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苏州园林采用

2024-04-20

17苏州园林采用(通用6篇)

篇1:17苏州园林采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117.《苏州园林》学案(两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课文的总分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一个直观感受,从而激发学生欣

赏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启动导入阶段】

1.众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也许你们还听说过“江南园林甲天下,苏

州园林甲江南”吧,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苏州园林,则是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精心创造出的杰出的艺术品,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芭。(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风光)

2.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

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4.听课文朗读录音。

【联动探讨阶段】

1.给加点字注音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丘壑镂空.....

重峦叠嶂盘曲嶙峋蔓延斟酌......

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重峦叠嶂:

丘壑:雷同:

嶙峋:别具匠心:

败笔:

【竞争展示阶段】

1.第1段中,哪句话表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2段中,哪句话表明了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

3.课文第2段与3、4、5、6段是什么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2第二课时

【检验测试阶段】听写词语

【联动探讨阶段】

1.阅读第3段,回答:

1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

2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2.阅读第5段,回答: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苏州园林在栽种树木方面是怎样着眼在画意的?○..

3苏州园林在修剪树木方面是怎样着眼在画意的?○..

3.分别找出第7、8、9段的中心句(用浪线画出),并简要写出各段段意。

7段:

8段:

9段:

4.说出7、9两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竞争展示阶段】

1.完成书后练习一,体会本文的结构特点。

2.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指出下列句子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3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4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句中“欠美”与“伤美”有什么不同?

欠美:伤美:

4.在你所熟悉的建筑中,哪些是对称的建筑?对称的建筑不美吗?

篇2:17苏州园林采用

叶圣陶

[教学目标] 一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二 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三 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 [预习提纲] 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说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 借助工具书弄懂生字词。[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正音正字,补充解词,分段,讲析。一 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 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

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①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②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③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④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⑤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⑥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⑦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⑧闲适:闲静舒适。⑨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三 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四 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①“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②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③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①齐读第2自然段。②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面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注意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景物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见练习五),略加点拨。②朗读第一段。五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作解释。

2.划分第二段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3.初步完成“理解·分析”一,并填表,为下一课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二、三段,进行总结。一 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提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略)2.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二 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一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

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一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三 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1.朗读第二层

2.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细部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

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也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3.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四 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

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五 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思想: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思考讨论: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明确: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六 课堂练习:回答“练习”二、三、四题。七 布置课外作业:

1.参观本地塔楼亭庙等古建筑或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建筑,仿照范文,写一则“观察日记”。

篇3:17苏州园林采用

1 巴洛克时代

16世纪中叶~17世纪,是艺术史上的近代中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此阶段的艺术发展中硕果累累,是一个各国各地区艺术交流频繁至逐渐融合的时期。

早在16世纪末的意大利,就开始形成被称为“巴洛克”的艺术新潮流,并在17世纪上半期进入辉煌阶段。17世纪的欧洲艺术实际上是一个各流派成多元化并存的时期,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占据主导地位。

巴洛克艺术是一种感官感受的艺术,它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等中。在天主教实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受宗教支持的巴洛克风格占据了其艺术形式的主流。

2 意大利与巴洛克艺术

教诲的庇护,使得意大利一直是巴洛克艺术的温床,意大利园林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作为建筑的附属物,花园的建造者往往是花园别墅的建造者。到16世纪中叶,一种叫做“手法主义”的艺术潮流在意大利流行,表现为力求摆脱法则,不顾结构逻辑,给建筑部件以不适合它们性质的形象处理[1]。这种倾向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中,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巴洛克作为一种美学概念在建筑、绘画上体现得更为具体,花园可以说是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影响然而并不能说就是巴洛克式的。

17世纪意大利的花园呈现出一种戏剧化的巴洛克风格。大量地使用蜿蜒的曲线,具有强烈动感的寓言雕塑,各式各样的喷泉和跌水为其显著特征。沿山坡筑成几层台地,建筑造在台上且与园林轴线严格对称;道路笔直,层层台阶雕栏玉砌;树木全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即所谓“绿色雕刻”,花园中座座植坛方方正正,与水池一样讲究对称;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层层跌落,称为“链式瀑布”,象征着湍急的河流。典型实例如罗马东南郊弗拉斯卡蒂(Frascati)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Villa Aldobrandini,1598年~1603年)、托斯坎纳地区科洛迪(Collodi)的加尔佐尼别墅(Villa Garzoni,1633年~1662年)、科莫(Como)的乔维奥别墅(Villa Giovio)以及马乔列湖(Lake Maggiore)的伊索拉贝拉别墅(Isola Bella)的花园等[1]。

