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顿散文随笔

2024-04-24

停顿散文随笔(精选8篇)

篇1:停顿散文随笔

停顿散文随笔

前两天,我听老友誉洋眉飞色舞地说起一道菜——宫保鸡。

这菜都烂大街了吧?谁要是跟我吃饭点这道会被鄙视。饭馆里把菜码备出一堆,肉腌好一盆,下锅放预备好的酱料一呼噜倒进去翻炒几下,全靠嫩肉粉和色拉油保持口感。

可是誉洋加了四个字的定语“撚汁剔骨”,说鸡肉是从三黄鸡上现剔的,只取三个活动部位的肉,不用鸡胸,调料根据火候逐步加入。3分钟,从剔肉到腌制到炒熟一气呵成……

这道菜出自前门大街上的“参餐厅”。餐厅的幕后高参是以前北京饭店的川菜名厨魏金亭老先生,如今是魏二小姐夫妻在打理。我央誉洋帮订了位,请两个好友一起去试。

木桌木椅,十分简素。茶杯、饭碗、骨碟都是一水儿的白瓷蓝边。喝一杯花茶,望出去只有灰墙灰瓦,浑忘今夕何年。魏二小姐一袭棉布藏蓝袍子,她家姑爷一件青灰短褂儿,两人行止、做派、应答都像从民国走来的。

那道著名的“撚汁剔骨”宫保鸡真是忍不住让人叹:鸡肉太少了!但是好好吃啊!确实把坊间的粗货从前门楼子甩到珠市口外头了。辣、甜、咸、鲜、酸五味圆融,却也各自分明。肉少就吃配料吧,竟然样样好吃。手指粗细的葱段,又甜又脆。魏二小姐说:“这是专门的宫保葱,以前在菜市场看见,我以为它是发育不良的大葱呢。”花生并不全然酥脆,甚至有点绵软,跟花椒同嚼最有滋味。竟然连辣椒也好吃,尤其是刚上桌的时候,嚼起来冲头的.香气弥漫在口腔里,辣劲是慢慢才释放出来的。同去的人说:“嗯,这道菜立住了。”

饭罢离席,主人家一直送到电梯口,这种客气是好几年前在京都料理亭才有的待遇了。这样一家讲究“传承有序”的餐厅在今天的环境下大概算一种标本式的存在。吃这么一道道花工夫的菜确实奢侈,需要太多时间和心思。至少于我,见识这些老菜、老人儿、老礼数,是呼啸而过的生活里一个小小的、美好的停顿。

