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散文随笔

2024-04-09

炉火散文随笔(精选15篇)

篇1:炉火散文随笔

炉火经典散文

当秋天的最后一阵风吹过屋顶,街道上的行人少了,孩童的嬉闹不见了,就连坐在家门前拾掇农活的婆婆婶婶也消失了。家家户户大门紧闭,长长的烟囱从窗子里探出脑袋,留下缕缕青烟飘渺在街道的上空。

没有空调,没有暖气,火炉是农家冬天最温暖的陪伴。有了炉火,农家的日子才有温暖。

清晨,天将亮未亮,女主人穿衣,起床,一片窸窸窣窣里炉子便燃起来了。待炉火烧旺,饭菜飘香,家人便陆陆续续地起床了,一天的日子从温暖的火苗里开始了。

早饭过后,穿着厚厚的棉衣摇摇晃晃地去上学,男人穿戴整齐后也早早出门了。

屋子里重归安寂。一切收拾妥当后女主人便坐在火炉边忙碌了,或是捧着花花绿绿的毛线,或是端着簸箕捡花生。

火苗烧得炉壁噼里啪啦响,炉上的水壶唱着欢快的歌,女主人低头忙碌着,一抬头,时钟不知不觉转到中午,孩子该放学了。

“烧饭啦!炖个鸡,里面加点土豆块吧,那口子在外干活怪累,那兔崽子挺活塞,多补补!”女主人喃喃自语。

几把米下锅,鸡块、土豆烧熟,孩子便闯到屋子里。

“哎呦,冻的我鼻子都开花了!妈,饭好了没?”孩子蹲在火炉边喊着。

“等你爸回来!”

女主人边喊边把炖好的鸡块盛到锅里,端走,放到炉子上煨着。

不一会儿,男人推门进来,边脱外套边说着:

“这个冬天咋真冷,幸好提前把柴弄好了!不然这个冬天真不好过!”说话间,女主人早已盛好饭,一家人便围着火炉坐下了。

不多时,孩子又走了,男人也出门了,女主人继续着上午的工作。

晚间,炉子把一家人聚在一起,炉火烧得噼里啪啦,电视机里飘出精彩的节目,烧水的炉子被拿下,盖着炉火的铁皮盖上烤着花生豆、玉米粒、小红薯或者小橘子,男主人和女主人说笑着,孩子对着作业本的眼不时地瞄两下炉盖上烤着的食物……

农家的冬季里,有了炉子,日子便多了一道镜子。透过火炉,农家点点滴滴的日子也能显现。

有炉子,柴总是少不了的,勤快的人家里早已把柴禾劈好,山上捡的树枝,剥下的玉米棒,种木耳的废树干……

可以用来烧火的东西整整齐齐地码在院落里,只待天一冷便派上用场;有些人家不同,不会想到提前备柴,只待天冷时着急忙慌地找一些细小的枝桠,只是,这般的仓促和细弱是禁不住炉子的燃烧,不一会儿,炉子便清冷了,主人又得四处寻柴,本属于冬天的温暖这时却变成了忙慌;年轻力壮者总能找到可以用的柴,家里也不缺柴,只是,孤寡老人者便没那么幸运了:没有柴,烧饭都成问题哪还有柴禾烤火?寒冷的冬天里可以依赖的也只有被子。所以,有些孝顺的儿女不管走多远总是会提早回来为父母准备好过冬的柴。

我见过那些在冬日里瑟缩在阴暗、潮湿的屋子里的老人,没有火,空气里的冰冷可以渗透到你的每一个毛孔,我不知道,那样寒冷的日子里他们是走过,而那些在远方的儿女,是否会在梦里梦见父母那双浑浊、充满绝望的眼。

有了火,农家的.日子里也多了很多趣味。炉子不分贵贱,屋子不分豪简,有些人的家里上门求暖者总是不断,左邻右舍几个人围着炉子,手里忙着小生计,嘴里闲叙着家常,火炉边,几个孩童埋头玩耍,或是嬉闹,或是围在一起说悄悄话……该散了,几个人还相约着饭后的相聚;偶尔,好客的主人也会将你留下,炒几个小菜,伴着自家腌制的萝卜、韭菜和珍藏的小酒,邻里亲朋的情谊便在这温暖的火苗里熠熠闪耀。

记得儿时奶奶便常常带着我去邻家的一位婆婆那,出去时常常是晚饭后,茅草顶,黄泥壁,闪烁着微弱火苗的大树桩,几位孤寡老人便围着坐下,待月上树梢,几声狗吠传到耳朵时,奶奶便把我叫醒,伴着清冷的月色一步步往家走。

其实想想,那样的火烤着并不舒服,白烟四散,总是熏得人想掉眼泪,烧过的火灰漂浮在屋子里,落在父亲给我新买的衣服和红色的皮鞋上,然而,这样的场景却总是让人怀念。想了许久,或是怀念他们爽朗的笑和那些让人心驰神往的古老故事。

这,便是农家和炉火有关的故事。

篇2:炉火散文随笔

而今的冬天,已然没有了炉火。

记忆深处的冬天,比现在要冷。现在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日子里,也很少能看到雪水化作冰锥的景象。在二十年前,雪后初晴的冬日,这却是寻常所见。这是室外,而在室内,一只小小的蜂窝煤炉,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里,是家里温暖的中心。

其实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在烧煤炉。其他季节只是用来做饭,冬天里则兼具采暖的功能。到了冬天,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客厅或卧室生起一只煤炉,从窗户伸出一只长长的烟筒。炉火一直燃着。煤焦油沿着烟筒口滴下,看上去是透明的,一个冬天,会积下黑黑厚厚的一层。通常情况下,炉子上总是会坐着一壶水,水壶慢慢由凉转热,再由热转烫,如果要烧开,只需打开炉门,加大火力。这样的水口味不好,不过开水总是不断。那时候没有精致的口杯,老少爷们不断把滚烫的热水,添加到印着各种型号的搪瓷缸子里。从外面回来,他们摘掉厚厚的棉手套,把手捂到水壶上,温暖从手上传到了身上,由身上传到了心里,表情也由寒冷僵硬,一点点变得柔和温暖……哦,回家了。

