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2024-05-02

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精选10篇)

篇1: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小食品调查实践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小食品的调查。

2、学生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能对本组所研究的子课题提出自己的.角度,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重点难点

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网络收集资料、查找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子课题进行研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1、在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填写《小组活动方案》,并做好分工。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实践活动。

3、根据所选子课题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加工,选取有效信息;

(1) 组长领队到所选地域参观调查搜集资料;

(2) 小组交流,教师指导,合作分析整理资料,进行筛选加工;

4、制作手抄报,介绍所选地域的基本情况;

(1) 教师介绍手抄报的制作方法,注意事项;

(2) 在教师指导下,每名同学选定主题,准备资料;

(3) 制作手抄报,教师指导;

(4) 小组合作绘制手抄报。

5、提高信息技术,制作PowerPoint;

(1) 对于部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同学建设制作PowerPoint;

(2) 给予这些同学技术上的支持,给审美的指导。

 

篇2: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2.对于重力加速度方向的教学,虽然牛顿定律知识学生欠缺,由力来判断加速度方向有所困难,但学生有之前有匀加速直线运动知识基础,启发学生利用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同向的特点,由直观的速度方向推断重力加速度方向,教学反思《小课题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对于重力加速度大小的教学,把握了三次对比环节,第一,要求不同学生小组测不同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或联系牛顿管实验,得出在地面附近,不同重物在同一地点的加速度特点;第二,多媒体展示教材中重力加速度表格,要求学生做表格内对比,寻找不同地点重力加速度变化规律;第三,要求学生将自己关于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与课本标准值作以对比,思考引起偏差的原因;经过这样横纵对比,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就会更清晰、深刻、全面;课尾时可追问重力加速度为什么会随维度变化?在第一个结论为什么讲的是“地面附近”?等值的思考和探寻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3.在具体教学时,为了充实内容、节省板书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专门设计一页幻灯片作为模拟黑板,幻灯片背景设计为黑色,板书字体颜色设计为彩色,增强艺术性,同时增强重点知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4.牛顿管实验演示技巧: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现象的对比性及效率,可将牛顿管事先进行抽气,(消除负面影响,避免抽气噪音对学生思维的分散)使其尽可能接近真空,抽气后将牛顿管和抽气机不于切断直接演示(抽气管较长为好),演示后将管内羽毛和小石子置于管口附近,拔叫抽气管放进空气再次演示,引导观察进气瞬间羽毛被冲向管的另一端,加强感官刺激,增强对比度,提高感性认识。

5.课前将实验物品及器材按小组进行发放,为课堂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6.在实验数据处理时,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以提高速度与准确度。

篇3: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一、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意义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 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 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 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进行发现和创造, 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 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进而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实施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 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 要以事实为依据, 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 忽视了做, 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 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 做好宣传工作, 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 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 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 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收集材料, 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 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 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 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 拟定题目, 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 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 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 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的反思

以上方案的实施, 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 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 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 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 解决现实问题, 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 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 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 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 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篇4: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非常注意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从教学的实践出发,稳扎稳打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螺旋式往复循环中不断成长进步。

(一)日常上课

杨老师来到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从第一节课开始,她除了认真备课外,还在课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课上的反应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审视自己这节课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上她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公式和习题充满整个数学课,她力图使学生感觉到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新鲜感。

(二)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是展示自我的绝好机会。按照教学意图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让师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后认真听取每位听课人员的意见,做好笔记,虚心接受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老教师们评价她教学基本功好,语言表达准确等,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专家们认为她教学设计巧妙合理,上课条理清晰,表达简洁,学生认为上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可以想象平时上课应该挥洒自如。自我评议:在实施教学中,按照预先设计所考虑到教学内容,同时留意学生课堂的状态,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参加教学评优活动

