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2024-05-1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

一、苏州园林的自然景观设计

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写意见长, 其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特别受到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苏州园林艺术是山水、植物、建筑、装饰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 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 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 把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

(一) 叠山理水的生态构造

对苏州园林来说, 里哪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大多以色白质柔的太湖石为原料, 经简易打磨, 形成假山的堆叠模样, 或模拟成云彩的千姿百态。形成的假山, 或是重峦叠嶂, 表现出一种厚重庄严的气质, 或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拙中有巧, 凸显出一种闲暇游玩的活泼氛围。这种巧妙的堆叠方式既增强了假山的气势, 又达到了一种意境美。经过雨水的滋润, 这些石头多柔滑又凹凸不平, 形成一道天然的风景线。

至于池沼, 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 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 其他的花草树木配合着布置。如果水面成河道模样, 往往会安排桥梁。如果要是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 那就一座一个样, 凸显各自的风采。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

(二) 植物的配置设计

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设计就是把诸如密林、孤立树、灌木丛林等植物设计元素进行空间配置, 通过设计、选材、配置, 发挥其不同功能, 形成多样景观。植物作为园林设计的元素之一, 在苏州园林的艺术构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园林里的花坛, 大都采用不规则的形状, 在坛子周围再种上各种类型的花木, 摆置些高低不一的峰石, 从而构成了以花、树为主, 草、石为辅的凹凸相间的小型景观。在开阔的空间中, 植物可以衬映山体、水体或建筑形体, 通过表现参差变化和浓重色调的变化, 来衬托空间背景, 如留园中部景区几株高大的银杏, 便是从人的视野上控制着空间范围与界面大小, 又增加了景深的层次, 从而形成了树木阴翳的景观。

植物还可以修饰和掩蔽不良景观。如垂柳可以柔化坚硬的墙体, 遮蔽有碍观瞻的构建物, 提供一种私密空间。苏州园林将这种掩映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欧阳修《蝶恋花》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小小的庭院却有“曲径通幽处”的效果, 是因为杨柳掩映了重重景观, 层层叠叠的遮蔽形成了一种错位的视觉效果。

(三) 建筑的堆砌陈设

园林建筑既满足了审美功能, 又承载了生活起居功能。因此这些建筑的尺度都不大通常简洁大方, 内部很少有复杂的造型图案。园林中体量较大的建筑多放置在边缘位置, 这样可以腾出空间形成一大块绿地或水面, 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廊是苏州园林众多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成分。苏州园林中厅堂等建筑多以曲廊绵延相连, 留园长廊就有三十多种漏窗。廊墙上通常会开设漏窗, 而最具意义的当推狮子林的“四雅”漏窗, 即琴、棋、书、画四漏窗。这样四种不同形状的漏窗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 又通风采光, 一举两得。透过漏窗, 隐约可见窗外或窗内之景, 为园林增添了不少特色。

(四) 色彩与装饰的设计

一年四季, 园林的植物都生机勃勃, 绿意盎然。春天, 万物复苏, 桃红柳绿, 小草的嫩芽泛着黄绿, 点点迎春花绽放在枝条上;夏天, 花木枝繁叶茂, 绿叶婆娑摇摆, 绿意迷人, 游人暑意顿消;秋天, 常绿树转为苍绿色更显凝重, 枫叶散落, 园里安静祥和;冬天, 雪花停落在深绿色树枝上, 地面铺满了白色的雪。

苏州园林的建筑多采用黑白两色,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不刺眼的广漆, 屋瓦和檐漏基本都是淡灰色, 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 淡灰色和白色相互对衬。这些冷色调形成了一幅幅“粉墙为纸, 树为绘”的平淡素净的有若水墨渲染的山水画, 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除黑白两色外, 部分亭内嵌朱、青、绿、黄等色, 与图案搭配一致, 显示出一种恬淡雅致或辉煌绚烂的色彩美, 与典雅的室内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二、苏州园林的人文景观设计

与皇家园林不同, 苏州园林是私人园林, 因而其人文环境反映出民众的精神面貌, 其造园艺术、建筑特色以及文人骚客们留下的诗画墨迹, 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 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

古代有三种哲学思想普遍存在于华夏大地:第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 宣传追求仕途、奋发报国的上进思想;第二种是强调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第三种是忍耐节欲、万物皆空的佛教思想。由这三种思想形态主导了古代民众的为人处世之道, 读书人往往最先接触并接受儒家的入世思想, 追求升官扬名, 在进入官场后, 要是不得志或者接二连三地受到打压, 有些官员为了摆脱其政治困境, 往往会选择辞官或避祸。在政治抱负不能如愿实现的情况下, 其思想意识会逐渐由儒家的入世向道家或佛家靠拢, 追求闲适清净的生活。明清时期, 苏州多有人才进入政坛, 在经历政坛的尔虞我诈后, 政治不如意的人往往辞官回家, 在家乡置地办园, 在苏州园林中有的起名为“拙政园”“怡园”等, 就是用来表达自己隐忍避祸的主题。

