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孤独情感美文

2024-04-09

注定孤独情感美文(精选5篇)

篇1:注定孤独情感美文

黑夜爱上了白天,就注定了孤独;太阳爱上了月亮,就注定了孤独;香烟爱上火柴,就注定了孤独;老鼠爱上猫咪,就注定了孤独;狼爱上羊,就注定孤独;我爱上你,就注定了孤独…墨色的黑夜,我把思念寄托给窗外鹅毛般飘飞的大雪,瓣瓣如花般轻盈的花朵,记载着我所有的思念,在冷漠凄清里独自飘飘悠悠,舞着我内心最大的梦想,跳着我内心最大的奢望。我把泪水,幻化成窗上凝结的窗花,在你的窗上透明晶莹,变幻成你想象中的模样。

我说白头,太难,你说白头,太易。站在仅属于我们的天地,看着孤独的舞者,在黑夜里翩翩起舞。鹅毛般飘飞的花朵,不到几分钟时间,我们已从青丝变银发,恍然大悟,白头太易,厮守太难。

从青丝变银发开始,我们已过完了匆忙的一生。从此,注定一世孤独。

孤独者就应该孤独的活着,因为思念太长,回忆太深,爱情太难。内心早已荒芜,有人开采,道路坎坷,太多的沟壑,延续着前人走过的路,后人或许只是一个影子,在孤独中陪伴,等不到绿树成荫,等不到瓜果飘香。终于明白,这是一块寸草不生的地。

孤独的人,都喜欢做梦,喜欢把漆黑的夜色当成自己的堡垒。这个厚实的堡垒可以抵挡所有的不堪与泪水,让一切尽情的外露,可以收起倔强与口是心非,可以哭的像个天真烂漫的孩童,不用强颜欢笑,无人笑你,无人说你。

漆黑的夜色,是孤独给予你最好的礼物,可以在夜阑人静时尽情的享受。闭上双眼,模糊的世界一下子变的如此清晰明了,嘈杂纷乱的事情一下子变的有头有序。感谢孤独中还有思绪,还有想念,还有回忆。那不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它是一部老电影,在不知疲惫的上演着一幕一幕。

孤独中难免会带有些恐慌。但是,早已注定了这般孤独,又怎么会害怕那份恐慌,很坦然的去接受,就如同接受一份没有结局的故事。它不是秋季天空中翻飞的落叶,它没有归处,永远无法如深秋的落叶,去属于它的地方,它无法归根。只要你不忘记便好。

看着思念变的越来越长,回忆越来越深。看着属于我的你,从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变的成熟,曾经白皙俊俏的脸上也平添了淡淡的皱纹,深邃的双眼,也失去了往年的光泽。才知道,我无法为爱而挽留早已溜走的时光,时光它有脚啊!就仿佛看着那部老电影,眼睛从未离开过你,死死的盯着你,但故事还是一幕幕的在上演,无法彩排,无法回放。顿时,喜与悲油然而生。内心深处,一个凄凉的声音,曾经那个翩翩少年,已不在,曾经以为你会永远不老,永远陪伴我的身边。

原来我们真的会老去。孤独的我很自私的想守着熟悉的一切,却发现太过自私。我不愿再等待一个孤独的人来填补你所谓的孤独,我愿死守着这份孤独,为那部老电影配音,直到生命尽头…很明白孤独的背后是什么,但是,我选择了孤独,也宁愿这般如此的孤独,还好,我有泪水,不会孤单到可怜。

此生此世,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篇2:注定孤独情感美文

所谓的逆旅并不是指的人生方向,而是那永无止境,又迫使我们不得不迎头而上的境遇。糟糕的境遇总是比幸运的境遇多很多,以至于大部分人感觉自己的人生困难重重。没有人能够看透生命的尽头,于是我们对待生活便只能迎头而上。因为时光的流逝,我们的身体也在一天天的长大。那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年龄的增长,更有那肩上扛起的责任,和那日渐皙泽的感情。

当一切都慢慢开始变化的时候,我们的人生路途也就开始了。我们从年少时的乖顺到年轻时的叛逆,再从年轻时的叛逆到年迈时的成熟。在这一切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无不在进行着一场由始至终地“逆行”。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叛逆上一个阶段的自己。我们始终在前行,始终在改变,却发现在这条路上,我们始终在逆行。

