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2课时

2022-08-0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2课时》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苏州园林教案2课时

苏州园林教案第一课时

13、《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寻找美

情感与态度: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欣赏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以及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征突出这个特点的.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 明确说明顺序.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准备:

教师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方面: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的顺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哪些地方去游览过?(学生各抒己见)我想对喜欢旅游的同学说:有个地方千万别错过,因为人们给它“天堂”的美称,这个地方是哪里呢?——苏州园林!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来欣赏一下它的“美”吧。(板书课题、作者) (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让学生欣赏并简要谈谈对它的第一印象。)

二、常识简介

1、简介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它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它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现存的园林约有二百处,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拙政园、沧浪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等。

2、简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

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三、检查预习

1、 注音

轩榭( ) 池沼( ) 对称( ) 重峦叠嶂( ) 丘壑( ) 嶙峋( ) 镂空( ) 斟酌( ) 阑干( )

2、解释词语 嶙峋:枯瘦的样子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恰当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四、整体感知

(一).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1-2段,思考下列问题: (要求:听读时注意把握语气、语调、语速和重音)

1、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指苏州园林具有代表性、指导价值,突出它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试在第2自然段中找一个比喻句来形容它的美。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二).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部分,思考:

1、为了说明这幅美丽的“图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请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出各部分的美。

2、每一方面是怎么体现出“美”的特点的?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出来.(板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各部分的美) 明确: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注意角落的布置美(7段) 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 注意色彩的搭配美(9段)

五、合作探究

1. 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明确:第1段:点明对苏州园林的总的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第2段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

第3-9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是第2段的分说 第10段:以“不止以上这些”来结束全文,余味无穷。 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明确:从全文看,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

六、挑战自我——我来做导游

(多媒体出示几幅苏州园林景观图) 在所展示的幻灯片或课文中任选一处景点以导游的口吻向同学们介绍 (提示:注意介绍的条理, 注意介绍的方法,用上重要的词语)

七、教师小结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充分显示出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它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园林瑰宝而感到骄傲、自豪!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写一段说明性的片段(300字左右),介绍自己家乡的某处名胜古迹。

九、板书设计:

第二篇:苏州园林教案2

《苏州园林》说案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 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

(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性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

三、

四、

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

七、

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第三篇:《马说》教案2(2课时)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

1 / 6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

2 / 6

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

九、课堂练习

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

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设计

3 / 6

马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2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课文。

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4 / 6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5.齐读

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

5 / 6

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6 / 6

第四篇:《夜色》教案2课时

《夜色》教案(第2课时)

北街学校 路建珉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搬石头)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去欣赏一些景色, 但是,在我们必经的路上被大石头挡住了去路,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它搬走好不好? 这就要求我们把石头上的词语读准确了,才能把它搬走,下面我们一起来搬石头。(学生读石头上的词语) 你们真棒!终于把石头搬走了。现在请你们欣赏景色。

2、(学生欣赏图片),谁来说说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景色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呢?(晚上) 发生在晚上的景色我们把它叫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夜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现在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读议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理解体会, 1.教师范读课文。

课件出示:听一听 想一想

1、大家要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2、听了老师的朗读后,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谈论自己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我〞的心情变化。随机板书。如:怕黑——不怕黑。) 过渡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是怎样怕黑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小声读课文(第1小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2、学习课文第①小节

课件出示:

1、认真小声地读课文第①小节。

2、思考:①这个小朋友

开始时是怎样怕黑的?请用“____”画出句子。②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③“我”听了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

(1)预设:开始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让学生练习朗读“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用害怕的语气读,要读得轻——慢一些。

(3)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妈妈讲了许多勇敢的故事。)妈妈只讲了一次故事吗? 你是从哪个字体现出来的。(齐读,要体现出妈妈不只讲了一次)

(4)“我”听了这些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从哪句话体现出来?(我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让学生练习朗读“可我一看窗外心就是乱跳„„”体会心跳的感觉。(指名读:哦,听到他读的时候好像在颤抖)我们也用这种感觉一起读读。

认识“„„” 想象 怕黑的“我”可能想到了什么?

(5)同学们都能找到胆小的感觉去朗读,如果在注意停顿和重音,一定可以读得更好。(全班齐读第①小节)

过渡语:经过了妈妈的帮助,“我”还是那么的胆小、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下面请同学们再带着问题读课文(第2小节), 3、学习课文第②小节

课件出示:

1、自由大声朗读第2节。

2、思考 ①“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②爸爸是

怎样帮助“我”克服怕黑的毛病的呢? (1) 指名学生朗读。

(2)“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因为有了爸爸的帮助) (3)爸爸是怎样帮助“我”的呢?(爸爸晚上拉我去散步。)我想去吗?你是从句子中哪个词语知道“我”不想去的。(偏要)

(4)“我”走出家门,看到了怎样的夜景?(花草在微笑) 图片对比(描述)。朗读体会(原来花草都向白天一样微笑),

(5)从此以后,“我”还会害怕黑夜吗?让学生练习朗读(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体会不怕黑的心情

理解“„„” 想象 勇敢的“我”可能还看到、听到什么?