在归来隐忍的思想影响下, 私人园林必然会结合主人的精神诉求来建造与布置。外墙多高大而入口多曲折, 以此来表达的“隐”的思想欲求;内部建筑叠山理水, 远近风景各异, 来达到追求“归去来兮”的意境;以此推广, 园林几乎所有的构造、植物都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 如朴素典雅的楹联碑拓、高洁淡雅的梅兰竹菊荷等, 内涵丰富。

此外, “诗情画意”充满了苏州园林。由于主人多为文人隐士, 其做事绘画水平往往高超。苏州园林中的很多景点的名字便是来自于诗句, 这既增添了景物的雅致, 又显示出主人的学识素养。如留园的很多很多景点便是如此命名。留园以水池为中心, 水池南岸的建筑是“明瑟楼”和“涵碧山房”。明瑟楼, 取自水经注:“目对鱼鸟, 水木明瑟”。涵碧山房, 取于宋朝朱熹的诗:“一水方涵碧, 千林已变红”, 这两句诗词恰如其分地点出了两处建筑临水而建的模样。

(二) 优美宜人的休闲功能

在景观学等园林理论研究中, “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是人类对于景观与园林的本质性需求, 也是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终极性指向之一。优美宜人既要满足自身的精神愉悦、视觉的审美享受, 也强调要回归自然, 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苏州园林的景观石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建造而成, 每一位园林设计者都试图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意境, 但这种意境归根到底依然是人主观愿望的表达与反映。人们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工匠的设计与施工而形成这样的一种富于动态与优美的环境。也就是说, 苏州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是被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 进而给观者带来视觉与精神上的享受。

以秫香馆为例, 它是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秫指高粱, 可以做烧酒。秫香馆接近北园, 墙外是一片农田, 因而起名秫香, 这样主人便可以在漫步于秫香馆的同时可以观赏到农桑田园, 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此外, 园林各处或以假山包围, 或层层叠嶂, 或曲径通幽, 或白墙长廊, 观者既可以细细驻足于各处观赏游览美景, 又可以在其中捉迷藏、荡秋千等, 更可以尝试亲自采摘果实之乐, 因而园林的休闲功能设计也是十分巧妙。

三、苏州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现代景观作为城市的调节中心, 在游人娱乐、休憩赏玩, 弘扬城市人文内涵上起着重大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多数景观盲目的堆垒砌造却不加以修正磨合, 千篇一律, 缺乏人文要素, 出现了很多问题。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景观设计起到了启示作用。

(一) 注重人文景观的塑造

苏州园林始终以文化、意境为根本, 并将其具体表象化, 体现在园林的各处, 在游人一进入园内便散发着其独特的人文气息。而目前我国多处景观仅仅是从构图角度出发, 虽然对游人的视觉冲击力度大, 却缺乏当地特有的人文底蕴, 这样的“千板一面”往往沦为平庸。因而景观设计要遵循文化主导的原则, 以生态学的角度指导设计施工, 设计手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符合自然地规律,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营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景观景色。

(二) 注重建造过程的持续性

苏州园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历经风雨洗刷, 在长久的岁月中不断地加以修复、改造而成至此才有苏州园林今天的风采。苏州园林里的亭子、池沼抑或假山, 在历代都会加以增补减修, 工作十分细致而连续, 甚至其植物也会根据枝叶的长势而加以设计造型, 因而其完成时间具有高度的持续性。而现代很多景观试图只用一张蓝图一次性就把所有的问题解决, 这样是危险且不可靠的, 因为景观的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因此, 现代的景观设计要讲究后期的跟踪服务, 根据景观不同时期的增长状态加以改造或修补, 这样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成果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语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2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4、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大胆发言,说真话的良好心理品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分析:

教案是公开课上教师与陌生的学生力求一节课完成《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由于教师与学生互不了解,又有许多听课和评课老师,因此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组织教学环节,力求调节好学生情绪、激活学生思维。

全堂课的设计,教师把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学习范例、自主表达作为第一要素。力求让师生忘记公开课的功利目标和压力,自然的、真实的展示自己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3

首先,我请同学来读一读这几个生词。(出示生字)

出示课件:训练一、理清文章思路。话题:《苏州园林》——全文构思严密,脉络清晰。

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关于思路,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课件显示:建议大家分两步完成:

1.提主句。(提取主句就是提取文中各段的总说句、首括句、中

心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的句子,以表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

2.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3、4、5、6段与7、8、9段的位置关系。(3)分析第4段与3、5、6段的关系。

师: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依据来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1)总分关系有几种表现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2)主体部分前四段分别介绍了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后三段分别介绍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物的色彩美。(由主到次)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的顺序。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课件显示:

结论:《苏州园林》——全文构思严密,脉络清晰。

课件显示:小结:分析说明文的思路,主要是三“看”——看全文的总分关系;看主体部分的先后关系;看文章段落的位置关系。

课件显示:训练二、分析段落的层次。话题:《苏州园林》——文中段落规范,极有层次地展开。

建议大家这样实践:分析第4自然段的层次。

课件显示:

结论:《苏州园林》——文中段落规范,极有层次地展开。

小结:课文中可以学习的段落层次的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主次式。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苏州园林》缜密的思路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前行,去探寻《苏州园林》的语言之美。

