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太孤独感恩最美的情感美文

2024-04-16

爱太孤独感恩最美的情感美文(精选8篇)

篇1:爱太孤独感恩最美的情感美文

爱太孤独感恩最美的情感美文

小时候?小时候!小时候……

关于童年,每次被问及,都会落得措手不及。

童年吗?不就是无忧无虑地做着自己也不知道意义在何却能捧着一堆泥沙玩上一整天也始终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事吗?那时,该是有一群欢乐的玩伴与玩不腻的游戏,每天可以不厌其烦地复制着昨天、后天的快乐,有一方美丽的净土,刚好还有可爱的我们。那时,每次不开心便说“我讨厌你,以后也不跟你玩了”;后来,心情好了,刚好那个曾经的玩伴有了新的玩具,刚好那个玩伴比较善良,大家便再次欢乐地腻在一起……

是啊,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这样的!可是自我记事以后,每天都得听着足以令一个仅有三四岁的小孩毛骨悚然的打骂声;每天都重复在繁杂的家务当中,五岁开始便天天跟着邻居的嫂嫂、婶婶到离家很遥远的大山砍干柴割枯草。

六岁学会了家里一切基本的家务,每天最害怕的就是饭前饭后,忙得缓不过来时,不小心把饭烧糊了也是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妈妈特意为我而设的“家刑”;于是每次家务做不好都会落得狼狈,甚至惊得落荒而逃。

四岁那年那天。“你这个破小孩儿,又跑去玩了吧?不帮忙做家务不算,还把衣服弄湿了,看我怎么炮制你!”于是,妈妈拿着一根竹子满大街地追着我打,遍体鳞伤!后来吗?后来我跑累了,也不想跑了,因为结果都一样!夜里痛到睡不着,全身像被烫伤的豆腐,最后在泪水中趴着睡去。我不知道,不知道哪块是新伤,哪块是旧伤,也许都早已日复一日,层层覆盖!

一次又一次,一边强忍着泪水,一边哗啦啦地往下流。每次每次,奶奶心疼地含着泪水给我擦拭着各种听说很有效的药水,一边责骂我傻,说我笨,人笨,嘴巴也笨,问我嘴巴怎么就不能甜些?问完了便把我抱在怀里让我安静地睡过去。于是,也就只有这个时候,我还可以做上一个久违的美梦,逃离那些被猛兽追逐,被猛兽吓得全身悬空,而当我急忙呼救却喊不出声的令人阵阵后怕的噩梦。

说到这里,你也许也会笑我笨吧?同时你也很好奇笔者的妈妈为什么会如此的不善吧?说实话,我也特别好奇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儿,竟可以让我妈妈恨了我。也许不止。听姑姑说,大概是因为那年那天,从妈妈肚子里钻出来的真的是妹妹。而在此之前,妈妈曾经试问我那些关于那个圆滚滚的家伙的性别时,年幼不懂事的我,大概也就贪玩地回答错了,也许没有对与错,没有标准答案,可这无意的一句话竟成了现实版的标准答案,也就有了以后都不能好好地贪玩的结局。

你会觉得荒谬吗?会吧?但是似乎我能理解,所以才落得沉默寡言,安静了17年,害怕了17年,你能理解吗?每次说出“妈妈”这个词语时,似乎都充斥着我所能感受到的世界上所有最悲哀的情绪,从来都只特别文静地待着,似乎那时就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在妈妈面前更不例外,每次每次都由于胆怯与畏惧,每次每次都吃力地用尽身上所有的力气与丹田所能发挥的最大限度发出最大分贝去唤一声“妈妈!”

可是,结果呢?毫无悬念地被骂了吧?是的,17年来,与妈妈说过的话竟没有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孩子一天内与妈妈说过的言语。你能理解吗?一个连跟自己父母说话都需要勇气的人,你能理解吗?他们能理解吗?

爱,从来只是慢慢走,在出现之前,爱很孤独,可是我不敢奢求太多,我只知道,努力了,你想要的,岁月都会为你留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不敢负,更不敢怨。在每一个从落下到花开的季节里,所有恩情,所有遇见都来之不易。为人子女,我感恩生命中的他们,感谢他们给了我不一样的童年,教我学会了独立与坚强!

篇2:爱太孤独感恩最美的情感美文

海子,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同时他也并非不是无言告别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没错,死亡只是生命的停止,并不代表思想的终止,无言的死,就是为了孤独而死,也就是为孤独而活。

篇3:爱太孤独感恩最美的情感美文

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 不知感恩;只知索取, 不知奉献;只知攀比, 不知回报;只知被爱, 不知责任。在幼儿园的孩子中, 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家里, 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不良习惯。认为父母、长辈给他们的关心、爱护是天经地义的。经常会出现任性、自私、霸道、不讲道理、不尊重父母等现象, 他们只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 从来不懂得给予父母怎样的尊重和关心。而家长对此也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 致使这种习性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幼儿之中。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关心父母、长辈, 会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等恶习, 长大后更没有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感恩父母情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目标

结合幼儿“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 我们提出了以下培养目标: (1) 初步了解自己家庭的自然情况, 知道爸妈很关心、爱护自己, 工作很辛苦, 对父母有礼貌, 尊重他们, 听他们的话。 (2) 了解父母的家务劳动情况, 初步掌握自我服务的技能, 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当父母工作、学习、休息时, 不去打搅他们, 并愿意为他们做事。 (3) 进一步了解父母对社会的贡献, 知道尊敬父母, 能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让父母高兴。