篇2:停顿散文随笔

世界慢了下来

我变得无所适从

就是无端的想念

曾经那些快乐忧伤的时光

和些许的细微的感动

心平静的就像一片黑暗的死水

没有注入,没有投掷,没有风

于是

没有跌宕起伏没有

那层层叠叠的蔓延和涌动

给心灵套上的枷锁

锁着一宿深灰色的冰凉

在脑海里和自己擦肩而过

一个漠不关心

一个无动于衷

于是我就这样面沉似水的

驱赶着心里的杂乱琐屑

和湿重的迷蒙

这样茫然不知的

穿插在生活里漫无目的

心在疲惫的边缘数落时间的苍白

时间在青葱的深处背负记忆的沉重

而我还在肆无忌惮的嘲笑着

徘徊在青春那头的懵懵懂懂

没有什么东西会是一成不变

就像心里曾经深藏着一直不肯丢弃的执著

也会在时间的沉淀中

从纷扰的现实面前悄然败北

那一刻蓦然明白的沧桑

在泛黄的字迹里突显的那样厚重

和浓

记得一个人

忘记一个人

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反复着一个没有结果的问题

只是忧伤的时候一个人的自我沉醉

有一刻悠然醒转

人去

楼空

在物是人非的地点

看一片云淡风轻

却后来发现

感叹只是一句无休止的谎言

经过不急不缓的证实着曾经对自己的欺骗

和此刻的后知后觉

于是那些颠倒和可笑

错乱反复着

恍然如梦

于是无力的看清和懂得

心里始终会有一丝掩埋却不曾泯灭的期许

一个略显沧桑的.时间

一个并不完整的场景

或许有一刻重逢

我们依然会心痛

微笑有些力不从心

眼睛总是毫无知觉的就已经走神

辛酸杂点滴快乐的过往已经不值一提

于是空白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忆

曾有过的泪如雨下静默在了那个不知名角落的晦暗中

如今失神的眼睛里已落不下半点泪滴

坚强是脆弱者的代名词

如同丢弃的承诺

美丽着当初的言不由衷

什么是爱情

岁月在懂

或许它就是多年以后

午后阳光里

落叶分飞中

大雨滂沱下

或者是黑夜旧的日记本里不经意掉落的一张划伤流年的照片里

你安静恬然的笑容

于是那些描述和绘画的主题

抒发和

色彩斑斓和班驳着一幅破落不堪的命运

夕雨,落叶蝴蝶婉风

翩跹坠落

知与谁同

酒意里模糊不清的肆意

畅谈着生活里的那些微不足道

然后

在心里暗数悲伤

无从收拾

忘了自己还有梦

梦想就像天空里飞扬的一片羽

美丽洁白如同一句轻薄的谎言

一边飞零

一边坠落

然后留连的那一片天空

尽显空洞

空洞的生活

心里早已波澜不惊

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群,霓虹灯,车来车往

喜欢看江面上夕阳余辉的渔船

喜欢看白天与黑夜交替时候天桥上缓缓驶入城市的火车

喜欢坐在公车的后排隔着车窗玻璃偏头看自己缓慢的生活驶入匆匆的夜色

喜欢看大雨淹没的寂静街道

喜欢看喧闹的人潮

漫无目的的茫然

漫不经心的沉重

于是

我看到车窗玻璃上自己浅浅的影子面无表情

在这色彩纷陈的荒诞里漂泊流动

世界慢了

我却不该在这消沉的灰暗里过多停留

忧郁只是一种心情

灰暗是一个栈

记忆里掺杂的疼痛

或许就是生命里描绘的美丽

和感动

我就这样亦步亦趋的走过流年

走向明天和遇见

青葱季节

篇3:不停顿的爱

我抱着八个月大的女儿, 拉着沉重的旅行箱来到检票区。就在挥手告别时, 母亲用她那长满了粗糙长茧的双手拿出一包东西, 塞在我的手上说:“一个人带着孩子坐车, 妈实在不放心, 这是你放在衣柜的毛线衣, 也许路上用得着, 你就带上吧。”

这一包毛线衣, 把我带回儿时的记忆。

印象中, 母亲总是有忙不完的农事、家事, 每逢下雨天不能上山干活时, 便在家中张罗我们姐弟的衣服。夏天坐在缝纫机前, 咔嚓咔嚓踩着踏板, 以略显粗糙的裁缝技术, 在衣服的破洞处垫上一块布, 来来回回缝上几遍密密麻麻的线条, 就像在颜色单调的衣服上缝了一幅地图;或者是用亲戚送的过时布料, 勉强拼成合身的衣服, 度过炎夏。冬天我们都躺在暖暖的被窝时, 母亲却就着冒烟的煤油灯, 一针一线勾织着毛线衣, 没钱买毛线, 便把穿过破洞的毛线衣重新拆成线, 之后清洗、晾干, 有时还要把断的线一段一段接起来。一件毛线衣的成品, 往往有上百个驳接的结。厚重的毛线衣穿在身上, 绒绒的毛刺在身上犹如芒针。特别是躺在床上, 那高低不平的结, 让人浑身不舒服, 就像是躺在铺满砂石的公路上。小时候的我, 打死不穿母亲织的毛线衣, 宁愿把几件平日穿的薄衫全往身上套, 臃臃肿肿却没有暖意。

这次回老家, 母亲说要替我和女儿织毛线衣。我劝阻道:“冬天很快就过去, 再说湖北天气也没有北方冷, 用不着穿毛线衣。”母亲依旧带着老花眼镜, 一针一线织着毛线衣, 口中还念念有词:“俗语说, 一月冻死牛, 二月冻死马, 三月冻死耕田人, 春天还是很冷啊, 多件毛线衣保暖比较好。”于是不分日夜地赶工, 终于在我整理行囊的前夕, 把厚厚一包毛线衣交给我。儿时的习惯, 让我毫不犹豫随手把毛线衣放进衣柜, 母亲看了看, 一脸落寞地离开我的房间。