由《苏州园林》看说明文的情感教学 篇4

说明文也是可以教情感!感慨之余, 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课堂是朝着未知方向前进的过程, 因为它是学生的一种内心的旅行, 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让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话:出发, 朝着语文的方向。

一.带着目标出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是形成情感态度的前提。比如, 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石拱桥》时就结合文章的最后一句引领学生分别归纳出赞颂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的主题, 而在《苏州园林》《桥之美》《说屏》等科学小品文中也无不掺杂着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使得说明文生动形象,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可是, 对于说明文的情感教学却是很容易走偏, 一不小心就会跌进记叙文情感的引领中。我在8班处理《苏州园林》的问题导读—评价单元最后一个写作训练题时就出现了引领中的偏失, 题目是要求学生来写我们的竞业园学校, 而在要求时我对情感要求突出太多, 结果导致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写成了记叙文或散文, 有三分之一同学写成了不是任何文体的四不像文章, 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写的很像说明文, 可见, 在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有多么的重要, 一点点的偏失可能耽误学生的一生。

所以我想, 带着目标出发, 不是不顾文体特点, 而是更要注重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考点及解决要点。

二.倾情对话, 在路上

我们要引领学生与教学资源真情对话, 而这种对话是独立的主体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的双向交流, 是双方视界的交融, 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

对于说明文的情感因素的挖掘、体会和迁移, 是说明文教学的难点, 叶圣陶先生饱含深情地说明自己家乡园林的图画美, 情趣兼备、匠心独运, 语言生动形象, 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从文章的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也可以看出。

1.生本对话

自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查划写记练思, 学生从五个角度 (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结构及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及特点、拓展延伸等) 提出问题, 并合理运用资料书拓展学习的视野。此时, 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以各种方式走进“苏州园林”:文本阅读、图片查找、网上评价、想象绘画, 课堂结束, 11个小组共提出了23个问题, 而这些问题有知识的、内容的、写法的、情感的和拓展的, 收获是沉甸甸的。

2.生生对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小组建设使学生的合作达到了高效。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独立和差异的个体形成一个雷打不动的坚实的集体, 每一个6人小组都像一辆小动车在课堂上奋力前行, 全班11个组组成一辆65人的动车在知识的轨道上奔驰。他们共同探讨、竞争、展讲, 畅谈收获, 探索规律和方法, 解决了如“课本为什么收入《苏州园林》做教材?”等高难度的问题。生生对话, 最大限制的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发展了自己, 完成了自我主题的建构。

3.师生对话

作为教师, 我与学生同行, 伴随着知识的同行和精神的成长。我们共同探讨《苏州园林》严谨的结构, 我们一起仿写文章生动的描写和简约的议论, 我们共同探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答题规律……我欣赏我的学生, 我赞美他们的每一点滴的进步, 学生对我的欣赏也使我不断走向完善, 我和学生约定要做最优秀的自己。

4.自我对话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而这种成长来自自我反省, 所以, 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鼓励、自我安慰、自我评价。就拿《苏州园林》的教学来说, 仅仅建构文意是不够的, 还要学习叶老写作的能力和情感。引导学生在内心深处学会与自我对话, 构建起自我的知识、方法、信念、品质, 不断完善自我, 学会做最优秀的自己。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5

潍坊八中 曹莉

【课前延伸】

主题阅读——

美丽的苏州园林 凤章

每次到苏州,我总要到几个园林里走走。

在那玲珑奇巧的假山石畔的小亭里,在那碧水池边的水榭前,喝上一杯虎丘茉莉花窨制的花茶,然后,或斜倚朱栏,或漫步长廊,或小坐花厅,或攀登楼阁,或穿假山石洞,或踏深幽曲径,饱赏园中如画的景色。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一百五十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现在开放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不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座罢了。然而,这些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美。

沧浪亭的美,在于它的清幽、古朴。它在苏州园林中,年纪最大。它是九百多年前北宋苏子美当时这位苏学士刚刚丢了官,流寓苏州,在南园买了块地方建造了这座沧浪亭。南园靠近盘门,那时候盘门内外的自然景色是很美的。“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苏学士颇为喜爱这一带秀丽的风光。但是,他所买的地,仅仅是南园的一隅,建造一座小小的园林,如何能把南园和盘门内外优美的自然景色都收进去呢?感谢能工巧匠们,他们创造了园内景色和园外自然景色融合于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建筑??沧浪亭的美丽多姿的复廊。

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条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并不在园里面,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处,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复廊尽头是登楼的梯子,小楼名叫见山楼。登楼纵目远望,原来苏州的城墙、城河、盘门古塔,远处的上方山,一览无余。难怪刻在园中那座沧浪古亭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许多退休工人在这里品茶、弈棋,特别在复廊外廊面河拐角处,有一钓鱼台,常有老人在那里垂钓。

狮子林的美又不同了。它是以假山为胜的美丽的园林。

在指柏轩,我们看到的是石笋耸立的十二奇峰。峰间夹立高大的古柏,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的感觉。穿过指柏轩,立在真趣亭里看假山就更妙了。只见那些假山石,高低起伏,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再仔细一看,那些假山,全像狮子。躺着的、坐着的、匍匐着的、用后腿立着的、歪头憨笑着的、抱着绣球的各式各样的狮子,逼真极了。这就是狮子林的来历。当你走向那些“狮子”,踏上假山,或钻一钻山洞,那山上山下,洞里洞外,盘旋曲折,变化无穷,有千山万壑之感。

