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

2024-04-20

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精选12篇)

篇1: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

父亲离开我已经二十六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父亲对我们兄妹的关心爱护,我刻骨铭心。然而,更难以忘怀的是影响我一生的,父亲那工作精神、工作态度的憨劲。两眼一闭,仿佛发生在昨日。

我老家在川南长江北面的大悲场,自我懂事之日起,就知道父亲是一个厨师。后来听父亲讲,他十岁当学徒上灶,因为个子矮,还得站在凳子上才能炒菜煮面。解放后,一直从事餐饮工作。

时光犹如长江水向东滔滔而去,二十多年的岁月瞬间消逝,新的年轮进入了七十年代,父亲在场上的麦香春饭馆任经理、厨师,管着五个职员。

年逾半百的父亲,经过四十年的油烟熏陶,身材瘦了,脸变小了,皱纹已经从额头爬出,平头发里黑白交织,然而,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身体开始老化,心思全放在饭馆。

在饭馆里,父亲的工作够多够重,厨房里切肉、炒菜全是他一人作业。为了不影响饭馆的生意,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父亲都会早晨六点出现在饭馆,晚上八九点钟才回家。

父亲的同事,都是满过五十岁的人了,大病小病实属难免,每当有人生病,父亲立刻将其工作承担。五十多岁的陈大娘在饭馆负责煮饭,隔三差五生病,有时,一病就是五六天。陈大娘生病期间,父亲承担起煮饭的责任。每天凌晨五点,他准时赶到饭馆,先生火,再将铁锅洗干净后加大半锅水,随即从米缸里秤出一二十斤米,放入木盆用水淘洗干净后下锅煮,等米煮到四五成熟时,起锅倒入筲箕过滤后,用木桶饭蒸子将饭蒸熟。父亲又开始了他的本职工作。

父亲把自己与饭馆融为一体,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负责挑水的李二叔病了或家里有事请假,饭馆里所有用水,父亲全部承担起来。到了下午,饭馆的生意趋于清静,父亲挑起水桶,到小场外近两华里的水井挑水,每天挑六七担水,累得他腰酸背痛,第二天,仍然按时出现在厨房。

父亲这种憨劲,其他员工都过意不去,劝他:“章经理,你何必这样辛苦,请外面的人,五分钱一挑。”

父亲回答说:“你们算个账没有?假如一天六挑水,就要开支三角钱,饭馆需要卖两碗半面。请人挑水,一个月下来,饭馆就要多开支九元钱啊!”

父亲就是这样憨,在饭馆里,他把集体的利益看得最重,从未因自己付出得多,应该比别人获取更多的报酬。相反,家人占有饭馆一点小便利,他都会大发雷霆。

我清楚地记得,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母亲将饭蒸好后,许可是客人到饭馆吃饭的高峰期,母亲没来及给我们做菜。于是,我拿着一个盅盅到饭馆叫母亲舀一盅骨头汤回家泡饭。母亲将汤舀好,见汤里没有什么油荤,便舀了小勺肉臊子倒入汤中。父亲发现了,上前抢过母亲手中的盅盅,一下将汤倒入汤锅中,先指责母亲自私自利贪小便利,后又大声训斥我,今后不准到饭馆打汤!

看着父亲严厉的眼神,感觉父亲变了,不再是我原来眼里慈祥的父亲,而是一个不顾家的大憨憨,父亲没有当经理之前,对我们兄妹和蔼可亲,疼爱有加。我十岁那年夏天,公社修建大礼堂,动员场上的居民,去离场八华里的野猪涯码头运青瓦,每运一匹青瓦,能够得到三厘钱。于是,我也加入到运瓦大军中。第一次参加劳动,用背篼背了三十匹瓦。刚背着感觉还比较轻松,可是,爬完码头二十多米的陡坡,三十斤的瓦压得我气喘吁吁,两肩十分疼痛,每走一步,就像蜗牛爬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回家还有一半的路程。这时,天色开始暗淡,路途周边的农家屋顶冒出了淡淡的炊烟,我全身疼痛得实在无法背瓦前行,只好放下背篼站在原地,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就在我伤感之时,一个瘦高的身影快步朝我走来。父亲,是父亲接我来了,我激动,更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眼眶里的泪水犹如决堤般飞流直下。

事后,母亲跟我讲,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她在工作中稍有一点差错,都会受到他指责。一次,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大会,饭馆承担了会议人员午餐任务。她在饭馆将该做的事情做完后,趁公社的会未散,偷闲回家给我们蒸饭。等她急急忙忙地将饭蒸上,赶回饭馆时,饭馆里已经涌进许多人。父亲看见急忙回来的母亲,当着几十号人,青着一张脸,严厉批评母亲没有时间观念到处跑,耽误会议人员吃饭。母亲无法争辩,只有将委屈装在心里。

母亲的劝说没有让我的思想转过弯,我几天没有跟父亲说话。直到有一天,父亲在饭馆值夜班,叫我跟他一起睡觉。在铺上,父亲和颜悦色对我说:“儿子,我知道你怨父亲,不就是一盅汤嘛,有啥子了不起?可你都是初中生了,想过没有,你今天舀一盅汤,明天别人就可以舀一碗肉,这样下去,受损害的是集体财产,我也没法给上面交差啊!”

父亲入情入理的话,就像涓涓小溪水轻轻地冲洗走我心中几天来的怨气,我理解了父亲,看着父亲那清瘦,堆积着几十年沧桑的脸,轻声地说:“父亲,我错了。”

那天晚上,我睡得又香又甜,因为,我身边有一个憨厚,慈祥、挚爱的父亲。

公众号:新长江文学

篇2: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

那时妈妈说过,若我和妹不是她亲生的,她一定会非常的嫉妒,因为你对我们要比对她好。听到我们要回家了,连你最喜欢的牌也不会去打了,会把你的摩托车擦干净,会把鞋擦得锃亮,会换上一套干净整洁的衣服,等着我们回家的电话,然后来接我们。是的,你总是这样,从我们寄宿开始,不管天气怎样,即算是寒冷的冬天,我们打电话让你来接你就会马上放下手上的事情过来。妈妈有时就会酸溜溜地说,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话果然没错。

其实以前我很怕你,小时候,你不会抱我们,不会带我们去玩,甚至都很少对我们笑,我总会想,你究竟喜不喜欢我们。甚至有时一个人的时候还会有莫名的恐惧感,而那恐惧感却是你,是你对我怒目而视。可实际上,你却不曾打过我们,甚至连骂我们都很少。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真是傻得可以,竟然把亲爱的你想得那么的恐怖。

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这种恐惧感慢慢地消退了呢?也许是那次后你对我的支持,即使我没考上你们要求的重点中学,但你依旧把我送去了学校,明明你们说过若是我考不上就不会让我读了,那时家里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很宽裕,你却说,就算砸锅卖铁你也要送我读书。

也许是高中那次我痛经,痛得如同得了一场大病,呕吐,时冷时热,脸色发白,冒冷汗,是你来学校接的我,将我带到医生那。当医生问及我的情况,我分明看到了你那黝黑的脸上不自在的红晕,你还是仔仔细细地说了我的情况,甚至仔细地向医生讨教治疗的方法。()那时,我心里洋溢的是满满的感动和温暖,我一遍遍地告诉自己,面前这个叫做父亲的男人是爱我的,应该是这世界上最爱我的。

从此,我会试着站到你们的角度去考虑事情,会定时地给你们电话报平安。你的话语很少,往往还没说到几句,你就会挂断或者将电话转给妈妈,但是我知道你很开心。终于明了,世上的事物都是相互的,是需要彼此维系的,当我主动踏出一步,我们之间的距离就缩小一步。

如今高中已过、大学已过,我也踏入了社会,尝试着离开你们的庇护,但是我永远都是你眼里长不大的小孩,我永远也会记得你曾无数次的接送我,看着我踏进学校大门才肯离去的模样,会记得进大学那天,你第一次挽住我的肩膀。

如今你才四十出头的年纪却已染上了白发,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其实你是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吧,不然不会特意跑到理发店把头发染黑。还是你不想让我们担心,不想让我们看到你的苍老,想一直在我们心目中保持着英武强壮的形象,也许你的内心是一直想要把我们永远守护到底的吧。

