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分析字距行距篇

2024-04-09

笔迹分析字距行距篇(精选3篇)

篇1:笔迹分析字距行距篇

word文档编写中,经常要调整字距与行距,以下内容是word文档字距与行距调整方法,

一、调整汉字与英文字母间的距离

word中的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间一般都存在一小段间隔,这个间隔有一个空格大小,看起来很不协调。

如果我们不需要这段间隔,可以这样处理。

以word00为例,可以按“Ctrl+A”组合键选定全部文档,选择“格式→段落→中文版式”,取消其中“字符间距”设置框下面的“自动调整中文与西文的间距”和“自动调整中文与数字的间距”选项,

二、意修改字间距

word的字间距有“标准”、“加宽”、“紧缩”等三种。调整字间距的方法如下:选定文本,点击“格式→字体”,选择“字符间距”选项卡,在间距下拉列表中选择适当的类型和增添或减小的间距数值就可以了。

三、意修改行距

word中提供了多种标准的行距供选择,在“格式→段落”的“缩进和间距”选项页中,“行距”框里提供了行距的选择列表,包括“单倍行距”、“最小行距”等。只要做出相应的设置就可以得到你满意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调整出来的word文档是不是很好看了。

篇2:窄行距插秧机田间试验效果分析

多年来, 农机和农艺方面的专家均在探讨怎样的种植密度才能最大限度达到增产目的[1 - 7]。有研究显示, 30cm行距以及“宽行窄株”方式在一季稻区和杂交稻种植都非常合适; 但是双季稻区种植两季水稻, 水稻生育期短, 尤其对于常规稻, 要靠高的种植密度和基本苗来获得高产, 30cm行距相对太宽, 不利于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1,8], 有效穗数不足, 达不到高产的目的, 需要缩小行距。近年来, 一些典型地区的科研机构对窄行距机插秧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有的采用窄行距或宽窄行插秧机进行机插, 有的采取人工模拟不同行距机插, 试验行距有20 ( 6 寸) 、23. 3 ( 7 寸) 、24、25、26. 7cm ( 8 寸) 不等。有些地区的试验结果显示窄行距或宽窄行有一定的增产效果[9 - 11], 也有结果显示只有株行距、品种合理搭配才能增产[12 - 15]。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也研发出相应的窄行距和宽窄行插秧机[16 - 19]。针对是否应该减小机插行距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南方双季稻区的常规稻, 进行了窄行距插秧机田间试验研究。

1 试验设计

1. 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石龙镇石龙村, 位于广西东南部 ( 23. 31°N109. 82°E) ,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21. 5℃ , 年平均日照量1 658h, 年降雨量在1 250 ~ 1 650mm之间; 拥有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 土地平坦连片, 土壤深厚肥沃, 适合机械化作业。

1. 2 试验机器和水稻品种

试验所用的机器分别是小精4 行手扶插秧机 ( 25cm) 和富家佳4 行手扶插秧机 ( 30cm) , 株距12 ~21cm可调, 插秧深度1 ~ 3. 5cm可调。水稻种植品种为天香208, 属于优质常规稻。

1. 3 试验方案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共设计了两组试验, 分别是不同行距同株距和不同行距同穴数的对比试验, 行距分别为30cm和25cm, 不同行距同株距试验设计的株距分别是13cm和18cm, 不同行距同穴数试验设计的穴数分别是1. 4 万穴和1. 6 万穴, 如表1所示。

