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西楼李清照词

2024-04-08

月满西楼李清照词(通用9篇)

篇1:月满西楼李清照词

月满西楼李清照

《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非洲第一高峰山顶积雪融化严重 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篇2:月满西楼李清照词

【赏析】(新解)

对诗词的欣赏,古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原作的感染下,各有所感,又各不相同。现结合本舵主亲身经历和实际情况,逐句详解,提出拙见,供广大网友参考。望产生共鸣者,广为传播。

红藕香残玉簟秋。户外秋风扫落叶,枯枝挂残雪;室内席梦思生凉,被窝冰冷,可怜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开头点明了时节,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反映了亲人离别、凄凉独处的境况。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轻轻地脱下制服,换上便装,独自漫步在公园、广场。

想借散步、观景以消愁,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想起以前漫步观景之所以惬意,是因为有人挽着臂膀,出双入对,可现在独自毫无目的地闲逛,甚至不知道晚饭吃什么,该去哪里吃。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自欺欺人罢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手机铃响,急切的打开,看看短信是不是那个“谁”发来的;打开网络,看到熟悉的qq头像在闪动,一阵暗喜,网络传情,不觉月已偏西。

电话互叙相思也好,网络传递感情也罢,虽然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真正消除相思。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就让它空自凋残;水,就让它悠悠空自流去吧。

拥有金钱、富贵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天伦之乐才是人之最大幸事。“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不能和心爱的人共享青春年华而让它像花一样空自凋残,像水一样悠悠地消逝,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因离别,而生同样的思念,同样而苦恼。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只有互相思念着的双方才能两心相印。

人分在两处,心上笼罩深愁。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相思之情是天王老子都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篇3:李清照“愁”词初探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作品热情明快, 婉娈动人, 侧重于反映她24岁以前无忧无虑、天真活泼、充满朝气, 跃动着青春活力的少女情怀和美满幸福的生活, 同时也间或地描写离别情怀。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 丈夫酷爱图书, 又能写诗填词, 和她志趣相同, 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李清照前期的《一剪梅》词也是明显表现爱情、抒写离怀闲愁的名篇, 这首抒写相思之情的词, 十分巧妙地写出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情深。上片写丈夫游宦在外, 使她产生了真挚的思念, 她在花凋秋凉的清秋季节独上小舟, 心情愁苦。下片写闲愁之深, 此情难以排遣。同时, 由己身推想到对方, 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 而是“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结句通过“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 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 形象地写出了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

从以上词作可以看出, 李清照虽然生活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扼制妇女思想的年代, 但她还是敢于大胆地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以表现自己渴求爱情生活的热情和对封建妇道的蔑视, 无疑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一种挑战。

她的很多词是胸怀国事写哀愁, 表达国破家亡之痛。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 使李清照开始经受人生的多种不幸:父亲李格非罢礼部员外郎, 赵明诚的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而被罢相, 又受蔡京私党的弹劾, 几遭灭门之祸, 金人的闯入, 掳走了徽、钦二帝, 北宋随之灭亡, 高宗赵构南逃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赵明诚因父罪携她返诸城故里隐居、避难十多年, 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的途中, 因中暑不治身亡。

国与家突如其来的变故, 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她开始抒写难以言说的沉哀巨痛, 词作从内容到格调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 词的意境也由前期的清丽明亮变成了灰冷与凝重, 增加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蝶恋花》中的“永夜恹恹欢意少”这些词都反映了作者南渡后的精神面貌, 寄托着词人的身世、时事之感。