拙政园山水亭台,交相掩映,处处满溢着诗情画意。它是一座大观园式的江南的秀丽园林。它既有一种凝重古朴的美,又有一种素洁淡雅的美,这两种美,竟通过它的巧妙的结构和布局,统一于一体,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

拙政园的建筑,由东、西、中三个部分组成。园的中部,以荷花池畔远香堂为中心。这远香堂造得很巧,虽是古建筑,但厅堂里没有一根柱子,人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园内四周景色,所以它又称四面厅。厅的东、西、南三面,分布着亭台楼阁,曲桥、飞虹桥、水阁、香榭以及船形的香洲,组成了一组精巧富丽的建筑群。厅北傍水,有一条小桥,过小桥,穿“荷风四面”亭,这里荷池垂柳,曲径小道,盘上一座很有野外风味的土山,又使你享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明代画家文征明很欣赏这地方,特地在土山四方亭上题了一匾一联。匾曰“山花野鸟之间”,对联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可见山野风味很浓。这大厅半在平地,半在水面。在平地的那一半,名为“十八曼佗罗花馆”。曼佗罗花即山茶花,馆前栽的18株山茶花仍然在傲然怒放。在水面上的那一半,叫“卅六鸳鸯馆”。

留园的华丽楠木大厅,贯穿全园二百余丈的曲折长廊,那高耸挺拔的三块巨大的稀有的太湖石、冠云峰、朵云峰、岫云峰,都吸引着游人。

苏州园林,虽然各有性格和特色,但也有共同点,即它们不是一看就完的,而是有一种含蓄的美!眼前的景色已够动人的了,你以为就此为止,可一转眼,意想不到的美景又展现在你的面前;你方在回味刚刚见到的优美的建筑艺术,可突然间又一个奇妙的景色把你吸引住了。

【设计意图】

阅读关于苏州园林的其他文章,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风景、建筑等知识有更详细、更深入的理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3.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事物特征与说明顺序是学生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本文的语言优美而准确,让学生赏析文艺性语言的同时,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文章后,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知识链接 1.说明文文体知识 ⑪常见的说明顺序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空间顺序。②时间顺序。③逻辑顺序。⑫常用的说明方法

①下定义。②分类别。③举例子。④作比较。⑤打比方。⑥列数字。⑦列图表。⑧引资料。⑨作诠释。⑩摹状貌。2.走进作者。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设计意图】

文体知识与作者资料的提供,使学生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分析课文。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结构美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扫清字词障碍。2.“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建筑者一致追求的是什么效果?

3.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以“ 的苏州园林”的句式,说出你心目中的苏州园林,并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

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并对苏州园林有自己的初次印象。

(二)合作探究——语言美

文章的语言准确简洁,却又生动传神,请结合喜欢的语段从说明方法角度进行赏析。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设计意图】

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学习认识,从更深层面去认识、赏析文章的美。

(三)精讲点拨

【设计意图】

学生的精彩赏析展示给每一位同学,互为学习补充。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方向性更强。

(四)挑战自我

请你以导游的口吻介绍你认为苏州园林最美的一处或一点。自己先思考准备,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推荐展示并点评。

例如,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沧浪亭,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踱步沧浪亭,可以看见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们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再次深刻感受课文内容,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可以督促学生加强日常积累。

(五)拓展延伸——创新美

潍坊白浪绿洲湿地公园,在潍坊人的眼里“如诗似画,碧水绿妆”,被誉为北方的“烟水江南”,形成了“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碍山”的独特意境。徜徉在白浪河上游湿地公园,宛若走进了野外的森林,各种色彩斑斓的花灌木与成片栽植的高大树木相搭配,成片的树林郁郁葱葱,环境幽雅静谧,俨然是“江北的苏州园林”。

请你选择其中一副图画,游览过的同学也可以另选自己喜欢的景致,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来,能使用说明方法更佳。(1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描绘身边的景物。既可以使学生更熟练的运用说明方法,又可以锻炼提高写作能力。

【课后提升】

请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二册“园林亭榭”部分,欣赏园林的美丽景色,摘抄文中的优美语句,丰富自己的积累储备。

【设计意图】

《苏州园林》教学谈等 篇6

梁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撰写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根据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程序作了如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的美景,插入导语: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江山秀丽、建筑奇特、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赞美的俗语。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听了这些赞语,同学们对这些地方一定会更加向往。是的,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无怪乎人们把苏州园林称为“园林城市”。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了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课文,漫步园林

1听读: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

2朗读:放声自由朗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段大意。

3思读:速读课文,思考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观赏园林

1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的呢?认真品读课文第三段至第九段,抓关键词,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三至第九段介绍的内容及其特点。

2提问: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分别与哪几个自然段对应?第二段与第三段至第九段是什么关系?此环节的设计理清了总、分、总的结构,体会这样构思的好处。