1. 4 测定指标与方法

对生长过程主要测定的指标是分蘖数。测定时间从分蘖开始到分蘖末期, 每隔5 天测量1 次, 每块试验田选取100 个样本, 计算其平均数。产量采取测产和全部收获称实重的方式进行, 测定方法按照试验小区5 点取样法, 按点收获、测量每点的收割面积, 利用人力水稻脱粒机脱粒、适当筛除空瘪粒后称重、测定其含水率, 再折算至含水率为13. 5% 的干谷质量, 记录并求平均值, 求出测定估算的水稻产量。此外, 在割方取样测产后的同一田块上, 另外再连续取生长基本相同的5 穴, 考察单位有效穗数、穴平均有效穗数 ( 每穗粒数在12 粒以上) 。从5 穴有效穗数中随机选取50 个单穗, 进行集中脱粒, 烘干或晒干清选后, 统计每穗总粒数、空瘪粒数和结实率。从饱粒中数出1 000粒测量千粒质量。实际产量的测量方法是使用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 全部收获后进行称重, 测定机收水稻含杂率、机收损失率; 清洁后测定水稻含水率, 再折算至含水率为13. 5% 的干谷质量, 记录其质量, 求出田块的实际水稻产量, 并计算出亩实际水稻产量。指标测定的主要工具有量尺、秤、水分测定仪、剪刀、千粒质量测量仪及相机等, 主要的分析软件为Excel和SPSS。

2 结果与讨论

2. 1 分蘖情况

试验对生长过程的考查重点在分蘖数, 不同行距同株数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 ( 见图1) , 30cm × 18cm插秧规格的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最多。当株距在13cm时, 30cm行距的分蘖数要明显多于25cm; 当株距在18cm时, 30cm行距的分蘖数也多于25cm。不同行距同穴数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 ( 见图2) , 每667m21. 6 万穴的分蘖数要大于每667m21. 4 万穴。 每667m21. 6 万穴的两个插秧规格相比, 25cm和30cm行距的分蘖数相差不大, 每667m21. 4 万穴的两个插秧规格相比, 30cm行距的分蘖数要明显多于25cm。

2. 2 产量情况

不同行距同株距对比试验结果显示, 25cm × 13cm插秧规格产量最高。当株距为13cm时, 25cm行距的产量要明显高于30cm, 主要表现在穗长、平均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上。当株距为18cm时, 30cm行距的产量要高于25cm ( 见表2) , 主要表现在平均每穴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上。不同行距同穴数对比试验的结果显示 ( 见表3) , 每667m21. 6 万穴的产量要大于每667m21. 4 万穴, 每667m21. 6 万穴的两个插秧规格相比, 30cm行距略高于25cm。 每667m21. 4 万穴的两个插秧规格相比, 30cm行距的产量要明显多于25cm, 主要差异在千粒质量。

2. 3 讨论

结合分蘖数和产量的数据, 分析认为: 1水稻窄行距机插秧不一定增产, 水稻栽插株行距应合理搭配, 栽插密度要合理。2使用30cm等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插秧, 搭配合理的株距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宽行距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植株拥有更好的通风透光性, 改善了田间小气候, 株间湿度降低, 能更有效防治病虫害, 分蘖效果更好。理论上30cm行距的插秧机株距调节范围很大, 理论上可以达到27 万穴/hm2的栽插密度;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机械化插秧往往达不到要求的穴数[20], 所以要从机手培训、耕整地效果和育秧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 提高机插秧的质量, 才能保证30cm行距下依然有足够的基本苗。325cm行距机插秧是对双季稻区缩小行距的一种探索, 其是否能够获得高产还与水稻的品种、栽培方式、水肥管理和株距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分蘖力强、依靠分蘖来获得高产的品种行距太窄反而不利于产量的提高。但是, 25cm行距相对来讲更容易提高基本苗数, 针对特定地区和特定的水稻品种也有试验显示有增产效果, 所以可以鼓励在局部地区进行试验和推广。4目前, 窄行距插秧机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 如果有需求也会有更多的机器投入市场。但是, 30cm行距的插秧机经过多年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大范围的改变机型, 将涉及到整个生产流水线、甚至播种设备和秧盘的更换, 从整体的经济上来分析并不划算。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效应是综合的, 涉及到产量、经济性和标准化等多个方面, 所以虽然鼓励双季稻区进行窄行距机插秧的探索, 在局部地区也可推广应用; 但在30cm行距机插秧依然能获得高产的前提下, 不建议大范围的改变行距, 依然肯定30cm行距的插秧机是今后的主流机型。