抵达湖北, 哪知刺骨的寒风, 绵绵的细雨, 吹拂着脸颊, 风吹得令所有人不禁打了个寒颤。正生病的女儿也开始咿咿啊啊地哭, 揪动我整颗心。我手忙脚乱拿出奶瓶, 塞到女儿干巴欲裂的嘴唇, 她咕噜咕噜喝着。精疲力竭的我往女儿身上套上母亲织的毛线衣时, 也许是女儿折腾得实在没气力, 也许是母亲织的毛线衣真的很暖和, 她竟奇迹般睡着了。抱着女儿, 我也穿上了毛线衣, 霎时全身涌起一股暖流。

篇4:借停顿读大意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停顿;诗歌大意

诗歌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古人表情达意的一种文学方式。它用简洁凝练的文字,工整韵致的语句传达着诗人的喜怒哀乐,镌刻出时代的特征与风尚。由此,诗歌学习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中国人正在把中华民族的诗歌这一奇葩向下一代播撒,以使未来一代能品味文学殿堂的浩瀚,体味前人丰富的情感,并继承前人优良的传统。

但是,在诗歌教学中,由于历史时间跨度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大,现代人与古诗之间不自觉地产生了屏障,教师在教读诗歌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学生读不懂诗句,看不明意象,理解不了思想内容等等。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与诗人、诗句的融合。所以,激发读者与诗人的契合与共鸣,是诗歌教学的核心。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的第一步是要学生能读懂诗歌大意。

一、读懂大意从诗句停顿入手,以排除诗歌的阅读障碍

曾见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百年来,这首七绝在民间传诵不衰,许多人巧用停顿进行解读,使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变成了许多新诗:

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例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这两例对杜牧《清明》断句的小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断句停顿,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断句停顿,会引出不同的理解,像例一的停顿,其意与原诗相符,即“问牧童什么地方有酒家”,但例二停顿,其意则是“向酒家打听哪里有放牛娃”。所以教授断句停顿又给我们多角度理解诗歌大意,开拓诗歌阅读更大的空间带来了契机。

教读诗歌,停顿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既不枯燥,又轻松自如,学生也不会产生读诗的困厄感。不仅排除了阅读障碍,更重要的是排除了读诗的心理障碍。

二、读懂大意从诗句停顿入手,以解读诗歌的内在含义

停顿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鉴赏诗歌必要的一个环节,往往解读了意象,诗歌的意境也就解读了。可是找意象对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是个难题,而借助停顿找意象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例如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一一对应的停顿中,我们很快找到了意象,诸如“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同时也在每个词语中看到了意象不同的特征,从而领悟到在夔州长江边,在凄风凛冽、枯叶飘零、寒江翻滚、孤鸟高飞、高猿长啸的悲怆之境中,衣衫褴褛、“右臂偏枯耳半聋”的杜甫是如何的百感千愁齐涌心头!

读出了诗歌使用的意象,也就读出了诗歌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如思乡的大雁,高洁的鸣蝉,忧愁的杜鹃,淡泊的幽兰,傲骨的黄菊,离别得杨柳。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可以直接使诗人的情感显露出来,而教读诗歌,从停顿之处帮助学生解读出意象,则是帮助学生读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此,再一次使学生对诗歌贴近一步,热爱一分,这样才能有产生共鸣的契机。

三、读懂大意從诗句停顿入手,以体味诗歌的情韵美感

诗歌用停顿还有一个好处是,节奏带来美感,上下句一致的结构、对应的字句,使诗句读来琅琅上口,学生也在读出节奏的同时感受诗句的情韵。

诗歌从体裁上来看,无论是古体诗的四言、五言、七言,还是近体诗的绝句、律诗,都有一定的朗读节奏,因为诗歌最早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中得来,节奏感在发展演变中,更工整,更富有美感。如七言绝句的“二二三”式,例:“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这些清晰的节奏,富有韵律的美感,能把学生带入古人吟诗作赋的境界中去, 徜徉于古人的雅致乐感之中,能不体味到古代诗人的情怀吗?