3 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

3.1 轴线

巴洛克时期的花园轴线,连接建筑与自然环境。意大利园林所处的基址为山地,坡度变化很大,其轴线是虚实相结合的。高低起伏的轴线形成了多点透视的效果,使轴线向园外的无限延伸看上去更为突出。加尔佐尼别墅花园平面轮廓由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盾型。高处是大片丛林,中央有水台阶。低处是两层台地,虽然主要建筑物在园外,但中轴线上有一连串大型台阶,轴线突出。意大利园林的场地多为山地,坡度变化大。虚实结合、高低起伏的轴线产生了多点透视的效果,使轴线产生了往园外的延伸感。

3.2 放射形道路和三叉戟式的入口广场

巴洛克时期的园林中还有两个很有趣的结构,即放射形道路和三叉戟式的入口广场,成为其中一个反复出现的元素符号。

放射形的路径本身就具有无限延伸的特点,极具张力,是巴洛克时代城市建设和园林的一大特点。其提供了一种通畅便捷的访问路径,能够从各个方向最为便利地到达焦点所在的地方。

这种放射形道路、三叉戟式入口和对称性以及放射形的道路被集成到了这一时代的花园设计中,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花园连续静态的“方形和长方形”,引入了轴线系统以及各种形状丰富的空间形式,这进一步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加尔佐尼别墅分为三部分,入口位于西南方。其南部的入口以德尔波波洛广场为蓝本。罗马的德尔波波洛广场被视为三叉戟式入口广场设计起源,其在17世纪中期被改建成一个巴洛克式的广场。加尔佐尼别墅从椭圆形的入口广场分出三条道路通向花园内部,虽然并非是笔直的道路,但是这种从焦点(入口处)放射而出的道路来源于巴洛克城市的形式。三条放射形道路所夹的两块空地上,又有两个完全对称的圆形喷水池,其对称处理的手法完全来自于德尔波波洛广场的卡洛·拉伊纳尔迪双教堂的布置手法[4]。

3.3 焦点

巴洛克园林的布局继承了理想的巴洛克理想城市的结构脉络,组成了一个主次有序的结构。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府邸居于花园构图的中心,体量宏伟突出。整个花园结构分为作为主焦点的府邸、作为次焦点的入口、广场、雕塑和喷泉等。其间由放射形的道路连接,层次结构清晰,与巴洛克城市结构类似。

3.4 动态的布局

巴洛克的理性主义是以动态的宇宙观为前提的,与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理想、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和谐不同,这种变革是对美学的一种推崇。巴洛克园林不仅在空间上延伸的越来越远,且园中的景物也逐渐丰富起来。在空间的处理手法上,力求将庄园与其背景融为一体,将外部环境作为内部空间的补充,以达到构图上的更加完美。整个空间比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更加外向。

园林的布局与当时理想城市的模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比巴洛克时期的花园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法尔奈斯庄园(Villa Palazzia Farnese)、埃斯特庄园(Villa d’Este)、兰特庄园(Villa Lante)、波波里花园(Boboli Gardens)到阿尔多布兰迪庄园都可以看出这一点。阿尔多布兰迪庄园标志着巴洛克造园的开始,在布局上完全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在空间上延伸的越来越远。在一种明确的中轴线两旁布置了入口广场、林荫道、喷泉广场、建筑、水剧场、水阶梯和储水池。轴线从人工向自然过渡,其末端渐渐融合在大自然之中。加尔佐尼别墅也是巴洛克花园的一个典型代表。花园的布局不再单纯地以方形划分空间而且重点突出,其余部分弱化处理,使之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一种空间无限的感觉。这种空间的处理手法与巴洛克绘画的构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 巴洛克园林的造园要素

4.1 水景

水一直是意大利花园中相当重要的造园要素,而且往往是动态的形象。对水做出种种技巧性处理,即所谓的“水魔术(Water magic)”。“水风琴”和“水剧场”在17世纪中叶流行起来。巴洛克时期的“机关水嬉”以及极具特色的“惊愕喷泉(Surprisefountain)”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利用透视术的水景,成为巴洛克花园的一个重要特点。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和伊索拉贝拉别墅就以其水景而富有声名,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见图1[3]。

4.2 植物景观

巴洛克是喜欢新奇趣味的。意大利花园的传统就是盛行修剪树木——“绿色雕刻”。至巴洛克时期,“绿色雕刻”的题材就更为丰富,技艺更加高超。16世纪的花园常常划分为大小相近的植坛,比较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到了17世纪,在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下,花园中植坛的图案开始变得复杂,构成花坛、沟渠和喷泉及其他细部的造型线,以回环的曲线为主,同时,面积也大幅度的增大,不再划分为单独的小块,形成比较大面积的花纹、图案。