篇3:《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词欣赏

席慕蓉, 1943年出生于重庆城郊, 祖籍内蒙古, 1949年迁至香港, 后随家飘落台湾。她13岁时开始在日记中写诗, 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 在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 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次年七月回台湾, 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解读这首歌词, 仅了解作者的这些经历是远称不上“知其人论其世”的。只有深入阅读她的一些作品, 我们才能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席慕容无疑是一位成功的女性, 她集画家、诗人、散文家于一身。她写诗作画, 风格独特, 富有感染力;她的散文, 随心随性, 情感细腻而真挚。同时, 她又是一个很独特的女性, 性格既开朗又内敛, 内心敏感又宽厚, 情感丰富而又专注笃定。在外, 她是成绩斐然的诗人、画家, 享誉国内外的散文家和受人爱戴的教授;在家, 她是乖顺的女儿, 温婉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

在她的很多作品中, 席慕容念念不忘的是她的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蒙族人的身份, 让她深感骄傲的同时也曾让她备受困扰, 她的痛苦来源于此, 她的幸福也是。席慕容在《我的家在高原上》一书中说到:“就算有一天, 你也许会忘记了内蒙古的历史, 你也许会忘记了蒙族的语言, 但是, 你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血源’不是一种可以任你随意抛弃和忘记的东西……”就像这首歌词中所写的, “虽然己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

这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席慕容写过的唯一一首歌词。歌词的语言质朴简约, 蕴藉丰富而又深沉热烈, 一如她的诗作。歌词先从父母口中的蒙古草原写起,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 “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这几句既切题意, 又表明了年幼离开大陆的席慕容“原乡”情怀的由来, 同时为后文“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蓄势:正因为父母的念兹在兹, 才有了“我”的梦绕魂牵, 也才会“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歌词中反复吟唱的“草原”和“河”, 不仅实指父亲家乡的草原——察哈尔盟明安旗和希喇穆伦河 (席慕容说, 希喇穆伦河是我母亲的河, 那条河流发源在我母亲的家乡, 流过我母亲的年轻岁月) 。在这里, “草原”和“河”还有一种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在席慕容看来, 她父亲的形象和给予子女的爱就像蒙古草原一样, 仁慈、严酷又深远浩瀚, 广博无边。至于母亲, 席慕容说过:“母亲的爱不就是一条川川不息的河流吗?……在我们的梦里在我们的血脉中静静地流动着。”这种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 将作者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从而使这首歌词作品在具有情感美、人性美的同时, 更具有一种意蕴美。

篇4:父亲,请接受我的感恩

从我开始读中学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看不起我的父亲,因为那时候我认为父亲给我们家带来的是无尽的贫穷以及灾难,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以及被嘲弄……

父亲是个老高中生,他在市一中读到高二那年,我爷爷病逝,作为学校寄读生的父亲失去了经济上的支持,只得退学。父亲读的高中是省重点,第二年高考,父亲的高中同学全部考上了大学。没能上大学是父亲内心一生的疼痛。父亲发誓以后一定要挣钱,绝对不能因为贫穷而让自己的儿女重走他的老路。

我们那里传统的农作物就是庄稼。1986年的春季,我们家在责任田里全部种植了西瓜,这在方圆二十多里是首创,父亲立刻成了十里八乡关注的焦点。

为了方便管理瓜地,父亲与村里人协调交换,费尽了周折才把家里分布在村周围的几块共六亩地调换到一起。“一亩园,十亩田”,种西瓜后,父亲的劳动量非常大,父亲的几件单褂以及汗衫,肩上都被磨破了。这都是挑水浇瓜时,扁担磨的。

每天,瓜地要浇一遍,1亩地大概需要60担水。6亩地就得360担。父亲把水挑进地里,母亲负责用瓢舀水浇瓜苗,父亲挑起另一副扁担就走,几个月下来,父亲的左右肩上都被扁担磨起了厚厚的茧子。

这6亩地就紧靠着村头通往镇上的大路,来往赶集的人们总可以看到父亲的西瓜地,他们心情复杂地关注着父亲的命运,关注着不种粮食而全部改种西瓜的结局。

西瓜开始成熟了,那个时候,父亲打听到上海的西瓜市场价格是每斤两毛二,这个价格比我们当地的价格高了一倍。父亲决定把西瓜销往大上海,不到本地城里卖而运往上海,父亲的“怪异”再一次让十里八村的人们大吃一惊。

B

父亲雇了辆十吨装的大卡车。因为当时成熟的西瓜远远不够装满一车,于是,父亲把很多没成熟的西瓜摘下来,打上了催熟剂,然后装进了车里。

父亲没有料到的是,装西瓜的大卡车路上出了毛病,原来一天一夜可以到达上海,结果,三天三夜才到,到了上海后,父亲发现西瓜基本上全坏掉了,因为里面的瓜瓤都晃泻了,切开西瓜,立刻流出一摊水!绝望的父亲只得把西瓜卸下扔在马路边。结果,又被城管罚了800块钱并被勒令用车运到指定的地方销毁。当时,这辆车的司机看到父亲倒了霉运,担心拿不到运费,便拒绝再次装运,无奈,父亲又花了300块钱找了当地一辆卡车拉到郊外,倒进了河里。

原来在盘算着父亲能挣多少多少钱的一些乡邻,嫉妒心开始释然了,开始嘲笑父亲异想天开。于是,关于父亲种西瓜运到上海倒在河里去“喂鱼”的笑话传了很远。

父亲与长途货车的司机打起了官司,父亲坚持说因为车辆坏了的原因,不能按时到达,拒绝付运费,司机以父亲给西瓜打了催熟剂为由,声称西瓜的损失与他无关,要求父亲偿还运费,那个时候,大家对于合同的详细款项还不明确,这样的事情是意外,没有列在合同之内。双方就这样各说各有理,都有一定的人证与物证,这样的扯皮官司打了一年多,后来不了了之。但是,父亲却落下了“赖车费”的恶名。

因为种植西瓜,父亲欠了一身债,全村里有一半是我们家的债主,由于欠别人的钱不能及时归还,父亲见了债主,总是内疚地低着头,不但父亲这样,见了村里一些小伙伴,我也是低着头走。因为我觉得我家欠他们家钱,我好像比他们低了一头。

父亲欠了很多钱,母亲经常念叨、埋怨,经常说丢不起这个人,父亲总是低着头沉默,有次,母亲觉得苦日子没有尽头,又开始无休止地唠叨,父亲发了脾气:“我这样还不是为了家里?为了你与孩子?”两个人大吵, 吵架后,母亲一气之下,跳河自杀,幸亏父亲及时赶来,把我母亲救了上来,“家里穷得老婆跳河了!”这是村里人暗地里对父亲轻蔑的叹息。村人们这种并不避讳我的叹息,总是让我无地自容,心里竟鬼使神差般一层层地浮起了对父亲的轻视。

从此后,母亲变得更唠叨了,而父亲,变得愈加沉默……

C

第二年,性格倔强的父亲依然种西瓜,这一年,家里更是艰苦,因为上一年没有种粮食,家里没有粮吃,父亲只得鼓起勇气继续向亲戚借钱,几个直系亲戚于心不忍,又借给了父亲一些钱。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用钱的地方很多,没有钱买细粮,父亲就买红薯片、玉米等粗粮吃,这种粗粮,在农村是用来喂猪的,可是,在我们那里的农村普遍吃白面馒头的1987年,我们家依然吃着粗粮,并且炒菜没有油放,母亲往锅里放点盐,然后,直接把洗好的青菜往锅里倒。

第二年,地里的西瓜长得不错,一个个大西瓜都是砂瓤的,又脆又甜。父亲每天一大早就拉着一大架子车去市里卖,一大车足有一千多斤,每天都可以卖一百多块钱。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普通公职人员的月工资百十元相比是个不小的数字,父亲笑了,父亲扬眉吐气的日子开始了,可是,还没多久,父亲就再也笑不起来了,因为那年夏天连续一个多月的雨水天气,再次给父亲一个沉重打击!

暑假结束前的一天晚上,我与父亲有了一番交谈,我不准备上学了,父亲发火道:“臭小子,你要记住,只要你爸还有一口气,你就要把书继续读下去,除非我把这口气咽了!”