三实施“感恩父母情感”培养的具体措施

1. 生动形象的教材与多种形式的实践相结合

笔者在长期的幼教工作中积累了许多以孝为中心的传统教材资源。如歌曲《我的好妈妈》、诗歌《好娃娃》、故事《原来是你》、儿歌《分果果》等, 积累了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比较稳定的素材, 为幼儿提供了生动形象的道德榜样, 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 我们还利用节日活动、角色游戏、情境表演、家庭调查亲子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 价值选择和技能练习, 使幼儿激发出较强的情感体验, 获得一定的实际操作机会, 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家庭实际生活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利用三八妇女节, 开展了“亲亲妈妈”的主题活动, 幼儿与妈妈进行了亲子问答、客串表演、互动游戏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拉近了幼儿与妈妈的距离, 让幼儿感受到妈妈爱我, 我爱妈妈的浓浓亲情;为了让幼儿体验、感受妈妈怀着宝宝时的辛苦和付出, 我组织幼儿进行了“我当大肚子”的情境表演, 幼儿们通过模仿孕妇走路、捡东西等情景, 亲身体会到了做妈妈的艰辛和不易。

2. 集体的系列活动与个别的随机教育相结合

除了通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如“妈妈, 不再麻烦你啦”、“爸爸妈妈的好帮手”、“宝贝妈咪亲又亲”等, 对全班幼儿进行教育, 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父母的爱, 让幼儿懂得也应爱父母, 体贴、关心父母外, 我们还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时机和某个幼儿的具体行为, 抓住突出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名幼儿病愈来园, 有意识地让他谈谈生病时爸爸妈妈是如何照顾自己的, 从而引起其他幼儿的回忆, 增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某个家长从外地带回一些物品和游览照片给全班幼儿分享、欣赏时, 提醒幼儿感激父母的关心, 自己也应关心父母;一些家长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给孩子过生日时, 引导幼儿关注父母的生日, 记住父母的生日, 并为父母送去自己的祝福等。

3.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感恩父母”教育的问题从家中提出, 最后的效果也要落实到家庭。因此, 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教育需要家长们的大力协助和密切配合。我们有时请家长参加情境表演, 有时举办亲子活动, 经常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 并由家长记录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如自己的事情是否自己做、有没有任性发脾气、父母工作劳累是能否主动问候等, 还设立了表扬栏, 让幼儿用绘画反映在家的表现等。平时,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亲子家园和开放日等形式, 加强和家长的联系, 把教育活动搞得深入细致、生动多样。

四实施“感恩父母情感”培养的效果与启示

1. 实践效果

实施“感恩父母”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结束前, 我们采用同幼儿交谈、观察幼儿行为、向家长发问卷、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长的反映, 家长们普遍认为幼儿在关心父母的认识和行为上,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位王姓的小朋友的妈妈说:“通过幼儿园的教育, 孩子懂事了不少, 一到吃饭时就帮忙分碗筷, 还要帮我洗手帕、摘菜。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我生病了, 他过了一会儿, 就来问问我好点了没有, 我喝水、吃药的事都让他给包了, 能感觉到他真正关心我。”小林的爸爸说:“原来孩子特别任性, 经过幼儿园的教育, 变了许多, 也能帮大人做事, 遇到他想要买的东西, 只要我们讲清道理, 他就答应不买, 基本上能谅解、体贴父母。”小颂的妈妈说:“起初小颂在家做一些关心我们的事, 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告诉老师, 得到老师的表扬。经过一年的教育后, 她能主动关心我们, 把好吃的东西让给我们吃, 也不要我们告诉老师了。”

在前后两次进行的家长问卷调查中, 我们还得到了附表结果。

从附表中可看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恩父母情感”的教育、培养, 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实施有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特别表现在当父母生病或劳累时会主动问候, 要求帮助做一些事上, 许多幼儿知道为了让父母不劳累, 在家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能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 自己刷牙、洗脸、穿衣、吃饭等。

2. 启示

第一, 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 我认为对幼儿进行“感恩父母情感”的培养与教育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在教育过程中, 尊重信任幼儿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这些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 可能的话应从小班就开始培养, 一直延续到大班, 这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二, 对幼儿进行“感恩情感”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家园配合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特别在要求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时有些家长会不忍心, 认为孩子太小。家长的不一致观点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阻碍, 所以教师应加强指导家教工作。

篇4:“情感拒绝”,走向孤独的迷径

张少初张少初读者:

老伴老伴,老年之伴。而今她早您而去,失去了情感交流,特别是推心置腹、坦荡心际的情感交流,必会对您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这种情感交流出现空档,而一时没有相同相近者取代充填,便会出现心墙高筑,形成恶性循环,终至出现“情感拒绝”。

“情感拒绝”是一种失常心理,也是走向孤独的迷径。虽然,这种“情感拒绝”者有自认为是正确的种种理由,这种“情感拒绝”者也不像老年孤独症者不与人交往,不干所喜之事,不关注身边变化,但就其所思所想所言所为,尽皆为“情”所困。这种“情”困,就是在“照旧”生活表象掩抑下的心墙高筑。也就是说,拒绝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要想这些;拒绝别人帮助与支持、理解与关爱。