读出节奏,走近了诗歌;读出韵致,走进了诗歌。只有在美的朗读中,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热爱诗歌广阔空间。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不妨用用停顿,帮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风雅情怀,显示诗歌教学的真谛——热爱它并且欣赏它。

借停顿读诗歌大意,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打开学生诗歌阅读的心结,帮助学生体悟诗歌的内涵,借停顿来做诗歌的入门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日常诗歌教学中,关注诗歌停顿,会帮助学生们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引领他们步入诗歌的殿堂,走进诗歌,读出节奏,读出大意,读出思想,读出感悟,相信师生会一起沐浴到诗歌带来的文学甘霖。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2.古诗停顿技巧

江西省新余市第六中学 钟瑾

主语停,动词停,短语一个整体。

你要知道古诗的意思和句型(主+谓语动词+宾语(地点,时间))就自然就会停顿。要注意押韵,读到不顺口或不押韵的时候就停顿。唐诗五言一般都为XX/XXX格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般是用2,2,1的节奏来读,有一些是根据词的意思来读。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举例说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曲项/向/天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四三断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二三。

天门/中断/楚江开 山色/空蒙/雨亦奇 寒雨/连江/夜入吴 秦时/明月/汉时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1.遥看/瀑布/挂前/川 2.白云/生处/有人/家 3.门泊/东吴/万/里船

4.不知/细叶/谁/裁/出(正确)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望洞庭》

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骈句间停顿,四字句两字一顿。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根据意思“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实际上划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弄清哪些地方不该停顿,对掌握文言句式的停顿规律,做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读破句也很重要

一般地说,以下的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1.偏正短语。

例:(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送东阳马生序》)

例(1)中的“唐贤今人诗赋”是偏正短语,作动词“刻”的宾语;例(2)中的“日有”是偏正短语,作谓语。以上两例,在朗读的时候,都要连读。2.介宾短语。例: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核舟记》)例(1)中的“于乱世”“于诸侯”是介宾短语,分别作“全”“闻达”的补语;例(2)中的“为予群从”为介宾短语,作“得”的状语。以上两例中的介宾短语,都不能拆开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1.在具体划分节奏的时候,注意不能划得太琐碎;2.划分时还要兼顾意义,不要损害语义、破坏结构。3.当划分规则与朗读习惯发生冲突时,要以朗读习惯为主。如“舜发于畎亩之中”一句,不能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而应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文言句式的停顿,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例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D)

A.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今其|室十无一焉

D.非死|则徙尔(05年中考题)分析:A句中,“自”是一个介词,明显不能独立,后面必须跟上宾语,才能表示一个确切的意思。“自吾氏三世”才是一个意义单位。所以A句的划分是错的。再看B句,“而”是一个转折连词,属虚词范畴无实义,因此它也不能独立。再说“乡邻之生”是一个偏正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C句的“今其室”也是一个偏正词组,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中间不能拆开。正确的答案只能是按意义划分的D。

例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004年中考题)

分析:A句中的“不在”是一个否定合成谓语,应看作一个意义单位,因此不能分开。故A是错的。B的前后两句划分的标准不一,不能形成对偶,所以也是错的。C句中的“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是两个用法相同的主谓词组,分别作 两个“无”的宾语。而主谓词组在作句子成分的时候应看作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故C是错的。只有D是意义上的对偶,所以是正确的。例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② 学而不思则罔

(《六则》)

③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⑤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参考答案

① 中 / 峨冠而多髯者 / 为东坡

(《核舟记》)② 学而不思 / 则罔

(《六则》

③ 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

(《岳阳楼记》)④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⑤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出师表》)典型题例实战训练: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行拂乱∕其所为

D.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A.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B.永之人∕争奔∕走焉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D.前人 / 之述备矣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因坐∕法华西亭

D.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B.醉则∕更相枕以卧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苟全∕性命∕于乱世 C.日与∕其徒∕上高山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且∕壮士不死即已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故∕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矣

D.彼竭∕我盈,故∕克之 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公∕与之乘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D.而∕乡邻之∕生日∕蹙 9.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C)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意∕有所及,梦亦∕同趣

D.贤者∕能勿丧耳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是∕进亦忧,退∕亦忧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其一∕犬坐于前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生,亦我∕所欲也 1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D.俄而∕百千人大呼 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往来∕而不绝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上使∕外将兵 1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1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珠∕可历历数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6.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04年中考题)[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 1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D)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004 年盐城卷)18.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04年苏州卷)1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2006年盐城卷)