没事的时候,通常大家会集中到有炉子的房间里,围炉而坐,喝水,或是嗑着瓜子聊天。总会有人把炉子上的水壶挪开一点,露出一指宽的火光,靠着水壶烤上半个馍,不停翻转。不消多时,馍皮酥黄,一股清香弥漫开来。就那么咯吱咯吱吃了,如果能夹上点咸菜,则再美味不过了。那时候都是大家庭,家里都有一个竹编的簸箩,簸箩永远不会空着,里面总是会有馒头,甚至是母亲蒸的`包子。有时在炉子上烤上两个包子,那更是等不及的。外面是焦黄的皮,里面是喷香的肉馅,急得把包子横着掰开,顾不得烫,把冒着热气和香味儿的肉馅往嘴里塞。在那个时候,这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了。

姥爷一辈子不讲吃穿,只爱在寒冬里,偎火炉而坐,炉子上坐一小锅,熬上一锅白菜萝卜豆腐,多加些水,等菜汤咕嘟咕嘟冒出热气,便眯着眼睛把烤得酥脆的膜片泡到小锅里。一锅白菜豆腐,就是老人冬日里最大的满足。间或有口酒喝,老人已是心满意足了。

除了吃包子,对于火,孩子们还会生发出各种玩法,他们从外面揉两个雪球回来,放在炉边,看着它一点点熔化,然后升华成水汽。现在想想,其实很无聊,可当时就是玩不够。有时,他们从橱柜里偷点生粉条,放在明火上,刺啦一下,粉条瞬间膨胀,像极了今天的膨化食品。这半是为了吃,半是为了玩。有一次我是贪吃或是贪玩,在炉边待得太久,最后瘫软在炉边。

睡觉前,负责任的父亲,总是把炉子搬到阳台上。这是害怕中煤气,而不得不在温暖与安全间做出的取舍。给现在的孩子讲,他们多半无法理解。

在这个几十年的老厂子里,中煤气的事,原先每年都有听闻。母亲说,入冬后,如果早上有人没上班而事先没请假,单位工会立刻会派人去他家查看。据说遇到门窗紧闭的房间,一帮工友们砸门破窗,挽救了不少危险。这遥远的事情,现在听起来,依然温暖人心。

篇3:炉火散文随笔

钧瓷的名贵在于钧瓷神奇的窑变, 钧瓷的窑变是在钧釉在高温下转火, 让窑内的环境与温度发生变化, 从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 达到千变万化的效果, 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感。这正是钧瓷最让人们着迷的地方, 也是钧瓷最宝贵的地方。本文从钧瓷炉火与窑炉的角度, 对钧瓷窑变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探讨。

一、钧瓷窑变的不确定性因素受到炉火因素的影响

陶瓷创作者在钧瓷创作之后, 就把任务交给了炉窑与炉火。对于创作者来说, 炉火以其灵动和难以琢磨的创造力, 再次让钧瓷作品经受经历了炉火的雕刻、经历了炉火的创造, 创作者与炉火二者相互结合, 共同完成这些钧瓷作品。这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1. 钧瓷创作者的创作。

这个过程是由于创作者进行构思的一个过程, 是钧瓷创作者理性情感与感性情感共同作用的创作的作品。其实, 这个过程也是创作者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选择自己作品的一个过程。当然作者的选择对于作品来说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 这些因素与创作这的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这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2. 炉火的“再创造”。

这个过程则是显示钧瓷窑变的一个过程, 钧瓷在火的“创作”下, 显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但这种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它完全依靠自然的力量———火的力量, 而非人力所为的作用下, 创造出自然天成的艺术品来。“钧瓷无双”所说的便是这种火的力量, 即使在同一个窑中烧制出来的钧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 太多数的釉色的变幻是人工难以控制的, 这种自然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变幻效果也正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美学境界, 而让那些临摹自然, 模仿自然的作品黯然失色。钧瓷艺术是非常讲究的火的艺术, 是大自然的艺术。火赋予了钧瓷以灵动自然的纹理效果, 炉火的艺术创作为釉料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当釉料在1250℃—1270℃的高温下时, 钧瓷的釉色不仅受到原料组成、升温变化、烧成时间等内在因素的影响, 而且受到环境、燃料等外界条件的限制, 最终使得钧瓷有“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因此, 对于创作者来说, 钧瓷作品出窑的视觉效果是很难控制的。另一个因素是釉料中含有铜和铁为着色元素, 这两种元素在高温下相当活泼, 任何一点微小的差异都会引起元素的还原或氧化反应, 进而引起颜色的变化。因此, 对于这一个过程的因素来说, 存在着不可确定性的影响因素。

3. 受众的“再创造”。

这个过程受众欣赏烧成钧瓷作品后对作品的评价, 也是受众对钧瓷作品的创作。钧瓷是一种含蓄艺术, 往往会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是太直白, 其窑变造型会因欣赏者文化涵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观赏者的悟性对于钧瓷美的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窑炉对钧瓷的窑变造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1. 钧瓷窑变受到所在炉窑的位置的影响。

在烧制钧瓷的过程中, 由于窑内温度很高, 其内部位置的不同会有一定的温度不同, 而钧釉在烧成时对温度和气氛又非常敏感。二者的结合会因在窑中位置的不同, 温度和气氛的微小变化, 而产生钧瓷窑变的“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这是窑中位置变化使窑中微环境、微气候的变化对钧瓷窑变产生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 钧瓷与钧瓷之间的远近关系、高低关系、相互摆放关

系, 以及钧瓷间形体相互补充的关系对钧瓷窑变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窑炉内不只烧制单件钧瓷, 往往会有很多。在摆放这些钧瓷时, 钧瓷与钧瓷之间的远近关系、高低关系、相互摆放关系, 以及钧瓷间形体相互补充的关系会有一定距离, 这种距离相对较近, 而钧瓷在高温时周围钧瓷中着色离子挥发, 在炉窑内扩散, 对钧瓷的窑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是钧瓷窑变的一个原因。

3. 钧瓷自身形体的相互影响。

对于钧瓷不同部位之间, 它们之间由于形体变化的关系, 会形成不同部位形体之间的相互距离关系, 这种距离关系会产生微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使得在高温挥发的着色离子在炉窑内扩散, 并形成钧瓷自身的相互影响, 这也是产生不确定性因素的原因之一。

三、结语

清华大学教学的杨茗老师说:“自有不确定性可以适合不确定性, 自有不确定性可以摧毁不确定性。”[2]因此, 在钧瓷的创作设计中, 不管我们刻意地减少或是有意地增加控制运用不确定性的因素, 钧瓷炉火与炉窑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始终存在于钧瓷窑变之中, 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使我们无法知道钧瓷窑变成什么颜色的、什么纹理的作品。对于钧瓷创作者来说可控的只是钧瓷泥胚的造型、钧瓷窑变的概略构想图, 而不可控的是钧瓷的窑变具体图案或肌理的形状。当然, 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的完美结合, 才造就了钧瓷的今天。这一切正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名言:“真正的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就在于艺术家对自己所创造的作品未来的无知。”[3]

参考文献

[1]霍光旭.钧瓷的窑变艺术[J].美术大观, 2002.08.