不愿走进别人心里,更拒绝别人走进自己心里为主要表现的“情感拒绝”,是心理孤独,也是走向行为孤独的必经之路,应当及时矫治: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出值得信赖的人,了解他们的喜悦忧愁,也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喜悦忧愁;把生活上的帮助关爱与心理上的帮助关爱有机结合,其“情感拒绝”渐次消退,并形成良性循环。要相信,人间真情处处有,于己或许得一二。过多过久地“情感拒绝”,让真情失之交臂,会伤及无辜,会使自己生活封闭,最终陷入孤独。试想,一个“情感拒绝”者,一个心理及行为孤独者,哪怕他能长命百岁,在如此低下的生活质量中,又有何人生价值呢?

篇5:借助儿歌培养学生感恩情感的探讨

一、环境熏陶,潜移默化中萌发感恩之情

环境是教育的潜课程,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对我们班级的感恩文化教育起着支撑的作用。在环境的熏陶下,来到班级的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被其所感悟。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渗透、挖掘,通过多通道的渗透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萌发感恩、学会感恩。

1. 听儿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来播放一些感恩的儿歌,如在来园活动、自主活动、餐前活动等时间进行播放,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得到感恩的熏陶。

2. 说儿歌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幼儿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有些儿歌内容丰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能使幼儿在听儿歌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如给幼儿讲述儿歌《妈妈辛苦了》,我就先给孩子们看了一段视频,接着让孩子们用语言进行表达讲述视频中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提炼总结。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体会到了妈妈对他们的无私的爱,理解了妈妈辛苦的付出,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妈妈少操心、多休息。为了使学习儿歌成为一种习惯,我和孩子们约定了一个“说儿歌”的时间,在“说儿歌”的时间里,你可以和好朋友相互说,也可以说给老师听,或者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在每天的“说儿歌”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昂,大家争着来说、来讲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儿歌的兴趣,也在说的过程中加深了感恩之情。

二、口口相传,多种诵读中激发感恩之情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儿歌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让感恩意识渗透在诵读儿歌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在诵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1. 集体诵读,加深印象

我们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空闲时间反复诵读儿歌。如在蒙氏走线时诵读几遍,午睡前诵读几遍,通过不断地诵读既达到了反复记忆的效果,又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还可采用不同节奏的读,让孩子们意识到快读、慢读、读等,以及不同的诵读方式带来的不同体验与感受,从而让孩子们的读渐渐地也充满了爱的情感。

2. 同伴诵读,分享友谊

大班的孩子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在诵读活动中他们不仅会注意自己,而且还会注意同伴的诵读情况,能力强的孩子看到能力弱的孩子在诵读中出现困难时能主动地给予帮助、提示。通过这种互助式的学习方式,既增强了孩子们诵读儿歌的兴趣,又拓展了孩子们间的友谊,更内化了感恩的情感。

三、家园携手,亲子互动中内化感恩之情

1. 园携家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古往今来曾被多少诗人讴歌,被多少常人惦念?亲情到底有多高多厚,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在浓浓的亲情中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因此,我们每次诵读了新的儿歌都及时告知家长,一方面是让孩子把学过的儿歌诵读给父母听,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情况,给孩子机会享受并体验受父母关爱的幸福;另一方面是让父母与孩子增进交流,通过提高讲述要求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园携家的方式,为孩子与家长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收获与父母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收获这一份浓浓的亲情。

2. 家通园

俗话说:“孩子的行为表现是父母行为的一面明镜。”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在幼儿能够接纳的年龄,家长应为孩子指明行为的正确方向。家庭是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能停留在书面的诵读上,而是要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因此,在家园互动中,我们的家长也很配合支持我们的活动,在家能引导孩子用行动、语言来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同时,家长们也给孩子起了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了解感恩、领悟感恩,进而主动感恩。

花儿盛开在四季,如此美丽如此无语;绿叶点缀生命,化作泥土,孕育新的生机……就让我们徜徉在儿歌的绿叶之中,托起感恩的花朵。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儿歌简短明快、朗朗上口,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的幼儿文学的样式。结合幼儿园感恩教育特色,在儿歌中融入感恩元素,让孩子们在感恩中学习儿歌,通过儿歌徜徉在感恩的世界中,能收获感恩情怀。

篇6:情感:孤独孩千的爱情

怀着凄楚和爱的孩子

上届奥斯卡上《朗读者》大热,片中的爱情故事骗走大批观众眼泪。电影中讲了一个孤独敏感的小男孩爱上了一位沉默刚毅的女人。他对她千依百顺,为她朗读很多书,直到她不辞而别,男孩一直为女主角决然离去伤心不已。几年后,女主角因曾为纳粹服务而被审判。男孩正巧旁听,意外发现案中另有曲折。女主角因强烈的自尊承认了原本不属于她的罪行。他在十几年后仍然澡爱她,不断在正义和爱情之间煎熬,最后他还是选择爱她——为她朗读小说,将它们录制成磁带源源不断地寄往狱中。这个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饰演女主角的凯特·温丝莱特也凭此片揽回一座小金人。

