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上语文苏州园林

2022-06-21

第一篇:8上语文苏州园林

五上语文5--8单元教案(路红红)

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

“有趣的汉字”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五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二、三课时:分组活动。根据制定的计划,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调查、整理学习的资料。

第四、五课时:展示、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过程:

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一课时)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

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交流活动成果(两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林杜刘孟)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家庭作业

熟记文中的歇后语 教学反思:

汉字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人们的智慧结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并引发他们早期阅读的兴趣,激发孩子对认字产生兴趣。我先出示图一,让学生找找哪些文字是

我国的汉字,大多数学生很快的说出了第一项,有的读出了“中国、多少”等汉字。出示图二:我先把画有图画形状的一半让学生先看。让他们说出这是什么?(火、山、人),看了这样的形状你能猜出后面的子应该如何写?接下来再让学生看(火、山、人)的写法,让他们认一认,读一读。你们看这些文字像不像它的形状。我告诉孩子们我国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它是从图画的形象中创造出来的。最后,鼓励他们今后要认真学习汉字。培养孩子渴望认识汉字的一种心里。

我爱你,汉字

教学目标的确定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字的演变。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综合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教学难点: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课时划分: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走近汉字

1.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2.课件出示:

(1)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2)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3)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4)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过渡: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请同学们静静的欣赏(课件演绎汉字的演变过程)。 师: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一直到现在的简化字,看一看最原始的甲骨文到现在与之相对应的简化字,当两个跨越几千年的汉字同时出现在眼前,你们心里有何感想。 相机板书:有趣 神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快速默读,你对汉字又会有新的了解。

3.学生默读

4.同学们,想去了解更多的汉字吗?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板书课题 有趣的汉字)

二、阅读材料,初感汉字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

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

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⑴ 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⑵ 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 自渎活动建议。

② 汇报交流:(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⑶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家庭作业

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三课时

一、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真制订了小组活动计划,大家按照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体会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开展活动的情况。

二、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大擂台:

首先,我们从猜字谜开始。同学们,你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就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⑴ 提出活动要求。

⑵活动开始。①必答题(字谜)②抢答题。③附加题

⑶ 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⑷ 畅谈感受,体验乐趣。:① 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

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⑸小结猜字谜的方法。(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师:一个汉字就像一幅画,一个汉字就像一首诗,一个汉字反映一段历史,它让我们如此沉醉,如此着迷,它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谐音大舞台:

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就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谐音大舞台,再次感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歇后语:

【出示阅读材料中的歇后语】自由读,发现其中的谐音后指名读,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父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交流其它谐音歇后语

师:谐音歇后语真有趣!老师也带来了四组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前半句,点击出示后半句。】

(1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礼)

(2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3和尚的房子----------庙(妙)

(4老九的兄弟----------老实

(十)

2、讨论谐音广告语

师:汉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于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广告词也借用了成语、俗语,取谐音换新义,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课件出示谐音广告

语:点击出示正确的词语】

沐浴器--随心所浴( 欲 )

咳嗽药--咳不容缓( 刻 )

洗衣机--爱不湿手( 释 )

蚊 香--默默无“蚊”的奉献( 闻 )

麦当劳--年年有鱼( 余 )

服装广告--衣衣不舍( 依 )

饮料广告--有口皆杯( 碑 )

华素片广告--快治人口( 脍 )( 炙 )

黄河冰箱广告--领鲜一步( 先 )

牙膏广告语--牙口无炎( 哑 )( 言 )

自行车广告--乐在骑中,“骑”乐无穷( 其 )

6、汉字历史知多少:(课件出示:)

(1)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 )。

(2)汉字中()字最多。(形声字占82%。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占汉字总数的67%。)

(3)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字是()(汉字中使用率最高的是“的”字,平均25个字中就能遇到一个。)

(4)汉字中读音最多的是“那”字,(有:nā,ná,nà,nã,něi,nu?,nâi,nuî汉字中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中读“yì”的字有103个,《辞海》中达195个。教)

7、讲 “一字值万金”的故事。(组内互说,在此基础上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8、小小书法展:(事先把教室用学生自己书写的书法作品进行布置。)

⑴明确参观要求:

①言行文明,不要拥挤和大声喧哗。

②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③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

⑵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和动手的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家庭作业

熟记文中所学的歇后语。

第四课时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 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 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