[2]杨茗.不确定的意义[J].装饰, 2006.12, (总第164期) .

篇4:冬天的炉火

投资亏损≠投资错误

本次金融危机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程度之深可能是很多机构和专业人士都始料未及的,很多人的资产严重缩水。这种形势,不仅是对一个家庭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家庭理财观念是否成熟、方法是否正确的一次查证。

所谓安全理财,从根本上讲,不是运用什么样的投资技巧的问题,也不是选择什么样的金融产品的问题,而是理财观念、理财步骤正确与否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投资受损,资产缩水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之前所有风险性的投资就都错了,也并不意味着只有选择安全性更高的理財产品以及更保守的投资策略才是正确之道。

高收益OR低风险

投资固然有风险,但不投资风险更大。通胀使我们的财富时刻面临着贬值的压力,理财的目的就是要让现在节余的资金能够充分保值、增值,以确保实现所有未来的财富目标。我们知道,投资中安全性和收益性往往是相悖的,一个绝对安全的理财产品通常收益性偏低,收益性好的理财产品又往往有较高的市场风险。应该如何协调这一关系呢?

笔者认为,要选择高收益,哪怕伴随着高风险。因为如果投资收益不能抵消CPI的增长,其实等于也是在亏损,所谓高风险,主要来自短期市场的无常与变幻,但当投资期限较长时,市场却往往会变得有常而安全。

有人就美国股票市场做过分析,在任何一个时点如果开一个10年的账户,最终都是赚钱的(仅以指数作比),哪怕其间经历过股灾和经济危机。可见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也未必有多可怕,就算现在股票、基金账户亏了很多,其实也都只是浮亏,只要短期内不动用这笔资金,寒冬总会过去,随着未来经济形势的好转,还会迎来新的高峰。

保险=寒冬中的炉火

最可怕的问题和隐患是什么?就是屋漏偏逢连阴雨——恰恰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些重大的财务支出,之前又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结果不得不在最低点上变现,那就变成实实在在的损失了。有哪些风险可能引发重大的财务支出?最无法预知与防范、一旦发生又带来损失最大的莫过于人生风险,例如意外、重疾等。而这些风险恰好都是用很少的资金通过保险这一机制来有效化解的。

由此可见,越是目前的形势下,购买充足的保险就越发显得重要。安全理财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一定要先建立完善的家庭保障体系,转移重大的财务支出风险,而后再进行各类投资,这时的投资才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遇到类似于当前的系统风险,也才有可能秉承长期性原则加以度过。

篇5:炉火纯青造句

读音:lú huǒ chún qīng。

成语解释:纯:纯粹;青:蓝色的;纯青:炉火的温度达到最高点。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焰从红色转成纯青色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

成语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成语造句: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成语使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学问、技术等

发音技巧:纯,不能读作cún。

书写技巧:青,不能写作清。

褒贬解析:属褒义成语

近义词:挥洒自如、滚瓜烂熟

反义词:半路出家

炉火纯青造句

1、他的诗歌在遣辞用字方面,显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她的演技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3、对于说谎话,他早就炉火纯青了。

4、因此如果你想要把过人练得炉火纯青,最好此刻开始。

5、经过数十餘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6、能够亲眼看到这些老演员炉火纯青的演出,真是一大眼福。(炉火纯青造句)

7、赛佛写作技巧纯熟,功力炉火纯青。

8、您操作机器的技艺真是炉火纯青啊!

9、我现在演讲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可以上台表演了.

10、然而赛佛写作技巧纯熟,功力炉火纯青。

11、他们钦佩表演炉火纯青。

12、您操作机器的技艺真是炉火纯青啊

13、经过数十余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4、这种炉火纯青的技术需要千锤百?,绝非一蹴可几。

15、小东是网球的高手,他的技术已经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16、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生智慧。

17、能够亲眼看到这些老演员炉火纯青的演出,真是一大眼福。

18、他把穿梭外交艺术提高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19、在商场打滚了数十年后,这一套应酬技巧,他早炉火纯青了。

20、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性,直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1、她的唱功已经磨练的炉火纯青,听到她的歌声,真是余音绕梁,让人三月不知肉味1、从他握刀手法,就可知道他的雕刻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22、他的球打的炉火纯青,深刻体现了网球运动的魅力。

23、从他握刀手法,就可知道他的雕刻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24、凡高的画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25、只看他拿起笔画了几下,一匹马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画技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26、他的书法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27、他的诗歌在遣辞用字方面,显然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28、这种炉火纯青的技术需要千锤百炼,绝非一蹴可几。

29、我这只可怜的无辜的老鸟骂人的本领炉火纯青,没有比它更聪明的了,你要明白这一点。

30、你要是能写得清楚简洁和谐而又生动,那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与伏尔泰相媲美了。

31、她的歌唱得已是炉火纯青。

32、只有练到一千遍,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

33、她炉火纯青的演技,令人叫绝。

34、这种炉火纯青的技术需要千锤百鍊,绝非一蹴可几。

篇6:冬天的炉火

那天朋友们在一起聊天,有人说喜欢春天,有人说喜欢秋天,当然也有人喜欢夏天,唯独我说是喜欢冬天。朋友说,啊?太可怕了!你怎么会喜欢冬天呢?