当爱情面临正义和法律,其煎熬扣人心弦。一份怀着凄楚和爱的孩子式爱情更让人回味不已。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也是类似的故事。他写道:“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

电影中这个孤独孩子聚集的炽热感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完全不计较得失,听着恋人的脚步声就觉得快乐,拥抱恋人就觉得怀有全世界的幸福,但最终没有得到幸福。这种爱情的迷人之处正在于——恋人即上帝。在世俗的世界中,当房子、车子成为主旋律时,还有人为了爱情要死要活。假设正巧主角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孩子式爱情不长久

和一个孤独的孩子恋爱应该是一件麻烦的事吧?你负责他所有的焦虑不安;你承担他每一次的哭泣崩溃,你安慰他不断的伤感忧郁。爱一个孩子,真需要莫大的勇气,不然不足以接受这些负面影响。成熟的人趋利避害,希望寻找一位理智的伴侣,负责自己的情感然后一起平和生活。

亦舒的《小玩意》也写了这样的故事,大学生林自明爱上一位有夫之妇,整个夏天为之失魂落魄;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写了一只被驯养的狐狸爱上了小王子,但小王子却爱玫瑰。故事的结尾大多是:委曲求全也留不住离开的脚步。孤独的孩子虽然拥有爱一个人的力量,却不能长久地相处。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爱一个人,是因为在对方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并能在对方身上得到满足。是不是孤独的孩子永远无法从对方身上得到满足?不快乐的原因是心底永恒的不安与孤独?作家们好像都了解孩子的爱情多么动人,但都不肯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理智是否为最终结局

假设《小王子》的结局不是书中所写,如果狐狸最终和王子在一起,是否狐狸得到小王子后会禁止他到处旅行,只准环绕在自己身边?最后小王子的绵羊饿死了,猴面包树撑破了星球,更别提玫瑰。更可怕的是小王子不再记得自己画过一条吃过大象的蟒蛇,而是只认得它是一顶帽子。

作家们为避免这样的结局,纷纷安排笔下的孩子们不得善果未必不是明智之举。如果对爱情的期待都消失在理智里,大家只计算着柴米油盐三块五块半。那浪漫缘何而起?作家们失去了好题材,导演找不到好剧本。那如此美妙的爱情电影怎么能被拍出?有什么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呢?

篇7:买断浪漫,痴迷的爱太沉重

他长得高高大大,络腮胡子,衣服穿得非常随意,脑后还扎个马尾巴的辫子。他见我很是诧异,耸耸肩,一副少见多怪的表情。坐下点酒时,他扬扬手说:“来瓶马爹利。”我心里一惊,其貌不扬的他,开销还挺大呢。分别时,他那看着苍白、纤细的手居然用力地握了握我的手说:“林小姐,你的风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笑了笑,没吱声。

3天后,我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周安也来了。他很快就成为众星捧月式的人物,特别是那些梦想着成为电影明星的姑娘更是把他围得水泄不通。过了一会儿,周安冲出重围笑吟吟地向我走过来,说:“林小姐,见到你非常高兴。”而后,递给我一支高脚酒杯,很自然地把手放在我的腰际,另一只手拿起酒杯跟我碰杯,温文尔雅地说:“相遇便是缘分。来,干了它。”说完,一饮而尽。

我被他那种旁若无人过分亲昵的举动弄得有些尴尬,参加聚会的人们都侧目而视。这时我的心中既害羞,又有些兴奋。一向生活非常自律的我,这次不知为什么对这位风度翩翩的男子的举动并没有觉得轻浮,反而觉得这位大导演倒是挺会体贴女人的。

聚会结束,他跟我握手告别时,塞给我一张写有下次约会时间地点的小条。年近不惑的我读完那张字条时,脸不禁腾地一下红了,心里生发出少女怀春般的情愫,这一夜,我失眠了。

这些年,我与丈夫陈泳昕从开杂货店起家,经过勤劳苦作,慢慢有了批发部,进而搞了一个批发市场,乃至目前拥有5000多万元资产的公司。在这近15年的奋斗历程中,也许我们夫妻间只注重赚钱的乐趣,渐渐忘却了初恋时的那份美好快乐。如今丈夫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我们的感情已被平实所取代。

2004年5月25日,这是我今生除做生意需要,跟丈夫之外的第一个男人约会。周安与我在一家极有品位的酒吧里见面了。落座后,他像变戏法似地拿出一个大大的花篮,说:“这99朵玫瑰,代表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不知为什么,我被他的举动弄得感叹不已。隔着桌面,他伸出那双纤细修长极像女人的手,轻轻捧住我已不再年轻的双颊,他用几乎要融化我的热热的目光看着我说:“忆舒,我知道你很有钱,但是,我爱的是你这个人,因为我自看到你的第一眼起,我在心里就说,你是属于我的。”

2004年6月5日,他突然对我说:“忆舒,我要走了,一家电影制片厂请我拍一部都市生活题材的影片,我去签合同。”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有些揪痛,一面吩咐手下人帮他订机票,一面派人去国际酒店为他订了一桌饯行晚宴。酒桌上,我有些醉了。在送他回宾馆的途中,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他在车上用力地把我拉入他的怀里,捧住我的脸。