2002年苏州市举办了中职数学优质课比赛,杨老师在比赛前按照上课的要求将这一节课备好,细致地考虑每一个细节包括新课的引入、情境的创设、例题的筛选、习题的选用及教师的语言组织等,在一周时间内写好。这样集中精力将一件事情在白天正常上班教学,利用晚上时间全力做出的训练,为杨老师以后应对一些紧急任务奠定基础。为了保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杨老师经历三次修改教案和课件。第一次先在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电化教室说课,当时数学教研员解老师和市区各校部分领导听课后,一致认为她说课效果好,条理清晰,知识容量大,对教材理解相当透彻。建议是:题目设计可以适当降低难度。但要设计具有新意的题目,该题目要与下节课知识点相关,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建议让学生自己完成。针对建议,杨老师做出修改,增加一个思考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最后的归纳总结留给学生。两天后,杨老师在自己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堂教学效果相当不错。当时学校校长苏建青,教研组长,教务主任给出反馈意见:除应用多媒体课件外,可适当运用实物教具使教学更加形象化。例1解法还需增强灵活性,时钟问题中分针转动方向应换一下。杨老师从以上方面入手,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得例1更符合学生实际,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时钟问题顺应常规思路,同时注意强调角的“始边和终边”的细节。最后一次是在吴中职中正式参加比赛,面对陌生的学生,杨老师将语速放慢,稳定情绪,丝毫没有显现出任何紧张情绪,与学生的配合可谓默契有加。这是她没有料到的,而且那时她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进入角色,赞扬声不断。尽管如此,她还是头脑清醒地听取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节课使得杨老师在苏州大市中职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在2003年12月,教案获得常熟市教育案例评比二等奖。

反思:此次优质课评比,对基本功较好的杨老师的帮助可谓是如虎添翼。因为在整个准备的过程中她不仅对课堂教学设计、学案、课件的制作更得心应手,同时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如鱼得水,师生互动更上一个台阶,更重要的是得到专家的指点,使她在教学技能上得到迅速的提高。

(四)课堂教学策略

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杨老师在不断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开场白”。每节课总要有第一句话,即课的引入。这句话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能否被教师所吸引并激发其兴趣,甚至决定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这节课。

面对陌生的学生,重要的是对学生状态的把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入新课,又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跟着教师走进新课。这里当然有个观念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如何?杨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起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只不过是比学生早学习这些知识。不少数学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这些概念的新课引入具有一定的难度。杨老师采用的策略是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实例为切入点,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和缓解他们的畏难情绪。

在上《角的概念的推广》这一课时,杨老师对于课堂的引入,采用这样的方法:先从学生熟悉的初中知识入手,提出“角是怎样的图形”的问题,并以教具(圆规)来展示角的形成的动态过程。接着以日常生活中同学最熟悉的时钟为例演示:①当时钟走快了,往回拨,分针形成了一个大于360°。②当时钟正常走动时,往回拨,分针形成了顺时针旋转的角度,提出:“像这样的角,我们该如何表示呢?”让学生觉得以前所学的知识确实不够,从而引出学习这课的必要性。这样带着问题,学生自然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很感兴趣,也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然后从旋转方向和旋转大小两方面读角,再让学生解决前面的时钟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

2.恰当的提问,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要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杨老师也是狠下工夫,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譬如在《角的概念推广》一课中,她有这样的设问:“像这样按照两个方向旋转135°的角该如何区分呢?”及时引出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在要求学生“读角”时,设问:“这时让同学来读角,如果反过来,给出角度,同学能把这角度画出来吗?”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转到“画角”这一知识点上。到内容快接近尾声时,她问:“同学们能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主要有几大方面?”让学生主动地归纳总结一节课所学知识。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自己作为解疑者、组织者,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效果。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知识信息通过视听手段,有神有色地、有静有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譬如《角的概念的推广》一课中,出现很多角度,不仅要“读角”还要“画角”,徒手在黑板上画图,不仅美观度不够,而且浪费时间,所以杨老师用Flash软件制作角度的形成,动态地呈现始边和终边,避免学生“凭空想象”,从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这是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

教育实践是基础,但是如果缺少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徘徊,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2008年杨老师考取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在苏大读硕期间,她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同时结交很多新的朋友。她第一次主持了课题《以教学反思为载体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正是从那时开始她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她提高了自身的教科研能力。后来只要有机会,她都会积极地参与和主持课题,2012年主持的江苏省级课题《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荣获省级二等奖。

2012年开始针对单招教材配合编写练习册《单招新学径》,如果说编写第一册时她还是新手,需要参考其他练习册的结构配置。编写第二册时,她已经是行家里手,她的要求是要编出这本练习册自己的特色,同时要超越其他练习册。她不断地找同仁们探讨,利用节假日,不断地反思怎样既能紧跟教学大纲,又能让练习册有自己的“亮点”,还能让老师和学生们用得更为得心应手。经过反复斟酌推敲,精心编排。2013年在杨老师的带领下,1-5册练习册全部完成。师生的反响不凡,后来一轮,二轮复习资料也应运而生。