⑴书面汇报。

⑵合作汇报。

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 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六、作业安排

1、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办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小报。

2、喜欢读书的同学,找有关汉字的书读一读。

3、喜欢上网的同学,在以下网站继续探寻汉字的奥秘。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我觉得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性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选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是注重探索的研究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指点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想些活动的点子,介绍一些语言文学网站。通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汉字的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生命气息,并升华凝聚为对汉字一种真诚的爱。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四、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体会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学生能从其他父母的表现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伟大和对孩子深沉的爱。在5——11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想象,补充父亲和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了不起)

二、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

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

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五、家庭作业:

课后请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把这份爱珍藏在你的日记中,好吗?

板书设计:

了不起

父 ---------- 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联系生活实际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正式这样一个信念让他有了惊人的毅力,有了非凡的举动。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这一父亲更加钦佩,对父爱感受也更进一层。结尾处我有引导学生选择文中一角色对父与子说点什么。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 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

一、

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

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

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

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a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b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c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

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

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五、家庭作业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板书设计: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反思:

记叙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沈的母爱。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备课时我想,教学中,我没必要做过多的讲解,只要学生在这堂课上能谈出自己对文本理解,独立阅读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受到一定思想教育,课就成功了。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出示《爱的教育》学生一起读。

导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本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1、同桌轮读,质疑词语

2、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上__,多读两遍。

3、小组交流各自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课文主要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5、全班交流,提出问题,留待进一步理解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1、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2、抄写词语

五、家庭作业

1、书写生字生词、生词。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检复: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重要写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2 、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6 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习情况

(一)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你喜欢读哪里?

2、齐读第16小节。

3、读着读着,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提问:

①为什么当初我是多么“幸运”?

②为什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两种力量”?

(二)感悟“我”第一次写诗,父母的评价

1、指名读母亲的评价

①你读出了什么?

再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②我的心情又是怎样? (2--4小节)

2、分角色读(5--14)小节

①读到这是你不明白的又是什么?(学生提问:同一首为什么爸爸妈妈的评价截然不同?)

②加以体会: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读第13小节第一句话)

(三)体会“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1、师:“„„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

①理解“一如既往”。

②想象母亲第二次是怎么说的?(师:那爸爸为什么说不好呢?)

2、终于巴迪在母亲的“精彩极了”,父亲的“糟糕透了”的评价中走向了成功。面对成功,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

3、再读16小节

(突出“常常”“总是”)

板书:鼓励,严格要求

4、父母亲读了这段话感到十分安慰,真是激动万分,想到各自的评价,想到第一次争吵,他们又感慨万分,他们会说什么?

(同桌交流)

齐读

16、17小节(板书“爱”)

三、交流读后体会,提高认识

1、学会这里,你们的体会也一定很深

2、结合自己说体会

3、是啊,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这两种不同的爱,这些爱有的来自于父母,有的来自于老师,有的来自于其他长辈。只是小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精彩极了”,不愿意听“糟糕透了”对吗?其实,我们应该听听这两种不同的声音。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家庭作业

结合自己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几句话。(可以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景的新认识!)

板书设计:

鼓励

严格要求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我与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又只有一课时的时间,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够充分,对突破主题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悟得不够深。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

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 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5、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6、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

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7、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8、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快写下来吧!

五、当堂训练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â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â shâ)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板书设计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重在培养学生喜欢阅读的意识。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做好学生学习与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口语交际·习作六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1、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2、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3、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1、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2、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3、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2、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3、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二、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 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 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

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

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

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

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1、 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谈话引入.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

布置任务.今天回去将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意见.如果你觉得不便当面交流,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写在习作后,然后自己再来看.

五、展示习作.激发兴趣

自己的习作修改好后,可以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上.