用这种修剪树木组成的迷园等,便是错综复杂的游戏性设施。如绿墙从简单平直逐渐发展到波浪形和一些丰富多变的曲线形。绿篱组成的迷园也开始流行起来。树木修剪成舞台、布景和观众席样式的“绿剧场”也成为了这一时期巴洛克园林的一个重要代表。

4.3 林荫路

林荫路在巴洛克时期尤为盛行。笔直的中轴路两侧等距种植行道树,将主体建筑和大自然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道路的交叉点布置雕像或喷泉,作为林荫路的分界对景,标志出路网的几何特性。在意大利的巴洛克园林中,常用常绿树的浓密树荫形成荫蔽的林荫道,阴深的廊道通往明亮的花园空间。幽暗的围合空间和明亮的开放空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游赏的戏剧性效果。这一手法与巴洛克时期的绘画艺术注重光线的运动因素相结合,加强了景物的视觉冲击力。

4.4 石作

石作包括台阶、平台、挡土墙、栏杆、廊、亭、雕像或者花盆等,这些要素都是建筑向花园的延伸。由于意大利花园建造在山地上,多层台地的结构使得台阶、挡土墙、平台和栏杆都成为花园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台阶成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元素,园内存在的高差使它能呈现出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构图。至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趣味在台阶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台阶常常被修建成变幻莫测的曲线[5]。

5 结语

巴洛克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乃至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17世纪,意大利园林带有很浓重的巴洛克味道,追求活泼的线形、戏剧性和透视效果。相对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罗马园林的仿造,此时期的园林中有了许多新的元素、设计手法、设计理念、设计思路。这一时期的园林不仅在空间上更为舒展,而且园林景物也日益丰富;在园林空间处理上,力求庄园与环境融为一体,将外部环境也作为内部空间的延伸,以形成完整而美观的构图,形成外向的庄园整体空间。

摘要:介绍了巴洛克时代,通过分析巴洛克艺术对于意大利园林的影响,总结了意大利园林中的巴洛克符号,探讨了巴洛克园林的造园因素,以提高人们对意大利园林中巴洛克符号的认识,对于我国的园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园林,巴洛克艺术,符号,造园要素,布局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朱建宁,郦芷若.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基础出版社,2002.

篇4:17苏州园林采用

[关键词]英国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交流;东学西渐;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S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5)02-0060-07

自16世纪的文艺复兴起,欧洲文明广泛吸收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并逐步向近代社会迈进。伴随着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商品如陶瓷、丝绸、漆器和茶叶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一时间,从欧洲贵族至平民都对中国物品非常喜爱,几近痴迷。随后,中国的陶瓷、室内装饰、服装和建筑等文化符号引发了欧洲持续百年的“中国热”(Chinoiserie,中国热;法语为Chi-nese-esque,意为“中国式的”)。其中,中国的园林艺术深受以英国和法国为主的欧洲国家的关注,以单体和曲线形式存在的中国式园林在欧洲各国的土地上被大量模仿和实践。从十七世纪初开始,英国社会受到启蒙时代(Ageof Enlightenment)理性与现实生活哲学观的影响,对蕴含孔孟儒学、道教哲学的中式园林艺术十分推崇,来自中国的园林艺术逐渐唤醒了英国民众对自然和原始景观的热爱,并转变了英式造园的观念。中国园林的不规则曲线被造园师推崇为反对几何式花园最常用的武器。到18世纪下半页,英国园林在发展的进程中融合了中国和欧洲古典造园艺术的特点,形成了蕴含自然风景的园林风格。本文通过研究史料文献和造园实例,深入挖掘中国园林文化在英国造园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并为中国文化和造园艺术影响中的西方造园发展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一、思辨:17-18世纪中英之间的交流

(一)文化交流引发“中国热”

17-18世纪,欧洲商船从中国运回大量商品,旅居传教的教士同时带回大批报告、书信札记、游历日记和见闻,此类有关中国的社会制度、农业、工商业、文学艺术、历史的著述为欧洲开启了中国文化之门。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被译成拉丁文、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英语,书中描绘的“仁政德治”和“民贵君轻”思想、官僚的科举选拔制度与欧洲的官位世袭、贵族特权截然相反,使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产生了极高的认同感。门多萨(Juan Gonzalez de Mendoza,1545-1618)在《大中华帝国志》中记录了中国宏伟、奇特的建筑,并宣称使用了特殊的材料制成;官员府邸里的花园,草木繁盛并使用了水景,十分精致。这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引起了英国文艺界的关注,在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拉雷吉(Walter Raleigh,1554-1618)和海勒(Peter Heylin,1599-1662)等学者出版的著作中被广为引用。书中对中国介绍详尽,但门多萨本人并未到过中国,内容主要来自其他传教士的游记或假想。

