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那口井散文随笔

2024-04-19

村头那口井散文随笔(精选6篇)

篇1:村头那口井散文随笔

舅老爷家的村头,有口吃水的井,多少年来,全村人都靠着这口井过生活。

井台旁,常是村民在这里扎堆、聊天的地方,谈笑声不断。有来挑水的,有来洗衣服、洗被单的,也有打这路过的,都希望在这里停一停,歇一歇,交流所见所闻,讲笑话,说奇闻,大家逗乐、开心。

我好奇地望着这口井,心生疑虑,这井是啥时候才有的呢?据当地的老人讲,这口井可有些年头了,祖辈几代都在这里生活,吃水全靠这口井。你说,这口井该有多少年了。

我细细观察了一下,这井属圆形口,井口很大,是我迄今所能见到的算是大的。井口周围是用大大的方青石垒成的,石头镶嵌在土里,稍微露出些地面。井的内壁是很厚实的青砖砌的,有的已掉皮、脱落了。一看这井的品相,就是个老古董。特别是井台边上的那些石头,经过多年岁月的磨砺,黑黑的石面透着几分油光、悠亮。

这口水井大概有十几米深。夏天天热,井水越发显得煞凉,喝上两口,嘴里感到一丝甜甜的。不过,我还是很纳闷,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几代人吃这井里的水,井里的水一直以来从没有被吃完过,好生奇怪,难道这井是个宝井?

从井里打水可是一门学问。你得双腿叉开,两手紧握粗粗的绳子。绳子的前面有个勾钩,钩用来挂在水桶的.提手上,双手用力左右摆动起绳子,水桶随着绳子的摆动,桶口偏下,进入水里,井水则趁势灌入到桶中,桶渐渐地沉了下去,等水桶装满了水,再用两只手上下用力地倒腾着,将水桶拉至井台上,这样,才算打上来了一桶水。

为了打满一桶水,有的人还需多次的用力摆动绳子,直到水桶盛满了水。看来,从井里往上打水还真是个不小的力气活儿。

井,长年露天,用的时间长了,掉下去的脏东西自然越积越多,打上的水越来越混浊,时间长了,村民就会有意见,所以,过些日子,村上干部就会派人下去掏井。

说到了井,自然要说说缸。过去,农村吃水不方便,家家都有盛水的缸,有的缸还很大。电影、小说里就多有这样的描写,如解放军官兵帮助老百姓挑水,大多都是将水倒在了水缸里。

小时候,我经常到农村的亲戚家玩,看鱼在水缸里自由自在地游荡,可开心了……

岁月如梭。儿时的我,一晃竟变成了半百老人,黑发添加了许多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一道道的更多更深了。

人生匆匆而过。舅老爷已过世多年,我也多年没有再回过舅老爷的家。常常在梦里,我梦到过舅老爷家村口的那口井,我知道,我是想远方乡下的亲人了。

篇2:村头那口井散文随笔

村头那口老井,一直以来,没人知道它的岁月。

奶奶说,自己才嫁来时,村头就有了它。一次,自己洗白菜,汲水时,险些掉了下去,吓了一跳。

我听了,睁大了眼睛。

也就是说,这老井比奶奶还要老。如果是人,也已经头发花白,有了孙子吧。可是,老井没有,老井仍卧在村口。春天来了,我们趴在井口看,能看到一井的花影树影。老井的周边,花草葳蕤,树木葱笼,阴翳一片。

这些,都是老井的井水滋润的。

到了夏天,就有蜻蜓飞来,在水面上掠过,翅膀轻点一下井水,荡起一丝丝波纹。看着这蜻蜓,我心里就疑惑:蜻蜓也口渴吗?它也喜欢喝这清甜的井水吗?