为什么?我似乎也说不太清楚。在苍茫日月轮回中,我好象总是期盼着冬天。

我喜欢冬天的雪,喜欢冬天的冰,喜欢冬天的纯净,喜欢冬天的风景。而特别令我迷恋的,是那冬天里的炉火。

我想,这可能和儿时的某些记忆有关。我的童年时光,是在乡村姥姥家长大的。乡村的冬天,实在是个美好而迷人的季节。

记得那时的冬天,仿佛格外寒冷,下雪的日子也特别多。村边高高的井台上,总是结着亮晶晶的冰,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小冰山,我们一群小孩子,最喜欢在井台四周溜冰玩。小村的院落里,房顶上,常常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偶尔,一群觅食的麻雀,叽叽喳喳落在院子里的小树杈上,蓬松的雪花飘落成一股白毛小旋风,清爽诱人,充满童趣。这真切而灵动的冬日风景,一直镌刻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我总觉得,这样冰天雪地的冬天,才有魅力,才更像是冬天。

屋外,北风呼啸,雪花飘飞。室内,炉火通红,温暖如春。大人们坐在热炕上,飞针走线,随口闲聊着一些琐碎的家常话。而小孩子们,在屋里就喜欢围着炉子转,因为那上面常常烧烤着一些好吃的东西。

我最感兴趣的,是在炉子上炒苞米花吃。看着那金灿灿的苞米粒在小铁锅里上下滚动,我们跃跃欲试,垂涎欲滴。忽听膨的一声炸响,一颗松脆的白色小团花腾空而起,紧接着,铁锅里噼噼啪啪连珠炮似地响了起来,一朵朵香甜的小白花争先恐后从滚烫的沙土里弹跳出来,蹦的漫天都是。我们这帮小孩子欣喜若狂,一哄而上,争着抢着满地捡蹦出来的苞米花吃。

_中,爷爷下乡到一个叫驿马图的地方。在一个狂风肆虐的冬季,父母要我代替他们去看望爷爷奶奶过春节。当时,一支解放军医疗队也驻扎在村里,队长正跟爷爷学功夫,有几个爱凑热闹的小护士,硬把我拉进她们办的乡村医生培训班,下课后就理所当然地和我一起回家,顺便在爷爷家混饭吃。

她们只所以爱往爷爷家跑,是因为家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爷爷作为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位老中医资深老院长,救死扶伤治疗疾病是他的本分,可在农村却受到特别的欢迎和尊重,生活方面也得到了特殊的优待和照顾。过小年那天,社里送来了一个大号铝锅子,里面盛满了麻油,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油。乡邻们送的年糕和腊肉,多得都用小缸盛。盛。

那几个小女兵,最喜欢在炉子上烤冻年糕,我们把切成片的年糕,放在炉子的铁罩子上,烤到上面鼓起了白泡,再翻过来,这样烤出来的年糕外焦里嫩,又热又粘又脆又香。

我们最爱吃的菜,就是沙锅炖酸菜。用腊肉炒酸菜,再加上粉条和冻豆腐,是一种独特的美味。守在炉旁,看着沙锅里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浓浓的香味从锅盖的缝隙间透出来,旋转着,飘荡着,热气扑面,香气扑鼻,温暖得让人沉醉。

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我爱上了冬天的炉火。有了炉火,家里就有了生机,有了炉火,人生就燃烧着希望。炉火融融中,我们走过了一个个寂寞的冬日,炉火融融中,我们走过了人世间最冷酷的三九严寒。

在冬天,我总喜欢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坐在炉边,尽情享受炉火的温暖。记得家里的炉子上,经常放有一把冒着热气的水壶,有意无意间静听着壶水嗤嗤的哨音,从低吟浅唱到婉转攸扬,直到水花翻滚热浪沸腾。白色的水蒸气在屋子里婷婷袅袅,缭绕弥漫,将布满冰花的窗玻璃,蒸腾得水雾蒙蒙,氤氲迷离。那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

我还喜欢在炉火最旺时,打开炉盖,看炉堂里那熊熊燃烧的火焰。那火光带着金红色的特质和幽蓝色的神韵,热烈地舞动着,不停地升腾着,清泉般纯净,丝绸般滑爽,光影交错,婀娜多姿,神奇美妙而浪漫,勾引出多少梦幻般的思绪……

炉火红红的,心里暖暖的,一家人围坐在桌旁,说着笑着,吃着喝着,充满温馨和亲情,这是一种质朴的恬淡的幸福感觉,特别清新美好,特别富有诗意。

篇7:炉火阅读答案

②给“我”启示和希望

③给“我”力量与勇气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5.炉火伴我与朋友品茶交谈

评分:共2分。

16.示例一: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描写炉火。如“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一句以拟人的口吻将炉火视为亲密的朋友,生动地写出了炉火带给作者的亲切感受,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作者运用了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的温暖,传达出炉火给作者心灵带来的美好感觉,从而表现出炉火带给作者的启示和希望。

篇8:围着炉火唱着歌

那个时候,学校常常停电。北方的冬天,天黑得早,凛冽的寒风呼啸着从木窗缝隙里吹过,听得人心里怯怯的。屋子里十几个读中学寄宿的女孩子,大的不过十五、六岁,小的仅十一、二岁,大家团团围坐在火炉周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有人提议,我们唱歌吧。于是,有人起头,大家便一首接一首地唱起来。唱得最多的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最爱唱得是《四渡赤水出奇兵》,“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过雪山草地》,“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有悲怆,又有欢欣,让人感受到经历艰难困境之后,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而《彝海结盟·情深意长》是大家公认的旋律最优美的一曲:“五彩云霞风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唱罢,胆小的孩子似乎有了些底气;而年龄稍长些的,不自觉地就有了要保护安慰更小一些孩子的本能。炉火照出的光并不明亮,大家却分明感受到了一股友爱的力量温暖在心中,如同那炉火映红的脸颊。黑夜,不再寒冷,不再漫长,狂风怒号也没那么可怕了。

那会儿,各班每周有一节音乐课。音乐老师会带来一架自己的手风琴,给大家教唱新歌。不同的年级,教的歌自是不同。于是,一回到宿舍,学唱了新歌的孩子,便带着几分自豪与得意,给宿舍里其他的孩子教唱。

曾唱过一首《黑孩子赛琳娜》。歌曲分四段,大意是叙述了一个名叫赛琳娜的黑人小女孩,在上学过程中,因为受到种族歧视,惨遭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歌曲旋律悲愤处如泣如诉,音乐的魅力就在那一刻,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魄。