进入18世纪,欧洲人的注意力转移到随后风靡英国的中国造园艺术。德国人菲舍尔·埃尔拉赫(Fischer Von Erlach)的《建筑简史》(En-twurf Einer Historischen Architektur)介绍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垒山技艺和太湖石的造景手法。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Matteo Ripa,1682-1746)绘制多幅以承德避暑山庄为题材的“三十六景雕刻版画”,1742年,他将这些珍稀的中国园林图像资料带回英国伦敦。版画中对于园林和建筑的描绘将一直以来大家只能通过文字描述而揣摩的中国园林升级为可视的图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曾作为乾隆的皇家画师,在圆明园工作和生活三年。他称赞园中的景色虽然全部是由人工完成的,但却似“由自天成”,他描述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并非严格的按照中轴对称,从尺度上寻求体验的和谐,完全不同于法国的古典主义造园风格。他以艺术家的敏锐嗅觉体悟到中国园林的美学内涵:源于自然,注重重塑自然界中的万物和谐,空间与尺度柔和,且不失游赏趣味。他与友人的书信随后在法国出版,受到了英国学者们的欢迎,推动了英国园林的设计革命,对日后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倡导者伯灵顿伯爵和肯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修正了欧洲学者和设计师从文字和插图中臆想的中国园林形象。

(二)经济利益驱使下的英国“中国热”浪潮

英国凭借强大的航运和海上的霸主地位,逐渐在商业竞争中占得先机。16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抵达中国台湾。随后,从十八世纪初,以广州(当时称为“Canton”)作为长期的通商口岸。对于中国商品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航海贸易的发展,而光鲜绚丽且制作精美的中国商品,为中国的工艺美术和园林艺术在英国的传播铺平了道路。随着各式器物以及中国文化典籍的早期传人,“中国风格”逐渐在普通英国民众中广为流行,英国文人同样热衷于追求“中国式”的设计和装饰艺术,并精心描绘形成具有异国情调的时尚风潮。

一方面,中国艺术在18世纪广泛渗透于欧洲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形成过程中,从制作精致的家具、室内装饰到风景园林各个领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保留了巴洛克风格的复杂形象和精细图纹,并逐步与中国艺术中不对称特征和元素相融合。这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以其不对称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庄严、豪华、宏伟的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则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英国的造园活动是欧洲洛可可时代的最后成就与表现形态,山水、园林、建筑等皆受到洛可可艺术的影响,弯曲溪流、弯曲的小路和高大遮阴的乔木,无处不透漏着中国艺术中所强调的含蓄、典雅和纤细之风,似乎很符合英国人领会的中式园林的内涵。

另一方面,旨在通商而繁荣的航海线路的开辟,使得英国学者得以有机会亲临中国,直接面对中国的造园艺术。在1740年至1749年期间,英国著名的造园师和中式园林实践者钱伯斯爵士(Sir.William Chambers,1723-1796)曾随着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三次到访中国的广州,并参观、学习中国的建筑、室内装饰和古典造园的相关知识。在1772年出版的《论东方园林》(A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中,钱伯斯爵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赞美:“中国人设计的园林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与东方的绚烂成就相媲美,只能像对太阳那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1757年,他以广州的千佛塔和南京大报恩塔为原型,在英国的丘园(Kew Garden)中设计了中国式塔。他的著作和作品进一步深化了英国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广泛地影响了英国和法国的学者和造园师,园林设计增加中式构筑物一时间成为当时造园的时尚,英国掀起了仿造中国园林的高潮。

二、形变:“中国热”促进英国造园的转型

(一)早期的英国园林

英国的造园艺术并未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各国长期处于封建王朝和教会的统治之下,封建王朝的世袭和等级制度、贵族特权、相互间的权利交融导致客观交流十分频繁,使得英国造园被欧洲主流造园风格同化。在英国,早期的造园活动受到意大利、法国和荷兰造园的影响,但是,此类封建世袭式的造园风格,并未被英国社会完全接受。