将自己的习作抄好后,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

六、范文欣赏:

母爱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很多的爱。

一个冬夜,我正在做作业,四周一片寂静,妈妈走来,悄悄地把她那单薄的衣裳披在我的身上。当时钟报了十一点,作业才作完,我一回头,看见母亲一直静静地站在我的身旁,眼中布满血丝,我心痛极了,一头撞在妈妈的怀抱中,抱住冷得发抖的妈妈,竟止不住呜咽起来。你轻轻地说:“快睡觉去,别哭了,妈妈不冷。”躺在床上,我总睡不着,在我眼前总浮现出妈妈那瘦小的身影。

妈妈多好啊!多年前的往事纷至踏来,我陷入了往事之中。

那是夏天的一个夜晚,多从梦中醒来,感觉很不舒服,浑身发烫。因为我爸爸是医生,所以我清楚的判断出我发烧了。我连忙爬起来,哭叫道:“妈妈,我发烧了”。妈妈一下子翻身起来,把我抱在怀里,着急地摸着我的额头,接着很快给我吃了药,又拿来湿头巾敷在我头上,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

早晨,我从睡梦中醒来,发现妈妈正坐在床边。见我醒了,她微笑着问我:“好点了吗?”我望着妈妈那和蔼的面容,点了点头,激动地说:“好多了!妈妈,谢谢你„„”我鼻子一酸,再也说不下去了。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姐姐教我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我的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然而,我将怎样报答母亲的恩情呢?

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

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

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

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三、家庭作业

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理解:什么叫瑰宝?什么叫精华?

3.默读课文后,谈一谈哪些地方体现出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

4.用书上恰当的词语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边讨论边板书: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中外风景名胜。)

5.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欣赏圆明园的美景。

6.教师:这一段描写太妙了,把圆明园的举世闻名的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你喜欢这一段中的哪些语句,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大家一同欣赏。

7.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

五、老师提问

看来圆明园真不愧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同学们,圆明园的珍贵还止这些,还有更令人赞叹的地方,是什么呢?

1.请一名同学读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分析这句话的句式、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

2.朗读第4自然段,看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读后回答并板书: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

异宝。)

3.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的文物历史久远、品种繁多。)

4.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一段。

六、读

二、

三、四自然段,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景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是为什么?( 结合板书回答。)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3、4自然段,大家再欣赏一次。

3.教师: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宝园却被毁灭了。谁来说说是谁在什么时间毁灭它的?(学生答后板书:英法侵略者,1860年10月。)

二、自己出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把描写圆明园被毁灭的句子划出来。

2.指名朗读这些句子,讨论分析,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侵略者的罪大恶极;

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投影出示卡片)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从带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2)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加以体会。

三、教师提问

多么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抢劫一空,并化为灰烬,这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①我们应该怎么办?(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

②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段?(愤怒。)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全文,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读后概括出来,并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能表达

园林艺术的瑰宝

辉煌 建筑艺术的精华 毁灭

(爱)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恨) 教学反思: 中心思想。(本文深刻揭露了英法侵略者大肆掠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肆意践踏我国文化艺术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愤慨。)

五、提问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美景?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起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中心。)

六、指名分三部分朗读课文,体会中心思想

七、总结深化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永远不再重演。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啊?(答:有!)

八、作业布置: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告诫学生勿忘国耻,振新中华。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坏的历史根源,学生查阅资料得知:教学本课后,学生情绪高涨,义愤填膺。不仅对圆明园的毁灭痛心不已,还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极度痛恨。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今后加强朗读训练。

22、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会用“斩钉截铁”“坚强不屈”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背诵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学习重点句段来感受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五壮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利益壮烈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 课前搜集抗日故事,了解抗战英雄。

②有条件的地区可听取抗日老英雄的报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寇尸崖豪

3、词语解释:

斩钉截铁:比喻处事或说话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伟大。

气壮山河:形容气魄像高山那样雄伟、豪迈。

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对着低处,形容所据的地势有利。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1)填空:

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 ),走这条路可以( ),意味着他们可以 ( ),可是敌人跟在身后,容易

( );另一条是通向( )。走下这条路就意味着( )。走哪一条路呢?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 )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2)填完后有语气地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七、家庭作业:

1.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搜集更多的革命故事。

板书设计:

舍生忘死的壮心

壮烈豪迈的壮言

英勇顽强的壮行 热爱祖国、人民,

宁死不屈的壮举 仇恨敌人,英勇顽强

受任于危难的壮志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23、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1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感情朗读中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每一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时,“我”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做课前预习,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狼牙山顶峰响起的壮烈的口号声,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寇的的凶残和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1945年台湾“光复”后,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学,整体把握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回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a、 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b、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1.导:这句话出现的地方;老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认真吃力。)

从这“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你看出什么?是怎样体会的?说明什么?“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1、说第二次出现的地方。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

(严肃认真,富有感情,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

22

3.谈谈你的体会,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火热的真挚的心”指的是什么?(强烈的、深厚的爱国之情。) 4.“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5.感情朗读。 学习第三次出现

1.思考:“我”是怎样说的?为什么“激动”?