南渡后, 最能概括词人不幸命运的词当推《声声慢》, 这首词反映的是李清照在金人攻灭北宋以后的巨大痛苦, 表现的都是个人不幸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开头极力渲染愁苦之情, 描述了她在深秋难度、晚风难敌和凄风苦雨的黄昏时分独守窗儿, 到处找寻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 找寻精神上的寄托, 寻觅心灵上的安慰。然而眼前只是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的氛围。在这首著名的抒情作品中, 李清照用忧伤的词句去描绘周围的景物, 把情感活动和自然景物、生活细节融合一起, 通过写“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 从而倾诉出她对丈夫死别的永恒悲痛、哀愁。虽然作者写的是个人的遭遇, 但这遭遇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 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她的词也同样抒写赤子之心, 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社会的动荡, 家庭的变故, 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 山河的破碎、民族的危亡在她的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因此侧重于民族忧患意识的作品也成了她后期词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基调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础上更趋向于悲怆沉郁, 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 《永遇乐》就表达了词人的这类愁情。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时所作。元宵佳节之际, 词人置身于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 恍惚回到“中州盛日”, 要在元宵佳节的融合天气中畅快地游乐, 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 因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可能到来的风雨, 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和“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的感慨。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 耐人深思。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 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她这种以别人的欢乐衬托自己痛苦的深沉, 由个人生活的今昔之感所引起的深愁, 表现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这是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人具有的忧虑。

这样, 我们就能通过其充满个性的情感的抒发, 感受到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体味到当时人民的愿望。从这类词作可以看出, 李清照后期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 而是《诗经》的《离黍》之愁, 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 是国家民族的大愁。

南渡后, 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一方面悲痛个人幸福的毁灭, 一方面更加感慨故国的沦陷, 心灵在反差强烈的刺激中变得敏感而富于悟性。因而在流离生活中常常思念中原故乡, 热切盼望重返故里, 然而事与愿违。于是思念故国, 切望收复中原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作品也成了她后期作品的基本内容之一。《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 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 也寄托了故国之思。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菩萨蛮》。这首词含蓄隽永, 不直接说愁说思乡, 却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其情感更具有社会内涵和历史深度, 所反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 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爱国情感因素了。“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说故乡遥远难回, 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只有借酒浇愁才能把故乡忘掉。作者之所以会有“忘”的念头和举动, 不仅是为了暂时摆脱思乡之苦, 如果回归有期, 不会把它忘掉, 回乡无望, 才觉得不如忘却。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 循环往复, 不能完结。结尾二句具体描写上句的“醉”字, 以醉深说明愁重, 以愁重表明思乡的强烈。“消”字, 词意却极其沉痛, 不直接说忧愁、思乡, 而说酒, 说熏香, 词意含蓄隽永。此词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 也包含着对宋统治者的谴责, 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这类词作可以看出, 李清照的爱国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 李清照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 她是在为个人与民族统一“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她感情的真挚, 看到她关心人生、关心国家命运, 熔自身与国家为一体的情怀, 这样涵蕴丰厚深透的千年不衰的词作, 在词坛上也是独具一格的, 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是一朵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的奇葩。

参考文献

[1]刘瑞莲.李清照新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

[2]李清照词鉴赏[M].齐鲁书社, 2004.

[3]褚斌杰, 等.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 2005.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论[M].济南出版社, 1990.

篇4:李清照词二首赏析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于1134年冬到达金华(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经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漂泊,使她满腔愁苦。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时,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上,景色还同样的景色,而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做。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了。她也不像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非比寻常。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像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像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沉重的愁呢?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等心理刻画,在读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盘,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分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善于写愁。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最为人们所传诵。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丈夫去世,饱尝了人生苦难之后在晚年所写的,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觅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托,希望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跡,没有温暖,也没有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是愁苦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不同一般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这里说,她深深感到,时当深秋,气温多变,很难调养自己的身体。想用喝酒来暖身,也没有奏效,几杯薄酒入肚,仍然挡不住晚风吹来的寒气。从上述她怕冷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朦胧地看到她那由于感伤而瘦弱的身影,同时,这也衬托出她心境的凄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过也”,过去了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大雁传书的故事,同盼望书信、思念亲人联系在一起。深秋是北雁南飞的季节,看到过雁是平常的事情,可是却使作者想起去世的丈夫而伤心。“雁过也”,写出了她凝眸远送大雁飞入天际的情景。在凝望而伤心的时候,她忽然想到,这只大雁似乎正是她过去在北方见过的。当年她不是曾想“好把音书凭过雁”(见《蝶恋花》),托大雁捎信吗?这种“旧时相识”的想象,真实地揭示了她的思绪,进一步透露了她追怀往事的感伤。