过了几天,父亲把家里的房子以及宅基地周围种的树卖了,他先把本村乡亲的债还了,我叔叔、姑姑等几个直系亲戚的钱暂时没有还。

父亲在郊区租了两间房子,开始带着我母亲在城市里走街串巷地收起了废品,村里人常进城卖菜,或者进城购买儿女婚嫁时所需的电器,村里一定有很多人都在城里见过我父亲,收废品在我们当地称之为“收破烂”,大家常常把收废品的小贩称之为“破烂王”。父亲折腾几年居然成了 “破烂王”!那么,父亲在老家该是多大的笑话啊,仔细想想,我觉得父亲活得真是窝囊,有这样的父亲,真是丢人……

我每个月固定去父亲那里一趟,取了钱就走,连板凳都没有坐一下。一个愿望在我心里膨胀着:考上大学,考得远远的,离开这个家,离开让我一言难尽的父亲……

我如愿地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外企工作,几年后,被提拔为月薪上万的部门主管。我在上海买房、结婚、生子……妻子是个公务员。我把现在的体面生活一直归功于自己的勤奋、努力,在意识里淡化了在我读书的背后是父亲多年的艰辛。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本杂志,上面有句话:面对痛苦,不成熟的男人悲壮地死去,成熟的男人耻辱地活着!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猛地一震,麻木了很久的良知开始慢慢苏醒,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亲,不由自主地反省了自己: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父亲改种收入高的西瓜,然后销往上海,是比较有魄力的,促使他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要挣钱供我读书,让我有个好的前程!以成败论英雄的乡亲们嘲笑、轻视父亲;我母亲不理解父亲,整天唠叨数落着父亲;我对父亲的疏远;艰辛的劳作;卖了房子还债然后去城市里当“破烂王”……父亲遭受的这些苦难都是源于他想多挣钱让我读书,源于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啊!我之所以现在能够体面地生活,其实,都是父亲用血汗换来的啊,可是,这么多年,我却一直忽视了父亲的生活。

第二天,我向单位请了假,登上开往老家的火车,我准备把父亲、母亲接到上海颐养天年,坐在车上,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父亲,原谅不懂事的儿子吧,请您一定接受我的感恩……

篇5: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

清风垂露,琼花初绽,远处的街巷里回荡着父亲响亮的叫卖声和器物互相碰撞的清脆响声。父亲沿着寂寥的青苔石板路一步步走着,虽然他已无年轻时大步流星的意气风发,但岁月却沉淀了他的朴实与平和。父亲的步伐稳稳当当,他的腰杆犹如一根竹子始终不屈地挺直着。

父亲走近了,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头发梳得光亮,而黑发中夹杂的丝丝银发若隐若现,特别刺眼。岁月蹉跎,他的脸上有着刀刻般的皱纹,双眼陷在眼窝里,眼睛却炯炯有神。他见着我,黝黑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憨厚的笑容,当年他就是这样扛着竹筐走遍大街小巷,撑起了一个家。我低头看着那沉重的竹筐竟无言,只好隐隐咬着自己的嘴唇给父亲擦汗。

我想起父亲宽厚的肩膀曾扛起童稚的我,在水墨画似的一湾清泉旁,应和着溪水的节拍高声而唱;我想起父亲的臂弯曾在电闪雷鸣时让我悄悄躲在里面,空气中弥散着夜来香的芬芳,让人心安;我想起父亲的手,大手牵小手,手心掌纹互相印,我们是一对最简单也是最幸福的父女。

父亲抖了抖肩,把滑下的竹筐提了上去,细长枯干的竹杆便深深勒在他的肩上,烙下一个显眼的红印。父亲再吆喝一声,又迈开步子走了。他向着春光,挺直了腰杆的背影从此定格在我的心头。我转过身,闭紧嘴巴,不让眼泪流进去。

父亲是一个朴素的人,也是一个最普通的父亲,我很敬佩他一直兢兢业业做着属于自己的事情。

还记得我是那爱哭的小女孩,他是那慈爱总轻柔拍打我背的父亲;还记得我是那在金灿油菜花中追逐花蝶的儿童,他是那滴汗弯腰田野锄地的父亲;还记得我是那跨入高中校园锋芒毕露的少年,他是那提篮鸡蛋携带尘土而来的父亲。

我看过晴初立夏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也见过梅雨季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也曾静观寒暑,观庭叶荣枯,识过人间万种风情。只道是,在那些风花雪月酒肆闲谈时,再回首笑问:为何我的心头仍只有父亲独挑竹筐,复笑青岩的背影?

感情是亲历者的体验,内在的触动如成长之火,点燃了我炽热的心。我望着父亲的背影,目送他的背影渐渐朦胧在巷子深处。

一篮春光洒下,绘出一幅烟柳江南,街中回荡着的是父亲响亮的吆喝声……

篇6:感恩父爱的美文欣赏:父亲的言语

自家长的枇杷熟了,他带来两大篮。这些枇杷没有水果店的个头大,但个个色泽金黄,一看便知熟得刚好,早一分青涩,晚一分水分便流失。每一个枇杷都是从蒂部掰断,有的三五相连,有的一串上有十来个大小不等。这些枇杷挨得极紧,两个篮子中却鲜有挤压损伤的。这摘这放须怎样小心,才能这般完好无损。

前天晚上,他打来电话,问我第二天家里什么时候有人,他好把白天摘的枇杷送来。想起这段时间母亲去了外地弟弟家,我们也没能抽空回去搭把手,他一个人树上树下忙乎,摘枇杷便不比往年热闹。我和儿子最喜欢在树下指挥那两个上树摘枇杷的人,盯着满树金灿灿的枇杷,早已眼花缭乱,看看这个大得喜人,那个黄得诱人,便不断叫他们调整凳子和梯子,我们则一边装篮一边开始现场品评,等他们仰头摘得差不多了,我们也往往不想动了,多半已尝饱。今年枇杷长势很好,只是热闹与欢腾怕是少了几分。

第二天是周一,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父亲说在我们出门之前赶到。早上6点,他电话告诉我马上就到。父亲糖尿病十多年,吃饭一直有许多忌口,我煮好粥,出去买了一些早点。他一到,便抱起快要有他高的外孙,像小时一样尽力举起,这样的亲昵一向只属于他们,从来未变。一碗粥,一个烧饼,他一吃完便要匆匆赶回。我把多买的早点收拾好,叫他带回,这次他没有拒绝,因为母亲不在家,我也不知他每天三顿是如何填饱肚子的。

儿时,父亲是我和弟弟心中的大山,在我们严父慈母式传统家庭中,父亲的话很有份量。我们觉得他的言语很宝贵,要么不说,说出来都是铁板钉钉的事。他虽几乎不曾责罚过我们,但亲近又似乎少了几分。现在,他和外孙的亲昵比我们的童年都多。对我们,除了要吩咐的事情,他依然少言寡语。

周末端午节,我们赶回了家,母亲也回来了。她做了一桌子的菜,我们围坐一起晚餐,聊得最多的是父亲的新工作。他年近60,年轻时工作的单位倒闭后,便回家自主创业,恰逢我们姐弟上学期间最须花钱的时候,厂子效益不错,父母的辛劳给了我们衣食无忧尚为宽裕的物质生活。他年岁渐老,我们姐弟也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他便少了些许操劳,转而去给别人打工,只是从不肯歇息。在离家远近不一的几个厂子里做了这么些年,这次他满心欢喜,自认为找到一份最满意的工作,在离家只须三五分钟路程的新建牛场里,做一些我们从未听说过,只觉新鲜无比的工作。

餐桌上,父亲突然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如何喂养刚出生的小牛,如何赶半大不小的牛,如何给母牛挤奶,其实这只是他上班的第一天,大半事情也只是听说。十五天的试用期里,他的主要工作是喂刚出生的小牛,每天去三回,早上六点半、下午两点、晚上九点,都需去忙碌两三个小时。这顿晚饭吃完,我们回家,他便要去上夜班。我心里不禁一紧,以后不就是寒暑都要到半夜才能回家。他笑着说,这活儿一点不苦,也不累人,每天三顿饭都是牛场管,伙食也是很好的,今天就有红烧肉、炒青菜。