三、对其成长过程的反思

杨老师的专业成长,始终将反思性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由最初的自发性反思发展为自我需要的自觉的科学的反思,有两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对其发展成长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一阶段:积极参加教师的评优活动。杨教师对自己专业有较高的追求,希望做到每节课都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平时积极参加优质课比赛,两课评比。这些评优活动对教师的基本功和素质都有很大的考验,写教案、学案、做课件、讲课、答辩等环节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在常熟教育局和苏州教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类型的课程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提供多种思路,为以后教学设计拓宽思路。通过每节课与学生的磨合,根据学生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找到学生更易接受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后专家的点评,使其豁然开朗,当自己的探索方向获得专家的肯定时,她更坚定前进的信心。通过多次这样的活动,使其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为其教学发展和教科研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和素材。

第二阶段:硕士阶段的学习。实践要有理论的支持和指导,因此在硕士阶段的学习使她更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硕士导师的指导下,她做了研究生课题。通过做课题的过程,她进一步对教育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教育规律,升华为教育理论。

以上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她少走了很多弯路,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很快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

篇5: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1) “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教学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转变, 倡导互动、开放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00年起按照学校开展“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教学法实验的要求, 我在班上尝试用“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将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分成7~8个小组, 每组6人左右,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教材先粗读后细读, 边读边思边写边记, 把碰到疑难或社会热点问题, 经过小组讨论, 每次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表述, 其它小组成员予以补充、评价, 鼓励他们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对教材知识提出独道见解和疑惑,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 尤其是课堂上经过学生讨论生成性的结论, 我们要及时做好教学记录并反思。若遇到课堂上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或争论不休的场面, 这时教师不回避问题, 应正视出现新问题, 利用教育机智, 择机再讲, 同时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每节课结束时对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适当加分, 平时注重收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资料, 发挥综合评价的功能, 学生成绩由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和学生个体考试方式产生, 按团队成绩40%和个体成绩60%计入总成绩。

2) 课堂教学改革取得成就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我们政治教研组经过讨论总结, 认为在以下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1) 构建和谐、民主、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 我们意识到老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 我们主动和学生平等讨论, 共同研究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要走下讲台, 观察每个小组成员一言一行, 把握讨论时间, 及时引导课堂秩序, 使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构建知识, 实现师生互教互学, 教学相长的目的。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学习, 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在团队合作学习中, 同学们树立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每个成员施展才华, 团结协作, 互助前行, 奉献集体, 同学们踊跃参与班级各项管理, 呈现出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的好现象, 受到学校好评。

(3) 课堂评价方式注重实效

教师对学生评价方式发生变化, 能够适应以“人”为根本出发点, 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平时注重收集学生评价资料,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并不是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4) 注重学科渗透、提高开发课程资源能力

为了提高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实效性, 我们平时指导学生多了解现代科技发展, 将动态的时事教材与静态的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充分挖掘收集现实生活的典型素材,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尤其结合地理、历史学科知识, 让学生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2 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低效现象及对策

(1) 课堂出现冷场现象, 学生合作缺乏主动性

在开展小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的课堂上, 有时我们设置探究问题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许多学生只顾自己低头思考, 并没有真正参与小组讨论, 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面上, 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应对之策:我们经过反思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从教师角度分析, 我们对政治教材的重点知识把握不到位, 设计的话题脱离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缺乏趣味, 从而影响他们学习热情的激发;或片面追求小组活动这一学习形式, 无论本节课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开展小团队合作学习, 一概采用讨论探究形式, 结果适得其反;或教师没有进行认真教学设计, 所设问题不分难易, 甚至毫无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预设的讨论时间过短, 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的状态, 教师为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就匆忙让学生结束讨论, 开始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 导致学生对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失去兴趣。从学生角度分析:有些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淡薄, 性格内向, 怕发言时说错, 被人耻笑。

(2) 学生能力层次不同, 参与度不均衡

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方式为学生参与讨论提供了机会, 但发现, 每个小组中语言表达能力强, 性格外向的少数同学成了主角, 而基础差, 内向的学生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 很少参与讨论发言, 处于配角地位, 长期下去学生容易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应对之策:学习小组的创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对一个新的班级进行分组之前, 通常要进行一次“学习小组分组”的调查。教师把成绩档次不同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统筹考虑, 一般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小组合作一般以5至7人为宜。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差异, 根据小组成员性别、个性特征、艺术才能、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 以便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最终有利于各个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

(3) 角色分配不科学, 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小组成员内分工往往是固定的, 很少采取轮换制, 一般由成绩较好,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代表发言, 从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

应对之策: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组。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不歧视学困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给他们多一次发言的机会, 多一点鼓励, 多一份体贴。

明确责任的分工, 承担应尽的义务是进行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中, 各小组成员应树立共同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角色分配中, 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协调能力强、学习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 发挥核心导向作用, 再根据不同成员的综合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但是, 小组中的角色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特征经常轮换, 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 承担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共同为团队的发展献计献策。