15世纪末,英国园林以植物种植为主,其设计灵感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但保留了英国农业社会中盛行的花田,从事造园工作的大多是农学家和医生,具有重培育和医药研究的功能而轻观赏,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英国园林与意大利造园的区别。注重大尺度、规划和中轴对称的法国造园风格在十七世纪被介绍到英国。安德烈·莫莱(Andre Mollet,1600-1665)和亨利·怀斯(Henry Wise 1653-1738)等设计师的作品结合了英法园林精髓的佳作,林荫大道作为中轴线,两侧结园中延续传统几何图案的花坛。由于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理环境和长期以畜牧为主的封建农业国家的性质,使得英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自然审美趣味得以保留,为日后重理性和几何布局的古典造园形式转变为自然风景园林保留了原始的动力。

随后,英国造园逐渐融入荷兰造园元素,如水景、果园、用于灌溉的水渠、造型复杂的植物雕塑和深入农田的林荫道等,宏大尺度的花坛和农田通过轴线连接,巧妙地引入了反映农业生产的农耕元素。同时,欧洲各国兴起塑造风景的造园风格,两者正巧迎合了英国社会对于自然的口味。再者,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作为新生代的园林主人,必然对造园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古典造园所体现的园主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逐渐被观赏和游玩所替代,参与群体也逐渐扩大。作为一种新需求思潮之下的鉴赏,英国园林需要一定的实践模型和审美理论作为支撑。中国园林艺术中“自然”和“原野”的内涵在“中国热”的浪潮中被英国社会所接纳和推崇,并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英国园林。

(二)“中国热”影响下的英国造园

在英国社会极力追求中国艺术的同时,知识界则将目光转向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研究。到访过中国的传教士和学者们开始在英国传播汉学,并相继出版一系列汉学著作的英文译本。英译的汉学著作和写实的中国风景画成为了学者心目中理想环境的范本。加之,英国社会早已厌倦了当时欧洲盛行的法国、意大利和荷兰式的规则、几何、中轴对称的造园风格,英国社会开始寻求突破古典园林的束缚,改变审美观念,致使英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表现出愈加浓厚的兴趣。哲学家、诗人和学者们纷纷撰文批评时下流行的规则式园林,并以园林艺术作为载体,尝试描绘他们向往的园林模式,呼吁“回归自然”。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认为事物的“公用”和“功能”的作用高于形式,规则式的园林仅仅是在整理树木的外部形态,方形或矩形的水池看上去死气沉沉,毫无乐趣。他呼吁造园应该以偶然性和出人意料的意境美博得人们的喜爱,并倡导人们走出“对称的”园子,走进乡野,接近乡土植被。他的这些美学思想后来逐渐渗透到建筑与造园的思想中,促进了英国造园艺术的转型。

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追寻艺术形态的本源加深了中国热在英国的影响力,并不断向更深层次延伸。十七世纪末,英国新兴的农业资产阶级和贵族逐步在政坛中掌权,启蒙思想激励了他们对乡村、荒野的向往。农业开发使得新兴阶层在积累物质基础的同时愈发亲近自然。中国园林艺术中广泛应用的“源于自然”的不规则曲线,正好与资产阶级冲破封建皇权、挑战等级制度的雄心不谋而合。十八世纪初,富裕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独立出资雇佣造园师,打造他们想象中的“自然花园”。他们为中国园林的意境美、淳朴的向往“自然”的体验与思考著书立说,为构建英国园林形式变迁的理论基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英国社会对中国造园艺术的讨论

英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文艺评论家威廉·坦普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是英国第一个饶有兴趣讨论中国园林的学者。他在1692年出版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Uponthe Gardens of Epicurus)一文中将中式园林的不对称、不规则的美与欧洲整齐对称的造园手法进行对比,还使用“Sharawadgi”一词来描述“好的,或者值得赞赏”的中国园林。这个新颖的英文词汇被造园师推崇为反对几何式花园最常用的武器,被普遍认为是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最原始的促进因素。威廉·坦普爵士认为英国园林需要改变,这种变化不应该仅仅是形式上的,而精心设计的“不规则”正好符合变化方向。随后,他在私人别墅的外围(MoorPark,Farnham)率先采用了类似的曲线设计。