宿舍里一个女孩子,将自己钟爱的大红色毛背心洗了,放在火炉边烘烤。一不小心,毛背心被烤坏了,在正面胸前,一团毛衫由原来的大红色变做黄色。每每遇到晚上停电大家唱歌时,女孩子便会在合唱间隙独唱道:“我们年轻人,有顆火热的心,把毛背心都烤糊了……”

篇9:炉火纯青如何造句

2、多勃雷宁机敏而又训练有素,态度温和而行动谨慎,他以炉火纯青的技巧往来于华盛顿的上层社会。

3、经过数十餘年的苦心钻研,他的厨艺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他的球打的炉火纯青,深刻体现了网球运动的魅力。

5、你要是能写得清楚、简洁、和谐而又生动,那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与伏尔泰相媲美了。

6、佐伊的反应,尤其是她对待凯特烹饪的反应,让凯特感到痛苦:她的烹饪技术可能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对于孩子,她仍然一无所知。 7、所以如果你想要把过人练得炉火纯青,最好现在开始。

8、能够亲眼看到这些老演员炉火纯青的演出,真是一大眼福。

9、这种炉火纯青的技术需要千锤百鍊,绝非一蹴可几。

10、然而赛佛写作技巧纯熟,功力炉火纯青。

11、在商场打滚了数十年后,这一套应酬技巧,他早炉火纯青了。

12、只有练到一千遍,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

13、艺术家对技术的把握在这个项目中更显炉火纯青。

14、她的歌唱得已是炉火纯青。

15、他们钦佩表演炉火纯青。 16、他的拿手好戏是演奏日本民简演歌,弹奏风格淳厚温和,炉火纯青。 17、他的诗歌在遣辞用字方面,显然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18、不过在打进两球后,中也许你的射术已经炉火纯青了呢。有没有为自己设定一个进球目标?

19、摘要《哈姆莱特》在题材挖掘、现实描绘、

情节构织、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精湛卓绝的地步,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总体特色。

20、我现在的红心接龙玩得炉火纯青,但要知道,我有时候一天之内玩牌的时间多于写字的时间,所以这么算的话,我玩出这水平就不足为奇了。

21、我这只可怜的无辜的老鸟骂人的本领炉火纯青,没有比它更聪明的了,你要明白这一点。

22、她的演技真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23、那同样宁静的炉火纯青的意境,也表现在悼念林肯之死那首伟大的《上次丁香在门前庭园盛开的时候》里。

24、我从十岁就开始学英文,可我永远都不能说我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篇10:炉火纯青的近义词

书写技巧:青,不能写作“清”。

褒贬解析:属褒义成语

近义词:挥洒自如、滚瓜烂熟

篇11:美文欣赏炉火里的时光

读到《长恨歌》中一段围炉而谈的描写:“渐渐地天黑下来,屋里暗了,炉火映着人的脸,都有些变形,做梦似的,还像幻觉。”突然感觉被时光拉回了过去,坐在了奶奶家的火炉旁。

自认为读书追求两种体验:一种是读到了不曾明白或不曾经历品味的,是用来丰富生活的。另一种是则读到了曾经历的场景与拥有的情绪的,是用来回味与缅怀的。遇到这后一种,不论情节进行的多么精彩,总是需要先放下书,回到曾经的时光里,用力的嗅那留在旧时光的味道,这可真已是千金难买、可遇而不可求的气味了,一不小心就又跳了出来。今天,我重新嗅到了那空气中淡淡的炉烟的味道。捧一把瓜子就坐在火炉的边上,那时候,总是感觉天很冷,穿的一层加一层,臃肿的像个球,还得坐在火炉的边上,也只是感觉靠着火炉的这半边身子是暖的。冬日的太阳落得很快,天渐渐地暗下来,炉火也就越来越亮,白天看起来还发着灰色的炭块,现在不但变得通红,那火红的外层还能看到一层蓝色的焰。太阳落得就剩最后一束残光啦,屋里变得很暗,但无正事所干,也就任凭它暗着。炉火映着人,也给人抹了一层渐变的色彩,正对的炉火的一线是金色的,在于黑暗的博弈与融合中,慢慢过渡到了暗红,背对着的那面却是完全的暗啦。把手中的.瓜子壳,扔在炉火里,总是需要等一等,才突然从瓜子壳的边起化成一个黄色的小火球,像蜡烛的焰,等一颗灰飞烟灭,在扔进下一颗,现在觉得,一颗瓜子壳燃烧的时间好像很长。就像最后一抹残阳,也不是几把瓜子就可以消耗掉的。

时光总是这样,有时一眨眼就是一天,就是一年。有时一颗瓜子壳燃烧的时间都显得很漫长。

篇12:炉火中的蜕变

选料、制坯、上釉、烧制,一坨坨无形无状的黏土借助他的智慧和一双巧手,再经过炉火的煅烧,化身为一件件色彩绚丽、形态优美的艺术品。

“不错。”师傅拄着拐杖,观察着他的劳作过程,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不一会儿,笑容渐渐从师傅的脸上褪去,老人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你随我进屋,我有话对你说。”一路上,师傅的拐杖笃笃地敲击着地面,沉稳而有力。

进屋后,师傅坐在那把陈旧的太师椅上,徐徐说道:“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是该找接班人的时候了。如今你的技艺已炉火纯青,我有信心你能挑起大梁。”

他一下子懵住了。屋外,风呼呼地吹着,火窑里的火苗依旧跳跃着,可他全无刚才的热情和兴致,甚至双手都在微微颤抖——他感觉自己回到了刚学制瓷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

他心里清楚,这是师傅不得已之举。他是几个徒弟中最年长的,几个师弟还都欠些火候,即便自己没准备好,师傅也只有这一种选择。

突然,他一下子蹦了起来,原来是窑洞口窜出的火舌舔到了他的脸。他摸摸脸,有一股钻心的痛。望着被火舌不断舔舐的陶瓷,他想:要是陶瓷也有痛觉,一定会备受煎熬吧。

他觉得自己与陶瓷很像,都置身于一种不得已的环境中。师傅的期望、外界的压力好似那滚烫的火苗,令自己饱受煅烧的煎熬。然而,放在一旁的陶瓷成品,一件件又是那样挺拔有形,丝毫没有它的前身——黏土的柔弱。

想到这,他心头猛地涌起一股激流。自己已处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唯有像黏土一样,勇于接受火的煅烧,才能让人生产生质的飞跃……