(4) 教师思维定势, 评价单一

我们研究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时, 以小组团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上, 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和鼓励, 是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 教师在评价合作学习时, 应将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

应对之策:我们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要求各小组定期评价本组学习的状况, 反思在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过程中的尚待改进之处, 我们要及时跟踪, 定期评价和反馈每个小组整体的表现及改进建议。同时我们也要考核评价个体成员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包括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发言次数及质量、小组合作整体成绩、个人的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个体考察, 从而实现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统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尝试, “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教学法取得一定成效, 并不断地改进, 但我们也发现它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实效性显著, 在高中教学, 由于受到学校生源基础差、学生不爱讨论发言、政治课时不够, 教学任务紧等原因, 呈现低效现象, 值得我们探讨和反思。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受到广大中学教师的关注和尝试。经过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的实践, 我发现这一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增强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许多低效现象, 不容忽视, 本文根据自己多年政治教学实践, 并借鉴其它学科合作教学的经验, 按照实践—反思的思路, 提出见解和策略。

关键词:小团队,主动学习,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年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团队模块主动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12期

[3]余文森, 郑金洲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篇6: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反思

一、要变“以本为主,活动为辅”为“以教材为依托,突出数学实践活动课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数学实践与数学能力综合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数学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中体验学习数学价值。

【案例】百分数的应用(实践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拿出设计好的表格,让学生把收集好的数据填入并完成计算。

师:你通过收集神州号飞船的发射的次数、成功的次数与发射成功率的计算,有何感想?你觉得学习百分数有什么意义?在生活中很重要吗?

通过数据的收集、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数学学习不只是计算、逻辑上的推理,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情感。

二、要变教师的“引”学数学为学生主动的探索学数学

数学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只是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第十二册数学 观察与测量(活动课)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快速旋转的宾馆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体?

生:圆柱体。

师: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屏幕(停止转动的宾馆旋转门),你发现什么?

生1:是宾馆的旋转门。

生2:每一扇玻璃门都是长方形的。

师:它是绕着什么旋转的,你发现了吗?你有什么启发?如果转动你手里的小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探索、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你有办法计算出小旗旋转后产生的图形的体积吗?

一般情况下,要计算圆柱、圆锥的体积要知道相应的条件,现在学生手里拿的既不是圆柱也不是圆锥的实物,要计算的只是想象中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困难很大,各小组经过一阵的探索、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

师:这样难的问题你们都能解决,真了不起。

数学实践活动课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要变注重“结果”为注重数学学习“过程”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察、描述、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体现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案例】在计量物体体积的活动课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求出铅球的体积和一些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探索来求物体的体积。

从这一过程本身来看,就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数学知识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意志在学习过程的投入,也是学生个体学习数学全面发展的标志,为此我们必须要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

四、要变以课本为主体的“封闭式”教学为以课本为中介实现教和学的双向开放

教师对教材不仅要了然于心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活动课的资源,把数学教学从课堂引向、延伸到课外中去,广阔的生活中去。作为学生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更要体现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和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中。

【案例】我在教学第十二册数学简单统计(六)后,问:你们学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后,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能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做好这方面的调查然后小组汇报。

把教和学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仅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更是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途径,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五、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变“单一的目标评价”为“多元化的目标评价”

篇7: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活动单 ”设计的思路是先以 “单 ”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 ,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效率.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单”的时候一定不能太难,要让学生有能力自习,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一些较困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给出, 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就像一个相声演员一样,要在恰当的时间抖出“包袱”. 我在这节课上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学习目标: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坐标运算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明确自己自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活动方案

活动一:

问题:平面内点M可以用坐标___表示,那平面上的向量也能用坐标来表示吗?

1.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 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 对于平面的向量a,由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可知,有且只有一对有序实数x,y, 使___成立. 我们把有序实数对____称作向量a的坐标,记作____.

i的坐标为___,j的坐标为___,|a| =___.

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已知a = (x1,y1),b = (x2,y2),实数 λ,那么:

本次活动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课本自学掌握向量坐标及运算的定义.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中轻松得到答案, 但是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向量坐标及运算的含义呢?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1)点坐标和向量坐标有哪些异同点 ?

(2)通过向量坐标可以确定向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吗?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请学生上黑板画一画)

(3)对于向量减法和模的坐标运算能给出推导方法吗? (课本已经给出了加法的推导方法,这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向量的坐标运算与前面所讲的几何运算的关系,理解坐标只是向量的另一种语言,其运算的本质是一致的).

