撑,而且还要结合各项实验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数据,建立实验案例库。目前,在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中,实验练习数据不够充分,应用流程较为简单,难以覆盖各种业务类型,同实验活动相关的配套案例更是寥寥无几,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必须全面设计实验数据,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5. 多为单机实验模式,实验方案单一

为便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进行,目前大都采用单人单机模式,实验方案单一,难以真正体验网络环境下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数据共享。为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将基于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活动模式纳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单人单机模式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后,可以由多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角色进行分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各项业务处理,从而使实验活动置身于更为真实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侧重于应用操作,忽视系统实施与管理

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注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操作,而实际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应用操作人员、又要有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每类人员知识结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系统实施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对IT技能的要求更高,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实际工作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滞后于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出发,不断丰富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设计与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和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阐述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思路。

1. 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

会计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更新与升级,而且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维度来看,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实施、应用、管理、评价、审计与咨询都对会计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时,既要考虑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培养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管理和系统审计与评价人才的需要。

2. 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

从会计信息系统应用需求维度来看,既要考虑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需求,也要考虑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需求,还要考虑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的需求。 (1) 面向财务部门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与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实现集成。对于这种应用需求,主要从财务部门应用的角度,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2) 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使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从企业ERP整体应用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3) 面向集团企业全面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了集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网上资金结算中心、集团物流管理等均依托信息化环境而产生。对于这种应用需求,应按照集团企业管理的模式和要求,从集团企业整体信息化角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内容。

3.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硬软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文件和运行规程。人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的信息系统使用者。硬软件平台是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和支持环境。应用系统的主体是应用软件,用于会计核算、管理与决策。会计系统运行过程所采集和产生的数据信息将存储于数据文件中。运行规程规定了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则。从会计信息系统构成要素维度出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时,应全面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各项构成要素如何搭建、集成与有机组合,合理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使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作,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

在综合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具体设计,应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合,从三维一体分析模型出发,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1.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

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各项功能模块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日常应用实验活动,应按照现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3种模式:面向财务部门应用、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和面向集团企业整体应用,分层次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实验流程和实验数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进行,并注意比较3种模式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业务处理、信息存储和系统控制方面的区别。

2.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涉及系统规划、项目管理、软件选型、配置管理、实施进程、实施战略、流程重组、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全面进行。为增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感性认识,可以将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出发,首先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系统规划、实施战略和实施进程,再结合案例开展搭建运行平台、确定实施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和系统试运行等与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和实施相关的实验活动。其中,搭建运行平台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机房的硬件平台情况和自行安装搭建软件平台来进行;确定实施方案实验活动可结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案例所确定的实施方案,准备系统实施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数据与具体方案;进行初始设置实验活动可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设置系统参数,并将各项基础数据录入系统,完成各项系统初始化工作;系统试运行实验活动是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工作后,利用案例中所给出的各项业务数据并设计相应的测试数据,进行系统试运行与测试。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可以体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与实施活动。

3.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实施的管理与控制过程,它是通过各项管理控制措施来实现的,既包括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也包括由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实验活动应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案例来进行。对于人工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加以理解与认识;对于计算机程序实施的管理控制活动,可以在全面了解应用系统的各个控制环节与具体控制措施后,针对各项控制设计测试数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项进行控制测试实验活动,以体验嵌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

4.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

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集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进行综合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审查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开发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活动,需要基于某一单位及其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进行,难以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与评价实验活动,但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及应用控制的审查与评价则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活动,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审计实验活动可以基于所应用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测试数据法与综合测试法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应用控制审查与评价实验活动可以通过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进行审计测试,根据各项审计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5. 会计信息综合加工与应用

会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为管理服务。企业的经济业务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除了按照系统提供的输出功能输出凭证、账簿和报表数据之外,还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与利用。Excel作为常用的工具软件,具有强大的处理与分析功能,如何应用Excel对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工与分析,应列为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XBRL的推广与应用,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抽取与分析利用,因此,还应借助XBRL应用平台,开展XBRL应用实验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涉及不同层次、多个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按照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根据会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沁红,史振生,等. 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部门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王海林,吴沁红,等. 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吴沁红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论文 篇3:

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以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跨境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探索。最后,为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将为数字贸易背景下的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启示,为实现河南省跨境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数字贸易;跨境物流人才;人才培养;发展建议;高质量发展

一、概述

跨境電商作为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彻底改变了传统商品交易的组织形式,成为了国际贸易最具竞争力的一种新的业态。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近年来跨境电商发展迅速,郑州、开封、洛阳等三个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以及郑州、洛阳、南阳等三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曾先后被批准设立,而且省内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实现了从郑州的“一枝独秀”向“众木成林”发展的新景象。河南省的跨境电商发展规模和建设水平均稳居中西部首位,截止到2019年底,河南省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约1581.3亿元(含快递包裹),增长22.7%。其中出口1133.7亿元,同比增长22.1%;进口447.6亿元,同比增长24.0%。快递包裹出口6709.8万件,货值148.7亿元。郑州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清单12679.6万票,同比增长32.8%;货值161.7亿元,同比增长34.3%。跨境电商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但是河南省跨境物流与跨境电商协同发展程度较低,跨境物流的发展速度无法跟上跨境电商的发展速度。跨境物流存在配套设施建设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物流成本较高、多以中小企业经营为主、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

由于跨境物流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紧密结合,并涉及海关商检、集货仓储、逆向物流等诸多方面工作,流程复杂,且在通关、支付、税收等领域的风险触发因素较多,对从业人员语言能力要求较高,单一专业型物流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外跨境电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跨境电商物流的工作岗位要求,唯有跨境物流专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支撑河南省跨境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高校作为人才主要输出机构,亟待加强对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但是纵观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张崇辉 等,2020)、人才培养模式(廖润东,2020)、高职院校(蔡文芳,2016)、教学改革(戎丹、蔡文芳,2020)、语言学(莫川川、邓志超,2020)、创新创业(罗娜,2020)、农产品(刘阿娜,2019)等方面的研究。而关于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相关研究甚少,且多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进行的研究(潘悦,2017;贾妍,2017),本科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专业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等存在显著差异,本科院校中的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健全跨境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虽然也有少量关于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但均是关于黑龙江省(钟海岩 等,2017)或广西省(李卫东、吴立鸿,2018)的研究,缺乏对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把握,以及对河南省本科院校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级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试点——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并为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将为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提供改革方案,为“豫货通天下”助力,推动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跨境电子商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实现中原崛起做贡献。

二、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从教育部和河南省招生考试信息网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河南省高等学校共有161所,其中普通高校151所、成人高校10所。在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57所,高职高专院校94所。开设物流相关专业的高校共100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一本招生院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63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共占河南省高等学校总数的62.1%。物流相关专业硕士培养来看,开设相关专业硕士点院校10所。综上所述,河南省的物流人才培养以高职高专层次培养为主,而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较少。河南省开设物流相关专业高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其中,院校培养方面分为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目前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的主要供给者是高职院校,像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为顺应社会对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跨境物流方向)。就本科院校而言,虽然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工程学院等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早,但是截止到目前,河南省仅有部分少数院校开设了跨境电商专业,暂未开设跨境物流管理专业或跨境物流方向的专业。

在社会培训方面,近几年在国家和河南省政府大力扶持下,跨境电商行业飞速发展,但是河南省的专业型跨境物流企业少之又少,社会对跨境电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大,大量的跨境物流人才培训机构和专业人员教育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三、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跨境电商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量的跨境物流行业实践人才。虽然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市场需要,但是纵观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企业对跨境物流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为促进跨境电商物流的高质量发展,虽然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多项关于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很少有与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此外,省内的跨境物流企业本身不重视培养员工,一心图谋通过与所属辖区的本科或高职高专院校合作,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跨境物流人才。他们在如何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缺乏科学正确的认知和独特的见解。然而跨境物流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省内高校在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二)现有的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跨境物流行业发展需要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消费者需要多元化、定制化、快速反应型的跨境物流服务,唯有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才能支撑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行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都在关注跨境电商贸易政策,积极探索在具有易变性、不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的环境下,如何科学高效地向消费者提供跨境物流服务。高校作为教学科研领域的主力军,在行业人才培养方面理应发挥其作用。然而河南省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尚未建立与跨境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向河南省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的89位大学生调研发现,40%的学生想从事跨境电商相关工作,关于现有专业课程,48.3%的学生认为可以获得电商物流相关知识,27%的学生认为无法满足电商物流基本技能。但是,很少有高校更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授课内容,且教授的知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开设跨境物流专业,或者在现有专业基础上增加跨境物流方向以及相关课程是刻不容缓的。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跨境物流行业所需人才之间,以及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均存在严重的不匹配问题,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将会严重阻碍河南省跨境电商行业发展。