四、赏读课文,畅谈园林

1活动“导游大比拼”——赏读段落美: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精读课文中的一段,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苏州园林某一方面的特点。此环节学生要能说好,就能认真去赏读相关段落,更能使本课的教学达到高潮。

2赏读语言。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揣摩语言,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对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杜胜林

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创作。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而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那么,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该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是学生接触的高质量的精神财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采用各种方式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注意把握好情节,扩写成一篇小说;在教学《欧也妮·葛朗台》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再造思维,应用夸张手法,将其改写成戏剧;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还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不断想象,一起为其续写不同的结尾。

教学中通过改写、续写、扩写等方法,一方面可以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周密计划,科学安排,系统训练。在运用形象思维训练想象时,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新世纪畅想”“30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探索,从而培养、训练学生应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活跃思维,从而创造既有科幻共性,又有自我个性的新形象。这样,作文教学富有吸引力了,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了,更加喜欢思考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并提高了想象思维能力。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苏州园林》教学,双向联系,通感联想,情境激创

所谓“双向联系, 通感联想, 情境激创”是指教学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互补, 巧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进入情境, 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 使其相互沟通, 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统合成的一种教学方法。《苏州园林》通过对苏州园林中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探讨, 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感知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了解中国园林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一、理论依据

1. 认知的直观性

在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演绎中, 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按照控制论的心理原理, 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运动形式, 其既包括外显行为, 又包括思维和符号等内隐行为。在给定的情境中, 人们根据环境的反馈改进他们的行为。用了情境教学法, 它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 使学生亲切可感、身临其境, 在情境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学习。

2. 操作的可行性

操作往往与具体的认识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 相互影响、交流可使他们不断了解他人的观点, 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同时可综合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情感的可行性

在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 使其相互沟通, 产生共鸣,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创造的主人, 自然而然地使情感得以渲染、升华, 达到认知、操作、情感的同步提高。

二、课程结构

1. 生活—导入课题—通感联想, 激情引趣—初入情境

由生活实际进入课堂教学, 针对具体内容, 凭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官, 以一种或多种感官引发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迁移, 使各种感觉相通、相综合而衍生出对事物的联想,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自然而然, 顺理成章, 导入课题。如在《苏州园林》中请学生通过一段电视《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片段感受私家园林的气氛, 联想到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私家花园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感受书中的主人公在这个私家园林中的生活, 聚客会友、读书作画。接着在苏州评弹的悠扬乐曲中播放苏州园林的优美图片,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从而进入苏州园林中, 与此同时请学生初步进入角色。

2. 讲授新课

(1) 分段教学, 激发情感。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留空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分阶段解决重点, 突破难点。从学生最熟悉的亭台楼榭进入苏州园林, 拙政园, 荷花池边, 柳树轻浮, 使学生身临其境。再到拙政园中的听雨轩, 到历史名迹中的人文景观, 与文徵明的渊源。最后让学生体会到园林的造园因素, 它们构成了诗情画意的园林, 体会到艺术从生活中来, 以及这些造园因素中的艺术人文内涵, 认识苏州园林是文人园林的实质。其间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 成为学习的主体。

(2) 联系旧知, 培养自学。

学生对于苏州园林中的这些文化遗产、人文景观是有模糊概念的, 只是知其一不一定知其二, 请他们联系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 初步尝试, 互学互教, 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

3. 学生自主—升华情境—提高审美

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 他们的激情被唤起、提高, 他们发现其实熟悉的苏州林园中有许多新的东西等待他们发现, 有许多景观他们游览的时候并没有发现, 有许多典故文化知识是他们不知道的, 有许多美景他们当时没有体会到的。此时, 请他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绎情境、发现园林中的人文艺术, 发现艺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点、线、面结合,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从学生角度入手促进审美能力提高、情境升华。

4.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发散思维

生活、江南文化、人文艺术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 与之相结合的苏州园林是中国文人艺术的精华, 将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山水花木、建筑等融于一体的中国园林,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 内涵最丰富,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本环节不仅要对本课所学内容予以小结 (形式可由学生小结、教师复述等) , 还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情境发散到生活中去运用。

三、教学策略

1. 双向联系、互补的策略

教学实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有位艺术大师曾说:“艺术源自于生活”, 正如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一样, 艺术“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生有更多的素材, 将它们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开拓学生思路, 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更有助于美化生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苏州园林》的教学正是如此, 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 让他们感知、发现、了解园林中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等造园因素中的生活艺术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

2. 情境激发、渗透的策略

情境即情景, 是指一定场合的景象、境地。在特定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中, 如本课的地点———苏州园林, 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 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运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加上分段教学、联系旧知识, 循序渐进、逐步渗透, 学生之间互教、互学, 取长补短, 具体感知, 增强学习效果。

3. 感官调动、交互的策略

学生进入情境后, 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充分调动, 并互相沟通, 产生共鸣而激发创作意识。感官的调动不是机械的驱动, 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发展的活动, 它为情境的推进、知识技能的传授、情感的激发提供有效条件,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感觉交融, 身心愉悦。

四、教案应用

课题:苏州园林。

类别:美术。

课时:2课时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

年级:九年级。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欣赏, 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 (2) 技能目标:在对园林艺术造型要素的分析与研究中, 让学生体会环境与人的关系, 认识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园林———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赏析,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艺术, 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对园林艺术特点的学习, 学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参观旅游中分析并掌握园林的各种要素。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要素。