2.“我”这时是怎样的感受?(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理解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总结升华。

1、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了突出中心。)

3、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我想,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四、作业布置:

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写会生字词。

板书设计: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强烈民族情,浓浓爱国意 教学反思:

让学生听了《我的中国心》这一首爱国歌曲,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那赤诚的爱国之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我抛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对此,我感觉是我最失败的地方。总的来说,这一次的课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成熟了一点。

24 最后一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香港过去、现在及交接仪式的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23

一、看图交流,揭题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随机板书)

三、品读诗歌,体会、激发情感

1、师:诗歌的大概内容同学们都已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品味这“最后一分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几次提到“最后一分钟”?第一处“最后一分钟”

2、指名读第一小节

3、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处“最后一分钟”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学生接说: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第三处“最后一分钟”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第四处“最后一分钟”

1、师:香港终于回来了,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小节,体会这小节体表现出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4、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

24

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五、播放视频,情感升华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六、课堂练笔、小结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国母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板书设计

激动 美好祝愿

喜悦

自豪

教学反思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教学诗歌,朗读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各种朗读法: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毕竟这一历史事件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大家对很多地方还不理解。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的能力。

2、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演讲能力,增进学生对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搜集的资料,谈感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准备

1.整理在本组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2.一篇优秀范文《愤怒和惋惜--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阅读提示,了解读后感

1.学生自读习作提示,勾画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语句。 2.交流:什么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有什么作用?

小结:读后感的基础是“读”,只有仔细地阅读,认真地思考,深入地感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才能有感而发写好读后感。

3.点拨:平时阅读文章或书籍时,在文旁圈点批注,随时记下瞬间的思考与感受,遇到相关的资料随时积累下来,有助于写好读后感。

二、赏析范文,学习写法

25

1.自由阅读范文《愤怒与妥协》,引导学生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2.归纳小结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紧扣原文,抓住重点;联系实际,情感真实;叙议结合,以“感”

为主。

三、明确要求,开启思路

1.独立选材,尽量做到新颖。

2.学生互相说。

3.学生选好材料,独立写作。

四、自改互评,定稿誊抄

1.写完后自己阅读,修改。

2.学生分作文小组互评互改,根据同学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

3.选择典型作文,示范如何修改。

4.学生再次修改,定稿誊抄。

板书参考:

读熟原文是基础,抓住感觉是关键;

根据文意想开去,结合实际是重点;

表达形式多样化,勿忘真情与实感;

若想写得不一般,感受真实独特点。

习作七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自己的习作和搜集的资料,拟定一个简单的提纲。)

一、揭示演讲活动的主题

1.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揭示本次演讲活动的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二、读题,了解题意

1.独立审题,勾画要求。

2.交流:说什么?怎么说?

三、指导演讲

1.交流课前拟定的提纲,互相启发,开启思路。

2.完善提纲,分组试讲。

3.各组推荐一人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四、总结评议 习作欣赏:

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心情澎湃,觉得火烧圆明园是历史上一个莫大的耻辱。

文中讲述了1860年8月份,英国和法国联合侵犯我们的首都北京,并到圆明园内把各种奇珍异宝统统掠走,最后竟用大火将圆明园化成灰烬。 当我读到“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掠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时,我肺都气炸了。我仿佛看到那些前来侵略的敌人们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的物品占为己有,他们的腰包都塞得满满的。要是遇到那些比较重的瓷器,他们拿不走,可恶的敌人就用牲口搬运或用棍子将这些瓷器打碎。他们如此无法无天,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落后了,再加上没有什么先进的武器,所以才处处受到各国侵略者的欺负。

我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时,我咬牙切齿地说:“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他们不仅仅把我国收藏的文物掠走,为了销毁罪证,英、法两国的侵略者还把我国这一园林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落后就得挨打”这一不变的真理。它在时时刻刻地激励着我们:为了我们的祖国,一定要好好读书,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2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

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27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8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

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

一、

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

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29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远征难 →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三军过后 → 尽开颜(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资料袋” 这样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心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30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qǐnɡ qínɡ)