篇13:炉火纯青的近义词及造句

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登峰造极

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出神入化

篇14:炉火散文随笔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活动精神,要从自身做起,把省纪委要求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烧旺“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的炉火,把“打铁的人”锤炼成“铁打的人”。

要在锻造政治定力上做标杆。政治定力,是对纪检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是其能否担负起监督执纪问责重任的重要考量。纪检干部只有时刻砥砺锻造政治定力,才能成为经受住赞誉和诱惑、经受住风险和考验的“铁打的人”。要对党绝对忠诚。绝对忠诚是对纪检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要忠诚于党,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和纪检事业,始终做到政治上可信、工作上可靠。这需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时刻校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证中央的各项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要拧紧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我们长期从事反腐败工作,看到的负面问题多,没有坚定的信念,很难做好纪检工作。这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强化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坚守纪检人的道德操守,时时清理精神尘埃,才能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在监督执纪问责的日常工作中。要把党章党规刻印于心。党章党规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纪懂纪、知纪明纪,才能严格守纪执纪,作为党章党规的坚定执行者和忠实捍卫者,须深刻领会党章党规的深刻内涵。要以省纪委“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带头学习党章党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深吃透,时时对标自省,才能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

要在淬砺干净干事上做标杆。清白干净是为官从政的底线,更是纪检干部的钢规铁律,没有清白干净,就不具备做纪检干部的起码资格。纪检干部是监督党员的党员,只有树立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才能挺直腰杆去监督执纪问责。作风要正。正人先正己。作为纪检干部,要在作风上竖起旗帜,做好榜样,保持纪检人的浩然正气。做人要正,以更高个人素养、道德标准要求自身,把廉洁作为底线,做到自身干净;工作要正,监督执纪不错不漏、不枉不纵,办事讲程序,说话讲依据,认真行使好自身职责;生活要正,严格自律,管住嘴,不该吃的饭不吃,管住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经得住考验,顶得住歪风,抗得住诱惑;风气要正,在纪检监察机关倡导清清爽爽同志关系,建立规规矩矩上下级关系,深化鱼水情深干群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纪律要严。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首先要挺在纪检干部前面。作为纪检干部,对工作标准要严,敢于较真碰硬,善于发现问题,对违纪违规问题严查不贷;组织纪律要严,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巩固“严细深实”的机关作风;自我监督要严,要严格遵循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敢于刀刃向内,清除害群之马,以铁的纪律锻造过硬队伍。工作要实。要从实处着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纪委部署,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政策、方法和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到位。要立足整改问题,敢于揭短亮丑、深挖根源,拿出硬措施新办法,切实解决存在问题。要以“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活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推进工作,形成成果。

篇15:革命熔炉火最红

驻守在这里的人民解放军部队的前身是一个久征沙场、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著名的“洛阳营”、“开封突击连”、“人民英雄连”、“平山连”、“许昌连”就是其英雄集体的突出代表。而我参军所在的十七团三营六连一排,就是在开封战役中荣立战功的“突击模范排”。人民军队坚强的战斗意志、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至今仍在部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谁叫你来当兵的?”

1969年12月,我由南京第三中学应征入伍来到东海前线这支英雄的部队。当时我16岁,身高1.72m,体重45公斤。下连队首先分在驻扎在普陀螺门港的六连一排一班(苏制57战防炮班)当四炮手,负责开启炮架,下放护板,以及给炮弹装卸引信。由于年小体弱,往往炮架开启不到位。有时使足劲甩开炮架,不但炮锄到不了位,反而由于用力过猛,惯性使自已弄得原地转一圈,硕重的炮弹双手悬空托着传送甚是吃力,抱在怀里就像抱着个小孩一样,根本不符合操练标准,惹得战友们都笑话我。“这么小的年纪,谁叫你来当兵的!”连长板着脸对我说,吓得我笔挺挺地站着无言以对。面对万倾波涛的碧海蓝天,面对军营墙壁上“长期死守,独立作战,保卫祖国,准备打仗”的巨幅标语,年轻战士的责任心加上城市学生兵固有的自尊心(还有虚荣心),使我浑身热血直往脑袋上涌,面孔涨得通红,无以面对,无地自容。“好好干!”这是父母兄弟和老师同学临送我参军时的嘱托,它时常回响在我耳际。“当好这个兵,好铁就打钉。”我就不信当不好这个兵!天生的好胜心在激励我,鞭策我。……

一个月后,由于我年龄实在太小,身体单薄,连队就把我调到二班(重机枪班)当重机枪弹药手,负责装卸护板和弹药供应,辅助射手操作。一个护板8公斤,一箱子弹10公斤,还有自身的步枪,手榴弹,负重可想而知。野营拉练急行军,一天就走八九十里,还要不断的翻山越岭。背上背着背包、雨衣、干粮袋,再加上重机枪护板、两箱子弹、军用铁锹,还有自身配备的半自动步枪,120发子弹,四颗手榴弹,压在身上真是不堪负重。有什么办法呢?军队就是军队,大家都一样,别指望别人帮你背,因为别人背的比你更重。只有默默地驼着背,一声不吭地跟着大部队走。战友们都说我这个人不太爱讲话,其实我连说话的劲都没有,只想到坚持,坚持,再坚持。时至今日,我的家人、朋友、同事常提醒我:“你怎么有点驼背?”说话间,我下意识的挺挺胸,但又有谁知道在那时我们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身处那样的艰苦环境,经历那样的磨难。背驼一点就驼一点吧,那是岁月的印迹,暮年的追忆。现在想起“坚持”这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就深刻多了,“坚”就是要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就是要持久有耐性。坚持就是人生信念的支点,不是吗?小草因坚持而生存,精神因坚持而充实,人生因坚持而精彩。

“就要这样的学生兵!”