教学难点:中国园林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造园艺术中的“诗情画意”的最高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红楼梦》大观园的影视资料, 描绘苏州园林的图片, 关于苏州园林内的历史名迹、文化遗产、人文景观的资料, 苏州评弹的音像资料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

多媒体播放《红楼梦》片段。提问:这是哪部名著, 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伴随着苏州评弹悠扬的乐曲切入苏州园林的画面。学生感受熟悉的苏州园林是如此的动人。 (进入情境,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大家应该更熟悉? (师生共同探, 进入课堂的主题)

教师揭晓今天的游览地点———拙政园 (学生很熟悉的地方, 可以快速进入角色)

2. 讲授新课

(1) 苏州园林有“名园之冠”的美称, 是现存私家园林的代表。 (图片映示进一步进入情境)

(2) 园林的起因: (1) 提问式进入。 (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思索私家园林多集中于江南的原因, 使他们自主联系旧知。) 师生共同探讨, 地理气候因素, 交通航运因素, 经济因素, 人文因素 (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联系已知的地理历史知识, 是讨论的主体, 教师起到引导和串联的作用。) 。 (2)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 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向我们介绍一个园林 (简单介绍, 参与其中, 教师穿插影像资料,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他们的各种感官和情感。) 。

(3) 园林元素总述。提问:为什么古人要在咫尺之地凿池堆山, 创造出曲径通幽, 峰回路转, 移步换景的效果吗?学生讨论。教师切入拙政园的画面 (这一部分, 让学生联系旧知识,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

教师小结: (1) 中国的造园艺术深受儒、道家影响。 (2) 万物静观皆自得, 要想保持清静无忧的最佳心态就要让心灵融合于自然之中,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3) 即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源于自然, 高于自然。

(4) 园林元素分述。在园林中凡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各种风物、环境皆可为“景”, 构成园林主要物质就是造园要素。山水、建筑、陈设、植物、桥、建筑小品 (在分述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 边映示园林的画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学生从拙政园的情境中体会出园林的主要元素, 感受园林的诗情画意。) 。

(5) 园林中的人文内涵。 (映示图片, 进入人文情境) 师生共同回想园林元素中的人文内涵 (激发情境) 。学生举例, 如:园林中的漏窗以“琴、棋、书、画”作为花窗的装饰, 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关系。教师讲解许多文人参与设计和造园, 古典园林中的绘画、诗歌、文学在园林景致、匾额楹联、陈设布局中的体现 (把学生的情绪推向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殿堂, 体味园林的人文精神内涵。) 。

(6) 历史名迹:文徵明与拙政园, 简单讲解文徵明与拙政园的渊源 (园林与文人画家渊源的现实例子。) 。

3. 总结收获

生活、美和人文精神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 处处都是诗情画意, 看你有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将情境延伸到生活中, 发现生活中的艺术, 体味人文内涵。) 。

参考文献

[1]普通初中课程方案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师教学用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普通初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8

1 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技巧

园林艺术是环境艺术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 当人们想去享受园林环境时, 就必定会关注山石、水体、植物等园林环境中的视觉符号或者是其余的视觉元素, 以此来获得深层次的体验。第一, “点”的巧妙运用, 可以让画中有诗。园林景观各有特色, 如多姿的杨柳、苍劲的松树、典雅的兰草等, 当它们共同组成在一起, 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缺少一点意境, 我们就可以利用“点”的方式来弥补。如在绿树成荫的区域点缀一个小亭, 这样就有了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第二, 多角度增“面”, 这样可以让园林妙趣横生。园林设计一般都有人工拱桥、天然河流, 但却不能单独地讲究古树名木、叠山理水, 还需要一点“天然图画”的风韵存在, 让植物配置拥有更多的自然景观支持, 这样的园林生态自然而然就会增加一份自然趣味[1]。

2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运用

一直以来, 人们都把苏州古典园林称为“文人园林”, 我们也能从其中发现无穷无尽的视觉元素。

2.1“点”

在整体园林景观设计中, 点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元素, 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对于一个完整的园林景观而言, 需要亭子、植物、湖泊等作为其点, 而具体的摆设与方位就决定了园林景观的整体设计。点可以拥有一定的功能, 如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同时也可以进行视觉信息的传递。考虑到点拥有聚积的特点, 所以, 在出现点的景观时, 无论是在某一个园林角落, 还是处于整个园林景观的中心, 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 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一点设计运用最好的是苏州园林的景观设计, 在苏州园林中, 大量的楹联、匾额、书画、摆件、家具陈设等无一不是精美的园林点缀艺术品, 无一不蕴含着古代的哲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意识。

2.2“线”