逆行,并不是方向的错误,更不是古代寓言故事里所讲的南辕北辙,而是宿命论里所讲的最终归宿!就像数学里学到的曲线求圆的公式一样,圆规的一角跑完了一生,最后还是绕着圆心到达了起点,当然,也是终点!拼命地向前奔三,哪怕流尽最后一滴汗水,最后的宿命还是回到起点。生活向前发展,人生只不过是一场逆旅,最终还是回到“起点”。

起点不是生命的开始,不是肉体的开始,而是灵魂的开始。最初的最初,人的`灵魂都是纯洁的。就像孟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教育和经验只不过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之回归到人之初的性善。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只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改造自己,使自己回归灵魂最初的原始状态。

生活使我们逐渐丧失本性的原始状态,灵魂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逃离现实。于是,人生注定是一场逆旅。身体随着生活不断变化,作为身体的伴随体——灵魂却在不断地逃离现实生活。因为,灵魂的最佳状态永远在人生的开始。对于灵魂而言,渴求的不是变化,而是回归。只有回归到了最初,才能找回最佳的状态。

如果人生是肉体的最终枯竭,那么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只有寻求灵魂的最终安息,才能称得上生命的最佳释意。灵魂的最佳释意必然是人生的最终价值。因为灵魂的回归,因为灵魂的最佳释意是回归最初的状态,那么,人生注定是一场逆旅。只有逆旅,才能使得灵魂回归最初。

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注定是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如何发展,终究会是一个人。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生命就开始在现实中延续。如果按照佛教的元神不灭理论,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命运循环。所谓的循环,也就注定有回归的那一刻。站在命运循环的角度上看待人生,我们可以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从生命的发生到脱离母体前为育发阶段;从脱离母体到肉体消失为消灭阶段,或是寂灭阶段;从肉体消失到寄托于另一个生命发生为回归阶段,或是溯源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肉体是会消失的,但灵魂继续存在和循环。只是在溯源阶段后,灵魂完成了一种命运状态的周期,于是又循环为另一个生命的另一种状态。简单的说,就像我们写阿拉伯数字的“8”字一样。回归到了原点(8字的中心点),只是上下画圆的状态不一样。

篇3:创业了,注定就是孤独者

“每一个去日本看我的朋友或同事都断定,我再也不会回国了”

舍与得,林框毅每一次的决定都是伴随着这两个矛盾的统一体。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出国潮”的鼎盛时期,林框毅与其他怀揣着实现内心梦想和走出国门一探究竟的好奇的年轻人一样,放弃国内优越的工作待遇与条件,离开故土远赴日本留学深造。在神户商科大学,跟随著名的经济学者学习经营多角战略。几年后,顺利进入日本第三大零售商大荣(Dalel)株式会社工作。之后成为中国籍的课长。在等级森严的日本,能做到课级尤其是外籍人士,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林框毅说,“我没有其他本事,就是认准了一条路,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在日本的生活条件实属优越,林框毅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回家陪伴妻子和2个孩子,日子安定且幸福。“每一个去日本看我的朋友或同事都断定,我再也不会回国了。但是,我偏偏就回来了。也许我就是一个不安定的人。我不认为自己喜欢挑战,却每一次的决定都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

“说实话,我不喜欢经营管理,却对色彩敏感。我喜欢美,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我愿意把这些美丽记录,复制、重组然后和别人分享。”林框毅坦言,“从没有学过设计,在35岁之前对设计如同面对一张白纸,只是朦胧地感到自己愿意和‘美好’在一起。在90年代,国内的广告界与日本相比还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在日本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随时随地可以看到美丽的东西。随处可见的宣传画,平面广告都是我学习的源泉。只要有空,我就在街上到处乱走,用相机拍下所有我认为美的事物。然后从照片上学习构图与框架,分析色彩的运用与搭配。要说如何学习平面设计的,大部分就是在大街上学习的。学习设计是靠天赋的,教是教不会的,学也未必学得精。就这样,我准备了2年。95年,我卖掉在日本的房子和车子,以及所有家当。买了4张机票,和家人一起回国了。”

“35岁之前,我为别人而生活;35岁之后,我为自己而生活”