(三)社会培训体系有待于完善

除院校人才培养外,社会培训机构也培养了一些跨境物流人才。但是,社会培训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政府对河南省跨境物流培训机构的审查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大量培训机构趁机虚假宣传,跨境物流从业人员无法判断其选择的培训机构是否正规合法,消费者被欺诈的事件频发不断。其次,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科学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及教学大纲,师资力量贫弱,多由非专业教师代课,课程教材选择也不够科学规范。另外,社会培训机构在教学场所、教学设施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根本无法满足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最后,社会培训机构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形式上的教育让从业人员取得资格证书,并不重视从业人员对跨境物流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訓效果有待于考证。

四、案例分析

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1994年正式开始招生,是国内最早开展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三个平台之一。2019年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是河南省该专业唯一获批高校。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跨境物流人才培养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积极探索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行业调研分析掌握了河南省跨境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行业人才需求的趋势,探究了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构建了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行业人才需求模型、岗位能力模型、跨境物流人才评估、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目前正在打造符合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形成以跨境物流课程内容和跨境物流典型教学案例的跨境物流完整的项目建设内容。2019年河南工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作为河南省首个高校积极参与与深圳集智软件共同开展“集智CBEC”跨境商业的跨境物流实践课程建设项目,将我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与集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领先的CBEC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形成嵌入跨境物流管理课程模块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融合跨境物流内容,进行跨境物流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研发,形成包括教学师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课件PPT、教学案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典型教学案例等的详细文字说明材料等完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完整的跨境物流教学课程资源,深化教学体系改革。通过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为校企双方搭建桥梁,着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为河南省跨境商业领域培养跨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新商业精英人才。

3. 开发《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课程,服务河南省跨境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等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不限文理科,开设全校公选课&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特色模块课程《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该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课程,侧重实务教学,与学生就业挂钩,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除了基于李彦哲(2019)研究中提到的跨境物流基础内容外,还将向学生介绍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并对跨境电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特征、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让学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邮政物流、国际快递、专线物流、边境仓、国际海外仓、保税进口与直邮进口、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物流信息管理、跨境电商物流企业营销管理等领域的运作模式与具体操作实务。另外,还将俄速通集智公司真实的业务工作流程、岗位工作技能、管理方法与课程有效融合,并结合国家跨境电商物流政策、河南省省情、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学校学科特色,本课程还开设了一带一路跨境物流、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农产品跨境物流、基于案例的跨境物流以及跨境物流政策等专题内容。《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新课程的开设,将大幅度提高跨境物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既可以掌握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基础知识,熟悉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各个业务流程,掌握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实务操作,以后能够在相关企业工作。同时,还可以了解跨境电商供应链学科前沿的新信息、新成果和新发展,培养解决有关跨境电商供应链问题的能力。最后也有利于将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继续保持下去,为打造粮食产后最完整的学科群做出贡献。

4.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本课程将认真落实“以学中心”的教学理念,使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任务引领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5.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共促学生成人成才。为深化校企合作,互补师资知识,校企建立师资互聘互派制度。通过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及相关培训认证,师资研修、师资培训,打造双师型跨境物流导师,开展共同研究,合作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帮助学生制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6. 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企业顶岗机会。围绕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培养的不同定位,校企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合作开展三个环节的实践教学,即学生认知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实习)、毕业实习(设计)。企业利用独特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未来将考虑为企业定向培养跨境物流专业人才。

7. 共享实践教育模式,提供一条龙服务。依托河南工业大学和俄速通集智公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我省其他高校提供课程开发、培训认证服务,推动实践教育资源共享。同时,为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和供应链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培训、会议和技术的全方位服务。