B.永之/人争奔/走焉。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医之好/治不病/ 以为功。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1)恐/前后受其敌?狼?(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如:(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2)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2)人不知/而不恒?<论语〉六则?(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仪〈捕蛇者说〉(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五)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相邻两组耕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例如'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倚摧'。(六)

篇6:《木兰诗》全文停顿

木兰诗全文阅读停顿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辞:离开,辞行。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扶持。将:助词,不译。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行:读háng。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拓展阅读:《木兰诗》铺排艺术欣赏

铺排是古典民歌传统的表现形式,既包括以叙述和描写为主的表现手法“铺陈”,也包括通过修词饰句增强表现力为目的的修辞手法“排比”。铺陈可以使叙述的内容集中详尽,描写的对象细腻生动;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强化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写作手法,铺排艺术的运用,既可以铺张事物的情状,渲染环境和氛围;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强化、美化表达效果。

铺排的对象可以是相互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也可以是人物的肖像神态、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铺排的顺序可以是时间发展顺序、空间方位顺序、心理活动顺序、伦理自然顺序、类别序列顺序等;铺排的类型可以是叙述性铺排、描写性铺排、抒情性铺排、议论性铺排;铺排手法在运行方式上可分为聚焦式、发散式、单向式、双向式、多向式、综合式,以及相互间的平行、交叉式。北朝民歌《木兰诗》中,铺排手法随处可见,不妨对其运行方式做一番欣赏。

一、聚散式铺排(陈)

1.聚焦式:各个方面的叙述、描写都指向被叙述主体。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先描写,后叙述,由物而人,由声而行,这是表现手法上的先声夺人。既展示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和生存方式;也暗示了勤俭持家的主人公形象:一丝丝,一匹匹,“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既展现了以家庭为核心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也暗示了木兰替父从军是一种基于伦理亲情的必然选择。表现手法上的迂回,委婉地营造了絮烦中的单调氛围,展示了无言中的惆怅心境。仿佛“蒙太奇”的推拉镜头:拉近,拉近;聚集,聚集。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这问那,“问”的反复强化了叙述者对木兰的关切;而且这种关切又自然而然地指向儿女之情,暗示此时的木兰正待字闺中。“何所思”“何所忆”都指向故事的主人公“女”(木兰),“何所”的反复疑问又强化了读者的好奇心,两问句式相同,只有“思”和“忆”两字之差,而“思”和“忆”又有意识地把读者的猜测引向人之常情:是思念某个人?还是回忆某段情?这是叙述者隐设的伏笔,为后文揭示木兰是在为父而忧、为家而虑造成一种反差,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感动。

2.发散式:以被叙述主体为中心,向各个方面展开。

(1)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问句是站在叙述者的角度猜测,答句是站在主人公木兰的角度,直接面对“思”和“忆”两种指向的猜测作出回答。两个“女”字本已在猜测意向上指向了女之常情,而两处“亦无所”又强化否定的语气,使述者、读者的猜测与主人公的回答形成鲜明的反差。回答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既然非“思”非“忆”,就表明不是因为儿女私情,那么木兰的叹息必然另有隐情。作者似乎在这里卖关子,让读者更加好奇:木兰究竟因何而惆怅?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前四句构成排比,后两句构成对偶,以整齐的表现形式、流利的五言句式,烘托人物心境的.轻松、愉悦;行文毫不粘滞,表意酣畅淋漓。一连串的动作铺排都以“我”为中心展开,分别指向开门、坐床、脱袍、著裳、理云鬓、帖花黄。“我”的排比、反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木兰找到自我时抑制不住的兴奋感:我的门、我的床、我的衣,我的家、我的亲、我的爱,我的情、我的美、我的梦。这段排叙,贴切入微地表现了主人公长久地远离故土时难以抑制的怀旧情怀和终于回归故乡时得偿所愿的亲切感受;暗示结束了艰苦的军旅生涯时的如释重负,与亲人团聚时的脉脉温情;表现了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可以香软、可以千娇百媚、可以天真无邪的普通女性时的自如和欣慰。