回到上海之后,林框毅并不知道究竟适合干什么,只是想从此要为自己而活着。刚开始,仅在徐家汇租了个小店铺,给别人做做设计加工等零活。“回想起来,那段经历蛮神奇的。每天大清早,我从东北角的杨浦骑自行车赶到西南角的徐家汇,横穿整个上海,来回2个多小时。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的身体怎么会这么好?”林框毅对刚开始创业的酸楚一笑了之,“已经想不起来当时有多苦了。”由于对色彩天生敏感且设计理念独到先进,加之语言的优势,林框毅接的单子越来越多,大多都是日本著名的大企业。 “90年代,国家对国外广告公司入境开办的限制条件很多,绝大程度地为国内广告公司提供了较广的发展空间。SONY、JVC、爱华、松下、住友等等都是我们公司的客户” 至今,林框毅仍能对当时的客户如数家珍,“同时,室内设计也是我们的专长与强项。主要做别墅项目以及国外公司的展示厅与办公室的室内设计。”林框毅的设计理念在国内被大多数国外客户接受与认可,“离开上海这么多年,再回来时如同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谁也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关系,就靠我一个人默默做作品。不过,他们喜欢我的作品。我就是要走一条透明的,没有灰色地带的创业路。”对此,林框毅一直很骄傲。随着室内设计在国内迅速普及,林框毅却放弃了这块香甜诱人的蛋糕。“我不愿意和‘游击队’作竞争。他们就是模仿、抄袭和复制,这能叫设计吗?”一提起国内的“小作坊”设计室,林框毅显然不屑提及。“在家里做吊顶、玄关还有背景墙,那都是宾馆的设计思路,用在室内家居的设计上,像什么样子?家就是温暖和舒适,放松身心的地方。家和宾馆,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与概念,在设计上能相同吗?”每一次,当客户提出这样的要求时,林框毅心里就很难受,仿佛亵渎了心中“设计”这两个字。“我开始越来越烦躁,越来越不想做这种重复的劳动。那时,我就整天琢磨着要改变。”

“当我决定要做电子书刊的时候,兴奋地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觉得自己实在伟大。曾经和日本合作做《Walker》时,就想过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本杂志。”林框毅说到做电子杂志的初衷时,就像个孩子般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做《Walker》时,觉得自己的很多想法没有办法实现。但一旦接触到电子媒体,发现可发展空间一下开阔了。与传统媒体的信息滞后性与印刷技术落后性不同,网络媒体没有地域界限,没有时间限制,同样没有设计条件与形式的束缚与制约。在同一本杂志上,可以同时满足视、听、说等多方面的感官需求,以及互动交流的情感需求。阅读电子杂志就是一次享受美的盛宴。”2005年年底,林框毅重组团队,招兵买马,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脚踏实地走下去。没有退路的,也不会回头的”

实现心中的美好需要破茧重生般的煎熬。“给公司取名时着实费了心思,最终决定为‘第五频道’。‘第五’希望除了电视、广播、书刊和报纸等4种传统媒体之外,网络将成为第5种主流媒体。而‘频道’则暗含荧屏,希望通过显示屏呈现给读者节目纷呈内容详实的感官盛宴。”为打造这场盛宴让林框毅费尽心血,用他自己的话说,“简直就是倾家荡产”

从2005年年底至今,第五频道已经有4本杂志同时“开播”,每本都个性鲜明,极具特色,且读者群体类别清晰分明。“下载量最大的时尚杂志《TATA》是针对20-30岁年轻的都市人。他们拥有挥霍不尽的青春与时间,喜欢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与文字,却对设计细节不感兴趣。现在,除了自己网站以及新浪,还有近60个联盟网站同时提供下载。最高下载量达到一月近百万。”林框毅提及《TATA》如同细数自己孩子的成长历程,言语中充满了对其的期望与欣慰。“《好房》与《文化中国》则更凸现其专业内容与文化内涵。《文化中国》是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文化中国》栏目组合作,共同打造一个网络媒体渠道传播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而《好房》更具专业角度地诠释国内外顶级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与作品,给国内设计师与艺术爱好者开通一条了解最新设计资讯与内容的快速通道。”每一本电子期刊都是林框毅的孩子,他亲手把他们从襁褓养育长大,虽然艰难甚至坎坷,但把3个“孩子”抚养“成人”的信念从未改变。