檐(zhān yán)

瞻(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练习分段:

⑴ 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2、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

毛主席宣告; 升国旗; 读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

3、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板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

2、板题:《开国大典》

31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㈠、填空练习,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说说课文大意。

1、(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2、说说课文大意。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5.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6.根据板书练习背诵6~8节。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

32

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当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会场情况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头 接着

群众游行 红流 光明 课后反思:

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

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步。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2、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揭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

2、板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33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反复诵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在朗读中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自学

四、检测学情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

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五、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⑶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⑷“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⑸“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⑹“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六、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2、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七、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

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

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八、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板书设计:

接到电报

无比悲痛

作出决定 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读读、议议、读读,特别是

34

学生交流了自己深受感动的地方后,专门安排时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28*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并按一定顺序叙事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去感受这位伟人身上可贵的品格

2、板书:

28、毛主席在花山

二、出示学习目标及指导

1、通过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同桌互助等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3、通过同桌互读、小组互读等形式,做到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讨论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毛泽东的普通群众的情怀。(自学时间8分钟。)

三、学生开始自学

四、检测学习情况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来。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4、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让炊事员每天给乡亲们沏一桶茶水。)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事件的?

(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米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⑷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这

句话?

5、小结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请 碾米

劝 喝茶

帮 推碾

关心群众,为群众着想

35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通过朗读与概括很顺利知道了课文的三件事情,然后又学生训练学生根据事情给课文分段,把属于描写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不仅整体把握文章,而且从局部了解内容,锻炼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口语交际· 习作八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交流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讲述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认真听别人的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2、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3、学会倾听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象深刻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真切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5、进行作品介绍各小组进行补充,评一评:取长补短。

三、全班交流,集体感受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参考话题:

影视作品:

⑴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片:

《开国大典》、《大决战》、《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西安事变》、《四

渡赤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中国命运的决战》、《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西藏风云》、《走出西柏坡》、《毛泽东与斯诺》、

⑵ 革命领袖:

《秋收起义》、《彭德怀》、《刘少奇》、《邓小平》、《丰碑》、《周恩来》、《周恩

36

来外交风云》。

⑶ 英雄人物:

《老山界》、《挥手之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抗日名将左权》、《林则徐》、《莫斯科保卫战》。

四、拓展交流,布置作业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统一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青山处处

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明确要求

1、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⑴ 师生共同回忆记忆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

⑵ 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2、介绍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作品,也可以向别人推荐一篇文章:

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用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⑴ 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到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⑵ 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三、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四、习作赏析

每个星期一清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除了雨雪天气)。参加升旗仪式的有校领导和全校师生。

随着《英勇军进行曲》的响起,同学们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像赶集似地奔向操场,参加升旗仪式。 我们学校的升旗台没有那么宽广,也没有那么美观,但它却是神圣而庄严的!

当每个班的师生到齐时,大队部辅导员艾老师就会准时出现在升旗台上,用她那清脆悦耳的声音郑重地宣布:“升旗仪式现在开始,第一项,请升旗手、护旗手出列!” 艾老师话音刚落,三位训练有素的升旗手便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走上了升旗台。

“第二项,请升旗手、护旗手作自我介绍。”艾老师说着,便把话筒递给了升旗手。升旗手向台下敬了个少年队队礼,更开始了精彩的自我介绍,随后,两位护旗手也陆续作了介绍。第三项,也是最隆重的:升国旗、奏国歌。和着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护旗手和全体学生一旗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一直目送着五星红旗升到旗杆的顶端。五星红旗在风中微微飘动着,是多么的壮观啊!此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些革命先烈,在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在抗美援朝中„„,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国家的和平,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一股爱国情感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第四项,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的歌声也许不那么标准,也许不那么洪亮,但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歌声一定会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第五项,呼号。“人民为先,祖国至上„„。”仅仅32个字,就表达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的和努力的。

接下来,由校领导讲话。主要是公布上周各班的考核情况,我们班又名列前茅。

升旗仪式结束后,操声上已空无一人,但雄壮的国歌声似乎仍在在操场上空久久回荡,鲜艳的五星红旗仍在操场上空高高飘扬!