他走后第三天晚上,百无聊赖的我对着电视胡乱地按着遥控器,这时,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静寂,我的心随着急促的铃声而加快:一定是他打来的。当我拿起话筒还未开口时,那边就传来熟悉而磁实的声音:“忆舒,我爱你。”之后,我们对着话筒许久没有讲话,慢慢品尝着分别后滋生的思念。这一次,我们煲了近3个小时的电话粥。

6月15日,他又来到大连。这天真不巧,丈夫得了急性肠炎住进了医院,我坐在床头陪他说了一会儿话。由于心里总是惦念着周安,便不停地抬腕看表,陈泳昕见我有心事,以为我业务上有事情,好心地说:“你忙去吧,我也没什么大事。”

周安见到我,热情洋溢地不由分说地把我紧紧拥在怀中,他说:“我们又在一起了。”

自从认识了周安,我觉得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我品尝到了什么叫思恋,什么是快乐,我真的有些陶醉了,他那艺术家特有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这时,我早已忘记了曾经一起奋斗过的丈夫,也忘记了可爱乖巧的儿子。

丈夫陈泳昕不知怎么听说了我与导演的绯闻。善良的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别人的传言。这年的8月5日,在酷夏里我因胃病住进了市二院。这时,我仍然没有忘记那位导演男人,当我在电话里嘤嘤哭着说出自己在医院里时,电话那头露出惊讶、急迫的语气,他用哄小孩般的口气对我说:“忆舒听话,好好养病,我最近很忙,不能陪你了。”听到他的声音,我感觉自己的病好了大半。

这时,有人轻轻拍着我,我扬起头,丈夫背对着我正从保温桶里往碗里倒人参乌鸡汤,当他转过身来时,我发现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说:“我不愿看到你总是这样心神不定的。振作起来,一切都会好的。”他一语双关的话,震慑住我的灵魂,他也许知道我的情感之路有所偏离,他以男人特有的大度在宽容我,呵护我。

2005年初夏季节,此时却是我人生的严冬。

这天,我在办公室接到周安的电话,他告诉我明天到大连。听到这个消息,我兴奋得有些不能自持,夜里合不拢眼。

第二天,我们见面了。他挽着我的臂膀说:“忆舒,我导的这部影片外景地全部在大连。”我听后自然十分高兴。5天后,他的情绪异常低落,我问:“怎么啦?”他没有吱声。他的副导演老王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林姐,这部片子资金到不了位无法开拍,周导愁坏了。”

周安闷闷地抽了许多的烟,然后用几乎是哀求的口气对我说:“在你我之间提钱的事太庸俗,但我还得说,你得帮我!”

我沉默了许久。

我公司的资金都压在了房地产上,经营自然是不太景气。周安见我面露难色,进一步说:“我们可以实行股份合作拍片,财务监管由您委派,这样,就能保证资金不外流。”他见我的口气有所松动,把我一下揽在怀里,对我说:“我知道你不会让爱你的男人失望。”

思考再三,我从公司委派了两位财务总监,同时划拨了450万元资金入了剧组的帐户。

一天,我去看他,剧组里一位同事说:“周导在国际酒店吃饭。”我开车赶到时,只见他们剧组50多人坐在一起大吃大喝,桌上摆的竟然有海参、鲍鱼等稀有菜肴。我的心格登一下,这么胡吃海喝哪行?周安为我倒了满满一大杯啤酒,对大伙说:“这是我们的财神,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部片子就是她投资才使我们能继续开拍的。”大伙向我投来敬佩的目光,本想规劝他们花钱应有预算,但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了。

我决定找他好好谈谈。我驱车赶到剧组下榻的饭店,周安的房间紧闭着,隔着房门,里边传出声响,于是,我用力敲门,周安气乎乎地开了门,我看见他床上躺着个衣冠不整的女子。我愣了片刻,扭头就走。

5天后,财务监督老王急急地找到我说:“拍摄影片剩下的90多万元被周导演提出来了。”当我在一家酒店找到他时,他正搂着剧组里那位场记姑娘喝酒潇洒哩。一看这场面,我气愤不已,大声责问他:“90万元的资金是怎么回事?”他无所顾忌地哈哈大小说:“你是有钱人哪,咋在乎这几个小钱。”我见他有些醉态,不想跟他多说什么,转身要走时,只听他嘀咕道:“这年头,谁不爱名爱财,拍片辛辛苦苦的,得点钱又有什么。”当时气得我摔门而走。

到剧组任财务监督的老王帮我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周安在演艺界是有名的`‘情种’,生活比较放浪,”他吞吞吐吐地说,“他拍片的资金一部分靠名气拉赞助,另一部分靠骗、哄的手段,毕竟电影业目前不太景气。”