3 结论

1) 不同行距同株距和不同行距同穴数两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 当株距在13cm时, 25cm行距的产量要明显高于30cm; 株距在18cm时, 30cm行距的产量要高于25cm。当穴数在1. 4 万穴/667m2和1. 6 万穴667m2时, 30cm行距的产量均高于25cm。

2) 水稻窄行距机插秧不一定增产, 水稻栽插株行距应合理搭配, 栽插密度要合理。

篇3:笔迹分析字距行距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版式设计;字距;行距;排版技巧

据笔者见闻,许多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初排都由承印单位的设计人员全权完成。这类人员往往工作繁忙,同时又不熟悉所排文章的内容,很多时候,在他们眼中,文章包含的大量文字是“无差别”的方形几何单元,只需自动“灌入”,再设定整体的行距、字号、字体等即可。当今的版面制作技术简单易学、操作便捷,普通的文字编辑人员略加学习即可在工作文件上直接完成对字距、行距等参数的设置,从而避免由排版人员全权操作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一、标点占空方面的问题

标点参与甚至决定语义的建构。某些标点拥有某些特定的语法功能;而标点对“汉字串”的“打断”本身也让读者的视线在游移中略微停顿,由此获得一种极短、极片面但很重要的“放松”,并有助于理解。就后一点来讲,标点占据的空间,在版式设计中不可轻视。稿纸上,大部分标点通常都“占一字位”,而在当今期刊的数字化排版实践中,这些标点的占空通常有两种安排:一是占一个字,二是仅占约半个字宽。以著名国产排版软件“方正飞翔”为例,在简体中文排版时,其标点占空的设置(“文字属性”窗口一“标点类型”)共有三种:“全身”属于上述第一种情况;“开明”将逗号等处理为半字宽,“对开”则全部处理为半字宽(如图1)。笔者认为这三种效果都有不足:“全身”显得过于松散、死板,与学术期刊密切关注并探讨前沿问题的气质不尽相符,另外两种又有太过紧缩之嫌。诚然“紧密排列的文字会使阅读速度加快”,但考虑到学术论文蕴含的思考频度,可以说阅读过快更易造成疲劳和粗疏。因此,不妨探索一种更加折中的标点占空方式。笔者所在的刊物平时采取的方式是在除句号外的高频标点右侧添加一个空格,当然若是成对的标点(如引号),则还有前一半左侧的对应添加。相应地,在“方正飞翔”的“空格类型”设置中采用默认值“按字宽”,如图1(右下)所示。在大面积文字中,此种标点占位方式效果优势会更加明显。

当然,以学术刊物的字数看,如果这些空格全部手动插入,则工作量太大。尽管可以利用Word去统一“替换”,但若每种标点都全文替换一次,仍较为烦琐。笔者通常先利用一个自制的Word“宏”(即自定义“子程序”)来自动插入这些空格,然后将文章导出为纯文本格式供排版软件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句号未被笔者列入处理范围,而是利用“开明”式占空设置,自动赋予其一字宽——考虑到句号所代表的停顿层级比逗号更高,这样处置应该有—定合理性。

二、整体字距控制的问题

版面的空白浪费问题在学术期刊上时有发生。有统计者调查了350个样本,发现8.3%的社科期刊、6.6%的自然科学期刊出现了至少一处超过半页的内文空白。然而,学术期刊不宜大量使用特殊版式去消除文末空白,所以通常会用文末接转。不过,接转过多会使全刊结构凌乱,因此也有通过修改行距、字号、字形来弥补的。修改行距的弊端下文还要提及,这里跳过;修改字号过频则易造成版式逻辑混乱,故常忌讳;修改字形即改变文字的长宽比例,由此改变行数。虽然设计界有人提倡“字距、行距在版面中并不一味追求完整”,不过,这种思维不太适用于学术期刊——学术可以关注、服务社会,但不应完全溶化于社会从而消解自身,这_立场同样应通过其字号、字形的相对简单和固定去体现。