线, 即按照某种顺序进行点的排列, 并且具备一定的方向性。而线的本身可轻可重、可粗可细、可直可弯, 不仅拥有极大的可变性, 也具备一定的可塑性。这样的可塑性更多的是表现在速度、连续以及力量等方面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 巧妙地运用, 可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2]。当然, 不同的背景所带来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在园林景观中, 小径、小桥等元素, 都是线的组成, 不过, 线的方向不同、长度不同, 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差异。从数量上看, 留园内建筑在苏州诸园中占据第一的位置;从空间上看, 留园内建筑做了突出处理, 将古代造园家的技艺与智慧充分体现了出来, 占据苏州园林的冠军宝座。整个留园共包括4个部分, 在同一个园林中能同时领略到4种不同的景色, 即山水、山林、田园、庭园;东部以曲院回廊的线性排列获胜, 景致尤为突出。

2.3“形体”

苏州园林设计中大多以假山称奇, 自然堆砌、土石相间;同时配以多变、丰富的景观建筑, 配置精致、错落有致的园林植物, 曲折而起伏, 紧凑布局、可分可合。在一个空间之中, 当点线面相互的连接, 就会形成形体。在园林景观中, 拥有房屋建筑、假山、雕像等多种形体, 而这些形体的出现, 让园林景观更具多样性, 正是因为其特异的结构, 就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 也因为它具备多样性的特点, 可以同很多元素相互组成, 并相互协调。这种相对的存在感, 会给人带来空旷而又舒适的感觉, 引起人们的遐想。

3 结语

从传统的中国园林里学习如何在景观设计中应用视觉元素, 可贵之处在于学其神韵, 切忌简单地抄袭其形式。要想深刻理解祖先卓越的智慧, 首先就应充分尊重自然, 使景观回归最本真、最朴实的模样, 并在回归过程中发现新的自我, 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只有这样, 才能使景观设计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审美需求相符, 最终走上一条现代气息浓厚的、充分融合自然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景观设计之道。

摘要:在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 视觉元素地位逐渐显现, 凭借良好的视觉元素, 能够让人们产生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本文在分析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应用技巧的基础上, 对苏州园林的视觉元素具体的应用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对今后园林景观设计带来一点启示, 推动园林景观业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视觉元素,苏州园林

参考文献

[1]杨秘, 王学良.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4) :237.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9

关键词:园林设计,地形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原则

1 园林地形设计

1.1 园林地形设计的概念

园林地形设计即是在园林景观工程中,按预期的景观效果,有效控制其地表的起伏形状的地貌。

1.2 园林地形设计的原则

1.2.1 因地制宜原则:

首先要考虑尽可能地利用园林实地中的自然地貌、地物,例如原有地貌或平坦或起伏,有山岗、沼泽等,基本符合或部分符合设计效果预期要求,就在充分尊重原有地貌的基础上,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对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起伏、自由布局。

1.2.2 使用功能原则:

园林中活动内容多,景观要求丰富多彩,地形设计应满足园林功能上的要求,如游人集中的地方,体育活动场地要求平坦;欣赏自然风光的地形要有起伏。

1.2.3 景观要求原则:

园林应以优美的园林景观来丰富游人的游憩活动,所以在园林地形设计中,应力求创造出能满足园林景观要求的游憩活动广场、水体、山林、草坪等开敞、郁闭或半开敞的园林空间意境,以便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使园林布局更完美、更实用。

1.2.4 施工要求原则:

园林地形设计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还必须使符合园林施工中的要求,例如堆山与堆山坡度的关系、各部位的排水坡度、理水驳岸坡度等,都需严格、合理地计算安排。

1.3 园林地形设计的常用方法

1.3.1 平地:

平地不同于一般建筑物室内的地面,其实际是具有一定坡度的缓坡地。园林景观工程中,一般均按一定比例设置有平地,便于群众性活动、人流集散和排水。

1.3.2 堆山:

即园林工程中的堆砌假山、掇山、置石的行为。堆山、叠石应注意不能孤立而行,其和自然界中的真山相比,体量小,然而却有石骨嶙峋、植被苍翠的特征,辅之以独立或经典的置石形式,会使游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深山幽林,达到最终的景观营造效果。

1.3.3 理水:

“所谓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很好地总结了园林地形设计的精髓所在,从自然山水风景到人工造园,山水始终是景观表现的主题索材。理水不仅是重要的造园素材,还有使用功能,如开展水上活动、增大空气温度、调节气温、吸尘等等。

2 植物配置设计

2.1 植物配置的基本概念

植物配置设计是指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预期的设计期待,设计师结合工程实际的地形、地貌、构筑物及实用功能等情况,在遵循工程当地的气候、气象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各植物枝、叶、花、果的形态,充分考虑其阴阳性、病虫害、花期、果期后,有目的、可实现地科学合理安排即将种植的植物物种及数量,使植物朝着预定方向生长,丰富空间层次,最终实现预期效果。

2.2 植物配置设计的原则

2.2.1 因地制宜的原则:

选用树种要考虑环境因素,从而使树木生态习性和园林栽植地环境条件相适应,达到树和地的统一,使其生长健壮,充分发挥园林景观艺术功能。因此,适地适树是园林植物配置设计的最首要的最基本的原则。

2.2.2 性质和功能要求原则: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充分研究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要求,并围绕这些性质和要求开展设计。如街道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美化市容、蔽荫、交通,植物配置设计时,保证美化市容、解决蔽荫的同时,考虑疏导交通的作用。又如厂矿区绿化,考虑美化、蔽荫的同时,还应考虑植物的滞尘、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防火等作用。