晚风习习,农家小院总让人感觉特别安宁。我们站在门前聊天,父亲随手拉拉晾在衣架上的衣服,问母亲洗过没有,母亲嗔怪当然洗过。他又嘱咐母亲,以后他们的衣服要分开洗,戏谑不能把牛味儿沾到别人的衣服上,最好在外间另外搭张小床,让他中午回来休息。想想又说,夏天就睡那张小桌子好了。我回头望去,那是他们几年前开小吃店用的小桌子,桌脚折叠之后,桌面几乎贴着地面,桌面不宽,躺在上面不便翻身,桌面不长,小腿几乎全部伸在地面上。我没有睡过这样的桌子,但一眼看上去也知不会舒服。

我问他,牛场里的味道到底有多大,他说挤奶时有时奶会喷溅一身,拉肚子的牛也不毫不客气地朝向你,他哈哈笑道说着牛场里的一些糗事,即便牛不拉肚子,在牛粪里踩上几个小时,那味道也是你能想象到的。他笑着,我也笑着,可心里的滋味却变得复杂起来。说到兴头,他又告诉我们,牛场里相识的人问他,是否吃得下这份苦,他说这点味道算什么,年轻时在厂里清理池底淤泥,那味道才叫臭得难以忍受。如今在他眼里,这常人难以忍受的味道倒似成了一种幸运。

我的父亲变了,力气变小了,抱起那个渐渐长大的外孙,会越来越吃力;变得话多了,碎碎念时,已然不是我们年幼时心目中那个不苟言笑的严父;他还变得越来越不爱讲真话,告诉我们生活总是愉快的,不管自己多苦多累。

年幼时,我们只看到山的沉默与伟岸,后来,才渐渐明白山的重负与隐忍。

篇7:关于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父亲

因为父亲见多识广,头脑灵活,村里选举父亲担任生产队队长。29岁朝气蓬勃的他,欣然挑起了生产队的担子,负责几十家人的吃喝拉撒。

记得旭日东升时,父亲叫我们兄弟几人,派工传话,天天如此。父亲对每位社员的专长了如指掌,进行针对性派工。

有一次,父亲叫我去找张叔叔犁田,可张叔叔及家人都不在家。我急着要去上学,就叫张叔叔的邻居代为转告。

傍晚,父亲发现田没有耕耘,明天会影响社员劳作。父亲不顾劳累,独自加班耕作。

当晚,母亲让我给父亲送晚餐。田野中,蛙与蟋蟀的鸣叫声与父亲的吆喝声连成一片,这是和谐的草根音乐。月光如洗,把田园照得一片银白色。远看父亲熟悉的身驱,手扶犁把,牛在前耕耘,一幅完美的剪影,镶嵌在田野之中。

我站在田头,蚊子嗡嗡地叫着,肆无忌惮地叮咬我。回家路上,整个田野空荡荡的,夜色阴寂,心里略显恐惧,但听到父亲的吆喝声传得很远很远,似乎在为我壮胆,心里就踏实了很多。

原来父亲是我前进的动力,我心中的明灯。

那年,有两位社员,生产队按规定分给他们粮食,还嫌不够,合伙擅自担了队里仓库的储备粮。村有村规,队有队章。父亲知道情况后,马不停蹄,立即赶去,把两家储备粮原封不动地担回了仓库。

那俩位社员不服,口出狂言,扬言要报复父亲。父亲斩钉截铁地回应:“我在日本鬼子面前都未曾低过头,在鬼子屠刀下也没有流过泪,何惧几个毛头小子?”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震慑了他们。

闻听此言,我满腹狐疑,回家便问母亲。

在我再三追问之下,父亲尘封已久的往事才浮出水面。父亲的形象也在我心中显得越来越高大。传奇的故事象碎片、象拼图一样拼接而成,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父亲七岁、叔父三岁那年,年仅二十八岁奶奶因病撒手人寰。爷爷因奶奶生前治病,欠有外债。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幼儿,靠一点薄地生活维艰。为讨生计,爷爷将父亲与叔父寄养到外婆家里,被逼无奈去了嘉兴打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父亲十一岁,给地主放牛,十三岁跟师傅学木匠,十七岁那年,被亲戚带到素有“十里洋场”著称的上海做学徒,学做鞋楦(鞋子的模型)。

几年后,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如花似玉的戏剧女演员,都是我家邻村的小姑娘,涉事不深。由于上海沦陷,日本鬼子横行霸道,她们深感很不安全。认识父亲后,感到特别亲切。

那天,演员们听说父亲要回老家,觉得父亲诚实可信,不用分说把金银首饰塞给我父亲,让他转交给他们亲人。十来个人,各自包装好金银首饰。当时,父亲年轻气盛,又仗义,凭着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答应给她们捎回老家去。

一路上舟车劳顿,随时紧护,不敢大意。

杭州钱塘江,“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船靠岸后,忽然看见日本鬼子持枪正在对旅客搜身检查。父亲心里一惊,本能地摸了摸所带财物,不祥之兆略过心头。“有祸躲不过,躲过不算祸”,硬着头皮忐忑不安地向岸边走去。

日本鬼子从父亲的行李中搜出了金银首饰,两个鬼子凶神恶煞般前后刺刀横端,指控我父亲是八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鬼子把东洋刀架在我父亲脖子上,欲将我父亲“死啦死啦的”。

下船的旅客看到这阵势,匆匆闪走,心想父亲肯定凶多吉少。

父亲虽然心里紧张,但毫不慌张。

有一汉奸(翻译)走过来,向我父亲了解来龙去脉后,跟鬼子嘀咕了好一阵,宣布所有金银首饰全部没收,放父亲一条生路。我想,这汉奸肯定属于坏人中的好人。

钱塘江不是大潮期,却是:

何意滔天苦作威? 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父亲心里十分愤怒,但敢怒不敢言,只得悻悻地离开了鬼子,无奈只有认命了。但那些贵重物品,是姐妹们的心血,一片好心却成了坏事,东西无故没了怎样交差?

演员们的家属前来我家索要财物,有的心地善良,相信是真的,给鬼子掳掠走了,就算了。而有的人,认为父亲借故在骗他们,非要赔偿不可。父亲也苦于无处证明已被鬼子掳掠,只有“哑巴吃黄连”。

很多村民都为父亲抱不平,觉得不应该赔偿。但父亲觉得,自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宁愿自己吃亏,也不让别人吃亏。为人要真诚,不能言而无信。

有一妇女听说上海遭沦陷,十分担心在上海纺织厂上班的女儿,决定前去探望。但苦于没文化,不认识路。妇女闻知父亲欲返上海,喜不自禁,一拍屁股随父亲去上海。途中妇女晕车、晕船,吐得翻江倒海、一塌糊涂。父亲鞍前马后,昼夜精心照顾。父亲自幼失去母爱,便把妇女当妈妈来孝敬。整整服侍了四天四夜后,才到达上海,直至妇女找到心爱的女儿为止。

至此,妇女一心欲把女儿嫁给我父亲。当年,外公去我村了解情况,两弟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把掌上明珠许给父亲,心里不踏实。母亲也不同意出嫁,无奈外婆坚定不移。不久,母亲极不情愿地嫁给了我父亲。

父亲遭鬼子抢劫一事,一赔就是十年,辛辛苦苦赚的钱,全部还帐。我们一家人却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生活相当艰辛。

我记得,曾有陌生人前来要帐,我不知何故,不敢多问。只见母亲总是热忱招待着。

父亲每天扛着锄头上工,头戴草帽,身先士卒,披星戴月,风雨无阻。

我上初中时曾写过一首小诗《赞队长》:

门前水渠溪流长,社员出工映照像。

一年三百六十天,幅幅都有老队长。

我似乎从来没有看到父亲休息过。进入秋收冬藏,动物都已冬眠了,其他社员都该享受清闲的时光了,妇女们开始置办过冬的鞋子了。布鞋做好后,需要用鞋楦来定形,定形后,鞋子穿在脚上极其舒适。

父亲却开始整理工具,开始做鞋楦了。父亲的鞋楦不但做得光洁漂亮,而且每个部位尺寸极其标准。鞋楦种类繁多,有童鞋、女鞋、男鞋,还有大小尺码之分。我家长期用大箩筐装着,都是免费出借使用。有的借去不还,或遗失了,父亲就重做。由于长期冬天制作鞋楦,无论风霜剑雪不停歇,父亲的手脚冻疮溃烂,手背脚背都是白斑点点,犹如梅花鹿一般。父亲乐此不疲,亦成了小媳妇和妇女们的偶像。