听完他的介绍,周安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一下坍塌了,我气急相加,昏了过去。

篇8:从情感缺失到人性缺失的孤独意识

关键词:沈从文  情感缺失  人性缺失  孤独意识

孤独,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和精神境界。文学是孤独的产物,孤独则是文学家创作的永恒母题之一。沈从文曾说过:“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1]一直以来,孤独都是解读沈从文的关键词。沈从文的孤独是在不断地追寻理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少年时代背井离乡的军旅生活播下了他孤独的种子。1923年,他只身前往北京。1924年到1928年间,沈从文在北京过着举目无亲的卖文求生的艰难生活,这个时期,孤独开始在他内心深处滋长。1928年以后,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前往上海任教,面对着上海的光怪陆离,看到了现代文明浸染下人性的异化,孤独感正是在这个时期疯狂生长蔓延。内心与现实的落差,使得沈从文开始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曾经的生活和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他试图为自己建构一个乌托邦式的世界,寄托自己正在疯狂滋长的孤独。创作于1929年初的小说《神巫之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在《神巫之爱》前后,他也创作过一些小说,具有和《神巫之爱》相似的表达效果,比如《月下小景》《龙朱》等,这些小说都将孤独的主题展现出来,体现出沈从文独特的孤独意识。孤独意识在沈从文的很多其他小说中也得到体现,比如《菜园》《爹爹》《黔小景》《夜》《生》以及《边城》,等等。沈从文在这些小说中的孤独意识主要通过情感缺失和人性缺失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小说人物的情感缺失造成他们难以言说的孤寂,人物性格的偏执又造成他们人性的缺失,沈从文正是通过这两方面将孤独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章从情感和人性两方面入手,分析沈从文塑造的孤独形象,对孤独形象进行归类梳理,最后挖掘孤独形象背后沈从文所寄予的对于民族的思考。

一、情感缺失的孤独者形象

情感缺失,往往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等感情的缺失,缺失是指在应该享有的时候没能及时或者充分享有,情感的缺失会对人的日常行为和心理产生很大影响。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就塑造了这样一批情感缺失的孤独者形象。

《神巫之爱》中的神巫,神职地位和贵族出身使得他高高在上。作为美和生命力象征的神巫没有爱情,花帕族的女子虽然貌美如花,但都是给那些普通男人准备的,没有一个女子能够配得上完美的神巫。神巫就好像是梁山伯,但是正如花帕族族总所说:“神为了显他的手段,仿照了梁山伯身材造就了你,却忘了造那个祝英台了!”[2]没有祝英台的梁山伯,爱情只能是缺失的。同时,神巫还没有朋友,友情对于他而言也是不存在的。他身边唯一了解自己的仆人五羊,除了每天和神巫不停地赶路之外,“不走路时就得吃喝,不吃喝时就得打点小牌,不打牌时就得睡!”[3]当五羊与他交谈的时候,神巫却又以神的语气对五羊进行训诫,他说:“我要的佣人只是能够听命令的人。”[4]尽管五羊是最了解他的人,他却仅仅把五羊当作佣人使唤,因而五羊不是他的朋友。族总作为长辈,却不是以长辈亲人的身份和他交流,而是怀着尊敬和他交谈,这种尊敬无形中拉开了他们的距离。他们之间也谈不上感情。对于神巫而言,情感是缺失的,神巫真算得上是知音难觅,曲高和寡。

小说《边城》中的翠翠自幼失去父母,在老船夫爷爷无微不至的爱护下长大,但父母的位置是无可替代的。翠翠情窦初开,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老船夫只是一味地顺着翠翠的心意,猜测翠翠的心思,不料最终却酿成翠翠凄美的爱情悲剧。换个角度来观照这个爱情悲剧,正是翠翠父母亲情的缺失,造成了爷爷身份的混乱与错位,最终老船夫含恨而终,留下翠翠一人孤独地日复一日地等待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人。小说中翠翠最后的孤独甚至无望的等待,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情感缺失造成的。另外,小说中天保在意识到翠翠心属弟弟傩送之后,毅然出走下船最后意外身亡,天保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由情感缺失造成的。

《菜园》中的主人玉太太,“认字识礼,有点世家风范”[5],小说中多处写她从容优雅又善于经营。在乱世中,在没有丈夫的情况下独自抚养儿子,独自成功地经营菜园,还得到当地人的尊敬。儿子是母亲唯一的精神支柱,菜园是她唯一的物质支撑,但是儿子和儿媳因为参加革命被杀之后,母亲精神崩溃,菜园被乡绅新贵强占,骤然之间她变得好像是七十岁的老妇人,靠着回忆一些无用的旧事度日。老太太在儿子死后“沉默寂寞”地活了三年,最终在儿子生日那天自缢身亡。玉太太的情感缺失体现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同样的情感缺失还体现在《爹爹》中的傩寿先生身上,他在妻子死后没有再续娶,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但是唯一的儿子却在意外中死去。老年丧子之后,他关闭了药铺的门,去玉皇阁与孤魂野鬼为邻,在长长的钟声中哭着过日子。但只要谁家的孩子被打伤、摔伤或者被甘蔗割破了手,他还是会去治疗,而且不收取报酬。他感觉自己活着非常寂寞,为了自己在地下的儿子不再寂寞,他最终也死去了。在《黔小景》中,黔山深处商道上的旅店老人,轻描淡写地和寄宿的商人聊着他其实已经死去的儿子,他一个人住在深山里,岁月无法抹平他的丧子之痛,最后他孤独地离开人世。要是没遇到那两个寄宿的商人,他可能死去都不会有人知道。《生》中表演傀儡戏的老头子,在儿子死去的十年间,在热闹的北京城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演儿子王九与赵四斗殴死去的场景,孤独地承受丧子之痛。另外还有《夜》中的老人,他将自己的丧妻之痛化作平淡的语言,向别人叙述。