老井的水,漾满之后,就沿着一根竹管潺潺湲湲流下,白白亮亮的。井边不远处,王二叔砌了一个小池,将水引进去,种了一池荷。一到六月间,一池碧绿,中间点缀着几朵荷花,白白净净的。

即使晚上,看不见荷叶荷花了,也没什么。因为,池塘中的蛙声呱呱地叫着,我们学它,也呱呱地叫着,相互较上了劲。

人们夏夜里爱围着井边坐着乘凉,一边闲聊着。井里,凉凉的水汽升腾上来,触在皮肤上,清凉清凉的。奶奶说,赛过城里的空调了。

我们一些小孩子闲不住,趴在井边,数星星,或者看月亮。十五的月亮可真大,圆圆的落在井里。水一漾,月亮就一晃一晃的,晃得我们叽叽喳喳地叫:“月亮动了,月亮动了。”

夜深了,有人乘完凉,捎一担水回去。一瓢水舀起来,把井中的月亮舀碎了,舀成一片闪动的金光。月亮被舀进瓢里,又倒进桶里。我们又惊叫:“瓢里有个月亮。”

“看啊,桶里也有。”

挑水的大叔呵呵一笑:“井里也有一轮呢。”

我们低下头,果然,井里月亮又合拢了,圆圆的。一时,我们又傻了:天上究竟有多少轮月亮啊?我问奶奶,奶奶说只有一个。我说,井里有一个,水瓢里有一个,隔壁小婶洗衣盆里也有一个。“到底多少啊,奶奶?”

奶奶停止了摇蒲扇,张着缺牙的嘴,半天道:“你以后读书了,就晓得了。”我知道,奶奶也不知道,她这是搪塞我呢。于是,我就很想很想上学,很想很想读书。

一次,我在井边玩,对着井里喊:“哎——”

井里也隐隐传来一个声音:“哎——”

我愣了愣,喊道:“你是谁?”

井里也问道:“你是谁?”

我挠挠头,告诉它,我叫狗娃。

井里也有个声音:“我叫狗娃。”

它在学舌,学我呢。我很生气,向井里扔了块石头,“咚”一响,什么也没有了。我很高兴,觉得这一石头够它受的了,转身蹦蹦跳跳地走了。下午,奶奶知道了这事,很是担心,说井里有龙王爷,供我们水喝。我向井里扔石子,龙王爷生气了,会不给水的。

奶奶拿了一炷香,还有一陌儿纸,拉着我来到井边,跪着烧了纸,点上香,祷告道:“狗娃小,你老人家大人莫记小人过啊。”说着,还磕了两个头。

看到奶奶郑重的.样子,我也忙跪下,磕了几个头。

在老井边,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奶奶为我招魂。

一次,我在井边玩,回到家就病了。奶奶说我在井边玩时摔了一跤,可能吓丢了魂,就到井边给我招魂。奶奶喊:“狗娃,回来哦!”然后,自己回答道,“回来了。”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自问自答,一直回到家,摸着我的脑袋,长吁一口气道:“回来了回来了。”

并且,还用井里的水给我煮了个鸡蛋,说是定魂的。

我很高兴,两口吃了鸡蛋,真香。以后,我就经常在井边摔跤,让奶奶招魂,煮鸡蛋吃。奶奶叫魂时,我已有了经验,不需她再自问自答了,我可以帮腔。奶奶喊一声:“狗娃,回来哦。”我说:“回来了。”

村里的毛头、石娃他们望着我,羡慕极了。我也十分得意,因为,我能帮奶奶给自己招魂了,我还能吃着煮鸡蛋。

七岁时,我随爸爸进了城,很少再回到老家,也很少再看到村口的老井。

屈指算来,奶奶也过世多年了。可是,有时,在梦里,我仍会看到奶奶,奶奶站在村头老井旁给我叫魂呢,一声声的:“狗娃,回来哦。”

篇3:守住自己那口井

朱元璋的一口井哲理,虽然是为官而言的,其实,也益于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口井,这口井既是财富更是镜子。