军事训练五大技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对我来说,样样都是新的门槛。就拿投弹来说,标准30公尺,开始我只能投17,18米。投弹练习时,不巧又给连长看到了,连长说:“扔出去,先把自己炸死!”一席话说得我全脸涨红,无地自容。强烈的自尊心激励着我,“要干就要干好,要做就做第一”,课间练,晚间练,星期天也还在练,手臂练肿了,有时连吃饭的碗捧起来都十分困难。有一次在县城支左时,星期天休息时一个人在普陀县中学的操场上练习投掷手榴弹,不幸被造反派埋在地上的钉板将脚戳得鲜血直流。功夫不负有心人,连队在海边进行实弹测试,我投到49米,成绩优秀。连连长脸上都浮现了平日不多见的笑容。

射击是步兵最基本的技能。星期天别人都在休息,唯独我在兵器室里。在墙上描一个比例最小的靶子(练定标尺,练排除虚光),在水泥地上一趴就是二、三个小时。夜间射击,200米外的靶子上,只有一个1.5瓦的小灯泡,每3秒钟闪烁一次,射击难度很大,但这对我们这些学生兵来说,那就是强项了(只要不是重体力活)。一是沉着冷静,二是把握要领,三是勤学苦练,每次射击都是十发十中。假如200公尺外,敌人在堑壕地堡里抽烟,只要在射击孔中能看见,一梭子子弹打过去,那准没命。有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实弹射击百发百中,次次优秀。射击成了我军事训练科目的强项。一年以后,我带的班经常作为连队的标兵班参加营、团的“会操”、“会演”。连长、指导员看着我的进步,打心眼里高兴,“就要这样的学生兵”。

记不清多少个风清月明的夜晚,我们挎着枪,深一脚、浅一脚地淌海滩、翻峭石,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映入眼帘的只是天空中不时掠过的探照灯光柱,山顶上不停旋转的雷达,茫茫海面上时隐时现的渔火……耳旁响彻着海水轻拍岸边沙滩礁石那永远有节奏、有规律的拍打声和那巡逻队轻轻移动的脚步声……

记不清,多少个赤日炎炎的盛夏苦练三伏,多少个雪花飘飞的寒冬熬练三九,脱皮掉肉、流血流汗,还要随时准备献出生命。海防要塞的军旅生活不光是近似残酷的艰苦,绷紧欲断的战备神经,还有的是对故乡、对亲人那难以言表的思念和牵挂……

“这个兵还挺能吃苦的!”

国防施工对我们守岛部队来说是常规任务,家常便饭。一年总有一半的时间用于修筑国防工事。由于远离祖国大陆,缺水缺电,国防施工的机械化程度很低,绝大多数工程都是靠手工作业来完成。国防被覆工程往往几个连队几百人,人工连续作业四十多个小时才能拿得下来,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就拿打炮眼来说,每人每天一公尺,三个人一组,十八磅大锤抡起来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我年小体弱,排长和班长和我分在一组。我掌钎,他们抡锤。掌钎虽不是什么重体力活,但作业起来要求很高,无论下眼、平眼还是吊眼,都要求不停地平衡转动,稍不注意钢钎就拔不出来,就有可能打成歪眼而报废,造成前功尽弃。日复一日,手上磨出了许多血泡,搽点红药水,用纱布包扎一下继续干,久而久之,手掌上长满了老茧。有时一不小心,排长和班长挥舞的铁锤打滑,砸在手上就被震裂虎口,或是手背上被铁锤砸得乌青血紫。有时打水眼,一天施工下来,满脸都是泥浆,只有两只眼睛还在闪动。打下眼,打平眼还可以,打上眼,仰角摔锤难度更大,失锤次数更多,我的背上也就时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由于穿着施工用的棉袄,排长和班长都不易发现:“砸着了吧?”“疼不疼?”我总是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实在的,像我这样的小兵,除了掌钎,还能干什么呢?打吊眼时,排长和班长心疼我,就用浇灌用的木质护板在上面打了一个眼,把钢钎穿在里面,心想有护板挡着就没事了。你一锤,我一锤,使劲的锤,一不小心砸在门板上,一个面的推力把我整个人都推向了张牙咧嘴的石壁,门板被砸破不说,我脸上也碰伤了好几处,满脸是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那个年代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行为的标准。背砸紫了,就叫卫生员打一针“普鲁卡因”,脸碰破了,就擦点红药水,喝口水继续干。“这个兵还真能吃苦”,由此,我在连队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国防施工需要大量的水泥,早晨天蒙蒙亮,我们全连都集合去码头从登陆艇上卸水泥,搬运到半山腰的坑道口。50公斤重的一袋水泥,对别人来说这不算什么,有的人一夹一包就走,有的人双手往腰上一叉驮一包就走,可我驮上一包水泥,双手直向下滑。无奈靠双手大拇指紧紧地扣住裤带才算止住了下滑。驼着背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弯着腰一步一步向山上爬,真可谓虚汗直冒,生不如死。这时才体会到为什么战争年代负重伤的同志要给自己补一枪,早点结束这痛苦的时刻。中途休息歇一歇脚,别人可以把水泥卸下,休息后驮上再走,可我卸下来又有谁给我放上去呢,无奈我只好手扶着山上的松树,喘着气,咬着牙,任凭虚汗像雨点般洒落载铺满松针的山坡上,不敢多停就继续往山上爬。待我到达坑道口卸下水泥时,口中吐出了鲜血,经检查是气管微细血管被呛破所致。连长心疼地说:“小鬼,扛不动怎么不早说?”我心想“你怎么不早发现我呢?”其实,在前线部队,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士兵一个岗,祖国和人民要你来守卫海边防,并不是要你来观光疗养的。“活着干,死了算。”吃不了这个苦,还来当兵干什么。“在部队好好干!”我始终记住老师和父母对我的嘱咐。记不清我的战友们为构筑海疆壁垒,在巍峨逶迤的海岸群山上打了多少坑道,修了多少堑壕地堡。那稍微像点样子的小岛和山梁几乎全被一代代的大兵们掏空了。山山岭岭的胸膛里蜿蜒着无数条纵横的“地下长城”,边防军人把血汗抛洒在这里、把青春消耗在这里,除了一身穿旧的甚至打了补丁的军装,除了心中多了一份对海疆、对战友的沉甸甸的牵挂,什么也没能带走……

是军人用血肉之躯护卫边塞海防,换来祖国的和平和百姓的安宁;同样是边塞海疆的艰苦环境,让戍边军人的青春焕发出别样光彩,从此将人生的起点在此筑就。

是的,是戍边军人那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作风,是前辈英雄那种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精神,是红军连队那种敢于突击、敢于胜利的传统,是革命熔炉中那令人意醉神迷、魂牵梦绕的战友情谊,熏陶着我、铸造着我,犹如酌饮一窖珍藏多年的陈酿,股股浓香芳洌,至今令人陶醉回味……

“这个小鬼是个好苗子!”