抬头望见了过雁,低头呢?看到了菊花。下片“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就是写她看到菊花时的感受。黄花就是菊花。“谁”,指花。她看到遍地丛生的菊花已经枯萎凋谢(憔悴损)了,不由得为如今已无花可采(堪摘)而叹息。这里写残花,具体写出了景色的萧条,同时,也像写雁一样,重点还是在写人。在她惋惜菊花枯萎的话语里,我们似乎感觉到她也在自伤憔悴;在她无花可摘的感叹声中,我们也再一次听到她凄惨的心声。景色凄清,心情沉重,孤独寂寞,无所事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难熬过去。可是她却只能“守着窗儿”盼着天黑。难怪她要发出“独自怎生得黑”(孤单单地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这样痛苦的自白。

然而,老天好像并不体谅她的苦闷悲伤,那高大的梧桐树在晚风吹动下,发出了窸窣的响声,使她心烦,更何况又下起小雨来。这雨不紧不慢,无休无止,令人难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描写了这种情况。“更兼”,是又加上的意思,表现了作者极其烦恼的心情。到黄昏的“到”字,是一直到的意思,是说这烦人的细雨一直下个没完。特别是“点点滴滴”,用得更是恰到好处,突出了作者对细雨滴滴答答、没完没了的感受。它又同开头的七组叠字相呼应,使我们感到那种凄凉、冷落、单调的气氛贯穿始终,令人透不过气来。

写到这里,她已经通过对饮酒、望雁、看花、听雨等一系列生活细节的描绘,把她的凄苦情怀感人地表现出来了。这里有怀念,有寂寞,有辛酸,有苦恼,有绝望。在种种对复杂感受的回味中,她写出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结句。“次第”,就是光景、情形。她似乎是向人争辩地说,她心中这种巨大的苦痛、复杂的感受,怎么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呢!这一点睛之笔,使作品所表现的本来已经十分沉重的感情,又增添了巨大的分量。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它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在艺术上,作者驾驭语言、提炼口语以及细腻入微地从日常景物中揭示内心世界的技巧,都是值得借鉴的。

篇5:品读李清照的《漱玉词》

她早期的词作清新畅快、活泼灵动, 充满对生活的深切爱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词人游赏荷花时醉心自然的神情及因晚回而急切活泼的情态。《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则透露出少女春心萌动的娇羞之情。成婚后, 由于丈夫经常外出, 她的词作中就增添了一些愁丝。如:《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寄托着词人因景伤情的哀愁, 抒发春光无限好, 可是无人共的愁怨之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则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自己的寂寞与相思之情。

不过, 此时的怀愁主要是离愁, 一旦丈夫返家, 这种愁绪就会烟消云散。而后期的怀愁除了离愁外, 又增加了国愁、家愁, 惨痛凄苦的悲愁萦绕在词人的心间, 啃噬着她脆弱的神经。这种愁苦的心绪可以在《声声慢》、《永遇乐·落日熔金》、《武陵春》等词作中窥见一斑。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的篇头十四字贴切地传达出了一种寻觅之苦、孤独之苦和悲戚之苦。整首词语意含蓄, 言有尽而意无穷, 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造成的灾难, 又暗示对亲人的思念, 因事所生的愁思和因景所生的愁思相融为一, 真不是“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落日熔金》是词人因物是人非而产生的感伤之作。元宵佳节, 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 纵然一片春意, 也逗不起丝毫游兴。回忆自己身为闺阁千金时, 与女伴们相偕观灯, 打扮得花枝招展。如今呢, 形容憔悴, 两鬓染霜, 最怕到热闹的地方抛头露面。只好闭门深坐, 听别人说说笑笑。此情此景, 今非昔比, 落寞感伤, 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解不开的哀怨愁绪。《武陵春》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 丈夫已经病故, 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 作者孤身一人, 在兵荒马乱中流离失所, 历尽艰辛, 因而词情极为悲苦。“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在暮春时节, 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一想到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遭遇, 浓重的哀愁便弥漫在心头, 未曾言而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笔锋一转, 另辟蹊径,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 词人也曾打算去那里泛舟, 借此消除愁苦。不过, 转而却又改变主意, 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李清照善于抒写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 做到自我形象的艺术化, 这是《漱玉词》最显著的特点。她的全部词作, 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成为词人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展现了作者一生性格和情感的发展轨迹。“哀愁”贯穿了她的大部分词作, 使女词人多愁善感的心绪自然而然地成为词的内在精神, 故欣赏李清照的词作, 总是让人处于愁情的重重包围之中。