贪欲乃万恶之首。古往今来,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总嫌自己的水井不满,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喜欢拿自己的荣辱得失与别人相比,结果,越比越不平衡,越比越不安分。于是,就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或剑走偏锋,不走正道;或工于心计,醉心名利;或经营权力,贪婪成性……到头来,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能守住自己的一口井,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種智慧。

唐朝卒徒出身的宿州太守陈蟠,因贪赃被处死时,索笔题诗:“积金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四句小诗,言简意赅,一语道尽人生。

面对自己的一口井,倘能心静如止水,做到“不汲汲于荣名,不威威于卑位”,无非分之想,这便是一种超脱,是一种日臻完美至善至高的境界。

篇4:村头的那口老井抒情散文

都说吃水不忘打井人,这道理谁都懂,吃了那么多年井里的水,井,俺是记下了,这可不是丧良心,实在是那口井的年龄比俺的岁数还大着呢。

那口老井就座在村东的十字路口交叉的一侧,井深六丈有余,从黑洞洞的井口望下去,只能看见脸盆大的地儿。老井供养着村里上百口人的吃水浇园,牢固厚重的灰白条石井架,似乎只有根脚上长满的的厚厚苔藓还记得它的年岁,还有那伴陪着井架唱了一世情歌的老辘轳。

说起那口老井,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井头”老胡头儿。从俺记事起,似乎老胡头就没离开过那口老井。听村里人讲,老胡头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这口老井的挖掘工程,也是给村里出过力做过贡献的人,自然对这口老井情有独钟。每天天没放亮,老胡头就会佝偻着后背丫么悄动的第一个从家里溜出来,直到走到井边放下水桶,才会发出有节奏的“咚,咚”两声,接下来是水扁担的铁钩子搭到井架上发出稀里哗啦的脆响,这就算是老胡头向水缸见底的人家打过了招呼。待到老胡头挑回了第一担水浇到自家绿油油的菜地返回来时,人们才陆续的打开自家的大门,挑着水桶晃晃荡荡的来到井台,此时,老胡头那双小眼睛就会发出精光,灿烂的脸上挂满了笑意,心里暗自庆幸着这清凌凌的第一桶能倒进自己的缸里,流进自己的园子里,嘲笑那些只知搂着婆娘睡觉的懒汉们。老胡头儿对“井头”的称谓也不计较,倒也尽职尽责,每遇淘气的娃崽们靠近井口,一声响亮的吆喝,娃崽们就四处逃散开来。反正“井头”是他这辈子当过最大的官儿,仍然一如既往的吃他每天清晨打出的第一桶水。

山里人没多少文化,可讲究个规矩,到了井沿儿,会自己按照先后的顺序自觉地排好队,一会儿功夫,水桶就会像列队的士兵齐刷刷的排上一长溜儿。闲下来的人们会坐在井边的石头上,掏出旱烟口袋,捻上一袋旱烟,掐去捻头和屁股叼在嘴里。身旁的人也会烟口袋拽过来,自顾自地卷上一袋老旱烟。

山里人实在,就连盛水的水桶都和人一样实在,厚厚的铁皮,盛满水挑在肩上一担足有上百斤,没有把子力气是很难胜任的,挑水自然也成了男爷们儿的活儿,扁担成年累月压在肩上,成就了男人的担当。

有那毛躁的后生打水之前会先在掌心上啐上一口唾沫,双手合在一起搓一搓,然后麻利的提起空桶,系上井绳扣扔到井里,趁着水桶下坠的惯力另只手松开紧攥的辘轳把,任凭水桶自由下落,辘轳围绕轴心打着欢快的转转,发出“啪啦,啪啦”的声响,油滑的井绳像飞蛇一样扭动跳跃,强大的惯力带动笨重井架,井架也跟着一起抖动,盯着剩下井绳的圈数,掌控着距离水面的距离,弯腰伸手抚摸下压控制住辘轳,跳动嘎然而止,那手劲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场面也只有毛毛愣愣的的后生娃打水时才能见得,上了年岁的才不会去干那些没有把握的.事,倒也不是怜惜那双糙手,还想让自家的水桶多用几年,心疼着水桶哩。