回顾 ·拓展八

3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说说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

2、交流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3、在知识、方法、语言、习惯、练笔等方面的学习收获。

4、阅读诗词,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弄懂成语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

5、养成多读书,勤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注重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喜欢阅读。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会综合评价,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学生从多角度评价(是了不起的伟人,是慈爱的父亲,是百姓的朋友,是独领风骚的领袖,是虚怀若谷的伟人,心里有他人的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毛泽东的认识。(对知识有一个整体上的衔接,对人物有一个综合的评价,对今后的学习,是一个提炼的过程,思维得到训练。)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哪些方法?结合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描写方法,谈自己在习作中的运用。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从多角度汇报:语言、方法、习惯、体会、同学之间的评价等都可以 。)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得。

5、进行交流评价。

6、教师小结: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了你们学习的收获,真为大家高兴,希望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听,多记,多想,做一个有心人!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同座互读、指名读、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62年冬,当时正是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联合起来反华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我国遭受三年特大灾害,经济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毛泽东写此词,首先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战胜困难。)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师生共同交流)

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岗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二首《送瘟神》、七律《到韶山》 、七律《登庐山》、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 、七律《冬云》、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

把学生的兴趣由课上引导到课外,扩大阅读面,拓展自己的视野,使语文素养整体提高。

二、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38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5、教师小结:

在课外多读书,积累自己的知识,拓展视野,看谁的收获最大。

总复习(习题略)

39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学期7、8单元复习提纲

7、8单元复习题

一、看拼音写词(自己先写拼音,再练习写词)

德州炎热睁开花冠深浅挑粮队伍规矩搞鬼模样漂亮接待越发哈密瓜刺绣君子 亮晶晶 颜色淡水著名将领

二、多音字组词(拼音自己写上)

担担心担忧承担将将领大将模模样一模一样

重担扁担将军将来模型模范

冠鸡冠花冠

冠军夺冠

三、一字组多词

君()()刺()()淡()() 州()()密()()粮()() 规()()搞()()淡()()

四、照样子写词语(形容词性的)

红艳艳()()()()

五、选字组词

语文书上第81页,第一题。

六、补充成语

语文书上第81页,第三题。(不给上面的蓝色和红色的字,只给下面部分,自己填写)

七、特产与产地连线

语文书上第70页,第

一、二题。

八、原文填空

古诗《江南》《江上渔者》《最美的花束》

九、句子练习

1、语文书上第82页,第二题。

2、了解自己的家乡在哪儿,家乡的特产是什么。(发现孩子在写作文时,把家乡的桥、家乡的风景、家乡的山当成特产,这是不对的,一定要注意)

3、用“一面„„一面„„”造句

十、熟读《元帅的故事》,有课文内容填空

第三篇:词语整理(苏教版__8上)_语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云崖(yún yá)

岷(mín)山

重(zhîng)兵

黔(qián)境

毯(tǎn)子

毡(zhān)

皑皑(ái ái)

扎(zhā)营盘

惊惶(jīng huáng)

苛(kē)捐杂税

篱笆(lí ba)

骨碌(gū lu)

酣(hān)然入梦

蜷(quán)缩

闪烁(shuî)

矗(chù)立

咀嚼(jǔ juã)

呜咽(yâ)

澎湃(pãng pài)

悬崖(xuán yá)

马匹(pǐ)

灌(guàn)输

打颤(zhàn) 湿漉漉(lù) 心急火燎(liáo)

愠(yùn)怒

拽(zhuài)

蔫(niān)巴

切勿(wù)

飒飒(sà)

抽噎(yē)

踉跄(liàng qiàng) 泥泞(nìng) 猝(cù)然

燧(suì)

趴(pā)

愕(â)

怔(zhâng)

蓦地(mî dì)

扳(bān)机

旋(xuán)即

哽咽(gěng yâ)

疲惫(bâi)

万籁(lài)

先驱(qū)

绚(xuàn)丽

钊(zhāo) 急骤(zhîu)

蹊跷(qī qiāo )

嫣(yān)红

倘(tǎng)若

山坳(ào)

掀(xiān)起

镶嵌(qiàn)

玛瑙(mǎ nǎo)

揣(chuāi)

捂(wǔ)

戒(jiâ)

凳(dâ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

诧(chà)

惩(chãng) 赚(zhuàn) 钥匙(yào shi)

踱(duï)

藤(tã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ã)

懊(ào)

皱(zhîu)

遨(áo)游

募(mù)集

污蔑(wū miè)