笔者除去少量使用接转及请作者适当增删外,也常通过调整字距去影响文章占版。尽管实际影响幅度有限,但只要结合插图缩放、辅文遴选等方法,还是能消除许多尾空。约一万字的文章,双栏排版,若把“方正飞翔”中的字距数值从默认的0调整为0.02,则通常会多出0.1至0.2个页面。当然,若是单栏,此技巧的效用会变弱。另外,字距调整幅度不宜过于夸张,笔者的经验是不要调到0.04以上或负0.03以下,以免产生一定程度的怪异感。

三、段末行的字距问题

文字排版软件通常都会按栏宽自动微调字距,这就意味着实际排出的字距不一定严格等于“字距”参数的设定值。具体地,设字宽为a,“字距”参数严格对应的距离为b,每栏字数为k,每栏总宽度为w,那么每栏总宽度的计算方式为W=k·a+(k-1).b。但若栏宽略大于W值,而又未大到足以在每行增加1个字,那么至少“方正飞翔”就会自动将b值略微增大,以保证每行两端的汉字纵向对齐。另外若遇到不能位于行首的某些标点,软件还可能对实际的字距做更大幅度的自动调整。

但是,这种自动调整通常不会施加于自然段的末行,因为末行的宽度一般不占满栏。所以,段中诸行的字距被自动加大后,就会与末行未经加大的字距形成对比,在视觉上制造微妙的“末行拥挤”感,如图2所示。为了消除这种“末行拥挤”感,可以仅选中末行的文字,手工调整其参数,适当加大字距,处理后效果更佳。

四、行距的细节处理问题

行距比字距更能宏观地影响整本学术刊物的风貌,因此必须重视。如果为减少文末空白,盲目改变某些页面的行距,则很可能给人一种“拼凑感”,而非一些商业刊物追求的节奏变化感。笔者倾向于整本期刊的正文行距始终统一(有重大或特别稿件时例外)。书法界有“行距应根据字距而定,字距应根据结字而写”的说法,在排版上或许可以沿此思路。结合前文论说得知:既然字距不宜变动过大,而行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字距,故行距也不可妄变。很多期刊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无需赘例。

但是,论文的各级小标题,为醒目、大方计,字体、字号常有变化,而常见的双栏版面要求左栏和右栏的行能在版心的顶端和底端均对齐。为同时满足这两点,有些刊物选择让小标题前后空行,且只空行高的整倍,并放弃某些小标题的字号变化,以保持行距一致。这样的版面虽然整齐,但如打字机稿般稍显僵滞。笔者所在刊物的做法是让各级小标题与正文之间同时拥有行距、字号的差异,而这样做所造成的左右栏行不齐,则通过微调行距去补正。

图3虽未截取整个版心,但足以说明情况:在截图顶部,左栏和右栏因为图外其他小标题的存在,已经失齐,但在截图底部,两栏已重新对齐;同时,一级、二级小标题的字号均不等于正文字号,高度亦非正文字号的整倍,更为突出。该效果依靠的是微调标题行与空行之间的距离。细观可见,左栏和右栏中的二级小标题前的空行高度其实并不完全相等,但视觉上几无斧凿痕迹。当然,这种细调只能随机应变,手动进行,因此稍费时间。

此外,在“方正飞翔”中,若右栏底端有脚注,则手动调整行距的操作还能发挥另一种功效:协助缩减文末空白。具体技巧是将右栏的末行正文与倒数第二行之间的行距手动加大到一个夸张的数值,末行就会自动跳至下页版心顶端。留下的无伤大雅的空行效果详见图4。这种空行在视觉上完全可以接受,因为其下的脚注区域维持了版心的界域感。何况“适当地留白,可以造成版面的空间层次,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若为强化填充效果,还可在选择行数时继续提前:例如选择倒数第三、四行进行该操作,即可一次向后页推移三行。

上一篇:实证研究的内容下一篇:自我鉴定 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