从神巫没有知音、曲高和寡的孤独,翠翠无望等待的孤独,天保心灰意冷、意外死去的孤独,到后来的玉太太、傩寿先生、黔山商道上的旅店老人、表演傀儡戏的老人、向别人讲故事的老人,这些人物情感上的缺失带来的精神之痛越来越深刻。在这些小说中都直接表现传达着孤独,在沈从文看来“隔膜、疏离、内心的苦闷与彷徨都是孤独的代名词”[6],孤独始终伴随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在饱含温情与人情的表层叙述之下,塑造了一群因情感缺失而陷入孤独的孤独者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他自己独特的孤独体验。

二、人性缺失的孤独者形象

小说始终关注的主体是人,人性是绕不开的话题。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些人性缺失的孤独者形象,他们因为自身性格的偏执,或者其他的缘由,认定某些社会规则,按照社会规则来规定自己的人生,造成自己人生不可逆转的悲剧。

在《神巫之爱》中,花帕族有预言“凡是幸运必是孪生”[7],神巫自己说过,他只想要找到自己倾心的那一个女子,“如果是有两个可倾心的人,那我不如仍然作往日的神巫,尽世人永远倾心好了。”[8]最后的结局是神巫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心仪女子的家里,掀开蚊帐看到的是“姊妹两个,并睡在一头!”[9]神巫惊愕地以为置身梦中,然后沈从文巧妙地以两串省略号结尾。不过可想而知,神巫因为自己的固执,迟迟徘徊;因为自己的偏执非要做出选择,他只能又一次回到最初那个高高在上,被群体排斥,又自我绝缘的神巫。神巫的偏执是人性缺失的一个表现。另外在小说的开始就写到,神巫因为做了神之子,就不能做人间好女子的丈夫了;他清楚神巫的职责,认为自己应当属于众人,从而紧紧关闭自己的爱情之门,想把自己的爱平等地分给每一个女人。所以,“每到一处,遇到有女人拦路欢迎,这男子便把双眼闭上,拒绝诱惑。”[10]神巫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应属于天上,却生活在人间。神巫有着普通男子的七情六欲,他天生就是美好健康生命力的典型代表,却始终克制着自己的正常欲求,当他遇到自己倾心的女子之后,还在想着那是一件神允许他做,而他自己又不能做的事情。他为别人解决烦忧,而自己的烦恼却无处倾诉,他为别人而压抑自己的本能,这正是主体意识丧失的表现,正是人性缺失的另一种体现。

“美丽越是突出,忧愁越是深沉”[11],在沈从文那些极力彰显美好的小说中,往往潜藏着深刻的忧愁。《神巫之爱》如是,《月下小景》《龙朱》等亦如此。在《月下小景》这篇小说中,沈从文用诗化的叙述笔调,描写了寨主的独生子傩佑与一个女孩子在美丽的月下美景中互相唱着动听的情歌,互诉衷肠。沈从文极尽展示他们的相恋之美,然而,他们民族的习俗规定:“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若违反了这种规矩,常常把女子用一扇小石磨捆到背上,或者沉入潭里,或者抛到地窟窿里。”[12]最终这对相爱的青年双双服下毒药,自杀殉情。“好花不能长在,明月不能长圆”,诉说的正是他们民族千百年来的爱情困境。傩佑身上也具有神巫身上那种美好的、神性的光辉,同样他们在面对既有的常规时,只能妥协,甚至采用死亡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造成命运的悲剧。《龙朱》中的龙朱,同神巫一样是健康生命力的象征,因为完美遭到排斥,成为独行无伴的兽中之狮,年龄越是增长,他越是趋于完美,也就越是寂寞与孤独。龙朱是白耳族苗人中的美男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这里的女子们却都放弃了对美的追求。美成了龙朱身上的负担,越是突出越是沉重,也就越是孤独。龙朱的孤独也是人对于美追求的丧失,是人性缺失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神巫,龙朱,还是小寨主傩佑,都是他们所在民族的美好人性的化身,但是却无法挣脱自身性格的缺陷和民族内部习俗的束缚。他们都有着健康美丽的肉体、纯朴的心灵、朝气蓬勃的精神,然而他们的人性被神性压制着,人性的丧失造成其孤独寂寞与命运悲剧的不可逆转。

三、超越诗性的思考,孤独意识的提升

沈从文很多小说的艺术空间都是极具诗性的。很多时候,他表面上是在浓墨重彩地彰显诗性的艺术空间,但深挖这些诗化的艺术空间之后,就会发现他实质上是在进行对自我和民族的宏大思考。沈从文在谈及自己孤独意识的形成时说过:“这也许是属于我本人来源古老民族气质上固有的弱点,又或许只是来自外部生命受尽挫折的一种反应现象。”[13]上文所述的这些小说中,沈从文有意识地淡化人物的孤独,将小说人物难以言说的孤独潜藏到文字叙述之中,表层文字之后是他对民族深沉的隐忧和对自我意识的隐藏。