(4)为什么要引入向量的坐标 ? 它和前面所讲的向量几何表示法和运算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性及建构性的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和具体的实例去检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学生在自学中得到的认知可能是浅层次、不深刻的,通过讨论和展示使认知得到提升,困惑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学生能解决的坚决不讲,只要在小组的展示过程中适时给出点评以及理论上的总结与归纳即可,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活动二:

1. 已知O是坐标原点, 点A在第一象限,∠x OA = 30°,求向量的坐标.

2.已知A(-1,3),B(1,-3),C(4,1),D(3,4),求向量的坐标.

这两个题目均是课本例题,在“活动单”的编写过程中只是修改了一些数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解决这一类问题. 从学生作答的情况看还是比较好的, 课堂上对于解答的过程可以不再赘述. 但是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明确指出,例如书写表达的规范等.

对于此类问题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设计了一组变式教学供学生研究讨论,对于第一题追加变式:

对于第二题追加:

变式2: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

变式3: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D的坐标.

(1)λ 为何值时 ,P在x轴上 ? P在第二象限 ?

(2)四边形OABP能否成为平行四边形 ? 若能 ,求出相应的 λ 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给学生时间作答并分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在学生初步解决一个简单问题以后,变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也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素材. 学生在变式的引导下, 可以形成对一类问题一般性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精彩甚至意想不到的想法,让学生充分地展示,我想这也是课堂的魅力所在吧.

三、反思与小结

让各小组总结并相互补充,老师点评并归纳,让全体学生清楚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注意点.

四、检测与反馈

给出一定时间检测学习情况,出现问题及时订正.

以上是我在处理“活动单”上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认为要上好一节“活动单”的课有一些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环节的处理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这里和大家探讨:

(1) “ 活动单 ” 是先学后教的模式 , 所以学生在 “ 活动单 ”的使用上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单”将教学的主动权让给了学生,那么学生是否主动地学习就变得极为重要,所以一定要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高质量地完成“活动单”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试想,如果“活动单”是学生仓促完成甚至抄袭的,那么后面的各个环节也就无从谈起了,课堂只能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那么怎么处理好这样环节呢? 我认为首先“活动单”的编写一定要合理,不能设置一些高难度的 问题, 要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完成. 其次老师的监管一定要到位, 课前一定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有所了解. 再次要对后进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当然这也是我认为“活动单”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无疑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

(2)课堂活动的实效性. 课堂的讨论必须是高效的 ,什么该讨论,讨论什么内容,讨论的时间必须有明确的要求. 所以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参与,实时地监管,确保活动有序高效. 当然,人是有个性的,怎么确保每名学生都主动展示? 对于一些喜欢独立思考,或者没有能力参与讨论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这样的学习对他们公平吗? 这也考验了一个教师的能力与智慧.

篇8: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聚焦校园意外伤害》的小课题探究中,课题生成的活动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进行的。我利用教室多媒体播放了有关校园意外伤害的视频,把重点让学生关注的地方在白板上用手写笔点暂停,需要的图片就被一一截取下来。学生再次看完这些被截取下来的图片时,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学生没有意识到看似安全的校园背后还存在着这么多的隐患,从而引起他们深深的思考。有的学生就想:学生在学校里生活,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熟悉自己的教师和亲密的伙伴,除了能在这里获得学习的快乐外,还应该多关注安全与健康。当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也就说明本节课的情境创设已经深入人心,已经成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很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二、创设故事情境,陶冶情感,净化心灵

感恩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何让学生感动,确实不容易。唯有自己被感动,才能带动和感染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学生。

我从网上找到了于丹教授感恩生命的一段演讲。我感动于于丹老师的真性情,感动于于丹老师对父亲深深的爱。我自己在看的时候,几次落泪。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播放这段视频。如我所料,所有的学生都专注地看着视频,间歇我听到了抽泣声。我和学生安静地看着,动情之处我也流下眼泪,这又有什么呢?作为教师,我也在思考着:初中学生处在叛逆期,可能很多时候违背了父母的意愿,而这样的视频恰恰触动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所以才让他们如此感动。由此我想到,成功的情境创设,在课堂上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今后教学中还应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直接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应在营造学生质疑的氛围上多下工夫,正确地运用问题材料,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一直困惑于什么样的小课题才是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有次放学时,我在楼梯口碰上几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从口袋掏出手机给她的朋友打电话,给了我灵感,原来非常昂贵的电子产品现在几乎成了每个学生的必需品。然而,这个产品除了带给我们方便、娱乐功能外,给我们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有的。我选好这个切入点,课上直接引入主题,播放了《手机上的细菌》视频,这个视频通过实验证明了结论的真实性,很有说服力。学生表情专注,已经被我所选内容深深吸引,并开始思考。还有的学生也开始与周围学生交流感受。借与此,我顺势抛出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1)怎样正确使用手机才不会感染上细菌;(2)采取怎样的方式把手机的危害知识宣传给全校师生。