尽管“愁”字奠定了李清照词作的感情基调, 但是她却把富含愁情的作品写得很美, 用精巧的艺术形式来承载其哀愁的思想感情, 形成独特的“易安体”。首先, 她擅长移情于物, 把个人的情绪融入到客观景物中, 既有美景衬乐情, 也有佳景触悲情, 从而使词作成为感情的载体, 丰富了词的意蕴。其次, 她会化抽象为具体, 赋予“愁”字很多具体可感的形态, 它可以有长度、浓度、形体、重量和行动。最后, 李清照注重对语言的锤炼, 妙笔生花, 把高雅典重和浅俗清新相结合, 形成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另外, 她的词作语言具有优美的音乐感。如:《声声慢》开头十四叠字形成顿挫有致、沉重忧郁的节奏旋律, 有层次、有深浅地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凄凉、忧愁、感伤等复杂的情感和心境, 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效果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阮忠、李晓晖编著:《中国古代文学》 (宋辽金元卷) , 华中师大出版社。

[2].陈祖美著:《李清照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篇6:李清照早期少女词赏析

【关键词】李清照;词;少女词;抒情主人公形象

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也就是说女人的性情是以“柔”为基点的。就中国女子而言,也许它更适合于中国古典女性。这样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都比比皆是。我国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以及她在词中所塑造的个性形象都符合这一古典的柔美的女性形象特征,辐射出东方古典女性阴柔之美的光辉。

李清照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较开明的家庭,从小博览群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乃至笔记小说、逸闻趣事,她都爱不释手。她因而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非一般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贵族闺秀可比。少女时期的她多才多艺、热情纯真、聪明伶俐,其早期少女词即抒写了这一时期的生活及感受,多抒发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向往爱情之意,语调清新自然,不加雕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活泼率真、娇羞可人、烂漫多情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

李清照善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这首《点绛唇》更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它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机灵憨直,爽朗娇矜,天真活泼,性格鲜明。

在“露浓花瘦”的早春季节,活泼好动的少女,于庭院中荡秋千,玩得尽兴,薄汗湿透了她的轻衫。于是,“起来慵整纤纤手”,少女的天真娇憨情态,历历如见。“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她对生活充满了爱,却又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躲避陌生的男子,何况自己又是一身狼狈。但是,天性好奇的她又很想知道来人是谁,于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一句把一个少女微妙的心理和天真的情态写活了。不敢堂而皇之地看人,就故作矜持地嗅嗅青梅,偷眼瞧瞧吧!多么机灵可爱的小姑娘啊!

词人以不加雕饰的写真手法逼真地再现了一个天真憨痴、顽皮大方的少女形象,而这个少女又有封建社会上流阶层中少有的难能可贵的未经雕琢的璞玉之美,叫人怎能不把她和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联系起来?

既是自小便有才名的女子,自然而然比常人多了一些敏锐善感的气质,于是惜春伤花的落寞成了词人暮春时节难以排遣的情绪: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似乎都无法摆脱季节变更所带来的感伤,惜春悲秋之语俯拾皆是。孟浩然担心“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皇甫松牵挂“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辛弃疾也是“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何况我们感情细腻的女词人?

已是暮春时节,眼看春花渐残,何况又是一夜“雨疏风骤”?罢,人力不能回天,只好借酒遣怀。黎明虽仍是“残酒”难消,然而,对花事的牵挂再次占领了整个思绪,于是“试问卷帘人”。一个“试”字,已足以表达这位满怀关切的女主人惴惴不安的心情了。然问者多情,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多致,年少多情的女儿情态跃然纸上。如果不是如李清照般细腻丰富的女子,怎能填出这“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的绝妙好词?