卓(zhuï)越

萌(mãng)发

逮(dài)捕

慎(shân)重

眷恋(juàn liàn)

溅(jiàn)

搔(sāo)

簪(zān)子

戍(shù)

阑(lán)

干戈(gē)

寥(liáo)落

惶(huáng)恐

絮(xù)

笼{lïng 竹笼

泊{bï 停泊

汗{hàn 汗流浃背

{lǒng 笼罩

{pō

血泊

{hán 成吉思汗

酒酣(hān)

诣(yì)王

曷(h)ã为

请缚(fù)

为枳(zhǐ)

非所与熙(xī)

反取病焉(yān)

晏婴(yīng)

券(xuàn)门

垛(duǒ)口

瞭(liào)望

烽堠(hîu) 燧(suì) 堞(diã)楼

临洮(táo)

冀(jì)求

阿房(ē páng)

延袤(mào)

懵(mãng)懂

1 绵亘(gân) 匪(fěi)遥

夯(hāng)筑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 pán shān) 举箸(zhù)提笔

拭(shì)干

差{chā

差距

丧{sāng

奔丧

勾{gōu

勾通

{chāi

差使

{sàng

丧失

{gòu

勾当

{chà

差不多

{cī

参差不齐

宛(wǎn)如

愠(yùn)色

踉跄(liàng qiàng) 蓦地(mî dì) 蹭(câng)

气势汹汹(xiōng)

黯(àn)淡

晕{yūn

晕眩

劲{jìn

使劲

{yùn

日晕

{jìng

劲旅 猷(yïu)

笃(dǔ)

舆(yú)

恸(tîng)

掷(zhì)

瞥(piē)见

人影憧憧(chōng)

惺忪(xīng sōng)

蹑(niâ)手蹑脚

妹仔(zǎi) 娓(wěi)娓动听

循(xún)循善诱

唏嘘(xī xū)

女红(gōng)

万籁(lài)俱寂

歉疚(jiù) 濑(lài)户

女佣(yōng)

酬(chïu)谢

舱(cāng)旁

褴褛(lǎn lǚ)

失魂落魄(pî)

如数奉(fâng)还

16参差(cēn cī)

寂寥(liáo)

摇坠(zhuì)

篁竹(huáng)

清冽(liâ)为坻(chí)

为屿(yǔ)

怡然(yǐ)

俶尔(chù)

悄怆(chuàng) 17藻荇(zǎo xìng)

竹柏(bǎi)

解(jiě)

18风靡(mǐ)

嘉义(jiā)

浓稠(chïu)

山岚(lán) 溢出(yì) 颇有(pō)

骤然(zhîu)

一泓(hïng)

谛听(dì)

静谧(mì)濛濛(mãng)

雄踞(jù)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孕生(yùn)

参天(cān)

堪称(kān)

19澜沧(lán cāng)

傣家(dǎi)

蘑菇(mï)

橘园(jú)

蕨菜(juã)

村寨(zhài)

竹篾(miâ)

竹笋(sǔn)

一缕(yīlǚ)

藤萝(luï)贿赂(huì lù)

勐(měng)

斑斓(lán)

嬉戏(xī)

妩媚(wǔ mâi) 一簇 (cù)

缅甸(miǎn)

焚香(fãn)

祈求(qí)

教化(jiào)

2

20舷窗(xián)眺望(tiào)点缀(zhuì)魅力(mâi)瑰丽(guī)鳞次栉比(zhì)

摇橹(lǔ) 穿梭(suō) 荒芜(wú) 沼泽(zã) 祈祷(qǐ dǎo) 绚丽(xuàn) 名: 椽子(chuán) 两颊(jiá) 枞树(cōng) 下颌(hã) 匮乏(kuì)

21轩榭(xuān xiâ)

池沼(zhǎo)

重峦叠嶂(zhàng)

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ï)

镂空(lîu)

22硕大(shuî)

抿(mǐn)

荒诞(dàn)

肆无忌惮(dàn)

23 潋滟(liàn yàn)

猬集(wâi)

虬干(qíu)

毛骨悚然(sǒng)蜿蜒(wān yán)

万斛(hú)

愚氓(mãng)

抖擞(dǒu sǒu)

惆怅(chïu chàng)

摇曳(yâ)

绽开(zhàn)

24倏然(shū)