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喝到嘴里柔润绵软,渴了,舀上一瓢咕嘟咕嘟一阵猛喝,绝不会伤脾呛肺。一样的豆子做出来的豆腐,用老井里的水,出的豆腐要比别处的多得多,豆香纯正浓郁。

夏日的夜晚,井台就成了人们纳凉的好去处,饭后的人们围在井台南山打狼北山套虎的闲聊着,恣意地享受着从井底冒出的丝丝凉气,驱赶着难耐的暑气;进入严冬,井口结上一层厚厚的冰坨,井壁周围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水柱,忙碌一年的人们开始了“猫冬”,也不再急着赶着打水,井台上也肃静了而许多。

篇5:记忆中的那口井作文

以前的苏州,井,几乎随处可见。当时,人们还没用上自来水,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妈妈小时候的家,就有这样的一口井。

在妈妈的记忆中,这口井在她出生前就有了。井口是圆的,井身用砖头砌成,井沿长了斑斑点点的青苔。远远看去,真像一件灰色的,带有绿色污渍的.大褂。井里的水清澈见底,且味道甘冽,喝上一口,十分解渴。平常,妈妈一家的所有生活用水全靠它,比如洗衣服呀,洗菜呀,做饭呀……听妈妈说,打水可是个技术活儿哦,并非看上去那么容易。在吊桶入水前,一定要摇晃手中的绳子,使吊桶左右摇摆。在吊桶倾斜时落入水中,才能顺利吊上水来。

正在我听得入迷时,妈妈顿了顿,问我:“你知道夏天时,我们还用井水来干什么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冲凉!”妈妈点点头说:“对!还有,再猜。”我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就对妈妈摇了摇头。妈妈微笑着说:“井水冬暖夏凉。在夏天,我们会用它来冰西瓜。”“冰西瓜?”我惊讶地嘴巴变成了“O”型。“对,就是冰西瓜。这才是我对这口井最深刻的记忆。”妈妈回答,“那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大人们买了西瓜回来,我们都抢着把西瓜扔进井里。看着它就像一个跳水运动员,完成了高难度动作,优雅地落入水中,又悄悄浮起,调皮地探出了脑袋……”妈妈还没讲完,我就抢着问:“西瓜扔进井里是浮起来的?”“对啊,要不怎么捞啊!”妈妈又继续说:“等到想吃的时候,再把西瓜捞上来,迫不及待地切开一半,用勺子挖着吃,香甜的气息溢满整个口腔,特别爽口,比现在用冰箱冰出来的西瓜更甜更脆。”听着妈妈的描述,我这个“小吃货”馋得直流口水,也仿佛在某个夏夜,一边吃着美味爽口的“井水西瓜”,一边与伙伴们聊着天,那该多惬意啊!

正当我想象着要咬下那口西瓜时,妈妈的一个问题把我拉回了现实:“问你个问题,井水为何冬暖夏凉?”我懵了一下:“不知道。”妈妈告诉了我其中的奥秘:“由于井水受地温保护,温度大约保持在4℃,所以夏天室外温度高,我们会感觉井水特别凉快。反之,冬天室外温度低,我们却觉得井水是暖的。”我恍然大悟,又学到了一些知识。

篇6:村头那口井散文随笔

曾读过一篇叫《守住你的那口井》的文章,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告诫群臣:为官要老实本分,守住自己的俸禄才能过安稳的日子。这就好比守着一口井,井口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且水质清纯,味道甘甜。假如心生贪念,守着自己的“井水”还不满足,偏要惦记着“河”里的,“江”里的,甚至“海”里的或是“其他人”的“水”,总想掏一点到自己井里,贪婪的私欲不断膨胀,结果只能是破坏了他人的井,也污染了自己的井,最终淹没在污泥浊水之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满为患”的道理,时过境迁,但这个故事给予人的启迪都仍在延续。