春天毕竟会离去,夏日的晴朗会带给词人明媚的心情。在荷花竞放的日子里,这位不甘束缚的贵族女子走出了重门深锁的闺房,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携美酒,荡轻舟,邀朋引伴陶醉在大明湖娇艳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你可看见醉态可掬的词人睁着迷蒙的眼睛四顾,似乎想从繁茂的莲花中找到来时的路?你可听到词人边划桨边对同伴笑道“错了错了,这边这边”?你可听到鸥鹭扑翅,少女惊叹?好一幅夏日游湖图!好一个任性不拘、朝气蓬勃的女子!寥寥数语,信手拈来,勾勒出一幅动静相生、淡而有致的画面,突显出少女时期的词人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甚至向来最能牵动诗人愁肠,引发人生悲叹的秋天,在这位“久在樊笼里”的闺秀眼中也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尽管“红稀香少”,荷叶已老,但能从闺阁与书房中走出来,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词人已经有了满心的喜悦了。在她眼里,“苹花汀草”有了生命,“眠沙鸥鹭”也懂感情,与自己一样“似也恨,人归早”了。

时光流逝,那位荡着秋千不知疲倦,漾舟大明湖流连忘返的少女慢慢长大,“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牡丹亭》)。她似乎突有一日发现了镜中的自己已是亭亭玉立、貌美如花,想起心仪的人儿,想起美好的未来,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憧憬: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鳃,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

热恋中的女子总是最美丽的,瞧她的面容,如绽开的芙蓉般娇艳妩媚,头上的金钗更映衬得那美丽的面庞神采飞扬、容光照人。瞧她的神情,“眼波才动被人猜”,好一句神来之笔!可谓“摹写娇态,曲尽如画”,哪个少女不怀春,何况年轻的词人正处于恋爱的季节?只怕自己的眼神泄露了满心的幸福和热情,心中有“鬼”,反而故作矜持,但又难捺相思之苦,时时期盼和心上人早日相会,不敢直言不讳地表达,于是“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封建道德礼教又怎能束缚住这样一位敢作敢为、向往自由的女子呢?也只有李清照敢用这种赞美的态度来描绘自由的恋爱了。

篇7: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

李清照词作的风格, 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 风格清新、自然, 语言活泼、天真, 表现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妙龄女子对未来爱情的向往, 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 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一、前期词的风格特点

(一) 以通俗易懂的白描手法抒写真性情。

李清照前期生活无忧无虑, 生活环境舒适优越, 家庭完整幸福, 所以其前期作品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 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白描手法描写了她早期少女时代欢快的生活。情趣盎然, 境界迷人, 寥寥数语, 给人以美的享受。透过这首词作, 我们看到了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形象。

(二) 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

在中外文学史上, 文人描写爱情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作为女性作家的李清照也不例外。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 开始美好的夫妻生活之后, 生活中免不了短暂分离, 描写夫妻生活的离愁别绪自然进入了李清照的词作中。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 描写的是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丈夫赵明诚后, 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 遂三夜未眠, 作词数首, 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上片寥寥数语, 把一个闺中少妇寂寞难熬的愁态描摹出来。下片写赏菊饮酒的情景。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是这首词作的点眼之句, 展现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情景, 表现了她因思念丈夫而显得格外憔悴。又如《蝶恋花·离情》:“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这是一首思妇之词, 描写了丈夫不在身边而百无聊赖的心情。即使柳树发芽了, 梅花绽开了, 春天的景色无比诱人, 词人也无心观赏。

(三) 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情思。

李清照在词作大量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词作写于宣和三年 (公元1121年) 秋天, 时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守, 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住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词人通过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 表达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词中“唱到千千遍”以夸张手法, 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依依不舍。

又如《点绛唇》:“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 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 望断归来路。”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 运用夸张的手法, 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仿佛她愁肠欲断, 再也承受不住。