有一次我去邻村初中同学家玩,我看到同学母亲用的鞋楦有点眼熟。同学妈知道我身份后,格外热情。

父亲选取鞋楦材料时,与大山里的人结缘。临近年关,村民缺少柴火和木炭,我父亲带领村里人去大山砍柴。对于那些孤寡老人,托付我父亲的,免费为他们送到家。因此,父亲深得村里人尊重。

我们生产队粮食年年高产,排于村子首位,国家征购任务超额完成,被村委会年年表扬。其他生产队象走马灯一样,换了无数个生产队长,唯独父亲的队长位置,稳如泰山,没有动摇。后因分田到户,父亲自动卸任。

父亲这一任就任了26个年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承载着一百多人的重托,越过壮年,到卸任时,已成了两鬓花白之人。

因父亲对土地的眷恋,不肯随我们到异地居住。年老体衰时,由于生活不便,住进了养老院。

在养老院,有一天,一老妇与养老院院长的妈妈吵架。父亲善意过去做“和事佬”,结果力不从心,被她俩无意之中推倒在地。送往医院后,诊断为臀部骨粉碎性骨折,住院一个多月。本来已是耄耋之年,体衰难以越愈,医生说不用乐观,恐要瘫痪在床。不幸之大幸,几个月后,父亲在敬老院还能下床,慢慢也能走路了。

无故遭此飞来横祸,大哥、二哥心有怨气,对欠养老院的6000元费用不肯支付,同时还要维权。咨询了专业人士,院方应该赔偿所有费用。

父亲知道此想法后,把我们大家叫去,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劝架是我主动参与的,出了意外不能怪别人。而且养老院对我照顾有加。此事不再纠缠,所欠费用应该付。”

几天后,父亲用90大寿的礼金主动付了此款。

2016年冬季的一天上午九时,大哥忽然来电,说父亲病重。我与父亲通话,父亲声音微弱。拒绝去医院治疗,坚决要求回家。

大哥大嫂护着父亲。推着轮椅,北风呼啸,道路两旁的树木不时有叶子掉下,把树摧残得光秃秃的只剩树桠。忽然一片金黄色银杏树叶飘荡而下,落在父亲衣服盖着的膝盖上,父亲捏在骨瘦如如柴的手中不忍丢弃。父亲一路观望眼前,看着生他养他的这片熟悉的土地,非常开心。

当天,暮色苍茫时分,父亲生命之烛燃尽,很平静地沉沉入睡,无疾而终,享年92岁。

篇8:我的父亲,我的英雄

这让我想起了有关我那一天的情景。父亲那时还不太懂糖尿病, 当他看到诊断书的时候, 他怀疑医生是不是弄错了, 于是和医生在诊室里争得脸红脖子粗。父亲对医生说:“一定是弄错了, 小孩儿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事实证明医生并没有错, 是我的父亲弄错了, 在他的印象中, 糖尿病只是老年人才会得的“富贵病”。最开始, 父亲显得很沮丧, 似乎还不太能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很快, 他仿佛清醒了过来, 意识到现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 父亲专门和母亲一道, 参加了一个糖尿病知识讲座, 学习1型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习应该怎么样照顾身患糖尿病的小孩子。他们还查阅各种科普书籍、报刊, 尽一切所能来了解1型糖尿病, 这种我们当时称之为“儿童期糖尿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父亲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亲自下厨, 为我制作符合营养要求的可口美味;为了让我能更好地适应平时的运动、学习、考试以及长大后的开车, 父亲经常都帮我确认和调整胰岛素用量, 让我随时随地无后顾之忧。

我记得在我9岁那年, 有一阵子我老觉得乏力, 不想动。当时, 我猜想这只是偶然现象, 可能是因为缺少休息, 很快就会好的。可是我的父亲不这样认为, 他坚持带我去看医生。他说:“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重视身体所出现的新状况。因为这就像一个警示信号, 如果你置若罔闻, 情况就会越变越糟。”在他的坚持劝说之下, 我去医院做了检查, 结果发现我的甲状腺出现了问题。好在发现得及时, 在使用相应药物之后, 我又恢复了活力。

在我13岁那年, 我顺利地考上了本地最好的中学, 但是到开学时我却赖在家里不想上学, 因为我得知学校离家比较远, 以后需要在学校寄宿了, 而我不想在学校里面打胰岛素。父亲和我谈心, 他说:“小姑娘, 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呢?”我愁眉苦脸地说:“别人都不需要在学校打胰岛素, 而我需要。我不要别人知道我和他们不一样!”本以为父亲会生气, 谁知他却哈哈一笑, 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和别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 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 你为什么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何况, 打胰岛素有什么不对的呢?这就和患了感冒要吃药片一样, 是再正常不过的呀, 你根本无需为这个烦恼。”在父亲的劝慰下, 我最终勇敢地走出了家门。

在我16岁的时候, 是父亲陪我去报名参加了健身俱乐部, 从此让我养成了每天运动的好习惯, 现在的我, 已经是游泳、网球和自行车运动的业余好手;是父亲常常亲切地和我讨论身体状况, 用温暖、富有感染力的话语来为我鼓舞斗志。他常常说:“糖尿病是什么?我说糖尿病其实是你的朋友, 而且还是位良师益友。你想想, 要不是它, 你现在还会这么刻苦锻炼, 从而获得苗条健美的身材吗?要不是它, 你现在会这么在意饮食的营养成分, 从而让自己既吃得好又不会发胖吗?”

在我患上糖尿病19年之后, 父亲也在体检时查出了糖尿病——不是2型, 也不是普通的1型糖尿病, 而是一种被称作“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特殊类型 (参阅“知识链接”) 。

我们都为他担忧, 然而, 父亲并没有被这种疾病吓倒, 反而表现出更多的对生活的热情。他像19年前那样, 多方学习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他每周做五次健身训练, 在他70岁的时候, 还能每天坚持骑自行车15公里;他从不让自己闲着, 一有空闲就去参加艺术学习班, 每天看三份报纸;他还喜欢研究美食, 经常换着花样做一些既可口又适合糖尿病人的菜肴……他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家人以及亲朋好友树立起了一支标杆, 让我们意识到, 我们在身体、心理、精神、品味等等各方面应该如何修养自身, 从而能超然于疾病之上, 持久地获得身心的愉悦。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 父亲的血糖很少有过高的情况, 他检查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几乎从未超过6%, 甚至很少在5%以上。

父亲是一位编辑, 同时也是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旅行作家, 他机智俏皮, 热情四射, 和蔼可亲, 我的父亲就这样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 包括他的忠实读者。他对于母亲、我和弟弟来说, 就像是一位英雄, 我真为我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

去年冬天, 在万物萧瑟的11月份, 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夺去了父亲的生命。岁月不饶人啊, 以前父亲也经历过几次低血糖, 在家人的悉心照顾下都缓过来了。然而这次, 我们再也没能留住他。

英雄不再。最初, 没有了父亲的这个家, 处处都透着一种落寞与感伤, 那种情景, 我用文字实在难以表达。然而, 我想起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要努力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一个将快乐传递给周遭的人, 一个懂得照顾自己、从而保证自己能长远地践行理念的人。”我想, 我这辈子都会记住他的这番话, 好好地生活, 热爱我的生活。

知识链接

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篇9: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

第一个环节中,乘务长通过广播器向在座的各位旅客普及了有关父亲节的知识。然后进行现场提问,回答正确的旅客还获得乘务组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当然想要得到礼物不单要有好的运气还要有实力。乘务员通过对旅客的提问,“父亲节起源于哪里?父亲节是哪一天?”在座的旅客积极举手争先恐后的回答。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在场的旅客以及当班乘务组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第二个环节是由旅客自愿为父亲献歌一首或者是分享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尽管中国人表达爱意的方式一向含蓄但是还是有很多旅客积极参与,我们选取了客舱中一名四岁的小朋友,起初还有些害羞,后来在乘务组的鼓励下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小朋友的可爱劲儿逗笑了在座的旅客也将气氛带向了高潮。

第三个环节是乘务员向旅客发放彩纸由旅客在彩纸上写上对父亲的祝福。写满祝福的彩纸收上来后,由乘务长通过广播器广播给在场的旅客,有位旅客这样写到“爸爸我爱你,虽然这句话没有亲口说出来,但还是通过今天航班的这个机会为您送上节日祝福!祝您健康长寿,平平安安!同时也感谢昆明航空公司这个特别的机上活动!”