守住自己的那口井,是正好家风的基石,家风败坏,祸害全家,殃及社会,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那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家风?我的父亲给我作出了表率。

父亲曾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他在任30余载,为村里打深井,修建蓄水池,家家通了自来水,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筹集资金,重新修建教学楼,解决村里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修建了村村通第一条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填沟平梁、重整田地、改良品种,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从穷乡僻壤到小康示范村,父亲用他毕生的心血与精力,践行了一个党员的诺言,也用他的勤劳与清廉为淳朴的村民做了典范,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体现的不仅是他对党的忠诚更是人格魅力的升华。

曾经,村里分配了低保户指标,许多兄弟叔侄都争着想吃低保,但父亲没有满足他们的私欲,而是把指标分配给了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

曾经,县里有各种贫困补助,有些村干部建议留一份自用,父亲严厉阻止,并且亲自带领村干部把补助逐一发放到真正的困难户手里.....

曾经,许多受到过救济和帮助的村民,用自己的“三瓜两枣”来表达心意,但父亲总是不留情面的拒收,如有人放在院中的某个角落,父亲总让母亲送回去,从不接受这种“礼上往来”。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一种场景和环境中度过,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入脑入心了。每当村里人用尊敬的态度对待我时,我便自知这是优秀的父亲为我铺设了一条受人尊敬的路。所以,如今长大参加工作接受组织培养的我亦要向父亲那样用良好的家风,把这种无形的力量做有形的传承。

我来到公司已经了,从当初的省局三公司到现在路桥三公司,从最初的懵懂不谙世事到现在的成熟稳健,从最初的满怀激情到如今的依然激情满怀,依然感动、依然冲动,但更多了一份平和。19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感谢组织的培养、感恩领导、同事在我成长路上的帮助与指点,更感恩我的单位、我的“大家”赋予我的一切,我深深地知道这个大家对我有多么重要,对在座的我们有多么重要,我已毫不保留的把我的前半生给了我们这个大家,而我的后半生,依然对这个大家充满无限期待;我深知,只有我们这个大家好了,无数个小家才能安宁,大家兴旺了,小家才能幸福。过去的三公司那个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大家,在十几年前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合并重组,几经盛衰,让我们每个人都刻骨铭心,那段没有主心骨的日子,那濒临破产的绝望,充斥着每个人的心灵,那时的我们真的是看不到什么未来,人们丧失对单位仅存的任何希冀。历史的问题交由历史评判,我不多加以评论,尽管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但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廉洁问题。当然从那场灾难中也考验了一大批党员干部,如今依然在任的.有许多优秀的领导干部就是当初守住了自己那口井,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也成为三公司发展的希望所在。如今的三公司正以新的姿态重新屹立起来,我们能说,廉洁跟我们每个人没有关系吗?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现在我们已经从这一届领导班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从会上的三令五申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廉洁这双无形的手,已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净化,三公司的重新崛起,绝对是信仰的力量,廉洁的力量。廉洁已渗透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每个小细节,每一个岗位都是一颗螺丝钉,再细小的螺丝钉都有他自身的作用,再普通的岗位都需要清正廉洁,施工现场就是路桥人的战场,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那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用我们的激情热血甘当铺路工,做清正廉明的路桥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村头那口井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村头那口老井散文05-03

村头打麦场的经典散文05-03

那口木箱散文04-23

炉火散文随笔04-09

车祸散文随笔04-14

涨水散文随笔04-14

归宿散文随笔04-19

祈雨散文随笔04-21

积攒散文随笔04-21

停顿散文随笔04-24

上一篇:突袭考试下一篇:钩端螺旋体病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