他的观点得到英国文艺评论界的响应。约翰·洛克的学生,哲学家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3rd Earl of Shaftesbury,1671-1713)赞同道:“‘和谐’和‘自然’是艺术最终所追寻的;圆形、曲线和未经雕琢的荒野都可以呈现在园林设计中。”随后,诗人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在1712年发表的《庭院的欢乐》中赞同园林的美应该等同于“自然”的美。他欣赏中国园林艺术,坚信中国人在造园的过程中,善于再造“自然”,而且他认为英国本土的造园师应该学习中国的造园艺术,尝试运用原始、不规则的、富有野趣的假山、长满青苔的洞穴和律动的瀑布等元素取代以往规则、对称的草坪和植物雕塑,产生妙趣横生的视觉效果。他同时呼吁,英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应该开展中国园林的实践。1713年,诗人蒲伯(Alexander Pope,1688-1744)撰文批评流行的过度装饰且造型复杂的植物雕塑,呼吁造园需要“追随自然”,并称赞中国园林是“赏心悦目”的,园中的设计重现了“艺术的原野”。

英国学者齐声对中国园林持有的肯定态度,成为了文艺界寻求传统艺术形式转型的动力,建筑师和造园师则开始思考从造园手法和布局上探索“最好的园林”形式,中国园林显然是个不错的研究实例。1715年,造园师斯威泽(StephenSwitzer,1682-1745)在《贵族、绅士和造园乐趣》(Nobleman,Gentleman,and Gardener's Recrea-tion)中提出将“自然”带回园林,在传统造园中引入乡野和森林,开阔游人的视野,弱化花园和自然之间的边界;设计师应该注重造园美学和经济实用相结合,缩减规则式园林高昂的维护费用。1719年,他在蒲伯别墅(Villa inTwickenham)的改造中尝试打造自然式园林。他在全园的尺度上,去掉中轴线和规则的花园设计,增加植物造景、假山、曲线的道路和水体的比例,使得园内的设计贴近诗歌中宣扬的理想环境。

(四)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兴起

步入18世纪之后,中国园林艺术中宣扬的“自然和原始”思想经过英国诗人和文艺评论家笔下的再次创造和提炼,逐渐被描述为接近古代完美环境的典范。此时英国主流社会的审美观趋于大众化,且不断向本土文化中爱好大自然的传统靠近。求新求变、突破边界,与自然界互动的设计得到大众的认可。那些与主流阶层有直接联系的文化学者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权贵,如学者、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亲自参与到自家庄园或花园的改造中来。这样,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语开创了自然式风景园林造园风格,将英国园林从欧洲古典的几何式园林艺术中解放出来,引领了欧洲不规则式园林的新风尚。

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传统园林开始向自然风景园过渡,抛弃轴线设计代表着英国园林的普遍性改革。造园师布里奇曼和肯特(Charles Bridgeman, 1690-1738; William Kent,1685-1748)成为扭转几何布局的先锋。他们打破规则式园林中的生硬直线,尝试用柔软的曲线软化传统园林和乡村的边界,利用英国起伏的地形地貌作为背景,延长视线,将封闭的园林延伸到自然界中;为降低建筑体量和数量,用单个的中式亭、台、楼阁、庙宇和其他园林建筑作为视觉的焦点,代替中轴线的设计。

布里奇曼在斯托园(Stowe Landscape Gar-den)中率先“背离”传统,实施了蒲伯和斯威泽的设计理念。他试图在设计中打破几何式规则园林的布局方式,用交叉的林荫路作为主路,蜿蜒曲折的支路、湖岸、河流和茂密的树丛富有层次,配合起伏的地形和地貌,在三维空间里还原场地的自然特征(Genius of the Place)。他受到中国园林中“挡”与“障”哲学的启发,创造了哈哈墙(Ha-ha):在草坪斜坡上设计了一个下沉式的挡土墙和水沟,防止野生动物或家畜跨越进入花园。去除了封闭的围墙,将游人的视野由园内延伸至外围的森林,消除了两者间的界限,将园林拥入自然的怀抱。

肯特深受布里奇曼的影响,在设计中又融合了自然风景画的写意和构图技巧。他热衷于从自然美景中提炼造园的线条,并宣称“自然痛恨直线”(Nature Abhors Straight Lines),强调造园师的工作是创造冲破墙壁包围的风景画。在他和布里奇曼合作的项目中,包括克莱蒙特别墅、奇斯威克园、罗山别墅和斯托园(Claremont,Chiswick House.Rousham and Stowe.)等都不断地诠释自然的原始和野性,在林荫路之间创造蛇形(Serpentine Style)开敞空间,赋予水渠、河流和湖岸自然的曲线。他注重造园的画面感,借用风景画的透视和光影来搭配园中的雕像、中式亭、寺庙和洞穴,还原伊甸园的古典气息,将文明世界中的园林和自然界融为一体。