篇10:感恩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憨父亲

父亲出身贫寒,命途多舛。4岁多时祖父就暴疾而终,伶仃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后来祖母改嫁,嫁至蒙家。蒙父为人刻薄,父亲缺食少穿,受尽欺凌,蒙受白眼。有一次,蒙姓男甚而至于叫年仅十岁的父亲在前面拉车,他在后面却故意松手将父亲推入河中,欲置父亲于死地。赖父亲机灵,水中逃生。为饱肚皮,父亲挎篮卖饼,自己营生。不时还爬上庙前高大的橡树,掏鸟巢取卵。奈何祖母刚诞下姑妈不久,尚在襁褓。祖母生性温柔,听人言及如此,常与父亲抱头痛哭,以泪洗面。父亲多次告诉祖母想要离开这个所谓的家,温顺的祖母也由此变得更加坚强自立。

公元1955年,当姑母三岁、父亲十四岁时,祖母与蒙姓薄情寡恩男分道扬镳,嫁给我的刘家祖父。刘家祖父为人友善,他本已有三女两男,却对我的父亲疼爱有加,视如己出。父亲生前告诉我,这是自亲生父亲去世后他第一次感受到父爱。在煦暖的春阳中,一棵李树,随风轻舞,渐渐长成,枝繁叶茂 ,花开结果。

父亲也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他敬奉二老,尊敬姐妹,友爱兄弟。

公元1963年腊月十八,在祖母的百般撮合之下,父亲迎娶了年仅18岁的母亲。母亲原姓肖,名道琼。实则是父亲大姨家之女。外祖母36岁早亡,母亲被外公送给绵竹清道乡六大队马家继养,取名马忠琼。此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花般模样。今天我们兄弟姊妹谈及父母的爱情,总有一种莫名的感伤与庆幸。庆幸的是这近亲的婚姻并没有让我们一个个长成歪瓜裂枣,弱智残障。感谢造化,许是怜悯这对苦命人,没有再让他们去品尝由于家贫不曾上学而无知可能酿造出的苦酒。

父亲以勤劳而脑瓜灵活而闻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人称吃集体伙食过细粮关,许多家庭都出现了饿死人的惨状。父亲硬是以一肩之力让全家老小不曾饿过肚子。他白天下农田干活,以一敌二。下工的晚上,暑热的夜晚,父亲带上两个兄弟,打着火把挎着鱼篓,挑着水桶,提着亲手制作的渔网,在河里一网一网的撒下去,一篓一篓的鱼儿捕上来,桶装得满满的,兄弟们兴奋不已,那眼眸与天上的星光相映,分外明亮。那些年的冬天分外寒冷,父亲喝下一晚姜汤,再嚼下几个干红的辣椒,汗立马就冒了出来,他脱下长裤,砸碎河面厚厚的冰,跳入水中。刺骨的冰水让他不禁打了个冷颤。他回头,微笑着看看两个兄弟,用手一指说:“这里面藏了几个大的!”两个兄弟兴奋极了,想要下到水中。只听父亲说“不准下来,莫把大鱼给惊跑了。”两个兄弟知道,哥哥怕他们被冻坏了。“冬天虽冷,可是我们的心暖和得很!”言及刚刚去世的父亲,坐在对面的叔父总是这样对我这样说。就这样,父亲用他灵活的大脑让家人不受饥饿之痛,用他的关爱体贴赢得了兄弟们的感念与尊敬。

等到众位姐妹出嫁,叔父分家,父亲全心经营我们这个小家。他与母亲勤心奉养刘家祖父与祖母,仍一如既往地关爱着他的众位兄弟及婶娘侄儿侄女。那时候,家中一有事,爸爸就是主心骨,祖父母也总是说“有事找向阳”。

尽管父亲未曾上过几年学、读过几天书,但是由于他勤奋而踏实,聪明又上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永兴公社(今永河镇)供销社招他入职,把他培养成位了一位全县闻名的叶烟技术员。父亲识字少,没有作多少笔记,可这里面的诀窍他用心记忆,又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他的炒焦米糊烟技术堪称一绝。几口大锅,翻腾的大米在锅中由白变黄,由黄变黑,由黑变糊。锅下是熊熊的碳火,锅上是升腾的浓烟,屋子里满溢着刺鼻的糊味,我使劲地捂住嘴鼻,眼泪呛得直往外涌。不远处,有个模糊而熟悉的身影两手持着大铲在锅边用力挥动,不时还会破空传来一连串沉重的咳嗽声。这是父亲的声音,充满着浑浊的糊味。这是我少年时最熟悉的父亲工作的情景。后来父亲的朋友告诉我,关键的火候上拿捏非父亲莫属。熟烟做好后,父亲也总要先品上几口,首先尝的是烟味,再次看烟的颜色,最后是检查叶烟的式样,父亲总是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为此在单位、甚至在整个叶烟系统,他获奖无数。有人说,这成就了父亲的叶烟技术员的威名;也有人说,父亲也因此埋下了病根。

父亲爱我们,我们对父亲也特别的崇敬。为了我们这个家,他在1984年离开了当时为他带来无限荣光的供销系统。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前前后后许多他们单位的领导同事都来劝他回去,父亲婉谢了。毕竟当年那点微薄的工资难以负担多病的母亲和四个正在逐渐长大的又正在读书的孩子们的开销。他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他开始了叶烟的个体经营之路,家里渐渐的变得殷实。我们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本村第一座红砖瓦房,也飞进了本村第一台“金鹊”电视机,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当年村邻在我家挤看电视的情景:爸爸妈妈搬出高大的桌子,将24英吋的黑白电视机放在上面,把声音调至最大;坐在院子里的村民一个个仰起头,脖颈尽力地伸得老长老长,一个最初都敛声屏气,伴随着电视剧情,或感慨叹息,或黯然泣下,或欢欣雀跃,或摩拳擦掌……父亲拿出几盒纸烟,一支一支的向抽烟的乡邻敬去,没有丝毫的骄傲,只有那说不出的诚恳。《加里森敢死队》、《敌营十八年》、《霍元甲》等电视剧就是在那个时期我看过的。

父亲终日的风里来雨里去,不避寒暑。他骑着自行车,满满的捎上两筐烟叶,外搭大大的两口袋,就像驮着一座小小的山丘在艰难行进。他两手把着车龙头,佝偻着脊背,也像一座山,在云彩间穿行。他骑着车,南至什邡,北至治城(老北川)。他凌晨驮着山出门,半夜捎着美食还家。每个晚上,我们全家都站在村里的大椿树下,看着枝头的月亮越升越高,计算着父亲归来的脚步还有多远。父亲回来了,二姐拉着我飞快地往前跑,我摔了一跤,额头上多了一个鲜红的酒窝。父亲赶紧跳下车,揉揉我的额头问道:“儿子,疼吗?”“不疼!糖呢?”父亲笑了笑,抓出一大把糖来放在我的小手上,然后用食指在我脸上一戳,说道:“你呀,就是个馋猫!”我笑了,父亲也笑了。今天想来,那分明是对我男儿应有坚强的褒奖。

父亲平时不苟言笑,就像山一般沉稳,低调而内敛。他分享出的永远是欢乐,而忧愁与痛楚却最愿独自品尝。岁月的流逝,让他的两鬓渐渐如霜。他以前驮的小山又慢慢地迁移到了自己的背上。在我的眼中,它就像一枚熠熠生辉的勋章,是那样的烁目。它沉淀着父亲一生的荣光,也盛满了一世的苦痛;它见证了岁月的无情,也收获了生命厚重的馈赠。

父亲在五十岁时骑车摔断了四根右肋,小半年的卧床让他停止了叶烟的生意。此时两个姐姐已经出嫁,我也开始了大学的求学生涯。我很少回家,总是在节假日替别人补课挣点生活费好尽量减少家里的负担。正因为这样,我也只有在寒暑假与春节与他和母亲短暂的相聚。父亲也总是勉励我好好学别让他失望。他的告诫我铭记在心,丝毫也不敢懈怠。时光飞逝,大学转眼就要毕业了,我也面临着分配。突然有一天,母亲找人打来电话说父亲重病,叫我速回县医院。我来到县医院,只见病床上的父亲挂着液体,脸色苍白,很是虚弱。母亲哭泣地告诉我,昨夜父亲不断的咯血,一度昏厥,甚是吓人。向医生咨询检查结果才知道父亲已患上肺气肿病多年,可是他一直从未检查过。父亲先前烟酒茶三开,烟瘾特大。看着他的肺部照片,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肺泡,也正缘于此,我许下了终生不吸烟的誓言。毫无疑问,我不抽烟。