二、后期词的风格特点

(一) 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和南宋政权的更迭, 经历了南渡的流亡生活, 反映在她的词作上, 往往把北宋昔日的繁华和南宋今日的苟安放在一起, 表达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云鬟雪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 抒写离乱之后, 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 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二) 以凝练的家常口语刻画内心的孤寂心情。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没有生育孩子, 后赵明诚病死后, 再嫁张汝舟, 不久离异, 所以一生无子。到了晚年, 李清照孤苦无依, 内心充满孤独寂寞的心情, 在很多词作中采用通俗晓畅的家常口语来表达深深的孤寂冷落之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代表词作。词人通过对秋天景物和自己感受的描写, 抒发了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表现了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心绪不宁的心境。首句连用十四个叠字, 着意渲染愁情, 如泣如诉, 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孤寂心情, 感人至深。下文“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用凝练的家常口语深切地表达了孤寂难熬的心境。

(三) 用豪迈洒脱的语调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 对光明的追求。

李清照是一个女中豪杰, 尽管她被称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 但她的词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 又有着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豪爽和开朗。她把缠绵的情思与超脱的胸怀融合在一起, 使她的词媚而不绮, 柔中带刚, 于柔媚中蕴含豪迈之气。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 是李清照的另类作品, 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抒写了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词人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 借助梦境, 运用驰骋丰富的想象, 创造出一个幻想中的神话世界。词中与天帝的问答, 充分反映出作者的生活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总的说来, 李清照是特定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环境孕育出来的绝代才女, 她的词作就是她一生的写照。她那缠绵细腻而又豪爽俊朗的笔触、幽怨孤寂而又天真烂漫的情怀, 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她的词作在宋代文学史上乃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迸射出耀眼的火花。可以说, 没有李清照, 整个中国文学都将会黯然失色。

摘要:本文介绍了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前期词作主要通过白描、夸张等手法描写了词人少女时期的欢快自由生活, 以及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意, 表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爱情的向往和离别的苦恼;后期词作主要通过对比联想的手法、家常口语的表现形式, 展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凄清孤寂之苦。

关键词:李清照词作,两个时期,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

[1]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2010.

[2]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3]李清照, 漱玉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篇8:李清照词生活意象探究

作为宋代词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李清照把宋词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位女性知识分子,李清照用其特有的视角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用各种各样的意象遣词造句,从而使宋词表现了更丰富的意境,传达了更生动的生活体验。所以笔者想对李清照词中的生活意象进行一番探究。

一、意象所传递的文人气质

李清照作为一代才女,名门之后(她的父亲是当朝名臣李格非),其人文素养远高于同时代的女子甚至男子。其后,她又与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也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而且对金石研究颇有心得。两人婚后兴趣相投,琴瑟和谐。李清照的成长经历与婚姻爱情经历,决定了她对高雅、富有人文气息生活的追求,她的诗词展示了这一点。

比如“茶”这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李清照对品茶的兴趣在多首词中都有体现。有一首词《鹧鸪天》写到“酒阑更喜团茶苦”。除了这首《鹧鸪天》,李清照别的词中也提到了有关茶的事情。《小重山》写到了制茶的过程:“碧云笼碾玉成尘”(“碧云笼”是一种蒸茶、碾茶的工具);《转调满庭芳》写到“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摊破浣溪沙》写到“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李清照的自传性散文《<金石录>后序》中更记录了她与赵明诚“赌茶”的趣事,“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生活中的饮茶场景被她写的饶有趣味。喝茶品茗向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爱好。李清照对品茶的兴趣如此浓厚,展示了她作为一个文人才女的特质,反映了她也有传统文人之类的“雅好”。

除了茶,酒也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东西,魏晋时期曾有“刘伶病酒”“阮籍饮酒吐血”“陶渊明好饮酒”的故事。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将诗人形象与饮酒结合起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类的名句不胜枚举。李清照作为一介女子,也把“酒”的意象用于词中。《醉花阴》一词写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一句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岑参“为报使君催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都有相通之处,写出了文人饮酒赏菊的高雅情致。而《青玉案》一词中写到“买花载酒长安市”,把繁华的汴京比作长安,写载酒而归的情景,颇有市井之风。酒像茶一样,在李清照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茶”和“酒”等诸多意象,作为常与高雅、才情相伴的文化符号,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凸显了李清照的文人气质。