(6)小朋友们,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终于不再怕黑了,也能欣赏到夜晚美丽的景色,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我”的心情?(指名读。) (7)学生反馈并、朗读。(注意各种语气的变化)

(8)师生评议。(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原来花草都向白天一样微笑,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

(9)全班齐读第②小节

4、教师指导感情朗读全文。

小朋友由原来的害怕到现在的不害怕,都有谁的帮助呢?

(妈妈和爸爸,妈妈给小朋友讲勇敢地故事,爸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

有没有小朋友自己的努力呢?

(主要还是小朋友自己的努力,,自己有面对黑暗的勇气和信心。

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教师小结:黑夜并不可怕,只有勇敢的孩子才能欣赏到夜色的美。

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只有我们敢于克服困难,勇敢的去面对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6、填一填、读一读

填一填

1、小鸟好像____和我说:“小朋友,____见! 2、我进____了,妈妈送我一个____娃娃。 读一读

词语花篮的词语。

三、指导背诵课文

1、自由逐节练习背诵,再连起来背诵全文。

2、指名分节背诵,评议。

3、学生齐背课文。

四、课时总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还背诵了课文,真了不起!希望以后大家都能认真上好每节课,用心做好每件事,从中获得更大收获。

五、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欣赏到的夜色与小朋友们进行介绍、交流

第五篇:photoshop教案 课时:2

课时:3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部分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

教学内容:形状绘制工具组、裁切工具组、切片工具组、注释工具、吸管工具、抓手工具、缩放工具等

教学重点:形状绘制工具组、裁切工具组

一、 形状绘制工具组

1、 矩形工具:用于绘制矩形的图案,其使用方法类似矩形选取工具。

工具属性:最左边一组三个按钮用于确定矩形工具的绘制模式,其中前两个涉及到路径的操作,将在路径一节中介绍,本节仅介绍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用于绘制矩形并用当前的前景色填充。

接下来的一组6个按钮,用于在形状工具间快速切换。 单击其后的三角下拉按钮可以调出相应工具的选项设置对话框,如图所示为矩形工具的选项设置。其中:

不受限制:默认选项,选中该项,对矩形的绘制没有任何限制。

方形:用于绘制正方形

固定大小:用于绘制固定大小的矩形,矩形的长宽由后面的W、H指定。 比例:用于固定所绘制的矩形的长宽比例,长宽比由后面的W、H指定。 从中心:每次绘制矩形时,鼠标的单击点为矩形的中心。

对齐到像素:选中该项,则将矩形的边缘以像素为单位对齐。

右端这几个选项与选区工具类似

2、 圆角矩形工具:用于绘制具有圆形顶点的矩形。

工具属性中其它选项与矩形工具相同,多出一个半径选项,此选项用于设置圆角半径。

3、 椭圆工具:用于绘制圆形

4、 多边形工具:用于绘制各种正多边形及其变体

工具属性中“边”用于设置所绘多边形的边数。 其工具选项设置如图:半径:用于设置多边形的大小

平滑拐角:用来产生具有圆角的多边形

其中:

星形:用于产生星形,后面的文本框用于决定星形的角度

平滑缩进:当绘制星形时,可以使用此选项,形成由圆弧组成的星形。 提示:综合使用平滑拐角、星形和平滑缩进,可以产生更多的变体。

5、 直线工具:用于绘制直线。

工具属性栏中粗细用于设置直线的宽度。其工具选项起点:用于在直线的起点添加箭头

终点:用于在直线的终点添加箭头

宽度:用于设定箭头的宽度与直线宽度的百分比,范围为10%-1000% 长度:用于设定箭头的长度与直线长度的百分比,范围为10%-5000% 凹度:用于设定箭头的内凹程度与箭头长度的百分比,范围为-50%-50%

6、 自定义形状工具:可以绘制PS内置的形状图案。

工具属性:

形状:用于选择所绘的图形

设置选项:其中

不受限制:可以自由地绘制所选的图形

二、其他工具

1、 注解工具:是以文本的方式给图像添加注解。

三、剪切和移动工具:

1、剪切工具:用于切除或隐藏图像中多余的部分 工具属性:

宽度与高度:用于确定选区的长宽比,而非实际的值。

分辨率:用于确定剪切后图像的分辨率,后面的下拉框可以选择分辨率的单位 前面的图像:以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填如前面的宽度与高度文本框,决定选区的长宽比。 清除:清除宽度与高度文本框中的值,此时选区的长宽比不固定,选区创建完毕后,属性栏为其中

屏蔽:选中此项时,使用一种颜色遮挡住被裁减的区域 颜色:用于选择被屏蔽区域的颜色。

不透明度:设定屏蔽剪裁区域的不透明度,100%时为完全不透明。 透视:选中时,可以对选区做扭曲变形

2、移动工具:用于移动图像

技巧:按住Shift键使用移动工具,则只能沿横向、纵向或45度方向移动。

按住Alt键使用移动工具,则可以复制选区内的图像或整个图层。 工具属性:

显示边界:若选中此项,则在选区的边缘出现8个控制制点(若不存在选区,则在整个图层的周围出现),此时可做各种缩放和变形操作。

其它选项由于涉及到关于图层的操作,将放在图层一章中介绍。

本节作业:

1、用形状工具绘制一幅森林的图画,大致画面为草地、树木、小动物

2、绘制一个被丘比特神箭射中的心

上一篇:近3年思想工作小结下一篇:六1班模拟法庭案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