8. 校企绘制人才培养蓝图,共同打造跨境物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未来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专业将会与更多的跨境物流企业共同探索跨境物流人才培养问题。例如:(1)共建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跨境物流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定期在省内举办“跨境物流创新创业精英特训营”“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在跨境电商物流领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共同打造专创融合新格局。(2)积极探索“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用,学赛结合”的跨境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或者供应链管理专业跨境物流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跨境物流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3)结合省情和学校学科优势,将继续加强课程研发,细化跨境电商物流范畴,开设与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相关课程,例如《农产品跨境供应链管理课程》,并建设跨境物流课程资源库。校企联合开展在线开放课程,未来将为跨境物流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开拓新型教学范式,促进“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4)加强跨境物流领域的实训范畴,共商共建跨境物流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教学平台。根据跨境物流企业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和技术,构建跨境物流课程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政府、企业、高校共商共建河南省跨境物流实训实习基地,加快推进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建设。(5)共建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大学,深入探索研究河南省跨境物流产业问题,融合发展跨境物流产业经济,服务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

五、结论及发展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级物流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试点——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对数字贸易背景下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養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基于现阶段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跨境物流人才培养,开创了河南省高校跨境物流产学协同育人合作项目先例,未来将继续深化产学合作,不断地优化完善跨境物流产学协同育人项目,共享实践教学成果,为推动数字贸易背景下的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快速高质量发展作贡献。

河南省要抓住跨境物流发展机遇,瞄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跨境物流行业人才培养新格局,加快跨境物流人才的培养进程,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应细化跨境物流行业发展政策,出台河南省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建立紧密对接跨境物流产业链、跨境人才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指定跨境物流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充分发挥试点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省内高校在数字贸易背景下跨境物流人才培养转型内生动力活力,带动更多地方高校加快现有专业、方向、教授知识体系的转型步伐,推动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和跨境物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2)应将河南省高校的跨境物流行业人才培养与省内的技术创新需求、创新要素资源以及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等方面高效精准对接,促进跨境物流行业创新资源有效集成,推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3)应加大对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财政支援,积极构建校内外跨境物流实训基地,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出资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跨境物流综合实践平台。(4)应协办跨境物流相关公益培训,邀请国内跨境物流专家学者特讲,普及跨境物流人才相关的科学认知和先进做法。(5)应组织构建河南省跨境物流行业人才智库,为河南省跨境物流行业人才培养高瞻远瞩、出谋划策。定期组织高校、跨境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及学会等机构开展跨境物流人才沙龙,共同探讨河南省跨境物流人才建设。(6)应建立健全跨境物流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高校校内课程设置评议制度,打造符合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发展的课程设置新机制。(7)应充分发挥评估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构建跨境物流人才培养绩效指标体系,对培养跨境物流人才相关高校及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转,严厉取缔非法跨境物流培训教育机构,严格控制高校培养跨境物流人才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促进跨境物流人才培训行业规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高效对接社会对跨境物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崇辉,张乐,苏为华.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J].调研世界,2020(07):12-17.

[2]廖潤东.高职院校“八位一体、三段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37-40.

[3]蔡文芳.高职实体公司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05):34-36.

[4]戎丹,蔡文芳.产教深度融合下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改革实践——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2):48-51.

[5]莫川川,邓志超.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讨——评《跨境电商与多语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四川外国语大学学生创业案例集》[J].中国教育学刊,2020(04):117.

[6]罗娜.“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评《跨境电商与多语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食用菌,2020,39(06):272-273.

[7]刘阿娜.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发展对电商人才的要求及其培养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11-113.

[8]潘悦.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商论,2017(14):189-190.

[9]贾妍.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1):258-260.

[10]钟海岩,张小雪,刘延峰.“一带一路”背景下黑龙江省高校对俄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科技,2017,40(12):136-137+150.

[11]李卫东,吴立鸿.基于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广西跨境物流人才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8(05):5-8.

[12]李彦哲.浅析跨境电商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评《跨境电商物流管理》[J].高教探索,2019(05):143.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集智‘CBEC跨境商业’的跨境物流实践课程建设”(编号:201901219002);中国物流学会2020年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视域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究”(编号:2020CSLKT3-077);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工业大学物流研究中心资助;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课程开发与评价”(编号:GLXY2019X10)

作者简介:王高峰(1988-),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物流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

作者:王高峰

上一篇:管理效能及学校管理论文下一篇:配矿软件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