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初,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日趋成熟,布朗(Lancelot Brown,1716-1783)无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传统园林经过他“轻描淡写”式的雕琢,几乎丧失了所有的人工痕迹和几何布局,在园林中呈现出自然的韵味。在布伦海姆皇宫(Blenheim Palace)花园的改造中,他使用开放的草坪替代怀斯的勒诺特式花坛。将几棵一簇或单棵的乔木随机布置在波浪式的长曲线上。草坪的地形起伏错落,以建筑为起点缓缓下降至湖面,同时,游人的视线可随远处的森林逐渐上升,草坪、树木、天空和湖中的倒影,将自然收入园中并转化成如画的风景。

三、中国和英国造园艺术的异同

造园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中国和英国远隔重洋,两者造园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涉及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宗教改革后,英国脱离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经济层面上远离了欧洲大陆,虽然此类隔离并未影响中国文化传人英国,亦未影响社会各界研究和了解中国的热情,但毕竟相对于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国接收到的中国信息,还是十分有限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英国园林却在中国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中思考求变,在学者和造园师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本土气候条件和国土景观等自然因素,完善了当时的自然景观,实现了从古典主义园林到浪漫主义园林风格的转变,形成了自然风景式园林,这是欧洲美学和造园领域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影响极为深刻。深究这场革命的深层含义,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园林形式或者外在的不同,更多的是蕴含着英国社会化的哲学思考、社会主导阶层的改革和文化转型等内在因素。这场“不经意间的自然”替代“美在比例与和谐”的革命,是代表启蒙思想的唯物主义冲破皇权天赋的封建社会桎梏的决心,是反对园林所代表的封建君主和贵族奢华生活和特权地位的行动,也代表着园林艺术大众化、市民化的发展趋势。

篇5:17苏州园林采用

先说一下政治吧

政治这门学科,每天拿出点时间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我的套路是先总体看一遍,这种看指的是马哲重视理解,中特色就是背,近代史也是,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中特色和近代史必须在脑海中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尽量自己总结一下,我的建议是先马哲,然后近代史,接着反过来看一下毛中特,因为毛中特里面牵涉到很多历史事件,如果你先看毛中特这一部分,就会觉得不知所云,所以嘛,先把近代史看完,接着再看毛中特就会轻松很多,至少不会不知所云了。至于后面的思想道德还有时事政治,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去参加一个辅导班,不一定要全程的,但是后面的几堂课是很有必要的,他们会有点题班,会把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所有有可能考的事情给你列举出来,如果自己弄得话肯定会乱七八糟吧,呵呵,先说这些吧。政治大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参加辅导班还有决定自己的复习程度,先这些吧,有问的在下面在回答吧。

第二是英语

至于英语嘛,我觉得不需要太多的说明,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点就是自己的词汇量,平常在英语复习的时候每天拿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去专门背单词,切忌词汇是最基本的东西,这个必须背。在此推荐的新东方的英语考研词汇,那本绿皮书,那本书背起来我感觉能轻松很多,书的名字记不清了,有需要的给我跟一下帖子,我会及时解答的。第二是还需要准备一本英语语法书,高中的那本就行,没事多翻看一下,不需要详细复习,只需要到时候看到它认识就行。相信你们在网上肯定能搜索出网上他们学校那几本教材吧,我想说的是这几本教材我也买了,但是我真没看呀!!买不买自己抉择,可能有人会从中吸取好东西的,但是我真木有,你们自己选择吧。最后作文,我觉得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在平常积累一下,没有的话借一本张健的黄皮书看一下,那里面有句子分析,上面有历年考研的好句子他给你总结了,没事背几条那些句子应该会有帮助的,大家自己琢磨吧!

接着咱们进入到最为重要的专业课吧!

先说一下翻译与写作这门

翻译与写作我感觉无论是日译汉或者是汉译日,咱们大家都是能够翻译的。这里的能够指的是也许你日语水平很厉害能翻译,另外一种就是像我这类的能用蹩脚的日语也能够翻译的,哈哈。但是前面日译汉多了一到两篇,汉译日也是多了一到两篇,可能是水平太次的原因吧,我写了整整三个小时,到最后还是放弃了一个古日语翻译成现代日语。这个题是五分的题目。还有一道的汉译日。确实时间不够。

为什么题量突然多出来这么多呢?你也许觉得放弃了两道题,应该剩下的题可以好好做一下了,我告诉你,剩下的题目有的也是仓促翻译的,有的也是最后几句没有翻译完,体谅到底多大大家自己想想吧,这样说吧,形象一点就是答题纸总共12页,我整整写了十页还是十一页来着,忘记了。至于17年会如何,谁 http://snnu.yantubao.com 也不知道,但是必须要学会适时的放弃割舍,如果有时间就再把割舍的部分做了,没有的话,放弃了就是放弃了。还有一点,大家不要去押题之类的,踏踏实实地复习,掌握基本功,平时复习综合日语的时候,多多锻炼一下自己的翻译能力,多背一点句子之类的,记住踏踏实实做准备。