2.2.3 科学选择植物物种原则:

园林景观工程中,进行植物配置时,应结合绿地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及实际情况,科学的选择物种。例如行道树满足的主要功能是蔽荫,因此值物配置设计时,要求选择树干高、容易成活、生长快、适应城市环境、耐修剪、耐烟尘的树种。

2.2.4 多样性原则:

植物大至可分春花、春叶、夏花、夏果、秋叶、秋果、秋花、冬叶、冬果、冬枝干、三季彩叶、树形奇特等多种类别。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时,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进行科学地综合选择,从平面构图、立体层次等多角度、多方面丰富预期景观效果。

2.2.5 和谐原则: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空间与体量的和谐关系,充分综合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种植环境、树种习性的相互和谐关系。

2.3 园林植物配置设计的方法

2.3.1 孤植:

孤植是指单株植物孤立种植的配置方式,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是2~3株植物紧密栽植,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孤植树做为主景是用以反映自然界个体植株充分生长发育的景观,外观上要求挺拔繁茂,雄伟壮观。

2.3.2 对植:对植是指用两株植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

2.3.3 列植:

列植是指植物按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列地栽植的方式,列植形成的景观比较整齐、单纯,通常与道路配合,构成夹景。

2.3.4 丛植:

丛植通常是由2~10株甚至以上的乔木或乔、灌木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方式,即树丛。配置树丛的地面,可以是自然的植被或是草地、草花地,也可以配置山石或台地。

2.3.5 群植:

组成片植的单个植物数量一般在20~30株以上,也称植物群。因此植物群应该布置在有足够距离的开阔场地。

此外,在植物配置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植物配置中线型的处理,根据空间的线型来布局搭配乔木和灌木,如果中轴线明显,那么植物种植要遵循这种布局。植物配置中光与影的关系,阳光与阴影的比例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株的需要。植物配置与地形的关系,例如想让林冠线比较平缓,那可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种比较矮小的植物,在地势比较低的地方种比较高的植物。植物配置中应用奇特造型的树种,如为了表现热带风情,可以群植棕榈来表现。植物配置与距离的关系,当远景或借景缺乏吸引力时,在远处群植可使前景中的植物显得更为突出。植物配置与动、静空间的关系,用线的形式来分割空间,隔离安静休息区与公共游玩区域,形成动静对比。植物配置前景的处理,如有的地被植物会开花,如蟛蜞菊,开黄色的小花,若在斜坡上群植效果较好。外形与植物配置的关系,可以使形状相似的植物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这样会创造出一种节奏感,把整个设计统一起来。

3 结语

做好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园林地形与植物配置设计,是园林景观工程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园地形与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在遵循传统总结出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应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美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人体工程学及社会科学等各方知识,坚持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胡旭明,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探讨[J].山西林业,2011(10)

[2] 奉振军、刘旭紅.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表现[J].宜春学院学报,2009(2)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篇10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我国的周朝时期, 就已经有了利用自然的山水、树木进行的造园活动。受神话故事的影响, 周文王建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囿。在囿内挖瑶池筑高台, 供帝王将相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开始有了自然山水的萌芽, 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宫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建造了滨临渭水的阿房宫, “引渭水为池, 筑为蓬、瀛”。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景观形制。

2 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 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 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 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 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 而是以曲为贵, 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 耐人寻味, 平静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收敛, 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 都变化无穷, 各有特色。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3.1 学习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传统园林的精髓在于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的布局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等, 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花影, 花香, 虫鸣等。这些都是在广博的自然画卷中经过高度的概括与升华, 形成的“高山流水, 鸟语花香”的佳境。这些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 恰恰是“人化的自然”, 它融会了创作的个人情趣, 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山水园”的精华。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 所谓“虽由人作, 宛白天开”。

3.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古典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摹本, 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 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 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 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经验加以浓缩概括, 提纯典型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 多接触真自然山水, 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 近而更好的总结它们美的本质, 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设计作品中。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意境高远, 诗情画意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看古典园林之内涵, 达到园林意境创作的“情景交融”, 在有限的园林艺术形象中感受无限的诗情画意。

景:一座园林是由许多景点组成, 而各景点均可含各自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 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 山石等, 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称。景物所表达的境界, 通过精神诗句来点晴,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意象完整的景。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境: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 空间由建筑、山石等所构筑而成, 是有形的、有尺度、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 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 是无形的、无尺度的、由景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彷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如网师园水面小,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 水面聚而不分, 仅在东南和西北伸出水湾小涧, 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穴状, 却能造成源头深远, 使你感到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 无形中扩大水面界线, 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情:情是由景作用于人, 人感悟到境, 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 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 这就是情景交融。

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 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 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 则表现为植物芬香,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说得是梅花的香味;作用于耳的信息, 则反应在园林中不同的景观上, 如拙政园的“听雨轩”, 轩外下雨, 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人松间, 发出沙沙松涛声, 感受宁静, 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 无论从造园手法还是文化特征上看, 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丰富的。我们在学习、借鉴时, 要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 站在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及其美学特征, 提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六汀, 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商业实践中的道德下一篇:化学实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