二、单向式铺排

“铺”,需要展开;“排”,讲究次序。无论是纵向的、横向的、天然的、心理的、伦理的,都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铺排顺序主要有纵向式和横向式。

1.纵向式:

诗中以时间为序铺排较典型的一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相对于十余年的征战来说,这“旦”与“暮”之间就显得格外短暂,这是决定人生的一瞬间。正是这转瞬即逝的旦暮之间,才显得弥足珍惜。在这里,“旦”和“暮”的对应、反复、循环,既表现时间上的促迫,行军的急速;也反映军情的紧急,舟车的劳顿;同时凸显内心难以遏抑的纠结:多少年来一家人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而今旦暮之间生离死别一去未卜。人,渐行渐远渐无踪;心,如撕如割如锥痛。

2.横向式:

以行踪(方位)为序的典型铺排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诗句叙写木兰备战,本来只是要说明从集市买来了征战所需要的东西,但是作者运用了排比修辞铺叙这一过程。这样琐细而夸张地絮说,让我们认识到进入战争状态的现实,也让我们感受到准备工作的紧张;既让我们体验到木兰面对战争时的从容不迫,也使我们预见到木兰行事的井然有序。因此,这里的铺叙同时也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铺垫。

在并称为“乐府双璧”的《孔雀东南飞》中,这种纵横铺排的手法表现得更为集中、细腻: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这是一组纵向的铺排,按照时间顺序,铺叙刘兰芝成长的历程,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和不幸遭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女主人公的同情。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打扮。这是一组横向的铺排,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不厌其烦地夸张描写刘兰芝的妆束、衣饰、姿态、容颜,表现她超凡脱俗之美和从容镇定之质。

两相比较,《孔雀东南飞》的铺排中,作者对主人公既是“全知”的,如“心中常苦悲”;也是完全置身其中的,如“精妙世无双”。而《木兰诗》中的铺排是“无我”的,纯客观的。 三、双向式铺排

1.双向交叉式: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一面是“机”,一面是“女”;“机杼声”中有“叹息”声,“叹息”声里有“机杼声”。描写对象是两个,描写的内容既相对应,又相融合;既构成对比,又构成映衬。“不闻”,是心中不闻耳中闻;“惟闻”,是耳中不闻心中闻。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与上例相反:“不闻”,是耳中不闻心中闻;“但闻”,是心中不闻耳中闻。其中“但闻”是充耳之声,“不闻”是心中感应;“但闻”与“不闻”是以有显无,无声胜有声。作者在对两种声音效果的处理上,运用的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表现手法。

2.双向平行式:

(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同一个意思,分别站在“阿爷”和“木兰”的角度复说,强调的是一个“无”字,家中没有适合从军的男儿;读者感受到的却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无奈。“无大儿”是就阿爷而言,“无长兄”是就木兰而言,叙述角度不同,陈述内容各异,但平行的两条线却指向同一个两难的处境:君命不可违逆,阿爷不便从军,如何是好?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指北方,“寒”是北方的气候特征,“朔气”和“寒光”的铺陈,诉诸于感官,本已令人因寒而栗;再加上“金柝”(古代打更用的金属梆子)和“铁衣”(铠甲)的渲染,使人自然联想到“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男儿在“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冰天雪地里守望“莽莽”,尚且苦不堪言,何况木兰?单调,更孤独;身寒,心也寒。

3.平行交叉式: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一个互文见义句,也构成严格的对偶。“将军”和“壮士”可理解为复指木兰,从两个角度表明木兰的身份: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英勇善战的“壮士”。叙述者对木兰的才能和功绩的称颂尽寓于身份称谓中了。“百战”和“十年”言战事的频繁和持久,“死”和“归”又可理解为泛指木兰和她的战友们身经百战,累月经年,出生入死,胜利凯旋。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在家时,“养在深闺人未识”,而皆知其为女流;替父从军,“与子同袍”,伙伴们竟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诗尾以温顺、机警的雌雄双兔为喻,既增强了出人意料而富于传统审美观的喜剧气氛,又表达了叙述者对木兰的喜爱之情,让人感受到一个女孩子的自重和自矜,自信和自豪,一个天真、俏皮、清纯、温婉的形象跃然纸上。诗句先言雄兔,后言雌兔,然后双兔并提,构成铺排上的平行与交叉;同时体现传统文化心理上的“贵柔守雌”。