父亲出院后,身子也一天天的衰弱下去,像一轮慢慢枯萎的太阳。以后每年少不了住院。由起初的一年一次,再到两次,三次,四次。平时就呆在家中,母亲悉心照料。他身边的老人渐次减少,就像一茬茬的太阳花。这一次,父亲是两年多的第一次住院,原本我们都错误地以为父亲的病情似乎减轻了。平日里有时回家,事先没打电话,他却在金花园茶铺打小麻。问问邻居二哥,就说“你老汉儿(四川方言:父亲)身体好得很哟,上街打麻将呢!”以后问父亲,就先问他在哪里,只要一听到说在街上喝茶哩,我们就心里异常轻松;一听他说,我在家看英雄电视神剧门都没出,我们就风驰电掣地赶回家。父亲电话中从不说自己生病,他说怕耽搁我们。母亲不会用电话,一接电话,电话就挂断,尽管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过她多次。

这一次父亲临走前一天晚上,我打电话给他,问他最近怎样。电话那头的他说“昨天上街理发,打了一圈麻将,腰部因为坐车颠簸有点痛。不碍事,回家后好了许多。他问了我与妻儿,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叮嘱儿子到英国去一定要学成归国。”我不断答应着。短短的十分钟通话,不曾想这竟然是永诀。

公元3月30日,母亲叫人打电话来说父亲想来看我们,看望他的儿女儿孙。我对母亲说我们下午回去看父亲,随即拨打父亲的电话,没打通。我正在课堂上,与弟弟联系,弟弟先回老家。一回家父亲先问他“你哥呢?”“哥在医院那边联系床位呢!”父亲的生命之灯渐渐熄灭。等他被兄弟送到县医院是午时12时14分,我却再也叫不醒他,只有靠医疗器械的帮助维持着一点点微弱的心跳。公元203月31日午时12时48分,父亲殁于他的老家,享年77岁。对了,忘记告诉你们,他有个英雄的名字。对!没错,英雄!他的名字叫:李向阳!

今天,他的孙儿、我的儿子博文这样哭泣地读着自己给爷爷写的悼词:“……亲爱的爷爷,我爱躺在你的身边,一边和你看着英雄神剧,一边听你讲过去的故事……爷爷,你在走之前还牵挂着我的成长,要我学有所成。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你在天国一定要幸福,好好地看着我变得越来越好。爷爷,一路走好!”

在婆娑的泪眼中,我又看见我永远的父亲。只见他那背上的山丘慢慢地变幻成了一朵朵天上的白云,分外皎洁!父亲驾着祥云,终已不顾。

篇11:有关父亲的美文欣赏:我的老父亲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生在小山村,长在小山村,一生未曾出过远门。

父亲,他本是三爷爷亲生,却从小就过继给了四爷爷。父亲他们有兄弟三,一姐姐,兄弟姊妹情深。因四爷爷无儿无女,父亲就随了四爷爷,从一个叫洞头的地方来到了石背村子,成了他四叔四婶的儿子。

那时候父亲才几岁,正赶上饥荒年代,吃人民公社大食堂,吃的食粮只够塞牙缝,常伴着饥饿。爷爷奶奶在千古坳公社食堂做事,自然不会饿着,但洒脱惯了的爷爷奶奶并没想把父亲留在身边,可想而知,一个父母没深度关顾的毛小孩,当年是多么的无助。听父亲唸叨说,他曾经有好几次跑回洞头,想留在洞头的家不情愿走了,但每次还是被四爷爷四奶奶接回了石背,成了永久的石背村人。

父亲小时候人长得挺机灵的,为人也乖巧,做事也蛮勤快,同时也乐于助人。七奶奶、八姑姑谁叫他做点啥事,父亲不管能不能干得好,但从不推辞,非常乐意。自然,大人是不会让一个孩子饿着肚子去做事,会特意拿点东西给父亲填肚子充饥。

时光在流淌,父亲也在成长,春去秋来,父亲十八岁了。因父亲忠厚老实,吃得苦耐得劳,不怕脏不怕累,勤劳肯干,社员群众十分信任,推选才成年的父亲为生产队队长。那个时候的队长,可不比现在,管的人与事可多了:队里有多少劳动力出工,如何分工,如何评社员工分,如何耕种水田、旱土……父亲把这些琐碎的人与事,管理得井井有条,社村领导与村民都对父亲的工作能力刮目相看。

那年,村里小学调来一位老师,一看到父亲就打心里喜欢,于是把自己的亲侄女介绍给了父亲,父亲结婚生子,有了我们兄妹四个。身为队长的父亲,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回到家还得计划第二天队里的事情,家里的活儿自然都落到了妈妈的身上,长年累月妈妈也难免会哆嗦上几句,但父亲从来不会向母亲发火,渲泄心中的不快,回头对母亲说:孩子他妈你辛苦了。

父亲他为人厚道,心胸豁达,不计较不怨埋,一辈子实实在在老好人,不多事,也不挑事,树叶掉下来生怕打烂脑壳,遇到什么事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记得曾经有人说,呵呵,什么大好人,其实就是傻子一个吧,妈妈闻听很不舒服,感觉这话就是冲着父亲说的,回到家与父亲说,别人说你就是傻呢。父亲非但不生气,还笑呵呵的,说傻人自有傻福,一个人吃点小亏不在意不计较,就不是什么事!

父亲在队里生产劳动,不管什么事总是带头干,重活累活苦活挑着干。有一次田里除虫喷撒农药,因防护措施不到位,中毒晕倒在田里,送到医院抢救,两天两夜才醒来。醒来后就立马走出医院,直往田里跑,看禾苗长势怎样,虫子杀死了没有。

那年父亲派去俢筑枝柳铁路,一去就是大半年,又苦又累,还没有工薪,仍无怨无悔。总之父亲虽一平头百姓,位卑人微,却心系国家,不求回报。

1980年,中国大地吹响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的号角。父亲顺应时势,率先响应号召,第一个带头把责任田分到户。当时我满爷爷是村支部书记,思想有点僵化,习惯了“大和龙”,极力反对,但父亲力排一部分人的阻挠,拿定主意,组织村民一个晚上田土分到每家每户。那年父亲带着全队村民大获丰收,谷子金黄金黄的,晒在各家门前的晒谷坪里,成了我们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婶大嫂们分扫着茅叶(打烂的禾叶子),翻晒着谷子,哼着曲子,丰收的喜悦溢满小山村。这是父亲一辈做得最有成就感,也是最开心的一件事!

农村生产责任制后,解决了一家老少的吃饭问题,而且略有了盈余,父亲决定解善我们家的居住条件,计划着打砖建屋。我们一家六口挤在一间房,还摆着母亲出嫁时带来的家具,仿佛挤得象一笼鸭子一样。父亲计划甫定,雷厉风行,说搞就搞,马上打砖,挖土、踩泥、成型、晒砖、垒砖所有工序象流水线一样一个人完成。土坯砖还不能雨淋,一变天就必须盖好稻草,天晴又得掀开来晒。烈日下,挥汗如雨,风里来雨里去,几个月下来,一窑砖总算装好烧窑完成了所有工序。眼看着来年我们家就能住上红砖瓦房了。然而谁也没料到灾难发生了,由于当时几乎没有人烧制红砖,装窑垒砖坯的人既不专业,也没有经验,点窑火的当晚窑就倾倒了,父母亲在窑边,幸亏跑得快,没有伤着。目睹惨况母亲哭了,父亲也哭了,几个月的辛苦劳作,起早摸黑,还有美好的憧憬一瞬间都化成了乌有。厄运没有打倒父亲,更没有打垮来年再次接着烧制红砖的决心。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四扇三间的砖混结构红墙青瓦房圆垛了,盖好了,也就乔迁进伙了,尽管地面没有整平,墙壁没粉刷,窗户没安制,但毕竟宽敞了,也明亮,一家人欢笑了。