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汇总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小组成员间互相补充,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小组观点比较多:制作手抄报贴到学校宣传栏;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手机知识“校园行”活动,跟学生面对面交流;利用校园电视台在班会时间向全校师生播放手机的相关知识。除了在校园内展开一系列活动,有的小组也想到了周末到公园、商场等人多的地方普及手机知识。

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开拓思路,为在小课题成果展示时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做铺垫。趁着学生热情高涨,我又提出一个问题:除了手机,你还想了解哪些电子产品的更多知识。这样就把本节的内容延伸到其他方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节课。

由此可见,教师要随时捕捉和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并能及时反思总结,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去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恰当地整合并融合到课堂当中去。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质疑兴趣,还能激活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合作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课题研究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和开展活动,也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搜集信息、查询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步骤完成。如在《自选主题》展示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情境:组内先进行成果汇报预演,要求简要介绍小组成员具体分工、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重点展示本次探究活动的成果和收获,做到语言简洁、流畅、活泼,图文并茂,富有创意,汇报后先自评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根据选择的展示形式和分工,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展示的过程中。

这种创设合作活动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理性反思的习惯。及时反思,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的方式反思总结经验、归纳方法,吸取教训,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的结果。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成果的汇报和展示,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表演、课件等。教师应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方式来研究和展示,并且要求展示的内容必须真实,展示自己的真实体验,多展示自己对于本次活动的感悟和由此引发的启示。这样一来,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综合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在不经意间慢慢达成了。

总之,把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解决学生学习中被动学习的局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真正“动”起来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就“活”起来了。

篇9: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案例一】早上的集体游戏项目之一是占圈拍球, 呼啦圈放在地上, 幼儿站在圈内进行定点拍球。很多幼儿拍球速度快而且数量多, 但我发现妞妞每次练习时都很犹豫, 用生怯的眼神看着我。当我发现她的胆怯进行指导之后, 她仍紧紧地抓着衣服, 站在原地。我请旁边的小朋友出来给她做了示范, 到最后她模仿式地拍了一下, 我鼓励她继续尝试练习。

【分析】内向胆小的妞妞也想与同伴玩耍, 只是显得过于被动。这个运动项目对于她来说是既新奇却害怕尝试的, 她一方面可能是不希望教师看到她表现不好的样子, 另方面有可能是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帮助。对于个别胆小的弱势儿童, 我们要给予特别的关怀与帮助, 也让她的小同伴们伸出援助之手, 互助互乐。虽然现在孩子的能力水平还没有达到全班的总体水平, 但和她自己的横向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进步是很大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她自己也有了配合教师、努力进步的意识, 这是最令人鼓舞的。

【案例二】我组织孩子们玩“背靠背夹篮球过障碍”的游戏, 要求孩子两两组合, 两个孩子要用背夹住篮球走过障碍物最后到达终点, 但游戏过程中不能用手去碰篮球, 也不能让篮球掉到地上去, 否则返回起点重新来过。游戏快开始了时, 轩轩走到我的身边:“教师, 我没有小伙伴。”轩轩平时爱捣乱, 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跟他一起玩。于是, 我对他说:“我跟你一组吧, 我也没有搭档呢!”他开心地笑了。由于身高问题, 在带领轩轩经过障碍物时, 我只能蹲着和他一起过障碍, 因为事先没有约定好, 一不小心就把篮球给弄掉了, 多次练习都失败了。情急之下, 我偷偷地用手护住篮球不让篮球掉到地上, 好不容易完成了一轮游戏。接下来一轮游戏开始了, 轩轩对我说:“教师, 我可以稍微踮起点脚, 你就不用蹲那么低了, 我们横着慢慢地走。”这一次我们很快的到达了终点。轩轩开心地活蹦乱跳了起来。

【分析】这次游戏过程让我有所感慨:没想到平时不受同伴欢迎的轩轩在游戏中积极主动, 还愿意动脑筋, 根本不像平时那个爱捣蛋的轩轩。可能是在平日里我们给予他表现的机会不够, 周围的人对他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尊重。我想, 教师应该为这样的孩子创设表现的机会, 鼓励同伴与他们主动交往, 也许他们就会减少做一些引人注意的麻烦事, 反而能展示自己的潜能, 锻炼自己的能力。

在指导幼儿开展球类活动时我们应该同时注意:

一、注重游戏性、趣味性

前苏联教育专家阿尔金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球类游戏活动中, 应简化规则, 突出球类活动的游戏性, 创设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让幼儿通过游戏愉悦身心, 在娱乐中创造,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二、注重角色效应、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和评价

在球类活动中, 教师角色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 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其自身, 先要掌握一些球类运动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 结合幼儿球类游戏的开展, 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教师不仅可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幼儿一起游戏, 还可以做一个操作指导者, 指导幼儿正确的行为、合理的讨论, 从而使互动活跃起来, 使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饱满。

三、注重设计适合年龄段幼儿的球类活动, 体现个体差异性

幼儿年龄不同, 他们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 所以在组织球类活动时我们要设计符合幼儿的不同层次水平, 有效开展球类活动。如:3~4岁的孩子学习双手拍球、单手拍球、左右手交替拍球、手心、手背拍球、蹲拍球、跪拍球、上下举球、抡球, 四个方向拍球、双手转球等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4~5岁的孩子学习加入踏点步拍球、后撤步拍球、交换位置、边走边拍球等有一定技巧的动作, 5~6岁的孩子经过小班、中班的学习, 已经能熟练地掌握拍球技巧, 这样, 就要加有难度的动作了, 如跨下运球、拍一个球转个圈接着拍、拍双球、传球、夹球跳、拍球钻洞等。针对这些情况, 小班幼儿我们要开展情境化球类活动, 激发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如制作卡通形象的布球使其乐意尝试多种滚球、抛接球动作。中大班的孩子则在小班幼儿的基础上技能要求要大一些,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玩球游戏、比赛。特别是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 竞技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提高孩子的球类技能水平。

四、注重循序渐进, 有效组织

球类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体育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球类游戏时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一小班年龄阶段的球类活动组织为例:

1. 初级阶段

创设情境, 练习滚球、抱球跑等动作, 激发幼儿对球类的活动的兴趣, 开展如:追小球、和小球宝宝做朋友等活动。

2. 中级阶段:各种玩球动作练习

(1) 练习抛接球的动作———创设情境, 在尝试中不断增加难度, 让幼儿在游戏中抛接纸球, 抛接彩带球, 抛接更小的球如海洋球、乒乓球等。

(2) 练习投篮进筐的动作———如教师手臂做篮筐, 幼儿投篮;两两相对, 一人手臂做篮筐, 一人投篮;设置一定距离, 投篮入篮筐。

(3) 练习使用辅助器械玩球的动作———如提供旧报纸搓卷成的纸棒、羽毛球球拍等器械开展赶小猪的游戏活动;收集可乐罐、饮料瓶, 开展保龄球活动等。

3. 高级阶段:拍球动作的练习

(1) 从简单的动作练起:让幼儿拍一下球将球接住的方式练习, 打好基础。

(2) 通过教师的正确讲解、演示并用图展示玩球的正确方法和姿势。

(3) 充分利用幼儿间的榜样作用,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就请家长在家里帮助练习。

(5) 编玩球歌。如拍球歌:“小球跳、跳、跳, 拍球姿势最重要, 双脚分开一脚半, 上身前倾腿微屈, 手拍球, 腕用力, 拍得重跳得高, 拍得轻跳得低, 眼睛看球上下跳, 嘴里数着1、2、3。”

篇10:小食品的调查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关爱他人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良好品质。《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能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在此背景下,尝试以“家务小达人”为主线,以运动为载体,结合中班幼儿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让幼儿在为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情境中,通过擦玻璃、打水、擦地板等家务劳动,锻炼肢体的平衡和协调,并从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关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做家务的游戏情境中,尝试采用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及负重行走等方式,锻炼肢体的平衡和协调。

2.大胆探索多种擦地方法,发展创新、合作能力,充分体验关爱家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小椅子四张、毡布人手一块、标记物四个、音乐、哨子。

活动过程:

一、热身运动——趣味忍者“嗨”翻天

1.情境创设:你们在家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会做什么?今天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不能让他们提前发现哦。

2.热身操:幼儿在音乐伴奏与教师示范带领下,一起做《忍者》律动操。

【设计思考: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情境中变身忍者,激发幼儿的运动热情。】

二、情境运动——家务达人有“妙”招

规划家务流程:这么多家务,我们一起来规划一下家务顺序。

1.家务一:全方位擦玻璃

情境创设:第一项家务活——擦玻璃。来!把袖子卷起来,干活要有干活的样子。

游戏方式:听口令上下左右擦玻璃,并通过延长时间、延展距离的方式,使动作停顿。

【设计思考:让幼儿挑战肢体舒展的最大幅度,为下面大负荷运动量的家务劳动做好铺垫。】

2.家务二:团队接力打水

情境创设:玻璃擦干净了,接下来擦地板。擦地板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准备?小椅子就是我们的水桶。为了不让水翻掉,我们应该怎么搬?