二、意象所传递的女性敏感

李清照的词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十分细致,这取决于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细致、敏感,她非常善于对生活进行观察。在李清照的词中,不少意象的描写都反映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其特有的体物察情的特征。李清照以女性视角常写到的生活意象包括各种香料、鲜花等。作为女性词作家,她的词首先有许多存在于闺阁之内的意象,比如:“瑞脑”这种香料(瑞脑又叫龙脑、冰片,是一种有异香的香料)常在李清照的词中出现。《醉花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一句,“金兽”是一种金属兽型香炉。李清照写香料在炉子中慢慢燃尽,传神地渲染出闺阁之中寂寞无人的氛围,抒发了她的寂寞无聊。《浣溪沙》一词中又有“瑞脑香消魂梦断”一句,同样借“瑞脑”这种香料,写出了豆蔻年华的女子在闺阁之中,因寂寞、孤独产生的一种朦胧惆怅的情绪。《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首句中,“香冷金猊”一个“冷”字便成功写出了金猊之中,残香未尽的场景,表现出她在丈夫远游之际,心中的孤寂与不舍。李清照对生活常见的物品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氛围的营造和感情的表达,是很少男作家可以达到的,同时,男作家对于此等景致的描写,很少能达到如此逼真细致的效果。

各种各样的花也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生活意象。她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卖花担上一枝春”仿佛是一个媒介,通过对这一枝花的叙述,词人新婚之刻的爱情与此时烂漫的春天好像联系在了一起,产生了共鸣。女性对婚姻的满足在这举花自况的举动中得到了完满的展现。在丈夫赵明诚不幸去世之后,李清照创作了《声声慢》以寄托哀伤悼亡之情。这首词里,同样有“花”的意象出现,只不过李清照选取了菊花作为表现此时自己哀伤之情的象征。词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的落花本来是寻常事物,但在李清照眼中,憔悴的菊花正像此刻憔悴的自己,无所依靠,凄凉无比。因为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初恋,新婚,婚后遭遇变故),所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李清照对花的感受也不同,对“花”这个意象的艺术处理也不同。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具备仔细观察体会事物的天性以及自身情感的多样性、丰富性,她的感官在无形之中被放大了,同时这也使她的感情更容易被外在的景物所唤醒,以至她对各类景致的描写以及对隐藏在各类景致后面的感情的表达,都更加细腻。这是李清照词独有的长处,也是其超越于许多豪放派男作家(比如苏轼,辛弃疾等)之处。

除了上述的几首词,这种感官敏感的特质在李清照的其他词中也可以发现。《添字丑奴儿》一词这样写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芭蕉是南方的象征,一个“阴”字就展示了作者面对芭蕉树时的心境。后文又写到:“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江南梅雨季节的雨声,在感官敏感的词人听来,分外清晰。寥寥数句,便写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北方人,南渡后初到江南的不适,暗含有思乡之情。《多丽》(咏白菊)有一句“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词人偏说风雨无情,暗夜时分摧残了冰清玉洁,美丽无比的白菊,不仅产生了让人顿生怜惜之情的效果,而且也暗指着当时的政治风波对于家庭的影响和打击。李清照在词中还常以书信象征思念,薄雾象征寂寞,用多样的意象含蓄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所以由此可见,李清照以其女性视角对于生活意象的把握,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类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所有的生活意象的描写与传达方面,她赋予其更多的内涵,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都充分展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词人特有的敏感气质和心理特征。

作为一个有才华,有想法,对生活和爱情都有追求的一名女性,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词作家,李清照为中国词史上婉约词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她对生活意象的把握上,从她对意境的营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把文人的高雅气质与女性细腻敏感气质结合起来,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方法。所以李清照不愧与苏轼、柳永以及辛弃疾等词人并列,被称为中国词史上的“一代词宗”。

(河南大学文学院)