改革开放,社会也发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沿海和大城市,很多人选择常年或闲时外出务工。父亲也走出了山村,去了外公的那工地捞金,一天三块钱,吃住外公家,那是父亲平生第一次挣钱贴补家用,有点积蓄剩余就用在屋房装饰上面,我们偶尔也能穿上了新衣服,日子不再捉襟见肘,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

父亲也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技艺提高生活。常同我们说:读书是走出农村的最好出路,只要你们愿读想读能读,做父母的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你们去读书。当时哥哥高中,姐姐辍学在家,我和弟弟马上初中,对于一个仅仅才解决温饱的农村家庭来说,送三个孩子读书,困难之大,谈何容易啊!但父亲再苦再累面对困难从不吭声,从不打学费的欠条,早早就准备好,一到开学就准时给我们,并语重心长地嘱咐,到学校就交给老师别弄丢了,要勤奋学习,努力读书。我们应声好,揣着钱,心里沉甸甸的,十几二十几块钱,那时厚厚的一沓,大多是分票,看着父母千辛万苦省吃检用攒出来的,想着父亲殷切我们能走出农村的希望,将来不要像他们那样辛苦。然而事与愿违,我们兄弟姊妹都没有从书中读出前途来,父亲也没埋怨我们不成器,鼓励我们学门手艺,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要样样会,只要一样精,走向社会,就能生存。每每想起这些,顿悟父爱如山!

时光匆匆,日子一天天翻过,我们兄弟姊妹,相继成年亦相继成家,爷爷奶奶因年岁已高也相继离世,一桩桩事接二连三,父亲把每一桩事都办得体体面面, 圆圆满满,特别是对爷爷奶奶,他们在世时好生赡养,逝去了也能入土为安。村里村外无人不称赞父亲孝心可旌,诚心厚道。

寒来暑往,月转星移,父亲七十有二了,无情的岁月似风霜压跨了父亲如山般的脊梁变成了他手中的那犁辕,步履蹒跚,背影沧桑。父亲再想去劳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母亲也健康欠佳,行动极不方便,日常生活离不开有人照料,我们兄妹几个也各自有家庭,抚养儿女,没办法放下来长时间照顾母亲。这重担自然又落到父亲肩上,一辈子很少洗衣做饭的父亲竟然学会煮茶弄饭喂猪打狗……毫无怨言。母亲想我们的时候给我们打电话,父亲总会说,你们放心在外挣钱,放心带崽读书,家里有我莫要担心,你们多打几个电话回来就可以了,有时间就回家里来看看。慈爱的父亲啊,如有来世,还愿为您儿女!

父亲也有点艺术细胞,对吹拉弹唱也略会一二,《老俩囗学毛选》,《社员都是向阳花》……,都是父亲常拉的曲子,琴声悠扬悦耳,婉转连绵。我们常说,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咋好,还要照顾母亲,几锄土就不要去管了,有时间就拉拉琴,吹吹笛子,看看电视消磨时间。但父亲不然,菜园子打理得有模有样,哪个季节哪样的菜。同我们说你们想吃什么菜回来拿就行,有时还帮我们送过来,吃不完拿到街上卖,卖不完晒干打包。哪个儿女回去了就捎上一点。父亲同我们说只有懒人没有懒地,现在老了,挣不了多少钱,分分钱也是好。

父亲一生要强,只谓付出,不求回报,现在老了也不依赖儿女,生怕给儿女徒增压力。都说父爱如风,无论风强风弱,都想尽量吹散儿女的汗水与烦恼; 都说父爱如山,无论山高山矮,都想把自己儿女托上山顶,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写到这,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我的老父亲,此时的我只想对您说:“我爱您!但愿您长命百岁!”

篇12:感恩父亲节随笔: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_范文1】

人们常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也有人说,父亲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是全家的避风港。在我看来,父亲是冷峻的石头,无论我做的怎样优秀,他的回答只有——沉默。

记得那一次,我住在外婆家。忽然想起我的作业本忘在家了,当时非常急需,但家离外婆家有二公里远,要步行是不可能的了,这会儿只得拜托父亲开车送。谁知我还没开口,父亲一把将我拉上车,抛给我一句:“你妈跟我说了,走吧。”我刚回过神,车子已经开动了。

望着坐在车座上这位泰然自若的父亲,我不禁问了自己一句:“我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始终捉摸不透。“好了,下车吧。”这时父亲突然冒出一句话。我茫然望了一眼窗外,“不是……爸,这还没到家呢……”“我只是出来散步,顺道载你出来罢了。书落在家里,那是你粗心的缘故,你为此付出代价,那是理所当然,没人会替你干苦力。”父亲完全不以为意。我的心抖了一阵,没想到父亲居然不肯从这样悠闲的休息时间中抽出那么一点时间来送我回家拿书!瞅一眼父亲,他的那眸子里折射出一股不容分说的力量,我迅疾下了车。

车子从我的身旁擦肩而过。空旷的马路上,频频驶过几辆轿车,我被彻底丢到了另一个空间。骤然间,下起了雨,我小跑着穿过马路,任雨水打湿我的手背…

眼看着就要到家了,我赌气似的对自己说:“我自己没车照样能回去!”拿回了书,雨还在没完没了地下着。因为没准备伞,雨淋了我一身。当我正准备想找个地方歇息时,面前忽然出现了一把熟悉的蓝色的雨伞,猛然一回头,是父亲!背后还停着那辆车,原来父亲打从我关上车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跟踪”我,散步只不过是个充满爱意的借口。

车灯照亮了地面,也照亮了父亲的眼睛。我清楚地看到父亲眼里的泪光,充满了心疼,也充满了关怀。那一刻,我突然醒悟:原来这就是我的父亲,这就是他对我的爱,只是和母亲那种爱的方式不同。不由自主地,一颗颗泪珠从我的腮边滑落下来,与雨水融在了一起。我不知道父亲看见了没有——我怕他看见,笑我没出息;却又希望他看见,知道我了解了他的爱。

【我的父亲_范文2】

父亲对我摇头了。因为我与母亲又吵架了,就像两只大喇叭放在他旁边吵吵嚷嚷,任他怎么劝也劝不停,最后我还迁怒于他,于是他失望地走了,坐下来想想,在许多无意间,做了多少愧对父亲的事啊……

42码的大布鞋,常年不变的宽大短裤,被肥皂泡得发白发硬的短袖,有着黝黑的皮肤,身形像不倒翁,站在校门口,手背身后,仰望天空,十足一个可爱大叔形象的大叔,那就是我爸,

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父亲了……从小学开始,就写着关于父亲的故事,在我记忆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似乎留有父亲的.足迹。奇怪吗?怎么说女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母亲,但说真的,现在的我相比之下,更喜欢父亲。

父亲在我经历的这些年中,扮演了数不尽的角色。小时候偷偷拿钱时,是严父;解开心结时,是朋友;带我去锻炼,是教练;教我生活,是老师;在我的历程中留下脚印,是我必须感激的父亲……

其实父亲在默默中为我做了许多。小学时,回家便在我身旁陪我作业,牺牲他的休息时间;晚上不管多累,都等我玩的尽心回房睡后才安心睡觉;每天深夜,他总会悄悄地走进我房间为我赶蚊子;每天早上总在6点逼着自己起床为我准备;每天默默地,看着我的成长,关心我,为我付出很多。

如今,慢慢发觉,父亲老了。每周五晚回来,看到的父亲都在变……似乎变矮了,似乎更加疲惫了,似乎一直都在勉强自己。

我的父亲,是最不幸的父亲。在家,他有一个像孩子一样令人操心的妻子,还有一个既任性又未成熟的我。在外面,他要挣钱养活我们。父亲每次拿到工资,便没有剩余地当成我们的生活费了。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里的老鸟,被身旁的两名女性困住了时间与金钱,再也没有希望从我和母亲的身边逃走。一直……他过着辛苦的生活……

我有愧于父亲。我不但一直花费着他的岁月与金钱没有回报,如今还无意地一次次伤害他……我不知该如何表达我的歉意,因为我不习惯把感情表露。

我感激我的父亲。他是我生命中最伟大的人物,他和我母亲是我最珍视的人。已经,不想再伤害他们了。我该长大了,虽然意识的有些迟。打我从现在开始努力,一点点的让父亲轻松起来,不再疲惫,不再操心。

上一篇:广西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下一篇:2018年中民大传播学状元考研高分笔记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