教师小结:水桶一定要放平,这样水就不会翻出来。

游戏方式:

(1)幼儿分成四队,竖排站立。

(2)当听到教师口令后,第一位小朋友搬起一桶水(小椅子)行进至折返点,并绕过标记物返回至起始点,将小椅子交给下一位幼儿,以此类推进行接力。

(3)在搬运过程中,引入“爸爸妈妈在午休、爸爸妈妈回来了、爸爸妈妈离开了”等情境,提醒幼儿停止行动。

【设计思考:活动中引入“XX回来了”“XX离开了”等情境,提醒幼儿停止行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控制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游戏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增强游戏的安全性。】

3.家务三:花式擦地板

情境创设:水已经准备就绪,现在开始擦地板喽。

(1)自主探索:尝试用身体不同部位擦地、合作擦地等。

(2)依次尝试:分成四队,竖排站立,尝试用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的方式擦地板。

(3)加速练习:分成四队,竖排站立,以鱼贯方式快速练习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的方式擦地板。

【设计思考:中班幼儿的小胳膊越来越有劲,脊柱的支撑作用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膝盖悬空、手脚着地爬行的动作能进一步促进平衡性、协调性的增强。三次擦地环节,运动密度适宜,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4.家务四:全民大扫除

情境创设:接下来全民大扫除喽,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边边角角也擦干净。

游戏方式:

(1)全体幼儿一起从一个方向出发开始擦地。

(2)在行进擦地中,教师发出“换动作”的口令,提示幼儿用不同的身体部位、不同的方法擦地;教师发出“洗洗布、XX回来了”等口令,提示幼儿模仿清洗抹布和收藏抹布。

【设计思考:本环节是对多种擦地方法的再次练习和巩固,运动强度大。在游戏中加入“换动作”“洗洗布”“收起来”等口令一方面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动静交替。本环节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幼儿是一种隐性的引导和启发。】

三、放松运动——按摩时刻见真“爱”

情境创设:大家帮爸爸妈妈做了这么多家务活,心里感到怎么样?爸爸妈妈回来后发现这么干净,也非常高兴。我们一起相互按摩一下吧。

左手给右臂:敲一敲、捏一捏;右手给左臂:敲一敲、捏一捏;敲敲腿、捏捏腿。

【设计思考:本次活动属于大负荷运动,放松运动有助缓减幼儿在活动后出现的肌肉酸痛等症状。师幼间的交流,使幼儿体会到了帮助爸妈做家务的喜悦,回归到关爱家人的精神主线。】

教学前说课:

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第一个环节:热身运动。在热身运动环节突出“嗨”,抓住幼儿爱模仿的特点,在故事情景中变身忍者,迅速激起幼儿的热情;在情境运动环节突出“变”,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探索空间。

家务活任务一:擦玻璃,通过上下左右擦的动作来挑战肢体幅度的最大化。家务活任务二:团队接力打水,创设了“妈妈在午休、爸爸回来了”等游戏情境,提醒幼儿停止运水,在提高幼儿身体控制能力的同时,还避免了游戏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增强了游戏的安全性。家务活任务三:花式擦地板是活动的重点。在自主探索中,幼儿创造出了扭一扭、蹭一蹭、推一推等许多擦地方式,有单人擦的,还有合作擦的。家务活任务四:全民大扫除,本环节是对不同身体部位、不同擦地方法的再次练习和巩固。运动量、运动强度和密度在有起有伏、有慢有快、有动有静的家务劳动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和递进。最后,放松运动环节突出“爱”,同伴间互相按摩放松,体会帮助爸妈做家务的喜悦,回归到关爱家人的精神主线。

教学后反思:

在这次活动我有三大收获:顺应幼儿、游戏追随、迸发活力。

顺应幼儿:幼儿的经验来源于生活,活动内容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回归到幼儿的真实生活中,赋予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生命”。

游戏追随:我们抓住游戏中的元素(材料、空间、情节、伙伴),幼儿“置身”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运用情境性的语言,不断推进情节发展,赋予了运动游戏强劲的“生命力”。

迸发活力:在整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孩子们以参与体验、互动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了他们已有的运动经验,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创造力,迸发出最强劲的动力和最丰富的动能。

上一篇:期中课文填空复习下一篇:反赌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