“难啊,真的好难。”从不轻言困难的林框毅在记者面前仰身感叹,“国人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水平差异,使电子杂志的发展之路崎岖不平。电子媒体终将成为媒体行业的龙头,这点我深信不疑。现在已是眼球经济,我要打造一个多媒体的电子书刊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搭建一个电子媒体的平台。颠覆的不是阅读形式或内容,颠覆的是阅读习惯与方式。”对于电子杂志或者说电子媒体的前景,林框毅恢复了其自信与乐观。随着无线网将覆盖上海嘉定城区,“无线城市”的发展已经形成当今世界的潮流。美国、英国、加拿大的许多城市,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无线城市”。

除上海市以外,天津、北京等地都已经或准备确立“无线城市”计划。预计到2010年,全球“无线城市”将达到1500个。免费无线上网搜索信息、在街口路边随时翻阅最新的电子期刊……这样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脚踏实地走下去。没有退路的,也不会回头。”林框毅不会轻言放弃,或者从没有想过放弃,哪怕从公司创办至今仍未盈利也没有想过放弃。“现在只有投入与付出,没有回报。400多万的投入不是小数目,但是公司已经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无法抽刀断水。”当问及是否考虑过借助风投的帮助,林框毅略现苦涩的笑容,“不瞒你说,前段时间刚接洽过一批风投。但是,考察了一段时间后,精明的风投们拒绝了我,原因只有一个:盈利模式不清。郁闷,非常郁闷。如果我知道明晰的盈利模式还需要风投来帮助重组公司管理吗?”此时,林框毅颇不平,“我不会要风投的钱,这个钱拿着烫手。风投的介入会影响公司的管理理念,用资金牵绊住公司的发展。电子杂志就像我的孩子,谁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让别人抚养?”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永远话题,林框毅表示,哪怕砸锅卖铁,变卖房产都要把公司发展下去。因为,他爱他的“孩子”们。

“做老板的第一天起,就要耐得住寂寞”

第五频道高大而开敞的办公空间,上下双层的复式结构,类似戏剧舞台效果的原木楼梯和横梁,宁静而流动。林框毅希望通过室内的设计与布置,体现开放与透明的企业文化,交流无障碍,思想开放,各个部门全方位组合,从细枝末节体现着Loft的精髓。林框毅把员工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他希望能在一个像家一样的地方开开心心地工作。

“可是员工未必能体会的到。”当听到记者对办公环境的简洁舒适表示赞赏时,林框毅浅浅地笑了;“从当老板的那天起,员工就站在了你对立面。我会为员工着想其职业规划,但未必是他所想要的或从未考虑过。作为老板,我会站在公司的角度,全面考虑问题,整体布局与规划公司的发展方向与战略。但员工只关注于自己的那部分工作内容,所以很难理解我的意图。”林框毅会觉得寂寞,在整个办公室没人和他说话。“对公司发展有很多设想与计划,却没法和员工沟通,这不怪他们,因为站的角度与高度不同,自然理解也会有差别。”林框毅对此很宽容。

从公司开办至今,第五频道的人员流动率很低,很多人都跟着林框毅一干就是2年多。但当接到员工的辞职申请书时,林框毅感到心如同被揪了一下。“就是家人离开你的那种的揪心。”林框毅补充道,“我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接到辞职申请书的那一刻,内心的确很难受。尤其看到辞职原因是“薪资待遇问题”时,整个人仿佛被电击了一下,木楞了好几秒。签字同意的那一刻,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其他老板能够提供给员工期望的薪资,而我不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个称职的老板,是否适合创业。如果公司发展顺利,我完全可以满足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但是看到员工最终因为生计而离开,那种心痛是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我曾经帮助过很多朋友。但为什么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能帮我”