(一)对民族现状的隐忧

上文提及的这些小说,是沈从文“精神返乡”之后的直接产物,但是他在“精神返乡”后却发现无家可归。民族传统中的一些痼疾在他的反观中渐渐凸显出来。首先是民族本性的善良与热情的消失,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对彼此生命细节的细致观察。《爹爹》中住在凤凰县城人们,在傩寿先生丧子之后,没有设身处地为傩寿先生想过,还像从前一样,遇到自家小孩磕磕碰碰受伤的时候还是会找他,在他于孤独寂寞中死去之后,人们哀挽叹息之时,也只是感叹他的死带走的是这些人的方便。《菜园》中那些到菜园中宴客的人,有时候也附庸风雅一番,将园主人的故事加以感叹作出一些好诗,但是却没有人关心孤独活着的玉太太。《生》中那些观看傀儡戏的人们,只是冷漠的看客,从来不会观照戏里的故事和表演的人。《黔小景》中那些来来往往的商人,都没有能看到旅店主人难言的孤独与凄凉。这些无不显示出善良与热情消失之后,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起码的对彼此生命细节的观照。

其次,是沈从文在创作实践中发现了民族内部一些顽固的传统因子,它们深深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沈从文在小说《龙朱》中写道:“民族中的积习,折磨了天才与英雄,不是在事业上粉骨碎身,便是在爱情中退位落伍,这不是仅仅白耳族王子的寂寞,他一种族中人,总不缺少同样故事!”[14]从《龙朱》到《神巫之爱》,再到《月下小景》和《边城》,沈从文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情、温情,一切皆善的诗化空间。但是,“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15]存在于这个诗化空间里的人们都具有善良美好的品质,可是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他们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也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认定的规约)牵绊,变得无法看清。

最后是对民族现状的隐忧。沈从文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想要建造一座精神家园。小说《龙朱》中,美丽的龙朱却得不到女子的追求,只能深陷孤独之中,这里的女子丧失了对美的追求的权力。白耳族是沈从文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有意识地献给自己民族的礼物,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言:“想起了你们,描写到你们,情感近于被阉割的无用人,所有的仍然还是忧郁。”[16]忧郁透露的是沈从文对自我民族的担忧。沈从文想要建造一座精神家园,小说《神巫之爱》中的云石镇可以说就是他精神暂时得以皈依的家园。可是当他置身其中时,却发现民族中有些东西正在慢慢消失。人们常说,歌声是苗族青年男女打开爱情之门的钥匙,然而神巫爱上的却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哑女不能以歌声表达自己的爱意,却赢得了神巫的垂爱,爱情中情歌的消失,透露出了他对民族的隐忧。

(二)自我意识的滋生

从《爹爹》到《神巫之爱》到《边城》,这些小说大致都写作于1928年到1934年间。沈从文于1928年从北京前往上海中国公学任教,这期间的沈从文的孤独感相较于在北京时期那种被隔绝在外的孤独感更加深刻,都市的喧嚣声充击着他的耳膜,无法融进去的生活,使他更加怀恋那个养育他的苗蛮之地,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好单独,或许正希望从单独中接近印象里未消失那一点美。温习过去,即依然能令人神智清明,灵魂放光,恢复情感中业已失去甚久之哀乐弹性。”[17]故乡承载的是沈从文已经破碎的梦。“精神返乡”的沈从文在这里找到了还留存的生命力量,像神巫、龙朱、傩佑等就是他寻找到的生命力量。然而,沈从文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热情、与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18],这种情绪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被置入到他的创作实践中。这些人物是整个民族中的典型,是健康生命力的象征。然而他们却被隔绝在民族之外,被民族规约逼到绝境上,从某种层面上看他们像另外一个沈从文。这些人物是沈从文思索后塑造的生命形式,然而这样的生命形式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沈从文,一面为现实而皱眉,一面为理想而倾心。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身份融入现代都市,他的精神无法与现代都市进行沟通,产生深深的隔阂。作为区域民族中一个行动的先驱者,他选择的似乎是一条特立独行的道路,他是一个孤独的先驱者。沈从文只身来到大都市,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了他所认同的这一支民族的文化。然而生活处处碰壁,有着种种不如意,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爱情更是奢望,他就好像一只孤舟,漂泊在浮华与冷漠的都市里。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小说中人物的孤独恰好是自己孤独意识的自我滋生。正如李欧梵指出的那样,沈从文只是写出自己的形象[19],是借作品中的人物来抚慰自己和缓解自己的孤独感。

在现代文学史上,孤独意识不是沈从文特有的标签,鲁迅也擅长描写孤独,塑造孤独者形象,在文本叙述基础上使孤独意识得到提升。沈从文从情感缺失到人性缺失的孤独者形象塑造,在建构诗性艺术空间的同时,从自我意识投射和民族思考的角度使孤独意识得到提升。这正是沈从文的创作所体现的自身独特的孤独气质,从这个角度对沈从文进行解读,丰富了对沈从文人格的认识,深化了沈从文研究。

注释:

[1]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2][3][4][5][7][8][9][10]沈从文:《神巫之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页,第358页,第358页,第241页,第377页,第391页,第411页,第354页。

[6]付丽华:《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孤独情结》,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1]陈子林:《论沈从文的孤独之生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2]沈从文:《月下小景》,李迪,李荣胜编选:《沈从文小说精品》,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13]转引自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14][16][18]沈从文:《神巫之爱》,《龙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页,第187页,第186页。

[15]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第七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17]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第十二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19]符家钦译,[美]金介甫:《沈从文传》,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串讲下一篇:孙子的爷爷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