篇9: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

青年时代的李清照风雅脱俗, 她为自己有“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华而自负, 也有“乘风高飞远举”的豪情壮志。因此, 其词作是以明快为主调, 多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但也难免有离别相思之苦。元朝伊世珍在《琅嬛记》里写了这么一件事:李易安结婚不久, 赵明诚就外出游学, 易安非常不愿分别, 就找来一方锦帕, 写了一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 具体而真实。此词坦率大方的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 不轻佻, 不妖艳, 不忸怩作态。她所流露的是真实情感, 而非男士猜度、揣摩而作, 也是别人所无法趋及的。难怪有评论者认为“范希文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 类易安而小逊之”。

李清照与赵明诚既是伉俪甚笃的夫妇, 又是《金石录》合著者, 还是爱好文学艺术的同道者。他们居青州归来堂的十多年间, 宁愿“食去重肉, 衣去重彩, 首无明珠翡翠之饰, 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以节约所得, 用于收藏书籍文物。他们在归来堂的生活乐趣, 令多少人羡慕敬仰。至徽宗宣和二年, 赵明诚去任莱州知州, 他们又一次离别, 是岁重阳, 李清照作《醉花阴》词一首, 寄给赵明诚。

这首词也是写离愁, 但和她20年前写的《一剪梅》就不一样了。时年38岁的李清照开始进入哀乐中年, 对生活的态度比以前严峻了, 词的艺术也更加成熟了。在《一剪梅》中所表现的那种新婚少妇的炽热的爱情和执着的相思, 到《醉花阴》中则表现的更深沉更含蓄了。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 自然也照例“东篱把酒”, 一直消磨到黄昏以后。这“东篱把酒”、“暗香盈袖”依然是去年的情景, 可是饮酒赏花的人呢, 却没有了去年的心情了。“莫道不销魂”以下三句一气呵成, 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别以为它“不销魂”, 当帘儿被西风卷起时, 就能看到她的面容:比黄花还要瘦了。用“瘦”表现忧愁之深, 相思之苦, 可见, 这种感情是深沉的, 是含蓄的。这种构思也是奇妙的, 是独特的, 这种表达方式是无与伦比的。

在寄走《醉花阴》之后, 李清照仍然独居归来堂, 终日心事重重, 愁眉不展, 坐卧不宁。思念所致, 一日写成《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一首。

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赵明诚外任, 她独自在家, 生活空虚而寂寞。少妇在空虚寂寞的生活中所形成的闲愁深怨在男权社会中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李清照作为广大妇女的代言人, 把这愁和怨深刻而又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她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然, 她写的离别的愁越浓, 越说明他对丈夫的爱越深, 巧用“愁”字来倾诉相思之苦、爱念之情, 实在是高明之至。

建炎三年, 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不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 赵明诚被罢官、重病以致去世。李清照经历这样沉重打击后大病一场, 这时候金兵南下声势浩大, 建康危机迫在眉睫, 朝廷已在分散六宫, 作南逃准备。李清照派人将平生所收藏之书百万卷, 金石刻两千卷送洪州去托赵明诚的妹婿保管, 自己独留建康, 她于哀怨、留恋、感伤和凄苦中写下《声声慢》一首。这首诗, 集中地反映了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悲伤愁苦的心情。作者寓情于景、层层铺叙, 着力渲染一个“愁”字。全篇以书写凄惨开始, 以唱叹愁情合章, 中间或融情于景, 或借景抒情, 首尾照应绾合甚密, 意脉不断。读来感人至深, 堪称千古绝唱。

她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的《武陵春·风住尘香》, 更是形象而奇妙的表现了她晚年的愁苦心情。后期的李清照确实是多愁, 她为国而愁, 为家而愁, 为悼亡而愁, 为自己贫无所依而愁, 为痛惜毕生心血结晶散失而愁……这些“愁”集中在她一个柔弱女子身上, 使她意识到这不是一只小小的船儿所能载得动的、装得下的。“载不动许多愁”高度概括了她凄苦悲凉的人生, 形象的表现了她晚年愁苦哀伤的心情, 也达到了她词作的语言艺术的巅峰。

上一篇:冬750字作文下一篇:学雷锋日作文2500字