喧嚣(xuān xiāo )

悖论)(bâi)

龟裂(jūn)蜷缩(quán)

咆哮(báo xiào)

温馨(xīn)

25潴(zhū)

相度(xiàng duï)

咨询(zī xún)

胼胝 (piánzhī)

26文盲(máng) 着力(zhuï)猕猴(mí)拓宽(tuî)编撰(zhuàn)

如火如荼(tú)

遨游(áo)

受益匪浅(fěi)

27吮吸(shǔn)

拽住(zhuài)

铠甲(kǎi)

烧灼(zhuï)

臀部(tún)

萎缩(wěi)

沮丧(jǔ)

瞥见(piē) 搓澡(cuō)

牙龈(yín)

28匍匐(púúfu)

胚胎(pēi)

繁衍(yǎn)

蟾蜍(chán chú)濒临(bīn)

脊椎(zhuī)

免疫(yi)

两栖(qī) 29花卉(huì)

梦寐以求(mâi)

华裔(yì)

凋零(diāo)

康乃馨(xīn)

玫瑰(guī)

贮运(zhù)

天竺(zhú)

3

第四篇:人教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8课

人教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8课《人生寓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3.联系实际学会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重点难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教学设想:

1.学习两篇寓言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

2.两则寓言同时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信大家对寓言并不陌生,你知道什么寓言?寓言有什么作用?是的,寓言往往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来惩恶扬善,启迪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生寓言》,它会告诉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谈作者情况及寓言的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字词处理:通过课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巩固。

慷慨 闲适撤销 金窖无忧无虑 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举世无双 心痛如割 险象迭生慧心未泯

3、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后把故事复述给同桌听。

(2)复述故事展示

(3)思考:你从两则寓言故事中读出了什么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七上教案8《世说新语》二则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明义,在研讨中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实词。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雪》

一、创设情境

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甘罗十二岁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世说新语》两则其中的第一则《咏雪》(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指名介绍作品作者。(出示课件)

2、听课文录音,把握节奏,体会语感。

3、根据所听录音及文意给课文断句。

4、理解加横线的重点词语。

5、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二)品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思考问题:(出示课件)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议”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组中选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明确要点: 2课时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议)

2、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此问是开放性的,说“家庭气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词语,能从整体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气氛更好。答案可从“融洽”“欢快”“轻松”中任择一两个。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4、你认为谢道韫和胡儿的比喻哪一个好呢?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撒盐”这一比喻用得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在空中撒盐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说“柳絮”一喻好。

5、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归纳主旨: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背诵课文,熟读成诵(出示课件,根据情境增强记忆)

三、拓展延伸

你还能想出哪些咏雪的诗句? (积累诗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渭)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师生同读、同议、同讲、同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品读中感受亲情。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多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在项羽的麾下有个将军叫季布,因为他多次围困刘邦,在项羽兵败后,刘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时重承诺,深得人心,所以人们冒着诛九族的危险来藏匿他。当时楚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最后刘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为江东太宗。这就是“一诺千金”和“季布一诺”的典故。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来认识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小元方是怎样对待他的吧!(出示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强调“尊君在不”中的“不”读音)

2、学生齐读已划出节奏的课文。

3、理解重点词语

4、对照重点词语及工具书理解全文意思。

(学生查阅工具书,互相交流,并推选代表讲述课文大意)

5、师生交流,共同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2、同学互相评价。

3、四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另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提出问题全班讨论。

归纳问题:(1)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他的反驳有说服力吗?

焦荡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1)元方针锋相对,指出“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使得“友人”“惭”最后“下车引之”。

(2)元方是机智聪敏,善辩,懂礼识仪的人; 友人是无信、无礼但却知错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出示课件)

明确: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围绕AB中的任何一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着这个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来给故事重新安排情节。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为“我的父亲是‘非人’,你与我父亲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谅了友人,带着友人去找他父亲去了。

三、尝试反馈

1积累成语:你能说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语吗?(出示课件) 2积累名言。你能说出关于讲诚信、懂礼貌的名言吗?(出示课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谚语 礼貌无需花费一文,却能赢得一切。

(英)玛·沃·蒙塔古

四、归纳总结:谈一谈你这堂课的最大收获?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根植于我们的心灵,伴随我们成长!

板书设计

上一篇:百问百答下一篇:围棋的基本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