由于我表现突出,入伍四个月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入伍一年就当上了班长,入伍一年零两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连队标兵,全营标兵,全团标兵,出席了军、师、团三级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那个文革年代,没有什么立功受奖,这就算是最高的荣誉和褒奖了。团里还专门对我发出通报嘉奖。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部队首长对我的关心、教导和提携,耳提面命,谆谆教诲,至今铭刻在心,没齿不忘。

1970年2月,我所在部队开展“二忆三查”教育活动,团政治处的苗主任就蹲点在我们班。还记得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政委吗?瘦高的身躯,清癯的面庞,深邃的眼神,倍感亲切的山东话,他就是这个形象。此后他升任为团副政委,以后听别人说,又调到军政治部组织处任处长。苗政委非常关心我在连队的表现和进步,听指导员说,“是苗政委指示要尽快培养你入团”。听教导员说,“苗政委经常问到你,‘小鬼表现得怎么样?’我们说,‘表现挺好的,挺能吃苦的。’政委说,‘这个小鬼是个好苗子,表现好就要尽快发展入党。’”也就是在政委的关心下,我于1971年2月入了党,离党章规定要求的18周岁还差6个月。1970年底,苗政委来到我们连队,当时我在外参加军事骨干集训,听连队司号员后来跟我说“苗政委一下来就问连长你表现如何?”连长说“表现很好,施工能吃苦,军事素质也不错,只可惜身子太单薄,准备调到连部任文书。”政委听后说“不行,不行,好钢要在熔炉里千锤百炼,明年当班长!”政委一句话,吓得连长半晌没敢吭声。要知道,在我们前线部队,不吃够三五年萝卜干饭,别想当班长。就这样,我成了全军可能是第一个第一年就当班长的“新兵蛋子”。人们常说,成功=勤奋+机遇。解放军是所革命大学校,部队是一座大熔炉,在部队个人刻苦努力,表现好是应该的,而领导的器重和关心则是天赐恩惠、命运注定的。每想到这里,我就非常怀念我们的苗政委,部队整编后也不知道他分配到什么地方?现在离休也不知在哪个干休所?现在条件好了,真不知道以什么方式来感激他对我的教导和提携。想到这里,无以报答,遗憾之至。

1972年4月,我调任营部书记工作,此后调定海守备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在此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宿舍床的一半都堆满了书籍,几乎每个晚上都要看到半夜。《中国通史》、《资治通鉴》、《世界通史》、《回忆与思考》……书山学海把我送入了知识的海洋。在此期间,我们经常跟随部队首长到基层调研,路线教育、战备教育、理论学习教育、迎新复老教育……为此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宣讲提纲。在言传身教和具体实践中,我的理论基础、认识水平和文字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闲暇之余,以我仅有的戴帽子初中毕业生的文化基础书写了数十篇通讯报道、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金色的葵花》、《最后的希望》、《海上堡垒老虎山》、《当年爱民花 今朝更好看》、《海上钢铁城》、《跃进的红军连队》、《夜访夜老虎连》、《海岛沙妈妈》、《为了抢救贫苦渔民的后代》等,许多都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进入了人生思想最活跃、最富于激情的创作期,受到部队首长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誉。

“这样的干部我们放心!”

虽然我脱下戎装告别英雄连队、远离海岛要塞已整三十载,但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磨砺、火热而沸腾的戍边生涯,锻造了我特有的军人品质,赋予了我不竭的写作源泉,留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回忆。一桩桩往事、一段段生活、一幕幕场景……时常将我从梦中唤醒,鞭策鼓动我将那很不成熟的军旅习作一一梳妆整理,选编汇集成册。《海防线上——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六军旅习作选》一书,终于于2005年10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此权作一个戍边卫士对那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军旅生涯的留恋,权作一个年轻战士对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火红年代的珍怀。

就在《海防线上》一书定稿前夕,2005年8月,我拜会了原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向守志司令员,请首长为该书的出版把关指导。向司令员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常问到我的情况,还时常打电话问这问那,关怀备至。面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他感慨地说:“像你们这样的干部我们放心。”向司令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对《海防线上》一书的草稿,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认真的修改,欣然提笔作序……

“华东同志应征入伍在舟嵊要塞区,该部队的前身是一个久征沙场、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著名的“洛阳营”、“开封突击营”、“人民英雄连”、“平山连”、“许昌连”就是其英雄集体的突出代表。人民军队坚强的战斗意志、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艰苦奋斗的传统本色,至今仍在部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华东同志16岁即应征入伍,战斗在祖国的东海前哨,紧张而艰苦的戍边生活锤炼和摔打着年轻的战士。与此同时,火热而沸腾部队生活也赋予了他广阔的写作源泉。从《海防线上》选编的部分习作足见部队生活在华东同志身上留下了深深的铭印。作品中难以忘怀的还是他那魂牵梦绕、一往情深的军旅生涯,值得一读。

军旅歌曲《当兵的历史》中有一段歌词:

生活中有了当兵的历史,

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

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

是的,部队是一座革命大熔炉,它将铁锤炼成钢;部队是一座革命大学校,它将年轻人的世界观在此塑就。“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人生。如今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中,有不少人其成长历程都有在部队工作的烙印。人民军队实事求是、雷厉风行、艰苦朴素、敢打必胜、逢旗必夺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至今仍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和体现。

起始于艰辛,收结于平淡。华东同志继《而已集》后出版的《海防线上》,是一个年轻战士用真诚和勤奋去体现人生价值的实践。不言而喻,艰辛是对跋涉者的鞭策,成功是对奋斗者的回报……”

“前辈回眸应自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是啊,过去的是基石,拥有的是自信,不灭的是理想,不忘的是努力。解放军是所革命大学校,革命熔炉火最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炉火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炉火纯青造句05-02

《炉火》阅读题及答案04-20

车祸散文随笔04-14

涨水散文随笔04-14

归宿散文随笔04-19

祈雨散文随笔04-21

积攒散文随笔04-21

停顿散文随笔04-24

京都散文随笔04-25

昼夜散文随笔04-25

上一篇:写消灭飞蚁的400字作文下一篇:金峪镇中学科技部室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