创业的道路走得艰难,更多来自没有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只有靠自己一个人撑着。有许多创业者感叹压力大,而真正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内心。林框毅直言:“我很孤独。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支柱不能倒,却没人能够扶一把。”林框毅是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只要朋友有困难寻求帮助,他都二话不说帮忙到底。“在日本工作的那段时间,只要听说国内有朋友打算出国读书,我一拍胸脯说:‘你只管放心去,四年学费我全包了’。”就是这样一个说到做到的真性情人,却在困难时,只能独自将苦痛隐隐忍住。他不想让朋友感到当年那个豪情万丈的男子汉,也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人到中年,大多渐渐现实而世故。看笑脸的朋友多,看哭脸的少。我曾经帮助过很多朋友,但为什么当我遇到困难时,却没有一个人肯帮我?”林框毅有些无奈,眼神不再似刚才讲述设计理念与市场前景时般神采飞扬。其实,真朋友并不一定朝夕相处,也未必推心置腹,只要能在关键的时刻拉自己一把,就能感受到彼此的肝胆相照。第五频道一直是靠林框毅个人自筹资金才勉强运转,但总有到山穷水尽的那一刻。一次,林框毅急需100万做周转,却没人肯借给他。无奈之中,只得打电话给一个久未联系的大学同学。得知此事,他二话不说,放弃15%的红利,当天就把资金转到林框毅的帐户上。“真的。这一次差点就弹尽粮绝了。我的借款条件很苛刻,只还100万,因为我付不起那15万。而他从没和我计较过。只有他在关键的时刻帮了我。”林框毅说道此时,感激与感动溢于言表,“他是我大学时住在隔壁寝室的东北人。是唯一一个没有得到过我帮助的人。”

“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不会选择创业。因为,我欠家里的太多了”

自从创业以来,林框毅就寂寞得独自一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而他的太太一直默默支持,哪怕在公司资金周转不畅需要抵押房产才能获得银行贷款时,都没有犹豫,说过一个‘不’字。林框毅很少对家人提及公司的运营情况,只一人承受着事业瓶颈的煎熬。他自觉欠家里太多了,对此深感愧疚,“如果有下辈子,我再不会选择创业,因为,我欠家里的太多了。一个能让妻子儿女感到安心满足的人,才可能承担企业的重大寄托,才能够让无数的职员安心的追随他做事。作为一个男人,给家人提供稳定的生活条件是最基本的职责与义务,而我却没能做得更好。可是,我的妻子从没有任何怨言。”对于妻子的情感,更多的是感激,“她的支持与理解是我走到现在最主要的动力。我从来不把公司的事情带回家,哪怕心情低落至感到再也爬不起来的时候,也是带着笑脸回家的。因为,我知道他们更需要我的微笑。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睡不着觉,细心的妻子会发现我隐藏得很好的烦躁,问我是否有心事。而我总是笑笑着搪塞过去,只说自己年纪大了,睡不着。”

篇4:注定孤独情感美文

我讨厌出门,戒了我最爱逛的街。没有你在身边让我挽着,纵使是喧嚣的街道还是掩饰不了我的落寞。夜晚,我只能静静的待在我们的小屋,细细的品尝黑暗下心跳的声音,我又开始想你了。

其实你不知道的,我爱你,比你想象中的还要爱你。不要去举些例子表明我不爱你的表现,数落我,为什么总是没有顾忌的对着电话的另一头向你发脾气,跟你抬杠,否定一切你为了让我打发无聊的主意,导致你最后沉默了。我知道你为了我好,我怎能不知道呢。

你的好,你对我的好,我都放在心里,满满的。当你在的时候,我点点的收集,当你不在的时候,我慢慢回忆里面你给的甜蜜。但是你给我想你的空间真的很大很大,大到多数的日子我都是与寂寞为伴。

我们在两个对立的城市,中间间隔着16个小时的车距,不见面,思念在我脑海里滋长,你亦是一样么?面对我的抱怨,你总说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你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将来,我还能说什么呢?

有人说: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错。但是真的是彼此相爱,又有什么是不可能跨越的呢。我们在一起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了,未来的日子我还要和你一起走过。

篇5:寂寞孤独伴我行的情感美文

写一纸情话,普一曲相思,旧柳又添了新枝,花还是那花,景还是那景,可是却没有了那人。

笑看红尘,谁曾走进我的世界?住在了我的心里?,带着难以忘记的记忆,回忆模糊了流露着思念的双眼。

今生挚爱,黄泉路三生石旁,唯饮一碗孟婆汤忘却今生情缘。情至深处,乌发已成白。前世苦苦等待,只为今生茫茫人海相见。

上一篇:关于禁毒常识教育讲话稿下一篇:我的读书笔记——李汉荣探索生命本源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