最后说综合日语吧

我觉得这是我最最失败的一门课,先说一下题型吧,估计不全,大家见谅哈。前几个题可以说是送给大家拿分的题目,第一题不记得了,第二到五题基本上考的是惯用语,戏剧性的是第二题有十道选择,然而第三题竟然是第二题的前五道,第四题竟然是第二题的后五道,题目是完全一样的,当时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我先明白了,后边的题目难呀,后面的题目是那种机会让你鸡犬升天又会使你佛曰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那种题目,各种俳句,各种古文。先说一下古日语吧,如果想考入苏大,我觉得这事一道坎。如果你还想以日语八级的那种水平根本不行,它不但有各种词的用法,还有让你完整翻译例文的一两段,它不但有让你揣摩故事的人物心理而且还有还让你划分段落,总结意思。还有好多,[b]总之一句话,必须要达到这么一种境界,就是随便给你一篇古日语,你必须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每一句话都要明白,达到这么个程度估计就差不多了,但是我只达到了比专八稍强点的程度,结果可想而知,只要你们达到了这个程度,这个古文题好像是35分,估计就差不多了,在翻译与写作部分还有五分的古文翻译,这40分的题目就能挣很大一部分的分数,加油吧,古文大家一定要达到我说的这个程度哈。切忌,切忌

最后一个题目是俳句,大家都懂得,这个需要把俳句的各种知识都掌握了,什么划分了,赏析什么的,还有就是俳人风格的对比这些都需要掌握。

基础知识这些不要只限于文学那一块,这个必须掌握,什么历史啦,社会啦,文化,事件什么的都要掌握,要广泛涉猎,最好总结一下,说不定你无意总结的就是以前考的知识点呢。

教材的选择上苏大教材5,6,7,8册都有必要看一遍,特别是7,8册提及的赏析,那几种文体的赏析,都有必要好好了解具体知识,就像我上面说的如何准备俳句就如何准备他们。

最后再啰嗦一次,考研是一次持久的战争,贵在坚持,一定要坚持,不要今天学一会,明天玩一会,以前玩过的网络游戏或者是兴趣爱好之类的该少玩的少玩,不完的就不玩了,有人说考研无关智商,现在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宗旨大家要坚持呀!

篇6:17苏州园林采用

关键词:甘蔗,园林17号,右江蔗区,栽培适应性

园林17号是由广西大学系统选育, 201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品种。为了明确新品种在右江区的栽培适应性, 引进推广新品种前, 以主栽品种为对照, 对新品种进行区域性比较试验, 探明园林17号的栽培适应性, 为因地制宜推广种植提供依据。

1 品种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本试验参试品种为:园林17 (广西大学提供) 、新台糖22号健康种茎。

1.2 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设在百色市右江区蔗区四塘镇永靖村。蔗地类型为连作甘蔗多年的旱地。试验于2013年3月26日播种, 2014年1月26日砍收。

1.3 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为甘蔗品种园林17号和新台糖22号 (对照) 。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试验小区行长8.2 m, 行距0.92m, 8行区, 小区面积60m2, 重复3次。各试验小区栽培管理一致。

1.4 调查方法

调查每个试验小区的有效茎数, 并连续调查10株有效株 (每个处理共30株) 的株高、茎径和田间锤度;按原料蔗收购标准砍收小区甘蔗并称记实产;用田间锤度与甘蔗蔗糖分的关系式“甘蔗蔗糖分 (%) =1.05×田间锤度 (%) -6.838”计算甘蔗蔗糖分。

2 试验结果和分析

2.1 参试甘蔗品种植株农艺性状表现

从表1可见, 园林17萌芽初期萌芽率稍高于新台糖22, 萌芽末期萌芽率基本相当。植株分藕率园林17与ROC22相近, 说明园林17的分蘖特性达到新台糖22的水平。在株高性能上, 园林17较ROC22低17.3cm。园林17的有效茎数较ROC22多391条/667m2。

2.2 产量指标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园林17号比对照ROC22增产9.6%, 产量性状表现园林17号优于ROC22。

2.3 蔗糖分指标表现

从表3可知, 园林17的平均甘蔗蔗糖分含量略高于新台糖22。在667m2含糖量方面, 园林17号比新台糖22号平均提高4.5%。

3 结论

上一篇:观乡村女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经典诵读班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