四、多向综合式铺排

1.多向并行式:

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这一组铺排可以说是长幼有序,先交代爷娘,再言及阿姊,最后落笔于小弟,也与这首诗中表现的美好的伦理亲情相吻合。诗中的铺叙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其行动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爷娘“出郭”相迎,是迫不及待;“相扶将”,既回应了开头“阿爷”的不便从军,又切合十余年后两位老人相互扶持的身体状况。阿姊“理红妆”,既表现了与阿妹一个红妆、一个武装的区别,又表现了姐姐对妹妹的敬重、爱慕;“户”指门而非窗,“当户”的交代,巧妙地传达了作为足不出户的女性的阿姊一边打扮,一边在门口张望时的期待和忐忑心理。小弟极具个性,虽未能如木兰姐姐那样在战场上杀敌,但杀猪宰羊一样“霍霍”有声,须眉不让巾帼;而这又隐隐传达了一种期许:将门之后,后继有人。这一节铺叙使人物情态各具,神形毕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渴盼,充满了团圆的喜庆气氛。

2.纵横交错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是一段揪心的描写,有着时与空的对应:旦――爷娘(故乡),暮――黄河边;旦――黄河,暮――黑山头。有着身(声)与心的错位: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篇7:人生的停顿作文

走的时候,是为了到达另一个境界;停的时候,是为了更好的挑战人生。

——题记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建立公司后屡遭挫折,他不甘于就此放弃,不断地爬起来迎头而上,但还是没逃过倒闭的命运,这之后他静下心来,整顿自己,寻找不足,在几年的停顿后,他又卷土重来,终于获得了成功。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不平的荆棘,要想继续行走,就要拔掉荆棘,要拔掉荆棘就要停顿,从这个意义上讲,停顿就是调整,就是为了后面走得更好。

回顾历史,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在面对吴国的蠢蠢欲动时,不顾本国的`国力薄弱,坚持与吴国一战,吃到战败的教训后,他终于看清形势,忍辱负重地在吴国作了两年奴隶,回国后又卧薪尝胆,不断增强本国兵力,整顿战后萧条的越国。几年后,勾践终于带领越国人民,战胜了吴国。勾践的忍辱负重,不正是人生路上的暂时停顿吗?这停顿,就好比花儿含苞待放;这停顿,就好比蓄积力量的马儿吃草;这停顿,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做的短暂歇息。这种停顿是智者的选择。

人是大海中的一片碧叶,大海没有绝对风平浪静的时候,人也总是有苦闷与忧愁。当你立在交叉路口徘徊不前的时候,盲目乱撞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伤害。“生有所息”,停下来接受阳光的沐浴,可以洗去一身的尘埃;停下来享受清风的抚摩,可以脱去一身的疲惫;停下来品味朋友鼓励的话语,可以拥有一份美好的希翼。

篇8:课堂话语停顿的内涵解析

话语停顿是教学对话过程不可避免的现象, 是对话的自然属性。在对话式教学课堂中, 对话语停顿的理解不能仅关注浅层字义, 而应透视其对学生应答、对话组织等来考察整个课堂教学, 进一步说, 话语停顿也是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率高低因素之一。在语文课堂情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停顿有着不同的内涵。教师的话语停顿是一种教学技能, 它对课堂教学对话起着调控作用;而学生在教学对话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话语停顿, 往往是在建构自身话轮信息意义时, 由于学生大脑中原有的信息图式与当前情境下的问题产生不匹配现象, 也可以这么说, 学生存储的知识信息还不能将当前问题为背景下的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完整地外化, 这时的话语停顿大多数发生在一个话轮的内部。另外, 学生的话语停顿也有可能发生在开始建构话轮信息意义之前。

⑴教师话语停顿

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 话语停顿是一种技能, 看似简单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话过程的调控及学生应答的质量。毋庸置疑, 教学对话必然伴随着问题的发展, 否则教学对话只能成为教学独白。语文课堂中发生的教师话语停顿主要如下两点:第一, 教师大部分的话语停顿都是发生在当前话轮信息意义已经建构完整和下一个话轮信息意义建构之前, 少部分发生在话轮信息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第二, 当前话轮信息意义的建构和下一个话轮信息意义的建构的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流程往往是教师提问引发, 而后发生教师的话语停顿, 然后学生作出应答。

例1

师:……那么, 第三节他到底告别了什么?我们要狠狠地抓住文本, 而不是随意地去想象。同学们看出来了吗?

生:我觉得是对康桥的回忆。

例2

师:……那么, 同学们感受到里面的情感起伏了吗?能不能找出你感到情感变化最大的语段?谁来说一说?

生:“但我不能放歌”, 这是转斩。前面一个“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后又说, “但我不能放歌”, 这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地方。

例1是教师在问题话轮信息意义建构完整后, 出现了3秒钟的话语停顿。乍看之下, 3秒钟起不了什么作用, 实际上在这3秒钟的话语停顿之间, 学生却在大脑皮层的掩盖下作出了两种课堂活动:第一, 对教师的问题话轮的信息意义进解构, 提炼核心要义;第二, 在前面的指导下, 学生快速地进行思维运作, 建构自己话轮信息意义。

在这样的释义下, 让我们联想到话语分析中的另一概念———话轮等待时间, 是否话语停顿与话轮等待时间就完全等义呢?就笔者认为, 例1和例2中的教师话语停顿与话轮等待时间有着相同的内涵, 可能上述两例是教师的潜意识行为, 实际上并没有认识到要通过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其组织思维活动给出高质量的回答,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确实是教师问题提出和自己应答问题之前这中间仅有的几秒时间对他们起到了缓冲作用, 让他们有时间解构教师的问题和快速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而言, 教师在提问后的话语停顿和话轮等待时间内涵是一致的, 都是要学生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 在提问后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让其组织思维活动并将思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得以外化。而教师在话轮建构过程中的话语停顿的内涵与话轮等待时间的内涵有着天壤之别, 可能的情况是, 教师建构话轮所用时间较长或其它方面的原因, 想利用中途的停顿以此来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调整学生的理解方向或控制一下语速。

例3

师:这么简单我就不问了, 仅仅是分别的沉默吗?有同学发现他还有重逢的沉默, 怎么看出来的?诗歌中有没有依据?

学生:再别的“再”。

上述例子教师在建构问题话轮时中间出现了3秒的话语停顿, 这一完整的话轮被话语停顿分为两部分, 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延伸。其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重新组织思维活动对问题再次作出逻辑性的思考, 以明示学生先前对问题的应答是不全面的。

⑵学生话语停顿

例4

师:……那么, 同学们感受到里面的情感起伏了吗?能不能找出你感受情感变化最大的语段?谁来说一说?找出了没有?

男生2:“但我不能放歌”, 这是转斩。前面一个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然后又说, “但我不能放歌”, 这是一个起伏较大的地方。

学生在应答话轮中, 出现了6秒钟的话语停顿, 实际上这6秒钟的话语停顿给了该名学生再一次思考的时间, 继续通过组织思维活动加工信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建构话轮信息意义之前的话语停顿。

例5

师:这一节哪几个词是明显带有感情的?谁来说一说?

生:他是怀着一种期望的情感。

上例是教师在向该学生提问后, 该名学生并没有马上给出应答, 而是停顿了5秒钟后再给出应答。这是一种话轮信息意义建构之前的话语停顿, 这里的话语停顿是学生自己通过调整给自己一些思考该问题的时间, 然后再来建构自己的话轮信息意义。但遗憾的是, 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时候学生的话语停顿却会造成其话轮丢失。

例6

师:也就是说具体到诗歌的哪两节?

男生2:第五、六节。

师:第五节和第六节。第五节和第六节里面, 情感起伏变化最大的、比较激动的词语就是?

男生2:

师:不能放歌和上段的放歌。

这是学生在建构自己话轮的时候由于2秒钟的话语停顿而使自己的话轮权丢失,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这是教师在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一次失误。教师的任何提问都应当将回答权交给学生, 而不是随意的改变。从例子中我们可以判断出,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根本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学生才会出现话语停顿。所以, 教学对话中, 如果学生在建构话轮时出现话语停顿, 教师要注意调控, 避免其话轮的丢失。

上一篇:村主任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学生团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